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97年 帝國雜志 選出的當代100名傑出電影明星名單
「西部片打不死英雄」尊榮、「喜劇之王」占吉利、「默片浪漫情聖」華倫·蒂諾、「教父」馬龍·白蘭度、「永遠的偶像」占士邦與「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近代影星湯姆·漢克斯、茱莉亞·羅拔絲、湯姆·克魯斯、羅伯·迪尼路、哈里森·福特以及辛·康納利剩下的不知道了❷ 關於影視類的學術期刊有哪些可以投稿的不一定是核心期刊…
1、當代電影:
《當代電影》雜志是電影藝術專業刊物。注重電影理論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對中國電影精品和國外電影經典作品的分析,並注重對當代電影作品的研究。
當代電影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欄目:90年代世界電影、影片個案分析、電視研究。
2、電影藝術:
《電影藝術》雜志紿終走在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最前沿,內容涉及影視編導、文學、攝影、美術、表演以及紀錄片、動畫片、國內外電影美學、文化研究等領域,是進入影視界必讀的專業雜志。曾用刊名:中國電影。
電影藝術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欄目:電影批評、學術爭鳴、史典探問、電影人物、電影語錄、長短集、視與聽、紀錄影像。
3、世界電影:
《世界電影》遵循「洋為中用」的方針,向廣大讀者翻譯介紹外國電影理論,提供國外電影創作的成功經驗,為我國電影工作者提供借鑒。曾用刊名:電影藝術譯叢。
世界電影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版塊欄目:專題文論、電影劇本、創作問題討論、經驗談、各國電影概況、新片介紹。
4、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為我國唯一的電影專業高等學院的學報,也是唯一的集電影高等教育與電影理論研究為一體的電影專業理論刊物,其辦刊宗旨,注意反映學院教師的教學及學術研究成果,注意追蹤反映國內外影視最新創作動態及研究動態,把學報辦成國內在知名度和學術水準方面最有影響、對業內人士最具參考價值的電影創作研究與理論刊物之一。力爭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始終保持濃厚的時代氣息。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期刊榮譽: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獲獎情況:2002-2003年度北京高校社科學報優秀欄目獎、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學報優秀學報。
5、電影文學
6、電影新作
7、中國電影市場
❸ 咨詢一下雜志《世界電影》《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這三刊雜志的都是幾月幾日出刊。
世界電影:雙月刊
電影藝術:雙月刊,10月出版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雙月刊
❹ 阿巴斯的電影回顧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將阿巴斯的電影推上國際影壇的洛迦諾電影節舉辦阿巴斯電影回顧展,首次放映了他從影以來的全部作品。電影節組委會在當年7-8月號的法國《電影手冊》雜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顧展廣告,其中用了這樣一句話評價阿巴斯的電影:這位天才的伊朗導演創造的影像標志著當代電影每年都在登上一個新的台階。同時,該期《電影手冊》(總共114頁)還以48頁的篇幅全面介紹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廣告或許難免會有誇大或不實之詞,但那時阿巴斯的名聲確實如日中天。雖然90年代剛剛過半,阿巴斯就已被認為是90年代世界影壇出現的最重要的電影導演。(1)這個大膽看法源於歐洲,但很快就擴展到了整個西方,塔倫蒂諾、庫斯圖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萊爾·西蒙、戈達爾等歐美著名導演都對阿巴斯傾注了極大熱情,尤其是向來喜歡發表駭人聽聞的言論的不協導演戈達爾,據說在戛納電影節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後公然宣稱?quot;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基亞羅斯塔米!
(2)在當時的西方影壇,這位東方導演的名聲甚至超過了同樣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件事跟戈達爾有關。1994年,戈達爾給紐約影評人協會寫了一封書面謝詞,婉言拒絕該協會頒給自己的電影獎,同時譴靚了美國人將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於基亞羅斯塔米之上的做法,為這位伊朗導演在美國遭到的冷遇鳴不平。
(3)戈達爾的此舉在美國影評界引起強烈反響。不久,由阿巴斯編劇、擔任過他的副導演的賈法爾·潘納西執導的《白氣球》(榮獲1995年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在美國的藝術影院上映後,不但贏得廣泛好評,而且創造了伊朗電影在美國的票房紀錄,阿巴斯的名字也開始真正為美國觀眾所認識。
除上面提到的馬克馬爾巴夫和帕哈西之外,當代伊朗的著名導演還有瑪索德·賈法利·約扎尼,基亞努什·阿亞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邁德,納賽·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學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攜年輕電影導演方面不遺餘力,甘為年輕電影人做嫁衣,為他們策劃影片、當剪輯、寫劇本,以致有人說阿巴斯在當代伊朗電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爾《提出問題的電影--論阿巴斯·基耶羅斯塔米的電影》,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譯)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國影評人,主要為《紐約時報》和《觀眾》雜志撰寫影評。
(2) 勞拉·穆爾維《基耶羅斯塔米的不確定原理》,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譯)《世界電影》1999年第3期。我在寫作本文時受到切西爾和穆爾維兩文很大啟發,下文引用他們的話均來自這兩篇文章,恕不一一註明,僅在引文前後予以標明。另外,兩文均已譯成漢語,我在引用時參照原文略作了些許文字調整,將人名片名等與本文進行了統一。
(3) 參見戈達爾致紐約影評人協會主席阿爾蒙·懷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5年3-4月號。另外,根據切西爾的觀點,戈達爾更喜歡基亞羅斯塔米朴實的人道主義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詭詐的神秘主義。
(4) 斯戴伐尼·谷代《櫻桃的滋味與桑葚的味道--評<櫻桃的滋味>》,法國《電影前台》雜志1998年4月號,總第471期,中文見本期《當代電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發展協會(一般簡?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為Kanun),是在伊朗王後的倡議下於60年代創辦的教育機構,不久即獲得政府的財政資助。該機構沒有繪畫、陶藝等許多部門,成立於1969年的電影部很快成為後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兒童電影節獲獎,卡努恩從此成為伊朗著名的電影製作機構。1979年伊斯蘭發生革命後。伊朗第一部送往國外參加電影節的影片就是該機構出品的,當代伊朗許多電影導演的影片都是在這里拍攝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國《電影手冊》1995年第7-8期,總第493期,中文(單萬里譯)見本期《當代電影》,本節中的引語除特別註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電影沒有護照--阿巴斯談<隨風而去>》,梯也里·於斯和塞爾日·杜比亞納采記,法國《電影手冊》1999年12月號,中文(單萬里譯)見本期《當代電影》。
(8) 參見《基耶羅斯塔米特寫--阿巴斯訪談錄》,菲利普·羅帕特采訪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林茜譯)1997年第1期。
(9) 指電影畫面的聲帶信號,放映電影時一般是不投射到銀幕上的。
(10) 李一鳴《感受威尼斯》,載《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11) 參見《何以填補感情的空洞--評<脫衣舞場>》(《當代電影》1998年第6期)。在《脫衣舞場》中,伊格揚認為人類的感情如同一個空洞,又像是一個難以填滿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麗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寫的也是這樣一個巨大的黑洞,影片據以改編的小說題銘中引用的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話也許更能說明他拍攝此片的意圖:由於菲薄的天賦和語言的束縛,人類的心靈學會了虛無,虛無是一種力量,它能使世界煥然一新。
(12) 歐瑪爾·海亞姆(1048-1122)曾出任宮廷太醫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職務,也寫過一些四行詩(類似中國的絕句),但生前不以詩人而聞名,直到19世紀其詩作被翻譯成英文才得以大量傳播(中國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從英文轉譯的海亞姆詩集,題名《魯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體的六個面--阿巴斯談<橄欖樹下>》,米歇爾·西蒙和斯特法內·谷代采訪法國《正片》雜志1995年2月號,總第408期。中文見本期《當代電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電影創作中對海亞姆的參照始於《生命在繼續》,他也從當代伊朗詩人的作品中獲得創作靈感,如《哪裡是我朋友家》參照了詩人蘇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隨風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詩人福路·法羅克赫扎德的同名詩歌。
(16) 同(13),契瑪羅薩(1749-1801),為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17) 法拉比電影基金會(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個非官方的電影機構,成立於1983年,旨在促進伊朗電影文化的發展。
(18) 本節中有關伊朗新電影的情況可參見:勞拉·穆爾維《基耶羅斯塔米的不確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節;法國《正片》雜志1991年10月(總第368期)上發表的一組總題目為阿巴斯與伊朗新電影的文章;法國拉魯斯《電影辭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電影條目;伊朗電影資料館編《伊朗電影:1979--1984》。
(19) 參見戈德弗雷·切西爾《伊朗電影現狀》,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3年3-4期。
❺ 畢業論文寫微電影的研究。 求高手大蝦推薦幾本關於「微電影」的中外文獻~
《紀錄電影的起源及演變》(拉法艾爾·巴桑、達尼埃爾·索維吉)原是法國《電影辭典》(讓·路普·巴塞克主編,拉魯斯出版社1986年首版)中的「紀錄電影」條目,中文(單萬里譯)原載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編輯出版的內部刊物《紀錄電影》1987年第3-6期,公開發表於《世界電影》1995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時譯者作了一些修改。
《電影與探險》(安德烈·巴贊)系根據原載《法蘭西觀察家》1953年4月號和1954年1月號的兩篇文章綜合而成,後收入《電影是什麼?》文集,本書已出中文版(崔君衍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
《格里爾遜與英國紀錄電影運動》選自福西斯·哈迪編《格里爾遜論紀錄電影》(英國Faber出版公司1946年首版,本文譯自1966年修訂版),是編者為該文集所作的序言,中文(單萬里譯)系專為編輯本文集而譯。
《英國自由電影》(阿蘭·勞維爾)選譯自作者與吉姆·希里埃合著《紀錄電影研究》(紐約維金出版社1972年),中文(張雯譯)原載《世界電影》1988年第4期,收入本文集時作了一些修改。
《法國新浪潮中的真理電影》(胡瀕)選自《當代法國電影》一文,是其中的第三節,原標題為「真理電影」,見荒煤主編《外國電影近況》(北嶽文藝出版社1986年)。
《美國真實電影的早期階段》(羅伯特·C·艾倫)選自作者與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電影史:理論與實踐》(美國麥克格魯-希爾出版公司1985年)一書的第9章,中文見《世界電影》1991年第3期,或該書的中文版(李迅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
《德國紀錄電影的雙重困境》(克勞斯·克萊梅爾)選自沃爾夫岡·亞克布森編《德國電影史》(德國斯圖加特魏馬出版社1993年),原文題目為「紀錄電影:一個雙重的困惑」。《世界電影》雜志1997年第1期曾以《一個雙重的困境--關於「紀錄片」的概念》為題發表過本文的片斷(聶欣如譯),全文系專為編輯本文集而譯。
《戰後日本紀錄片的變化與發展》(渡部實)選自陳虻與林旭東主編《首屆北京國際紀錄片學術會議文獻》(1997年內部出版發行)。
《中國新聞紀錄電影》(高維進)選自荒煤主編《當代中國電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系該書的第13章。
《香港新聞紀錄電影發展史話》(余慕雲)原載台灣《電影欣賞》1991年第7期(總第52期)。
《六十年代以來的台灣紀錄片》(李道明)選自陳虻與林旭東主編《首屆北京國際紀錄片學術會議文獻》(1997年內部出版發行),原題目為「我的紀錄電影經驗」。
《中國紀錄片創作前瞻》(司徒兆敦)原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❻ 有關電影的雜志都有哪些啊
《電影世界》《銀幕》《世界電影》《電影藝術》《上影畫報》《北影畫報》《大眾電影》 《環球銀幕》
《看電影》,半月刊,10元/本,最新電影資訊為主,影史為輔
❼ 《世界電影》雜志1997年總目錄是什麼
《世界電影》雜志1997年總目錄是紀錄片
❽ 世界第一本電影雜志
早在1920年,中國就有了第一本電影雜志一一《影戲雜志》。30年代是中國電影雜志的繁榮期,據統計當時的純電影期刊多達近百本,多由一些大大小小的電影公司創辦,而且半數以上都集中在當時電影工業基地上海。電影廠的老闆們利用這些傳媒工具為自己的產品宣傳鼓噪,客觀上也推動了中國電影業的發展。
❾ 世界第一本電影雜志
早在1920年,中國就有了第一本電影雜志一一《影戲雜志》。30年代是中國電影雜志的繁榮期,據統計當時的純電影期刊...新中國電影雜志史有過更輝煌的紀錄,《大眾電影》、《電影故事》、《世界電影》期發行量都曾達幾百萬冊,前者最高峰...
❿ 請問有沒有值得訂閱的電影雜志
郵發代號:1-139,報刊名稱:《中國電影報》,周一報,每周星期4出版,北京市發報刊局發行,單價2.00,全年價100.00
郵發代號:2-23,報刊名稱:《大眾電影》,半月刊,每月1、15號出版,北京市發報刊局發行,單價6.90,全年價165.60
郵發代號:2-473,報刊名稱:《世界電影》,雙月刊,雙月5 號出版,北京市發報刊局發行,單價15.00,全年價90.00
郵發代號:2-760,報刊名稱:《當代電影》,月刊,當月1號出版,北京市發報刊局發行,單價12.00,全年價144.00
郵發代號:2-973,報刊名稱:《電影》,月刊,當月1號出版,北京市發報刊局發行,單價15.00 ,全年價180.00
郵發代號:4-254,報刊名稱:《電影新作》,雙月刊,單月25號出版,上海市報刊發行局發報刊部發行,單價3.00,全年價18.00
郵發代號:4-859,報刊名稱:《東方電影》,月刊,當月7號出版,上海市報刊發行局發報刊部發行,單價16.00,全年價192.00
郵發代號:12-3,報刊名稱:《電影世界》,月刊,當月1號出版,吉林省報刊發行局發刊班發行,單價16.00,全年價192.00
郵發代號:62-102,報刊名稱:《看電影》,半月刊,每月5、20號出版,成都市郵政局報刊發行局發行,單價12.80,全年價307.20
如想知道詳情以及訂閱,請撥打郵政熱線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