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電影第一出品公司寫在第一位

電影第一出品公司寫在第一位

發布時間:2023-06-08 08:31:05

Ⅰ 世界第一部電影是什麼類型,來歷及拍攝過程和製作人員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的產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布里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當然,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從根本上說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在電影誕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為電影的誕生做過艱苦的工作和基礎性的貢獻。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學發明家外,還有許多,如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等。而斯坦福與科恩的打賭事件如同使這些科學技術糅合在一起發生巨變的催化劑,迅速導致了電影綜合技術的出現和產生,使電影這門偉大的藝術叩響了20世紀的大門。
傳入中國的過程

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中國電影百年歷史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定軍山》片斷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志》。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配製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1941年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1958年萬古蟾導演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影片《魔術師的奇遇》。
參考資料:http://www.in70.com/zt/ztwz-887.html

Ⅱ 國內六大電影公司洗牌:光線市值破500億居第一,是華誼三倍

搜狐 娛樂 訊 (哈麥/文)2017年之前,要論國內六大電影公司的排位,從總市值和年度盈利綜合來看,萬達電影高居第一,中國電影、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基本相當,處在第二梯隊,博納影業和北京文化次之。


但經歷了2018年-2020上半年兩年半的「洗牌」後,行業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光線傳媒勢頭大好變成了遙遙領先的「新一哥」,博納影業業績連年逆勢增長再次申請A股上市,萬達電影從高位滑落輝煌不再,以穩為特色的中國電影受疫情沖擊開始虧損,曾經的領頭羊華誼已經跌到了谷底還在爬坑階段,北京文化頻出爆款背後沒有亮眼的業績支撐已被打回原形。


光線傳媒:片單豐富,預期好,已成遙遙領先的新一哥

在影視公司里,光線傳媒是這幾年少有的沒有「爆雷」的公司。在其它同行公司業績都大幅下滑或巨虧的時候,它保持了連年的高增長。

2016年-2019年,光線傳媒凈利潤分別為7.41億元、8.15億元、13.73億元(包括了出售所持新麗傳媒股份的投資收益)、9.48億元。2020上半年,在新冠疫情沖擊下,光線凈利約2100萬元,同比下跌80.46%。不過,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別的公司基本都是巨虧。


2019年,光線獨家主控的《哪吒》爆賺,打開了資本市場對光線所布局的「中國神話宇宙」的想像。光線傳媒的股價由此脫離疲弱的行業大勢,開始震盪上揚,走獨立行情,一路從7元多漲到了現在的17元,翻了兩倍多。總市值已經突破了500億元,創下新高,成了影視公司里遙遙領先的「新一哥」,比原來的行業「老大」萬達電影總市值高出100多億元。


目前,光線傳媒的股價還在上升通道中,階段性預期可能在十一國慶檔《姜子牙》上映前後兌現。

這之後,光線傳媒還有很強的片單支撐,曝光的總片量在電影公司里是最多的,其中有不少有IP基礎。

根據2020半年報披露,影院復工後光線預計年內上映的電影有12部。其中主投的《妙先生》,參投的《八佰》《蕎麥瘋長》已經上映,參投的《我的女友是機器人》,主投的《姜子牙》已定檔。剩下的檔期待定,包括張藝謀執導的《堅如磐石》、《無名之輩》導演饒曉志執導劉德華主演的《人潮洶涌》等。


在製作中,或在前期策劃中,或待引進的新片有39部,包括《大聖歸來》導演田曉鵬的《西遊記之大聖鬧天宮》和《深海》、《哪吒2》、《大魚海棠2》、《魁拔》、《三體(新)》、《火神山》等。


同時,光線這幾年也在加大力度投資電視劇/網劇,曝光的預計製作、播出片單里有21部。

除了電影、動漫、電視劇、藝人經紀(包括編劇、導演),光線還開始在實景 娛樂 方面布局。半年報披露,光線中國電影世界項目已進入啟動階段,分地塊全面進行規劃設計工作,各項報批報建工作陸續推進中,同時項目現場已啟動基礎工程施工,部分道路、橋梁、 水系、影棚及附屬配套商業進入施工狀態。

萬達電影:影院巨虧,電影項目少,股價在坑底徘徊

2018年之前,萬達電影很風光,受益於中國電影票房的高速增長,以院線、影院業務為主的萬達電影業績自然亮眼,2016年-2018年凈利潤分別為13.66億元、15.16億元、21.03億元,連年高增長。那時候,還沒有被購入上市公司的萬達影視表現也很好,出品的電影總票房在所有電影公司里曾經排到過第一。


2019年,萬達電影完成了對萬達影視的並購,當年因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損失,萬達電影凈利巨虧47.29億元。

實際上,因為行業趨冷,總票房增速放緩,影院增多導致競爭加劇,全國第一大影投及院線萬達院線的優勢不再那麼明顯,主營業務已經受到了沖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又遇上了新冠疫情,影院停業半年,萬達電影2020上半年虧損15.67億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4億元。

萬達這些年通過並購新媒誠品、互愛互動、萬達影視,擁有了電視劇、 游戲 、電影業務,但它的主業還是影院及院線。萬達旗下擁有651家影院(包括境外影院53家),其中國內影院年票房佔到了全國總票房的約13%份額。


2019年,萬達電影影院相關業務(包括觀影收入、廣告收入、商品及餐飲消費收入)營收佔比84.22%,電影製作發行及相關業務佔比5.79%,電視劇製作發行及相關業務佔比3.23%, 游戲 發行及相關業務佔比2.55%。


今年,影院要想實現盈利很難,電影相關業務表現又不突出。2020年下半年,萬達影視主投計劃上映的影片只有《海底小縱隊》《天星術》,《我和我的家鄉》是參投。最重要的《唐人街探案3》不在年內計劃中,可能在等2021年春節檔。

這樣的業績和前景資本市場當然不買賬,在大盤指數都快要創新高的情況下,萬達電影的股價至今還在坑底徘徊,總市值約392億元,昔日的輝煌完全不再了。


華誼兄弟:谷底反彈,開始爬坑,依然資金荒

其實要比慘,華誼兄弟比萬達電影更慘。華誼是電影公司里業績最早爆雷的,2016年、2017年凈利潤還都在8億多,2018年突然變成虧損10.93億元,2019年繼續巨虧39.6億元,2020上半年繼續虧損2.31億元。


華誼兄弟是在深圳創業板上市的,創業板規定,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就要直接退市。華誼已經連虧了兩年半,如果今年不能扭虧為盈,損失就大了。這可能也是影院剛復工不久《八佰》就急於上映的原因,因為盡快回收票房分賬款(以及上映後可以盡快賣網路版權拿一筆凈收益)對於華誼來說很重要。

《八佰》之後,根據現象級手游《陰陽師》改編的《侍神令》(陳坤、周迅主演),和常遠執導的喜劇《溫暖的抱抱》(常遠、李沁、沈騰主演)也會在年內上映,已經放出了影院貼片廣告,這都是華誼的片單里比較有吸引力的項目。


除了以上三部,華誼還有一些備貨,不過都是之前已定的項目,最細曝光的新項目很少。這其中已殺青進入後期製作階段的包括:陸川的《749 局》、李玉的《陽光不是劫匪》、周星馳的《美人魚 2》、賈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原名《一個村莊的文學》)、曹保平的《涉過憤怒的海》。籌備中的包括:潘安子的《日光危城》、羅蘭·艾默里奇的科幻災難片《月球隕落》(片名暫譯)、田羽生的《一條龍》、陳正道的《未來的未來》。

開發新項目需要錢,而華誼這幾年最大的難處就是缺錢。好在,華誼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問題,沒有出現債務違約等情況。

華誼在今年發布2019年年報時同時公布了定增預案,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2.9億元,包括大股東阿里、騰訊在內的九家公司參與認購,後因陽光人壽退出,預案修訂,定增至今還沒有落實。


但是在七月底,華誼宣布和招商銀行達成了戰略合作,招商銀行擬向華誼的影視片單計劃提供不超過15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此次的合作片單中共有30餘部影視作品,時間規劃覆蓋到2023年。


這一消息大大提振了資本市場對華誼兄弟的信心,加上《八佰》上映的消息以及票房的超預期表現,華誼的股價實現了一波震盪上漲,總市值從最低時的約90億元漲到了現在的約170億元,接近翻番,走出了觸底反彈的走勢。


但華誼的危機並沒有完全解除。

截止2019年底,華誼有息債務(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長期借款)總額34.4億元,其中短期借款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總額27.54億元。


王忠軍、王中磊合計持有華誼兄弟28.60%股份,其中93.42%還在質押中。

北京文化:年年有爆款,業績不亮眼

北京文化是一個靠收購轉型而來的新秀影視公司,這幾年因押中了《戰狼2》《我不是葯神》《流浪地球》等爆款而備受關注。

但是盈利方面北京文化在經歷了2016年的高光時刻後,就連年在下滑,2016年-2018年凈利潤分別為5.22億元、3.10億元、1.25億元,2019年巨虧23.06億元,今年上半年虧損6400多萬元。


股價也是從2016年後一直下跌,大致跟業績表現相對應。目前總市值67億元,較最低點已經算是有所反彈,但是放在 歷史 上看,還是處在坑底低位。總體體量跟其他幾家公司比差距也很大。


電影方面,北京文化有一些有市場潛力的儲備項目。已定國慶檔上映的《我和我的家鄉》是復制《我和我的祖國》成功模式的一部電影,由北京文化主控。由烏爾善導演的巨制《封神三部曲》外景拍攝已全部殺青,在後期製作中,可能逐年上映。另外,計劃2020年上映的還有賈玲導演的《你好,李煥英》和「叫獸」易小星執導的《沐浴之王》。


2020年之後已曝光的項目有十多部,包括由管虎擔任總導演獻禮建黨100周年的《東極島》、陸川的《749局》、烏爾善的新項目《封神演義:龍之戰》等。

博納影業:逆勢發力,已成民營主旋律大本營

博納早在2010年就已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來在2016年私有化退市,2017年首次在國內A股申請上市,但結果是被中止。今年在注冊制落地的背景下再次申請IPO。上市前的融資階段,博納影業集團的估值是150億元。如果成功上市,總市值可能會被推到更高。

在盈利方面,博納像光線一樣,每年逆勢增長,2016年-2019年凈利潤分別為1.02億元、1.99億元、2.64億元、3.15億元。今年上半年疫情沖擊下盈利近2700萬元,是幾大電影公司里最高的。


在投資和發行端,博納的特色一直是高度合作香港導演,很多高票房電影如《中國機長》《烈火英雄》《紅海行動》《無雙》《追龍》《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龍門飛甲》《十月圍城》都是出自香港導演之手。


除了相互信賴外,博納也和這些電影人簽訂了合作協議以圖較長期地「綁定」。

比如,博納和林超賢簽了五部電影的協議,林超賢拍過《激戰》《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緊急救援》。和徐克簽了五部電影,徐克拍了《智取威虎山》,他手上還有《智取威虎山前傳》《神鵰俠侶》《收網行動》《法門寺密碼》《星寵》等未官宣及未確定投資方的項目。和爾冬升簽了四部電影的導演工作和十二部電影的監制工作,爾冬升拍了《竊聽風雲3》《我是路人甲》,監制了《武林怪獸》。和陳凱歌簽了五部電影的導演約,陳凱歌拍了新片《少年時代》,正在後期製作中。和劉偉強簽了五部監制約,劉偉強拍了《建軍大業》《中國機長》,監制了《烈火英雄》。和庄文強簽了一部電影,庄文強拍了《竊聽風雲3》《無雙》。和陳國輝簽了五部電影約,陳國輝拍了《烈火英雄》。


和演員也有合約。其中,張涵予簽了五部電影的影視服務約,其中一部是張涵予導演的電影。張涵予過去主演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中國機長》。和劉德華簽了兩部片約,劉德華過去主演了《澳門風雲3》《追龍》。和章子怡簽了一部片約,章子怡過去主演過博納參與出品的《一代宗師》。和陳寶國約定合約期內承擔電影電視劇的演員工作,陳寶國曾出演過《湄公河行動》。

博納的另一大特色是主旋律,這幾年它主要的成績就是來自商業主旋律電影。

而且,未來的規劃也是如此。已知博納已經有三部主旋律電影在做,將於2021年獻禮建黨百年。一部是展現抗擊新冠疫情的《中國醫生》(劉偉強率領的《中國機長》原班人馬打造),一部是抗美援朝題材電影《冰雪長津湖》,還有一部是聚焦地下黨的諜戰片《無名》。


中國電影:資源好,發行強,業績穩

中國電影是國企(還有上海電影等)的代表,它最大的優勢是擁有其他公司都沒有的進口片發行資質,所有進口片都要經過中影、華夏(中影是大股東,持股14.00%)兩家公司,這是一個非常穩定的利潤源。

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中影發行進口影片133部,票房122.27億元,占同期進口影片票房總額的57.51%。主導或參與發行國產影片564部,累計票房130.34億元,占同期全國國產影片票房總額的34.15%。

2019年中影發行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為近53%,電影放映佔比21%,影視服務佔比16.5%,影視製片製作佔比9.4%。


能看出,中影最大的優勢是發行,其次是放映端。影院及院線方面,中影控股4條院線參股3 條院線,旗下控參股院線和控股影院合計覆蓋全國18353塊銀幕,銀幕市場佔有率為26.30%。

排第三的影視服務板塊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影視器材、數字放映設備、中影基地、銀幕廣告、票務平台、融資租賃等等,也是中影全產業鏈布局的體現。除了沒有像華誼那樣的電影主題小鎮,可以說電影產業鏈上該有的中影都有了,比任何一家電影公司都要全面。


另外,中影還有資源優勢。去年春節檔最熱門的幾部電影中中影參與了《急先鋒》《唐人街探案3》《奪冠》《囧媽》四部,未來的一些重點影片如《我和我的家鄉》《封神三部曲》《美人魚2》《懸崖之上》(張藝謀執導),中影也都有參投。

過去幾年,中影現金流充足,業績穩定、抗風險能力強。2016年-2019年凈利潤分別為9.17億元、9.65億元、14.95億元、10.61億元。


但穩中缺少高增長和想像力,所以在資本市場表現並不突出,目前總市值288億元,處在上市以來的低位。


今年由於疫情沖擊,上半年中影虧損超過5億元,這種長期的穩定被暫時地打破了。但長期來看,中影的獨特優勢還會一直在。

接下來的國慶檔,中影有《急先鋒》《奪冠》《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四部電影上映,票房好壞將直接影響今年的業績。


未來項目中,以主旋律為主。為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創作的《金剛川》《英雄連》《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紀實》(紀實)《誰是最可愛的人》(動畫)擬於2020年10月上映,張藝謀執導的反映抗日戰爭時期地下工作者不忘初心無畏犧牲精神的《懸崖之上》正在後期製作中,抗擊新冠疫情題材影片《江城子·在武漢》(暫定名)正在籌備中,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的攻堅克難、英勇開拓精神的《無限深度》(暫定名)正在籌備開發中。另外正在創作開發中的電影還包括《紅色的起點》《英雄虎膽》《誤殺 2》《暗戀·橘生淮南》,以及與開心麻花影業合作的喜劇《進擊的鄭前》《獨行月球》。

Ⅲ 中國電影史的史上第一

第一次電影放映:、1896年(清光緒22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戲。
以中國為題材的第一部紀錄片:1896年美國繆托斯柯甫公司拍攝的《李鴻章在格倫特墓前》。
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影片:1902年,美國文列文同邵醉翁合拍《慈禧太後》。第一部獨立拍攝的影片:1905年在北京豐泰照像館拍成的由京劇著名武生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
第一個電影放映場:北京西單的「文明茶園」掛牌為「北京電影」。
第一部電影故事短片: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難夫難妻》。它首映是1913年9月底。
第一位女演員:受傳統禮教的影響,中國的戲曲舞台上一向遵循著男扮女裝的規則。即使是在甲午戰爭後誕生的 「文明戲」中,也沒有打破男扮女裝的傳統。1905年問世的中國電影自然也難以擺脫這一文化習俗。直到1913年《難夫難妻》這部以婚姻關系為內容的影片中,所有的男女人物依然都是由男演員扮演的。中國銀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員來自和《難夫難妻》同年拍攝的香港短故事片《莊子試妻》。影片取材於明清傳奇,描述莊周詐死,以試其妻子是否忠貞的故事。也許是因為香港長期處在英國統治之下,得西方風氣之先,故能夠接受男女同台演出。結果,導演黎民偉的妻子嚴姍姍在片中扮演了莊周妻子的使女,雖然還不是主角,但這已足以使嚴姍姍獲得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員的殊榮。
攝制的第一部長故事片:1922年上映的《閻瑞生》,任彭年導演。該片以當時上海閻瑞生謀斃王蓮英的轟動社會案件為依據,寫的是真人真事,上映盛況空前。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問世於1925年,即電影在中國誕生後整整20年後。它是由洪深編寫的歷史題材劇《申屠氏》,發表於當年《東方雜志》22卷1-3月號上。
第一部動畫片:動畫片是美術片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中國的美術片就是從動畫電影開始的。1920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人稱「萬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國動畫片後,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研製中國的動畫電影。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第一部出國的影片:新亞公司拍攝的《紅粉骷髏》,管海峰導演,除在上海、天津、北京上映外,還到日本、越南等國放映。
第一個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
第一首電影插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第一部蠟盤發音片:《歌女紅牡丹》(1931年)。
第一部片上發聲片:《雨過天晴》(1931年)。
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漁光曲》,榮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第一部音樂喜劇片:袁牧之編導的《都市風光》,完成於1930年10月。
第一部採用管弦樂隊演奏的影片:《都市風光》。
第一個由政府設立的電影獎:1932年,由當時中國教育界和電影界熱心人士共同倡議,在南京建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於次年舉行了第一次影片評選活動,《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評為優秀影片。此後又舉行了幾次評選。由於當時協會的領導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黨政高層官員身份,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電影獎。
第一位電影皇後: 1933年,開辦於上海的《明星日報》以「鼓勵諸女明星之進取心,促成電影之發展」為宗旨,發起了一次評選「電影皇後」的活動。這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具有較大影響的電影明星評選。在參選的諸明星中,來自明星公司的胡蝶、聯華公司的阮玲玉和來自天一公司的陳玉梅呼聲最高,選票也比較接近。經過長達兩個月的評選,胡蝶得票21,334張,陳玉梅得票10,028張,阮玲玉得票7,290張。胡蝶由此登上了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的「寶座」。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1935年3月,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得了榮獲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漁光曲》遂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第一位國際三大影展最佳演員:1992年2月,張曼玉憑借電影《阮玲玉》獲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位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演員榮譽的影星。
第一部恐怖電影:1937年,新成立的新華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歡迎的影片《夜半歌聲》,這是中國銀幕上出現的第一部國產恐怖電影,它不但在當時製造了轟動效應,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其價值和魅力依然能夠得到驗證。
第一部抗戰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完成的第一部表現抗戰的故事片,史東山編導、吳蔚雲攝影,完成於1938年1月。
第一部彩色電影: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派出文化幹部前往東北接管偽「滿洲映畫協會」(日本侵略中國後在東北建立的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在「滿映」的原址上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東影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第一部譯製片:1949年5月,由東北電影製片廠譯制的蘇聯電影《普通一兵》。
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
建國後第一部中外聯合攝制的影片:中國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影片公司聯合攝制的兒童片《風箏》,1958年6月上映。
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195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海燕廠)拍攝了中國第一部35毫米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老兵新傳》。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也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寬銀幕電影。
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1962年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
第一部彩色遮幅寬銀幕故事片:《青春》,1976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第一部寓言樣式的動畫片:《誇口青蛙》
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最高獎的故事片:1988年,由張藝謀執導,鞏俐和姜文主演的影片《紅高粱》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金熊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A類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的中國電影。
第一部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影片: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正式授予中國電影《廬山戀》「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第一部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
中國第一個由專業影人評選的電影獎:在中國電影三大獎中,電影金雞獎是由專業電影人員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金雞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獎杯為一尊引頸高唱的金雞,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擔任評委。在這一類別的電影獎中它不僅是第一個,也是惟一的一個。它也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 。

Ⅳ 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

歷史上中國電影第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便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帶有買辦性質。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志》出版,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次出現「導演」專用名詞。1922年陸潔在《影戲雜志》發表的文章中首先將指揮拍攝影片者稱為「導演」。自此,影劇界有了「導演」這一專用名詞。

中國第一部電影理論專著。1924年中國最早的電影理論專著《影戲學》出版,由徐卓呆譯著。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第一部電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學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創辦昌明電影函授學校。《電影講義》是該校之教材。

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1926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出版。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配製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孫瑜詞、孫成壁曲)。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1941年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攝制的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王濱導演的《橋》是新中國成立後攝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麵塑造中國工人階級崇高形象。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國際上獲獎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1957年由謝晉導演的《女藍五號》,不但是謝晉成名之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該影片榮獲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1960年又獲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1958年萬古蟾導演的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影片。1963年李俊導演的《農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難生活的影片。影片於1981年獲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雞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影片《魔術師的奇遇》。

中國第一部闡述中國電影發展史專著。1989年由陳荒煤主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第一部系統闡述中國電影發展史專著《當代中國電影》出版。

Ⅳ 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

世界電影簡史
1895~1910
● 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表(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採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啟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家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家「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出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千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出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家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台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合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歷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里菲斯演出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1911~1920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別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爾為了拍攝《番妻記》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萊塢谷場(1913)
● 達達沙赫.法蘭克完成第一部印度電影,器材則全部由英國進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華戲院「河濱戲院」建於百老匯(1914)
● 霍金遜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貝拉斯哥的燈光技術師布克蘭至好萊塢(1914)
● 梅里葉拍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國家管制敵國電影進口,間接為本國電影保留了發展空間(1914)
● 卡爾.蘭姆建立宏大的環球攝影城(1915)
● 「電影專利公司」被法院宣判違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閉(1915)
● 葛理菲斯,英斯與賽納特成立鐵三角影業公司(1915)
● 「票房誘力公司」改名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間確立了好萊塢的經濟模式(1915)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雨果.孟斯特堡寫下《電影劇-心理的研究》(1916)
● 艾倫.瑞在《萬神殿》中改良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別林至轉至「互助公司」發展(1916)
●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1918)

還有很多,具體見:參考資料

Ⅵ 電影第一出品和第二出品的區別

影視藝術是在影視合流的大背景下對電影和電視藝術的合稱。但就影視創作的現狀而言,影視並未真正合流。筆者認為,影視合流的真正形式是傳統的電影製作機構參與電視節目的製作,而電視節目機構也加入電影故事片的生產發行。至今, 中國 的各級電視台並沒有投資電影故事片的生產,據說中央電視台曾經決策每年投資數千萬元扶持國產電影,但這個決策的執行並不明晰。國家主管部門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北京 科學 教育電影製片廠劃撥給中央電視台,但這兩個電影製片廠沒有成為電視台的電影製作機構,而是演變成電視台的兩個電視節目製作中心,中央台通過收購節目的方式對其實施經營管理。國家電影事業管理局下轄的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電影頻道),雖對外號稱中央台六頻道,但與中央台沒有任何隸屬關系,中央台只為其提供播出服務。電影頻道成立之初的主要節目是播出各電影製片廠各個時期的電影故事片,隨著頻道運作的成熟和觀眾的不斷要求,電影頻道開始製作一些與電影有關的電視專欄節目。1999年,由於片源日漸萎縮,電影頻道開始投資製作電視電影(一種稱作專為電視台播放而製作的影片)在電視上播放,同時,電影頻道依靠豐厚的廣告收入獲取了巨額利潤,先後參與投資了《春天的狂想》、《我的1919》、《橫空出世》等主旋律電影故事片。電影頻道的經營可以看作是影視合流的雛形,也許將來會成長為中國電影電視業的巨人,但現階段由於行業法規不健全、行政手段干預等因素,電影頻道還談不上真正意義的電視節目製作機構,也沒有電影故事片的出品權。 與影視製作分割的體制相適應的電影電視教育體制也呈現一種分割狀態。原屬於廣播電視系統的北京廣播學院曾經是中國電視教育的惟一高等學府,原屬文化系統的北京電影學院曾經是中國電影教育的惟一高等學府。廣播電影電視部成立以後,這兩家學院都劃到統一的旗下,但是電影電視教育並無任何交流。1995年,北京電影學院開始醞釀成立電視系,於1996年招收了第一屆電視節目製作本科生,1998年,電視系成立的事擱淺,96級電視節目本科班轉入導演系 學習 ,明確培養方向為紀錄片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負責紀錄片教學的孔都副教授認為:「電影學院導演系增設紀錄片專業,是順應影視事業總體格局演變的舉措」。據筆者了解,近十年以來,國產電影票房直線下降,各國營電影製片廠的生產日漸萎縮,電影學院畢業生求職的眼光從原來的電影廠轉向電視台和一些民間的影視節目製作機構、廣告公司等。電影學院希望成立電視系,建立電視教育體系,擴大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是在這種背景下採取的措施。雖然成立電視系的願望落空,但在電影學院導演系,本科生到三年級後分為三個專業方向,一是傳統的故事片導演、二是紀錄片導演、三是電視節目編導。應該說,電影學院已經意識到影視合流的大趨勢,並順應這個大趨勢在專業教學方面作了相應調整。再看看北京廣播學院,這個中國電視人的搖籃,為中國電視事業輸送了大量記者、播音員、主持人、攝像、節目編導、製片人。隨著電視的普及,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在中國,觀眾有收看電視劇的傳統,電視劇的播出量占整個電視節目播出的五分之一強,但廣院電視劇製作人才的培養在這個領域中的 影響 遠不及電視新聞、播音、紀錄片、專欄節目。究其原因,雖然廣院從1979年就開始招收電視導演專業,但專業培養目標一直不是很明確,凡是與電視有關的導演都納入培養之列,也沒有教師專門 研究 電視劇導演培養的基本 方法 和步驟;第二,由於只有導演專業和攝像專業,電視劇製作的其他專業如表演、錄音、美術、製片都沒有開設,學生在校很難進行系統的電視劇製作練習,同時,學生畢業進入 社會 以後,很難以集團軍的形式集聚創作力量拍攝有影響力的作品。中國電影第五代之所以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廣泛影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創作集體的主要成員都是大學同學,觀念容易溝通、創作心態統一,作品也是批量投入社會。與第五代電影導演是同代人的電視劇導演楊陽是廣院79級導演專業的畢業生,1998年因執導電視連續劇《牽手》才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可以說她的成名比第五代電影導演晚了大約14年(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誕生於1984年)。在2000年1月廣院電視學院影視藝術技術系成立大會上,作為校友的楊陽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有種單打獨斗的感覺,很羨慕電影學院的同行,他們往往都是同學在一起合作,創作之外的精力消耗就少了許多。看來,以集團軍的方式為培養目標,使畢業生踏入社會後盡快做出成績,從而擴大學校的社會聲譽,是當前影視教育的一個明智之舉。

Ⅶ 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成立在什麼時候如題 謝謝了

中國的第一家電影製作公司是1909年由外國人創辦的。這一年,來自美國的商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資創辦了一家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也成為建立在中國的第一家電影攝制公司。 亞細亞成立後,先後在上海和香港拍攝了幾部短片。如《西太後》、《不幸兒》、《瓦盆伸冤》、《偷燒鴨》等,但卻沒有在市場上獲得成功。隨後辛亥革命爆發,公司也難以經營下去。布拉斯基便將公司和全部器材轉讓給在上海的南洋保險公司經理伊什爾和另一個美國人薩弗。 1913年,易手後的亞細亞再度准備投入電影的拍攝。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的觀眾,他們特地聘請了在美化洋行工作,並懂英語的抄寫員張石川擔任顧問。張石川雖然對電影所知寥寥,但卻興趣盎然。他請來了喜歡戲劇的好友鄭正秋和另一位朋友杜峻初,三人經過商議,索性合作成立了一家叫「新民」的公司,承包了亞細亞影戲公司攝制電影的全部工作。拍攝資金和影片發行則由亞細亞負責。 1913年,有幾位文明戲的半職業演員來到上海,亞西亞公司便聘請他們做演員,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影片由鄭正秋擔任編劇,並與張石川一起承擔了導演工作。此後,亞細亞還攝制過中國早期一批重要的紀錄片,如關於辛亥革命二次戰爭的《上海戰爭》,記錄了革命軍攻打上海製造局和吳淞炮台的情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膠片停止進口,亞細亞公司因無法拍片而告結束。 除亞細亞外,完全由中國人自己開辦的電影製作公司是1916年張石川和幾個朋友聯合創辦的「幻仙影片公司」。但這家公司只拍了一部影片《黑籍冤魂》,便因資金困難而宣告結束了。此後,由中國的民族資本投資拍攝電影的公司是著名的商務印書館。 1917年,商務印書館從一個外國人手裡低價買進了一批電影器材,決定在圖書出版之外,兼營電影業,這是中國自己投資拍攝電影較有規模的開端。 商務印書館在原有的印刷照相部下設立了電影拍攝業務,拍攝了《美國紅十字會上海大遊行》等幾部新聞片。1918年,商務印書館在照相部之外正式成立了「活動影戲部」,開始了大規模的電影拍攝活動。當時它的拍攝內容包括風景、時事、教育、新劇、古劇共五類影片。其中風景片主要拍攝全國各地名勝古跡;時事片即新聞片,記錄了上海的社會生活;教育片主要介紹教育方面的情況和科學文化知識;新劇片的題材分為滑稽短片、警世影片、神怪武打三類;古劇片主要拍攝了梅蘭芳主演的《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片段。 1920年,商務的活動影戲部更名為「影片部」,在管內搭建了一個較大的攝影棚,並購買了一批新的器材。這時,商務印書館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製片能力,甚至開始拍攝長故事片,如1923年的《大義滅親》等,但在經營上卻漸漸不佳,最終由董事會決定將其剝離,成立了獨立的「國光影片公司」。該公司只生存了一年即無聲無息了。不過,從「亞細亞」到「商務」,應該說是中國電影企業從外資協助到自我投資邁出的第一步。

Ⅷ 中國電影第一有哪些

·第一部故事片:《勞工之愛情》
·中國最早的電影製片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
·第一部「武俠」影片:《火燒紅蓮寺》
·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
·第一部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
·第一部在國際獲獎的影片:《漁光曲》
·第一部影片《定軍山》
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了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有劇情的短故事片。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問世於1925年,即電影在中國誕生後整整20年後。它是由洪深編寫的歷史題材劇《申屠氏》,發表於當年《東方雜志》22卷1-3月號上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中國銀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員來自和《難夫難妻》同年拍攝的香港短故事片《莊子試妻》。

Ⅸ 網路電影10大出品公司盤點:他們為何能從2892家公司中脫穎而出

2018年,網路大電影共上線1373部,雖然數量相較於前兩年有所減少,但是參與網路大電影的出品公司數量卻在攀升。影視產業觀察勤勞的我們統計了各大視頻網站上線所有網路大電影的片尾字幕,梳理出了所有公司的名單,發現2018年「網大」出品公司數量呈爆發式增長,已達到2892家,相較於2017年的1431家上漲了102%(去掉了已下線影片的出品方)。

在所有入局「網大」領域的出品公司中,有2449家公司只參與出品過一部影片,只有19家公司參與出品的「網大」數量在10部以上。除掉企鵝影視等背靠平台的公司之外,目前在網大市場中表現較為突出的影視公司,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入局較早、出品規模較大並且不乏爆款的頭部公司,包括奇樹有魚、淘夢、新片場和映美傳世文化;第二類則是出品量已成規模,但相對而言缺乏爆款,作品類型化特徵明顯的公司,比如精鷹傳媒、藍藍藍藍影視、凡酷文化;第三類則是出品規模較小、依靠「爆款」驅動的公司,比如傳影文化、完美建信和二友影業。本文就將以上述10傢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梳理其在去年網大市場中的廝殺戰況。

1.奇樹有魚:4部影片票房超千萬,與多平台深度合作

2018年奇樹有魚共出品網大41部,其中出品6部,出品兼發行35部,公開數據顯示,有4部影片的分賬票房超過千萬元,包括《張三豐之末世凶兵》、《四大名捕之夢妖靈》、《江湖學院》、《牧野詭事之神仙眼》。

奇樹有魚是網路大電影領域的早期入局者之一,近兩年公司一直致力於IP開發,2017年9月公司首次提出「網路電影IP化」戰略,此後一直在這一方向深度布局,包括與愛奇藝合作「奇光計劃」儲備優質的經典港片IP、與騰訊視頻共同發布「南粵警星計劃」對公安系統內真正英模事跡進行IP改編、與芒果TV共同發布「芒果樹計劃」吸收掌閱集團旗下的優質女性向題材IP、與優酷共同發布「新武俠計劃」開發優質武俠小說IP、與吉吉向上共同對經典小說《牧野詭事》的IP改編等。去年,依託這些計劃奇樹有魚所推出的諸多作品已經擁有較為亮眼的市場成績,比如《四大名捕之夢妖靈》、《牧野詭事之神仙眼》。

奇樹有魚的創始團隊來自於呱呱視頻——一家秀場直播網站,自進入網路大電影領域後,公司依託廣泛的渠道和資源,以宣發起家,並逐漸涉及出品業務。去年,奇樹有魚正式宣布將短視頻作為長視頻的重要營銷、宣發陣地,計劃將其打造為輸送用戶的埠以促發付費行為,獨特的宣發經驗也奠定了奇樹有魚在網大市場獲得成功的基礎。

2.淘夢:2部影片躋身全網票房TOP3,多元業務深度布局

2018年淘夢共出品網大32部,其中出品5部,出品兼發行27部,整體規模名列前茅。其中也不乏爆款,《大蛇》和《齊天大聖·萬妖之城》分別以5078萬的票房和4036萬的票房成績榮獲去年全網分賬票房榜的冠軍和季軍。

淘夢也是網路大電影領域的早期入局者之一。 2015年,以互聯網影視眾籌平台起家的淘夢開始接觸網路電影發行業務,並憑借參與出品發行的《道士出山》一戰成名,以28萬的製作成本獲得1500萬的分賬收入。之後,淘夢又接連推出《斗戰勝佛》、《降龍大師》、《血戰銅鑼灣》系列等多部獲得高票房的影片。

淘夢在項目選擇時注重類型多元化,涵蓋劇情、動作、玄幻等多種題材。淘夢的內容布局廣泛,與其多元的業務不無關系。2017年,淘夢宣布正式成立「淘夢控股公司」,旗下設有淘夢影業、淘夢文學、鎧甲 娛樂 、淘夢 娛樂 等子公司,集合互聯網IP孵化、製作、出品、營銷、發行、衍生開發等為一體。淘夢對網大產業鏈的深度布局,使其贏得投資者的青睞。去年3月,淘夢獲得了來自創維集團、達泰資本和網路視頻的4000萬人民幣的B+輪融資。

3.新片場:5部影片分賬超千萬,設公司主營網大業務

2018年,新片場共出品電影25部,其中出品7部、出品兼發行18部。《狄仁傑之蚩尤血藤》、《寶塔鎮河妖之詭墓龍棺》兩部影片的市場表現最為亮眼,分賬票房均超過1600萬,位列2018年全網分賬票房榜TOP20。此外,還有3部作品票房超千萬。

新片場成立於2012年,起初是在線社區,致力為影視創作人提供溝通平台和發行服務。2015年底進入網路大電影領域,以宣發業務起家。2016年底,公司成立新片場影業,聚焦網路大電影、網路劇的出品發行業務,推出《四平青年之浩哥大戰古惑仔》《痞子兵王之特種使命》《大風水師》等成功作品。2017年,新片場影業分別和優酷、愛奇藝展開深度合作,依託「HAO計劃」、「比翼新電影計劃」,去年推出包括《靈契》《私人英雄》和《白門五甲》在內的多部作品。

目前,新片場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影視出品發行平台之一。去年3月,新片場還獲得了來自北京文心奇思基金的投資,市場估值11.17億人民幣。

4.映美傳世:經濟回報率亮眼,票房分賬居愛奇藝前列

映美傳世文化2018年共出品14部網路大電影,其中出品2部,出品兼發行12部。去年,公司的經濟回報率亮眼,根據愛奇藝發布的《2018網路大電影年度報告》顯示,映美傳世在2018年愛奇藝網大合作方票房分賬排行榜中位列第四。

映美傳世成立於2015年9月,成立之初以廣告營銷切入網生內容市場,2016年初進入網路大電影領域,以宣發帶動出品,逐漸深扎網路電影領域,目前已經成為聚合宣傳發行、廣告營銷、內容創造、投資出品為一體的影視公司。公司成員多數曾就職於優酷和愛奇藝,對於各大視頻平台的底層邏輯、運營方式和產品結構比較了解,在選擇題材、投資出品和制定宣發策略上有豐富經驗,比如近年來出品的《不良女警》、《伏妖·白魚鎮》、《星游記之風暴法米拉》都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去年3月,映美傳世獲得來自誇克資本和光大控股的戰略投資。

1.精鷹傳媒:10部票房過千萬,成員多數來自「電視湘軍」

2018年,精鷹傳媒共參與出品42部網大,主要以跟投為主。其中,公司參與出品的《大蛇》以5078萬的分賬票房占據榜首,《齊天大聖萬妖之城》以4036萬排名第三;此外,精鷹傳媒聯合其他公司出品的《黃飛鴻之南北英雄》、《二龍湖瘋狂代駕》、《寶塔鎮河妖之詭墓龍棺》等也表現突出,均取得了1300萬以上的分賬票房。經統計,公司所出品的影片票房達到千萬元以上的有10部之多。

精鷹傳媒於2014年掛牌新三板,旗下設有影視製作、廣告運營、內容電商、影視教育多個板塊,精鷹傳媒的大多數成員來自於「電視湘軍」,曾經製作過多部綜藝節目,擁有相關的影視製作經驗以及良好的媒企合作關系。此外,其主要以跟投的方式參與頭部網路大電影的出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成功率。

2.藍藍藍藍影視:專注開拓女性向題材,與新入局者芒果TV合作密切

2018年,藍藍藍藍影視共出品網大18部,其中出品8部,出品兼發行10部。雖未有爆款作品出現,但去年藍藍藍藍在網大市場中的投資回報率名列前茅。根據愛奇藝公布的《2018網路大電影年度報告》顯示,其旗下全資子公司安之若素影視的票房分賬金額位列愛奇藝平台的第10位,而根據觀察發現,母公司藍藍藍藍與安之若素基本上在所有參與影片中都同為出品方。去年1月,藍藍藍藍獲得了來自天和文化基金的B+輪融資,成為網大市場中2018年為數不多獲得融資的出品公司之一。

2014年,藍藍藍藍憑借《白衣校花大長腿》系列試水「瑪麗蘇」題材影視劇,以超10億的點擊量引得業內關注。此後,公司深耕這一領域,又出品了多部瑪麗蘇題材的網路大電影,並獲得不錯的市場成績,其中《盲少爺的小女僕》《豪門少女寂寞心》分別以981.7萬元和772.8萬元躋身愛奇藝2016年網大分賬票房排行榜TOP20。

藍藍藍藍對女性向題材的深耕,獲得2018年新入局者芒果TV的高度關注。據統計,芒果TV全年上線的15部網大中,由藍藍藍藍出品的作品佔到4部。皆以女性向題材作為主打方向的藍藍藍藍和芒果TV,未來是否能在這一市場中強強聯合,值得期待。

3.凡酷文化:宣發經驗豐富,出品發行並重

2018年上海凡酷文化共出品18部網大,出品6部,出品兼發行12部,規模在2018年的所有網大公司中位列TOP10之內。其中,《總裁別太壞之契約嬌妻》、《奪命追凶》市場表現較好,分別位列播放平台騰訊視頻、芒果TV的第10位和第1位。

凡酷文化成立於2014年,2016年開始在網大領域發力。公司在宣發方面經驗較為豐富,因此在出品的同時也較多地涉及發行業務,通過採用線上和線下聯動的營銷策略,幫助作品獲得較為不錯的市場表現,比如《西遊記之鎖妖封魔塔》、《異能機友之東京龍珠》等作品都曾獲得較高的播放量。公司依託規模較大的影片出品&發行量和成熟的宣發策略,目前已經在網大市場中站穩腳跟。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凡酷文化出品的影片遇到了一些審查方面的問題,比如去年出品的《蒲女團終章》和《捉妖大仙》雖然票房過千萬,但均已從平台下架,隨著政策的收緊,凡酷文化可能亟需調整戰略思路。

1.杭州傳影文化:出品量少而精,兄弟合作默契

2018年傳影文化共出品4部網路大電影。盡管2018年公司的出品數量有限,但是經濟回報頗豐,其參與出品的《齊天大聖·萬妖之城》榮登2018年全網網大分賬票房榜第三名,分賬收入達到4036萬,此外《四大名捕之入夢妖靈》的票房也達到1300萬。

杭州傳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專注於互聯網影視頭部IP內容研發與孵化,旗下有項氏兄弟電影、網劇、文學、藝人、 娛樂 五大業務板塊。其中,項氏兄弟主營網路電影業務。近年來,項氏兄弟產出了不少熱門作品,《第一部作品《僵屍來了之伏魔夜》的投資回報率就高達600%,此外《降龍大師》《鎮魂法師》也在上線當年獲得較高的成績。原因在於,其創始人出身美術學院,對於製作視覺效果有較為獨特的想法和豐富的經驗,為電影的畫面質感產生一定助力。而且,公司三位創始人項秋良、項河生和項水柳是親兄弟,很多作品的拍攝製作比如《齊天大聖·萬妖之城》和《四大名捕之入夢妖靈》皆有由項秋良和項河生共同執導,親密關系使得合作更為默契,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影片的質量。

2.完美建信:依靠「靈擺」IP實現網大「開門紅」

2018年完美建信初次涉足網路大電影領域,盡管只出品兩部網大,但是其表現十分亮眼,《靈魂擺渡·黃泉》憑借4583萬一舉拿下2018年全網分賬票房榜亞軍,並在豆瓣獲得7.1的高分。

《靈魂擺渡·黃泉》的成功,離不開其依託的超級IP《靈魂擺渡》。《靈魂擺渡》是完美建信自2014年開始接連三年打造的爆款系列網劇,藉助《靈魂擺渡》原有的深厚粉絲基礎,以及較為精良的製作水平,影片幫助完美建信拿到了「開門紅」的好成績。

完美建信成立於2011年,由郭靖宇導演創辦,目前集影視投資、拍攝、製作、藝人經紀為一體,由知名影視公司完美影視傳媒100%控股。在入局網大市場之前,完美建信出品過《火藍刀鋒》、《打狗棍》、《紅娘子》等多部熱門電視劇,其在影視方面的專業經驗相較於其他公司更為豐富,為公司在網大市場的發展產生極大助力。

3.二友影業:打造網大港式喜劇電影廠牌

2018年,二友影業共出品兩部影片《濟公之英雄歸位》、《濟公之神龍再現》,為「濟公三部曲」中的作品。兩部作品分別在賀歲檔和暑期檔上線,不僅沒有被院線電影分散了關注,反而憑借其鮮明的港式喜劇風格,獲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播放量雙雙接近1億,並以2832萬和2229萬的分賬票房,躋身愛奇藝2018年度分賬票房榜的第三和第四。

二友影業擅長經典港片IP的開發,其前身是林子聰工作室,林子聰曾與周星馳合作多年,積累了較多的喜劇港片拍攝製作經驗。目前,二友影業正計劃逐步在內地網大市場開創自己的港式喜劇電影廠牌。今年初,二友影業已經推出「濟公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濟公之降龍有悔》,獲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據悉,未來,二友影業還將推出《四大密探》系列影片。

通過上述對10家影視公司的梳理來看,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夠在近3000家出品公司的激烈爭奪中擁有較為亮眼的市場表現,都有其獨特的生存之道,包括豐富的出品宣發經驗、獨特的競爭策略、專業的製作班底……都是其刀刀見血的殺手鐧,從而順利幫助自身突出重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身處網大市場中的他們,仍然與其他眾多出品公司一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近年來,網大市場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分賬天花板不斷被打破,短短五年間由六十多萬上升至5000萬;各大視頻網站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平台分賬金額不斷攀升,據統計愛奇藝給前20位的頭部影片的分賬金額就已經突破3億;此外,一些傳統頭部影視公司和大導演、明星也開始看重「網大」的發展潛力,紛紛入局網大市場。據有關數據估計,2018年「網大」的整體市場規模達到了30億元。但是,在繁榮的背後,我們也需要警惕一些問題。一方面,隨著政策環境的不斷收緊,網大與院線電影的審核標准不斷趨同,這對主創團隊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目前雖然影片票房分賬不斷增長,但實則是視頻網站將大量的包月會員收入投入補貼的結果,各大視頻網站都還處於燒錢狀態,一旦平台決定停止補貼,「網大」市場最為依賴的變現渠道就會受到極大影響。

但是,此題也並非無解。無論是已經處於龍頭的頭部公司,還是准備在市場中大展身手的其他公司,即使如夢如幻的海市蜃樓近在眼前,也仍然知道「心知所見皆幻影」,明白只有腳踏實地在發展策略和商業開發上積極創新,才能讓自己在網大市場中站穩腳跟,或許才能打開新局面。

——THE END ——

作者|胡鈺鑫 赫薇

編輯|胡鈺鑫

閱讀全文

與電影第一出品公司寫在第一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午夜宮韓國默默電影網 瀏覽:878
美國不拍電影 瀏覽:119
我要找愛情電影 瀏覽:76
歐美電影免費殺戮廠 瀏覽:360
ipod電影導出到電腦 瀏覽:506
2015戀愛大師電影在線 瀏覽:928
杞縣電影院 瀏覽:562
免費領2021電影票 瀏覽:869
第一書記電影書記怎麼死的 瀏覽:340
西安橫店電影城中貿店招聘 瀏覽:262
婚姻協奏法國電影 瀏覽:117
美國電影蟲子的 瀏覽:512
劉德華演韓國電影 瀏覽:665
如何評價五十度系列電影 瀏覽:208
婦科醫生電影電視劇全集 瀏覽:234
有什麼狗的電影 瀏覽:55
微光好看的電影推薦喪屍 瀏覽:455
母親和四個孩子國外恐怖電影 瀏覽:207
網上訂的電影院3d眼鏡在哪取 瀏覽:553
印度中年婦女懷孕電影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