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部電影名字~ 美國那個講當地球失去引力的電影叫什麼名字啊
《月殞天劫》。
《月殞天劫》(Impact)是2009年06月21日上映的一部科幻災難電影,該片由Mike Rohl執導,由大衛·詹姆斯·艾略特、娜塔莎·亨斯屈奇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一顆流星擊中月球後,導致了一系列災難性的後果。如同電影《世界末日》(Armageddon)的情節一樣,人類派出一支精英團隊前往月球,試圖尋找拯救地球的最後途徑。
劇集評價
這部投資1400萬美元、長度為3小時、由Natasha Henstridge、David James Elliott、James Cromwell、Steven Culp等眾多知名演員演出的迷你劇,還是有不少獨創的亮點。
《月殞天劫》對人們之間的情感刻畫的非常細膩,親情、愛情、甚至是陌生人之間的友情,災難面前的情感更顯珍貴,這部影片不僅是部驚險刺激的科幻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情感片。
㈡ 關於失重的電影
《地心毀滅》地球核心因為不明原因停止轉動,導致存在於地球上的電磁場急速崩解,全球各地都出現異常災難。美國波士頓在十個街口的范圍內,有三十二名裝置心律調整器的市民在一瞬間心臟停止跳動因而暴斃;西岸舊金山的地標金門大橋也突然斷成兩截,數百人墜入大海;而更離奇的是,聚集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成群鴿子突然之間失去辨識方向能力,於是成千上百隻鴿子就這樣沖進人群或是撞上玻璃窗,不但傷及無數遊客,更讓車輛駕駛失去控制發生嚴重意外。最誇張的是,羅馬著名的觀光景點古羅馬競技場前,無數遊客竟然親眼目睹這座千年古跡被密集的閃電擊成碎片。美國政府及軍方在面臨這項空前危機時,決定向頂尖的地質物理學家喬許·凱斯以及一群全球最傑出的科學家求助,並找來所謂的「地心航員」蕾貝卡·柴德中校以及勞勃·艾維森指揮官駕駛一艘前所未有的地心航艦,載著這群科學家執行一項空前絕後的偉大任務:那就是深入地心引爆核彈,讓地球核心再度轉動,並避免地心毀滅導致世界末日。
㈢ 姜又寧自導自演電影《失重》,十七歲的她為什麼這么有才華
姜又寧,一位17歲的小姑娘,在同齡人還在吃喝玩樂、無憂無慮的時候,她已經開始了自己的電影人生涯。自己執導的片子其中有兩部已經被電影節入選,其中憑借著《失重》這部作品拿到了獎項,17歲的她能這么有才華我想有這么幾個原因:
一、家庭環境熏陶。姜又寧的父母都是娛樂圈裡的人。母親徐璐是一名優秀的演員,飾演過《情深深雨蒙蒙》里的秦可雲一角,這個角色是她的代表作,雖然沒有大紅大紫,但是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實力。同時還出演過《金粉世家》和《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等優秀電視劇。父親姜凱陽是一名導演,因工作與妻子結識後結婚,兩個人十分恩愛,家庭氛圍十分和睦。
以上就是我對姜又寧的看法,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是少女的她已經有了自己的一點點成績,希望她可以走的越來越遠,成為優秀的導演。小夥伴們對姜又寧有什麼看法呢?可以在評論區說出來。
㈣ 有個電影美國的,幾個人去太空檢查飛船還是什麼的,最後發生意外只有一個女的回來了地球!電影叫什麼名字
這部電影叫《地心引力》,是由阿方索·卡隆執導,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主演。劇本由導演阿方索·卡隆與兒子喬納斯·卡隆共同撰寫。
影片於2014年3月3日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以及最佳配樂獎七項大獎。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探索者號太空梭上的兩名男宇航員和一個女宇航員出艙進行哈勃望遠鏡維修時,遭遇太空碎片襲擊導致飛船發生嚴重事故後在太空中發生的故事。
由於其他同行全部喪生,所以這部在太空領域內的「密閉空間」式電影人物極少,影片後半部分幾乎只有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女主角一人。
她將面對的是殘酷的宇宙環境的人類內心中無限的孤獨和恐懼。但憑借著瀕死前看到庫沃斯基的幻象,她振作起來,找到方法登上了中國天宮空間站,並最終駕駛神舟飛船返回地球。
影片劇本由導演阿方索·卡隆與兒子霍納斯合寫,由阿方索·卡隆的老搭檔、《哈利·波特》系列製片人大衛·黑曼和傳奇影業共同為華納兄弟公司製作,其主題和意義是對「不可能」的反抗。影片中卡隆需要把難以想像的場面具體呈現出來,超越「這一套我們都見過」的觀眾預期。
然而這還不是他所面對的最大挑戰。經過50多年之後,太空旅行已經有些黯然失色,部分原因或許是電影讓我們見怪不怪。已經很久沒有什麼導演能喚起《2001太空漫遊》給人帶來的敬畏,抑或《異形》所帶來的恐怖,又或者重新抓住人們對外太空旅行莫名的好奇。
這部在太空領域內的「密閉空間」式電影人物極少,幾乎只有這兩位主演,他們將一同面對宇宙的無垠和人類的孤獨——這也意味著男女主角喬治·克魯尼和桑德拉·布洛克的演技將面臨很大的考驗。
導演阿方索·卡隆說:「為了盡可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我查詢了很多宇航員的資料,並與之做交流,獲取了不少信息。女主角的獨角戲難度很大,所以我更關注細節,關注她每一個呼吸節奏。
對於特效而言,電影最大的挑戰是表現失重的狀態,並將其呈現給觀眾,除了讓演員盡可能忘記重力的感覺,我們也用了很多CG動畫技術,使之合成更真實。」
㈤ 女演員好像是詹妮弗勞倫斯,場景是在有重力系統的太空船上游泳,突然飛船故障重回失重狀態,請問電影名字
太空旅客 Passengers (2016)
導演: 莫滕·泰杜姆
編劇: 喬·斯派茨
主演: 詹妮弗·勞倫斯 / 克里斯·普拉特 / 麥克·辛 /勞倫斯·菲什伯恩 / 安迪·加西亞 / 更多...
類型: 科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7-01-13(中國大陸) / 2016-12-21(美國)
片長: 118分鍾(美國/中國大陸)
劇情簡介 · · · · · ·
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那時的人類乘坐太空飛船進行星際旅行,准備前往另一顆星球,然而電腦的一個小故障讓一名本該再沉睡90年的乘客提前從冬眠中醒來,為了不讓自己在長達幾個世紀漫長的太空航行中孤獨終老,他喚醒了另一位女 乘客並與她墜入愛河。
㈥ 電影中的失重場景是如何拍攝的
失重效果:以被動實現自由,如何表現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題材電影最重要的,也是難點。一般電影人有兩種常規方法來實現。一種是真的失重環境下拍攝——顯然,這個很難實現,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劇情片進入太空拍攝;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轉瞬即逝,短到根本無法支持演員完成一個失重表演。不過,如果有專門設計的飛機,能以向上隆起的拋物線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飛行,理論上是可以在拋物線頂端前後形成一段時間的完全失重狀態,作為太空無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擬。事實上,影片《阿波羅13號》中的失重場景就是如此拍攝的:劇組及演員乘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運輸機在高空以拋物線軌跡飛行,每次大概能經歷約23秒的失重狀態,足夠攝影機捕捉演員的某些動作。可是,這種拍攝方式無法適用於《地心引力》,單是導演卡隆要求的動輒幾分鍾的長鏡頭失重效果,就是這種飛行方法在技術上無法實現的;何況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總時長更是借用飛機拍攝無法承擔的。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擬動作。在地球常規重力條件下實現這種「看起來像」的失重效果,最廉價的方式是水下拍攝,水的阻力效應使動作變得遲緩,可以實現太空中的懸浮與類似飛行的移動動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攝,主要用於太空艙內的部分演員滑行鏡頭的特效參考,但其他絕大部分失重場景,都不是用這種方式拍攝的。首先,水下拍攝無法真實表現演員的表情——憋氣與努力睜眼的神情顯然和太空環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樣;其次,水下復雜的光影反射折射效應,也讓穿宇航服水下模擬太空作業變得不可能。《地心引力》最終實現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娛樂手藝與最先進的電腦技術的結合:劇組找來舞台劇版《戰馬》的幕後高手,以大型牽線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員的肢體來模擬失重狀態下的動作。這套裝置有12根線連到演員身上四個系點,線的另一端則或者由三位專業木偶師操縱,或者由電腦程序控制的機械繫統控制,或者是兩者的結合。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訪中提到影片中最難拍攝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艙、脫去宇航服像嬰兒一樣蜷曲著飄在空中的長鏡頭段落。實際拍攝時,布洛克坐在一個很小的自行車底座上支撐身體,一條腿則綁在裝置上幫助固定,而緩慢的四肢移動以及整個身體的翻騰漂浮動作就是由木偶師與程式控制線纜裝置協助完成的。這過程中,還得用電腦特效做出虛擬肢體來替代演員被綁住的腿,並做出與線控的身體其他部分匹配的動作。這種線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來拍攝太空艙內場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場景,演員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體動作了——因為包括整個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電腦生成畫面:演員只負責提供臉部表情,其餘的肢體動作,絕大部分由電腦動畫師完成。無論是線控還是電腦生成動作,都是本片在處理失重效果的一個理念突破:既然無法以「原生」的途徑實現太空漂浮,那就以「絕對控制」外表表現形式的方式來體現無重力動作。這種完全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技術實現手段,也貫穿《地心引力》的製作過程。
㈦ 一直有個疑問電影里失重怎麼做的
失重效果:以被動實現自由
如何表現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題材電影最重要的,也是難點。一般電影人有兩種常規方法來實現。一種是真的失重環境下拍攝——顯然,這個很難實現,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劇情片進入太空拍攝;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轉瞬即逝,短到根本無法支持演員完成一個失重表演。不過,如果有專門設計的飛機,能以向上隆起的拋物線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飛行,理論上是可以在拋物線頂端前後形成一段時間的完全失重狀態,作為太空無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擬。事實上,影片《阿波羅13號》中的失重場景就是如此拍攝的:劇組及演員乘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運輸機在高空以拋物線軌跡飛行,每次大概能經歷約23秒的失重狀態,足夠攝影機捕捉演員的某些動作。
可是,這種拍攝方式無法適用於《地心引力》,單是卡隆要求的動輒幾分鍾的長鏡頭失重效果,就是這種飛行方法在技術上無法實現的;何況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總時長更是借用飛機拍攝無法承擔的。
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擬動作。在地球常規重力條件下實現這種「看起來像」的失重效果,最廉價的方式是水下拍攝,水的阻力效應使動作變得遲緩,可以實現太空中的懸浮與類似飛行的移動動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攝,主要用於太空艙內的部分演員滑行鏡頭的特效參考,但其他絕大部分失重場景,都不是用這種方式拍攝的。首先,水下拍攝無法真實表現演員的表情——憋氣與努力睜眼的神情顯然和太空環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樣;其次,水下復雜的光影反射折射效應,也讓穿宇航服水下模擬太空作業變得不可能。
《地心引力》最終實現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娛樂手藝與最先進的電腦技術的結合:劇組找來舞台劇版《戰馬》的幕後高手,以大型牽線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員的肢體來模擬失重狀態下的動作。這套裝置有12根線連到演員身上四個系點,線的另一端則或者由三位專業木偶師操縱,或者由電腦程序控制的機械繫統控制,或者是兩者的結合。
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訪中提到影片中最難拍攝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艙、脫去宇航服像嬰兒一樣蜷曲著飄在空中的長鏡頭段落。實際拍攝時,布洛克坐在一個很小的自行車底座上支撐身體,一條腿則綁在裝置上幫助固定,而緩慢的四肢移動以及整個身體的翻騰漂浮動作就是由木偶師與程式控制線纜裝置協助完成的。這過程中,還得用電腦特效做出虛擬肢體來替代演員被綁住的腿,並做出與線控的身體其他部分匹配的動作。
這種線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來拍攝太空艙內場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場景,演員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體動作了——因為包括整個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電腦生成畫面:演員只負責提供臉部表情,其餘的肢體動作,絕大部分由電腦動畫師完成。
無論是線控還是電腦生成動作,都是本片在處理失重效果的一個理念突破:既然無法以「原生」的途徑實現太空漂浮,那就以「絕對控制」外表表現形式的方式來體現無重力動作。
這種完全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技術實現手段,也貫穿《地心引力》的製作過程。
㈧ 一部美國電影,講的是宇航員回到地球時出現意外,他們必須以某種角度才能回到地球而電腦崩潰了。
阿波羅十三號
主演:湯姆漢克斯
1970年4月,太空船正在執行登陸月球的任務,但控制中心忽然收到太空船在20萬5千英里外傳來的訊息——「休斯頓,我們出問題了!」這句話如洪水般擾亂了中心內所有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心,這是他們最不願聽到的消息。太空船已快接近月球了,然而在外太空中的一場爆炸,導致阿波羅13號失去氧氣、動力還有導向功能。這一瞬間,三位太空人吉姆·洛維爾、佛瑞·德漢斯、傑克·史威吉特要面對前所未有的考驗,他們必須把握僅有的4天時間重返地球,每秒鍾對他們來說都顯得彌足珍貴,除接受控制中心的指引外,其它的一切都得靠他們自己,他們不願拋下妻兒成為太空中的孤魂,勇氣、信心、及毅力支持著他們奮斗下去。
這是一部取材真實事件的災難片,腳本的依據是當事人的回憶錄《與月球失之交臂》。那次登月飛行雖然失敗,但飛船的返回本身在美國太空探索史上卻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該片可以說是一部驚險片,自始至終,觀眾時刻關注著遠離地球二十五萬英里的三名太空英雄的命運。懸念層出不窮,飛船上的事故一個接一個出現,而人們卻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麼事。當地面指揮站中的電腦屏幕上那些閃爍的光點和變化的數據告訴人們阿波羅13號處於危機時,觀眾的心情立刻被緊緊抓住了。沒有槍戰,沒有謀殺,犧牲發生在不可測驗的太空,人們只能看著而無能為力。驚險性來自於對命運的抗爭,只有所有人都努力,才能脫離危險,打敗死神。
影片重現了1970年的壯舉,高度贊揚了宇航員們勇於挑戰厄運的英雄主義精神,具有非常實在的教育意義。為了追求影片的真實感,攝制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攝實景,並且將一部波音707改裝成航空飛機, 用於演員們飾演宇航員時體驗失重狀態。拍攝時是採用了零度重力的狀態,演員們在阿波羅13號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來回體驗失重與正常的情況,嘔吐是必不可少的。但影片的真實性卻得到了客觀實現。主角傑姆·弗洛爾由兩屆影帝湯姆·漢克斯扮演,他進行了長期的閱讀與實驗准備工作。正如他願,他的演出讓真正的太空英雄弗洛爾也大為贊賞。漢克斯又再次成為美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阿波羅13號》的高難度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這是個真實故事,情節和結局在美國無人不曉,如何營造戲劇懸念?第二,故事涉及大量科技信息,對外行來說猶如天書,如何避免為冒充內行而賣弄高科技語匯?
《阿波羅13號》以微調的方式和剋制的姿態,精心處理從編劇到表演的每一個細微末節,為我們再現了發自靈魂深處的英雄主義和樂觀精神。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
㈨ 失重電影
7重力 - 失重.mp4
㈩ 求一個美國災難電影的名字。
10.5級大地震
開放分類: 電影、地震、災難片、John Lafia
中文名:10.5級大地震
片名:10.5
導演:John Lafia
主演:Beau Bridges Kim Delaney Ivan Sergei Emy Aneke Hayden Baptiste
類型:劇情
地區:美國
對白:英語
評分:4.0/10 (1,370 votes)
時長:240 分鍾
上映日期: 2004-05-2
顏色: 彩色
拍攝年份: 2004
10.5級大地震/演員表
導演
John Lafia/John Lafia …………
製片
Howard Braunstein/Howard Braunstein ………… executive procer
Michael Jaffe/Michael Jaffe ………… executive procer
Gary Pearl/Gary Pearl ………… procer
Lisa Richardson/Lisa Richardson ………… procer
主演
Beau Bridges/Beau Bridges ………… President Paul Hollister
Kim Delaney/Kim Delaney ………… Dr. Samantha Hill
Ivan Sergei/Ivan Sergei ………… Dr. Zack Nolan
Emy Aneke/Emy Aneke ………… Check Point Soldier
Hayden Baptiste/Hayden Baptiste ………… Young soldier
約翰·卡斯尼/John Cassini ………… Sean Morris (presidential aide)
David Cubitt/David Cubitt ………… Dr. Jordan Fisher
Kaley Cuoco/Kaley Cuoco ………… Amanda Williams
羅蕾納·蓋爾/Lorena Gale ………… Geologist
Dulé Hill/Dulé Hill ………… Owen Hunter
Rebecca Jenkins/Rebecca Jenkins ………… Gov. Carla Williams
Jill Krop/Jill Krop ………… Newscaster
Craig March/Craig March ………… Man #1
布里安·馬克遜/Brian Markinson ………… Daniel
約翰·施耐得/John Schneider (I) ………… Clark Williams
Matthew Sharp (I)/Matthew Sharp (I) ………… Troy Keller
Peter Shinkoda/Peter Shinkoda ………… Tech #2
福瑞德·沃德/Fred Ward ………… Roy Nolan
Marc Worden/Marc Worden ………… Earl (uncredited)
Michael Adamthwaite/Michael Adamthwaite ………… Blockade Soldier
編劇
Christopher Canaan/Christopher Canaan ………… (written by) and
Ronnie Christensen/Ronnie Christensen ………… (written by)
John Lafia/John Lafia ………… (written by) &
劇情簡介:
西雅圖市中心爆發7.9級地震。同一天,里德也爆發了8.4級地震。一系列驚心動魄的大地震讓美國陷入一片混亂。科學家珊根據自己的研究數據推測那並不是餘震,而是由一連串的震源相互作用引起的。同時她還推斷將會發生規模更大級別更高的地震。然而,地震中心負責人並不相信。終於,三藩市所爆發的9.2級地震使他們不得不面對嚴峻的事實。地殼運動最為劇烈的時候市區地底結構變得極不穩定,時常出現大面積地陷。傑森奉命前往地底深處調查,才發與於市區地下 60米的地層已經產生了大面積的空洞。整個城市正處於懸空狀態,一旦塌陷將會是場毀滅性的災難。整個美國都調動了起來,積極救援受災人員,並緊急疏散群眾。科學家們決定引爆核彈頭來減輕地震壓力。但最終一場10.5級地震襲擊了美國和加拿大西海岸,摧毀了金門橋,地震引起的太平洋驚濤駭浪淹沒洛杉磯、吞掉卡車和直追火車……陸地的大部分掉進了海洋,並且形勢被餘震和海嘯惡化。陸地越來越少,生存下來的數百萬人都逃到一起,他們將在那裡被地震毀滅嗎?
專家點評:
《10.5級大地震》讓人恐慌的是它的災難不是發生在人跡罕止的邊境或沙漠,它發生在人群密集川流不息的繁華都市,這是人們每天生活的場所,恐慌,失重,緊張,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就像《彗星撞地球》的激烈,一種人類共命運的真實感受會給人們帶來某種歡喜,不僅僅是災難,這里更有著與生存緊密關聯的東西在裡面。而災難片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視覺的完美而逼真,畢竟,在所有的災難場面里我們都無法用攝影機或其他任何東西記錄災難發生的每一個細節以及過程,而災難片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但同時要求的是能將觀眾准確地帶入畫面,感覺到它是真真切切地發生了。影片將絕大資金用於特效製作上,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打造出來的影片在視覺效果上有著很大的突破,感受大自然災難的超強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