A. 戰爭電影《戰爭之王》未免太殘酷,真的可能存在原型人物
原型是:維克托·布特(Viktor Bout)。
維克托·布特(Viktor Bout),綽號「死亡商人」,是一名國際軍火銷售商和毒品走私商,身價60億英鎊(596億元人民幣)。
布特被控在全球范圍內煽動和支持戰爭,逃脫追捕近20年,他的故事曾被改編成好萊塢電影《戰爭之王》。
2008年,美國派遣特工將布特引誘到泰國,將其一舉擒獲。布特的被捕被美國視為阻止武器流向黑市的巨大勝利。
(1)一卡扎菲為背景的電影電視劇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維克托·布特(Viktor Bout),現年43歲(2011年)。
18歲時布特參加了前蘇聯空軍,擔任導航員,之後他被送往莫斯科軍事外國語學院學習外語,他能流利使用俄羅斯語、烏茲別克語、英語、葡萄牙語和法語等語言,據說還粗通中文。此外他還獲得了經濟學學位,這段學習經歷為他後來闖天下奠定了基礎。
1992年,25歲的布特開始了他販賣軍火的生涯。他利用非洲和阿富汗來圓自己的發財夢。 布特的經歷極具傳奇色彩,他經營著一個遍及全球的私人航空運輸公司。
他的飛機不斷往返於阿富汗、比利時、南非、史瓦濟蘭、阿聯酋以及東歐等地,貨物從鑽石到劍蘭,應有盡有。好萊塢著名電影《戰爭之王》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布特。
2008年3月,美國毒品管制局特工偽裝成哥倫比亞反政府武裝「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成員,在曼谷一座五星級酒店內將他誘捕。
美國情報顯示,身家數十億美元的布特擁有50架軍用飛機,全世界戰亂頻發的地區都有他的身影,他還通過間接途徑向基地組織出售軍火,被西方媒體稱為「世界頭號軍火商」。布特在與阿富汗塔利班的軍火交易中賺了5000萬美元(約合3.2億元人民幣),他的客戶還包括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
布特在泰國被捕後,美國和俄羅斯都提出要引渡他,從而引發了一場兩個大國之間的角力,令泰國政府騎虎難下。2009年8月,泰國法院駁回了美方提出的引渡申請,隨後美方提出上訴。2010年8月20日泰國上訴法院判決,應該將布特移交給美國。
2011年10月11日,綽號「死亡商人」的俄羅斯軍火大亨維克托·布特在紐約受審。他的罪名包括與他人共謀殺害美國人、向聯邦特工出售軍火未遂、通信欺詐以及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等,國際安全專家認為,這還只是布特所犯累累罪行中的一部分。 但布特否認這些指控。
2011年11月2日,美國紐約聯邦地區法院做出裁定,俄羅斯籍軍火商維克托·布特圖謀向恐怖分子販賣軍火等罪名成立。法院定於2012年2月8日宣判,布特面臨至少25年、至多終身監禁處罰。
B. 《海上鋼琴師》的主演是誰他主演的電影有哪些
蒂姆·羅斯 中文名:蒂姆·羅斯Tim Roth(中譯: "蒂姆·羅斯"或"提姆·羅斯")
英文名:Tim Roth 本名Timothy Simon Roth
性 別:男
生 日:1961-05-14生於倫敦
身高:170CM
角 色:導演、演員 [編輯本段]簡介他於1961年5月14日生於倫敦南郊Dulwich,本名Timothy Simon Smith。二戰之後他的父親為支持大屠殺中的倖存者,也為方便出入於敵視英美的國度,將Smith改成猶太姓氏Roth。
他來自於一個並不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 父親是位記者, 英共黨員, 晚年定居於利比亞沙漠, 以致於現在TR手裡都有一張父親與卡扎菲上校的合影; 他的母親也是一個思想左傾的自由主義者, 風景畫家, 為貼補家用兼做教師。 後來TR曾經很驕傲地說: 他的父母都很開明, 對他起的都是"促進作用"。他的家中還有一姐,幼年父母離異, Tim與姐姐由母親撫養。由於瘦弱矮小, 青少年時代常受欺負。在坎布維爾藝術學院學習過雕刻,之後輟學,一心追求表演事業。
但他的童年並不幸福, 可以說正好相反: 他遭到過性虐待, 父母的離婚更是向傷口上撒鹽。 這些給他的心靈留下了永久的傷痕, 進而徹底毀掉他的學業。 等到了小學結束, 他沒能和Dulwich區其他孩子一起升入優等中學, 所有的卷子他一筆未動的交了回來。
他進了一所臭名昭著的惡校, 在那裡一呆六年。期間他迷上了朋克, 做過學校里反種族歧視社團的負責人, 也吸過毒。15歲的一次遊行中, 因為同行者與警察發生沖突, 他被連帶抓進監獄, 做了一夜牢。
16歲上, 他有了平生第一次登台演出的經驗: 學校排演音樂劇《Dracula》, 他是男主角。 那是一次可怕的經歷, 因為極度的緊張, 他不但冷場還尿了褲子。
他開始選擇職業了。家庭的影響和自身的經歷讓他一直對社會的變革有近乎狂熱的興趣。 11, 2歲的時候, 他曾立志要一名傳教士, 但他很快就像父親一樣 believe in no God了。首次演出的經歷雖然失敗, 表演卻深深吸引住了他。 他說"Acting is a political thing "---也許對他來說, 他所投身的事業首要不是自我宣洩和慰藉的手段, 而是他想要改造社會的途徑。在大學里學了18個月的雕刻之後, 他做了"一生中最正確的決定": 退學去做了一名演員。
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國演員,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 在酒吧自帶的小劇場里, 他開始了職業生涯。 不排戲的時候, 他就去做推銷員以維持生活來源, 這樣度過了最初的幾年。
某天晚上他騎車回家的路上, 在給自行車打氣的時他受到了注意: 那時他正為排演《奧塞羅》中的凱西奧剃成了光頭, 有人走過來問他是否願意扮演一個光頭黨。
這部電視電影是Alan Clarke 的Made in Britain。 TR以前一直很尊崇的Clarke的作品, 尤其是Scum, 他提到過Ray Winstone 是他做演員的動力之一。 而交談之後Clarke對他很滿意, 決定了他就是那個四處散播暴力和痛苦的男主角的合適人選。 Made in Britain描寫的是撒切爾夫人執政初期倫敦底層社會的生活。 它冷靜的寫實風格以及Alan Clarke 提倡的integrity, 日後都深遠地影響到了TR。 並且在這部影片結束以後, Clarke將他推薦給了Mike Leigh, 那時後者正准備籌拍MeanTime, 同樣是倫敦底層家庭的電視電影: 這一切都預示著他將成為一個true class actor。
他在MeanTime中的這個角色有一點點發育遲緩, 故事圍繞著他和他的女朋友, 他的哥哥, 以及好友(Gary Oldman扮演)展開, 從現有的視頻材料看, 也許是他最撼動人心的角色。 隨後他出演了首部大銀幕上的電影The Hit, 一個剛出道的菜鳥殺手。
到了85年, 一切都很順利。 The Hit 讓他拿到包括 BAFTA在內的一系列的"最有前途新人獎"; 那一年, 他和女友還有了一個兒子, 他目睹了那個小東西的降生, 給他取名Jack Earnest, 並將J.E.R及他的生日紋在了右臂上。
評論界提到當時的他, 把他與Daniel Day-Lewis, Gary Oldman放在一起, 所謂的Brit-Pack名單上的中堅。 但他們走了不同的路。 其他人接拍像樣的角色, 頻繁拿獎的同時, 他什麼也沒有。 他頑固地抗拒他認為全是shit的商業片, 堅持著走獨立電影的路線。 不過經濟衰退時期, 當時的英國電影工業也幾乎陷入死路, 哪有那麼多他想拍的東西。 何況在英國, 本來競爭就很激烈。 (他曾經形容為"it's like 'Fuck you! I want it!' ")
有整整四年的時間, 他沒有合適的工作, 也沒有朋友, 在赤貧線上生活。
88年, 那一年只有1月份有他的活干。 為了生計, 他去了一家超市做工, 負責把新進的貨擺到貨架上; 而另一份工作是在電話里向人搞推銷, 他兩個都干著。 他和Jack的母親也在那一年分手。 痛苦的情緒開始彌漫, 他整天不是喝酒就是睡大覺。 隨後, 對工作發瘋般的渴望驅使著他去了荷蘭, 法國, 捷克, 澳大利亞, 甚至非洲. . . 最後在阿姆斯特丹睡下水道的時候他被Peter Greenaway 發現並帶回英國, 在《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中扮演Theif 的手下。
之後是第一部帶給他以國際性聲譽的電影, 與Robert Altman合作, 反映梵谷晚年生活的: Vincent & Theo. 他對梵谷相當熟悉, 因為梵谷不僅是他的偶像, 更是父親的偶像。 然而這個時候, 他父親去世了。他的遺體火化之際, 身邊只有一張兒子從梵谷劇組寄來的照片, 以及一束向日葵。工黨派人出席了父親的葬禮, 但是TR並不在場, 他那時正在埃賽俄比亞。那一夜, 為了父親, 可能也為了自己, 他向著英國的方向痛哭。
" . . .But when I was in my twenties, I realized how wonderful he was . . . The male figure in my life . . .for good or for bad." 他的父親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十年後在巴黎接受采訪, 提到父親他依舊熱淚盈眶 : " I wanted to be there, but I was in the middle of hell . . . you don't want to know . . . my father never believed in God, so I felt I could cry for him over there in Ethiopia."
他的名字再度與Gary Oldman聯繫到了一起。 黑色喜劇《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贏得的是熱烈的贊揚。但他在英國的前景依舊黯淡。他與保守黨政府的矛盾也鬧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在一次頒獎典禮上, 他公開指稱撒切爾夫人為cunt . 這太過份了, 他被趕出了英國 。
1991年前後Tim赴美發展,後結識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昆汀原本打算讓Tim扮演《落水狗》中的金先生或粉先生,但是Tim爭取到了橙先生一角。 此片使Tim開始贏得了美國影迷的注意。 1993年和1995年, Tim和昆汀又再度合作了《低俗小說》和《四個房間》。 1996年,Tim還憑借古裝片《赤膽豪情》中的反角和在小成本電影《小奧德賽》中的出色表現,分別入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和"獨立精神"最佳男主角獎。 接著,他又在伍迪·艾倫的歌舞片《人人都說我愛你》中一展歌喉。 扮演了無數罪犯和邊緣人之後,Tim在1998年的義大利電影《海上鋼琴師》中出神入化地塑造了一個不諳世事的鋼琴天才,這個角色使他贏得了許多觀眾的喜愛。
1999年Tim晉身導演之林,《The War Zone》被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為1999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今天的Tim接拍電影時依舊遵循嚴肅和藝術的准則,不計報酬和戲份地撲向任何與大師級人物或有才華的初出茅廬者合作的機會,是一位倍受尊敬的獨立影人。
Tim目前和身為時尚設計師的妻子Nikki、他們的兩個兒子(11歲的Timothy Hunter Roth,9歲的Michael Cormac Roth)以及一條寵物狗生活在距洛杉磯不遠的帕薩迪納家中。22歲的長子(和昔日女友)Jack則在倫敦做了一名演員。
2008年,出演了新劇《LIE TO ME》,再次延續他善於顛覆自己的戲路,演繹了一個能通過觀察表情來洞悉人們心理活動的CAL LIGHTMAN。這部電視劇也為他攢得一定人氣。第一季共13集,已完結。現第二季正在進行中,每周出一集。 [編輯本段]代表作演出:
Lie to me別對我撒謊(2009)
The incredible hulk 神奇綠巨人(2008)
Funny Games 趣味游戲/滑稽游戲 (2008)
Virgin Territory 處女地(2007)
Youth Without Youth 沒有青春的青春 (2006)
Dark.Water.鬼水怪談. (2005)
Skellig 史凱力(2004)
Silver City 銀城競選 (2004)
To Kill A King 叛徒與英雄(2003)
planet apes 人猿星球(2001)
Vatel 慾望巴黎 (2000)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La 海上鋼琴師 (1998)
Deceiver 說謊游戲 (1997)
Hoodlum 血染哈林 (1997)
Gridlock'd 浪子回頭妙事多 ( 1997 )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人人都說我愛你(1996)
Rob Roy 赤膽豪情 (1995)
Pulp Fiction 低俗小說(1994)
Little Odessa 小奧德薩 (1994)
Captives 真情俘虜 (1994)
Murder in the Heartland (1993) (TV)
Reservoir Dogs 落水狗 (1992)
Rosencrantz & Guildenstern Are Dead 君臣人子小命嗚呼 (1990)
Vincent & Theo 梵谷與提奧 (1990)
The Hit (1984)
Meantime (1984)
Made in Britain (1982)
導演:
The War Zone 家園禁地/戰爭地帶 (1999)
C. 貴州衛視節目,盤點2011那些事之卡扎菲,卡扎菲出現時的背景音樂是什麼純音樂的!
nobody
D. 一部諷刺卡扎菲的電影叫什麼
2012年美國電影《獨.裁者》
E. 紅海行動扎卡是不是卡扎菲
不是。
《紅海行動》電影的背景是真實事件,就是2015年我國組織實施的葉門撤僑行動,但電影的主要情節均為虛構,這次撤僑行動中沒有中國公民被綁架,我國軍事人員也沒有在葉門境內執行武裝行動。
類似的撤僑行動近年有不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就先後組織實施了10餘次人員撤離行動。葉門撤僑行動是我國第一次動用海軍軍艦作為主要交通運輸工具。
註: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武裝稱在蘇爾特已經俘獲了卡扎菲。卡扎菲在其家鄉蘇爾特的一個廢棄下水管道中被捕,慘遭虐待後,頭部和腹部遭到致命連環槍擊身亡。
(5)一卡扎菲為背景的電影電視劇擴展閱讀:
《紅海行動》劇情簡介:
索馬裏海域外,中國商船遭遇劫持,部分船員被海盜殺害,其他人淪為俘虜。蛟龍突擊隊沉著應對,潛入商船進行突襲,成功解救全部人質。狙擊手羅星在追擊海盜時不幸被擊中脊柱神經,欠缺的位置由顧順替代。
返航途中,非洲北部伊維亞共和國政局動盪,恐怖組織連同叛軍攻入首都,當地華僑面臨危險。海軍戰艦接到上級命令改變航向,前往執行撤僑任務。蛟龍突擊隊八人,整裝待發。
時間緊迫,在「撤僑遇襲可反擊,相反則必須避免交火,以免引起外交沖突」的大原則下,海軍戰艦及蛟龍突擊隊在惡劣的環境下,停靠海港,成功轉移等候在碼頭的中國僑民,並在激烈的遭遇戰之後,營救了被恐怖分子追擊的中國領事館人員。
然而事情尚未完結,就在掩護華僑撤離之際,蛟龍突擊隊收到中國人質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消息。眾人深感責任重大,義無反顧地再度展開營救行動。
F. 電影《危機十三小時》是根據什麼事件改篇
電影《危機十三小時》是根據根據班加西事件改編。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六名士兵組成的護衛隊駐扎於利比亞班加西美國領事館前對抗敵人的故事。
《危機13小時》是由邁克爾·貝執導,查克·霍根編劇,約翰·卡拉辛斯基、帕布羅·施雷柏、托比·斯蒂芬斯、詹姆斯·貝吉·戴爾、馬克斯·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薩等主演的政治戰爭類電影。
影片評價
邁克爾·貝在『慢鏡』和『煽情』方面非常克制,影片中的戰爭是殘酷的,而非浪漫的。這使得影片的角色和情感有了非常可信的根基。作為有退伍軍人和有家庭的背景的詹姆斯·戴爾和巴勃羅·施雷伯,讓他們和恐怖分子作戰,顯得非常可信。
盡管有著各種細節上的缺失和潦草的對白,但總體上是一部製作精良的生猛動作片,更是對影片中所描述的秘密士兵的一次真誠的致敬。
G. 卡扎菲的《綠皮書》,為什麼沒有打動阿拉伯和中東國家
可能是因為卡扎菲的思想偏向於馬克思,和資本主義的思想不同背道而馳所以他所講述的,打動不了阿拉伯和中東國家。
顧名思義,書的封面是綠色的,因此叫「綠皮書」。此書著作人是卡扎菲,版權所有者是卡扎菲。《綠皮書》形成於1973年,也就是卡扎菲政變後的第四年。卡扎菲是一個文人,文人的思想很強大。
第二,卡扎菲的個人魅力並非是阿拉伯國家威望最高的。卡扎菲行事詭秘,不按常理出牌,無論共形象還是他的處事風格,並不像納塞爾那樣得到阿拉伯國家的廣泛認可。
卡扎菲闡述「世界第三理論」時認為:議會是靠不住的,議會制定的的法律也是靠不住的,政黨更靠不住,組織和個人都靠不住,得出結論是民主絕對靠不住。卡扎菲認為人民不能由任何別的人來代表,他們只能自己代表自己。
第三,怕遭到制裁。綠皮書實際就是卡扎菲獨裁統治的單行本,試著想在全球有哪個國家不設議會、不進行投票就當領導人的。不然的話就被西方國家以人權為由進行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