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目前大致有多少電影院,多少塊電影屏幕這個數字還在上升趨勢嗎
截至2015年底全球電影屏幕數量達到152,000塊,較上年同期增長8%。當中北美市場數量為43661塊,EMEA地區數量為40665塊,亞太市場數量為56106。約有4000多家電影院。這個數字還在一直上升。
在如此基數下的美國電影正在蓬勃發展。
2017年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作為《銀翼殺手》的續篇,出於致敬和還原真實的城市質感的目的,也運用了大量的微縮模型拍攝,通過3D軟體雕刻出板材之後再手工上色,在合適的燈光與鏡頭運動下,呈現出的效果還甚於CG。
㈡ 2017年有哪些好萊塢電影中國票房超過北美
回首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再次迎來大爆發。而更多的好萊塢大片靠著中國市場成功續命。
讓我們看看有哪些好萊塢大片做到了這一點。單位:美元。
片名
中國票房
北美票房
速激8
4億
2.25億
變5
2.3億
1.3億
尋夢環游記
1.8億
1.7億
金剛骷髏島
1.75億
1.68億
海盜5
1.72億
1.7億
片名
中國票房
北美票房
極限特工
1.68億
0.26億
生化危機
1.7億
0.45億
一條狗的使命
0.9億
0.64億
新木乃伊
0.9億
0.8億
全球風暴
0.6億
0.3億2017年是好萊塢大片中國票房超出北美最多的一年。
那麼這個現象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1、歷史
在早年間,特別是94年中國開始引進好萊塢大片的時候,好萊塢片商根本就不鳥中國市場。幾千萬人民幣而已,換成美元,那會還是1:8,聊勝於無罷了。
後來中國電影市場在2010突破百億,於是歷史上第一次,好萊塢大片的中國票房開始超過北美本土。
第一個做到這一點的是哪個呢?
2012年的《泰坦尼克號3D》重映版,中國票房達到驚人的9億,如果不是年底《泰?濉泛諑沓鍪潰?庖荒甑鈉狽抗誥?芸贍芫褪且徊恐賾車纈傲恕?/p>
有一就有二。
《泰坦尼克號》打開了這扇大門以後,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中國票房超過北美。甚至中國市場成為很多好萊塢爛片的救命稻草,盈利關鍵。比如2017年春節檔之後的《星際特工》和《生化危機終章》
到底是哪些好萊塢大片中國票房超過北美呢?這個表只是部分數據,專門是哪些動作片。
在2017年,只是部分好萊塢大片如此。
今年則有更多好萊塢電影靠中國市場續命。
最近的就有這部《尋夢環游記》,中國市場約1.7億美元,比北美的1.6億高出一頭。而且這是皮克斯電影在中國首部超過3億人民幣的電影。想不到吧,大名鼎鼎的皮克斯,歷來是口碑擔當。但之前的皮克斯好電影在中國市場根本賣不動。
至於《變5》就不用提了。
2、原因
為什麼這些好萊塢電影中國票房高於北美呢?又是哪些題材、類型的電影容易達成這個成就呢?
其實看這些電影的類型,很容易看出:主要是中美兩國觀眾的口味不太一樣。
有些電影美國人特別喜歡,中國觀眾就是不太感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星戰系列。《星戰7》在北美有近10億美元票房,是目前單一市場最高,那第二名就是咱們《戰狼2》單一市場票房第二。
但星戰7在中國票房才多少點?只有8億多。去年的《俠盜一號》中國票房更是只有5億多。
還有此前皮克斯很多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2》這種,《愛寵大機密》這樣的,美國人很喜歡,中國觀眾基本上沒有啥興趣。
有些電影是中美兩國觀眾都還能接受。比如《侏羅紀世界》、漫威的一些電影,動畫電影方面,《功夫熊貓》系列,《瘋狂動物城》這些。
那有的電影就是中國觀眾的菜,尤其是怪獸片、災難片、動作片。最典型的就是速度與激情系列、變形金剛系列。
中國觀眾愛看熱鬧,另外也是觀影的傳統和習慣。《泰坦尼克號》開啟了災難題材在中國的先河,後來的《2012》、《後天》、今年的《全球風暴》這些,都是這種類型,拍得不是太好,票房也不錯。
另外也是因為情懷。最典型的就是《魔獸》了。中國觀眾愛看動作片,也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最早的就是《亡命天涯》、《真實的謊言》,所以這些老牌動作明星後來整了個《敢死隊》系列,其實很爛,但中國觀眾就是喜歡。速激系列只不過是最新走紅的動作類型。
總而言之,還是文化差異。怪獸、動作、災難這些題材中國觀眾看得懂,完全不怕文化隔閡。像《神奇女俠》這種有大量西方神話元素,中國觀眾就不太喜歡。
其實漫威、DC這些漫改電影也需要大量美漫文化積累,只不過很多中國觀眾完全是沖著看動作、看熱鬧去的。很多人哪裡管這些俠那些俠都是啥來頭啊。
像這次《尋夢環游記》能在中國票房超過,我覺得它的題材,講人死後的亡靈世界、這種輪回觀念,和中國傳統文化是比較契合的。所以中國人理解起來沒有難度。
像這種家裡靈堂上放祖先的照片,中國人也是如此嘛。
所以,關鍵是找准中國觀眾的愛好。但市場的風向和潮流,說實在的也是不容易找准啊。
3、未來
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首次突破500億大關,比去年增長15%左右(扣除服務費);
相比較而言,2017年北美電影市場票房是111億美元,比去年114億跌掉3%。當然這已經是北美市場票房最好的年份之一了。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北美電影平均票價是近年新高,達到8美元以上(摺合人民幣約50以上)。
如果只看人次的話,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16億人次高於北美的14億。
中國電影市場未來還是會繼續增長,而北美市場基本是到頂了,偶爾還會回落。
所以,在未來,一部電影的中國票房高於北美票房,會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到那個時候,就很好玩了。不知道好萊塢的片商們,要怎麼迎合中國觀眾的口味呢?
㈢ 2.美國電影在中國的影視市場發展現況以及趨向
過去20年,美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什麼?
研究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未來的趨勢和變化,我們不得不說說美國市場,畢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生產和消費市場。我們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電影票房數據,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1、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我們的第一個結論讓人感覺有些震驚,1995到2018年經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1995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是53.15億美元,經過通脹調整後折算到今天大約是108.74億美元。
2017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9.72億美元,和22年之前幾乎一樣。我們從電影票銷售數量的角度能夠更加清楚看到這個特徵。1995年全美總共消費了12.2億張電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費的電影票數量居然也是12.2億張,幾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電影票的價格伴隨著通脹水平而上漲。1995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8.97美元。所以,進入成熟期的美國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量價齊升,而是依靠通脹帶動了電影票價格的上漲。
2、市場集中度是分散的。這一點也和我們的常識完全不同。我們僅僅從電影發行的數據來看,全美六大電影公司(華納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環球影業)在1995年發行了110部電影,非六大電影公司的產品在1995年的發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電影公司當年發行了79部電影,非六大的發行數量為46部。雖然電影製作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更多的獨立第三方製作方起來,包括著名導演George Lucas成立的盧卡斯影業。
3、什麼類型的電影最賣座?我們按照不同的風格做了劃分。冒險類(Adventure)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27.26%,排名第一;動作類(Action)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9.20%,排名第二;劇情類(Drama)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6.36%排名第三;喜劇類(Comedy)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5.3%,排名第四。之後是驚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劇(Romantic comedy)。
4、市場份額最高的電影製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節前)票房份額最高的公司,總計票房330億美元,製作了543部電影,平均票房6087萬,累計市場份額15.65%。關於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對超級英雄系列的商業化分不開,我們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業化,對迪士尼整體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緊隨其後的是老牌製作公司華納兄弟,總計票房321億美元,製作了707部電影,平均票房4543萬,累計市場份額15.21%。其實華納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業老大,但最近幾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後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別擁有12.31%和11.59%的累計市場份額。不過索尼單片平均票房3850萬美元,低於福克斯的4997萬美元。
5、賣座的超級大IP。最後我們羅列了過去10年美國票房最高的電影,從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他們分別是:2007年的蜘蛛俠3(全美票房3.36億),2008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全美票房5.31億),2009年的變形金剛(全美票房4.02億),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全美票房4.14億),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結局(全美票房3.81億),2012年的復仇者聯盟(全美票房6.23億),2013年的鋼鐵俠3(全美票房4.08億),2014年的銀河護衛隊(全美票房3.33億),2015年的星球大戰前傳(全美票房7.42億),2016年的尋找多利(全美票房4.86億),2017年的星球大戰前傳2(全美票房5.17億)。
我們發現每年票房最高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超級大IP,而且都是系列電影。
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靠內容推動
看了美國過去20年的電影票房發展趨勢,我們大致能得出一個結論:從總量的角度看,中國電影市場逐漸進入飽和階段。高增長肯定是過去了,未來電影票房的波動更多依靠當年的優質內容。我們發現1995到2017年,美國電影票消費的數量是沒有增長,票房的增長源於票價提高,所以通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市場基本上飽和不增長了。某些年份的增長主要依靠這一年的一大批超級電影。所以逐漸的電影市場不再是一個趨勢增長的模式,而是看單獨每個年份的產品。
中國電影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兩個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性。
春節我們看到三四五線的人都在看電影,因為渠道已經完成了下沉,這些地方也都有設備精良的電影院,能看到最新的電影。渠道下沉也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因為移動互聯網打破了信息鴻溝。
現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通過互聯網也知道一二線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關注些什麼,再看哪些電影。我們再看看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現在互聯網成為了電影票購買最主要的渠道,這一點已經超越了美國人民。我們可以提前購買好電影票,然後算好時間來到電影院。不再需要排隊購票,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列印電影票。這讓電影觀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這些,都推動了電影在國內的高速發展。
過去幾年電影屏幕數的增長是超過了觀影人次的增長,未來幾年電影屏幕的更新換代也接近尾聲,更多是存量的增長了。那麼整個國內電影票房也逐漸會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作為一個整體,票房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還是需要看電影本身的質量。
好消息是,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讓中國電影製作能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包括這次火爆的幾部國產電影,製作能力已經相比過去出現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三四五線城市的生活方式開始向一二線城市靠攏,這也是受益於過去10年的城鎮化和移動互聯網發展。以前去三四五線城市,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線差異比較大。現在這些三四五線的人也上網買東西,也去看電影,也逛大商場,也買車。
基本上和一二線的人消費差異不大。所以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微博,阿里,京東,甚至美團和快手的增長都是來自這些三四五線城市,背後也體現了這種消費結構越來越接近的趨勢。
總結: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趨勢
我們不應該因為此次春節電影票房的爆發,就對2018年整體中國電影票房市場過於樂觀。畢竟沒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業發展最快的那一段也過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優秀的電影集中在春節檔期上映。對比美國,我們看到其實行業進入飽和階段,電影票數量就不太增長了,票價的提高還是要和通脹掛鉤。
比電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三四五線城市人口的生活發生出現了一二線化的特徵。這也符合城鎮化的規律,越來越多人被同化。消費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輸出,高緯度打低緯度。這幾年消費最大的變化就是移動互聯網帶來廣義的渠道下層,不僅僅是物理渠道,還有線上的信息渠道下層,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
㈣ 《中國推銷員》海外銷售超600萬美元,什麼樣的電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走出去」
展現中國內在魅力,展現國際化風范,使觀者能夠產生共鳴,這樣的電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走出去」。
網易娛樂1月16日報道 在2017年11月份舉辦的美國電影市場(American Film Market,簡稱AFM)上,一部中國電影在這場世界最大的電影交易會上,引發了各國片商的青睞和搶購,一舉創下超600萬美元的銷售好成績,它就是商戰動作電影《中國推銷員》。
總結:無論是《英雄》,還是《中國推銷員》,亦或是其他的一些電影,它們都真正「走出去」了。歸根結底,這些電影能走出去的真正原因,也就是它們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以及有著國際化風范,並且使觀者產生了共鳴。
㈤ 國產電影與國外大片存在哪些差距
國產電影與國外大片的差距:
中國和國外起跑線是不一樣的,縱觀發展史,雖然中國不停地努力縮小差距,但是技術上仍然落後美國一大截。國外大片一般都是採取最好的特效,願意花大量的金錢,但是我們中國就不一樣了,錢到位了才可去做,做得還不一定是最好的。
中國大部分資金都用來投資演員了,國外好萊塢體制是很完善的,票房就是依靠特效來支撐的,不是靠演員。但是中國電影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選角上了,這樣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國外劇本有著相當成熟的分工,各種類型都有,劇本也比較精良,雖然現在好萊塢劇本也不怎樣,但至少中規中矩。而我國的限制比較大,劇本大多都是歷史宮斗片或者抗日戰爭片,類型比較少。由於我國沒有成熟的編劇體系,所有經常出現爛劇本,完全不把觀眾當回事,只想走走流量。
好萊塢有著成熟完善的道具製作組,比如《指環王》里的部分場景都是道具製作出來的,效果逼真。以及《權力的游戲》中,角色路人的服裝都是專門製作,符合實際。而我國這方面真的是完全空白,目前還沒有完整的道具組,服裝上面也都是光鮮亮麗,完全不符合實際,容易讓人看了出戲。
㈥ 2017年11月美國電影交易市場
1
來自:豆瓣電影
十三號星期五 Friday the 13th
尚未上映
: 布瑞克·埃斯納爾
類型: 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7
評語:2017-01-13(美國)
8月27日贊 回復
2
來自:豆瓣電影
夜色人生 Live by Night
尚未上映
: 本·阿弗萊克
主演: 本·阿弗萊克 / 佐伊·索爾達娜 / 西耶娜·米勒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7
評語:2017-01-13(美國)
6月19日贊 回復
3
來自:豆瓣電影
隱藏人物 Hidden Figures
評價人數不足
: 特奧多爾·梅爾菲
主演: 塔拉吉·P·漢森 / 奧克塔維亞·斯賓瑟 / 加奈兒·夢奈
類型: 劇情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6
評語:2017-01-13(美國)
2015年9月21日贊 回復
4
來自:豆瓣電影
盜潛黃金城 Renegades
尚未上映
: 史蒂文·奎里
主演: J·K·西蒙斯 / 沙利文·斯特普爾頓 / 艾文·布萊納
類型: 動作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德國
年份: 2017
評語: 2017-01-20(美國)
5月4日贊 回復
5
來自:豆瓣電影
混蛋 Bastards
尚未上映
: Lawrence Sher
主演: 歐文·威爾遜 / J·K·西蒙斯 / 艾德·赫爾姆斯
類型: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7
評語:2017-01-27(美國)
6月19日贊 回復
6
來自:豆瓣電影
生化危機6:終章 Resident Evil: The Final Chapter
7.5 (548人評價)
: 保羅·安德森
主演: 米拉·喬沃維奇 / 艾麗·拉特 / 魯比·羅絲
類型: 動作 / 科幻 / 驚悚 / 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6
評語:2017-01-27(美國)
2015年8月6日贊 回復
7
來自:豆瓣電影
猜火車2 T2: Trainspotting
尚未上映
: 丹尼·博伊爾
主演: 伊萬·麥克格雷格 / 約翰尼·李·米勒 / 艾文·布萊納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年份: 2017
評語:2017-01-27(英國) / 2017-03-03(美國)
11月5日贊 回復
8
來自:豆瓣電影
我說的都是真的
尚未上映
: 劉儀偉
主演: 劉儀偉 / 小沈陽 / 陳意涵
類型: 喜劇 / 動作 / 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年份: 2017
評語:2017-01-28(中國大陸)
6月26日贊 回復
9
來自:豆瓣電影
樂高大電影:蝙蝠俠 The Lego Batman Movie
尚未上映
: 克里斯·麥凱
主演: 威爾·阿奈特 / 羅莎里奧·道森 / 拉爾夫·費因斯
類型: 喜劇 / 動作 / 動畫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7
評語:2017-02-10(美國)
2014年10月18日贊 回復
10
來自:豆瓣電影
我們之間的那座山 The Mountain Between Us
尚未上映
: 漢尼·阿布-阿薩德
主演: 伊德里斯·艾爾巴 / 凱特·溫絲萊特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7
評語:2017-02-10(美國)
2015年1月6日贊 回復
11
來自:豆瓣電影
五十度黑 Fifty Shades Darker
尚未上映
: 詹姆斯·弗雷
主演: 詹米·多南 / 達科塔·約翰遜 / 休·丹西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情色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7
評語:2017-02-10(美國)
2015年4月24日贊 回復
12
來自:豆瓣電影
疾速特攻 John Wick: Chapter Two
尚未上映
: 查德·史塔赫斯基
主演: 基努·里維斯 / 伊恩·麥柯肖恩 / 布麗姬·穆娜
類型: 動作 / 犯罪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7
評語:2017-02-10(美國)
6月26日贊 回復
13
來自:豆瓣電影
絕地戰警3 Bad Boys for Life
尚未上映
: 喬·卡納漢
主演: 威爾·史密斯 / 馬丁·勞倫斯
類型: 動作 / 犯罪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8
評語:2017-02-17(美國)
2015年8月6日贊 回復
14
來自:豆瓣電影
金剛狼3:殊死一戰 Logan
尚未上映
: 詹姆斯·曼高德
主演: 休·傑克曼 / 帕特里克·斯圖爾特 / 波伊德·霍布魯克
類型: 動作 / 科幻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7
評語:2017-03-03(美國)
2014年6月18日贊 回復
15
來自:豆瓣電影
Skull Island: Blood of the Kong
尚未上映
類型: 懸疑 / 奇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年份: 2017
㈦ 急求!!美國電影業的產值資料,在全球電影業的佔有率,在美國GDP的比重.最好說明出處
第一節 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縱觀美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抓住主導產業而逐漸成為世界強國(現在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只是一個普通的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很少參與國際事務。但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時期,美國以外交手段為渠道,著重發展軍工產業,逐漸成為世界霸主。從冷戰後期到上個世紀末,美國逐漸轉變為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為主導產業引領世界發展。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美國在發展網路產業的同時,漸漸轉向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頗具影響的「文明沖突論」。該理論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不再重要,「文明沖突」模式成為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影響國家間的對抗和聯合;最可能升級為更大規模戰爭的地區沖突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沖突。雖然這種理論還存在爭議,但該理論認為文化將成為將來國際競爭中的決定因素卻得到認同。可以說,美國現階段成功的奧秘之一就在於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大國,有多元的文化。同我國相比,沒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也不是文化資源大國,卻是一個文化產業強國。在美國,文化產業有著多種不同的提法,例如,版權產業、創新產業、內容產業、信息產業、藝術產業、休閑娛樂產業等,而版權產業使用最多。通過版權產業的概念來表述商業和法律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在美國版權產業,尤其是核心版權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尖端技術和雄厚資本的支持下,美國文化產業取得了另世人驚嘆的發展。根據《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產業:2004年報告》提供的數據,在1997年-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增速是3.51%,超過同期美國GDP2.4%的年均增長速度;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的增加值為12500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11.97%。在就業方面,2002年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548.4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4.02%。同年,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1147.6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8.41%。僅核心版權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就遠多於飛機、鋼鐵、葯品、紡織、食品加工和電子器件等傳統知名產業。
目前,美國有1500多家日報,8000餘家周報和小報。《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都超過100萬份。有1.22萬種雜志,1965家電台,電視台1440家,擁有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三大電視網。好萊塢是世界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其先進的電影生產流水線和成熟的商業運作經驗使它多年來壟斷世界電影市場,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製作世界聞名。音像業已經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行業之一,曾以每年12%—20%的勢頭增長,其出口額已經超過航空業的出口額。到20世紀末,美國的傳媒產業走向集約化和巨型化,如2000年有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並而成的媒體巨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鏈,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以上。文化產業與製造業、金融業相互融合,共同組成的產業群憑借其規模優勢開拓國內國際和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美國文化產業不斷向世界各國滲透,成為對外擴張的重要渠道,音像產品占據了40℅以上的國際音像份額,電影出口額占據世界電影市場80℅的份額。1996年,其文化產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圖書雜志和計算機軟體)的出口首次超過汽車、農業、航空和軍火等傳統行業,位居所有出口產品之首。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廣播節目的生產和製作。美國的電影產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據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美國的網站佔了全球網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當然與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和經濟全球化的充分擴張(美國領導著全球經濟浪潮)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但美國有眾多產業為何文化產業獨樹一幟,這要從美國內部去尋找答案。美國是一個極賦創新精神的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顯得那樣與眾不同。
在行政體制上,美國沒有文化部;在文化政策方面,至今沒有一個官方文化政策文件。其實,這正是美國文化政策的精妙之處,美國採用「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政府高水平的管理,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府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首先是美國政府注重通過法律加強對版權的保護。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了《版權法》、《半導體晶元保護法》、《跨世紀數字版權法》、《電子盜版禁止法》《偽造訪問設備和計算機欺騙濫用法》等一系列有關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為版權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是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規范的團體,鼓勵多元投資機制和多種經營方式,鼓勵非文化企業和境外資金投入文化產業。現在美國投資主體非常多樣,一是政府投資大。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政策導向的團體。二是吸收非文化部門和外來投資,來自於各大公司、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的數額遠遠高於各級政府的資助。
再次是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融資體制。一些有實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如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等,背後都有金融大財團的支持。
第二,政府高水平地的引導和管理。在美國,政府機構中保護版權產業的機構很健全。政府機構中設有版權辦公室——隸屬於國會圖書館,主要負責版權的登記、申請、審核等工作,以及為國會等部門提供版權咨詢;美國貿易代表署——負責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貿易談判;海關——主要負責涉及知識產權產品的進出口審核等相關工作;商務部國際貿易局、科技局和版權稅審查庭。此外,隨著版權產業的需要,美國政府還成立了一些直屬政府部門的工作小組,加強對版權的監督和保護,如柯林頓政府設立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信息政策委員會等機構。
各州政府和市政府等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文化產業。例如,紐約市政府比國家藝術捐贈部門有更高的年預算。在布隆伯格(Bloomberg)市長的領導下,文化產業在紐約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並且通過電影戲劇廣播市長辦公室等機構改進了對文化產業的服務。的職責是使每個地區都有文化生活,用於資助文化事業的經費由政府核定,議會審查批准。同時要保證這些活動符合法律的規定,凡是背離法律規定的,政府有權給予取締。美國在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時不僅運用經濟的、行政的、行業自律的手段,還非常重視法律的約束。
第三,重視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並能引導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在經濟和政治因素促成的基礎上,科技含量高是其重要原因。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它直接構成了美國文化產業的輸出機。如果缺少了電視、電影、收音機、印刷新聞媒介和廣告這些傳媒的支撐,那麼,至少美國文化的傳播不會如今日這般普泛與深入。尤其是在大眾傳播媒介領域,印刷復制、錄音錄像、電子排版、網路傳輸、數字化、地球通訊衛星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美國文化產業具備了向全世界擴展的「橋梁」和「利器」。
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品,尤其是好萊塢的電影、幾大電視網的肥皂劇及娛樂節目、自由的無線廣播,在世界各地都形成了這種媒介霸權。首當其沖的就是《星球大戰》、《阿甘正傳》、《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諜中諜》等好萊塢大片,特別是那些投資巨大的娛樂影片搶佔了全球票房的大部,甚至全球正在放映的電影中85%都來自好萊塢。
第四、放眼全球,充分吸收國際資本、世界文化資源和各國人才,同時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藉助貿易自由化潮流,美國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向全球輸出的主導權,且正在從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動中受益。特別是在資本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美國文化產業的投資者,無論是好萊塢的電影製片廠還是流行音樂的唱片公司,其實都是以外來跨國資本為主的。在文化產品製作中,則立足於全球市場需求並引領潮流,牢牢把握海外銷售市常美國的電影產量僅佔全球的6%,而市場佔有率卻高達90%。輸出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並通過影響人們的觀念來進一步培育消費市場成了美國人發展文化產業的法則。
㈧ 2017年美國電影在全球影響力的排行佔比多少
北美電影票房市場經歷時間長,市場已非常成熟,票房表現穩定。2016年北美票房為114億美元,增長2%,漲幅較小,近10年來的復合增長僅為1.6%。盡管票房有所增長,但是觀影人次在逐漸下降,2015年的觀影人次為13.2億,相較於2009年1.42億人次,下降了1億,人均觀影次數從2009年的4.2次下降到2015年的3.7次。整個北美電影市場進入了增長瓶頸期,電影產業格局已定,「五大經紀公司+六大製片廠+三大院線」的產業格局較穩定。
㈨ 作為三大電影市場,英、美、印分別有何特點
作為現在的電影的大市場,美國在電影上面的消費占據了大份額,而英國主要是政府在扶持電影產業,印度電影近幾年來在市場上也有好的發展前景。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文化都在發展,電影文化也在發展。現在大家都喜歡在閑暇之時選擇一些方式來放鬆自己,看電影就是一種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所以現在電影行業還在發展,但是因為各國的形勢不同,所以發展的也不一樣。
三、印度
印度電影行業近幾年發展得非常好,電影行業的收入也一直在上升。美國有個“好萊塢”,印度有個“寶萊塢”,這也驗證了印度的電影行業在發展。因為印度拍攝電影的成本比較低,所以很多的電影會選擇在印度進行拍攝。但是印度在電影行業的收入和其他國家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㈩ 超乎想像全球票房多少 最新票房統計持續更新
美國電影協會發布了2017 年電影市場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票房收入創新高達406億美元。其中:
第一名——北美市場(美國+加拿大)——111億美元
第二名——中國大陸市場——79億美元
第三名——日本——20億美元
第四名——英國——16億美元
第五名——印度——16億美元
第六名——韓國——16億美元
第7名——第11名分別為:
法國15億美元;德國12億美元;俄羅斯10億美元;澳大利亞9億美元;墨西哥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