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胭脂扣完整版電影
胭脂扣_hd.mp4
Ⅱ 誰來幫我說說 《胭脂扣》 。如題 謝謝了
《胭脂扣》是香港作家李碧華的代表作之一,寫的是香港紅牌妓女如花死後回到人間尋找舊愛的故事。當年如花與紈絝子弟十二少雙雙殉情,誰知十二少獲救,陰陽相隔,由此衍生一個愛與背叛的悲情故事。該小說被視為「女性主義」意識覺醒的代表作,後由香港著名導演關錦鵬改編成電影,雖然在票房上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但是贏得了電影評論界的一致好評,主演梅艷芳更憑此片獲得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亞太影展三項最佳女主角稱號。本來打算在《小談小說與電影的差異性》中說說這部電影,但是後來覺得還是單獨將它拿出來講比較好,因為我實在很喜歡李碧華的這部小說。 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容易受到原著的影響和牽制,但是被改編後的作品又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導演烙上自己的印記。電影《胭脂扣》更是被導演關錦鵬刻了深深的印痕,他慣有的細膩表現手法得到了再一次的展現。在電影版本中,導演和編劇對原著改動較大,對如花傾注了大量的同情和筆墨,大刀闊斧地削減了原著中報刊記者袁永定和凌楚娟的戲份——這是我不大能接受電影版本的原因之一。導演似乎極力想把故事和題目相貼合,但是在我看來胭脂扣只是一個符號和象徵,原著中如花對自己與與十二少的故事的回憶是在袁永定和凌楚娟對如花的盤問中進行的,在這過程中,對袁永定和凌楚娟的情感進行了極大的考驗。可以說,袁永定和凌楚娟,特別是袁永定才是小說最大的主角,在他看來如花與凌楚娟都是有著強烈的女性魅力的,如花是古典的美,凌楚娟是現代的美,但是兩個人都有心計,但是對待愛情時兩人的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如花講求生死相隨,但凌楚娟並不要那樣能夠凄厲的感情,她要的更實際一點,或者說更現代一些。如花和凌楚娟是原著中的「兩生花」,通過兩人的比較,讓讀者對女性有了震驚的感覺。可惜電影為了思想的集中性把戲份集中到了如花身上,這樣的結果是梅艷芳飾演的如花只是關錦鵬的如花,而非李碧華的如花。 原著中的如花有著「小小」的心計,之所以說「小小」,因為她自以為高明的手段,今天的女子早已經嫻熟的很,同現代女性(尤其是商場女性)相比,她更像個稚嫩的孩子。她一開始就對袁永定耍手段,為了讓他幫自己找十二少,她以自己與十二少的情事作誘餌,她說:「你幫我的忙,我自把一切告訴你。」李碧華在小說中諷刺這是攏客的手段,並解釋說:女人便是這樣,你推拒,她進逼;到你有了相當興趣,她便吊起來賣。諸如此類的小伎倆,如花耍了一次又一次,但是在電影中很多部分都被省略了(為了鋪墊她的純真和痴情?),不是不遺憾的。原著中的如花是不大可能得到讀者的同情的,大家會覺得這女人很可怕,但是電影中的如花在關錦鵬的控制下和梅艷芳的演繹下被給予了太多的同情,大家都憐憫她,不覺得她可怕——這是我理解的電影的遺憾,但這實在是導演和演員的成功。 不太喜歡電影《胭脂扣》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它實在省略了太多太多的情節,將原著的精神高度集中(其實稱壓縮更妥當)了。 李碧華作為一名暢銷書作家是很自覺的將一切商業元素融合到書中。在她的書裡面,你很容易找到故事中人物的原型或事件的原型。小說中與如花尋找十二少同時進行的是香港小姐的選舉比賽——作者雖然沒有明說是哪一界,但是好事者(比如說我)還是可以看出這是1988年的港姐選舉,因為冠軍是大熱門混血兒(指李嘉欣)。但是電影中沒有了這場比賽,所以凌楚娟可以不用追蹤報道而專心地幫如花找十二少了。另外,她還在書中提及了諸多當時演藝界的人物,比如邵音音要嫁到沙撈越的婚事,陳寶珠的戲;也表現了香港人「九七回歸」的抵觸和恐懼,也反映了當時香港人對大陸的不了解,因為他們會說「那是我們的大限,那時我們一起穿旗袍、走路、坐手拉車、抽鴉片、認命。理想無法實現,只得寄情於戀愛。一切倒退五十年。」——不是不可愛的。看完全書你會忍不住的想:這簡直就是香港生活網路全書了,當然這是本比較庸俗的網路全書。 影片最大的改動在於導演給了我們一個很明朗的結局——如花獨自去陰間投胎了。可是書中沒人知道如花她到底干嗎了,只是很晦澀的提到了十二少因為吸毒被罰款,如花留下胭脂扣不知所蹤——我一直覺得這是如花重生的標志,她丟棄了過往。只是導演表現得更明確,讓人少了點遐想,(徐克在《青蛇》中對結尾的處理就比較好,留給人很大的思考空間)。 另外,有改動比較好的地方,比如說在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們一起擠在人群中看人做戲,畫面穿插了十二少在戲台上的表現,梅艷芳將如花痴迷的眼神表現得很到位,使本片的趣味提高了。在原著中他們看的是一部名叫《唐朝豪放女》的三級片(關於這部電影,以後講魚玄機的時候會著重提到,現不詳表),雖然作者很巧心的要比較兩個妓女的命運,但是總讓人覺得太突兀。 不管怎麼說,電影《胭脂扣》是一部比較優秀的香港電影,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顧及了藝術追求。片中張國榮、梅艷芳、萬梓良(很有意思的是他還是《唐朝豪放女》的男主角)、朱寶意等都有上佳表現,特別是梅艷芳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完全顛覆了人們女鬼凄厲的固有概念,也在某一程度上顛覆了她自己在唱片界的形象定位,使她在影視方面的發展更為順暢。該片主題曲《胭脂扣》亦頗見水準,一句「最怕錯付相思」惹人心酸。 最後想給對沒看過本書但是已有興趣的朋友提個建議:先看電影再看書。假如你先看書再看電影你會忍不住要抱怨,而先看電影再看書則會覺得電影版本不錯,書更妙。
Ⅲ 你怎麼看《胭脂扣》這部電影
梅艷芳,香港電影的傳奇,一個有著傳奇一生的演員,《胭脂扣》的主演是梅艷芳,我非常喜歡這個電影。
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愛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替代不了食物、社會偏見和殘酷的現實,就像花朵的經驗應該預見的那樣,一個塵埃的女人和一個富有的年輕主人,怎麼可能有一個幸福的結局。然而,她只是被困在情感中,並不想退出,有幾個簽名的解釋盲目地給自己下了葯,幻想著情侶最終會嫁給奇跡的到來。當夢想破滅時,她想用十二少的死的殉道者來自殺,她也知道她害怕死亡,所以她偷偷地給了十二少一劑大劑量的毒葯。這是愛嗎?那太自私了。
總結:胭脂扣真的很經典,又想去看一遍了。
Ⅳ 跪求胭脂扣1987年由 梅艷芳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胭脂扣》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Syydt7msr8Xonjsw9Ft3A
報社記者袁永定(萬梓良 飾)遇到了一位前來登尋人廣告的女子如花(梅艷芳 飾),無意中才發現了該名冷艷的女子原是鬼魂,早在50年前,她是一名紅牌妓女,結識了一名紈絝子弟十二少陳振邦(張國榮 飾)。如花深深愛上了這名多情的公子,兩人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由於身份懸殊,遭到了十二少家人的極力反對。無奈之下,他們以胭脂扣定情,一起吞鴉片殉情。如花未能在地府看到自己的愛人,便到陽間尋找。
如花在兩名記者的幫助下,得知原來當年十二少被人救活了,如今生活潦倒。面對十二少的懦弱,如花傷心欲絕,把胭脂扣返還,回到陰間投胎轉世。
Ⅳ 如何評價電影《胭脂扣》
很真實。是人就會有恐懼,我不是不喜歡你的,可是這份喜歡卻還沒有深到讓我陪著你死去。我沒有談過戀愛,不知道真正的愛情是什麼。可在有的人眼中,彷彿永遠在一起就是愛情了,所以特別看重生死相隨。許多人吹捧父母那輩人的愛情,吹捧那種剛開始彼此並不了解下的一生一世一雙人。可是我覺得那種方式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准確來說不是愛情,而是親情。如果一男一女之間有了感情就是愛情,那讓同性戀情何以堪?他們可能覺得愛情就是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你就是我人生中全部的意義。可是我覺得,愛情是你和我心意相通彼此共鳴,就算是不在一起又能如何呢?
Ⅵ 胭脂扣的電影劇情
根據李碧華原著小說改編的浪漫鬼故事,在香港報館任職的袁永定(萬梓良飾),遇到了一位前來登尋人廣告的女子如花(梅艷芳飾),但她又無錢付廣告費。袁要她次日再來,不想她堅持不肯,並尾隨他一路。在閑聊中袁永定驚訝的發現此女子原是30年代死去的女鬼。
早在30年代,她是香港石塘咀的紅牌妓女如花(梅艷芳飾)。在那風月世界裡,她愛上了人稱十二少的陳振邦(張國榮飾),並談論嫁娶之事。但是由於身份地位懸殊,婚事遭到陳家反對,陳門乃望族不接受妓女作媳婦,逐振邦出門。陳振邦脫離家庭與如花同居,兩人以胭脂扣定情。在二人同居後染食鴉片,陳振邦乃一紈絝子弟,無養家糊口的本領,漸漸經濟拮據,兩人在窮困中掙扎。於是如花與振邦終訂陰世之約,計劃與其吞食鴉片殉情。結果如花死去,而振邦被救活。50年後,如花苦等陳不得,遂上陽間來尋。
永定和他的女友楚娟(朱寶意飾),同情如花的遭遇,傾力幫助她找人,事過五十年,人已兩三代,簡直是大海撈針,而如花之七日期限即將屆滿……袁永定與女友無意中發現當年一張《骨子報》,發現振邦原在一家電影製片廠內充當製片場臨時演員。十二少經歲月的折磨,早已窮困潦倒,對往事早已淡漠。如花傷心之餘,將胭脂扣交還,留給十二少一句謝謝你,我不想再等了。他望著她離開的背影,一遍又一遍地喊著她的名字。
Ⅶ 電影胭脂扣的影評,評時代。
作為一個老電影愛好者,《胭脂扣》這部片子看過數次了,越看越覺得像《紅樓夢》,原本張愛玲李碧華亦舒等都深受《紅樓夢》影響,作品裡或多或少都帶點影子。
十二少和如花在石塘咀的倚紅樓一見鍾情,這是一個荒謬的愛情故事,嫖客與妓女發生了愛情,很多人被如花的痴情感動,李碧華大約是冷笑著寫出來的,她和瓊瑤是不同的。
《胭脂扣》是《茶花女》的香港版,如花應當遇見小仲馬,她是天性未泯的風塵女子,他是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子,這樣一對才不會將愛情詮釋成逢場作戲。
十二少畢竟久經風月場,他的真心有幾成,連閱人無數的如花都不放心,才在酒里加了安眠葯哄著、逼著她吞鴉片,他們的自殺行為玷污了殉情這個壯烈的詞,殉情是心甘情願萬劫不復的篤定,如花和十二少不過是騎虎難下。
到底,她是愛他的,愛他的柔情蜜意英俊風流,當愛走到絕路時,他生出怯意,她一半因著愛,一半因著不甘心,才設下一個局,這是一局豪賭,賭注是性命,以死來證明愛。
愛是懷疑,一個人太令人放心了,大約就成了柴米油鹽的伴侶,親情大於愛情了。但凡愛,沒有放心這一說,愛一個人就會身不由己的患得患失,忐忑不安提心吊膽,含在嘴裡怕吞了,捧在掌心怕摔了。
後來如花還是賭輸了,十二少活下來了,他原本就沒有以死殉情的堅決,配合她演了一場戲,她假戲真做,他迷途知返。
如果她不回來尋找真相,輸得不會如此慘,還可以抱著一個美好的幻想再世為人,只怪她總是不放心,惦記著要回來找他,終於讓她看見了老態龍鍾面目全非的他,這是上蒼對痴情人的懲罰,愛足七分已經夠了,十全十美的愛是一個幌子,真相總是駭人的。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的,開始的時候是愛,漸漸變了初衷,變成強求和固執,一定要撞到南牆,才知道走錯了方向,那半個世界的等待,並非全部因為愛。
關於一見鍾情,最好的詮釋是《紅樓夢》里寶黛初見的一幕——這個妹妹我見過的。大觀園里奼紫嫣紅,人人都是精明伶俐的姐姐,只有她是妹妹,他愛她,於是她在他心裡是妹妹,嬌小稚氣,需要疼愛呵護。
他們有木石前盟尚且不放心,越親密的人越容易生嫌隙,毫無保留地將心交出去了,就要各自為著各自的心,畢竟只有那麼一顆,總不能表錯了情。
愛是股票,永遠不知賠或賺,反反復復欲罷不能,婚姻是工資卡,有多少錢心裡有數,相比之下,有愛的婚姻還是好的,以防萬一。
無論多麼懷疑,都不要輕易捅破那層紙,如花的好奇心毀了愛,女人要有一種曖昧的姿態,即使知道男人在說謊,也不揭穿,男人也知道她知道,這樣含糊糾纏著,日子就過了。
想像不出還能有誰比梅艷芳更適合演如花,那種煙花女子的伶俐,薄柳之姿的媚意,生的苗條纖瘦,造成紅顏薄命的幻覺。她是很適合穿旗袍的女子,
身段修長單薄,抹著大紅的胭脂,靠在門上斜斜一個飛眼,就是一個好故事的開頭,後來見她穿男式長大衣,為其玉樹臨風的樣子心折。也沒有人比張國榮更適合演
十二少,一低頭一皺眉的優雅憂傷,一轉身一抬眼的萬種風情。
他們的愛,只有開始那段最美好,無論多麼濃烈的胭脂,總會褪色成斑駁的流年,誰都擋不住,唯有愛,是心中的謎團,一直一直懷疑著,惦記著。
Ⅷ 《胭脂扣》的劇情簡介
鏈接:https://pan..com/s/1pKPIgiI8EbQjxAIC_aqFIA
《胭脂扣》是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的一部愛情片,由關錦鵬執導,梅艷芳、張國榮、萬梓良、朱寶意主演,於1988年1月7日在中國香港上映。該片講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香港石塘咀名妓如花與紈絝子弟十二少感情糾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