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中國電影在視聽語言上的第一個藝術高峰

中國電影在視聽語言上的第一個藝術高峰

發布時間:2022-06-30 21:09:27

A. 中國電影史的六個發展階段是怎樣劃分的並闡明時間劃分的依據。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2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三次高潮

2.1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今日的美國巨片《蝙蝠俠ⅰ》、《蝙蝠俠ⅱ》、《蝙蝠俠ⅲ》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的瀏陽和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侖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2.2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2.3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3 武術動作片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整個武術動作片中出現了許多代表人物,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從以下幾點探討。

3.1李小龍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期間,李小龍從武術的詠春拳開始創造截拳道,而後進入影視圈,轟動世界影壇。從而使中國武俠電影又進入了第二次高潮。

李小龍作品有童年時期的作品《富貴浮雲》、《細路祥》、《人之初》、《雷雨》、《人海孤鴻》;1969年《丑聞喋血》;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精武門》;1973年《猛龍過江》、《龍爭虎鬥》;1973年《死亡游戲》(未完)。

在李小龍的電影中尤其是《唐山大兄》這部武術動作片,是由香港嘉禾電影公司所製作。該片成功塑造的中國英雄人物「唐山大兄」帶動了中國電影進入世界電影市場,主角李小龍由此而成為了一代國際電影巨星。

3.2 成龍

出生於1948年的成龍,數十年的從影使其成為全球的公眾人物。他的電影有很多,基本以《警察故事》系列、《醉拳》系列為他奠定了武術動作片的地位。此外,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有《群龍譜》、《A計劃》、《蛇形刁手》、《奇跡》、《紅番區》、《霹靂火》、《簡單任務》、《我是誰》、《一個好人》、《尖峰時刻》等等。成龍1995年就獲得了香港浸會大學的榮譽社會學博士。他的《醉拳ⅱ》赫然登上了美國《時代》雜志,被評為十大電影佳片。成龍熱心於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尤其是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當形象大使。

3.3李連傑

199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李連傑作品專輯展映」,出現了異常熱烈的哄動場面,反映了李連傑已成為繼李小龍、成龍之後在歐洲備受矚目的中國功夫明星。李連傑的武打動作,除了傳統的中國功夫之外,又加入了好萊塢的動作特技效果。李連傑成功地打入了德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

李連傑作品有1982年《少林寺》;1984年《少林小子》;1986年《南北少林》;1988年《中華英雄》;1989年《龍在天涯》;1991年《黃飛鴻》;1992年《黃飛鴻ⅱ》、《笑傲江湖》等;1993年《獅王爭霸》、《方世玉》、《太極張三峰》等;1994年《洪熙官》、《精武英雄》及2004年《英雄》、2005年即將上映的《霍元甲》等。

李連傑的身價隨著其名聲業越來越高,從1982年《少林寺》的數百元,到1996年香港龍祥電影公司與永勝娛樂公司簽下了《黑俠》、《黃飛鴻ⅵ》等三部片子,達到了3600萬港幣;而以後的影片也在千萬美元之巨。

3.4 其他代表人物

《武當》中的司馬劍(趙長軍飾)、《塞外奇俠》中的卓已航(原文慶飾)、《武林志》中的東方旭(李俊峰飾)等。在眾多的武術動作影片中,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達到了武術動作之最。而飾演《黃飛鴻》的演員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武術動作片名演員。如成龍、李連傑、洪金寶、元彬、甄子丹、趙文卓、王群、邱建國等;還有不少其他名星。如譚永麟、劉家輝、梁小龍等。在這其中《黃飛鴻》中的黃飛鴻(關德興飾)。1940年開始,關德興飾演《黃飛鴻》,一直到1970年,整整演了99部以《黃飛鴻》題材的電影。

4 中國武術動作電影的發展趨勢

從《定軍山》到《卧虎藏龍》再到2005年周星馳《功夫》、徐克的《七劍》的中國電影百年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武俠電影的發展趨勢。

4.1重視電影節的評選與獎項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電影節有3000多個,而國際製片人協會承認的國際A級電影節一共是11個。在這林林總總的電影節中,其中奧斯卡是國際A級電影節中舉足輕重的國際電影節,同時也是商業性最強的電影節之一。中國的電影界對此十分重視與關注,如張藝謀近年來的每一部大片似乎都劍指奧斯卡,而且都是與武術動作片有關的電影。

對於中國電影來講,奧斯卡不僅僅是一個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好機會,更是一個爭奪世界電影市場的契機。參加奧斯卡,得獎不易,既使獲得提名也同樣具有意義。而如果獲得獎項,則對中國電影的整體形象提升和世界電影市場的定位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2001年的73屆在奧斯卡的獎項,稱為中國武術功夫電影的《卧虎藏龍》再一次使中國武術動作片亮相全球影壇。《卧虎藏龍》是由李安導演的,李安有著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美國的生活經歷。而整個劇組有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演員以及美國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演員組成。在獲獎的時刻,輿論界稱其為「世界華人的電影藝術成就」。

在奧斯卡的獎項提名中,《卧虎藏龍》得到了10個獎項的提名。最終得到了最佳外語片獎、最佳美術指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原作音樂獎等4項大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A級電影節奧斯卡中的舉足輕重的獎項。

有意思的是,這部配英文字母的華語片還在美國引發了學中文的熱潮,甚至有的學校將《卧虎藏龍》劇本當教材用。

2005年,中國電影有了一個嶄新的評選活動——中國電影排行榜。排行榜4個項目,每個項目有5個提名。我們發現最佳製片人中的5部電影有2部是武術動作片,它們是《功夫》和《十面埋伏》。其中《十面埋伏》有3個項目的提名。

4.2電影市場的票房價值杠桿

從票房價值來看,《卧虎藏龍》僅在北美就達到了近2 億美元的票房、台灣的會宇多媒體以8位數即千萬元的價格取得了《卧虎藏龍》全球獨家動畫版權、包括碟片和商業性合作的授權等,《卧虎藏龍》得到數億美元的收入是毫無疑問的。

同樣,《英雄》在2004年的7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後,在美國兩個周末的票房達到了1800萬美元,最後在全球達到了1.7621億美元的票房奇跡,而《英雄》在國內的票房收入僅占其中的17.24%。《十面埋伏》的海外版權被「索尼經典」購買了以後,其票房突破了7200萬美元。來自影片發行方中影發行放映分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7月29日開始放映的徐克的《七劍》,全國首個周末三天票房總計2600萬元人民幣,這個成績和《頭文字D》的首周票房基本持平。同時頭3天在東南亞已取得過4000萬的票房成績,發行負責人翁立表示,「從《七劍》的首周表現來看,總票房達到七八千萬難度不大。」因此《七劍》的中國電影排行榜估計也將是前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排行榜以電影的票房收入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4.3娛樂性的武術動作片將異軍突起

《我的功夫女友》被譽為2005年的中國「首部現代功夫喜劇」。它糅合了浪漫、搞笑、功夫、勵志等多種元素。《我的功夫女友》是繼韓國影視明星張娜拉的電視劇《明朗少女成功記》創下收視高峰,並捧紅了張娜拉的亞洲小天後地位之後的又一巨作。圈內人把其稱作是中國版的《明朗少女成功記》。雖然由於檔期的原因,張娜拉最終未能出演此劇,但《我的功夫女友》將中國功夫與喜劇的結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許多海外的影片商也看好該片,希望引進現代功夫喜劇《我的功夫女友》影片。

2005年3月香港引進內地的首部電影叫《精武家庭》。它是集武打、動作、喜劇溫情於一體的武術動作電影。該片由成龍監制,「成家班」參加了全部的拍攝工作。總投資為4000萬元的《精武家庭》有驚險的跳樓場面和高難度的武打動作。

而香港另一武術動作片的明星洪金寶也在2005年的4月推出了「洪式」的喜劇功夫電影《龍威父子》。《龍威父子》取景於雲南和廣西一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壯觀的瀑布河流更襯托出了中國武術動作影片的傳奇色彩。

在2005年的賀歲片市場里,以周星馳為主演的,作為新年賀歲片的中國功夫電影《功夫》展現了「電腦功夫」和武術真功夫的結合。此外,影片使這賀歲功夫片不同於普通的功夫片。《功夫》一片投資1.5個億港幣,片中仿效了不少好萊塢影片的經典段落,十分搶眼。

沉寂了3年以後的徐克又推出了武俠巨片《七劍》。該片目前拍攝完畢,已經於2005年7月29日與觀眾見面。

徐克認為,劍是兵器之王,象徵著中國武俠文化的精神,劍中蘊涵著俠義的風度和修養,並且有一種浪漫盪漾在其中,無論在攻擊時和防守時,你會發現那其中藏有哲學。關於劍,徐克認為有很多內容可以發展,一招一勢讓人們重新認識劍,劍不僅僅是一個打鬥的工具,它應該有七種精神,有七種顏色。

雖然《七劍》一直被稱為2005年最受期待的香港電影。但是,一部《琴魔》日前在香港試映後,有搶走《七劍》的風頭的趨勢。《琴魔》是一部古裝武術動作片,耗資數千萬,光道具「天音琴魔」就花費了10萬以上。業內人士評論,《七劍》和《琴魔》這兩部動作片的競爭,將帶動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復甦。

4.4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互存互進

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武術的源泉。武術的全球化宣傳與推廣離不開中國電影。在《定軍山》成功拍攝之後100年的中國電影風風雨雨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始終與中國武術發展互存互進。

20世紀70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龍使世界認識了中國武術,形成了一個中國功夫的熱潮。

80年代,李連傑的《少林寺》掀起了全國的武術浪潮,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少林寺》及其他武術動作片放映之後的數年內,全國的武術業余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竟達到了萬所之多,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區有100餘家武術學校。其中有不乏規模較大和檔次較高的武術學校。比如塔溝武校的習武學生超過了萬人等。同時,全球的武術熱也再一次升起。

2001年獲得奧斯卡4項大獎的武術動作片《卧虎藏龍》,無論在全球電影界的影響力、票房收入的市場因素,還是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武術的宣傳與推廣,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100年中,武術動作片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僅僅有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擴大電影的市場效應的作用,而且更有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宏揚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宣傳,從而使中國走向世界,使世界認識中國。如奧斯卡、如嘎那、東京電影節等等是中國影片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再如電影《霍元甲》的放映,使無數國人為之傾倒,從而使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自豪感大大提高。

中國電影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橋梁,中國武術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源泉。兩者的互存互進將永遠延續下去。

5 結語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其內容繁多,門派林立,表現形式多樣,具有極大的健身價值和技擊價值,同時更富於娛樂價值。電影正是反映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的一個體現,而武術動作電影又在電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武術能夠與電影結合起來,共同促進雙方的發展。

B. 視聽語言在電影中的作用

1、傳遞有效的廣告信息

影視廣告的目的是幫助企業或公司在產品和客戶之間建立起橋梁,使消費者充分的了解產品,並激發購買的慾望。影視廣告的語言、內容、風格、編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只有以消費者為中心展開的創作,才能夠獲得消費者的好感和喜愛。

2、營造良好的影視環境

視聽語言在影視廣告中的重要性,還在於對和諧、良好的影視環境的維護,關乎到了影視廣告的質量。影視廣告中視聽語言的創作應該符合人們追求美好的本性,有效的規范影視廣告的發展市場。

然而,從影視廣告的視聽語言方面來說,忽略了對美感和價值的傳遞,對於良好的影視環境的構建是十分不利的,真正優秀的影視廣告一定是基於視聽語言的完美呈現的基礎上創作的。

3、激發觀眾的審美意識

視聽語言是一種因聲音和畫面而存在的藝術,優秀的影視廣告一定是以審美為基礎進行的創作,在畫面、光線、色彩、語言以及觀念上都能夠體現出創作者的審美意識。視聽語言就是通過暖色調的畫面和溫馨的語言將這種幸福無限放大,從而感染到每一個看到廣告的人,在潛移默化中就激發了觀眾的審美意識。

4、擁有趣味性

在今天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一個人每天都會接收到各種各樣龐雜的信息,卻很難在腦海里留下印象,繁忙的工作也是加大人們的壓力,因此,影視廣告中視聽語言的趣味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視覺是我們接受信息最主要的來源,也是審美體驗最基礎的因素。

5、情感性

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的。電影廣告是為了滿足觀眾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品德,使觀眾通過視聽語言獲取美好、舒適、愉快的情緒。

精神需求與情感體驗是密不可分的,冷冰冰的內容是沒有辦法真正打動人心的,只有為觀眾提供一張適合情感滋生的溫床,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夠在精神需求的層次上最大限度提升觀眾的感受。

C. 「電影感」是什麼

電影感,當然是存在的,我們拍東西的人,最怕別人說,我拍的東西像電視劇。當然,這也是特指咱國內的電視劇。上學的時候,有一次田壯壯老師拿了一段楊超采景拍回來的DV給我們看,說不要小看DV,拍出來的東西一樣可以有電影感。這個DV小片,後來就發展成了楊超的《長江圖》。我有朋友在長江圖的組,回來跟我講李屏賓大師的故事。說他每到一個地方,最先逛的,一定是古玩市場。他也不買,就只是看,後來才跟我朋友說,我們拍電影的人,最重要的是養眼。電影感這東西,的確沒什麼科學的定義。電影歷史上與此最相近的術語是 上鏡頭性。維爾托夫上世紀提出,最早特指演員的形象所具有的適合鏡頭展現的特質。我們口中常說的電影感,是第五代嘴邊常掛著的一個並不精確的概念。但了解了第五代的背景,就知道這個詞為什麼對中國電影這么重要了。那場著名的"讓電影與戲劇分家"的大討論,直接催生了至今代表著中國電影美學與藝術高峰的第五代電影。在他們創作之初,是帶著對電影本體論的認知進行探索的!如果非要給電影感定義,大概就是將電影本體的魅力發揮到極致後所帶給人的感受吧。所以,不客氣的說,很多人的認知是錯誤的,電影的本體不是演員的表演,戲劇的本體才是。即便用現代的敘事學理論來說,電影敘事與戲劇敘事的區別性特徵就是不同的媒介手段。這么說有些抽象,舉例子就是畫畫是用顏色、材料、構圖、透視、畫框、筆觸去表達,音樂是用音符、旋律、和聲等去表達,戲劇的核心是現場的演員與觀眾,電影則是連續的似動視覺與聽覺。有沒有電影感,有沒有視聽敘事的意識,有沒有細致細膩的視聽修養與美學思考,明明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事,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會因此而跳腳。說句討罵的話,這事就像原來一個文人對著京戲說你這不"雅",崑曲才"雅"。你京戲唱的是好,又叫座,可的確是通俗淺白,手段上也落俗了點了嘛。您非得搬出周總理那話給自己撐腰,咱也沒辦法。好在,電影史是時間來書寫的!

D. 《圍城》導演黃蜀芹離世,享年83歲,她有什麼作品被稱為經典

黃蜀芹的《當代人》《人鬼情》《畫魂》《圍城》《孽債》《啼笑因緣》 等作品都非常經典,她生前拍攝過很多的影視作品,幾乎每部作品都是經典,她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知名女導演,她憑借獨特的視角將人生百態通過作品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不知道你們看過黃蜀芹導演的哪部作品,當年她憑借電影《人鬼情》這部電影一炮而紅,她從小就對電影事業充滿熱情,她的這一生都奉獻給了喜歡的影視業,也為國家的影視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她的作品一直都深受很多人的喜歡,而且她的作品也非常經典,沒有看過的朋友強烈推薦,黃蜀芹導演雖然去世,但是她的作品一直都留在大家的心裡,最後,祝願黃蜀芹一路順風!

E. 電影裡面視聽語言包括那些

視聽語言是利用視聽刺激與合理安排向受眾傳播某種信息的一種感性語言,包括影像、聲音、剪輯等方面內容。語言就會有語法,視聽語言包括狹義的視聽語言和廣義的視聽語言。

所謂狹義,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所謂廣義,還要包含了鏡頭里表現的內容--人物、行為、環境甚至是對白,即電影的劇作結構,又稱蒙太奇思維。在廣義的意義上講,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只不過這文章不再僅僅存在於白紙之上罷了。

完整概念:

1、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作為電影反映生活的藝術方式之一;形象思維方式;(寫作、對話、敘述等形式無法迴避的問題);

2、影片的基本結構、敘事風格、鏡頭、分鏡頭和場景段落的編排與組合;

3、電影剪輯的集體技巧與方法:電影視聽語言課程的主要研究是思維方法、創作方法、基本語言;(攝像機運動、鏡頭分割、鏡頭組合、聲像關系)。

這些方法和技巧來源於人們長期的視聽實踐,可以說完全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從專業角度講,沒有必要擔心缺乏一個共同的意義范圍,因為這些實踐經驗大多來自人性和長期的研究積累。

視聽語言的定義一直隨著這門藝術的發展而變化。例如,guccedo認為「電影是由圖畫寫成的」,而alexander arnault認為「電影是一種圖畫語言。它有自己的詞彙、名詞、修辭、語言變化、省略、規則和語法。

基於這些理論,我們認為視聽語言不僅是電影的藝術手段,而且是大眾傳媒中的符號編碼系統。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主要內容包括:鏡頭、鏡頭、鏡頭組合和聲像關系。

(5)中國電影在視聽語言上的第一個藝術高峰擴展閱讀:

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中,有文化的人或學者更喜歡用一種扭曲的、東方的、儒家的委婉語。這和西方完全不同。這就決定了西方視聽語言在語境建構上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西方可能更注重視覺和聽覺刺激,而中國人可能更喜歡故事本身,即更注重鏡頭呈現的情節。

因此,中國的眼光是一種道德形象,深邃而深刻,它的深邃必須完全植根於故事之中,絕對不能直截了當而熱烈。否則,他們很可能會被有知識和思想的人指責為庸俗和無聊。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鑒賞文化,需要思考而不是追求感官。

F. 求張藝謀,謝晉,陳凱歌,特別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在視聽語言上的獨特風格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新、自然、有的都是些返璞歸真的感覺,張藝謀的影片最大的特點還在於好看,他認為,「人類的感情是相通的。人類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國界,感動你了,你就喜歡了。」也許、這就是張藝謀影片受觀眾歡迎的秘訣,也是投資人看好張藝謀的原因吧!
謝晉導演的電影充滿著人性、人情、人道主義精神,具有深刻的內涵和鮮明的個性。他說:「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傾注導演最大的激情,是藝術家人品、修養的結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燒。」「我拍影片更多的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 ,希望對祖國、對人類貢獻美。」
至於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個人認為是比較有藝術性的,就像一張畫,給人無盡的遐想

G. 歷史問題(百家爭鳴,大唐盛世,康乾盛世)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後人把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又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准則是「禮」。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國人編纂的。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斗爭的激烈和復雜。雖然流派很多,但階級陣線非常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開元盛世
開元(公元713—741年)為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這段時期唐王朝國勢強盛,在各方面達到了空前的盛世景況,史稱「開元盛世」。

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擊豪門士族,爭奪土地勞力;第二,改革食實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第三,玄宗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第四,發展農業。

在外交方面,玄宗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關系,使國家得到進一步統一。同時,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系對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

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治經濟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唐王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繁榮促進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開元盛世」期間,唐代人口增長到五千二百九十餘萬人。唐代的商業亦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全盛的階段。

武則天被逼退位之後,唐王朝進入了一個短暫的混亂期:先是武三思與韋後,安樂公主勾結,害死於中宗復位有功的"五王";而後太子李重俊率御林軍殺死武三思,武崇訊,而其也被韋後部下所殺;再而後,韋後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李顯,立傀儡重茂為少帝,自己總攬大權,垂簾聽政.韋後肆無忌憚,安樂公主公開賣官,朝政異常腐化.

此時26歲的李隆基登台了.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庚子日.相王李旦第三子和其姑母太平公主共同精心謀劃,發動政變闖入宮中殺死韋後,安樂公主,武延秀,鏟除了韋武集團,並迎相王李旦入輔少帝,後來又擁其為帝.

景雲三年(公元712年),睿宗李旦讓位於李隆基,是為玄宗.

此時的太平公主已由以前的同盟變成了玄宗的強大對手,"宰相七人,四齣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玄宗得知"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亂",立即動手,斬殺公主黨徒常元楷,李慈,蕭至忠,岑羲,竇懷貞自縊,太平公主被賜死家中.

武後退位後八年的時間里,政變迭起,政局動盪.

玄宗粉碎太平公主集團後,立即"講武於驪山之下,徵兵二十萬,旌旗連亘五十餘里".並流放郭元振,斬殺唐紹揚威皇權,並逐步將功臣,諸王外刺(調離出京,到外地任刺史).皇權穩固之後,玄宗開始整頓朝綱,任用賢能.

玄宗不僅極有膽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國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國根本,而且其也很善於發現人才(早年).

姚崇,盧懷慎,宋璟,蘇頲,張嘉貞,源乾曜是開元前期玄宗精心選拔的六位宰相,均是通曉治國方略,盡心操勞國事的名臣.玄宗依靠這些賢臣在穩定政局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

建制諫官,恢復諫議制度.

完善法制,刪輯律令格式,編纂<<唐六典>>.

農業上靜民勸農,檢括戶口,開墾荒地,提高畝產.

設置四監管理官府手工業,民間手工業也發展迅速.

繁榮商業,金融機構櫃房出現,互市與海外貿易發達.

正是由於開元初期君臣一體,上下同心,全國經濟迅速繁榮,迎來了"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開元盛世

康乾盛世
從康熙中葉起,清朝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達於鼎盛。這段時期,其時間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統治的高峰,故中國部分歷史學者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一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 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的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在全國推廣的結果。

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對內大興「文字獄」。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康乾盛世」 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是不值得稱頌的。

一種觀點認為,「康乾盛世」是騙人的,是中國部分歷史學者無視歷史、自欺欺人的說法。在康熙年間,對俄作戰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割讓領土,如果是盛世卻割讓領土真是匪夷所思。無獨有偶,同樣處於「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間,也簽訂了割讓領土的《恰克圖條約》。而且在康雍乾三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做了什麼?製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獄慘案,康乾數次下江南奢靡遊玩,自雍正起又耗盡民脂民膏修建圓明園。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發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侵略者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軍隊卻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恥之尤。康熙年間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潛書》里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而乾隆時期的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都是蓬頭拓面,衣杉襤褸,因此他形容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中國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蠻人」時代(見馬嘎尼的中國行記)。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在視聽語言上的第一個藝術高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他來自美國在線 瀏覽:601
唐山電影票團購 瀏覽:497
功夫電影里的功夫是什麼 瀏覽:195
法國在俄羅斯戰爭電影叫什麼 瀏覽:239
靜態3d電影下載 瀏覽:385
什麼電影軟體比較好 瀏覽:322
三大電影節影帝影後沒什麼含金量 瀏覽:114
有哪些三d電影 瀏覽:802
韓國暴力的動作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983
下載各種電影軟體是什麼 瀏覽:823
電影解說大v排行榜 瀏覽:395
好看的日本校園懸疑電影 瀏覽:110
國外機場電影 瀏覽:219
2018年12月21日新電影 瀏覽:57
魔方日本電影 瀏覽:476
高分東南亞動作電影 瀏覽:291
去泰國打工的電影 瀏覽:811
好看電影推薦青春動作 瀏覽:293
毒舌電影電視劇 瀏覽:539
電影節致敬王家衛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