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像斷背山 費城故事這樣的同性戀電影
《隱藏的戀情》
《放鬆日》
《又一部G片》
《幸運藍》
《午夜牛郎》
《神父同志》
《周末3天》
《情歌戀曲》
《只是兄弟》
《宅男》
《我想我是的》
《拳師禁戀》
《男人香》
《戀愛天註定》
《動盪灣》
《第24日》
《布拉格男妓》
《愛如糖》
《男情難了》
《大佬愛美麗》
《愛德華二世》
《偷吃》
《好奇天使心》
《調情前奏》
《少年,遇到少年》
《同一屋檐下》
《捨不得哥哥》
《公共浴室》
《出櫃晚會》
《石牆風暴》
《GAY》
《夏日風暴》
《希特勒男孩》
《孽子》
《天佑鮑比》
《世界屬於我們》
《情迷畫色》
《春風沉醉的晚上》
《養子十五歲》
《米爾克》
《烈焰焚幣》
《父與子》
《遲來的愛》
《抱緊眼前人》
《天使》
《窗外有男天》
《我愛的男人》
《他和她的男人》
《水上漫步》
《費城故事》
《男國少年夢》
《莫里斯》
《迷戀荷爾蒙》
《軍官與男孩》
《愈愛愈美麗》
《欲蓋弄潮》
《西洋古董洋果子店》
《我的軍中情人》
《桃色接觸》
《十七歲的天空》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
《神秘肌膚》
《離開我,記得我》
《錯愛》
《不羈的天空》
《愛的食糧》
B. 有人有石牆百度雲高清資源嗎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是:
提取碼:ecs6
電影講述了1969年6月28日,紐約警方突擊了一家位於曼哈頓東村地區的由黑社會經營的酒吧「石牆」,這里都是一些無家可歸的同性戀人士,因為當時主流社會的排斥,紛紛以此為家。
C.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
開放分類: 女性、歷史人物、名人、作家
目錄
• 【海倫·凱勒簡介】
• 【她的相關作品】
• 【海倫·凱勒生平】
• 電影《海倫·凱勒》(The Miracle Worker)
• 解析海倫·凱勒
• 其他名人的評價
【海倫·凱勒簡介】
(1)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盲聾女作家和殘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她在17個月的時候因為一次急性腦充血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因為她的導師安妮·沙利雯(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讀書和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而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主要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得總統自由勛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莎莉文老師。莎莉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莎莉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89歲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沙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並且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她的相關作品】
她一生寫過14本著作
《奇跡締造者》(台灣譯名:海倫·凱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師》
《我黑暗中的光明》
《石牆之歌》
《樂觀》
《走出黑暗》等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節選)
(美) 海倫·凱勒
我們誰都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但是這一天的到來,似乎遙遙無期。當然,人們要是健康無恙,誰又會想到它,誰又會整日惦記著它。於是便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那該有多好啊!這就更能顯出生命的價值。如果認為歲月還相當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那樣充滿熱情。
我們對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對待自己的各種天賦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盲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後失明、失聰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聰目明的人卻從來不好好地利用他們的這些天賦。他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無任何鑒賞之心。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旦失去了的東西,人們才會留戀它。人們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讓每個人在他成人後的某個階段瞎上幾天、聾上幾天,黑暗將使他們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教會他們真正領略喧嘩的歡樂……
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後,太陽再也不會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將如何度過你那寶貴的三日?你又會讓你的眼睛停留在何處?
【海倫·凱勒生平】
海倫·凱勒好像註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跡,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著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裡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也難以想像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
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裡,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她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於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隻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並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爾》。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盡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並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馬克·吐溫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裡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後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這個蹲著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兩年後,她被任命為麻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著: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麥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我黑暗中的光明》是關於人類精神升華的一本書。生來既聾又盲的海倫·凱勒早年生活在與常人隔離的孤寂境況中,而這對一個人精神的發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類的神的愛護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觸。 精神上的發展帶領她走上了寫作生涯。
海倫.凱勒被視為本世紀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等著作。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其生活的故事被搬上好萊塢的舞台,並由其本人任主演。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並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以資助世界上的盲聾兒童。
1960年描述她成長經歷的劇本《奇跡的創造者》獲普利策獎,並被拍成電影,同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電影《海倫·凱勒》(The Miracle Worker)
英文名稱:The Miracle Worker
中文名稱:海倫·凱勒
別 名:熱淚心聲
導 演:阿瑟·佩恩 Arthur Penn
主 演:安妮·班克羅夫特 Anne Bancroft
Patty Duke
Maribel Ayuso
Dale Helen Bethea
John Bliss
上 映時間:1962年05月23日
上映地 區:美國
類 型:紀錄片
分 級:芬蘭:K-8
劇情介紹:
本片講述出生十九個月的海倫.凱勒,因患猩紅熱成了一個又聾又啞又瞎的人。其父母也只能看著她這樣成長而沒有辦法。一天,由波士頓來了一位聾啞學校的老師安妮,為了教導海倫,她們雙雙到巴拿馬鄉下,但結果只令海倫釋放其野性和反叛。安妮的責任心和耐心得不到其他人的了解,最終導致與海倫的父親發生矛盾。海倫的父親要安妮兩個星斯內改變海倫,否則她就得離開。於是安妮帶她到森林的小屋去,通過悉心的教導,兩個星期後終於改變了海倫,她與海倫之間也有了心靈上的溝通。本片是以身受三層痛苦,成長後為社會福利貢獻的海倫.凱勒少女時代接受安妮教導為背景的真實故事。
解析海倫·凱勒
如果現在我站在生命的終點,生命的火花即將滅亡,我會是怎麼想?怎麼做呢?是否也會感嘆生命的短暫與脆弱,而後悔沒有好好珍惜呢? 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弦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物品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嘗每一口佳餚吧,猶如明天你再不能嗅聞品嘗。人啊!為什麼總要等到失去才後悔莫及呢!為什麼總要如此貪心,極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卻渴望那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也許,你總認為,上帝賦予我們這些美好的東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當然的。可你有沒有想過,當某一天,你擁有的東西,甚至生命,都將失去,你會是怎樣,後悔懊惱,還是自暴自棄?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可悲了。是的,我不能重踏他人的覆轍,我寧可現在就珍惜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7歲。凱勒小姐在出生後18個月的時候就失聰失明成了個聾啞人,然而卻奇跡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的不幸
1880年6月27日,一個女嬰誕生在亞拉巴州北部的一個叫塔斯堪比亞的城鎮,她就是海倫·凱勒。她聽力很好,口齒靈敏,父母還指望她當一個音樂家呢!然而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視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使她彷彿置身於黑牢里無法擺脫。在她五歲時,家裡又添了一個妹妹:密爾特蕾特。海倫每次不能馬上吃到餅干,把洋娃娃放進搖籃里時有一個軟軟的東西已經在裡面了,每次想爬到媽媽的膝蓋上時,那個軟軟的東西又在上面了。她的脾氣越來越暴躁,給她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要是我們被關在一個黑洞洞的房間里,沒有一絲光線,伸手不見五指,耳朵也聽不見,會是怎麼樣呢?可能會尖叫一聲可在大的聲音別人聽不見,自己更聽不見,那多可憐,可是海倫卻忍受了八十七年,可見海倫有多麼持久的耐心啊!
海倫的轉變
由於海倫自幼失聰失明,家人不得不請一位老師來教育她,通過帕金斯學院的院長亞納克乃斯先生的幫助,為海倫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師去輔導她。就是莎莉文改變了海倫的一生。經過長途火車旅行之後,安妮·莎莉文老師於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著馬車平安到達了塔斯堪比亞,當莎莉文老師到達海倫家門口時,她看到的海倫像一隻掉進水裡的小貓:棕色的頭發散亂著,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臟。在海倫的記憶里,坐馬車來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裝有糖果和玩具等東西。於是,她把所有的東西都掏了出來,莎莉文大吃一驚,趕緊收回手提箱,可是海倫很生氣的向她沖去,要不是海倫父親的制止,兩人就都滾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發生了一場早餐戰爭。之後的種種事情把海倫的桀驁不馴的性格軟化了。最後海倫屈服了,她學會了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凱勒國際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i. Inc 簡稱HKI )
海倫凱勒國際由海倫·凱勒與其他美國人於1915年創建,宗旨是協助政府開展防盲,著重於融入社會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獨立生活的康復等工作。HKI大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各國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規劃。它還從事對營養不良及由維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乾眼病、沙眼及其它傳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項目,同時也為白內障致盲復明提供手術服務。在具備條件的地方,HKI都將防盲項目與初級醫療服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海倫·凱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盡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在一歲零七個月時,突如其來的猩紅熱產生的高燒使海倫失明、失聰,成為一個集盲、聾、啞於一身的殘疾人。由於聾盲兒童沒有獲取正確信息的途徑,心靈之窗被禁錮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氣暴躁。7歲那一年,安妮·莎利文老師來到她的身邊,此後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跡,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復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游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著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說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唇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說出「天氣真熱」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劃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唇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溫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說,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她喜歡信馬由韁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歡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蓮散發出的芬芳來辨別方向。她還喜歡騎著雙人自行車兜風,在飛馳中體會力量和速度,並像男孩子一樣喜歡在國際象棋的較量中鬥智斗勇……她還愛大自然,站在尼亞加拉大瀑布前雖看不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間勝景,聽不到那震耳欲聾的轟鳴,卻可以從空氣的震顫中領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壯觀。
在博物館和藝術品商店裡,海倫就像用手指去「觀察」寫在人們臉上的喜怒哀樂一樣,可以用靈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臘雕塑之美,從那些變幻的線條中「看到」月亮女神黛安娜的清新和維納斯的秀美。1937年,海倫訪問日本時受到特殊禮遇,被允許用手撫摸皇室的藝術珍藏和被視為日本國寶的中國鑒真和尚塑像。
■馬克·吐溫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
海倫師從莎利文學習三個月後,就開始嘗試用稚嫩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寫出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封信。從1902年4月開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美國的一家雜志上連載她的自傳《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結集出版後轟動了美國文壇,甚至被譽為1902年世界文學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許多人不相信,如此優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個聾盲人之手。雖有馬克·吐溫為此作證,還是平息不了懷疑。不過海倫平生的成就對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專著14部。一個世紀以來,《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曾有專家稱其「就文學成就來說,和盧梭的《懺悔錄》相比毫不遜色。」如果說海倫那種緊緊扼住命運喉嚨的頑強毅力令人鼓舞的話,那麼她的愛心更是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剛開始跟莎利文老師學習的時候,聰穎的小海倫很容易就學會了拼寫身邊許多物品的名稱,可是卻理解不了「愛」這種非常抽象的名詞。年輕的莎利文把她的愛心化作無比的耐心,使得海倫越過了盲聾學生學習中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小海倫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莎利文老師的愛心。憑著這份愛心,10歲的海倫為一個5歲聾盲兒童成功地募集到了兩年的教育費用。也許從那時起,她就已經立志要幫助世界上所有像她這樣需要幫助的人。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從海倫童年時起,每一任美國總統都邀請她到白宮做客,還被政府稱為全美三十名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士之一,榮獲過美國總統親自頒發的 「自由獎」,並被譽為美國的高級公民。1959年,聯合國在全球發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倫·凱勒」運動,以資助世界各地的聾盲兒童。1960年,描寫她成長經歷的劇本《奇跡的創造者》獲普利策獎,並被拍成電影。同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在海倫八十歲生日那天,宣布頒發「國際海倫·凱勒獎金」,以獎勵那些為盲人公共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1968年6月1日,88歲高齡的海倫走完了傳奇般的一生。
人類在發展的歷程中,有著許多寶貴的共同點。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制度下的人們都能從海倫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勵鬥志,這是因為那種不畏困難勇於同自身弱點拼搏的精神,始終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D. 國產老電影(約五—七十年代):一小孩(性別不詳)被活砌在石牆里,被手拿類似石斧的男人救了。求片名
藏族,丫丫。
E. 海倫凱勒的石牆故事的主要內容
1880年6月27日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她在19個月的時候因猩紅熱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得總統自由勛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沙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89歲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沙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F. 石牆里每個月都送進去一個人叫什麼電影
《移動迷宮》(The Maze Runner)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2013年出品的科幻動作片
影片由韋斯·波爾執導,迪倫·奧布萊恩、卡雅·斯考達里奧、托馬斯·桑斯特、威爾·保爾特、李基弘等領銜主演。
影片內容改編自詹姆斯·達什納撰寫的同名反烏托邦科幻小說三部曲的第一本,講述男孩托馬斯醒來時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巨石組成的巨大迷宮中,他只記得自己的名字,和他一樣在這個迷宮中的還有一些同樣不記得自己是怎麼到這里的孩子,每天早晨迷宮的大門會被打開,而到了晚上就會關閉。每個月就會有一個新的男孩到……
G. 獨立日3上映時間
上映時間:2019年
類型:科幻、動作、劇情、冒險
主演:傑夫·高布倫,比爾·普爾曼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
編劇:羅蘭·艾默里奇、迪安·德夫林
《獨立日3》將是關於星際旅行的。」羅蘭·艾默里奇在接受《帝國》雜志采訪時說道:「時間設定將會是在《獨立日2》結束的一年或者兩年後,肯定不是20年,我希望留住現在的這批演創人員,尤其是年輕的演員們,傑夫·高倫布和布倫特·斯皮內也會參與。」
(7)石牆電影2015擴展閱讀:
獨立日迄今為止一共3部:
第一部:《獨立日》是美國1996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片,由羅蘭·艾默里奇執導,威爾·史密斯、比爾·普爾曼和傑夫·高布倫等聯袂出演,於1996年7月3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主要講述一艘巨型的外星人母船進入地球軌道,並釋放了三十多個小型飛船進入地球大氣層,停留在世界幾大城市上空,造成人們的恐慌。美國總統(比爾·普爾曼飾)聯合各國領袖共商解決之道,科學家(傑夫·高布倫飾)和陸戰隊航空兵上尉史蒂芬希爾(威爾·史密斯飾)合作為人類的命運奮斗,從而阻止外星人入侵,捍衛地球的故事。
第二部
《獨立日:卷土重來》是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出品的科幻動作片,由羅蘭·艾默里奇執導,利亞姆·海姆斯沃斯、傑西·厄舍、麥卡·夢露、傑夫·高布倫、夏洛特·甘斯布、比爾·普爾曼、雪拉·渥德聯合主演 。
該片故事發生在《獨立日》20年後。講述了外星人帶著先進的武器再次入侵地球,幾位勇敢的年輕人,他們挺身而出,再一次為人類生存而戰斗。
該片於2016年6月24日在美國、中國大陸同步上映。
H. 基佬紫什麼意思
基佬紫是很早之前出來的一個網路用語,應該還有很多小夥伴不知道基佬紫是什麼意思?那麼基佬紫是什麼梗?出自哪裡?下面來看看。
「基佬紫」是什麼梗
作為網路用語的該詞一般是用來對紫色的一種調侃的說法,神秘高貴的紫色常常跟gay掛鉤,成為了一個常見的網路梗而存在。以前我們對顏色的分類real簡單赤橙黃露青藍紫,如今女生會告訴我們顏色有姨媽紅、原諒綠、木耳黑、基佬紫。
「基佬紫」出處在哪
「基佬紫」這個網路語的說法最早是出自二次元和腐文化中,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在2011。代表人物《東京喰種》裡面被稱為變態美食家的月山習。隨著如今網路文化的日漸盛行而慢慢被更多的人所知道。
「基佬紫」發展經歷
「基佬紫」的紫色指的是薰衣草色,中世紀的歐洲人相信薰衣草有語言和輔助愛情的魔力,所以薰衣草被他們當成了愛情的象徵,而且,一個男性被說成是「薰衣草」,意思就是他天真爛漫、多愁善感、有點女孩子氣,後來在美國民間薰衣草就成了同性戀之間的暗語。20世紀50年代美國麥卡錫運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歧視和解僱同性戀官員,人們把這個迫害行為稱作「薰衣草恐慌」、「紫色恐慌」。
一直被社會嘲諷,受排擠的同性戀群體也沉默了十幾年,後來實在忍無可忍就起來擼袖子反抗並爆發了著名的「石牆事件」(同性戀維權歷史上的里程碑),「紫色之手」就是這場解放運動的標志,後來,反同事件愈演愈烈,為了表示對這個群體的支持,美國反歧視同性戀者聯盟決定把每年的10月15日定為「紫色紀念日」,「紫色」從此就和這個群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現在「基佬紫」這個詞一般只用調侃,但是同性戀與紫色的聯系卻比許多人以為的要沉重很多。
I. 哪位大神有石牆2015年上映的由傑瑞米·艾文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石牆》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MHq0xuBh2nmauwSNugFNw
《石牆Stonewall》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
編劇:喬恩·羅賓·貝茨
主演:傑瑞米·艾文、喬納森·萊斯·梅耶斯、喬伊·金、朗·普爾曼、卡賴伯·蘭德里·瓊斯、馬特·克拉文、馬克·卡馬喬、誇西·宋桂、威爾森·岡薩雷斯·奧森耐特、大衛·庫比特、卡爾·格洛斯曼、朱利安·凱西、娜塔莉·希波蒂
類型:劇情、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5-09-18(多倫多電影節)、2015-09-25(美國)
片長:129分鍾
又名:石牆事件(台)、石牆風暴(台)、石牆暴動
影片取材自真實歷史事件,1969年的紐約「石牆酒吧暴動」。
1969年6月28日,紐約警方突擊了一家位於曼哈頓東村地區的由黑社會經營的酒吧「石牆」,這里都是一些無家可歸的同性戀人士,因為當時主流社會的排斥,紛紛以此為家。這次突襲並沒有按照警方預想的那樣發展,最終引發一場大規模同性戀抗議暴動,這場暴動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和美國六七十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反戰示威等一起改變了美國乃至世界的社會面貌。
電影《石牆暴動》由約翰·羅賓·貝茨(JohnRobinBates)編劇,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被父母趕出家門的同性戀男孩,他隻身從小鄉村來到大紐約,被石牆酒吧收留,親身參加了這場暴動。
J. 以前看過一個電影,是關於一道石牆的。
是美國電影《星塵》,男主居住的村子被一道牆與凡俗社會隔開,還有一位老人在守著牆的缺口
劇情簡介:不要向流星許願,否則它就會變成女人……故事開始於一個平靜到讓人昏昏欲睡的小村莊,由於村莊被一個鵝卵石城牆所包圍,所以它也叫「圍牆村」。雖然只是薄薄的一面城牆,卻世世代代地保護著這里的村民,因為一牆之隔的外面世界,是一個平行宇宙,那裡充滿了魔幻與超自然的生物。一個名喚特里斯坦.索恩的男孩是魔幻國度中公主與平凡人類所孕育的結晶。生活在「圍牆村」的特里斯坦·索恩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對村裡最美麗的姑娘維多利亞一見傾心,為了能夠得到她的愛,他甚至許下了這個世界上最不可能完成的諾言:帶回天上落下的星星。
為了能夠完成許諾,特里斯坦不得不鼓足勇氣穿越那道象徵著禁忌的城牆,進入另一個世界「風暴要塞」,那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到處都是永恆的魔法和流動的傳奇。很快,特里斯坦就會完全融進這個獨特的地域,成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當特里斯坦利用巴倫比蠟燭進入「風暴要塞」,來到流星下落的位置時,他發現自己看到的不是預期中的隕石,而是一個美麗、勇敢的女人……在進入大氣層之時,「流星」不小心崴了腳,然而這只是一切不幸的開始而已,打從她腳落地開始,就有一系列的陷阱在等著她,這個自稱伊凡娜的「流星女」成了所有野心家圍捕的獵物。特里斯坦就不用說了,即使沒有隕石,他仍然要把伊凡娜帶到維多利亞面前。除此之外,還有野蠻、殘忍、邪惡的女巫,她想得到「流星」的心讓青春永駐;國王的幾個詭計多端的兒子,對於他們來說,得到「流星」頸上的紅寶石項鏈,就等於得到王位。當然,這個過程中還有魔法師、小妖精以及一個會飛的海盜,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有善意的,也有邪惡的。在結識了海盜朋友過程中,學到了一身劍術,逐漸從一個男孩成為一個男人。
特里斯坦為了自己那不可告人的小秘密,決定保護伊凡娜,雖然他不知道這場旅程會帶來多少不可思議的遭遇,但被愛情沖昏了頭腦的他已經顧不得許多了。特里斯坦在如此大規模的圍追堵截中運用智慧活下來,他最終發現,自己對維多利亞的感情,只是一種對美的期待,並不是真正的愛情。然而,此時,他的「新歡」伊凡娜已被黑暗女皇綁架。在最後的搏鬥中,特里斯坦真正明白了自己真愛所在,使這顆「星星」再度發光,並與母親相認,同時也開啟他身份之謎的關鍵鑰匙。
特里斯坦打敗了黑暗女皇,並成為了風暴要塞的國王,得到了伊凡娜的真心,在伊凡娜的陪伴下,和平統治了風暴要塞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