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叔同《送別》歌為誰寫的
李叔同《送別》歌為許幻園寫的。
這首歌曲是1915年李叔同送別許幻園時寫的。
李叔同是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國學大師,也是著名的藝術家,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和張小樓等四人交好,被時人稱作「天涯五友」。
1915年,家道中落的許幻園不得不離開上海,去北京謀生,為送別許幻園,李叔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送別》,自《送別》被創造以後,一百多年來為國人廣為傳唱,影響深遠,而且也隨著國人漂洋過海,傳到了國外。
作品影響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2.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2)送別是哪部電影的插曲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3. 怒潮插曲《送別》歌詞是什麼
送別
歌手:孟貴彬
作詞:鄭洪
作曲:鞏志偉
歌詞: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
農友鄉親心裡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樹下,心裡幾多知心話
出生入死鬧革命,槍林彈雨把敵殺
半間屋前川水流,革命的友誼才開頭
那有利刀能劈水,那有利劍能斬愁
送君送到江水邊,知心話兒說不完
風里浪里你行船,我持梭鏢望君還
來歷:
1963年電影《怒潮》的插曲《送別》、《一支人馬強又壯》、《無義之人莫相交》、《工農永不忘》,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均由鄭洪作詞,鞏志偉作曲,著名歌唱家孟貴彬演唱。
其中《送別》是該片的主題曲,這首歌是在影片中農友們含淚相送他們的領路人之時,漁鼓老人唱的一首凄楚、悲壯的送別曲。
本歌是一曲充滿友誼深情的歌,歌曲層層抒發了處在革命關頭的農友鄉親,送別受錯誤路線排擠打擊、被迫離開戰斗崗位的革命領路人時的感人情景,表達了他們對革命領路人的崇敬、對右傾機會主義的憤懣、對勝利的嚮往以及與戰友話別時的苦痛惆悵等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心情。
4. 有一部電影插曲是《送別》,講述一個小女孩跟一個小男孩的故事,民國時期,畢業典禮上的出現的插曲~~
送別是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出自林海音(城南舊事)的插曲,詞作者是李叔同,《送別歌》的曲子原本是美國通俗歌曲作者J?P?奧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夢見家和母親》。由於此曲十分優美,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採用它的旋律填寫了《旅愁》。《旅愁》刊於犬童球溪逝世後的1907年,此時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學且又熱衷於音樂,他對《旅愁》當有較深的印象。李叔同作詞的《送別歌》,《送別歌》採用了《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但歌詞卻是受了《旅愁》的影響。
5. 哪部電視的插曲有《送別》這首歌/
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選作插曲或主題歌,除此之外還有一部連續劇《我們無法安放的青春》里的鋼琴曲也是《送別》這首歌,我最近在看這部連續劇,很喜歡~
6. 哪部電視劇用的是《送別》做插曲
《弘一大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曲送別,掀起多少逆旅之人的愁緒。也不覺令人想起那個書寫了一生傳奇的人——李叔同。
李出生在光緒年間的天津官宦世家,自幼養尊處優,飽讀詩書,風流倜儻,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與柳亞子、夏丏尊、吳昌碩、豐子愷等名流交遊,亦曾有過刻骨銘心的愛情。
見慣了這般的榮華富貴,情意繾綣,終然在那晨鍾暮鼓之間慨嘆著「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繼而依然拋卻俗事情懷,身披緇衣,手托缽盂,落發為僧。青燈古佛前,是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參悟禪思。
時代成就了一代律宗名師,也見證著弘一法師悲欣交集的每一刻……
(6)送別是哪部電影的插曲擴展閱讀
電視原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一大師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7. 《送別》這首歌創作於哪一年
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
19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這首歌流傳到日本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1904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被廣泛流傳。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期間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作成了在中國傳頌至今的《送別》一歌。李叔同的《送別》,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
從歌詞上來說,《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
《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結合得十分完美,幾乎不能被發現是譜曲後重填詞的歌曲。
《送別》這首歌的歌名常被誤作為「驪歌」,雖然《送別》是一首驪歌,但「驪歌」並不是它的名字。
《送別》和《旅愁》兩首歌曲在中日兩國都分別廣為流傳直至今日,但英文的《夢見家和母親》在美國卻沒有被人們記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7)送別是哪部電影的插曲擴展閱讀:
影響
1、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8. 《送別》 曾作為什麼電影的插曲
《送別》這首歌有很多版本,李叔同的《送別》是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9.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是什麼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歌曲社會影響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10. 7.歌曲《送別》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曲其作品的作者是誰 8.目前公牛已經幾連勝了
1、歌曲《送別》是電影《怒潮》的主題曲、插曲。也是《城南舊事》的插曲。
2、截至北京時間2016年1月4日芝加哥公牛隊取得4連勝,本賽季目前是總計20勝12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