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過年的時候,電影院是沒有開門的,很多電影都只能線上播放.其中囧媽可能是過年期間最熱門的一部電影了,現如今電影院正式解禁了疫情之後,很多電影院都開放了,現在電影院開放的時候有很多部優秀影片上映。那麼誰將會成為疫情之後第一個爆款的電影電影呢?
買票在進入電影院的時候,上座率不能超過30%,呃全程觀看電影的時候必須佩戴口罩。同時要進行交叉隔座售票,保證陌生觀眾間距一米以上。在進入電影院觀看電影的時候,要配合工作人員做好。體溫檢測在體溫37°3以上的人要注意個人的健康。
同時,為了有一個更好的觀影體驗,我們應該檢測好自己個人的體溫,不要給別人造成麻煩,在觀看電影的時候也要注意。有素質的觀看電影,不要吵吵鬧鬧,不要小打小鬧的吵到別人觀看電影。
❷ 影院復工後第一部上映的片子是啥為何安排這部為第一部
影院復工之後第1部上映的其實是動畫片第1次離別,可能就代表著電影院和觀眾的離別
❸ 影院復工以來票房破50億,期間都有哪些電影上映
在這期間播放的電影有《八佰》、《我在世界盡頭等你》、《誤殺》、《盜夢空間》、《信條》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兩部電視劇是在一起之後復工復產進行播放的,他們一播放票房的銷售量就達到了20多億,而《我在世界盡頭等你》這部電視電影的票房更是達到了五億。這個票房收視率對於他們來說是很有利的,因為他們第一次開放電影院就有這么好的收益,可以說他們的電影也是很受觀眾喜歡的,特別是《八佰》我們可以看到,網上的評論都是覺得《八佰》這部電影十分的好看,都讓人感動哭了。
沒有看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感覺到十分奇怪,為什麼它的票房能達到如此之高呢?其實他的影片介紹的是熱血的軍隊戰爭,讓所有年輕人都感覺到在疫情之後變得熱血沸騰,影片講述的是幾位年輕人在面對國家受到侵略的時候,一點都沒有退縮,而且絲毫不害怕,勇敢地面對敵人。
這部電視劇雖然沒有第一部《八佰》的電視劇受人喜歡。因為它講的是一部愛情劇,而不是熱血沸騰的軍人劇,它是由資源很多的李一桐主演的。我們都知道李一桐她以前演過很多有名的電視劇,雖然一直不溫不火,但她的實力我們還是十分認可的,她的演的這部電視劇,這讓很多人都覺得他們兩個人十分般配,可見他們的演技有多高超了。他們當時的票房也是達到了五億。可以說,雖然比不上《八佰》,但是也是很高的了。
❹ 電影《第一次》影評 從構圖用光色彩三個角度選一個寫 親們 不少於100字就行 急要
電影是在廈門拍的,景色美得沒話說,感覺很多場景都像是童話里的,看過《星空》可以想像一下類似的畫面色彩和運用。也許你想像的它是那樣優美清新的純愛小故事,那你錯了,當情節漸漸深入,發現故事中人物關系是復雜的,感情是糾結的,劇情是緊張而激烈的。
——女主角之完美的天使
不僅僅是360度無死角美女那麼簡單,她的心地善良美好的程度,超乎任何我看過的電視電影形象,我相信也會超過我們中任何人的期待。她就是完美的化身,哪怕她有一個不健康的身體,一個不完整的人生 ,她卻盡自己所能去完整別人的人生。她知道媽媽在她面前都是強顏歡笑,她走之前還為設計好完整的世界旅行計劃,貼上小小的貼紙和小臉,錄下自己對媽媽的愛。她幫助這對父子走出陰影,她用錄音機記下自己對宮寧的點點滴滴的愛,其實她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她明知道跳舞對自己是危險甚至致命的運動,可是為了讓生命曾經可以絢爛過一刻,毅然決然地登上那個舞台。在這里不得不強調,Angelababy的舞蹈扮相,非常美麗優雅,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男主角之成長的疼痛
前半段的男主角是沖動的是浮躁的。他內心對父親有復雜的感受又有火熱而深沉的愛,他想振作卻總是力不從心。直到遇到女主角,慢慢的慢慢的他被改變了。前女友曾經傷心憤怒地斥到,為什麼我花了那麼多年想要改掉你身上那些惡習都沒辦法成功,到底宋詩喬給你施了什麼魔法?她不知道,其實早在四年前,他們的命運就聯系在一起,他們是命中註定要為彼此帶來溫暖和陽光的人。所以,他成長了。可是她走了以後,他只要看到她的笑臉,只要看到她留下來精心為他綉的紀念,他要有多麼的難過。後面有一段當他聽到詩喬留下來的錄音裡面讓他驚訝的那些話,大屏幕上他哭得撕心裂肺,影院里我哭到不行。最後的他也只能哽咽著唱著對她的思念。
——最親愛的,爸爸媽媽
故事中女主角只有母親,男主角只有父親。這兩位家長都在自己的人生里背負著對逝去的另一半沉重的愛和思念。雖然男女主角的愛情是主線,但是上一代人的愛情同樣表達得刻骨銘心。老戲骨們就是出彩,江珊這個母親那麼優雅美麗,但是卻極力掩飾這內心的擔憂和傷痛,隨處可見她對女兒那深切的關懷;趙爸爸詮釋出了一個失去愛人心靈深度創傷的父親,他有缺點,他有頑固,但他和兒子依然那麼父子情深。那場打巴掌的戲我看到了,那一巴掌疼在心上,之後男主角的心聲那一番話是我這個電影中止不住流淚。
——女配角,其實你也很精彩
袁詠琳飾演得是男主角前女友,開頭的時候就看到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也許最一開始我對她的印象並不深刻,也不正面。可是到後半段,她最終為了圓詩喬的夢想,放棄了自己一個摯愛的舞台、摯愛的角色,並且最後還來看詩喬的演出。她跟又廷在一起很多年,也為了改變他做了很多努力,我相信她對又廷的愛也是那麼熱烈,所以她才可以最終含著笑放手,含著笑祝福他的未來,哪怕她難過,她知道自己不是他命中註定的那個。
整部電影是美好而清新的,也是糾結而厚重的,當這些糾纏在一起的時候,淚點就一次又一次被戳中。感動於世界上怎麼有這么美好的女孩,命運對她是不公平的,但是也正因此讓她如此地絢爛過,並且永遠留在愛的人心裡。
趙又廷的歌聲貫穿始終,出現多次,雖然是難度不算高的歌曲(畢竟他不是專業歌手),但是詮釋的很好,特別是結尾要邊唱歌邊哽咽著哭。結尾還有Angelababy演唱的一首歌,也很好聽。
提醒大家看電影一定要等到最後,從出字幕開始就還有畫面,一直到字母都出完還有情節哦,千萬不要錯過~
小遺憾
怎麼總覺得少了些鏡頭呢, 比如——采訪里說江珊會有搖滾形象演出,怎麼沒有出現?海報中兩個人在沙灘上和半身在海水中怎麼也沒有看到?
❺ 第一次的離別電影介紹
提取碼:9qym
《第一次的離別》是大象紀錄、騰訊影業、上海橋溪、峨影集團等聯合出品的家庭親情片,由王麗娜執導,艾薩·亞森、凱麗比努爾·熱合米圖力等主演,於2018年10月29日在東京電影節首映,2020年7月20日在中國內地公映。
該片講述了生活在新疆沙雅的艾薩、凱麗和凱麗的弟弟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一次又一次的生活變故和生命中的離別,以及他們對家人和故鄉的依戀之情。
2019年,該片成為教育部「第39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之一
❻ 電影院開門了!上影節來了!祝我們,觀影愉快
本文授權轉載自「陀螺電影」
編輯/冷狗
??配圖來自網路免費
商用素材,侵刪
是的,
電影院要回來了。
這句話,我們真的等了很久。
7月20日 開始,低風險地區電影院恢復開放營業。
上影節, 也緊接著官宣,7月25日,終相見。
本次上影節所設單元??
上影節片單, 請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查看
不過若按照百分之30%的上座率售票,這次大家 搶票,大概就像買彩票一樣了
關於附件里的 《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電影放映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 ,我們來劃一劃重點??
在柏林、東京等電影節都入圍單元的 《第一次的離別》
也成為了復工後,第一部將上映的影片??
說了這么久,
到底 為什麼,電影院復工這么重要?
美國影評人寶琳·凱爾的傳記有一個非常適宜的名字—— 「黑暗人生」 (A Life in the Dark)。它描摹著她那坎坷波折的影評人生涯,也精確地框定了電影在她生命中的意義。
那是一個影評仍能發揮幾分力量的時代。在她的一生中,最寶貴的那些部分恰恰是在 影院的黑暗 中度過的。
投身影院里的黑暗,正是為了逃避前一種黑暗。
在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上,所有與電影有關的人們,也在等待著 從一種黑暗逃遁到另一種黑暗的時刻。
這個時刻終於來臨了。
我們終於可以回到影院那 令人安心的黑暗 之中。
終於可以與無數 因電影而熟悉的陌生人 一起,並肩凝望著那同一塊銀幕。
恰恰是黑暗顯出了白色的光幕,正像這些黑色文字的意義,也存在於白色的空餘處。
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電影院從我們的生活中缺席了。對於許多人來說, 這種缺席似乎不是那麼重要。
電影可以是外出遊玩時的一種方案,也可以是與心儀之人接近的一種方式。
無論如何,它只是一個 可被替換的選項。
曾有部叫作《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的電影——雖然這部貧乏的作品未能完全發揮出片名的潛力——類似的設問或許也可以應用到影院的缺席之中。
假如有一天,電影院從世界上消失了, 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
在其他的平行世界,銀幕或許會被替換成書架,座椅則化成了旋轉木馬,人們可以從別的地方尋求到娛樂與藝術的庇護所。
電影的不朽,對很多人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
但仍有將電影作為工作的人,或許他們不能接受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或許他們只是選擇了性價比更高的任務,或許只是那間影院離家更近。
假如電影院從世界上消失了, 他們或許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停業半年,上海百麗宮百美匯影城的員工們苦中作樂,
改編翻唱了周傑倫的《MOJITO》
有人 援引大片的票房與明星的收入,諷刺電影從業者試圖復工的哭號。
有人 痛斥電影人格局太小,應以疫情為重,但全國各地的商場酒吧不少開放已久。
雖然這確實是個糟糕的行業,但與大多數行業一樣,它的繁榮與否、糟糕與否都與行業內部的大多數人無關。
他們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他們只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微博上隨手一搜可見的這些艱辛,
才是99%電影從業者們的真實人生
大多數人是 檢票員、放映員、攝影師與錄音師......
而不是我們叫得出名字的導演與明星。正如賈樟柯在微博中所寫的那樣——
「100萬影院從業者也需要生存」。
賈樟柯在微博上的呼籲
疫情之後,我們目睹了許多 電影公司的衰亡 ,影院巨頭也在流媒體巨頭面前敗下陣來。
曾經人山人海的影院,如今只能在朋友圈裡販賣積壓的庫存零食。
影院低價賣飲料零食自救 via梨視頻
局外人們凝望著信息流,
思考著自己是否需要影院里的那種爆米花與薯條,他們也思考著自己是否還需要影院。
局內人們, 根本來不及思考。
電影新媒體日益萎縮,只能依靠院線電影之外的東西維持日常更新,這當然也意味著收入的銳減。
北漂電影人們,有些不得不回家去了。在數字背後, 被改寫的是人們的生活。
鳳凰電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記錄了影院慘狀的某種剖面,題為——
《年底還不開業,沒有一家影院能活到明年》
《年底還不開業,沒有一家影院能活到明年》一文片段
無論在過去的哪一個節點,這句話都會成為某種天方夜譚。
但在2020年,它真的可以是事實。然而,2020年是如此玄幻,以至於這樣的事實似乎也不過是一粒微塵。
藝術電影、獨立電影的處境同樣艱難,我們一度失去了影院,也失去了屬於電影的節日。
上一次戛納電影節取消,還是1968年的「五月風暴」
今年5月的戛納小鎮,不復以往的人來人往
全球電影節系統的潰敗,讓許多電影作者沒有了容身之地,畢竟你實在很難在電影行業區分商業與藝術。創作者們望著自己投遞的電影節列表, 這些電影節不斷地延期,最終徹底取消。
我們仍能看到少許線上放映,但創作者們也失去了許多讓自己的作品走向市場的機會,還有拍攝自己的下一部電影的機會。
「每 一個演出 停止以後,後面都有 一個家庭 ,每一部 電影停掉 以後,都是一個藝術家的 藝術人生 被打折。一個電影演員、一個芭蕾舞演員、一個歌劇演員最絢爛的青春也就十年,停工一年就意味著10%的藝術人生打了折扣。」
張文宏如是說道——在「會議」這樣令人疲倦的活動中,也可以出現這樣的語句。
張文宏為影劇院復工發聲,via新浪電影
對於許多人來說,電影不僅僅是工作,也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假如電影院從世界上消失了,他們不知道是否也會一起消失。保羅·施拉德在訪談中直言, 如果再不能拍電影,自己的生命可能就快要燃盡了。
有些導演則顯得更溫和一些。 阿彼察邦 留下了一篇近乎小說的散文,在他的幻想中,人們在疫情之後愛上了慢電影;
阿彼察邦疫情期間的「慢電影」烏托邦
昆汀·塔倫蒂諾則化身影評人,沉浸在記憶中那些B級動作片里;
昆汀在疫情期間泄寫起了影評
阿莫多瓦寫出了一篇篇幽默動人的隔離日記。他們原本屬於影像的慾望與熱情,只能投注到這些文字之中 (點擊下圖可查看)
阿莫多瓦的新冠隔離日記
昆汀的文字在 緬懷過去, 而阿彼察邦的文字則在 思考未來。
讓他們陷入冥想的,不僅僅是創作電影的記憶,還有觀看電影的記憶。
他們也與我們一樣,是坐在電影院里的觀眾。他們也與我們一樣,等待著電影院的回歸。雖然他們等待的或許不是作為具體事物的影院,而是某種模糊的後疫情狀態,這狀態可能是回歸,也可能是突變。
影院很容易會被描繪成一種 宗教性的場所, 畢竟觀影是一種在特定空間內進行的羣體性活動。
一次在資料館看了戈達爾的《狂人皮埃羅》,在放映開始十餘分鍾後,仍有許多觀眾打著手電筒走進影院, 彷彿手舉著朝聖的火炬。
前排有些觀眾也已經 歪著頭昏睡過去, 沉溺在電影之神的聖光中。
在流媒體時代,影院彷彿已經成了一種屬於過去的產物。在一些強勢的論述中,影院已經成為了放在 「已死」 前面的新名字。
我們可以 在雲端看電影, 在雲端閱讀、撰寫電影評論。
在疫情期間,我們處於一種悖論般的狀態:期待著新媒介的革命,但同時也期待著舊空間的復歸。
不過,我們所期待的,更像是某種坐在影院里的狀態。
我們好像很難坐在影院之外的地方完整地看完一部電影, 家中的觀影往往會被另一塊更小的屏幕切割得支離破碎。
在影像過剩的時代,被特定時空切割的「電影」好像顯得更 莊重 一些。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 「我們去影院看場電影吧」不 再是某種閑散而隨意的邀請,而是一則嚴肅而認真的提議。
在某個更極端的時刻,去影院看一場電影,幾乎可以等同於 「去圖書館閱讀《荷馬史詩》」。
無論如何,
電影院終於要回來了。
我們無需再反復回憶自己在影院所看的上一場電影,也無需假設電影院從世界上消失的慘狀。
那些自願或非自願地為影院工作的人,也終於可以回到自己的軌跡上。
我們曾經需要習慣沒有影院的狀態,如今又需要 重新習慣擁有影院 的狀態了。
在這漫長的空白之後,影院之行被賦予了一種特別的意義。
影院復工,也只不過是電影業艱難重生的 第一步。
法國 獨立電影院開門後,客流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西班牙和義大利更是下降80%到90%。 人們不想去電影院,上座率受限,又沒有好萊塢新片大片, 許多電影院情願等到八九月再開門。
而值得學習的 韓國 電影院,防護措施到位,充足本土新片上映,又配合了高效的宣發,和吸引觀眾回到電影院的優惠活動,一片看好。
讓人們安全地回到電影院,讓人們願意回到電影院,是復工之後的 兩大難題。
但只要成功復工了,即將來臨的困境,我想, 電影人們可以撐過去。
多數人取回了那個外出遊玩時的選項,少數人則重新擁有了那個可以停駐的海港,那條可以從一種黑暗遁入另一種黑暗的道路。
但無論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都會在 銀幕亮起 的時候,忘記所有病毒的名字。
祝你,觀影愉快。
-END-
NEW VISION畢業季影像展征片開啟,
❼ 《第一次的離別》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第一次的離別》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OYKFYCR7G_c4F4bgLlbbgw
❽ 求 第一次的離別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wYuRLGkR1EQs1xG4q48YUg
提取碼:schq
作品相關簡介:
《第一次的離別》是一部家庭親情片,該片講述了生活在新疆沙雅的艾薩、凱麗和凱麗的弟弟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一次又一次的生活變故和生命中的離別,以及他們對家人和故鄉的依戀之情。
❾ 今年值得一看的電影
今年值得一看的電影是《第一次的離別》。
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在新疆,艾薩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新疆男孩。艾薩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之中,母親的患病讓家裡的經濟條件雪上加霜。母親的病不僅讓她喪失了語言功能,還常常會離家出走不見蹤跡,因此艾薩必須在上學之餘格外小心的看護隨時都會發生狀況的母親。
凱麗比努爾是艾薩最好的朋友,艾薩遇到了什麼煩心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和她傾訴,兩人還共同養育著一隻小羊。人生海海,每一步都是兩人相互扶持著走過,一路上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這個電影在沒有播出前,先後就已經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第3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7個電影節上獲獎,很值得人期待。
《第一次的離別》由出生於沙雅的導演王麗娜執導,這是一位美麗又年輕的女導演,但無疑,嬌小的身體內,蘊含著巨大的創作能量,看過《第一次的離別》之後,通過影片的鏡頭與故事,我們能深刻感受到,她對這片生她養她的廣袤的土地的無比熱愛。
詩化的美景,或壯麗,或恬靜,寫實的人物,或粗糲,或純真,為我們勾勒出一幅伴隨著每天的日升日落而生生不息的歲月畫卷。
❿ 電影院復業首日全國公映,《第一次的離別》官宣定檔
出品方之一大象夥伴影業創始人吳飛躍稱:「沒有人能想到,我們第一次與大銀幕上光影的離別、與電影院的離別,竟然會如此之久。『久別盼重逢』是當下所有人共同的心情,因此我們奉上歷經三年精心打磨的這部心血之作,以此表達對電影院的想念與支持,也為觀眾帶來一場純真美好的光影治癒之旅。期盼盡快與觀眾在影院重逢。」
伴隨此次官宣,《第一次的離別》也發布了全新的「久別盼重逢」版定檔海報。
以實際行動力挺影院
《第一次的離別》是一部極具治癒感的影片。它以新疆男孩艾薩的生活為線索,講述了他和青梅竹馬的好朋友凱麗之間動人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對母親那份感人至深的子愛之情。影片以一種詩意現實主義風格,在美麗瑰奇的自然風光與田園牧歌中,孩子們在離別中學會成長,也在離別中盼望重逢。
一年多來,這部電影一直是全球A類電影節的寵兒,在柏林、東京、香港國際電影節上三獲所在競賽單元的「最佳影片」大獎,導演王麗娜亦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拿下「最佳導演」。
因疫情緣故,今年無疑是多年來蓬勃發展的中國電影最艱難的時光,目前還沒有影院復工的消息。作為電影《第一次的離別》的出品方與宣發方,大象夥伴影業創始人吳飛躍稱:「電影就快回來了,它經歷了磨難但依然美好。現在全國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影院復業指日可待。但因防疫所需,也因為市場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可以預想得到復業後的影院依然會面臨種種困難,亟需新片和所有熱愛電影的人一同入場支持。因此我們決定把歷時三年精心打磨的心血之作《第一次的離別》,第一時間拿出來公映,以表達對影院的力挺之心,有提振信心之意,也希望重新喚起觀眾對電影的熱情。我們相信,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力挺影院,就是保護整個行業的基礎設施,也是在支持中國電影的未來。」
為此,大象夥伴影業別出心裁發起了「久別盼重逢」邀約觀影行動,號召久別影院的觀眾向此前最後一次陪伴觀影的朋友發出邀請,或是向影院復業後最想同行觀影的人發出邀請,約定好在影院復業的那一天,共赴影院欣賞《第一次的離別》。
據悉,影片《第一次的離別》由汪涵擔任總策劃,王麗娜執導,詩人、導演秦曉宇監制,由大象夥伴影業、芒果TV、騰訊影業、幸福藍海、峨影集團、海角影業、上海橋溪、北京巨東等聯合出品。
幕後:
導演曾花一年時間跟蹤拍攝人物
被問及為什麼想要以「離別」為主題拍攝一部電影時,接受紅星新聞記著采訪的導演王麗娜表示,《第一次的離別》拍攝期間,主角小男孩艾薩正好面臨小學升初中,這就是他的告別;主角小女孩凱麗一家面臨的則是對故鄉的告別,「所有人都在告別,這些恰好發生在我拍攝的期間。當這些經驗擺在眼前,就很容易讓人想到自己過往的那些經歷,於是自然而然就走上了離別的主題。」
王麗娜透露,《第一次的離別》啟用的全部是非職業演員,非職業演員或許只能演好一種角色,那就是他們自己,「有些小演員你選的時候覺得很好,可是一旦開機,他就會不自在,你需要做決定是放棄還是繼續進行漫長的等待和用合理的方法調整,如何讓演員忘記他們正在拍電影,如何在電影里捕捉真實動人的瞬間,這個其實是極為困難的。一旦啟用非職業演員,你的拍攝就需要遷就非職業演員,比如你提前選好了某個演員,等到拍攝的時候所有人都到位了,他因為家裡的羊丟了,或者情緒不佳等各種原因缺席拍攝。這個時候就需要學會等待,在另一個恰當的時機,重新拍攝。」
王麗娜稱,拍《第一次的離別》前她曾花了一年的時間跟蹤拍攝人物,給她最直觀的感受是,電影藝術可以將生活中的一切雕刻在影像中,「我曾拍到一段艾薩父親去學校找艾薩的素材,非常的動人,人物的行為邏輯、感受、爆發力都非常准確且恰到好處。這些經驗都成為了《第一次的離別》的故事情節和表演方式。現在回想,一年的紀錄片拍攝對《第一次的離別》的誕生尤為重要,電影中無法取代的珍貴之物都蘊藏在日常的細枝末節里。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看似朴實平淡的劇情也能成為電影。」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