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送別簡譜吉他譜
歌曲名:送別
歌手/樂隊:陳綺貞
編配者(轉載來源):511264223
-------------------------------------------------------------------------------
C F C C Am G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C F C G G7 C
晚風拂柳 低聲殘 夕陽山外山
Am Em Am Am G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C Am Em G G7 C
一壺濁酒 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歌曲名:送別
歌手/樂隊:唐朝
編配者(轉載來源):網路
曲調:1=C
-------------------------------------------------------------------------------
C C Am C
長亭外, 古道邊,
C C G G
芳草碧連天,
C C Am C
晚風拂柳笛聲殘,
G G C C
夕陽山外山。
Am Am C G
天之涯,地之角,
G G C C
知交半零落,
G G AM C
一瓢濁酒盡余歡,
G G C C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鄉。
2. 電影《怒潮》(送別)歌曲簡譜
電影《怒潮》插曲(送別)曲譜、歌詞
3. 送別的電子琴簡譜帶數字的
《送別》電子琴簡譜帶數字:
5351 6165 5123212 200
5351 6165 52347 100
6117671 67166531 200
535176165 523471135 100
拓展資料
送別(約翰·龐德·奧特威、李叔同創作歌曲)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 ,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
《送別》最初發表版本見於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書收入李叔同作詞作曲或者填詞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
4. 《送別》口琴的簡譜。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別》的口琴簡譜如下:
送別(廣泛版)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5. 送別的簡譜和歌詞
歌曲送別的簡譜如下;
歌詞;
《送別》由陳信榮填詞,周傳雄作曲。
車窗外無聲的雨一直下,弄濕了記憶模糊的映像
那時候,我們一心想佔領天下
在季節的交替中不安的長大,長大了
我們學會了張揚,率性的不顧一切不一樣
這些年,開始懂得孤單真叫人害怕
每當午夜夢回,把他鄉變故鄉
想要聯絡想要回到最單純的那時候,誰來理解此刻慌亂的感受
我們曾經那麼交心那麼的無話不說,時光凍結了再也無法回頭
長亭外古道邊,現在的你過的好嗎
天之涯旅人沒有家,思念的夜傷感伴雨下
想要聯絡想要回到最單純的那時候,誰來理解此刻慌亂的感受
我們曾經那麼交心那麼的無話不說,時光凍結了再也無法回頭
長亭外古道邊,現在的你過的好嗎
天之涯旅人沒有家,思念的夜傷感伴雨下
長亭外古道邊,現在的你過的好嗎
天之涯旅人沒有家,思念的夜傷感伴雨下
長亭外隔天涯,過去的你還記得嗎
天之涯萬般都放下,酒入愁腸再無需牽掛
(5)電影怒潮插曲送別簡譜指法擴展閱讀
《送別》是周傳雄改編自李叔同《送別》一首寄託哀思的音樂作品。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隨著各種理由「離開「, 於是開始面對各種生離死別。本來在一路以來,我們並不是那麼的在意,因為我們正在開創,自以為的遠大前程。
直到有一天午夜夢回,突然感受到些許的孤單,回想起過去單純的年代,如今一一離我們而去,見得到面、見不了面的,都已經物是人非...李叔同的「送別「於是在我們腦中響起。這首歌的到來,讓人聯想到從我們身邊默默離開的親人,讓生者寄託哀思,確有一番深意。
6. 鋼琴曲送別的簡譜
鋼琴曲送別的簡譜如圖所示:
《送別》是作者李叔同寫的一首歌曲,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種美國歌曲在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
(6)電影怒潮插曲送別簡譜指法擴展閱讀: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7. 送別簡譜
《送別》歌詞
長亭外 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今千里 酒一杯 聲聲喋喋催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
1. 伊人如夢簡譜
2. 青春修煉手冊簡譜(TFBOYS)
3. 滿月簡譜(羋月傳)片頭曲
4. 大長今簡譜(帶歌詞)
5. 2016猴年春晚節目《父子》簡譜
6. 想你的365天簡譜(李玟)
7.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簡譜(董振厚)
送別簡譜
8. 送別簡譜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別簡譜大全,歡迎閱覽。
送別(揚琴伴奏譜)胡琴樂譜該歌譜演奏者為黃玲,歌曲名稱為送別,歌譜類型為胡琴樂譜。
胡琴, 琴類一種,因為來源於北方少數民族,古代漢人稱謂北方少數民族為「胡」,從北方傳過來的琴,因此而得名。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
古稱胡爾。
蒙古族俗稱西納干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
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
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
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
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
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
後有同名人物,在該領域有一定貢獻的有南京醫科大學教授胡琴等。
簡介
胡琴,又稱鄉胡、稽(同奚)琴。
歷史悠久、形制古樸。
發音柔美,音色動聽。
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唐宋時期的胡琴曾傳入朝鮮。
朝鮮成俔編《樂學軌范》(有1494年序)載:「……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烏竹海竹弓馬尾弦,用松脂軋之。按用左手,軋用右手,只奏鄉樂。」
歷史
胡琴在唐宋時期,既是拉弦、又是彈弦樂器,兩種演奏方法兼而有之。
與陳暘同一時代的北宋文人歐陽修,在他的《試院聞胡琴作》一詩中寫道:「胡琴本出胡人樂,奚奴彈之雙淚落。」
演奏方法則是彈撥,沒有「用竹片軋之」的含意。
在另一首詩中有著頗為詳盡的記載:「奚人作琴便馬上,弦以雙繭絕清壯。高堂一聽風雪寒,坐客低回為凄愴。深入洞簫抗如歌,眾音疑是此最多,可憐繁手無斷續,誰道絲聲不如竹。」這里顯然描寫的是兩弦彈撥樂器胡琴。
可見,唐宋兩代,胡琴正處於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過渡的時期。
宋代的胡琴又稱稽琴。
宋代高承公元1080年撰輯的《事物紀原》中有:「杜摯賦序曰:秦末人苦長城之役,弦鞀而鼓之,記以為琵琶之始。按鞀如鼓而小,有柄,長尺余。然則擊弦於鼓首而屬之於柄末,與琵琶極不彷彿,其狀今稽琴也。是稽康琴為弦鞀遺象明矣。」照此記述,稽琴在北宋之時,仍靠彈撥琴弦來發音,而不是軋弦發音的拉弦樂器。
在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卷八)中,則明確地記載著稽琴是拉弦樂器。
文中說:「稽琴本稽康所制,故名稽琴。二弦,以竹片軋之,其聲清亮。」把稽琴歸於公元3世紀的稽康所制,顯然是偽托古人的一種附會,這可能是陳氏效其「阮咸造阮」之說吧。
同是宋人,又同是記述稽琴,卻記載著兩種不同的演奏方法。
這充分說明,宋代稽琴仍處於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的過渡階段。
宋代晚期,中國北部邊疆地區已經開始使用以馬尾作為弓毛拉弦擦奏的樂器了。
在陝西榆林石窟第十窟的壁畫中,畫有一飛天用馬尾弓拉奏卷首、二軫、二弦、圓筒形琴筒的樂器。
此窟年代約當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時期,即與中原的宋代相交錯。
在山西省繁峙縣岩山寺的經幢(為「特賜廣濟大師之塔」)上,有一線刻樂器圖形,一人正盤腿而坐,手持馬尾弓拉奏。
有關學者認為,繁峙在元代之前即為蒙古管轄,並以大元為年號,此經幢為「大元二十三年十月十日」建成,即公元1236年,也正值宋代末年。
上述兩處之樂器圖像,均與今日之二胡維妙維肖。
這種用馬尾弓代替竹片擦弦發音的樂器,是中國北方長期過著游牧生活的少數民族的創造,它是拉弦樂器向前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南宋之時,胡琴類拉弦樂器開始走上發展時期。
中國大批製造樂器用的絲弦,也始於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之際,故絲弦有「杭弦」之稱。
在當時文人的筆記、小說里也不時提及,在《綠窗新語》中的「金彥游春遇春娘」故事裡,就寫有:「金彥與何俞出城西遊春,見一庭院華麗,乃王太尉庄。貫酒坐閣子上,彥取二弦軋之,俞取簫管合奏。」這「二弦」即是與胡琴形制十分相似的拉弦樂器。
明代,胡琴類拉弦樂器隨著戲劇和曲藝的興起而有所改進和發展,演奏形式也多種多樣。
從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尤子求的《麟堂秋宴圖》畫卷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由胡琴、簫管和拍板三種樂器組成的合奏形式,圖中所繪的胡琴,是龍首、卷頸、二弦、馬尾弓,而且有了用以固定弦長的千斤。
這在陳暘《樂書》中的胡琴圖上是沒有的,但也保留著胡琴的較短琴筒、置軸方向和拴弦方法。
它較南宋《綠窗新語》中的二弦有了較大進步,與今日的朝鮮族胡琴和我國福建地區流行的南音二弦已較為接近。
朝鮮音樂家成俔編朝鮮古籍《樂學軌范》(1494年序)中載有:「胡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烏竹、海竹弓馬尾弦,用松脂軋之。按用左手,軋用右手,只奏鄉樂。」可見,胡琴在明代已傳入朝鮮。
清代,胡琴用於宮廷的瓦爾喀部樂和慶隆樂中,而前者還要使用四件胡琴演奏。
據民間傳說,胡琴是經東胡人之手傳入牡丹江鏡泊湖一帶及東鏡城等地的。
後來成為朝鮮族人民所喜愛的拉弦樂器。
送別揚琴譜該歌譜演奏者為李叔同,歌曲名稱為送別,歌譜類型為揚琴譜。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於1941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
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歌曲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別 (電影《城南舊事》插曲)口琴譜該歌譜演奏者為約翰·P·奧德威,歌曲名稱為送別,歌譜類型為口琴譜。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於1941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
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歌曲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高偉編合唱版)合唱譜該歌譜演奏者為李叔同,歌曲名稱為送別,歌譜類型為合唱譜。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於1941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
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別(奧德維作曲版、一四指伸張練習)小提琴譜該歌譜演奏者為奧德維,歌曲名稱為送別,歌譜類型為小提琴譜。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歌曲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歌曲鑒賞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
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
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
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
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
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
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
9. 歌曲 《送別》 的原唱是誰
《送別》的原唱是約翰·P·奧德威。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並且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所以《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原唱便是《夢見家和母親》的歌手約翰·P·奧德威。
(9)電影怒潮插曲送別簡譜指法擴展閱讀
送別歌詞:
送別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