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聶耳與《大路歌》的故事是怎樣的
1934年的秋天,聶耳擔任了為影片《大路》配樂的工作。著名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歌》就是這部影片中的兩首歌曲。聶耳寫完了《大路歌》之後的一天,興致勃勃地來到影片《大路》的導演孫瑜家裡,不等打開皮包取出樂譜,聶耳就做出了工人拉著大鐵磙壓路的姿勢,嘴裡唱起《大路歌》來。
② 《義勇軍進行曲》是哪一位作曲家所作的抗日歌曲
作曲家聶耳(1912——1935),以《義勇軍進行曲》聞名於世,是現代中國音樂史上的傑出人物,原名守信,字子義,雲南玉溪人,出身於清寒醫家,自幼愛好音樂,能演奏多種民族樂器。1930年到上海,翌年到一歌舞團任小提琴師,以後從事音樂、戲劇、電影等工作。1935年取道日本赴原蘇聯時,不幸溺水逝世。他的作品除了膾灸人口的《義勇軍進行曲》外還有《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的女性》等30餘首,集中表現了工農群眾的苦難與反抗,以及「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堅強決心。《義勇軍進行曲》後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於1 9 3 5 年,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義勇軍進行曲》是作者當時為電影《風雲兒女》創作的主題歌。
③ 聶耳和田漢的合作作品
當然是1933年至1935年兩年間,田漢作詞,聶耳作曲,一同創作了《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苦力歌》、《打磚歌》、《打樁歌》、《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打長江》、《采菱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幾乎佔了聶耳全部作品的一半。 這還用問啊,查查資料就可以,好了,就這些,還有。。。。。。好多,改天告訴你!聶耳1912年2月14日,生於昆明. 原名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原籍雲南玉溪。1918年入昆明師范附屬小學,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在校學業成績出眾,又喜愛音樂,課余從民間音樂家學習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熟悉傳統樂曲。1922年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為該校「學生音樂團」的活躍成員。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1927年考入雲南第一師范高級部英文組,參與本校學生進步組織「讀書會」的活動,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音樂、戲劇演出活動,並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928年後,更加積極地參加各種公開和秘密的革命活動。為逃避搜捕,於1930年7月潛離昆明,經越南轉赴上海。
1930年11月,聶耳在上海加入「反帝大同盟」。1931年3月,任明月歌劇社小提琴手,師從普杜什卡接受嚴格的小提琴訓練,還自修鋼琴、和聲學、作曲法等。1932年4月,他認識了左翼劇作家兼詩人田漢,建立了與左翼文藝界的聯系,進一步堅定了走革命音樂道路的信心。和田漢的友誼與合作,對聶耳的藝術成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32年8月前往北平,積極參與北平左翼戲劇家聯盟和左翼音樂家聯盟的演出活動和組織建設,並師從外籍教師托諾夫繼續學習小提琴。11月重返上海。
聶耳回上海不久即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他以熾烈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參加左翼音樂、戲劇、電影等多方面的工作,積極從事創作和評論活動。同時還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隨後又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1934年4月,聶耳進入百代唱片公司,與任光共同主持音樂部,組織錄制了一些進步歌曲唱片。1935年1月,他轉入聯華影業公司二廠任音樂部主任。日益嚴重的白色恐怖迫使他決定出國擬經日本前往蘇聯學習。他於4月18日抵東京。在日本,聶耳考察了日本音樂、戲劇、電影等方面的動態,向日本文藝界介紹了中國音樂的新發展,並加緊學習外語和音樂。7月17日,在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逝世,年僅23歲。
作品介紹 :
聶耳一生共創作有37首歌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從事多方面活動的同時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1933年8月發表的第1首作品便是《開礦歌》(田漢詞,影片《母性之光》插曲)。隨後,在1934年元旦首映的影片《大路》里,又創作了《開路先鋒》(孫師毅詞)和《大路歌》(孫瑜詞)。此後他陸續創作有《碼頭工人歌》(蒲風詞)、《新女性》(孫師毅詞)、《打長江》(田漢詞)等一些優秀的工人歌曲。聶耳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作曲家。
聶耳創作的歌曲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有著進行曲風格的愛國歌曲,這是他的歌曲中影響最廣的一部分。包括《畢業歌》(田漢詞,影片《桃李劫》主題歌)、《前進歌》(亦名《苦力歌》,田漢詞,歌劇《揚子江暴風雨》插曲)、《自衛歌》(唐納詞,影片《逃亡》主題歌)以及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影片《風雲兒女》主題歌)等。這些歌曲以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號召性音調,斬釘截鐵般果敢的節奏,勇往直前無所阻擋的氣勢,有力地表現了處在深重災難中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戰斗的革命精神,從而在群眾中迅速而廣泛流傳。
聶耳還創作了一些抒情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飛花歌》(孫師毅詞,影片《飛花村》主題歌)、《塞外村女》(唐納詞,影片《逃亡》插曲)、《鐵蹄下的歌女》(許幸之詞,影片《風雲兒女》插曲)、《告別南洋》和《梅娘曲》(均為田漢詞,話劇《回春之曲》插曲)等。這些歌曲傾訴了飽經憂患的中國人民的苦難與不平,在感情的深處蘊藏著堅韌的毅力,在抒情中飽含著剛健的美感。這使他的抒情歌曲在同時代的抒情歌曲中顯現出新的特色。此外,聶耳還創作過一些反映兒童生活的歌曲,其中最傑出的一首便是著名的《賣報歌》。
聶耳的歌曲以高昂的革命熱情,揭露了社會的矛盾,唱出了大眾的心聲。給人民帶來了力量,帶來了光明。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④ 23歲的聶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他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1912年2月14日,雲南昆明甬道街的小房子里,聶耳出生了,父母給他取名聶守信。聶耳的童年經歷是非常坎坷的,在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因病去世了,家庭失去了經濟支柱,生活逐漸開始窮困潦倒。
面對生活困境,聶耳母親努力學習醫學,不久後,順利通過了醫生鑒定考試,取得了掛牌看病的資格,家庭情況稍微好轉,但也只是勉強維持。
另外,聶耳還創作了《金蛇狂舞》《翠湖春曉》《山國情侶》等樂曲,這些作品具有濃厚的中國風,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古典美,也很深受人們喜愛。
1935年,電影《風雲兒女》大獲成功,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就是聶耳創作的名作《義勇軍進行曲》。這首作品剛剛創作結束,就轟動全國,被大江南北的中國人廣為傳唱,奏響了救亡圖存時代最強音。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正式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義勇軍進行曲》正式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聶耳作品中救亡圖存的精神,與國民黨執行的“不抵抗”政策截然相反,國民黨計劃逮捕聶耳。為此,聶耳撤離了上海,決定取道日本,到蘇聯學習。
回看歷史,聶耳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所發出的光亮卻是如此耀眼、如此燦爛,他幼年喪父、家境艱難,但是勤勉好學、成就非凡,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勵志榜樣
⑤ 聶耳作曲,田漢填詞的有哪些作品
當然是1933年至1935年兩年間,田漢作詞,聶耳作曲,一同創作了《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苦力歌》、《打磚歌》、《打樁歌》、《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打長江》、《采菱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幾乎佔了聶耳全部作品的一半。
這還用問啊,查查資料就可以,好了,就這些,還有。。。。。。好多,改天告訴你!聶耳1912年2月14日,生於昆明. 原名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原籍雲南玉溪。1918年入昆明師范附屬小學,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在校學業成績出眾,又喜愛音樂,課余從民間音樂家學習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熟悉傳統樂曲。1922年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為該校「學生音樂團」的活躍成員。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1927年考入雲南第一師范高級部英文組,參與本校學生進步組織「讀書會」的活動,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音樂、戲劇演出活動,並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928年後,更加積極地參加各種公開和秘密的革命活動。為逃避搜捕,於1930年7月潛離昆明,經越南轉赴上海。
1930年11月,聶耳在上海加入「反帝大同盟」。1931年3月,任明月歌劇社小提琴手,師從普杜什卡接受嚴格的小提琴訓練,還自修鋼琴、和聲學、作曲法等。1932年4月,他認識了左翼劇作家兼詩人田漢,建立了與左翼文藝界的聯系,進一步堅定了走革命音樂道路的信心。和田漢的友誼與合作,對聶耳的藝術成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32年8月前往北平,積極參與北平左翼戲劇家聯盟和左翼音樂家聯盟的演出活動和組織建設,並師從外籍教師托諾夫繼續學習小提琴。11月重返上海。
聶耳回上海不久即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他以熾烈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參加左翼音樂、戲劇、電影等多方面的工作,積極從事創作和評論活動。同時還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隨後又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1934年4月,聶耳進入百代唱片公司,與任光共同主持音樂部,組織錄制了一些進步歌曲唱片。1935年1月,他轉入聯華影業公司二廠任音樂部主任。日益嚴重的白色恐怖迫使他決定出國擬經日本前往蘇聯學習。他於4月18日抵東京。在日本,聶耳考察了日本音樂、戲劇、電影等方面的動態,向日本文藝界介紹了中國音樂的新發展,並加緊學習外語和音樂。7月17日,在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逝世,年僅23歲。
作品介紹 :
聶耳一生共創作有37首歌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從事多方面活動的同時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1933年8月發表的第1首作品便是《開礦歌》(田漢詞,影片《母性之光》插曲)。隨後,在1934年元旦首映的影片《大路》里,又創作了《開路先鋒》(孫師毅詞)和《大路歌》(孫瑜詞)。此後他陸續創作有《碼頭工人歌》(蒲風詞)、《新女性》(孫師毅詞)、《打長江》(田漢詞)等一些優秀的工人歌曲。聶耳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作曲家。
聶耳創作的歌曲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有著進行曲風格的愛國歌曲,這是他的歌曲中影響最廣的一部分。包括《畢業歌》(田漢詞,影片《桃李劫》主題歌)、《前進歌》(亦名《苦力歌》,田漢詞,歌劇《揚子江暴風雨》插曲)、《自衛歌》(唐納詞,影片《逃亡》主題歌)以及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影片《風雲兒女》主題歌)等。這些歌曲以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號召性音調,斬釘截鐵般果敢的節奏,勇往直前無所阻擋的氣勢,有力地表現了處在深重災難中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戰斗的革命精神,從而在群眾中迅速而廣泛流傳。
聶耳還創作了一些抒情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飛花歌》(孫師毅詞,影片《飛花村》主題歌)、《塞外村女》(唐納詞,影片《逃亡》插曲)、《鐵蹄下的歌女》(許幸之詞,影片《風雲兒女》插曲)、《告別南洋》和《梅娘曲》(均為田漢詞,話劇《回春之曲》插曲)等。這些歌曲傾訴了飽經憂患的中國人民的苦難與不平,在感當然是1933年至1935年兩年間,田漢作詞,聶耳作曲,一同創作了《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苦力歌》、《打磚歌》、《打樁歌》、《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打長江》、《采菱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幾乎佔了聶耳全部作品的一半。
這還用問啊,查查資料就可以,好了,就這些,還有。。。。。。好多,改天告訴你!聶耳1912年2月14日,生於昆明. 原名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原籍雲南玉溪。1918年入昆明師范附屬小學,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在校學業成績出眾,又喜愛音樂,課余從民間音樂家學習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熟悉傳統樂曲。1922年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為該校「學生音樂團」的活躍成員。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1927年考入雲南第一師范高級部英文組,參與本校學生進步組織「讀書會」的活動,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音樂、戲劇演出活動,並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928年後,更加積極地參加各種公開和秘密的革命活動。為逃避搜捕,於1930年7月潛離昆明,經越南轉赴上海。
1930年11月,聶耳在上海加入「反帝大同盟」。1931年3月,任明月歌劇社小提琴手,師從普杜什卡接受嚴格的小提琴訓練,還自修鋼琴、和聲學、作曲法等。1932年4月,他認識了左翼劇作家兼詩人田漢,建立了與左翼文藝界的聯系,進一步堅定了走革命音樂道路的信心。和田漢的友誼與合作,對聶耳的藝術成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32年8月前往北平,積極參與北平左翼戲劇家聯盟和左翼音樂家聯盟的演出活動和組織建設,並師從外籍教師托諾夫繼續學習小提琴。11月重返上海。
聶耳回上海不久即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他以熾烈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參加左翼音樂、戲劇、電影等多方面的工作,積極從事創作和評論活動。同時還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隨後又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1934年4月,聶耳進入百代唱片公司,與任光共同主持音樂部,組織錄制了一些進步歌曲唱片。1935年1月,他轉入聯華影業公司二廠任音樂部主任。日益嚴重的白色恐怖迫使他決定出國擬經日本前往蘇聯學習。他於4月18日抵東京。在日本,聶耳考察了日本音樂、戲劇、電影等方面的動態,向日本文藝界介紹了中國音樂的新發展,並加緊學習外語和音樂。7月17日,在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逝世,年僅23歲。
作品介紹 :
聶耳一生共創作有37首歌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從事多方面活動的同時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1933年8月發表的第1首作品便是《開礦歌》(田漢詞,影片《母性之光》插曲)。隨後,在1934年元旦首映的影片《大路》里,又創作了《開路先鋒》(孫師毅詞)和《大路歌》(孫瑜詞)。此後他陸續創作有《碼頭工人歌》(蒲風詞)、《新女性》(孫師毅詞)、《打長江》(田漢詞)等一些優秀的工人歌曲。聶耳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作曲家。
聶耳創作的歌曲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有著進行曲風格的愛國歌曲,這是他的歌曲中影響最廣的一部分。包括《畢業歌》(田漢詞,影片《桃李劫》主題歌)、《前進歌》(亦名《苦力歌》,田漢詞,歌劇《揚子江暴風雨》插曲)、《自衛歌》(唐納詞,影片《逃亡》主題歌)以及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影片《風雲兒女》主題歌)等。這些歌曲以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號召性音調,斬釘截鐵般果敢的節奏,勇往直前無所阻擋的氣勢,有力地表現了處在深重災難中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戰斗的革命精神,從而在群眾中迅速而廣泛流傳。
聶耳還創作了一些抒情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飛花歌》(孫師毅詞,影片《飛花村》主題歌)、《塞外村女》(唐納詞,影片《逃亡》插曲)、《鐵蹄下的歌女》(許幸之詞,影片《風雲兒女》插曲)、《告別南洋》和《梅娘曲》(均為田漢詞,話劇《回春之曲》插曲)等。這些歌曲傾訴了飽經憂患的中國人民的苦難與不平,在感情的深處蘊藏著堅韌的毅力,在抒情中飽含著剛健的美感。這使他的抒情歌曲在同時代的抒情歌曲中顯現出新的特色。此外,聶耳還創作過一些反映兒童生活的歌曲,其中最傑出的一首便是著名的《賣報歌》。
聶耳的歌曲以高昂的革命熱情,揭露了社會的矛盾,唱出了大眾的心聲。給人民帶來了力量,帶來了光明。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情的深處蘊藏著堅韌的毅力,在抒情中飽含著剛健的美感。這使他的抒情歌曲在同時代的抒情歌曲中顯現出新的特色。此外,聶耳還創作過一些反映兒童生活的歌曲,其中最傑出的一首便是著名的《賣報歌》。
聶耳的歌曲以高昂的革命熱情,揭露了社會的矛盾,唱出了大眾的心聲。給人民帶來了力量,帶來了光明。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⑥ 聶耳23歲創作義勇軍進行曲,除此之外他還有哪些傳世名作
每當《義勇軍進行曲》響起的時候,每一位中華兒女都熱血澎湃,心中很有感觸。這首歌的作曲者是聶耳,自從認識了田漢之後,他就積極認真的進行創作,先後創作出了《畢業歌》、《新女性》、《金蛇狂舞》、《賣報歌》等三十七首歌曲。聶耳的歌曲不但強勁有力、充滿熱情,還有些作品充滿著濃濃的中國風,體現了中國的古典美。聶耳的一生非常的短暫,在一次游泳時不慎溺水身亡,享年二十三歲,但是他帶給人們非常多優秀的作品,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聶耳的代表作並不僅僅只是國歌,還有每個人都會唱的《賣報歌》、充滿喜慶的《金蛇狂舞》、還有激動人心的《開路先鋒》、《畢業歌》等等三十餘首。每一曲都是經典之作,聶耳通過他的作品實現他救亡圖存的精神,這么一位優秀的創作人,在一次游泳中不幸身亡,雖然他的年齡停留在二十三歲,但是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鼓舞了人心。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留給人們的是高昂的民族精神。
⑦ 聶耳的生平代表作品是什麼
聶耳一生共創作37首樂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聶耳經常與田漢合作。除《義勇軍進行曲》(國歌)外,聶耳的代表作品還有《畢業歌》、《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女性》、《飛花歌》、《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告別南洋》、《梅娘曲》、《賣報歌》、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及民族器樂曲《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