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武器擊打盾牌是歐洲哪個民族的是代表什麼意思呢常在電影里看到啊
擊打盾牌主要是嘲諷,挑釁敵人。
日耳曼人是對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總稱。這些民族從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日耳曼人不稱自己為日耳曼人。在他們的漫長歷史中他們可能也沒有將自己看作是同一個民族。民族大遷徙後從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納維亞民族、英格蘭人、弗里斯蘭人和德國人,後來這些人又演化出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在奧地利也有許多日耳曼人後裔。許多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在羅馬帝國早期,日耳曼人使用轎賣衫的武器,不論是進攻型的還是防禦型的,都是以缺少金屬材料為其特徵的。他們的主要武器是一種長矛,很少閉腔人佩戴刀劍。他們對頭盔及胸甲幾乎毫無所知。他們使用一種輕型盾牌,是木製或柳條編織的,有時鑲以鐵邊,有時用皮革加固,這就是他們唯一的防禦武器了。這種缺少足夠裝備的狀態說明為什麼日耳曼人與武裝精良的羅馬軍隊交鋒時總是採取猛攻猛打、速戰速決的戰術。如果他們捲入一種拖延時間的肉搏戰,他們的輕型盾牌和長矛便會遇到羅馬人的重型短劍和方盾鐵甲,因之要想取勝是毫無希望的。到6世紀時,日耳曼諸民族中也是很少擁有足配坦夠的軍事裝備的。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民族曾建起一支武裝足以與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483~565)的重裝備騎兵射手相抗衡。
⑵ 除中國外,世界歷史上幾次比較大的遷徙,其時間、原因、大致經過和結局。謝謝!
歷史上第三次民族大遷徙,發生在歐洲,這場恐怖的民族大遷徙席捲了整個歐洲,結束了歐洲的希臘羅馬時代,把歐洲帶入了中世紀。
這場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同樣很有可能是由匈奴人引起的,歐洲人稱這群來自亞洲草原的游牧民族為Hun,即匈人。 這群匈人的來歷,我們完全無法前溯,但我們可以根據中國和羅馬史冊中對於匈奴和匈人各自外貌,作戰方式,生活習慣的描述,判斷匈人應該是匈奴的後裔。
進而,歷史學者又根據蛛絲馬跡,判斷公元4世紀後半葉突然出現在頓河左岸的匈人,就是在公元前36年在中亞楚河流域被西漢西域校尉陳湯擊潰的西匈奴郅支單於的後人,這樣就一舉解開了兩大難題,匈人的來源和西匈奴的命運。
關於這支匈人(後面就稱匈奴人)的歷史,我在《漫談匈奴和突厥的歷史概況》一文中有過介紹,這里就省略了,這里只是談談他們的進攻,所導致的東中歐平原各民族大規模遷徙的情況。
匈奴人在歐洲平原出現後,第一個倒霉的民族是阿蘭(Alani)人,我們前面說過,阿蘭人有可能是西漢西域烏孫人的後代,所以他們是伊朗也可能是突厥種族人,在大月氏的驅趕下,他們一路來到了高加索以北的庫班河和捷列克河畔,建立了阿蘭人的國家。公元360年,匈奴領袖巴拉米爾率領野蠻的匈奴人突然出現在頓河的左岸,當時的阿蘭人王國完全沒有辦法招架,在頓河沿岸阿蘭人的聯軍大敗於匈奴人,阿蘭國王被殺,阿蘭人隨後被脅迫成為匈奴的附庸,並作為同盟軍,隨匈奴人西進,西進的阿蘭人在隨匈奴人進軍的過程中逐步脫離了匈奴人的控制,並開始了他們自己的民族遷徙,最終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在約409年左右,隨著其他日耳曼部落(主要是西哥特人),進入了羅馬帝國的伊比利亞半島北部,並從此在那裡定居了下來,這支阿蘭人和哥特人的混合種族成為了後世加泰羅尼亞人(Catalonia, 從詞源分析,就是哥特-阿蘭人)的先祖。
留在庫班河和捷列克河畔臣服於匈奴的阿蘭人,後來皈依了東正教,成為現在奧塞梯人(即今天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南北奧塞梯共和國的主要民族)的祖先。
匈奴降服阿蘭人後,立刻開始進攻黑海北岸第聶伯河以東的東哥特人國家。
東哥特人和後面提到的大多數蠻族都屬於日耳曼民族。
在公元前一世紀前,日耳曼人大多數生活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到北海的廣大平原上,這塊地區因而被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公元前113年,日耳曼蠻族人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入羅馬帝國,這是日耳曼蠻族,首次出現於歷史紀錄中。這支蠻族部落,在大約公元前102年,被羅馬人全部殲滅。
羅馬帝國隨後開始了征服日耳曼尼亞的軍事行動,前58年,傑出的羅馬統帥凱撒以武力打敗了日耳曼人,一度征服了日耳曼尼亞地區,但公元9年,由阿爾米紐斯領導的日耳曼人,在條頓堡林山戰役中,大敗羅馬人,將羅馬統治徹底趕出了日耳曼尼亞。
從此日耳曼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繁衍,其生活區域也擴展到了黑海沿岸,而日耳曼人也演化成了很多部落,其中在東邊黑海沿岸野喊的豎或日耳曼部落被稱為哥特人,大致以第聶伯河為界,分為了西哥特人和東哥特人。
於是東哥特人成為了第一個遭遇匈奴人的日爾曼部落。
公元375年,巴蘭貝爾率領匈奴鐵騎以排山倒海之勢入侵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年邁的國王亥耳曼奇的部隊被全殲,亥耳曼奇在絕望中自殺。其繼承人維塞米爾也被匈奴人打敗和殺死。亥耳曼奇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餘的部眾在阿拉修斯的帶領下逃到西哥特。並在匈奴對西哥特的掃盪後,繼續西遷,逃到了匈牙利的潘諾尼亞草原。
匈奴來到第聶伯河後,西哥特人的厄運接踵而至。
西哥特國王阿撒那立克得知東哥特滅國後立刻在第聶伯河西岸布陣,意圖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遠處上游偷渡後夜襲敵營,重創西哥特軍。 西哥特人在驚恐之餘,部族潰散,一部大約二十餘萬眾,得到羅馬皇帝的許可,於公元376年,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國境。
公元378年,在麥西亞(近保加利亞)的西哥特人由於不滿羅馬帝國對他們的壓榨,起兵叛亂,羅馬皇帝瓦倫斯隨即調集大軍於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亞堡與西哥特人會戰,結果在西哥特人的步兵和騎兵面前,曾經縱橫歐亞的羅馬重裝步兵方陣完全不堪一擊,僅半天時間,在匈奴人面前一擊即潰的西哥特人居然全殲了羅馬余脊伍四萬禁衛軍,其中包括了羅馬皇帝瓦倫斯本人。
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無法控制轄下的諸族和領土。蠻族人也認清了曾經無敵的羅馬帝國,原來是如此的不堪一擊,紛紛湧入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的末日就要到來了。
上一節講到,由於匈奴人的攻擊,公元376年春天,失去家園的西哥特人逃入了羅馬帝國境內,揭開了第三次民族大遷徙的序幕。
378年8月,阿德里亞堡會戰,西哥特的步兵和輕騎兵全殲了羅馬帝國的重裝步兵軍團,羅馬皇帝瓦倫斯陣亡。繼位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被迫讓步,准許西哥特人定居巴爾干半島北部的色雷斯(今天的保加利亞,馬其頓和希臘東北)。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5世紀初年,西哥特人在其首領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統率下大舉進攻兩大羅馬帝國。南下希臘,西進義大利。408年阿拉里克進軍義大利,包圍羅馬。羅馬付出5000磅黃金和 3萬磅白銀並釋放所有日耳曼族奴隸後,才得解圍。西哥特人撤退時,沿途約有4萬被釋奴隸加入阿拉里克隊伍。
410年阿拉里克再度包圍羅馬,於8月24日晚攻陷該城。隨後,阿拉里克命令西哥特人在羅馬大肆劫掠三天,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落入蠻族之手,西哥特人對羅馬的劫掠和破壞行為震驚了整個羅馬帝國,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為此痛哭不止。
阿拉里克雄心勃勃,打算繼續征服羅馬帝國的糧倉西西里和北非,但在南下途中死去,西哥特人於是改變計劃,在阿拉里克的姐夫阿陶里克的率領下回師北上,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占高盧西南部的阿基坦,418年以圖盧茲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國。
西哥特王國,是蠻族在羅馬帝國內建立的第一個王國。
繼西哥特人之後湧入羅馬帝國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蘇維匯人、汪達爾人和伊朗民族的阿蘭人。 蘇維匯人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親戚,原來居住在匈牙利潘諾尼亞平原,汪達爾人最初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後來在公元4世紀初,移居在奧得河中游兩岸,阿蘭人則是作為匈奴人的僱傭軍,隨匈奴人來到了中歐平原。406年,匈奴人大舉進攻潘諾尼亞地區,蘇維匯人和近鄰汪達爾人無法抵抗,於是和脫離了匈奴人的阿蘭人一起西遷。406年底,他們在美因茨越過萊茵河,經高盧,於 409年秋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西哥特人在公元415年左右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蘇維匯人被擠到伊比利亞半島西北部,在420年左右建立了蘇維匯王國。
汪達爾人和部分阿蘭人則由蓋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領,於429年渡海進入北非,橫掃了羅馬的北非行省,。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隨後,汪達爾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島、撒丁島和巴利阿利群島。西羅馬帝國已經名存實亡。
455年,汪達爾人沿路攻擊,再次攻陷羅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毀壞殆盡。羅馬帝國一片廢墟,毀滅文化的「汪達爾主義」由此而得名。
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為了挽救西羅馬帝國,在468年出動海軍遠征,攻擊西北非洲的汪達爾佔領軍,但遭到慘敗。於是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而君士坦丁堡政府也認可了西羅馬帝國政府476年最終滅亡的既成事實。
接踵而至的是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最初居住在奧得河和維斯瓦河之間的地區,5世紀初開始向萊茵河西南部遷移。他們以瓦姆斯為中心,向高盧地區進攻,436年,一度為羅馬名將阿埃齊所敗,退居薩伏依。約 457年,勃艮第人終於在高盧東南部的羅訥河和索恩河流域以里昂為中心建立起了勃艮第王國。
法蘭克人原來居住在萊茵河下游,5世紀初,進入高盧,451年,法蘭克的墨洛溫家族,協助羅馬人在卡塔勞溫原野擊退匈奴阿提拉大軍的進犯,於是墨洛溫家族取代了羅馬人,被任命為高盧的行政長官。481年墨洛溫家族的克洛維一世即位,486年在蘇瓦松打敗了東羅馬帝國的強敵西格里烏斯,占據了整個高盧北部,建立了法蘭克王國。6世紀起,法蘭克王國西南逐西哥特(507年),東南並勃艮第(534年),奄有高盧全境,逐漸成為日耳曼諸王國中力量最強的國家。
476年羅馬帝國的禁衛軍將領日耳曼人奧多亞克(476~493在位)在拉維納(西羅馬帝國的避難首都)廢西羅馬末帝羅慕洛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並沒有結束蠻族遷徙的腳步。
453年,匈奴阿提拉死,臣服於匈奴的東哥特人在潘諾尼亞乘機擺脫匈奴的控制,488年東哥特人首領狄奧多里克在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的慫恿下出兵義大利,圍困拉維納,久攻不克;遂和當時義大利半島的統治者奧多亞克訂約,共同治理義大利。493年,狄奧多里克在拉維納暗殺了奧多亞克,收編其餘部,建立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占據了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島和達爾馬提亞(克羅埃西亞)一部分。
5世紀中葉,原來居住在波羅的海南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橫渡北海進入不列顛。在粉碎當地克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後,占據該島的東部和南部,建立起了許多小王國。7世紀初,合並為7個王國。
最後移居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是倫巴第人。 568年,原來在潘諾尼亞的倫巴第人在阿爾博因的統率下,進攻東羅馬帝國收復了的義大利半島。打敗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二世,佔領北部義大利,建立倫巴第王國,建都拉維納.
歷時約兩個世紀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終於落下了帷幕。
在日耳曼人的大遷徙的尾聲中,第四次民族大遷徙接踵而至,這次民族大遷徙的發起者,依然來自漠北高原的游牧部落向西的進攻。而主角成了阿瓦爾人,斯拉夫人,保加爾人和馬扎爾人(匈牙利人)。
公元552年,阿史那部突厥首領土門(伊利可汗)求婚於柔然阿那瓌可汗被拒絕,西魏政權立刻將自己的公主嫁給土門,慫恿土門反叛柔然,於是土門聯合高車,發兵擊柔然,瓌兵敗自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柔然復為突厥擊敗投奔北齊。
555年,突厥木桿可汗率軍擊潰西部柔然,西柔然首領鄧叔子領余眾數千投奔西魏。西魏雖優遇鄧叔子,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將鄧叔子以下3000餘人交與突厥使者,慘殺之於長安城外,柔然汗國滅亡。
西柔然滅國後,余眾輾轉西遷。
蒙古人種的柔然人西遷後,在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統治的末期(查士丁尼死於565年),度過了伏爾加河,來到了歐洲,在拜占庭歷史上,他們被稱為阿瓦爾人(Avar)。
中國的部分學者認為阿瓦爾人是西遷的回鶻部落人,回鶻是突厥人種,但歐洲的阿瓦爾人顯然是蒙古人種,(這里筆者再次強調,突厥人種和蒙古人種的區別)他們的外貌和生活習俗和一百多年前的阿提拉匈奴人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他們有結長辮的習俗,類似於後世蒙古人種的滿人(不同的是,阿瓦爾人結的辮子是結成兩根拖在後面的。)
557年,阿瓦爾人的使者在受到查士丁尼一世接見時向他索求土地和貢賦,於是查士丁尼派使者瓦倫丁去鼓動他們的部落,與在頓河河口及亞速海沿岸的匈奴人打仗以爭奪土地。(這兩支匈奴人被稱為庫特利格爾和烏特格爾匈奴人,都是阿提拉死後,匈奴帝國向東退卻的後代,參見筆者的《漫談匈奴和突厥的歷史概況》),大約在560年左右,阿瓦爾人消滅了這里的匈奴王國,其版圖從伏爾加河擴張到了多瑙河河口。隨後,阿瓦爾可汗向北攻打斯拉夫各部的斯洛維尼亞人、安特人和文德人。其中斯洛維尼亞人是今日斯洛維尼亞人的先祖,安特人是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祖先,而文德人則是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的源頭。斯拉夫人在阿瓦爾的攻擊下,四散遷徙,逐漸形成了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分布格局,這是後話。
565年,在拜占庭失去了查士丁尼大帝的同年,阿瓦爾人迎來了他們的著名可汗巴顏可汗(從巴顏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阿瓦爾人是明確的蒙古人)。
567年,巴顏可汗消滅了定居在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的另一支日耳曼哥特人吉別達伊人,阿瓦爾人佔領了匈牙利。
手下敗將阿瓦爾人的成功,讓東方的突厥人非常不快。西突厥汗國因為東羅馬帝國和阿瓦爾人結盟,而和東羅馬帝國翻臉,並長期圍困東羅馬帝國在克里米亞的領土刻赤半島(這段在筆者的突厥歷史概況中有介紹。)
570年,巴顏可汗和日耳曼的法蘭克人爆發戰爭,他打敗了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希爾佩里克,其勢力侵入了奧地利。
582 年,巴顏可汗與拜占庭人正式展開敵對行動,他奪取了薩瓦河上的橋頭堡米特羅維察(在比薩拉比亞),隨後他脅迫原來活動在高加索西北的保加爾人遷徙到了比薩拉比亞(後來匈牙利馬扎爾人的到來,又迫使保加爾人遷徙到了拜占庭的麥西亞,而保加爾人後來將麥西亞變成了他們的國家--保加利亞。)
接著,巴顏再次進攻拜占庭帝國,佔領辛吉杜蒙(即貝爾格萊德),洗劫了麥西亞。587年,他在亞德里亞堡附近被拜占庭人打敗,暫時偃旗息鼓。592年,巴顏發起新的進攻,佔領安齊阿盧斯(在麥西亞),劫掠色雷斯,直接威脅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名將普利斯卡斯終於堵住了巴顏,普利斯卡斯隨後一舉渡過了多瑙河,一直攻到巴顏可汗帝國的腹地--匈牙利,在蒂薩河岸徹底地打敗了他,並殺死他的4個兒子(601年)。巴顏可汗於這次災難後不久去世(602年)。
巴顏可汗後的阿瓦爾帝國,依然四處劫掠。605年,阿瓦爾人趁倫巴德人從潘諾尼亞遷往倫巴底之機佔領了潘諾尼亞。610年,佔領並洗劫了達爾巴提亞(克羅埃西亞)的弗留利。619年,阿瓦爾人在和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會談之際,背信棄義地襲擊了拜占庭皇帝,隨即向君士坦丁堡進攻,但被擊退。
626 年六七月間,阿瓦爾人和薩珊波斯帝國海陸軍聯合進攻君士坦丁堡,而此時的拜占庭文明面臨著和中華文明在383年東晉淝水之戰前同樣的危險處境。很難想像,如果當時這支蒙古游牧部落攻陷了基督教世界的都城君士坦丁堡,西方文明將會是什麼樣。然而,在拜占庭的行政官波努斯的戍守下,拜占庭海軍在海上擊敗了波斯海軍,而在艱苦卓絕的守城戰中,拜占庭人以驚人的代價打敗了阿瓦爾人的每一次瘋狂進攻,阿瓦爾可汗撤圍,退回匈牙利。西方世界贏得了和中國的淝水之戰同樣意義深遠的偉大勝利。
從此阿瓦爾人逐漸式微,保加爾人擺脫了阿瓦爾人的控制。斯拉夫的克羅地人(克羅埃西亞人祖先)佔領了多瑙河和薩瓦河之間的領土,而阿瓦爾人只能受困於匈牙利平原中。
最後對付這支蒙古部落的任務留給了日耳曼民族的查理曼大帝。791年8月,他在第一仗中親自入侵阿瓦爾汗國,一直打到多瑙河和拉布河的合流處。795年和796年查理曼之子丕平兩次出征阿瓦爾汗國,阿瓦爾人的城堡被拆,財富被洗劫,阿瓦爾汗國瓦解。
隨後阿瓦爾人只能作為查理曼帝國的屬國了,然而國力衰微的阿瓦爾人已經無力抵抗由它引起的其他各民族的遷徙浪潮了。
⑶ 《東歸英雄》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東歸英雄》該劇講述的是在伏爾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爾扈特部族由於不堪忍受俄羅斯帝國的種族滅絕政策,在其首領渥巴錫汗的率領下,歷經數年准備,舉部東歸故土的傳奇故事。
十七世紀初,為了躲避准噶爾部的威脅,蒙古厄魯特部四衛拉特之一的土爾扈特人移牧荒無人跡的伏爾加河流域,歷時百餘年。伏爾加草原土肥水美、遠離戰爭,飽經戰火洗禮的牧人們終於找到了安靜和平之地。進入十八世紀,強大起來的沙俄政權逐步加強對邊疆民族的統治,他們變本加厲地奴役和控制土爾扈特人,縮小他們的牧場,征調大批的土爾扈特人與土耳其進行戰爭,數以萬計的土爾扈特人喪生戰場。
公元一七七一年一月五日,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健時刻,年輕勇敢的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決心率領全民族人民起義抗俄,回歸祖國。他率領二十四萬族人,踏上了艱難險阻的東歸旅途,俄羅斯女皇聞訊後立即派兵數萬進行追擊和阻截。
渥巴錫和他的族人們歷盡艱險,跋涉萬里,喋血苦戰,歷九死而不悔,出發時的二十四萬族人,到達伊犁者竟不足七萬。經過為期七個月一萬多里的長途跋涉與征戰之後,土爾扈特人終於回到了故鄉。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悲壯的民族大遷徙。
(3)民族大遷徙電影擴展閱讀
《東歸英雄傳》是由塞夫及麥麗絲共同執導的民族歷史劇,馬景濤、寧靜、斯琴高娃等參加演出。該劇2008年06月10日於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首播。
角色信息:
(1)渥巴錫,土爾扈特汗國國王,為了躲避准噶爾部的威脅,渥巴錫帶領部族人民強渡烏拉爾河,穿越哈薩克草原和奧琴峽谷,在土爾階河擊退了攔截部隊後終於踏上了祖國的領土。
(2)央金,渥巴錫青梅竹馬的愛人、妻子,身體虛弱,在女皇的要挾下將剛出生的兒子留在俄羅斯。自知不能隨丈夫一同返回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東歸之前,主動投入伏爾加河。
(3)娜塔麗婭,俄羅斯公主,與渥巴錫處於不同陣營,各自立場的不同充滿了難以言說的尷尬,怦然心動而又欲言又止的遺憾令人悵惘,但她最終為沃巴錫身上敢於執著理想、承擔責任的氣質所打動,最終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幫助沃巴錫的陣營中並且犧牲了自己。
(4)賈恩夫人,曾經的汗王遺孀,她是個俄羅斯風尚的追慕者,也是個有野心的蒙古女人。為了贏得女皇的歡心,她從信伊斯蘭教轉投東正教,又因為覬覦汗位,改信了喇嘛教,可惜她有個不爭氣的兒子,最後只能落得個可笑而又可悲的下場。
(5)波將金公爵,波將金公爵是女皇葉卡捷琳娜的情人,妄圖讓土爾扈特人與土耳其人同歸於盡。但是當渥巴錫汗拒絕了女皇的恩寵,沒有取代他的位置時,他對渥巴錫汗就肅然起敬,最終沒有執行女皇的命令,放過了東歸的土爾扈特人。
⑷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大遷徙
1、永嘉之亂
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五胡入據中原後,北方中原人流亡四方,死者不可勝數;晉室南渡建國,中原人士亦隨之南移,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及資金,又使當時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的江南地區得到充足的勞動力。
此後,江南地區冶鐵、造紙、紡織、制瓷等技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建康(今南京)、京口、山陰、江陵、成都、廣州成為當時繁榮的都市。
2、安史之亂
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
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3、靖康之恥
靖康之變客觀上加強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隨著金軍的兩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園被毀,廣大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出現了歷史上又一次南遷的浪潮。靖康之變後,北方的經濟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響,加之無數難民遷至南方,必然導致經濟中心南移。
在經濟重心南移的同時,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斷融入漢族的生活區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產技術互相借鑒,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也不斷融合。
總之,大量北方少數民族遷至南地不但補充了南方的勞動棚悄扒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軍事力量,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4)民族大遷徙電影擴展閱讀:
永嘉以後,胡人盤據中原,他們在武力上是勝運謹利者,但文化上卻被漢人同化。五胡的首領多傾慕中原文化,重用漢人,委以國政。如石勒用張賓,苻堅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蘇綽等。
其中鮮鏈昌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規模的漢化運動,胡漢相互通婚,泯滅兩族界限。其後,胡化的漢人高歡,與漢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積極從事民族調和工作。
在南方,晉室定都建康(今南京)後,隨之南遷的中原大族,亦積極剿滅山越盜寇,開發江南,其中以廣州的發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後,南、北方皆出現民族融和,擴大中華民族的內涵;亦調和胡漢文化,漢族文化既吸納胡族文化的精粹,取長補短,下開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調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發展較早,且為全國政治、經濟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遠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孫吳以來,人才輩出,漸進一步成一股具朝氣的新興文化。晉室南渡,中原人仕開始與南方孫吳人接觸,視華夏在江南得到發展繼續,並把中原文化帶到嶺南。
經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發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和,從此,南方文化大幅發展,漸有凌駕北方之勢。然而,南北文化雖得到調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質,如南人靈巧,北人剛直。
⑸ 民族大遷徙的背景
民族大遷徙(Tribes,great migrations)梁戚 是指公元376~568年,散居羅馬帝國境外的以日耳曼人為主的諸「蠻族」部落大舉強行移居帝國境內,並各自建立國家的歷史過程 。另有西班牙、葡萄牙人大規模遷徙美洲,歐洲人遷徙美國也可被稱孝渣蔽為近代的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體,部落顯貴 、軍事首領及親兵渴望向外掠奪新的土地和財富;人口自然增長對生產力形成壓力,為了發展畜牧經濟,一般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遷徙。羅馬奴隸制的危機和帝國的衰落,無力抵禦外族入侵,因而使「蠻族」的武裝遷徙深入帝國腹地。直接推動民族大遷徙的導火線是375年匈奴人對日耳曼民族巧州的一支東哥特人的侵襲。
⑹ 求一些世界歷史的電影。
有一個《世界歷史》的紀錄片,還不錯,不過是一個系列的,有好幾集。以下是一部分章節
話說世界歷史·Ⅰ
第一章 人類歷史的開端——石器時代的人們
我們從哪裡來?
達爾文的進化論
石器時代州游
生命的精靈——火
人類的遷徒
基督教的神創論
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留下的最早腳印
雜食是人類得以生存冊困銷的重要因素
現代人
文明的曙光
第二章 文明曙光的升起
第三章 古代文字的起源
第四章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第五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六章 印度河文明之謎
第七章 愛琴文明
第八章 古代希臘文明的回聲
第九章 希臘化時代
第十章 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
第十一章 亞歐民族大遷徙
第十二章 西歐封建國家
第十三章 拜占庭帝國
第十四章 斯拉夫國家的建立
第十五章 歷史上的伊斯尺喚蘭世界
特寫 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生活
特寫 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
第十六章 十字軍東侵
特寫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第十七章 文藝復興
第十八章 歐洲宗教改革
第十九章 古代印度
第二十章 古代日本
第二十一章 美洲古代文明
第二十二章 古代非洲黑人文明
⑺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徙開始於什麼時候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官民為避免戰亂而向南方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民族大遷徙,史稱「永嘉南渡」。311年,匈奴兵破洛陽,俘虜懷帝,引起國家動亂。而當時南方褲塵激社會較為安定,於是大量地主挾族人及部曲難逃。中原民戶遷至長江流域者超過百萬,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士大夫階層和貴族階層,南遷時間持續了兩兄棚個世紀之胡襪久。中國古代出現了第一次人口南遷的高潮。永嘉南渡在很大程度上客觀的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的經濟發展,為之後江南一帶以及整個南方的大開發奠定了基礎。
⑻ 人類最大規模的遷徙是那一次
人類最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公元2005年,我們一家從族悄嶺上搬到縣城居住,據史料記載,這次遷徙的人口達到歷史之最,總計有5人之多,這次遷徙的歷史意義在於促譽游使民族大融合,兆虛渣改善了縣城附近的人口結構,問中華民族的復興做了鋪墊。
⑼ 電影《第九區》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差不多在30年前,外星生物終於與地球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當人類戰戰兢兢地等待著對方可能會施予的來勢兇猛的侵略與襲擊、或者是科技方面飛躍性的進步時,卻始終沒能達成所願。
原來這些外星生物因為自己所在的星球遭受了戰火的摧殘,已然成為最後一批倖存者,他們來到地球並不是為了侵略和聯姻,而是要尋求庇護。在全世界的重要國家首腦經過了會晤之後,他們一致決定在南非的第九區為這些外星生物建立一個勉強湊合出來的臨時避難所,集中管理這些人類眼中的「異類」。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在地球落腳的外星生物的忍耐力也在慢慢被磨光,過於艱苦的生存環境,讓他們越來越難以抑制住憤怒的情緒。
控制和管理外星人的任務,已經被政府承包給了一家被稱為「跨國聯合組織」(MNU)的私人公司,不過他們顯然對外星人的福利和待遇並不感興趣,如果他們能夠掌握隨著外星人一起抵達地球的武器工程,就能收獲想像不到的巨大利潤。
不過MNU的每一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因為如果想要激活武器網,就必須提取外星人的DNA。MNU的行為致使外星人與人類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已經處在了一觸即發的邊緣地帶。
尤其是當MNU的場地管理員威庫斯·范·德·馬維(沙爾托·科普雷飾)感染了一種神秘的病毒之後,他的身體也隨著DNA的重組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使得威庫斯很快就成了全世界追捕的對象。
因為他同時也象徵著MNU的武器實驗中最有價值的關鍵所在,威庫斯無疑已經成了解開外星人武器技術的那把秘密的鑰匙。
受到了同類無盡的排斥和不友好的對待,對於威庫斯來說,這個世界上似乎只有一個地方能夠為他提供一處安身之地了,那就是第九區。
(9)民族大遷徙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第九區》是2009年索尼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由尼爾·布洛姆坎普導演,沙爾托·科普雷、詹森·庫伯等聯袂出演主演。影片於2009年11月2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角色介紹
1、懷可·范·德·梅里
演員沙爾托·科普雷
影片男主角,MNU的一名文職人員,同時也是公司總監的女婿,懷可代表的是一個最普通的地球人對外星難民的態度,對外星人充滿鄙視,看不起他們,甚至可以說也很殘忍,根本沒把他們當人看,會有如兒戲一般地焚燒外星人「超生」的卵。
但隨著懷可接觸了外星物質後開始逐漸變成外星人,他這才一點點地從外星人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的遭遇,內心的良知也在不停被喚醒,終於在歷盡各種磨難後,懷可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義的選擇,實現了對自己的救贖。
2、庫巴斯·溫特
演員戴維·傑姆斯
MNU旗下士兵的指揮官,是MNU手中數一數二的儈子手,心狠手辣。如果說懷可只是看不起外星人,那麼庫巴斯則是打心眼裡憎惡他們,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槍殺掉看不順眼的外星人。庫巴斯同樣也看不起懷可,所以當懷可的身體開始發生變異後,庫巴斯自然是非常樂意的充當起了追捕懷可的角色。
3、蒙德里安·史密特
演員路易斯·密奈爾
MNU的總監,同時也是懷可的岳父。皮耶代表的是地球上的高層力量對外星人的態度:外星人唯一有價值的就是他們的尖端科技和武器,除此之外,它們有如可以隨意宰殺的畜生。
懷可在身體發生變異後,他的這位岳父不但沒有做任何要救他的表示,反而把他當成一件珍貴的標本,允許科學家進行各種試驗,並對他進行解剖。
4、克里斯托弗·約翰遜
演員傑森·庫珀
是外星人中的領軍人物,事實上影片中的外星人背景交代甚少,我們只能從只言片語中推斷在他們的星球也發生了什麼事,導致整個民族進行了大遷徙,但正如地球上一樣,大多數的外星人只是普通的「人」而已,他們可能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士兵,不知道戰斗也不知道有關尖端科技的情況。
而克里斯托弗則是其中相當於科學家或者船長那樣的人,有證據表明他是第一個從母船上下來的外星人。也正是他一直在暗中努力再次啟動母船,飛回自己的星球。但懷可的出現讓他的計劃被打亂,兩人的軌跡也就此交織在了一起。
⑽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大遷徙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三次民族大遷徙,分別為:
一、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漢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晉朝的實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佔了中原的腹地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亂蠢帶滑華。中原漢族中王室貴族和富戶、大戶相繼南遷,以致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很多僑鄉。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兗州、南弘農、南新安指東晉南北朝時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僑鄉。
二、安史之亂,中原塗炭,河南、河北、陝西的漢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為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
從湖北荊州至湖南常德一帶,因移民而增加戶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顯著增加,吳縣移民可能佔到全縣戶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漢水南下經郢、復至鄂,諸州戶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連移民路線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恥,天子蒙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關於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說、戲曲中都有記帶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 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裡。
這次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行局。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佔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成了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