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印度第一顆原子彈電影

印度第一顆原子彈電影

發布時間:2023-04-14 00:43:43

第一顆原子彈發射時間

第一顆原子彈是在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成功地爆炸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
1939年,物理學領域里的原子分裂實驗就已在德國取得成功。二戰前夕,為逃避德國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國的一些科學家,擔心德國搶先造出原子彈,推碼飢舉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加強利用核裂變過程來製造超級炸彈。羅斯福總統採納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建議,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員會。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加速了研製原子彈的進程。1942年開始實施以「曼哈頓工程」命名的龐大計劃,由美國陸軍工兵部隊全面負責研製原子彈。該計劃投資25億美元,動用10多萬科技人員和工人,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加緊研製。1945年7月初,美國製造出3顆原子彈,被分別命名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30分,第一顆宴缺原子彈「大男孩」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爾空軍基地的沙漠地區爆炸成功,其威晌模辯力相當於2萬噸TNT炸葯。

Ⅱ 有關原子彈背景

張愛萍親歷的核爆密事

張愛萍,新中國第一支海軍部隊的創建者,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總指揮。
其子張勝在《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一書中全面展示了張愛萍多姿多彩的人生。本文節選的是中國第一次核爆的最後關頭,張愛萍經歷的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

張愛萍將軍
人們都說,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是「死亡之海」,但真正的「死亡之海」是位於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邊緣的原子彈爆心。羅布泊西北的戈壁腹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一次巨大的核裂變將這里的一切都消滅掉了。在過去的30多年裡,這里曾40多次爆炸過原子彈和氫彈,現在,它已經沉寂下來了,而且可能會永遠沉寂下去,它留給世人的是永恆的死亡。這就是「死亡之海」。
在全國民眾毫不知曉的情況下,中國原子彈事業就在這片被譽為是「死亡之海」的荒漠中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1963年5月至11月,成功地進行了7次局部縮小尺寸的分解爆轟試驗。
12月24日,整體縮小尺寸的聚合爆轟試驗獲得成功。
20天後,1964年1月14日,蘭州濃縮鈾廠生產出了作為原子彈裝料的高濃鈾。
6月6日進行原子彈一比一模型爆轟試驗,也稱冷試驗。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轟轟烈烈的基地忽然沉寂下來。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等待最後時刻的到來。
我後來問父親,你緊張嗎?

「緊張!」比打仗呢?「大概還要緊張些。」為什麼?「事關重大。」
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是和政治緊緊相連的,兩彈一星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個科學技術問題。從現在披露的文件看,直到1964年9月22日前,也就是實際爆炸前的24天前,最高決策層還在等待。他們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以便這顆原子彈能夠把令人窒息的國際政治時局炸開一個缺口;他們需要用這顆炸彈來證明,證明中國人的志氣,證明中國黨的正確,證明中國人民是壓不垮的。
但是,如果它炸不響呢?
我相信,誰都不會因此而責怪,但內心的、不可名狀的遺憾和慍怒總會是有的。不是早就說過了嗎?「萬無一失」!既然一切試驗都通過了,為什麼拿到現場就不靈了呢?是技術問題,還是責任、態度、作風問題?可既是科學研究,哪裡可能萬無一失?但這是政治,政治要求科學,必須萬無一失!
許多人都親眼看見過試驗失敗後領導人沮喪的神情。岢嵐23基地,神州5號發射,航天部部長林宗棠坐鎮指揮,火箭點火後升空幾秒鍾後爆炸。林臉色驟變,清場後,他仍一個人默默地呆坐了好幾個小時,一句話都沒有。即使是一個毫無利害關系的旁觀者,都能感受到他內心深深的痛苦,為他難受。作為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總指揮的我的父親,沒有理由不緊張。
1964年10月13日,也就是爆炸前三天,試驗總指揮部全體人員在父親帶領下游覽戈壁灘上的樓蘭古國遺址。這可以說是他的一個習慣。1945年他在華中軍區任副司令,在津浦路破襲戰役的前夜,他順道游覽了皇藏峪,這是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地方。父親說:「司令員是張鼎丞,他聽說我游覽去了,急著說你這個傢伙,第二天就要開戰了,還有這個雅興?」
樓蘭,這個羅布泊邊上的神秘古國,早在1600年前就消失了。樓蘭人是否隨著家園也一起迷失在歷史的塵煙中呢?遺存在大漠黃沙之中的古城遺址,能夠幫助我們找到答案嗎?幾年前,當父親第一次從飛機上俯看這里的遺跡時,他就想,等到原子彈試驗成功後,我一定要來這里看看。可今天他突然改變了,他說:「不是成功了再來看,而是看完了再成功。」他親自動員朱光亞、周光召、陳能寬、王淦昌、彭桓武,這些掌控著現代人類最高文明的學者們,在這顆原子彈起爆的前夜,一定要跟他去看看這個幾個世紀前就消失了的古代文明。這兩者之間會有正凱埋必然的聯系嗎?核舉螞彈,這個標志著現代科技的最高領域,難道也會和眼前這些被黃沙掩埋了的古代燦爛文化一樣,最終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嗎?
王淦昌說:「愛萍同志在原子孫爛彈爆炸前夕組織我們來這里游覽,確有大將風度。但我心裡還是在嘀咕:原子彈能不能響呢?」
一直跟在父親身邊的李旭閣說:「看得出,所有的人都緊張,這可是全黨全國人民的重託啊!」
呈現在這些科學家眼前的,只是殘露在黃沙中的城垣遺跡和頹敗的佛塔。
中國的最高決策層都在關注著羅布泊。
周恩來9月21日致信毛澤東:「……急需待主席回後,當面報告,以便中央早做決定。」
第二天,即9月22日,周恩來向毛澤東、劉少奇和政治局常委們匯報了首次核試驗的准備工作和試驗方案。會議作出了「早炸」的明確決定。
中國的首次核試驗的時間表猛然間迫近了。
9月23日16時40分至17時40分,周恩來又召集會議。參加會議的只有11人,核心中的核心。他們是:周恩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傑、劉西堯、鄭漢濤、劉柏羅、周家鼎、王亞志、李旭閣。
周恩來說:不應知道的人就不要讓他知道。要實施封鎖。
他又說:這個時期就根本不要寫信了。你們也不要私事打電話。上樑不正下樑歪。什麼消息也不準漏出去。參加試驗的有6000多人,上萬的人。我們現在在舞台上,他們在暗處,不要還沒搞就嚷出去了。你們兩個(指父親和劉西堯)從今天起不要接見外賓了,埋頭苦幹,是無名的工作,決定了松不得。
他又說:准備好了,打個電話給我們,不要說具體時間,就說20日之前,我們就知道了。電報要用有線電報,加保密。保密問題,不能假手許多人……希望你們家裡也不說。不要一高興就說出去。我老婆是老黨員、中央委員,不該說的我也不說。任何人不該知道的,不要知道。前幾天開會的人不一定都通知。我們決定這個事,也只是常委、軍委兩位主席、彭真同志。
周恩來問:萬一不響,今年能再做一個嗎?
父親回答:要隔兩三個月。
總理說:只好待明年了。不響外邊也不會知道,也要准備不響。(原子彈)的確是嚇人的,主席更大的戰略想法,不一定用,既然嚇人,就早響。
總理說:還要防止響了以後他馬上報復,也不一定,但總是要有些准備……
然後是分工:總參和空軍作出防空部署;劉傑負責資料、儀器設備的轉移;陳毅進行對外宣傳工作的准備;張愛萍趕赴試驗現場組織指揮……
當晚,父親即召集核試驗指揮部緊急會議。他回憶說:「我站起來要走,總理說,掏掏你的衣兜,有沒有紙條。總理當時規定,會議的內容不準做記錄的。……運輸要學習荷蘭人做法;要求通信兵部,有重要通話時,其餘通話統統拆線;命令一旦啟動,不準再對外通信;從上到下逐級檢查落實。我自己從沒有給家裡通過電話……」

兩彈一星是科學,但科學也相信運氣。
前蘇聯的電影《訓火記》就有這樣的描寫。決定發射20次,前19次都成功了,但到最後一發,也就是第20次,掉下來了,那前面的成功還有什麼意義呢?因為最後的結果是失敗。但如果當初的決定就是試驗19次呢?那結果就是成功。
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洲際導彈。准備了不同設計的三發彈,第一發,父親親自到場指揮,成功了。第二發,我去看,在科委指揮所,失敗了。錢學森解釋說,是一、二級分離早了零點幾秒。我回去說,好不容易去看一次,還失敗了。父親說,那是你運氣不好。
我當然知道這是在開玩笑。但我和國防科工委試驗部門的朋友們閑聊時,他們卻極其認真地說:「沒錯,就是和運氣有關。你父親到場肯定成功,從1960年第一發導彈算起,只要他在,幾乎沒有不成功的。每次大家都叨咕,張愛萍來不來。他是福將,命硬,他來了,就撐得住。」
我大惑不解。
我問過父親,他回答得很簡單:「沒有竅門。一是下去;二是過細。」
正如父親自己講的,沒什麼訣竅。就像周恩來要求的那樣,最高指揮者必須親臨現場,必須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心細如發,拼精力、拼耐心、拼勤奮,每一個環節都要過一遍,因為只有你,具備最後的拍板權。他總是在發射前一個月就到位了,協調會總要參加幾次。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擺問題,當場拍板。參加的多是司局級的領導,他一個副總理,軍委領導,誰敢在他面前強詞奪理、油嘴滑舌?
東-5發射前,檢驗部門說,油路上像是有個陰影。誰的責任?爭執起來。父親說,有了疑點就給我搞清,最後是七機部的一個副部長,父親說他記得好像是張鐮斧,親自爬進發動機倉里,拿著檢查胃鏡的儀器察看,是一根鞋帶。為一根鞋帶折騰了好幾天,要是上了天,堵在油路里,不堪設想。父親說「五定」是怎麼搞的?給我追!五定,就是每一個崗位都要定人員、定職責、定位置、定動作、定關系。查的結果是裝配人員中有人丟了根鞋帶。父親大怒,「不是規定不許帶任何東西進來的嗎」?有人在一旁嘀咕說,鞋帶不好算是故意帶進來的東西吧。「那就把鞋帶統統都給我解下來!」
幾年後,我的朋友淮淮,航天部外事辦的幹部,去這個地方。進車間時,門衛叫她把鞋帶解掉。為什麼?回答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張愛萍的命令!」
愕然。什麼時候下的命令?「不知道,反正我來這之前,大概總得有十來年了吧!」門衛講了他的師傅,上一屆老門衛留下來的故事。
「沒有哪一任領導願意去改這個規矩。」門衛補充道。
「是啊,」淮淮和我說,「一個廠長怎麼好改動副總理的指示呢?」
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想改,為什麼不叫後人都記住這個故事呢。
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現場,目擊者稱:
……讀秒到零,起爆!一剎那間,一團巨大的火球騰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燒起來,太陽都變成灰色的了。隨後就是一聲巨響,向外擴展,又被綿延的天山反射回來,如巨雷碾過頭頂。緊接著沖擊波橫掃著無邊的戈壁……火球在翻滾,在升高,在膨脹,橘紅、靛藍、絨白地變幻著……終於,它定格成一朵直塑在空曠的天地之間的蘑菇雲。令人恐怖的美麗!
這一天是1964年10月16日15時。
驚愕之餘,足足等了4分鍾後,父親拿起電話,向周恩來報告:「成功了!」
沒有迴音……沉默。
父親說:「總理沉默了一會兒說,是不是真的核爆炸?我也愣了。是啊,憑什麼說是核爆炸?誰也沒見過核爆炸,真正的核爆炸該是個什麼樣子嘛!」
不親臨其境,怎麼會感受得到那股讓大自然都顫抖的神力呢!
要回答周恩來是不能用「地動山搖」這樣的詞彙的。父親問身邊的王淦昌。王淦昌望著60公里外那朵鼎立在蒼穹之間的巨大雲柱,什麼爆炸能製造出如此奇觀呢?他沉默了一會兒,也做了個判斷性的回答:「應該是的。」
父親告訴總理他所看到的景象,在60公里外看見蘑菇雲升起來了,這樣大的威力,不可能是普通炸葯所能,根據火球、聲響、蘑菇雲的高度等爆炸的景象來判斷,應該可以判定,是核爆炸!但要以最後檢測到的數據為准,科學嘛!
幾分鍾後,周恩來電話轉達毛澤東指示,要查清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國外不相信怎麼辦?
毛澤東說過:「那東西可以嚇人!」他當然最關心的是要讓全世界都相信,中國人在戈壁灘上折騰出來的這個傢伙,的確是個真的!
在現場的人是不會想那麼多的。還有什麼比親眼見到的這團耀眼的火球更有說服力的呢!他們沖出塹壕,喊啊,跳啊,哭啊。他們順勢倒在沙坡上,雙腳亂蹬沙石,互相擁抱,將帽子拋向天空。
有一張照片,他們把父親和幾個科學家抬起來,拋向天空。
兩個多小時後,父親簽發了一份經多方專家檢測並認定的報告: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的威力,估計在2萬噸梯恩梯當量以上。根據總理指示,報告送達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賀龍、羅瑞卿。
原子彈,以它超自然的神力,被稱之為人類的終極武器。
中國西部戈壁荒灘上爆炸的這顆原子彈,在一夜之間,使一個貧弱的國家與世界超級大國坐在一起言和了。對抗的雙方,最終走向平衡。
意義還不僅在於此。不到一年,1965年8~9月美蘇兩個超級核大國,向聯大提交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草案,1968年6月聯大核准該條約草案,1970年3月5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正式生效。該條約中有一條規定,非核國家不得研製核武器。我和父親討論過,如果在條約通過前,我們仍然搞不出原子彈來該怎麼辦?他說:「……那會很麻煩的。周恩來擔心的正是這一點。」
在老一代共產黨領導人的政治理念中,中國要成為核大國,但中國又要成為一個主持正義和對人類前途負責任的大國。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還被排除在聯合國之外,雖然在信仰和價值觀上還存在著差異,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尊重人類共同的道德規范是必須的,中國不可能去扮演無賴的角色。
1964年10月的這一響,為中國贏得了這個歷史的機遇。
相互制衡的時代到來了。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稱它為核時代。
我的車在這片被稱作是「死亡之海」的荒漠中緩緩地行駛。沿途經過了好幾個早已廢棄的營房,那是參加核試驗部隊的住處。很多遺棄的物品和器材上,依稀可見1964年的字樣。接近爆心很遠處的房屋都被摧毀了,奇特的是,殘垣斷壁中,所有的房子都沒有了屋頂,那是被沖擊波過後產生的負壓掀掉的,它們向天敞著大口,要同上蒼對話。
它們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原子彈不是武器,可能永遠都不會用到它的。它只是一種精神,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父親講完了他的故事後說出了他的結論:
「倒了這種精神,就只好去乞討了。」
2000年,我國經濟實力到達了歷史的新高峰,GDP超過了法國,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成為世界第五。中央獎勵了一批兩彈一星的有功人員,授予他們功勛科學家光榮稱號。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舉辦的頒獎大會上,有人記起父親當年在動員大會上講過的話:
「在座的有讀過《封神演義》的嗎?
來無影、去無蹤、千里眼、順風耳、移山倒海、撒豆成兵……
今天,你們的工作就是變神話為現實。
將來,後人們也會為你們封神的。記住,你們中的有些人,將來是會上共和國的封神榜的!」
40年後,國防科技戰線上被「封神」的科學家有: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的有: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共23人…… (張勝 摘自《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對話》,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版,定價:45.00元)

Ⅲ 有哪些關於原子彈的電影

1,《橫空出世》

《橫空出世》是由陳國星執導,李雪健、李幼斌、陳瑾等人主演的劇情片。講述了將軍馮石和科學家陸光達帶著科研部隊在在西北荒漠克服一個個困難,最終完成我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的故事。

2,《東方巨響》

《東方巨響》是一部於1999年在中國上映的紀錄片,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必看的電影之一。以翔實而鮮為人知的史料,全方位的記述了中國「兩彈一星」創業者這一龐大群體的英雄業績。

3,《飛越絕境》

《飛越絕境》是一部反映羅布泊地區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電影。英文名:Rescue Mission。導演:史晨風, 王秦川。編劇:孫毅安。

4,《奇愛博士》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是美國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根據彼得·喬治小說《紅色警戒》改編的一部黑色幽默喜劇片,於1964年在美國上映。

5,《鄧稼先》

《鄧稼先》是由王冀邢執導,巫剛、劉蓓、湯鎮宗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2009年4月20日在中國上映。該片是中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片,講述了鄧稼先為實現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爆破而無私奉獻一生的事跡。

Ⅳ 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是在何時何地研製成功的

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信升滾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滑余以塔爆方式進行 ,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 ,核裝置用飛機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導彈運載。

第一顆參與戰爭的原子彈爆炸於日本廣島(Hiroshima),時間為1945年8月6日。 1945年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Nagasaki)爆炸。直笑乎接導致日本於9月2日簽字投降。

Ⅳ 二戰期間 有國家使用過核武器沒

只有美國在對日作戰時使用了兩顆.1945年8月6日對廣島投放第1顆,名字叫小男孩;8月9日對長崎投放第2顆好並談,名字叫大男孩,有的也翻譯成胖男孩.整個二戰就使用友碰了這兩顆原子彈,全都是用在太平洋戰場上.
世界上第1顆原子彈是由美國製造的,於1945年7月16日凌晨5時30分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區爆炸成功.之後原蘇聯在1949年8月29日,英國在1952年10月3日,法國在1960年2月13日,中國在1964年10月16日,印度在1974年5月18日也分別試爆了本國第一顆原子彈。
本來世界上對原子彈研究最領先的是德國,在二戰全面爆發前就開始了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其次才是英國,美蔽肢國直到1939年10月11日才由羅斯福總統決定研製原子武器.但是德國對這一研究並不像美英那麼重視,反猶太人政策又導致一大批科學家遠走美國,再加上盟軍的阻撓破壞,最終沒製造出原子彈.英國則是國小力弱,資金不夠人才也不夠,這才讓美國成為最早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Ⅵ 第一顆原子爆炸成功是哪一年

1964年。

1964年10月14日,張愛萍在中國首次核試驗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宣布了中央的命令:經中央軍委研究氏枝段,原子彈試驗的零點時定為1964年10月16日十五時(北京時間)。當晚七時,組裝好的原子彈被送到一百零二米高的鐵塔頂部,並安裝完畢。

10月16日早晨六時三十分,人員撤離試爆現場,基地負責人張蘊鈺和李覺、工人趙維晉乘坐吉普車到塔下,將原子彈的心臟XY小球接插上。

(6)印度第一顆原子彈電影擴展閱讀:

現時共有8個國家成功試爆核武器,其中5個被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視為「核武國家」,根據獲得核武的先後次序排列,這五個核武國家分別是美利堅合眾國、俄羅斯聯邦(前蘇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殲譽國。

自從不擴散武器條約構想,三個沒有簽約的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曾進行核試。此外,以色列間接承搭塌認擁有核武;伊朗也正發展鈾濃縮技術。

Ⅶ 原子彈最早是哪一年製造出來的

1945年由美國製造成功。

製造時間大事記:

1、1942年12月2日,在恩利克.費米的指導下,芝加哥大學建成世界上第一個實驗型原子反應堆,成功地進行可控的鏈式反應。

2、1943年春奧本海默領導的製造原子彈的工作,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實驗室開始。

3、1944年3月,橡樹嶺工廠生產第一批濃縮鈾235。

4、1945年7月12日,一枯局顆實驗性原子彈開始最後裝配。

5、1945年7月15日凌晨5點30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一片沙漠地帶爆炸(因試驗場名字,又叫三位一體爆炸。)試驗成功7月25日,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環礁,原子彈試爆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隨著蘇聯軍隊出兵我國東北,日本天皇於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7)印度第一顆原子彈電影擴展閱讀

參與製造的科學家相關內容介紹:

1942年8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 ,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Laboratory) ,整個計劃的經費是20億美元,總工作人數10萬 。

「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協助奧本海默組織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的團隊 ,1943年有4000名科學家進駐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 ,著名的科學家費米、波爾、費曼、馮·諾依曼等大師級物理學家皆在其內 ,開始原子彈的研發工作 。

泰勒因執意研究「超級炸彈」,跟奧本海沒含讓默起了不少沖突,後來泰勒作證指控奧本海默同情共產黨,造成奧本海默處境的困難。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成功地製造了第一批原子彈,老物隨後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並發出耀目閃光及冒起巨型蘑菇狀雲。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17秒,美國在太平洋蒂尼安島上的空軍基地朝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

Ⅷ 相等質量的氫彈和鈾原子彈,那個威力大

當然是氫彈了

一、核武器和原子彈和氫彈有什麼區別?
核武器是指能進行核裂變或核聚變兆腔反應、並具有大規模破壞效應的武器。包括:
1,按結構原理分:原子彈、氫彈、氫鈾彈、特殊性能核武器(如中子彈昌掘、核同質異能武器、反物質武器等):
2,按作戰使用范圍分:戰略核武器、戰術核武器、戰區核武器:
3,按配用的武器分:核導彈、核地雷、核炸彈、核炮彈、核魚雷、核深水炸彈等。

幾種核武器比較:
1,第一代:「原子彈」是核裂變——由中子轟擊鈾-235或鈈-239,使其原子核裂開產生能量;
2,第二代:「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由原子彈引爆氫彈,原子彈放出來的高能中子與氘化鋰反應生成氚,氚和氘聚合產生能量;
3,「氫鈾彈」(三相彈)也屬於第二代,是核裂變加核耐猜核聚變加核裂變——它是在氫彈的外層又加一層可裂變的鈾-238;
4,第三代:「中子彈」(增強輻射彈)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小型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但不是用原子彈引爆,而是用內部的中子源轟擊鈈-239產生裂變,裂變產生的高能中子和高溫促使氘氚混合物聚變。它的特點是:中子能量高、數量多、當量小。如果當量大,就類似氫彈了,沖擊波和輻射也會劇增,就失去了「只殺傷人員而不摧毀裝備、建築,不造成大面積污染的目的」。也失去了小巧玲瓏的特點。中子彈最適合殺滅坦克、碉堡、地下指揮部里的有生力量。

4,第四代,核定向能武器:因為這些核彈不產生剩餘核輻射,因此可作為「常規武器」使用,主要種類有:
反物質彈、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核炸彈、干凈的聚變彈、同質異能素武器等。 第四代的另一特點是突出某一種效果,如突出電磁效應的電磁脈沖彈,使通訊信號混亂。他可以使高能激光束、粒子束、電磁脈沖等離子體定向發射,有選擇地攻擊目標,單項能量更集中,有可控制的特殊殺傷破壞作用。

二、朝鮮試爆的是原子彈嗎?
這幾天的廣播和報紙都是報道朝鮮10月9日進行核裝置試驗的消息,應該說,這只是一枚核裝置,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子彈,不具備實戰性,也即是說還沒有達到武器化的程度。但是不久就會成功地把核裝置裝到導彈或飛機上的,理由:
1、朝鮮已經發展了可供運載核武器的運載工具。
目前已部署的有飛毛腿型、勞動型近中程導彈,正在研製的有大浦洞1型和2型。勞動型和大浦型載荷1000千克以上,具備運載1枚核彈的能力。從射程看,勞動為1500千米,可達到日本;大浦偉1500-6000千米,威脅到美國關島、夏威夷。
但是,核彈頭與導彈的匹配還要有一段時間,但為期不會太遠,美國用了幾個月,中國用了2年。
核彈也可以用飛機投擲,而不用導彈。這一點估計朝鮮不會太困難。

2、已具備一定儲量的核裝料。
目前有16座鈾礦、4座鈾水冶廠(提煉鈾)、20個熱室(提取鈈)、一座石墨氣冷反應堆和一座游泳池式反應堆(生產鈈);通過巴基斯坦引進可進行鈾濃縮的離心分離裝置。目前已經提煉庫存武器級鈈18-38千克(濃度大於90%),足可以製造好幾枚核彈。如果從廢的核燃料中分離,還可得到2000克鈈。

中國第一個原理性核裝置是1964年10月16日在鐵塔上進行的,半年後,1965年5月14日第一次核航彈試驗(在轟-6飛機上投擲)是第一枚用於實戰的核武器。2年後,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中近程導彈和核彈頭結合試驗,完成了核導彈化(即所謂的「兩彈一星」中的「兩彈」——原子彈和導彈)。
美國1945年6月在鐵塔上進行核試驗,1945年8月6日就用B-29轟炸機把一顆2萬噸級的原子彈投到了日本廣島。時隔2個月。

三、世界上有哪幾個國家有原子彈?
擁有核武器的國家8個(括弧內為第一次核爆時間):
美(45.7)、俄(49.8)、英(52.10)、法(60.2)、中(64.10)、以色列(60年代末)、巴基斯坦(72)、印度(74);
原子彈
atomic bomb
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
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裂變彈。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它可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而成為核導彈、核航空炸彈、核地雷或核炮彈等,或用作氫彈中的初級(或稱扳機),為點燃輕核引起熱核聚變反應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彈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統、高能炸葯、反射層、由核裝料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彈殼等部件組成。引爆控制系統用來起爆高能炸葯;高能炸葯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層由鈹或鈾-238構成 。鈾-238不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較大,可以減緩核裝料在釋放能量過程中的膨脹,使鏈式反應維持較長的時間,從而能提高原子彈的爆炸威力。核裝料主要是鈾-235或鈈-239。
為了觸發鏈式反應,必須有中子源提供「點火」中子。核爆炸裝置的中子源可採用:氘氚反應中子源、釙-210-鈹源、鈈-238原子彈爆炸鈹源和鐦-252自發裂變源等。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以及各種核反應產生的中子、γ射線和裂變碎片,最終形成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因素。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例子。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以塔爆方式進行 ,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 ,核裝置用飛機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導彈運載。

原子彈爆炸

自1945年原子彈問世以來 ,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彈小型化對於提高核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用作氫彈的起爆裝置(亦稱「扳機」)具有重要意義。為適應戰場使用的需要,發展了多種低當量和威力可調的核武器。為改進原子彈的性能,發展了加強型原子彈,即在原子彈中添加氘或氚等熱核裝料,利用核裂變釋放的能量點燃氘或氚,發生熱核反應,而反應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裝料裂變,從而使威力增大。這種原子彈與氫彈不同,其熱核裝料釋放的能量只佔總當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葯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裝置結構也在不斷改進,目的是提高炸葯的利用效率和核裝料的壓縮度,從而增大威力,節省核裝料。此外,提高原子彈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視。

氫彈
hydrogen bomb

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聚變彈、熱核彈。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氫彈的威力則可大至幾千萬噸級梯恩梯當量。還可通過設計增強或減弱其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其戰術技術性能比原子彈更好,用途也更廣泛。
1942年,美國科學家在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推斷原子彈爆炸提供的能量有可能點燃輕核,引起聚變反應,並想以此來製造一種威力比原子彈更大的超級彈。1952 年11月1日,美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氫彈原理試驗。從50年代初至60年代後期,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和法國都相繼研製成功氫彈,並裝備部隊。
三相彈是目前裝備得最多的一種氫彈,它的特點是威力和比威力都較大。在其三相彈的總威力中,裂變當量所佔的份額相當高。一枚威力為幾百萬噸梯恩梯當量的三相彈,裂變份額一般在50%左右,放射性沾染較嚴重,所以有時也稱之為臟彈。
氫彈具有巨大殺傷破壞威力,它在戰略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氫彈的研究與改進主要在3個方面:①提高比威力和使之小型化。②提高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和安全性能。③研製各種特殊性能的氫彈。
氫彈的運載工具一般是導彈或飛機。為使武器系統具有良好的作戰性能,要求氫彈自身的體積小、重量輕、威力大。因此,比威力的大小是氫彈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當基本結構相同時,氫彈的比威力隨其重量的增加而增加。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型氫彈的比威力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小型氫彈則經過了60年代和70年代的發展,比威力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一般認為,無論是大型氫彈還是小型氫彈,它們的比威力似乎都已接近極限。在實戰條件下,氫彈必須在核戰爭環境中具有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因此,對氫彈進行抗核加固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此外,還必須採取措施,確保氫彈在貯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

氫彈爆炸

在某些戰爭場合,需要使用具有特殊性能的武器。至80年代初,已研製出一些能增強或減弱某種殺傷破壞因素的特殊氫彈,如中子彈、減少剩餘放射性武器等。中子彈是一種以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的小型氫彈 。減少剩餘 放射性武器(Reced-Resial-Radioactivity weapon)亦稱RRR彈,也屬於一種以沖擊波毀傷效應為主,放射性沉降少的氫彈。一枚威力為萬噸級梯恩梯當量的RRR彈,剩餘放射性沉降可比相同當量的純裂變彈減少一個數量級以上,因而是一種較好的戰術核武器。從總的趨勢來看,對氫彈的研究,更多的注意力可能會轉向特殊性能武器方面。

Ⅸ 原子彈最早是哪一年製造出來的!有誰製造出來的!

1945年
從1939年發現核裂變現象到1945年美國製成原子彈,只花了6年時間.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三顆.一顆用於試驗(代號「瘦子」),兩顆投在日本.1945年8月6日投到廣島的原子彈,代號為「小男孩」,重約4.1噸,威力不到20000噸.同年8月9日投到長崎的原子彈,代號為「胖子」,重達4.5噸,威力約20000噸.
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原褲手灶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自1945年以來,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技術性能日益提高.

是愛因斯坦發明的,一開始愛因斯坦上書美國國會要求研胡扮制時,國會並不是很重視,只投入了6000美元,後來日本偷襲珍珠港後規模才有所擴大,直到1942年「曼哈頓計劃」那種程度.「曼哈頓計劃」薯悔動用了人力約60萬人,資金投入約20億美元,但是投入這么多到二戰結束時才研製了3顆原子彈.至於德國和美國,我記得好像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最後期偷了美國人的「胖子計劃」研製的原子彈.

Ⅹ 為何連子彈都不會製造的印度能造出原子彈呢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多的國家,所以他們謹或族也有一定的自信想發展成超級強國,不過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軍事實力。據說印度所擁有的武器非常雜,幾乎是萬國集合製造,由於自家技術落後,有了武器連連生產子彈的技術還沒有,那麼印度為什麼能製造出威力強大的原子彈呢?

說到印度的民用核能領域,據說其早期獲得英國人的幫助才建起了核電站,因此印度人在原有的反應堆中得到啟吸取經驗,從而給他們自己研發原子彈創下了良好基礎。提煉核原料方面,由於民用核能原材料純度不符合武器所需純度,還一度難住了印度人,不過他們最終還是憑自己的努力以及這些基礎研發出了原子彈。

閱讀全文

與印度第一顆原子彈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牡丹亭2017電影 瀏覽:164
朱偉推薦電影台詞 瀏覽:394
喝大電影院不許吃的東西 瀏覽:583
科幻電影評論大全 瀏覽:802
再愛我一次2016韓國電影 瀏覽:397
taken電影觀後感英文版 瀏覽:424
印度電影較量誤殺瞞天記 瀏覽:594
請看電影怎麼表示感謝 瀏覽:825
獵狗韓國電影 瀏覽:669
周星馳的電影笑點在哪裡 瀏覽:588
老電影春插曲 瀏覽:133
媽閣是座城電影有哪些 瀏覽:263
初戀韓國電影手機在線 瀏覽:343
漫威宇宙大電影蜘蛛俠 瀏覽:784
唐人街3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901
電影周星馳版濟公 瀏覽:162
哪個地方有汽車電影 瀏覽:401
王晶導演的免費電影 瀏覽:567
恆大電影院電話號碼 瀏覽:565
大電影天線寶寶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