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2017京劇電影工程

2017京劇電影工程

發布時間:2022-08-15 18:21:18

① 京劇電影工程秦香蓮什麼時候上映的

中文名
秦香蓮
其它譯名
陳世美與秦香蓮
出品時間
2010年
出品公司
上海保奇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內地
首播時間
2011年2月22日(南京影視頻道)
導 演
胡儲璽
編 劇
馬廣源,翁海鑫,陳曦
主 演
陳浩民,袁姍姍,劉雪華,狄龍,陳莎莉,寇振海,關智斌,董彥麟
集 數
32集
每集長度
48分鍾
類 型
古裝,情感
製片人
周玫,高良(執行)

② 王佩瑜簡介

王佩瑜,1978年3月4日出生於江蘇蘇州,京劇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就職於上海京劇院。

1992年王佩瑜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專攻老生行當。1994年起王佩瑜分別在「新苗杯」、「寶鋼杯」、「梨園杯」、「藍島杯」四項全國少兒京劇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1999年考入上海師范大學表演藝術學院。2001年畢業後進入上海京劇院工作,同年獲得CCTV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老生組)。

2011年獲得第二十五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2017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角兒來了》節目。2018年當選為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年獲得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2019年2月4日參加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

(2)2017京劇電影工程擴展閱讀:

王佩瑜經典劇目介紹:

1、《失空斬》

失空斬,是中國京劇傳統劇目《失街亭》、《空城計》和《斬馬謖》的合稱,三出戲故事內容前後銜接,故稱《失空斬》。因《空城計》為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有時候只單演《空城計》一折,全劇有時也稱《空城計》。

劇本取材於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講述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北伐的故事。劇本結構嚴謹、主題鮮明、唱念精彩,深受群眾歡迎。眾多京劇界老生演員均擅演此劇。另有同名京劇電影。

2、《搜孤救孤》

又名《八義圖》,京劇劇目。老生傳統戲。

改編自中國古典戲劇《趙氏孤兒》,講述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氏因奸臣陷害而慘遭滅門後,醫生程嬰撫養趙氏孤兒長大並報仇雪恨的故事。

3、《武家坡》

《武家坡》(傳統劇目)是京劇《紅鬃烈馬》中的一出摺子戲,講的是:出身高貴門第的妻子王寶釧獨居破瓦寒窯18年,在困頓中寫下血書,托鴻雁寄往西涼。薛平貴得信,告別代戰公主,急返長安,在武家坡前遇見王寶釧。

夫妻分離18年,容顏難辨,不敢貿然相認。薛平貴借問路試探寶釧,王寶釧清貧艱苦,堅守貞節,逃回寒窯。薛平貴趕至窯前,細說緣由,賠訴前情,夫妻才得相認。

4、《大登殿》

《大登殿》(傳統劇目)講述的是薛平貴得到代戰公主的援助,攻破長安,拿獲王允、魏虎,自立為帝,坐上龍位,封官授爵,清算餘孽的情景:薛平貴在金殿封王寶釧、代戰公主為昭陽正宮,分掌後宮、兵權;迎送王夫人去養老宮頤養天年。

分封蘇龍,問斬魏虎;王允死罪不免,經王寶釧再三求情,得赦,授銜無權,居家養老。

5、《烏盆記》

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第五回烏盆訴苦別古鳴冤的片段,主要講述包公到定遠縣赴任破獲的一起貪財行凶命案,被後人演繹成經典京劇劇目,烏盆記,一名《奇冤報》,又名《定遠縣》。系老生傳統戲,多個流派都有此劇目,在演唱上有不同處理。

③ 張火丁的榮譽展示

1、2007年元月,在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辦了個人京劇交響獨唱音樂會,成為唱響大會堂的梨園第一人,這是大會堂建立以來首辦中國京劇院演員的個人獨唱音樂會;
2、2005年,首演的京劇電影程派《江姐》榮獲「國粹傳承大獎」;
3、2005年,入選《中國京劇百美圖》;
4、2002年6月21日,領銜中國京劇院《江姐》劇組赴德國科隆參加世界藝術節的演出引起轟動,並首創京劇程派現代戲走出國門的紀錄;
5、2002年初,首演的京劇程派《江姐》,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寶石影業公司、北奧廣告公司拍成京劇電影,這也是京劇程派現代戲首次上銀幕;
6、2001年,青年京劇展演榮譽獎,文化部頒發;
7、2000年,優秀青年專家、傑出青年、高級專家稱號,文化部授予;
8、1999年,舉辦了接連三場的個人專場演出,並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9、1996年,獲全國現代戲交流演出表演獎、「五個一」工程表演獎;
10、1996年,成為第二屆「中國京劇之星」,由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推薦;
11、1994年,成功舉辦了首場個人專場演出;
12、1992年,獲全國青年京劇團、新劇目匯演表演獎。

④ 京劇梅派都有那些傳人

著名梅派傳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胡文閣.李勝素等。

言慧珠(1919年,農歷己未年-1966年9月11日,農歷丙午年七月廿七日 ),原名義來,學名仲明;蒙族旗人,祖籍北京,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崑曲旦角女演員。

12歲從姜順仙、程玉菁等學藝。1935年登台初演《扈家莊》,後相繼在上海、天津演出,1943年在上海拜梅蘭芳為師——能得梅蘭芳實授真傳者,只有李世芳與她二人;建國後備受排擠,1957年在上海戲曲學校執教,1960年同俞振飛再婚;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受到批鬥;9月11日凌晨在衛生間懸梁自盡;代表作品有《西施》、《太真外傳》、《生死恨》、《春香傳》、《霸王別姬》、《鳳還巢》、《牆頭馬上》等劇。

杜近芳(1932年,農歷壬申年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女,1932年生於北京。她曾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平聯歡節金質獎章。京劇演員,工旦行,師承梅蘭芳,王瑤卿。從1951年起成為國家演員,在中國文化部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實驗京劇團工作。與李少春、葉盛蘭等固定合作,曾隨團到多國演出。與李少春共同主演的新編歷史(古裝)京劇《野豬林》(飾演林沖妻子張氏)在1962年由崔嵬、陳懷皚合作拍成彩色京劇電影。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祖籍江蘇泰州,出生於上海思南路,京劇演員 ,國家一級演員。梅葆玖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第九個孩子,梅派藝術傳人,原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代表作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洛神》、《西施》等。2016年4月25日上午11時許,京劇大師梅葆玖病逝,享年82歲。

胡文閣,1967年出生於陝西西安,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領銜主演,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梅(蘭芳)派青衣,第三代嫡傳弟子。

李勝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中國國家京劇院主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花衫。現任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京劇界領軍當紅名角,該團領銜主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拓展資料:

「梅派」藝術的特點是從不強調特點中來體現的。梅蘭芳所創立的「梅派」,也和其他京劇流派一樣,在承師前輩藝人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發展道路。梅蘭芳從吳菱仙所學到的戲,基本都是京劇青衣應工的開蒙戲,從陳德霖、王瑤卿等所學到的也都是規規矩矩的傳統老戲。梅蘭芳不僅在唱、念、做、打方面,樣樣精通,在繼承前輩藝人的藝術風格中有所創新與發展,形成獨樹一幟的京劇旦行流派--梅派,另外在表演、服裝、音樂、化妝、舞蹈、舞台燈光等方面,也有改革與創造。

網路——梅派

⑤ 瑜老闆叫什麼名字

王佩瑜,人稱瑜老闆,是京劇大師梅葆玖口中嘖嘖贊嘆的「小冬皇」,也是橫跨文娛兩界、穿越古典和流行的一朵「奇葩」。

本文主人公王佩瑜

在瑜老闆二十餘年從藝生涯中,紅過兩次——

14歲出頭,一次登台唱戲被梅葆玖賞識,從此自發地五湖四海「宣揚」這個「似足了孟小冬」的女娃子。因有梅葆玖的「自來水」,她的京劇天賦被「肯定」和「加持」。

學生時代的王佩瑜(左)就與男裝扮相的孟小冬(右)十分神似

梅葆玖稱贊王佩瑜

而另一次則是年近40歲,卻突然跳出「舒適圈」,頻頻受邀加盟綜藝節目:穿著長衫在《奇葩大會》上教京劇,《朗讀者》里念《赤壁懷古》,《跨界歌王》里當評委,《喝彩中華》里當觀察員……

王佩瑜上《奇葩大會》片段

然而,不論在「吃瓜群眾」看來,她走得多遠,真正懂她的人都明白: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京劇,為了讓這門她深愛的藝術走向年輕人,走向未來。」

王佩瑜讓京劇藝術走向了更多年輕人

近日,京劇電影《捉放曹》在上影集團車墩影視基地正式開機。

本報記者得以和瑜老闆促膝長談,聊聊她的曝光度,聊聊她的新粉絲,也聊聊她首次「觸電」的戲曲電影《捉放曹》。

01

電影是紀錄的那隻手

京劇《捉放曹》入選為中宣部「京劇電影工程」第二批影片,這是繼《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勘玉釧》及《貞觀盛事》後,由上影集團出品、承製的第5部「京劇電影工程」影片。

⑥ 如何將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發揚光大

推薦該篇文章作為參考答案之一

中國地方戲劇種生存、保護和發展的四種形態

劉 禎

中國戲曲有豐厚的資源,自宋金時期形成迄今千餘年,形態更迭不斷,卻一直興盛不衰,這也是中國戲曲發展的規律和特性。與中國戲曲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體系的古希臘、羅馬戲劇、古印度梵劇早已難覓其跡,只有被歷史剝蝕的、殘缺的石頭劇場尚存一些痕跡,其藝術形態完全變成文本文獻的歷史記憶。中國戲曲則不然,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更迭遞嬗、新陳代謝,由民間而城市,由南曲北曲形成「四大聲腔」,迄「花雅之爭」而出現地方戲蓬勃的局面。作為一種積淀深厚的傳統藝術,戲曲從古代走向當代,實現著新的歷史變革和嬗變。據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1980、1981年的統計,全國共有聲腔劇種317種。[1]二十多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戲曲所受到的沖擊、發生的變革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劇種已經消亡,一些劇種瀕臨滅絕,大多數劇種境況欠佳,觀眾減少。在重視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新世紀,作為民族民間文化重要內容的戲曲劇種應該怎樣保護、發展,這是我們共同關心的話題。

制定中國戲曲劇種保護、發展戰略,應考慮到中國戲曲劇種發展的歷史性、豐富性、復雜性,這包括:1. 戲曲形成的多元性、綜合性;任何一種戲劇都是綜合藝術,但中國戲曲的綜合程度格外高,所以張庚將綜合性歸納為中國戲曲的三大特徵之一。與話劇等戲劇形態不同,戲曲兼具唱念做打,音樂、舞蹈、歌唱、賓白、動作、美術、武打、雜技等統攝其間,諸要素都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附帶的。這也是由中國古代聚和中庸思想決定的,大而統之,海納聚斂。諸聲腔劇種的形成也是多元的,許多劇種的形成是它劇種的復合物,還受到地方文學、音樂、方言、民歌、歌舞小戲的影響。如京劇就是在徽調、漢調基礎上,接受崑曲、秦腔、高腔並吸收一些民間曲調形成的。戲曲形成自身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不斷綜合、汰選,同時它也是在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沖突中顯現的,而一經構成,就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一如中國文化的表現。但緣了戲曲與民間親密的關系,戲曲並未膠柱鼓瑟、僵化固定,而是不斷地順應時代發展,成為封建時代不同時期的流行藝術。戲曲與戲曲劇種所形成的綜合性?D?D穩定性結構特點,奠定了戲曲的生命基礎,使戲曲消解、消亡不那麼簡單?D?D除非它的文化基礎喪失,但另一方面,也使戲曲的創新、變革相對的不那麼容易。2. 戲曲的生命力、超時性;中國戲曲一俟形成就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世界三大古老戲劇體系中,只有中國戲曲經歷千年而仍然富有生命力,實現著古典藝術向當代藝術的蟬蛻和轉型,它的生存、代謝和繁殖能力創造著中國文化的奇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代擅其至」是中國文藝發展進化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但戲曲的發展超越了這種時空,其生命由古代延續至今。一個重要的秘訣是不變中的變化,「不變」者,文化超穩定性的體現,生命力的凝結;「變化」者,順應時代與社會、順應觀眾娛樂與審美、順應地域差異的變異與發展,不是一成不變,不是膠柱鼓瑟,諸劇種的歷史、互相關系很不相同,有的古老,如崑曲、梨園戲、莆仙戲等,有的比較年輕,如黃梅戲、越劇、評劇等,有的是姐妹關系,有的則表現為血緣繼承關系。生命力的頑強與時間跨越的經緯,使戲曲劇種的歷史積淀和形態表現是豐富而多姿。3. 戲曲功能的多元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階層群落中,戲曲所發揮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百姓大眾重視的是它的娛樂性,將之視為自己日常物質與精神生活的組成,與自己息息相關,而不是高高在上,隨節日時令所形成的祭儀性,使戲曲的演出具有宗教祭祀的長期化、固定化,故無論豐與歉、康太與災亂戲曲的演出成為必不可少,成為一種精神與信仰的維系物。對於許多文人士夫來講,他們鄙視戲曲在民間所發揮的娛樂、游戲的功效,如同對待其他文藝一樣,強調戲曲的教化功能,所謂「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琵琶記》),「若於倫理無關緊,縱是新奇不足傳」(《五倫全備記》),經文人之手,戲曲地位有新的提高,但「有關風化」成為戲曲好壞高低評價的重要指數。在當代,人們重視戲曲的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在不同時期經歷了不同的變化,而無疑,審美功能的發揮實現著戲曲作為藝術本體的價值,但審美功能不能包涵所有,在走向市場經濟的戲曲發展中,戲曲的文化屬性是其回歸民間的重要表現。戲曲功能的多元多樣,反映戲曲發展的豐富復雜和層次多構。許多劇種具特有的功能指向,如儺戲、打城戲等以宗教祭祀儀式為主,儺戲又稱師公戲、儺堂戲、地戲等,打城戲又稱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採茶戲、花鼓戲等以歌舞為主,生動活潑,不拘一格;紹劇「丟龍頭」、「旋包」、「九竄灘」、「甩桌」等武功技藝。劇種側重表現不同,功能取向就有異。4. 不同劇種的地方特色、表現特性;橫向看,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是不同地域、地區文化的聚合,豐富而斑斕,戲曲劇種是在地方歌舞音樂、方言語音、民歌小調基礎上發展而成,地方性是此劇種區別於彼劇種的主要因素。在漫長的歷史進城中,諸劇種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地方特色即其風格特色,地方特色愈鮮明,劇種風格愈濃郁。不同的劇種在形成中與形成後,互相之間頗多交流與借鑒,彼此不是阻絕與隔離的,而是有競爭、開放的,這使得劇種發展保持一種優良的進化機制,不是劣質品種,民間既是它的衣食父母,也是它藝術精進的源泉。地域、文化、經濟發展等的差異,造就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戲曲劇種的繁多。從全國來看,劇種達數百種;從某一地區來看,劇種也是豐富多樣的,比如閩南,流行梨園戲、竹馬戲、高甲戲、薌劇、傀儡戲、打城戲、潮劇、四平戲、饒平戲、南詞戲、京劇等眾多劇種,除京劇等個別劇種外,多數也都形成於閩南一帶,特色鮮明,風格迥異,構築了閩南藝術和中國戲曲的五彩繽紛。劇種的豐富,形成了風格特色的多樣化和表現表演的多元多姿。

基於中國戲曲劇種歷史發展的特性和所具有的豐富性、復雜性及多元多樣,也即基於中國戲曲劇種的歷時性與現實性,對中國戲曲劇種保護與發展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能一概而論,而應區別、劃分出戲曲劇種的差級來,是有針對性、保持劇種個性風格和地域特性特色的保護。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縮短了地域和彼此間的物理距離,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結果是人們更似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樣,保持和發揚地方地域文化藝術特色、戲曲劇種特色,才能體現該劇種作為一種藝術的個性獨特性,才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觀眾,才能在豐富的戲曲大家庭中凸顯自己的個性魅力和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當然,象京劇這樣的劇種具有更廣闊的地域性和涵蓋力,同時也更具有民族藝術的代表性、典型性,其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更高,更值得我們去探討、研究。劇種的發展,其地方地域特徵也不是平衡的。面對豐富而歷史發展並不平衡的諸戲曲劇種,應實施既有宏觀涵蓋力、又有具體針對性的政策指導措施,這既是針對戲曲劇種的,也是針對整個戲曲發展的。惟其如此,戲曲、戲曲劇種在新世紀的發展才能適宜適時適地,避免盲目與籠統,才能是健康健全的發展。具體來說,應包括以下四個層面,四種形態。

一、精品性:也即藝術性。戲曲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但不能完全以「遺產」對待,將戲曲完全視為「遺產」的認識和觀念是不了解中國戲曲的歷史和特性。在世界戲劇文化史上,中國戲曲的獨特性特徵之一是它沒有似古希臘羅馬戲劇、古印度梵劇那樣成為歷史,成為過往的記憶和輝煌,而是以頑強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代謝機能實現著一次次生死輪回,穿越時間隧道完成著由古典向現代的蛻變。戲曲是傳統文化,也是當代藝術,不可偏頗,同樣它在當代文藝舞台佔有重要的一席。由原初的質朴自然,經過累代的加工提高,尤其是文人的介入參與,使戲曲的文學性藝術性迅速攀高,到元雜劇即已取得與唐詩宋詞並列「一代之文學」的地位,出現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鄭光祖等一大批書會才人和許多優秀的作品,如《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西廂記》、《漢宮秋》、《趙氏孤兒》等。從此,文學性藝術性成為戲曲評價的重要指數。明清傳奇更成為那個時期代表性的文藝門類,與小說一道取代了傳統的詩文,出現《寶劍記》、《浣紗記》、《牡丹亭》、《燕子箋》、《風箏誤》、《清忠譜》、《桃花扇》、《長生殿》等家喻戶曉的名篇佳作。新中國成立後,戲曲真正從一種被人鄙視的行業取得崇高的藝術的地位,人們從事的是藝術創造與生產,而不僅僅是謀生的技藝。五十、六十年代產生許多優秀的劇目,如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白蛇傳》、崑曲《十五貫》、莆仙戲《團圓之後》、《春草闖堂》、滬劇《羅漢錢》、評劇《小女婿》、《劉巧兒》、呂劇《李二嫂改嫁》、豫劇《朝陽溝》等等。新時期以來,出現許多優秀作品,如《漢宮怨》、《新亭淚》、《秋風辭》、《徐九經陞官記》、《巴山秀才》、《葯王廟傳奇》等,一批探索性劇目如《曹操與楊修》、《潘金蓮》等引領了戲曲時代先聲。多年來的戲曲改革,戲曲的文學性、藝術性有了更新的提高。近年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的實施,依靠國家強有力的經濟實力,將使戲曲的文學性藝術性提高到一個新的境地。在2002-2003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中,戲曲佔了6台,分別是京劇《宰相劉羅鍋》、《貞觀盛世》、《華子良》、川劇《金子》、閩劇《貶官記》和越劇《陸游與唐婉》。但精品不等於經典,評上精品劇目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只有在演出實踐中經過時間和群眾的檢驗,才能成為真正意義的精品。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戲曲需要精品,而無疑具有創新的作品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精品,從而成為民族精神記憶的寶貴財富。對此,精品工程的實施有明確的「原創」要求:「扶持和鼓勵原創作品是精品工程需要傾斜扶持的內容之一。」「提倡原創就是要鼓勵藝術家表達自己的感悟和認知」,「精品工程將對原創作品實行傾斜政策,培養和扶持藝術家的原創精神。」[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戲曲在新世紀能創新、出精品,將實現自身歷史性的變革過渡,也將進一步實現戲曲自身的文學藝術價值。對於新世紀的戲曲、戲曲劇種而言,提高戲曲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求創新,仍是我們戲曲創作繁榮、戲曲劇種發展的基本。

二、市場化:市場經濟條件下,戲曲與戲曲劇種發展的市場之路是一條必由之路。沒有市場,就沒有戲曲,沒有戲曲劇種。戲曲史、劇種史表明,戲曲的發展、戲曲劇種的生成發展是也市場化的產物,市場的核心是觀眾的審美趣味,封建時代戲曲乃不登大雅之堂之物,沒有誰人為的去生成劇種,戲曲與劇種都是按照百姓的趣味、自然而然的生成、定位,沒有人為的干擾,其地方化過程也是一個藝術優化的過程,使新的戲曲與劇種在地方化的轉化中經歷一次吐故納新、整合變革,適應當地觀眾的趣味和要求,對市場和觀眾的敏感使戲曲和劇種的發展充滿活力,使戲曲與劇種生生不息,既保持戲曲與劇種的特色,又能順應時代和地方的變化,極其主動、靈活。20世紀50年代,我們對戲曲及劇種的重視是史無前例的,目的是推動戲曲及劇種的發展和順應時代要求,反映現實,但人為的干擾和政治上的偏激使我們出現許多失誤,不能做到客觀、科學,重要的一點就是市場目標的喪失。市場化不僅是為生存、找觀眾,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按藝術規律行事。經歷了許多人為的挫折後,市場也是戲曲、戲曲劇種發展按藝術規律行事的最好調節。近些年的市場實踐,不同地區、不同劇種的狀況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如魚得水,有的一落千丈,形成很大的反差,總的看並不理想,這也是反撥、回歸中的必然,有相當一段時間將處於這種文化的轉型過渡時期,這種轉型過渡要比經濟企業的更為復雜、艱難,因為作為一種文化藝術,戲曲有它的特殊性。而一旦戲曲與劇種發展的市場機制建立,形成一種良性、健康的市場鏈,戲曲與劇種的發展生態將逐漸恢復,21世紀的戲曲及劇種將成為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新世紀走向市場的戲曲,既不同於舊時完全的自發與無序,也不同於當代某些時期的過於人為與凝滯,而是在科學理論引導下的市場探索,是在總結歷史與當代經驗基礎上的市場探索,避免盲目性與重復性,少走歷史彎路。精品性與市場化追求的側重點不同,但彼此不是不容的,精品應該是有市場、有觀眾的精品,不應曲高和寡,束之高閣;市場化不意味不要質量,徘徊於低俗,一味追求熱鬧。不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市場化運作還不會是以精品劇目為主的運作,尤其在農村市場戲曲演出主要還是一種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密切結合的儀禮娛樂,而隨著市場秩序的不斷完善,城鄉差距的進一步縮小,國民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這種精品與市場的界線逐漸會縮減,但時下還不能要求既精品的又具市場競爭力,將有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確定了它們在戲曲及劇種發展中所處的不同的形態層次。

三、文化性:戲曲、戲曲劇種來自民間、紮根民間,戲曲演出與百姓的生活(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息息相關,演出與民間習俗、風情、信仰、宗教相伴而生、相伴而存是它與生俱來所具有的文化屬性。剔除戲曲的文化屬性,對民間戲曲而言也就是剝離了它生存與發展所依附的基礎。這是一種與第一層面「精品性」戲曲、戲曲劇種相對應的另層面戲曲。戲曲的文化屬性在民間體現的更為鮮明和集中,因而它的藝術性文學性也就相對消解。文化性與藝術性精品性是相區別的,它著眼的是戲麴生存的「場」,關注的不僅在台上,不僅是演員,還有台下,還有觀眾,不僅在演出中,甚至還有演出後的影響、作用。戲曲的審美欣賞功能是比較高級同時也是比較晚出現的一種接受形態,大多數或更主要的,體現出的是戲曲的文化屬性。對於許多平民百姓,戲曲是一種娛樂游戲,更是一種與他們日常的行為思想有密切聯系的生活方式,戲曲的演出對他們而言有其實用功能,這在戲曲的祭祀、民俗功能中有較多、較充分體現。在對戲曲藝術性、舞台性的追求中,戲曲演出的許多文化性的內容、骨董被「凈化」掉。市場經濟條件下民間戲曲的發展,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文化性的復甦,這對戲曲來說具有根本性,因為祭祀、民俗等文化性的復甦對於戲曲尤其是民間戲曲具有原生性。戲曲演出中的祭祀、民俗等等不是游離於觀劇之外的,而是與戲曲演出的宗旨目的緊密相關。祭祀、民俗等文化性內涵與戲曲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生態鏈,保持戲曲的穩定性與生存力,這是中國戲曲千百年不衰的重要因素。構成這個生態鏈之「場」的是祭祀儀式、節日廟會、喜慶婚宴、還願酬神等等,這種文化屬性所具有的原動力確保了戲曲無論在年景豐歉、社會治亂時對人們精神需求的慰藉和滿足。在現代城市中,在劇場氛圍中,戲曲的文化性越來越失去它行為層面的表現,更多以精神性思想性的面貌表現出來,而有弱減或消解的趨向,但在市場化過程中,戲曲及劇種的文化性有充分的反映,有廣闊的空間。重視戲曲的文化性,是對戲曲民間本質的肯定和認同,是一種返璞回歸。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眾多少數民族戲曲劇種更應從文化的角度予以繼承、保護和發展,顯然對它們主要不應訴諸以精品性與市場化的要求,而應突出這些劇種的民族特性、文化特性。許多少數民族劇種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歷史積淀和宗教情感,通過自己的戲劇形成民族獨特的文化景觀,繼承、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戲劇是繼承、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的組成。比如藏戲,歷史悠久,有自己獨特的源流傳統,並形成白面具戲、藍面具戲等大小不等的九個劇種。它的演出與藏民族全民的狂歡節日?D?D雪頓節緊密關聯,「雪頓節期間的藏戲演出與西藏各地群眾進行沐浴、野遊、祈祭、娛樂等活動,都以不同形式結合起來,發展成了一個全民族性的野營、游戲、狂歡的節日。」[3]一般進行10天左右。如果沒有雪頓節的依託,藏戲的保護、發展就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可能萎縮或乾涸。反過來,在雪頓節里,藏戲如魚得水,生機勃勃。藏戲當然需要出精品,找市場,但其文化屬性是應該值得我們特別重視的,這是藏戲生存、保護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在新世紀戲曲及劇種發展中,如果我們的思想觀念對戲曲認識更開放、寬泛些,包容更廣泛些,戲曲及劇種的生存選擇、發展前景當會有新的起色。在市場經濟中,尤其是在民間的演出中,這類戲曲的發展未來將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四、文物性:發展中有的戲曲劇種失去市場,沒有觀眾,存在中它可能也沒有過達到精緻,但既然它存在過,甚至在地方有過相當的影響,作為一種比較完整的劇種,當它瀕臨消滅、成為「天下第一團」時,政府與地方文化部門不應任其消滅,而應將這類劇種作為「博物館藝術」加以保護。由於歷史、地理、傳統的差異,地方戲劇種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彼此之間有的關系淡疏,有的是兄弟關系,有的是父子關系,或者可能是爺孫關系;有的流行范圍很廣,有的則拘於一隅。地方戲也是地方文化的凝縮,豐富、龐雜的地方戲劇種形成中國戲曲獨到的文化景觀,成為傳統文化生動的載體。在戲曲劇種的發展中,在市場的競爭中,有的劇種必然失落,甚至走向消亡。從藝術發展的角度看,這些劇種的走向遵循著事物進化發展的規律,物競天擇,新陳代謝是其必然,但它們的形成、存在本身即體現了一種歷史與文化的價值,對這樣一些對當今觀眾不再有更多審美娛樂價值的劇種,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是任其消亡,還是把它作為一種「博物館藝術」加以保護?在這些消失與正在走向消亡的劇種中,不乏一些歷史傳統積淀比較豐厚的劇種,作為歷史文化的存在,尤其是作為地方文化的歷史存在,它現實的審美價值可能已不復存在,但歷史與文化文物的價值還是顯而易見的,因而我們不應聽其消亡,而應對這種活態的、「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加以保護。在20世紀80年代初對全國聲腔劇種的考察中,當時記錄有317個劇種,在經濟的大發展、社會劇變和市場競爭下,不少劇種已經消亡,不少劇種已瀕臨消亡,一些劇團變成該劇種獨一無二的、真正的「天下第一團」,戲曲的生態環境變得非常脆弱,戲曲需要走向市場,但不加區分地將所有劇種劇團推向市場,對戲曲而言如同是讓其「集體自殺」,尤其是對那些已沒有市場性、具文化文化價值的劇種,應制定明確的保護政策,將他們納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有些劇種如同一位蹣跚的老者,一跤跌倒,人死藝亡,劇種不存,在我們日常的考察中,這種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在我們周圍,應該說這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對這些劇種保護之,發揮其文化文物甚至旅遊的價值。

這四個層次、四種形態不僅對各地地方戲劇種保護與發展適宜,對步入新世紀的戲曲發展也是適宜的,不能籠統對待,更不能簡單對待。戲曲及劇種的發展有時間空間的差異,有其豐富性與復雜多樣性,不應用一種模式、一個尺度、一個標准、一個方法去規矩,它們的道路與措施應因具體情況而作個性化、特色化的選擇和發展。新世紀戲曲及劇種不僅需要繼承與保護,而且還應避免發展中的趨同與淡化個性、地方性,世界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對多元多樣文化的沖擊影響是深刻深遠的,戲曲及劇種所面臨的形勢也是嚴峻的,這既有外部文化大環境的,也包括戲曲及劇種自身發展中「一統」要求實際上已帶來和出現的個性特色、地方特色淡化、劇種趨同的現實。因而戲曲及劇種的保護與發展應該具有兩層含義,一是物質化的存在,不使物態的戲曲及劇種消亡;一是思想精神性、藝術個性化的保留與張顯,不在「保護與發展」的旗幟下置換與走向「一統」。能夠做到這一意義上的理解,應該說是真正的理解。

應該指出和強調的是,對新世紀戲曲及劇種生存、保護與發展四種形態的分級劃分,是相對的,彼此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融,而是彼此有交叉,有側重,彼此是疊加的。辨正地把握與實事求是地實施,將使我們對戲曲及劇種的保護與發展、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起到積極的、建設性的意義?D?D這也是我們當代多少年來的經驗總結。

[1] 《中國大網路全書 ? 戲曲曲藝》「聲腔劇種」條目,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2] 陳曉光《在2003-2004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申報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藝術通訊》2003年第10期,第6、7頁。

[3] 劉志群《藏戲與藏俗》,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第42頁。

(編輯 江曉雯)

⑦ 京劇電影工程10大經典劇目都有哪些

第一批10部:《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秦香蓮》《蕭何月下追韓信》《穆桂英掛帥》《謝瑤環》《趙氏孤兒》《乾坤福壽鏡》《勘玉釧》
第二批暫時7部:《紅樓二尤》《大鬧天宮》《貞觀盛世》《四郎探母》《捉放曹》《群英會•借東風》《文姬歸漢》
-愛聽戲曲網站長

⑧ 張火丁為何會有「梨園第一人」之稱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人們對於一些戲曲方面的關注度確實還是比較高的,雖然我的小時候還是很不喜歡看的,但是到了大了之後,其實感覺還是比較有意思的,而今天我們講述的一個人就是張火丁,為啥她會被稱之為是「梨園第一人」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因為她是第一個在人民大會堂開演唱會的演員,並且十分的成功!

對於張火丁老師的貢獻,其實完全都不能用語言來形容了,她真的是帶領著一代人走向了一個對於京劇的一個了解與深入,對於張老師來說卻是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正是這樣的一個老藝術家,足以撐得起「梨園第一人」的稱號!

⑨ 如何評價京劇電影《貞觀盛事》尚長榮等國寶級藝術家齊聚

‍‍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將3D現場全程實拍和全景聲技術結合,以創新為先導、科技為支撐、審美來托底,將帶給觀眾一種沉浸式的獨特體驗。「劇組里有很多國寶級的藝術家,他們年事已高,但他們的積極性有時比我們還高,這股堅韌不拔的勁頭給我們帶了很好的頭,還是要向他們學習。‍‍

⑩ 1976年後恢復了傳統戲,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非常重視京劇,有一些重要舉措是什麼

重視京劇及其他地方劇種做法,比如音配像工程,像音像工程,還有京劇電影,戲曲進校園,京劇進校園,空中劇院,還有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等等
不光有京劇,還有評劇和其他劇種,還有評書等等

閱讀全文

與2017京劇電影工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