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電影美的四大因素

電影美的四大因素

發布時間:2022-06-14 20:55:17

『壹』 你認為一部好電影具備什麼元素,就可以打動人心

我認為一部好電影具備社會元素、人文因素、正能量因素,就可以打動人心。如果你喜歡我的觀點麻煩給我點個贊。你認為一部好電影具備什麼元素,就可以打動人心呢?歡迎你到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您的意見。

『貳』 什麼是影視藝術的本體審美元素

一、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徵。造型藝術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料、絹、布、紙張。石、金屬、木、竹等),通過塑造可視的靜態形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和藝術家情感的藝術形式。它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建築、工藝美術等具體的藝術形式。其主要審美特徵是直觀具象性;瞬間永恆性;空間表現的差異性;凝聚的形式美。

(一)直觀具象性,是指造型藝術具有運用物質媒介在空間展示具體藝術形象的特性。造型藝術運用物質媒介創造出的具體的藝術形象,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感官。這種直接具體的形象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意蘊,把具體可視或可觸的形象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直觀的美感。造型藝術也可以把現實生活中某些難以顯現的無形事物,轉化為可以直觀的具體視覺形象。

(二)瞬間永恆性,是指造型藝術具有選取特定瞬間以表現永恆意義的特性。造型藝術是靜態藝術,難以再現事物的運動發展過程,但它卻可以捕捉、選擇、提煉、固定事物發展過程中最具表現力和富於意蘊的瞬間, "寓動於靜",以"瞬間"表現"永恆"。比如攝影藝術,攝影畫面瞬間的表達,往往抓住即將抵達高潮之前的瞬間,給人的想像留下無窮延伸空間。

(三)空間表現的差異性,是指造型藝術各門類內部在空間表現上具有彼此不同特性。如中西繪畫運用不同的透視方法在二維平面上營造虛幻的三維立體空間,在西方油畫中是用"焦點透視",中國畫則運用"散點透視"。

(四)凝聚的形式美,是指造型藝術具有在藝術形象中凝結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則對於造型藝術各門類都具普遍性,因而運用形式美法則對物質媒介進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著形式美的藝術符號。形式美多種多樣的法則(如對稱、均衡、節奏、韻律、對比、比例、主從、尺度、明暗、虛實、多樣統一等)在各門類藝術的具體運用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態。比如比例的勻稱、變化的節奏韻律、明暗對比、多樣統一、虛實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則在各種門類藝術中的集中呈現。

二、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徵表。表演藝術是以人工符號(樂音)和表情姿態符號(人體動作)通過表演創造富於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藝術門類,主要有音樂和舞蹈。音樂和舞蹈共同的審美特徵是:抒情性和表演性;過程性和流動性;節奏感和韻律美。

(一)表演藝術的抒情性,是指音樂、舞蹈藝術,長於表現寫意,而拙於再現寫實,可以直接抒發和揭示人類的內心情感,具有強大的情感震撼力。表演性是指音樂舞蹈藉以抒情的藝術形象,必須通過藝術家現場表演的二度創作來呈現,訴諸欣賞者的視聽感官才能最終完成。

(二)表演藝術的過程性和流動性,是指音樂作為時間藝術,舞蹈作為時空藝術,其形象構成是在時間過程中流動展現出來的,因而在反映生活和表現情感的發展變化方面更為豐富。音樂、舞蹈展現其形象的時間是虛幻的,而表達的情感是真實的。

(三)表演藝術的節奏感是指音樂、舞蹈都以節奏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樂音、動作的有規律反復來表達感情。節奏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則之一,對於是時間藝術的音樂和舞蹈來說,節奏更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表現手段。藝術節奏的內涵是情感的變化,不同的節奏可以有不同的表情作用,從而使旋律、舞蹈具有鮮明的個性。三、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徵:語言修辭性,形象間接性,含蓄蘊藉性。

(一)語言修辭性,是指文學中的語言,通過語言中蘊含的審美因素如語音、文法、辭格等,不僅創造出文學作品,而且本身就構成文學作品美的組成部分。文學語言的美是通過語言修辭性體現出來的。語言修辭性包括語音美、文法美和辭格美。

(二)形象間接性,是指語言藝術所塑造的形象,不直接訴諸讀者的感官,而是要靠讀者以語言符號為中介,通過想像間接地來體味、把握和理解,然後作品的形象才能轉化為讀者頭腦中的形象。

(三)含蓄蘊藉性,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語言符號實踐,其語言組織內部包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文學的含蓄蘊藉特點常常更充分地體現在兩種典範性形態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把似乎無限的意味隱含或蘊蓄在有限的語言中,真實的意義被字面意義有所掩隱,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含混,也稱歧義、復義或多義等,則是指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語言卻蘊蓄著多重而不確定的意味,令讀者回味無窮。含混使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可能會感到其中含蘊著多重意義,有多種"讀法"。

四、綜合的審美特徵,綜合藝術是綜合地運用多種藝術符號去創造活的形象的藝術。主要有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其審美特徵主要有三方面:高度的綜合性、情節的豐富性、表演的多樣性。

(一) 高度的綜合性,是指綜合藝術吸取了其他藝術的多種藝術成分,並有機融會於自己的藝術符號體系之中,使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更為豐富。同時,電影、電視藝術的綜合性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上,使得自己成為新型現代藝術。

(二) 情節的豐富性。應從藝術表現和藝術接受兩方面來理解。綜合藝術以人物和事件組成的故事情節來展開矛盾沖突和塑造人物形象、體現創作風格;同時,作為觀賞藝術,綜合藝術要為觀眾提供精彩生動的故事情節,以吸引觀眾注意力,滿足觀眾審美需求。

(三) 表演的多樣性。指綜合藝術的戲劇、戲曲表演與影視表演,因各門藝術美學特性不同,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而它們共同的美學要求是:表演要達到演員與角色的統一,體驗與體現的統一。
藝術分類並非絕對的、無條件的,相反,各門類藝術之間的界限具有非絕對性和有條件性,它們之間在審美感受、表現手段、相互匯通等方面既存在區別,又有聯系,相互轉化,共同發展。它們的審美特徵也有很多共通之處。實現藝術通感的審美體驗,必須緊緊把握各種藝術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並通過感覺之間的相通與挪借,使這些審美特徵在各種藝術間的審美感受中相互溝通。

『叄』 影視畫面造型的構成因素有哪些

1、遠景畫面

遠景具有廣闊的視野,常用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環境 、規模和氣氛。比如表現開闊的自然風景、群眾場面、戰爭場面等等。遠景畫面重在渲染氣氛,抒發情感。在繪畫藝術中講究「遠取其勢,近取其神」,這一點和繪畫是相通的。

2、全景畫面

全景用來表現場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動作,在電視劇中用於表現人物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全景畫面,主要表現人物全身,活動范圍較大,體型、衣著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較清楚,環境、道具看得明白,通常在拍內景時,作為攝像的總角度的景別。

3、中景畫面

畫框下邊卡在膝蓋左右部位或場景局部的畫面成為中景畫面。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蓋部位,因為卡在關節部位是攝像構圖中所忌諱的。比如脖子、腰關節、腿關節、腳關節等。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圍有所縮小,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動作。

4、近景畫面

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體的局部成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離觀察人物的體現,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細微動作。也是人物之間進行感情交流的景別。近景著重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

影視藝術中造型元素

影視藝術師門非常年輕的藝術門類,正如色彩與聲音元素一樣不斷地被影視藝術所吸收。那麼應試造型藝術的多元素是肯定的。

它涵蓋的內容充滿整個影視作品,包括構圖、光影、制景、人物塑造雕刻、服裝設計等等,學習此專業人士應有專業的知識與豐富的想像力,這樣才能創造出新穎美妙的影視劇作品。

『肆』 成就一個好電影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成就好電影的因素在於有錢,進而可以促使大家工作認真努力,創作出好電影。以下具體分為7個主要因素:

1.劇本

好的劇本前後要沒有矛盾(conflict);對話(dialogue)能自然真實地展現人物角色和故事;能引領我們的劇情(plot),劇情可以復雜又無法預測,也可以簡單精妙;最後是有一個潛在的主題(subtext),這可以是深刻的寓言,也可以是簡單的中心思想。

6.視覺(visuals)

攝像機(camerawork)的控制:移動(movement),構圖(composition)(就是攝像機位置的選擇),和鏡頭(lens);場景位置(location),燈光(lighting),道具(props),服裝(custom)。

7.故事(story)

故事好比大樹的主幹,以上6點都是它的樹枝。不同的電影製作人對這6點會有不同的側重,這樣才能拍出特點不同、多種多樣的電影。結論:不要糾結於電影的好壞,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就對了。

『伍』 電影藝術的審美要素是什麼

內涵
人物
畫面
音樂
情節

『陸』 你們覺得電影的質感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按概率來說,排名第一的就是錢,沒辦法,電影就是金錢的藝術。一部電影的下限由投資金額決定,上限由導演的才華決定。沒錢的情況,導演的天賦極其極其極其重要。一部電影裡面,每一個崗位上的人選,只要錢夠就能找到最好的人,這些優秀的人,就是保證電影非內容質量方面的基本保證。在一個優秀班底加持下,一名導演只需要正常發揮,就能導出基本合格的電影。

一部電影裡面有多個部門,每個人的能力和能拿到的薪資成正比,電影是個完全人為因素主導的行業,攝影、燈光、美術、服裝、化妝、道具等部門完全都是靠個人才能決定質量,每個部門的人隨著能力與名氣的提高,薪資也越高。行業里每一個有能力有名氣的幕後人員,從來不看劇本,只看薪酬和人際關系。即使才華能力如張藝謀,也會盡量尋找行內最好班底協助自己。

條件在復雜一點,一個建築物內一個人物,那麼自然光線、服裝、道具、美術、化妝、演員幾個部門都是鏡頭完美的要素。其他部門水平都很高,但是攝影師技術不好,整體鏡頭全都垮掉。如果服裝不好,表達不到位,道具不好,環境會穿幫,這就是導演的難處,他只有兩個小時完成這場戲,他該怎麼辦,很多因素導演無論要求多高,他就是做不到,他就是無能為力。

把一群人聚到一起,極短時間內完成一部作品,然後領錢各奔東西。每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除了導演把作品當命,其他人都是工作,導演要做的事情太多,個人能力與才華有時候需要達到某種平衡,導演才華極高,但是能力欠缺,整個劇組就是製作人員專業性來維系。每個人對待目標理解不同,又會帶來更多溝通上的摩擦。影片的質量有太多方面,最後歸到一起,還是回到開頭。

『柒』 一部好看的電影,需要具備哪些因素

好導演、 好演員和好的劇本,不只是為了掙錢得有情懷,這樣的電影十有八九是一部好電影

『捌』 一部電影,如何判斷它好不好看是根據什麼因素判斷的

每年都有很多電影的上映,而每一年每一部影片的評價彷彿都有那麼的不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去看一部電影的話,首先都會上豆瓣評分上去看一看它的評分。而這個軟體上的評分也是比較權威的,所以去跟隨他呢,也會很少的去踩到雷,但是如果在國外的呢,就是有一個爛番茄,他也是一個有關於評分的軟體,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講一講一部電影的好壞和是否精彩究竟從哪個方面來判斷呢?

每個人所看待事物的觀點不同。

我們都說1000個讀者心中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而對於一個影片也是如此,為什麼說有一些影片非常好看,就是因為它能夠打動大多數人的內心深處 為什麼有些片子稱之為爛片因為他所表達的東西是我們大家不能所理解的又或者是過於膚淺的。

所以一部影片的好壞,也不能完全去按照他的評分而去判斷,有很多影片也是被低估了或許隔十年二十年我們又會用一種不同的心態去看待它。

『玖』 世界電影美學的形成期、成熟期、發展期是怎樣的

這里有關於世界電影美學形成期的論文: http://e.beida-online.com/dxtjsp/data/data1.jsp?id=dxymovie11

這是成熟期的: http://cache..com/c?word=%CA%C0%BD%E7%3B%B5%E7%D3%B0%3B%C3%C0%D1%A7%2C%B3%C9%CA%EC%3B%C6%DA&url=http%3A//www%2Eckzl%2Enet/obicn/paper/show%2Easp%3Fid%3D152630&p=&user=

發展期:
三、電影美學的發展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直到今天,電影美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一歷史時期內總的說來,電影在技術上已達到完善的地步,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在此期間電影藝術取得了作為科學劉·象的地位。在美國與歐洲等主要電影國家,電影進入了大學課堂,逐步設立了專門的系科與學院。電影學納入了學術研究的范圍,逐步設立了碩土與博士學位。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技術與文化的發展,
在實踐中電影具有了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影響。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政治、經濟的總趨勢影響下,電影創作出現了新動向,就中如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潮流與法國的新浪潮電影等等。電影藝術從理論上也逐漸形成不同的美學學派,在這一時期內法國巴贊與德國克拉考爾的「影象本體論」與「照相本性論」 (俗稱「長鏡頭」理論)是突出的代表。
在電影史上久已存在的寫實主義與技術主義的兩種創作傾向,在此時期與蒙太奇理論的發展和長鏡頭理論的形成相表裡形成了電影美學的兩大流派

夏衍在《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中說, 「電影的特點一是群眾性,二是綜合性。」電影的綜合性也是盡人皆知的,然而對這「綜合」二字的理解卻各不相同。一、對電影藝術綜合性的一般理解
1、電影是聲光化電的綜合
電影企業部門從製片的角度說電影是聲,……綜合的生產過程。
電影不只是導演、演員的勞動成果。從製片過程看,需要各種技術部門的通體配合。聲,主要指音響與錄音工作;光,電影是在攝影的基礎上發展來的,攝影即光的藝術。電影用光,布光的設計、操縱、變化等對影片畫面的構圖、影調、節奏……影響極大;化,鏡頭的組接以及許多特技需要運用化學方法通過洗印完成,電,電影,電影,從生產到消費一刻也離不開電。電影塑造形象主要就是靠電光在感光膠片上作畫,所以電之於電影,不單是物質設備因素也是藝術創作的因素。
2、電影是編導表攝錄美的綜合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盡管不同的片種,例如,動畫片、武打片、風光片、戲曲片、故事片……等的生產過程有些差異,但總體看來,影片的生產是需要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錄音、舞台美術,電影音樂……各種不同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共同參加的綜合的創作過程。

3、電影是各類藝術的綜合
從傳統的藝術分類的角度看,認為電影藝術包含有各類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剛、音樂、美術、建築、雕塑、舞蹈)以及攝影藝術的成分,因而是各類藝術的綜合。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還著重說明在電影中各類藝術又都「失去了各自的獨立性」而成為「電影的」有機組成部分。
上列這些說法都從一定的側面反映了電影的某種特徵,因此都有合理性。若從美學的角度,把電影藝術當做—種意識形態來考查,其綜合性應從電影藝術所塑造的形象去把握。蘇聯電影理論家涅米施說; 「為了確定電影藝術的特徵,首先必須說明電影形象的特徵,亦即闡明電影形象的材料、手段和規律。」
電影塑造的是銀幕形象。銀幕形象是以攝影為基礎,通過放映技術展現給觀眾的一種在時間進程中存在的視聽形象。我以為時空結合的四度空間性就是銀幕形象「綜合」的特點。
二、電影藝術綜合性的實質一一時空綜合的四度空間形象 1、攝影,是用光作畫在平面感光材料上塑造立體的形
克拉考爾說, 「電影按其本質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①從前章講到的電影的發明過程即可看出電影是以攝影為基礎的。觀眾看「電影」,看的是什麼?就是用電影攝影機連續拍照下來的活動攝影的映象。
攝影是用光在感光材料上作畫,是在二度平面上塑造三度空間的形象。這里所謂「度」 (或稱「維」、 「維度」、「次」、 「次元」)是幾何學與物理學上的概念,即指衡量物體的長度、大小、形狀、位置、體積……的物理量。用一個物理量衡量為一『「度」,需要兩個物理量衡量為「二度」,如此等等。一度衡量的是線性;二度衡量的是平面;三度衡量的·是立體。攝影所使用的感光材料是平面的,但攝影通過光線的明暗與線條的角度、位置等等可以使平面構圖在視覺中產生縱深感,構成立體的形象——一種靜態的空間形象。這種形象在作圖上可用X、Y、Z三個軸座標計量它的長、寬、高,這就是三度空間的形象表示法。對攝影形象的量度分析可用2二3來概括。 :
而電影銀幕上出現的人物和景物是運動著的,是一種動態的空間形象。如要分析電影形象只有長寬高三個座標(即①克拉考爾: 《電影的本性》第3頁。
三度空間的向量)就不足以表示,還需要一個衡量時間的向量「t」來表示。也就是說由於運動攝影,電影比攝影增添了一個維度;時間。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有些照片來說,它的影象也富有動勢,但盡管如此,這張照片的畫面形象仍然是靜止的,它只是捕捉了物體運動的一個瞬間,並使這一充滿動勢的瞬間形象陌照相機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凝固起來。 2、 「電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 (S+1:4)
電影藉助電影攝影機的運動所獲得的是一系列連續的動畫。影片膠片是以24格/秒的速度運動著的。畫格是電影膠片的單位,在電影的拍攝與放映過程中,每一個畫格既是一個單幅的攝影,又是一個運動的單位,它有時值(1/24秒),這就是電影與攝影的區別。可見,影片從它最基本的構成單位——膠片畫格起,就已經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體了。換句話說,時空綜合的特性已然滲透在電影的構成元素一畫格中了。即畫格二攝影+t([:1/24秒)
電影畫格所顯示的影象是在攝影畫面所顯示的三度空間之外又加上了第四個量度一時間,成為時空綜合的四度空間形象了。這種特性可以用公式3+1二4來概括。
時間與空間綜合的四度空間性是電影藝術的根本特性,它制約著電影藝術各方面的特徵,並由此派生出各種電影藝術技巧與表現手法。這將在以後的章節中進一步討論到。
歸納起來,對電影藝術綜合性應如何理解呢?從哲學的角度看,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的存在形式便是運動。所謂「空間」是物質外部運動的相對位置與物
質內部結構形式,具有三維性,所謂「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過程,具有一維性。我以為對於電影藝術的綜合性特點不應局限在傳統的藝術分類的層次上去理解,即認為「電影是各類藝術的綜合」,而應從上位概念,從現實世界的物質本性——時空綜合——的層次上去把握,即把電影看成是綜合地再現社會生活的時間與空間形象的藝術。
這樣的理解與傳統藝術和電影藝術處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上的階段性劃分正相統一。也就是說,作為現代藝術,電影雖然借鑒於傳統藝術的觀念、經驗與手段,但它不是傳統藝術的線性的承傳,它有著與傳統藝術不可等量齊觀的性質。從藝術發生學的角度看來,電影藝術與傳統藝術不屬於同一歷史與哲學層次。
總的說來,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具體地說,是哪一個歷史的·代,屬哪些方面,具何特徵的「社會生活」,在哪一個歷史時代,處在何地理環境,有何文化傳統與個性特質的哪一類人的「頭腦」中……等這些因素都是不同的;同時,產生於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又並非都是從一個角度,以一種方式,處於一個認識層次上的「反映」。……由此可見,誕生於二十世紀初始年代的新興的意識形態一電影藝術,仰賴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物質手段,淵源於各類古老藝術的豐富經驗,成了一門能夠逼真地再現現實生活時空特徵的綜合藝術。銀幕形象的四度空間性開拓了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最廣闊的領域,同時也蘊蓄了電影藝術自身發展的巨大的潛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電影成為現代 藝術的基礎。

第三節 逼真的藝術電影藝術紿予觀眾的逼真感受是任何藝術也比不了的。

一、優於其它藝術的逼真效果與文學比較電影是直觀的
文學藝術的造型手段是語言文字,屬於第二信號系統。文學作品通過語言文字的敘述與描寫所創造的藝術形象,需要藉助讀者的想像才能被感知,具有間接性。電影依靠畫面與聲音塑造的銀幕形象,是可見可聞的直觀形象。 2、與音樂、繪畫相比電影是視聽兼備的
音樂運用音響和旋律塑造形象,是可以直接由聽覺感受的形象;繪畫運用色彩與線條塑造形象,是可以直接由視覺感受的形象(雕塑、建築等造型藝術與繪畫類似)。但是,電影的形象是既可聽又可見的。 5、與戲劇,舞蹈比較電影沖破了舞台的假定性在直觀的藝術中,戲劇、舞蹈也都是視聽兼備的綜合藝』 做為舞台表演藝術,戲劇在欣賞效果上存在著一種假定性,這主要表現在:
①第四堵牆的存在。舞台空間是由三面牆圍成的,第四面牆的位置是台口,不設景片。戲劇表演時,演員要有打破第四堵牆的觀念,面對觀眾來做戲;觀眾欣賞時也有一個第四堵牆的意念,要假設是透過第四堵牆來窺探角色的生活與情感。
②舞檯布景、造型比例與透視關系的假定性
由於舞台空間的局限與表演的需要,舞檯布景及其透視關系,布景與道具的造型比例並非都是科學的。不能以建築與制圖的標准來要求,存在著明顯的假定性。但觀眾由於欣賞習慣,也能理解與接受。
⑧演員的化妝、表情,動作與舞台調度的誇張。
話劇由於舞台燈光的影響與劇場條件的需要在表演、化妝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誇張。而電影則要求象生活一樣真實。一切空間場景、人物扮相耍有攝影的逼真性,表演風格也不容許象戲劇那樣大幅度的誇張。
除表演風格與欣賞效果的這些差異之外,在藝術反映生活的可能性方面,舞台藝術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它們反映生活的范圍與可能性是有局限的。而電影鏡頭有極大的自由,它沖破了舞台的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大白宏觀世界天體運行,小到微觀世界原子結構、遺傳信息傳遞;既可反映物質世界的運動現象,也可以展現人的回憶、幻想、夢境……等心理活動。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景都可以通過視聽兼備的銀幕形象逼真地呈現於觀眾面前,內容廣泛,變化裕如。銀幕形象的逼真性特點使它給予觀眾的感受接近於社會生活現實。在《電影哲學概說》中,作者魏茨曼說; 「電影
的視聽表現手段,使銀幕形象近似手對現實本身的感受。」

二、獲得逼真效果的手段一一運動攝影
運動給電影以生命,使電影成為獨立的藝術。電影藝術的逼真性是發揮了運動攝影的藝術魅力的結果。
許多藝術大師都力圖表現運動,表現事物的動態美。在各種造型藝術里,舉凡那些克服了靜態藝術的局限而表現出動態美的作品都是藝術的上乘。例如:羅丹的雕塑《擲鐵餅者》和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電影藉助運動攝影實現了藝術家表現連續活動著的事物動態美的理想。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對電影的這一特性有敏銳的觀察和高明的判斷。他認為,電影「這是場面的急速的轉換,情緒的傾瀉與情節的奔流,這要比大段冗長的描寫好得多,可以說這更接近於生活,……電影揭開了運動的秘密,這是很偉大的。」②
運動攝影可以包含兩種構成方式:
(土)電影攝影機拍攝運動著的物體或電影攝影機處在運動狀態下進行拍攝;
(2)將攝影機拍得的鏡頭畫面組接起來,形成電影畫面時間與空間的連續運動;
前者是指被拍對象自身的運動以及電影鏡頭的推、拉、搖,移(刊·、降)俯、仰……等不同的拍攝方式;後者是指 鏡頭的剪輯。通過這兩種運動方式,使電影具有了「象生活本身一樣」的逼真效果。』、運動攝影的類型及各類鏡頭的審美意義電影攝影機的工作狀態,從機位的區別看分為定位拍攝和運動拍攝。
運動攝影一般分為推,拉、搖、移(含升降)等不同的運動方式和高位俯拍與低位仰拍等幾種類型。通過這些方式,電影把照相術的定點拍攝的單幅照變成了觀察距離、觀察范圍、觀察角度都在不斷變化著的連續畫面。
(1)推拍 又叫「推近」。拍攝時被拍對象不動,攝影機從開拍起逐漸向被拍對象推近,在縮短距離的過程中拍攝的方式。在推近過程中相應地視野縮小,而被拍部位的影象擴大。
推拍的作用是束攏觀眾的注意力,通過鏡頭的運動強制觀眾注意被拍對象,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導演要強調的東西。
(2)拉拍 又叫「拉遠」。與推拍的運動方式相同而方向相反的一種拍攝方法。拍攝時被拍對象不動,從開拍起攝影機後拉與被拍對象的距離越來越遠。在拉遠的過程中視野隨之不斷擴大,而被拍部位的影象逐漸縮小。
拉拍的作用是擴大視野,補充交待必要的人物與環境,給人以舒展的感受。有時可用來增強畫面氣氛。
(3)搖攝 也叫「搖」。是在搖動中改變攝影機拍攝角度的方式。與推拉相同之點是拍攝對象都不動;與推拉不同之處是攝影機機位也不動,只是攝影機的鏡頭在開拍後搖
動以改變拍攝角度。搖攝鏡頭的角度變化有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不同。
A,水平搖 攝影機拍攝時鏡頭沿水平方向搖動,以逐
漸改變拍攝角度。可以由左向右,也可以由右向

『拾』 電影容納了什麼藝術

由於電影的樣式和片種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報道某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或歷史事件活動的記錄片,也有運用各種美術手段和材料製作的美術片,還有記錄舞台藝術表演的戲曲片等等。在這些種類中又包含若乾片種。如故事片中有喜劇片、西部片、愛情片、科幻片等;美術片中有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記錄片中有傳記記錄片、文獻記錄片、新聞記錄片等。它包括文學、戲劇、繪畫、建築、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成分,所以被稱為綜合藝術。

所謂綜合藝術,指綜合幾種藝術成分而構成的藝術樣式。其特徵是:

集體創作。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美術、攝影、錄音多個創作部門藝術創造的有機配合;

利用現有的一切藝術表現手法。電影有含文學成分的描寫和結構,有含戲劇成分的對話、內心獨白、形體動作、面部表情,有含音樂成分的歌曲和與畫面融合的視覺形象;

廣泛的群眾性文化。電影的構成是用活動著的畫面和各種音響表達、表現世界各國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但是,電影的綜合性並不是指各種藝術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將各種藝術形式包含的藝術成分融匯貫通變成新的東西加以表現。它除具有一般文學藝術的共性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這在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工具與別的藝術表現工具不同。電影是用攝影機來反映的。攝影機具有真實記錄反映對象及其運動的時空轉換這一特點,由此形成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法和電影敘述語言,將各種藝術成分有機統一組合成新的藝術表現形象。

正因為如此,作為藝術的電影,雖然是誕生於眾多古老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之後的最新最年輕的藝術,但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誕生日期的藝術。自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正式公映自己製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獲得成功至今僅百年的歷史。而古老傳統的藝術,其中有的已經歷了上千或數千年的滄桑,它們問世的時日,就連專門研究藝術史的專家學者們也無從稽考。電影和古老傳統的藝術相比,它只能算個小弟弟。但是它後來居上,後生可畏,最年輕的藝術——電影,以其無可比擬的藝術魁力,闖進了世界藝術之林,一躍而成為最富群眾性最具影響力的與世紀同齡的藝術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於它年輕,有它自己的優勢。因為電影不僅是誕生於古老傳統的藝術之後,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這些藝術的所長而又揚棄了它們的所短,有機綜合了多種藝術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多種藝術門類的有機綜合,是電影藝術最突出的美學特性,綜合性是電影美的本質所在。

早期的電影研究家們從電影像誰這一命題出發,探討電影藝術的基本持性和電影美的奧秘。他們所持的觀點和所得的結論各不相同,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電影像文學,有人認為電影像戲劇,也有的認為電影像繪畫,還有的說像音樂等等。不一而足。於是便有「可見的文學」、「電影詩」、「視覺交響樂」、「沉默的旋律」諸如此類的說法,試圖從電影美學的層次上對電影美的本質作出界說。這些見解雖知其相對的合理性依據,但在今天看來,其各執一端的片面性,則是顯而易見的。電影既像誰也不像誰,電影就是電影,因為電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多種藝術的因素、集它們於一身的綜合藝術。

電影中包容了文學的因素,因為它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文學的各種體裁中廣泛吸取營養,如從詩中汲取抒情性,從散文中汲取紀實性,從小說中汲取敘事性。在敘事手法上又借鑒了文學中的主觀敘述和客觀敘述,外部描繪和內心剖析以及多種形式的結構原則等。總之,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敘事的方式,電影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而具有文學的因素。電影中存在的戲劇因素,表現在演員表演、場面調度、矛盾沖突和懸念等一系列藝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電影中的音樂因素,表現在通過旋律配合畫面,以營造環境氛圍、渲染情感和節奏變化。至於電影中的繪畫、雕塑、攝影等因素,不僅表現在造型性和視覺再現性上,對構圖、色彩和光影的處理上,借鑒了這些藝術的經驗,而且電影中的許多專用術語如畫面、色調、影調、鏡頭、焦距等等,也都是從這些藝術中借用過來的。

電影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到敘事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學的因素。但文學進入電影』,由於受電影的制約,經過消化、融合,已發生了質的變化,而非電影加文學。電影中的文學因素和作為語言的藝術的文學有質的區別。因為盡管電影廣泛借鑒文學塑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方法和技巧,但文學是通過語言文學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學形象,而電影則是通過畫面和音響以及電影所獨具的特殊表現手段——蒙太奇來塑造銀幕形象。作家用語言來寫故事、寫人、寫人的靈魂。文學形象是通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給讀者以聯想,銀幕形象則是通過可見的畫面和可聞的聲音具體地直接地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可見電影中的文學因素決不是電影加文學。

電影從繪畫中吸取營養,包括構圖、光影、色彩、線條的運用和處理,具有繪畫的因素,但繪畫進入電影並非電影加繪畫,電影中的繪畫因素受電影制約,與繪畫藝術有質的區別。繪畫再現生活的手段是線條和色彩,電影的手段是畫面,並且有聲音與之相配合。繪畫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動為靜,靜中見動,不能表現對象的連續運動,銀幕中的造型形象則始終是不斷變化著的連續運動的造型形象。

電影從戲劇吸取營養包容了戲劇藝術的因素,但戲劇進入電影,因受電影的制約被消化融匯也產生了質的變化,並非電影加戲劇。電影的時空觀念和處理同戲劇的時空觀念和處理有著質的區別。舞台空間是固定的,銀幕空間是不斷變化的。舞台時間是現實的物理時間,銀幕時間則可以自由延長、壓縮、停滯的非物理時間。因此戲劇的時空表現受到限制,而銀幕的時空表現則有很大自由。不僅如此,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也存在著質的區別。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共時共地,同時完成,這是戲劇表演的特點;而電影表演則是另外一種情形:表演者在場表演,欣賞者缺席;欣賞者在場欣賞,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不可能共時共地,也不是同時完成。因此,這就決定了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門藝術進入電影,同樣要產生質的變化,凡此種種,說明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並不是各門藝術簡單地相加拼湊在一起,而是經過了化合的有機的綜合整體。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而形成綜合性的審美特性,就其實質來說,乃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有機綜合。正因為如此,作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的新型藝術——電影,它克服了傳統的純時間藝術難以充分表現空間和傳統的純空間藝術難以表現時間的局限與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現時間又可以充分表現空間,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現潛力和藝術可能性。由此也不難看出,包容了多種藝術門類的電影的綜合性實質,還在於它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它克服了純視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聽覺形象的審美需求和純聽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視覺形象的審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視聽兩者之長的優勢,成為一門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

與電影美的四大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動漫本電影修羅道武士斬獸虎 瀏覽:435
一六電影院 瀏覽:231
龍泉煒岸城電影院 瀏覽:718
評分日本電影排行榜2015 瀏覽:240
哪個電視應用看電影免費的 瀏覽:239
微信買電影票可以用花唄嗎 瀏覽:38
2015經典電影推薦排行榜 瀏覽:103
教師日記泰國電影結局 瀏覽:805
貓飯大電影 瀏覽:165
日本忍者搞笑電影 瀏覽:39
初戀日本耽美電影 瀏覽:140
愛情漫畫電影院 瀏覽:845
蠍子王女巫第一次電影 瀏覽:9
有韓國帥哥的電影 瀏覽:558
大家庭1975美國電影 瀏覽:515
電影什麼開語音 瀏覽:302
成龍武漢電影 瀏覽:334
粵語電影歌曲排行榜2015 瀏覽:660
甄子丹和泰森對打是什麼電影 瀏覽:655
二戰有關日本電影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