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喜歡哪部電影的海報
最近我看了很多電影,也一直在想怎樣才算是一張優秀的電影海報?
看電影前,它能激發你的強烈興趣;
看電影後,它讓你對電影中某些情節產生「頓悟」之感;
電影之外,它是一幅獨立的審美作品。
八十年代以前,電影海報是以畫家手工精心繪制的畫稿為母本印刷製作的,特別是那些由大師級畫家加盟的手繪電影海報畫稿,它不但提升了電影海報的藝術品位,還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現今高科技的引入,帶來電影海報製作的革命,使得電影海報的製作變得非常便捷容易,相對於以往傳統的工藝海報來說,幾乎沒有收藏價值。
電視機不普及的年代,看電影是奢侈品。手機都能看電影的年代,看電影變成日用品。因此電影海報也變得更大眾化,商業化,由此弱化了電影海報的藝術性。
但不乏有一群設計師,他們憑自己的表達方式來敘述自己對電影的愛好。他們的作品風格多變,不強調明星效應,更注重電影本質的表達。這些海報作品,目的並非要如何將電影「賣」出去,而是作為從觀眾角度的對電影的更深層次的詮釋,更像是電影的觀後感。
因此我精選了一系列海報,從三大方面和大家分享與賞析:
一、給你一種頓悟的喜悅
01《泰坦尼克號》
如題所示——「最後的絕地武士」,Andrew Kwan海報設計沒有懸念,用最直觀的方式點題:殘陽如血襯托下那疲憊的背影緩緩消逝,一段傳奇已然落幕,空中懸掛著兩輪太陽,那是盧克的起源,也是盧克的最好歸宿……
04《逃出絕命鎮》
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一部充斥著恐怖、種族問題、融入了細思極恐的科技元素的電影。
Jay Shaw的設計是90年代常見的海報設計風格,去掉色彩,側重圖形和版式表現,畫面定格在勺子從人頭杯子中「取出」一動作,有意形置換的意思,也將視覺重點放在"Get Out"上面,意味深長。就像這部電影一樣,驚嚇不會在你以為它要來的時候出現,而隱藏在背後的秘密,比你所能想像的都更加大膽。
影片其中的爵士配樂和羅德的陰謀論讓電影充滿黑色幽默,也很有諷刺意味。
05《007:幽靈黨》
不管你有沒有看這部電影,都一定要看《007:幽靈黨》的片頭,其表現手法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影片來欣賞,甚至有人給出片頭比影片還精彩的評價。
片頭中所出現的戒指,是該片的主題:幽靈黨,戒指上的圖案正是一個八爪魚和幽靈結合體圖形。《007:幽靈黨》原版海報的表現都在帥哥美女丹尼爾·克雷格和莫妮卡·貝魯奇身上了。
由此來看Pedro B. Maia版本的海報,和《007:幽靈黨》片頭一樣,更偏向於用八爪魚、幽靈、骷髏頭等元素來表達影片的主題。
《007:幽靈黨》片頭
題外話:《007:幽靈黨》片頭配樂是由英國男歌手Sam Smith演唱的《Writing》。
《瑞士軍刀男》
星爺說得對,演死屍是個技術活。Daniel Radcliffe,著名的哈利·波特一角飾演者,在《瑞士軍刀男》里演一具非常重要的屍體,這具「屍體」會做鬼臉、噴口水,幾乎「無所不能」,甚至展現出驚人的功能——劇烈的「屁流」可以成為噴氣式劃艇,帶另一位主角漢克離開荒島。
這是一部被網路歸為劇情、喜劇、冒險類的影片。正確來說,這是一部黑色喜劇。Pedro B. Maia版的《瑞士軍刀男》海報,採用一個特別的視覺角度來設計,細看這特別的構圖、荒誕的行為,就如觀看這部電影一樣,笑著笑著就哭了。
07《超能陸戰隊》
無疑,「大白」的受歡迎程度遠遠高於電影本身。「大白」面部造型靈感來自於日式鈴鐺,角色設計師Shiyoon Kim發現鈴鐺的上部有一個細長豁口連接兩個孔,這啟發了一條線連接兩隻眼睛的設計。
這種沒有嘴巴的極簡的設計概念讓「大白」用眨眼和肢體動作表達情感,反而給大家對「大白」豐富肢體的語言有更多的解讀。Berkay Daglar這張海報可謂詮釋得非常到位了。
二、讓一場電影變成靜止的畫面
拋開情節,許多電影都擁有優質的畫面。其中要數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中的色調、道具、布景,高飽和度的色彩,每一幀畫面的注重細節到達了偏執狂的水準。
這種畫面構圖及色彩運用給觀看電影的人帶來視覺盛宴。
下面推薦的海報作品,並非從影片中截取畫面創作那麼簡單,而是設計師通過個人風格,用自
08《星球大戰VI:絕地歸來》
出自Jaehwa Lee之手的海報,干凈的背景,營造出廣闊的空間感,角色造型因此而更突出,STAR WARS 字體美感一覽無遺。
09《蝙蝠俠》
黑色的美。蝙蝠俠作為暗黑系英雄,再加上劇情本身和場景風格都是在黑暗的整體氛圍中活動,巧妙地用黑色做插畫,奠定黑暗的畫面情感基調。
10《水形物語》
啞巴姑娘愛上魚人,雖然時代定格在壓抑的冷戰背景,涉及到了當今社會中種族歧視、同性戀、弱勢性別等這種現實社會問題。但故事將情慾與近乎神聖的愛情融入到了「水」這意象里,完成了一個美麗奇幻的成人童話。
11《剪刀手愛德華》
女主家居住的地方以前是從不下雪的,只有當愛德華出現後潔白的雪花才開始飛揚在那片土地上空。作為一個機器,愛德華幾乎沒有表情,一雙尖利的剪刀手也不利於表達感情,冰冷的色調襯托在他慘白的臉上反而更加令人難忘。
12《銀翼殺手2049》
在凸顯色彩的同時而不失去反烏托邦的感覺,此片攝影指導為羅傑·狄金斯之作,畫面中不是煙霧和粉塵的沙漠,就是陰冷潮濕的雨夜,成功地讓你人感到未來的不適,隨便一幀畫面都是一件藝術品。
而下面這張海報,Chris Skinner通過他個人的風格,將賽博朋克式的末世街景和曖昧的霓虹燈管重現你的面前。
13《黑客帝國》
20年前的經典科幻片,Chris Skinner用自己的手法來描繪場景,細節處理得非常精細,可以作為一部獨立的作品來欣賞。
② 他自稱畫畫工,卻用手繪打動了一個時代,被稱為香港電影海報之父
所有的熱愛,都有意義,都要堅持到底
-1-
提起阮大勇,可能你們都還很陌生,
但是作為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一代人,下面這些電影,相信你們並不陌生
▼
《猛龍過江》海外版海報
▼
《天才與白痴》海報
▼
《A計劃》海報
▼
《龍的傳人》海報
▼
成龍、周星馳、洪金寶、曾志偉都指定他畫海報,在香港電影工業黃金時代的絕大部分宣傳海報,皆出自阮大勇之手。
在娛樂有限的時期,他讓電影充滿期待。
-2-
阮大勇是浙江人,1941年出生在浙江慈溪, 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正是他擅長畫畫的父 親 ,耳濡目染之下,阮大勇從小就是班級上畫畫最好的人物。
雖然如此,但在物資匱乏缺乏安全感的時代,他的父親卻始終認為,畫畫是沒有前途的。
所以阮大勇一直沒有老師,但是他就喜歡研究各種人物的神情動作,這個習慣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變。
正是這個習慣,給他拿捏人物打下了基礎,
「要畫好一個人,不但要用眼用手,更要用腦用心」
他曾開玩笑地說,自己不是愛畫畫,而是愛畫喜歡的人,
只有真心喜歡這個人,才能畫得惟妙惟肖。
▲阮大勇喜歡將圖紙釘在鐵門上,站得筆直作畫,因為這樣才能精準地把握人物比例,不會畫歪或者失控,這個習慣一直到他現年70有餘還在保持。
解放初期,阮大勇從上海徐匯中學初中畢業之後,就隨著父親舉家搬遷到了香港
步入社會之後為尋一口飯吃,他先是在荃灣的紗廠工作,後來升職去繪制生產圖表,為了少寫幾張復寫紙,練出了強勁的筆風,
後來又進了永華片場的美術部負責粉飾布景,後來又去了布匹公司,專門做行貨油畫,隨後又漂到外企朗文出版社給教科書畫插圖……
從1966年到1975年,阮大勇在廣告公司呆了9年,從草稿員做到了美術主任。
-3-
1975年,他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個貴人,許冠文和許冠傑兄弟
當時一位同事告訴他許氏兄弟正為新片《天才與白痴》徵集宣傳畫稿。
憑借著從小好畫人物及多年打工經驗中的美術功底,大勇由此畫下第一張電影海報,沒想到一下就被選中,張貼於各大影院。
▲當年他拿去投稿的原稿。
《天才與白痴》的海報遍掛各大戲院門前院後,阮大勇覺得做電影海報這條路也許可行。
他得知許氏兄弟正要拍新片《半斤八兩》,於是找了朋友帶他進嘉禾的片場,拿著《天才與白痴》的海報,自薦要再幫他們畫新片的海報。
許冠傑一口答應,於是有了第二次合作,在當時一瓶可樂賣3毛錢的年代,這張海報為他帶來$2,700收入。
由於連續兩部許氏兄弟電影大賣,海報形象更深受歡迎,阮大勇也因而闖出名堂,很多電影公司紛紛邀請他繪制電影海報。
這時期,他繪制了洪金寶的《五福星》系列、四款李小龍電影的海外版海報,成龍的《A計劃》和《飛龍猛將》,以及周星馳的《龍的傳人》和《新精武門》等等。
當時整個電影業界都覺得, 由他畫海報的電影一定賣得好。
-4-
阮大勇的畫畫風格,四個字形容——鬼馬精靈。
他不喜歡墨守成規的事物,黃金比例,白滑芳容都不是他所追求的,他鍾愛有缺陷的臉,
他善於把人物加以誇張,卻從不失精準。
畫面兼具中西視覺美學的效果,精緻鬼馬,亦庄亦諧,搭配上吸睛的字體,沒進劇院就已被逗笑。
《飛龍猛將》電影海報
-4-
阮大勇有著那個時代老一輩人共有的低調踏實的性子,接受各種訪問,他總是自嘲自己「胸無大志」,
一百分的事情通常只做八十分,日日常餐都無所謂,
他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大師,只是謙遜自稱「畫畫工」,但對於自己的創作從來都是一百二十分認真負責。
他的確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只要能夠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了。
▲為了畫好李小龍的神態,他反反復復地研究,就連肌肉的微小變化也不放過,最終成了公認畫李小龍最傳神的人。
-5-
17年內,他創作超過200張海報,
張張都是藝術品,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90年代初,阮大勇一家移居紐西蘭,
沒有再跟舊時一起合作過的電影製作人們有過聯系
66歲的時候老伴去世,年近古稀又罹患抑鬱症,性情變得難測,整晚整晚睡不著,也吃不下東西,古稀之年,他將自己的偶像李可染生前刻印在印章上的一句話奉為自己的座右銘: 「七十始知己無知。」
人生活到七十年,才真正體會到天地之大,道理之深,
自己所經歷的所懂得的東西都只是皮毛而已,人也隨之變得闊達,
他又執起了曾經被他放置一時的畫筆, 當畫畫只憑興趣,它又再一次成為阮大勇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想他最初的期望一樣讓他歡喜。
▲近年阮大勇在紐西蘭所作的作品。
如今,繪畫已經從紙上走到電腦屏幕,很多電影海報都是通過手繪板繪制,並在游戲,插畫,漫畫等領域占據大半江山。
各種眼花繚亂的電影海報不斷沖擊著觀眾的眼睛
阮大勇獨樹一幟的海報畫在這個時期看,反而顯得更加真實。
返樸歸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前兩年,由於被太多人問及阮大勇的海報,許冠文的兒子許思維開始逐漸了解這位曾對電影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並為其拍了一部紀錄片《海報師》。
這部上映不久的片子已經入選香港國際電影節、新加坡華語電影節、西班牙維克電影節等。
港人被塵封的電影記憶又被翻了出來,也吸引了大批的年輕「文藝青年」群體。
已經太久沒有體會過一個人一支筆便是一個世界所帶來的歡喜和感動。
懷念他們始終忠於自己,只做好自己熱愛的事情就足夠滿足的熱忱和純粹。
在這浮躁的時代,似乎顯得更加 彌足珍貴。
本文為覺匠原創,轉載請聯系公號:juejcy
③ 一張電影海報竟價值百萬
黃海設計的電影海報,一張竟要上百萬。
無數導演還要排隊預約他來設計,他到底牛逼在哪裡?
或許你對他的名字不熟悉,但他設計的海報一定見過。
1999年,黃海從廈門大學設計系畢業後進入電視台工作,做了3年的社會新聞工作。2002年,他來到北京,進入了著名的國際4A奧美廣告公司,跟著台灣廣告文案大師劉繼武先生學習。
2007年,黃海加入了遠山廣告,這是國內第一家將電影海報設計作為主營業項目的廣告公司。同年他為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設計的海報從近百幅作品中脫穎而出,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更是轟動一時。
由此,黃海也開始了他開掛一般的電影海報設計人生。
2012年黃海開創了自己的「竹也文化」,自此成為了中國電影設計海報史上的重量級傳奇人物。他很少接受采訪,不願拋頭露面,只希望用作品說話,為人低調至極,卻也吸引了無數著名導演慕名前來。
不止是國內的著名導演,很多國外導演也都希望黃海能為他們的電影設計宣傳海報。
日本導演宮崎駿的電影《龍貓》的內地版海報,也是出自黃海之手,海報中不僅彰顯了電影主題本身,也帶有濃濃的中國風格。
黃海用他的一己之力,把中國電影海報的審美抬上了一個檔次。
④ 海報對於電影有多重要他畫一張要100萬
在國內影視業有這么一句話:一張好的電影海報價值2000萬票房。
電影海報構成了人們對電影的第一印象,這對於作品的宣傳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會為了一張海報而去為一部電影買單。
國內有這么一位頂級電影海報設計師:他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而且工期長,給出的作品不再返工,並且開價100萬起。
但很多大導演仍願意花時間等他的作品,觀眾甚至會為了他的海報,走進影院去看一部爛片。
這個設計師叫做 黃海 ,福建人,畢業於廈門大學設計系。
在黃海之前,我國電影業對於電影海報的重視程度並不高,片方主要還是停留在用明星吸引觀眾的階段—— 一張張大臉往海報上堆砌,根本談不上審美。
2015年 《尋龍訣》 的海報就是典型的例子。
什麼,你說看著有點眼熟?我也這么覺得。
黃海在意識到喜歡堆砌明星頭像這一問題後,決定打破這一慣性思維。
在他的海報里,電影本身的故事才是重點,明星的臉只是電影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他為《尋龍訣》設計的先導海報是這樣的——
自從2007年開始設計電影海報,黃海就是在做減法——刨去無用的邊角料,挖出電影的內核。
他最感謝的是姜文,因為他的第一款作品就是姜文導演的 《太陽照常升起》 ,這也奠定了他往後的設計風格。
當時姜文對海報的要求簡單粗暴:看感覺,不拍寫真,素材就從電影里找。在否決掉了幾百個設計後,黃海的作品被姜文一眼相中。
這款海報在戛納電影節上「一炮而紅」:大紅色的背景,赤腳的女人,掛在樹枝上的綉花鞋,故事一下子就出來了。
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獨特的意境令所有人印象深刻,他又接連給這部片子設計了另外幾款海報,一下子就揚威國際。
之後黃海的海報開始更多中國風的嘗試。
他總是會先仔細研讀劇本,從劇照中挑選人物和素材,然後到拍攝現場體驗,細致捕捉人物的 情感 ,把中國傳統元素作為視覺語言運用到海報設計中。
2014年黃海受邀為許鞍華導演的 《黃金時代》 設計海報,他給出這樣一幅作品:
一位知識青年裝扮的女性站在凌亂滴落墨汁中的一角,墨汁灑落的痕跡毫無規律,肆意鋪開,暗喻女主生逢亂世卻又安靜平和的姿態。
動與靜的結合體現了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矛盾與沖突。女主頑強佇立紙上,就如小人物置身大時代的洪流之中。
女作家蕭紅的故事歷歷在目,也預示了一生的飄零。
之後黃海還設計了五個國際版本,總共用了半年多時間。向來對細節嚴苛的導演許鞍華看到海報後,說了一句「好」,再無修改。
黃海對於水墨、書法的運用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既不喧賓奪主又能畫龍點睛。
在張藝謀 《影》 的海報設計中,他只用了黑白兩種顏色,把墨汁的黑和宣紙的白提煉出來,形成海報基調。
整部影片圍繞替身與真身展開,兩者既對立有統一的關系,就像太極八卦的形狀——相互融合又永遠分立。
「影」字運用行書,筆法蒼勁飄逸,尤其最後一筆時斷時續的走筆和收筆時的間斷,給人以艱澀的感覺,恰好暗示了「影子」的性格特點。
在為王家衛 《一代宗師》 設計的美國版海報中,黃海用了中國傳統的拱門元素。
門內兩個人對立而站,擺出了武術的步態和拳法——拱門、武術、長袍,是動與靜的完美平衡與詮釋,是朦朧細膩的情誼表達,也有綿長的 歷史 感。
既展現了一代宗師葉問的風采,又極具鏡頭感和文藝感。這些都與王家衛的個人風格相當契合。
在動畫電影的海報設計上,黃海也展現了超高的水平。
《大魚海棠》 的海報就用了飽和度很高的顏色,通過線條、層次、顏色的變化,描繪出了一副色彩瑰麗,想像奇幻的畫卷。
一條線條流暢的紅色大魚在中央,少女觸摸著魚嘴,畫的是兩者奇妙的相遇。
紅色與青色的交織,是海洋和火焰的交融,包括展翅的鳳凰都有濃郁的東方美學特徵,也開啟了觀眾對一場神秘夢境的想像。
在為數碼修復版 《龍貓》 設計的中國版海報中,小梅和小月歡快地奔跑在龍貓毛茸茸的肚皮上,整個風格溫暖而治癒。
這張海報一問世便在日本引起了強烈反響,一度還登上了熱搜,大家盛贊該海報的設計絲毫不遜於原版。
在日本電影 《小偷家族》 中國版海報中,黃海以浮世繪風格,結合影片經典一幕加入了一把雨傘,形成「家」的感覺。
在具有強烈美感之外,也將電影所傳達的關於家庭的理念表現得淋漓盡致。導演是枝裕和看完後,大加贊賞這種委婉含蓄的東方美。
在英國某電影雜志評選的2018年全球最佳海報中,《龍貓》和《小偷家族》均入選前20名。
包括2016年大火的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的一系列海報也是黃海設計的。
其中一張,他選取了「汝窯天青釉弦紋三足樽」的局部作為海報的背景色,在碎裂的瓷片中加入了一個色調統一的人物側影。
不僅使人物和器物融合為一,也細致地展現了工匠日常的修復工作。將「大 歷史 、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的主題完美傳達出來。
黃海還幫陳凱歌的 《道士下山》 設計過一款非常吸睛的預告海報。
當時這張水墨風的海報一出,讓人覺得高級感十足,大家對電影的期待高了不少。
無奈最後的正式版海報,導演還是選擇了明星扎堆的版本,也算不負爛片之名了。
也是,沒有明星誰會去看這部電影?故事?陳凱歌已經不會講故事很久了。
一張優秀的電影海報,所承載的是一部電影背後所傳達出最真摯的 情感 和意境,不是簡單的堆人頭。
是在充分引導電影商業性的同時,又能將東方的美學發揚光大。也難怪那麼多人說: 基本上都是電影配不上他的海報。
最後再來欣賞幾張大師的作品。
⑤ 海報的運用最早是在哪個國家使用,第一張海報是誰發行的
1895年蠢肆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困檔塵兄弟在巴黎的一間餐廳里向35位觀眾放映了《火車到站》等短片,當時那張題為《盧米埃電影》的海汪禪報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張電影海報。
⑥ 麻煩大家幫我看哈這幾張圖片是那幾不部電影裡面的海報
第一部:《基督再臨》
第二部:《天使與惡魔》
第三部:《創戰紀》
⑦ 周星馳主演的《功夫》都看過吧,我想知道那裡面的一張電影海報是哪部電影的
華納1935年的老片《禮帽》(Top Hat),這部影片是早期好萊塢歌舞片的經典之作。影片描述歌舞藝人弗雷在他居住的旅館對美麗的金姬一見鍾情,但金姬卻誤會弗雷是有婦之夫,結果一對彼此有意的情侶卻被自己的道德良心和情感糾葛搞得團團轉,幸好結局誤會冰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部《禮帽》代表了20世紀30年代歌舞片的全盛時期,他的身份是一個藝人,瀟灑不羈又天才橫溢;金姬則是聰明大方的金發女郎,她也許訂了婚,或者有了男友,但是當弗雷出現後,她才發現自己最愛的男人是他。但兩個驕傲的人總有扯不下的面子,這時候歌舞就成了彼此之間的軟化劑。
⑧ 哪能找到「肖申克的救贖」主人翁逃獄貼在洞口的海報
這張是剛開始挖那幾年的⑨ 《第一爐香》海報獲好評 他為何受大導演們青睞
黃海為《第一爐香》繪制的海報
7月20日,在許鞍華導演榮膺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之際,她備受矚目的新作《第一爐香》釋出一張全新海報。「驚艷」、「別致」、「獨具匠心」等詞彙一時之間湧入評論區。這張海報的創作者,正是中國著名設計師——黃海。這也是他繼電影《黃金時代》後再一次為許鞍華的作品量身繪制海報。笑旦敗
畫面中,一對女性的纖手占據視覺中心,其中一隻染紅指甲、佩戴金飾,另一隻則稍顯朴實無華,對比鮮明。這恰與張愛玲在原著中碰顫對「姑母梁太太」與女主角「葛薇龍」二人形象的描述如出一轍。
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司徒協贈予梁太太和葛薇龍一人一隻「三寸來闊的金剛石手鐲」。黃海便抓住這一點,將其作為點睛之筆妙用在海報中,讓一副看似精巧絕倫的鐲子,化為桎梏姑侄二人的鐐銬。
馬思純和俞飛鴻在片中分飾「葛薇龍」與「梁太太」
「黃海」究竟有何魅力?為何如此多大導演甘願排隊等候與他合作?其實,答案都藏在他的作品中。
用作品傳情
在正式與電影相識之前,黃海跑過新聞、做過廣告,這些看似與海報設計鮮有關聯的工作,卻潛移默化地為他打開了創意的大門。2007年,黃海創作了他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張電影海報,從此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
這部影片,正是大名鼎鼎的 《太陽照常升起》 , 姜文 的代表作。
《太陽照常升起》海報
姜文對海報的要求「簡單粗暴」:只看感覺,不拍 *** ,素材從影片里找。在被這位「挑剔的客戶」否定了幾百個創意後,黃海終於找到了突破點。最終,他用一雙綉花鞋、一個女人,牽出了整個故事。
這張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東方紅,讓《太陽照常升起》在戛納市場一經亮相便引起強烈反響,也令黃海在業界嶄露頭角。
經此一戰而結緣,姜文放心地將自己後面幾部作品都交由黃海「處置」,《讓子彈飛》的雙重曝光視效、《邪不壓正》的劍氣如風之勢,均出自他之手。
另類的「甲方」除了姜文,王家衛也要算一個。在繪制《一代宗師》美國版海報前,王家衛隻字未提,僅發來一張婆娑樹影圖供其參考。
《一代宗師》美國版海報
黃海便藉由這虛實相生的影像,將葉問與宮二狹路相逢的刻骨銘心定格其中。拱門之內,人影和樹影交織,功夫和情意相纏,明與暗,動與靜,一切情愫盡在不言中。在和王家衛的這場高手過招中,黃海並未遜色半分。
不過,真正讓黃海開始走進大眾視野的,還是許鞍華。2014年,許鞍華作品《黃金時代》的海報一經問世,便立刻 「壟斷」觀眾的視線。
筆鋒犀利,字字如刀,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家們惺惺相惜,以筆為援。另一款「潑墨」版海報中,湯唯飾演的蕭紅靜立紙上,孑然一身,周身墨跡斑駁,一幅「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畫卷由此躍然於眼前。
海報誕生之時,導演許鞍華口中的一個「好」字,既是對黃海實力的認可,也為二人此後的合作埋下伏筆,亦成就了如今這張韻味無窮的《遲悔第一爐香》。
憑借《黃金時代》名聲大噪後,邀約不斷的黃海又先後為烏爾善的《尋龍訣》、文牧野的《我不是葯神》、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張藝謀的《影》等知名影片操刀設計海報。
《尋龍訣》(左)與《影》(右)
2018年,是枝裕和憑借《小偷家族》摘得戛納金棕櫚後,便請黃海為其設計中文版海報。黃海雖善用國風,卻也不捨得打破日式美學的這份寧靜。他選用電影中一家人在海邊嬉戲逐浪的經典場景作為主要表現內容,並以日本浮世繪版畫中的海浪圖樣打底。
這一幕是片中「奶奶」的主觀視角,雖然她未曾在海報中現身,但黃海卻貼心地用她的一隻手為一家五口撐起大傘,在為家人搭建起一方小小庇護所的同時,又預示了「傘雖能遮風擋雨,卻難擋生活巨浪」的現實。
今年年初,賈樟柯執導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發布兩張海報。一張,正看為海,倒看為山,另一張,將筆化作照亮黑夜的燈塔,黃海的奇思妙想再度引來連連贊嘆。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海報
其實,不止電影海報,黃海近年來為人所熟知的設計作品還包括2019年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視覺以及今年清明節他為電影頻道創作的系列主題海報。
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視覺海報
以往國內電影節海報帶給大眾的印象多是中規中矩,而去年的上影節,黃海別出心裁地將《大鬧天宮》這部自帶「上海」和「電影」屬性的經典之作運用到海報中。他將齊天大聖請到「C位」,兩只小猴舉著紅纓槍將水簾徐徐拉開,數字「22」也化身為孫悟空的緊箍咒,巧妙融入畫面,每一處巧思都緊扣著上影節「創生萬象,幕後為王」的主題。
黃海為電影頻道創作清明系列主題海報
今年清明節,黃海受邀為電影頻道特別創作一組主題海報,以表哀思。在象徵哀悼的燭光下,一株幼苗正在余輝中悄然生長,日月同輝,生生不息;在「萬里長空且為眾魂舞」這句擲地有聲的悼念詞中,鴿子銜來一枝迎春花,既是報春,也預示著我們即將走出疫情籠罩的陰霾,迎接萬象更新之時。
穩扎穩打的同時,又能出奇制勝,黃海的每一次嘗試,都令他的羽翼日益豐滿,也讓大眾再也無法忽視這位深藏功與名的幕後匠人。
以巧思取勝
如今,「黃海出品,必屬精品」儼然成為國內外電影市場中一句響當當的口號,外界也為他貼上了「中國最貴海報設計師」「張藝謀姜文賈樟柯御用」等金字標簽。
在這個名字被大眾以「精品」冠名的今時今日,似乎很少有人去深究其背後的原因。那麼,「黃海出品」是如何為電影錦上添花的呢?
黃海為奧斯卡佳作《綠皮書》製作海報
海報,不僅是影片呈遞給觀眾的第一張名片,更是幫助電影營銷的重要工具。當被製作完成後的正式海報展示在電影院、公交車站、社交平台上,它所具有的意義已不再局限於審美層面,而是吸引和帶動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為影片消費。
有人說,黃海的一張海報標價100萬,但是僅憑這張海報,卻能為電影帶來2000萬的票房收益。 許多導演也正是看中了他的「物超所值」。陳可辛找到黃海為《奪冠》(原名:《中國女排》)製作海報,相較於一般海報而言,《奪冠》的難度在於,如何把近十位女排隊員合理安放在畫面之中,並避免堆砌感。
《奪冠》正式海報
於是,便有了影片的這張正式海報。影像定格在女排隊員們魚躍、攔網、扣球等賽場拼搏的精彩瞬間。黃海將主角居左安置,身著紅色隊服的女排姑娘們與右側醒目的金色「奪冠」在畫面中「和諧相處」,這股溢出屏幕的熱血沸騰實在難令觀眾不期待。
相似的巧思同樣在《撞死了一隻羊》的海報中有所體現。畫面中人物雖多,卻被黃海運用自然光線加以巧妙區分,光影明暗對比間營造出立體感,影射著片中人性的冷與暖。視覺上的油畫質感配以地道的藏語片名,一部凝結了神秘藏式美學風格的影片便立刻浮現在腦海中了。
《撞死了一隻羊》正式海報
海報一經發布,就吸引了不少影迷迫不及待地表示要去影院一探究竟。電影的最終票房成績雖難與大製作商業片抗衡,但黃海的這張海報著實出了不少力。
而與正式海報不同,預告海報則更看重如何勾起觀眾對電影的興趣,早在《奪冠》之前,陳可辛的另一部新片《李娜》的預告海報繪制工作也被交到了黃海的手中。
《李娜》概念海報
特寫鏡頭下的網球場搶先佔據視線,對角線構圖增強了畫面的延伸感,李娜揮拍的身軀雖小,卻在場上留下龐大的倒影。主題、人物、場景一個不少,沒有繁雜的贅述,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這部傳記電影的雛形。
但常在河邊走,也難免會溼鞋。當由黃海操刀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終極海報釋出時,就招致了不少爭議。「為什麼人物一定要呈V字型排列」「表情不行,配色也不夠高級」。
同樣,在黃海為姜文影片打造的眾多版本海報中,《邪不壓正》的正式海報稍顯遜色,被認為「主角光環太過嚴重」「像在復刻《精武英雄》」,故而反響平平。
對於作品的得失,黃海表示,每一次與電影的相遇,都能不斷挑戰自己,如果海報不進化,是很難更好地為創作者服務的。 在黃海心目中,海報就是電影的嫁衣。
他說:「歸結下來,電影海報是為電影做嫁衣,把創作者的心血『嫁』給觀眾,所有特殊性都源自電影的特殊性,每部戲都不一樣。」在黃海的作品裡,我們始終能夠讀出一個「懂」字,他總能恰如其分地領會到電影所傳達的精神,並從中提煉出最具有影片氣質的元素,加以利用和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