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香港電影情愛2018年日本得獎

香港電影情愛2018年日本得獎

發布時間:2023-08-24 01:18:50

① 第64屆日本電影藍絲帶獎,有哪些明星得獎呢

日本以訓第64屆日本“藍絲帶獎”獲獎名單已經揭曉,其中崗田准一獲得了最佳男主角,永野芽郁獲得了最佳女主角,仲野太賀獲得了最佳男配角,三浦透子獲得最佳女配角,河合優實獲得了最佳新人獎。另外《孤狼之血2》還獲得最佳作品獎 ,而西川美和憑借 《美好的世界》獲最佳導演

雖然說藍絲帶獎的含金量非常的高,但是在1961年日本六大報社連同共同通訊社一起退出了主辦聯盟,再加上1968年的時候政界黑霧事件影響,所以電影藍絲帶獎曾經還被作廢過一次,一直到1975年的時候才重新開始舉辦。

② 求香港或是台灣唯美的愛情電影 不用很出名的 只要有感覺就好了

《第36個故事》
這個片子我看過感覺挺好的,淡淡的,美美的
★2010台北電影節 觀眾御前票選獎、最佳音樂獎第36個故事劇照(20張) ★每個故事,都是從城市的咖啡館開始的 《第36個故事》,是一個發生於台北咖啡店內35個「以物易物」的交換游戲,繼而發展出引人入勝的動人故事。由《命帶追逐》蕭雅全導演,侯孝賢監制,《不能說的秘密》桂綸鎂、《街角的小王子》林辰唏和《雙瞳》張翰主演。 濃密的行道樹擁抱著安靜的街道,路旁的"朵晌拆櫻兒咖啡館"亮起溫暖的燈光,咖啡館的主人是一對年輕的姊妹-朵兒和薔兒。因為喜歡咖啡和甜點,朵兒利用工作積蓄下來的存款以及家人的資助,和妹妹薔兒打造了一間風格別具的"朵兒咖啡館"。在她想像的藍圖中,她自己就是這間咖啡館的招牌,就像同心圓一樣,她的好朋友會帶來另外一群好朋友捧場,她的人緣也將轉化為店裡一波又一波的人氣。 果然,開幕當天來了好多的朋友,帶來好多有趣的賀禮,朵兒高興極了,說要讓這家店長長久久宴叢經營下去。言猶在耳,開店之後的營運狀況卻讓人大失所望,連續幾天客人稀落,空盪的店面對照著滿倉庫的賀禮更顯冷清,朵兒的好人緣反倒成了倉儲的負擔。 出師不利的朵兒和薔兒,在一次偶然的對話中,開啟一場"以物易物"的活動,在這間咖啡館里,唯一能用金錢買到的只有咖啡,客人如果想要擁有其他東西,就必須拿出等價的物品和主人交換。《第三十六個故事》劇照2(11張)因此,客人可以用無敵鐵金剛公仔換到一張老相片、可以用清水溝換到店內的泰文食譜,不談客觀的金額,只在意彼此對價值的共識。"朵兒咖啡館"於是不再僅是一般的咖啡館,反而更像一處串聯城市情緒的集散地。 這樣的想法竟意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其中包括一位帶來了35個城市故事的副機師群青。這些交換的過程,不停地讓朵兒和薔兒重新衡量自己的判斷標准,最後甚至改變了彼此的價值觀,讓兩人決定出發去尋找第36 個故事,實踐真正屬於自己的目標。

③ 情事的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名稱提名/獲獎提名/獲獎方1998年第19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電影獎提名《情事》第19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提名李在容第19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男演員獎提名李政宰第19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提名李美淑第19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女配角獎提名金玟第19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新人導演獎提名李在容1999年第35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最佳人氣女演員獎獲獎李美淑美國洛杉磯新港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獲獎《情事》日本福岡電影節最佳電影大獎獲獎《情事》第七屆CHUNSA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獲獎李美淑(以上參考資料)

④ 香港電影發展史

香港電影發展史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黎民偉是廣東新會人,他曾拍攝反映孫中山在廣東的革命活動、北伐、淞滬抗戰等中國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紀錄片《勛業千秋》和《淞滬抗戰紀實》,自1913年起,他拍攝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莊子試妻》、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開辦香港第一間華資影院「新世界戲院」、創立香港第一間製片機構「民新製造影畫片公司」……。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 編導 是黎民偉、 攝影 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黎民偉原為劇社的主持人,又怎樣開始拍起電影來?原來他對電影一向很有興趣,於是透過羅永祥的介紹,認識了路經香港的布拉斯基,他們商談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設備和基金,利用劇社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和發行,拍成了《莊子試妻》一片。

《莊子試妻》改編自當時的粵劇《莊周蝴蝶夢》,取材於其中「扇墳」一段。劇情大意是:「莊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為了討好新歡,她不惜擾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墳墓。而這個新歡實則是莊子扮的,他只是詐死來考驗他的妻子對他是否忠貞。

《庄》片的主角是莊子之妻,由黎民偉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嚴不僅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個電影女演員,還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演員。

《庄》片利用陽光露天拍攝,香港實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裝。本片更使用攝影特技,把莊子的鬼魂拍得忽隱忽現,加強戲劇效果。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 粵語 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這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與此同時,不少電影公司還依著傳統,拍攝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業」出品的《呆佬拜壽》(1933)、「國聯」出品的《落花飛絮》(1933,是在越南攝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間,可說是默片與有聲片共存的時期。

進入1935年,香港已沒有默片生產,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該片由關文清執導,吳楚帆、李綺年主演,電影的主題鼓吹抗日救國。當時香港政府為怕開罪日本帝國主義,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論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線》亦難逃被禁的命運,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電影。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這是由於政府當時正提倡「新生活運動」,及香港社會提倡的「反蓄婢運動」。邵醉翁執導的《廣州-婦人》、《博愛》即屬此類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包括關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間諜》等等。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一片,由林坤山、吳楚帆主演,影片以親情為主題。

1937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產量可謂驚人。

芸芸「愛國片」之中,由香港電影工作者集體編導、演出的《最後關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經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國一班大學生對「國難當頭」的覺醒。當時參與影片製作的全是義拍,可見電影工作者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團體合作的精神。

1938年,「愛國片」繼續盛行,得獎的《血濺寶山城》是其中一個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電影《廣州一婦人續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國語片《貂蟬》亦相繼出現了。隨著《貂蟬》的出現,香港進入了粵語片與國語片並存的時期,國語片的產量漸多。

同年亦有九部粵劇電影出品,《女兒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編自導之作,而馬師曾的首本戲《賊王子》亦是當時重要的粵劇電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由於戰爭期間造成的交通困難,當時大多數戲院放映的都是戰前製作的粵語片。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反動派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達至高峰。

起飛歲月

香港電影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國、粵語片,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馬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五、六十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多數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五十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荷里活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份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古裝武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捩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七十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五十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70-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捩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六十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中硫底柱。

由於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棄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減至最低,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八十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周潤發擔綱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等。

除「新藝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7)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八十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七十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末落,加上其風波影響經濟、影帶市道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艱難歲月!

綜觀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八十年代順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還有九十年代的奇跡周星馳劉德華以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張曼玉、周潤發、李連傑、成龍等等。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八十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俠動作片,《黃飛鴻》和《東方不敗》相繼掀起打風熱潮,一時間李連傑、林青霞成為賣埠保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98年的《鐵達尼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八十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後,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直至近一、兩年,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人揮之不去的「九七問題」,也為香港電影業帶來負面影響。港人對「一國兩制」缺乏信心,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成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大陸政府開放市場。九七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康城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往荷里活發展,周潤發、成龍、李連傑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荷里活羅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一劉」(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劉德華),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成為後現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劇經典。近年,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憑《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壇至尊無上的地位,之後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觀眾緣。近年進軍荷里活,除拍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這類文藝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歸拍港產片之意。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八十年代的成績,近年成龍作品已不算大賣),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劉德華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業電影早期的票房保證之一,在發哥和成龍離開之後,華仔對香港電影的票房貢獻作用更加明顯.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近年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小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

⑤ 人鬼情未了的獲獎記錄

人鬼情未了的獲獎記錄如下: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91 最佳電影 / Best Picture 提名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91 最佳女配角 /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獲獎 胡比·戈德堡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91 最佳編劇 /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獲獎 布魯斯·祖兒·羅賓斯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91 最佳剪輯 / Best Film Editing 提名 Walter Murch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91 最佳音樂/歌曲 / Best Music, Song 提名 Maurice Jarre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91 特別成就獎 獲獎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1991 最佳女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獲獎 胡比·戈德堡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1991 最佳男演員(喜劇/音樂類) /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Motion Picture - Musical or Comedy 提名 帕特里克·斯韋茲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1991 最佳女演員(喜劇/音樂類)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Musical or Comedy 提名 戴米·摩爾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1991 最佳電影(喜劇/音樂類) / Best Motion Picture - Musical or Comedy 提名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91 最佳女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獲獎 胡比·戈德堡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91 最佳編劇 / Best Screenplay 提名 布魯斯·祖兒·羅賓斯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91 最佳特效 /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提名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91 最佳化裝/發型 / Best Make Up/Hair 提名 Ben Nye Jr

《人鬼情未了》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6p46dcRrFcqMXu9RHXaoiQ

?pwd=921o 提取碼:921o

⑥ 成龍拍過且得獎的電影有哪些請把電影以及獎項的英文和時間告訴我

獎項和榮譽1982
最受歡迎男演員,Road Show Magazine (日本/全球范圍)
獎項和榮譽1983
最佳外國男演員,Road Show Magazine (日本/全球范圍)
獎項和榮譽1984
最佳動作設計-成龍動作組,《A計劃》香港金像獎 (香港)
最佳外國男演員,Road Show Magazine (日本/全球范圍)
最佳外國歌手獎(日本)
獲得獎項和榮譽1985
最佳影片:警察故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
最佳動作設計,香港金像獎 《警察故事》(香港)
最佳外國男演員,Road Show Magazine (日本/全球范圍)
最佳外國導演,Road Show Magazine (日本/全球范圍)
獎項和榮譽 1986
最佳動作設計,香港金像獎 (香港)
最佳外國男演員,Road Show Magazine(日本/全球范圍)
最佳外國導演,Road Show Magazine(日本/全球范圍)
成龍日(1986年9月6日),美國三藩市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香港晉峰青年商會 (香港)
獎項和榮譽 1987
最佳外國男演員,Road Show Magazine(日本/全球范圍)
台灣金馬獎 (台灣)
獎項和榮譽 1988
最佳動作設計,《警察故事續集》香港金像獎(香港)
最佳外國動作片導演,Road Show Magazine(日本/全球范圍)
最佳外國男演員,Road Show Magazine(日本/全球范圍)
世界傑出華裔青年,Jaycee』s International (日本/全球范圍 香港晉峰青年商會)
獎項和榮譽 1989
最佳動作設計,《奇跡》香港金像獎 (香港)
最佳演員,藝術家協會 (香港)
最佳外國男演員,Road Show Magazine (日本/全球范圍)
特殊榮譽獎,第34屆亞洲太平洋地區電影節 (雅加達)
大不列顛帝國勛章,大英政府(香港/英聯邦)
獎項和榮譽 1990
最佳動作設計,香港金像獎 (香港)
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法國影視家協會 (法國/全球范圍)
十大八十年代最紅影星 Radio & Television (香港)
獎項和榮譽 1991
成龍日(1991年3月9日) 美國芝加哥
獎項和榮譽 1992
最佳演員,台灣金馬獎 (台灣)
香港十大健康人士,Radio & Television (香港)
世界五位最傑出華裔青年,台灣政府 (台灣/全球范圍)
獎項和榮譽1993
最佳男演員,台灣金馬獎 (台灣)
電影傑出貢獻獎,亞太電影節 (亞洲/太平洋)
獎項和榮譽 1994
最佳男演員,台灣金馬獎 (台灣)
最佳動作設計,台灣金馬獎(台灣)
年度最佳男演員,Cine-Asia (全球范圍)
獎項和榮譽1995
最佳動作設計,香港金像獎 (香港)
最佳動作設計,台灣金馬獎 (台灣)
年度最佳男演員,Cine-Asia (全球范圍)
榮譽社會科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
香港旅遊大使,香港協會 (全球范圍)
成龍日(1995年1月26日) 美國芝加哥
終身成就獎,MTV電影獎 (美國)
頒獎嘉賓,奧斯卡金像獎 (美國)
獎項和榮譽 1996
最佳動作設計,香港金像獎 (香港)
最佳動作設計,台灣金馬獎 (台灣)
榮譽社會科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
榮譽警察,三藩市警察署 (美國)
成龍日(1996年12月6日) 美國三藩市
終身成就獎,Asian Cinevision
總統運動獎,健身及運動總統顧問委員會 (美國)
獎項和榮譽 1997
Fant-Asia電影節最佳亞洲影片《醉拳2》(1994)(同獲金獎)
最佳動作設計,台灣金馬獎 (台灣)
Black Belt年度最佳功夫巨星
健康正面形象獎,美籍華人傳媒動態網(MANAA) (美國)
獎項和榮譽 1998
最佳動作設計,台灣金馬獎 (台灣)
榮譽會員,香港演藝學院 (香港)
獨立思想體現獎,Cinequest San Jose電影節 (美國)
創新獎,多元文化電影協會
獎項和榮譽 1999
年度男演員,第三屆好萊塢電影節 (美國)
最佳動作設計,香港金像獎 (香港)
最佳銀幕喜劇搭檔,MTV電影獎 (美國)
最受喜愛動作搭檔,重磅娛樂獎 (美國)
1998年最受喜愛的動作巨星,1999福斯特Can 電影獎項
榮譽市民,首爾市政府 (韓國)
99年香港動作片展覽會榮譽動作大使,Hong Kong Action Expo99 Asia (香港)
Ira D.Kays慈善家獎,CineAsia (全球范圍)
「人道對待動物協會」博愛獎,人類慈愛的人道主義獎項 Bauhinia銀星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政府)
獎項和榮譽 2000
2002世界盃大使,世界盃組委會 (韓國)
2000卓越國際成就獎,美國泛亞總商會 (美國)
第一大使,北京「太陽」奧林匹克組委會
國際成就獎,印度國際電影獎項 (全球范圍)
國際終身成就獎,國際青年領袖基金會 (美國)
世界遺產獎,全美中國博物館 (全球范圍)
千禧年傳奇獎,MCF 2000-多國文化交流節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勃朗峰文化獎,勃朗峰文化基金會 (全球范圍)
獎項和榮譽2001
禁煙大使,美國癌症基金 (全球范圍)
香港保護兒童會—大使,香港保護兒童會 (香港)
年度文化交流藝術家,哈佛大學 (美洲地區)
Grand Prix of the Americas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 (全球范圍)
榮譽警察,洛杉磯警察部 (美國)
榮譽警察,Metro-Toronto警察署 (加拿大)
年度國際影星,Variety Magazine (全球范圍)
成龍日(2001年2月28日),美國拉斯維加斯
Key of City,成龍日(2001年11月18日),加拿大多倫多市
年度之星獎,Show West (全球范圍)
獎項和榮譽2002
全美家庭心目中的英雄大獎,加利福尼亞州執法形象聯盟(美國)
最佳動作設計,香港金像獎 (香港)
最佳動作片,MTV電影獎 (美國)
最受歡迎的男英雄,Nickelodeon年度孩子之選(美國)
榮譽警察,多倫多警署 (加拿大)
創新獎,第八屆全美動作設計編排獎項 (美國)
好萊塢星光大道之授星儀式,星光大道(美國好萊塢)
Taurus榮譽獎,世界動作特技獎 (全球范圍)
最佳靈感獎,亞洲MTV (亞洲)
Yahoo!香港品牌大獎 (香港)
動作電影傑出成就獎,世界動作特技獎 (全球范圍)
獎項和榮譽 2003
香港旅遊大使,香港旅遊局(香港)
香港電影大使,香港filmmart(香港)
榮譽大使(法國的中國文化年),中法兩國政府 (中國/法國)
北京申奧大使(中國)
最受歡迎的男英雄,Nickelodeon年度孩子之選(美國)
獎項和榮譽 2004
國際零錢布施大使 (聯合國兒童基金)
國際零錢布施大使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
火炬傳遞:2004雅典夏季奧運會
星光大道之星 (香港)
第24屆香港金像獎專業精神獎
榮譽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和旅遊管理學校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CCTV(中國)
台灣金馬獎(台灣):最佳動作設計
微笑大使,哈維.鮑爾的世界微笑基金 (美國)
榮譽副總裁,哈維.鮑爾的世界微笑基金 (日本)
獎項和榮譽 2005
金雞獎(中國):最佳男演員(新警察故事)
歐盟全球多樣獎
Next Step World Champion Award
中國慈善獎
上海電影節傑出貢獻獎
2006年世界消防員大賽大使
巴黎市榮譽勛章,(法國)
北京光彩兒童眼科醫院,榮譽院長
24屆香港金像獎專業精神獎
日本電影業傑出貢獻獎(Yodogawa Nagaharu Award)Road Show Magazine
香港澳洲國際學校教育之星
香港創意商業藝術和設計交流發展項目大使
獎項和榮譽2006
中國警察摩托車拉力賽代言人
成龍手印牌匾被鑲嵌在東京Nemu No Hiroba
2006美國國家紅十字會名人團會員
十佳勞倫斯:勞倫斯大使和支持者證書
由成龍英皇影業有限公司監制出品的《長恨歌》被香港電影評論協會列為「推薦電影」之一
火炬傳遞:2008北京夏季奧運會

⑦ 2046是哪年的電影

電影2046介紹

"2046"是一輛"特慢"列車。它行駛了五年。它是屬於王家衛一個人的火車,"延續《花樣年華》,上接《阿飛正傳》,又處處有《重慶森林》及《春光乍泄》的回響,可說是王家衛至今為止集大成總結意味最強的一部力作(香港影評人李焯桃語)。"
"2046"號列車也是一列客流量很大的列車。五年之內,多位明星上車下車,他們都是去往終點站2046的乘客,他們關系繁復,都有著過去的故事,有著各自的秘密。這些屬於過去的乘客一起登上"2046",只因為王家衛想要改變。
"2046"即將入站。

列車上的故事

1966年,離開香港的周慕雲藏起了一個秘密,直到在新加坡遇到了蘇麗珍。謎一般的蘇麗珍讓他想起另一個身影,那個也叫蘇麗珍的女人在他心裡一直是個沒有人知道的過去。周慕雲的眼光跟隨著蘇麗珍穿梭在賭場里,她拯救周慕雲的沉溺,卻不願跟著周慕雲離開。
獨自回到香港的周慕雲,在平安夜巧遇了舊識Lulu(劉嘉玲飾),然而Lulu卻對前塵往事毫無記憶。Lulu想不起和周慕雲的那段過去,周慕雲卻在 Lulu居住的酒店裡發現了一組似曾相識的數字:2046。2046號房曾經充滿了周慕雲和蘇麗珍的回憶,如今只剩下Lulu與男友CC(張震飾)愛恨交纏的痕跡。
周慕雲於是搬進了2047號房,知道了酒店老闆兩個女兒王潔雯(董潔飾)與王靜雯(王菲飾)各有心事,潔雯情竇初開,靜雯與日籍男友的戀情不被允許。此時新房客白玲(章子怡飾)住了進來,白玲一身風塵,撩撥起周慕雲不費吹灰之力,然而當她動了真情,才發現周慕雲早已封鎖了內心。
於是周慕雲開始動筆撰寫一部名為《2046》的小說,小說中只要搭上了前往2046的列車,人們不可以找回失去的記憶。沒有人想離開2046,除了一個名叫Tak(木村拓哉飾)的男子。熱戀中的靜雯不會知道,故事裡她化身的冰冷機器人,曾經帶給Tak最渴求的溫暖,她的存在是Tak記憶里最大的秘密。
一直到了公元2046年,那班神秘列車依舊定期地開往2046......

登場乘客
周慕雲
扮演者:梁朝偉
他已不是以前的周慕雲
【過去的故事:《花樣年華》?】

1966年,他從新加坡回到香港的時候,他已不是以前的周慕雲,香港也已不是舊時的香港。殖民地上風雲變色,山雨欲來。他在小旅館里租了個房間,開始賣文生涯。他寫黃色小說、報紙專欄、舞場風月,支了稿費就豪放一場,襄中羞澀時便擺酒宴客騙禮金。他身邊總是不乏女伴,常常有花枝招展的女人在他的房間進進出出。逢場作戲,縱情酒色,他都已習慣,只因為這樣最簡單。
曾經有個女人對他說:"我不喜歡等人,也不喜歡被人等。"
於是他知道,這個女人和他一樣也是一個等待過的人。他曾經在一個酒店的2046號房等待過他深愛的女人,等待幸福時光的來臨。後來當他知道幸福只是在門外經過,他便放棄等待,走出2046,去了新加坡。
去新加坡或許是為了療傷,或許是為了忘懷,最後周慕雲發覺其實是墮落。孤身在異鄉的日子十分無聊,那幾年新加坡政局不穩,63年和馬來西亞合並為聯邦國後,又在65年宣布獨立,華人社會自然也受到波及,他在報館改組的人事風波中受牽連,失去記者的工作,連回香港的路費也在賭場輸光。

登場乘客
蘇麗珍
扮演者:鞏俐/張曼玉
左手戴著黑手套的女人向他伸出援手
【過去的故事:《花樣年華》?】

正當他最失意的時候,一個左手戴著黑手套的女人向他伸出援手。
她是職業賭徒,以賭為生,以賭場為家。他不知道她為什麼要幫助他,每次當他問她一個她不想回答的問題時,她便拿出一副她從不離身的撲克牌跟他賭大小,贏方說了算。她真是一個天生的賭徒,而他不是。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她向他開出的條件是:以後別再賭了。
她不知用什麼方法把他在賭場輸掉的錢都贏了回來。他無以為報,連對方的姓名都不知道。後來他想,是不是保持無名無姓比較好呢?跟她這樣的人,本來就應該相忘於江湖,但是,這次她沒有拿出撲克牌來跟他賭大小,直接回答他說:我叫蘇麗珍。
蘇麗珍——一個對他來說代表著舊愛的傷痕的名字。他曾經在2046號房等待和她相聚的片刻時光,曾要想帶著她一起到新加坡,但她不肯背棄丈夫跟他走。當他突然又聽到這名字,他怦然心驚,彷彿來自昔日的幽靈特來敲門。於是他知道,不管到哪裡其實都一樣,逃不掉的依然逃不掉。他以為自己不會再提起這段往事,因為在吳哥窟的一堵石牆上,他已將這個秘密留在洞里,用泥土封存,將它永遠留在那裡......
如果不是遇到這個跟那個人同名同姓、新認識的蘇麗珍。他將這段往事告訴了她,蘇麗珍卻不肯將自己的往事告訴他。
他決定賭最後一次,對她說:我想你跟我一起走。就像他對從前那個蘇麗珍說過的。贏了跟你走,她說,像往常那樣將撲克牌拿出來跟他賭大小。那一刻他便知道,他已經輸了。這個蘇麗珍拋不下的又是什麼呢?對他來說,就像她黑手套里的那隻左手一樣,將是一個永遠的謎。他帶著這個謎,一個人上船,離開了新加坡。

登場乘客
Lulu
Mimi
扮演者:劉嘉玲
他遇上一個比他更擅長於忘記的女人
【過去的故事:《阿飛正傳》?】

回到香港那年的平安夜,他在夜總會遇見從前相熟的Lulu小姐,但是她說,她現在已不叫Lulu。他說他們在新加坡是舊相識,但是她說:你真的認識我嗎?她似乎真的已將過往的一切忘個乾乾凈凈。他向她說了許多在新加坡發生過的事情,然而,就彷彿記憶系統出了故障一般,她的表情始終空白一片,點波不興。他不知道是她不願重提往事,抑或她確實是一個比他更擅長於忘記過去的人。
當晚她喝得爛醉,他送她回酒店,發現她的房間號碼,便是2046。他心有所觸,數天後回來看她,她卻已搬走了。後來他才知道她在前一晚被男朋友捅了幾刀。當他站在房外,房內血跡猶新。酒店老閣慫恿他先入住隔壁的2047號房。就這樣,他和2046又結下了不解之緣。

登場乘客
白玲
扮演者:章子怡
她是從牆上的洞口被偷窺的2046號房的女人
【過去的故事:無】

在2047號房賣文的日子裡,他常常從牆上的洞口偷窺2046號房那個賣笑的舞女。白玲風情萬種,顧盼飛揚,他暗自作壁上觀看春光乍泄。反正賣文和賣笑,在他來說沒有什麼兩樣。想不到她是個潑辣難纏的小辣椒,打他耳光,卻收下禮物。明明賣笑,卻滿身是刺。他的心意曖昧難懂,時而輕佻如登徒子,時而親切耐心聽她訴說心事。他們從單純喝酒的朋友,成為枕席間的伴侶,但他總是見好就收,事後不忘付費,並對她說:就當是借用彼此的時間好了。她漸漸迷亂,問他:你什麼都肯借給別人,有什麼是不肯借人的?
在他來說,能有片刻的溫情,又何需吝嗇片刻的溫情,但是,對他的過去一無所知的白玲,並不明白這是他的生存之道。當她在他面前提起新加坡這個熟悉的地名,問及有關新加坡的種種,他只談及了天氣和房東,當她告訴他以前的男友曾經答應帶她去新加坡,他便覺得這樣的承諾,似乎在哪裡聽說過。人生似乎總是有太多的似曾相識。當她開始有長久的念頭,他冷然卻步,以兒戲面對認真。但他畢竟沒有看錯她。風波不信菱枝弱,漂泊在外的人自有生存之道。她不辭而別,搬出酒店另覓居處,獨自籌備前去新加坡做小姐的事。最後一次見面,也許出於一時的觸動,他對她說:有些東西我是不會借給人的。
相識以來,唯有這句是真心說話,但是一切真心說話,在這時只有徒增悵惘而已。他離她而去,一直不曾回頭。

登場乘客
劉嘉玲的戀人
扮演者:張震

登場乘客
王靜雯
扮演者:王菲
她咿咿哦哦不知在自言自語些什麼
【過去的故事:《重慶森林》?】

白玲搬走之後,2046號房開始傳來一個少女咿咿哦哦、重重復復的說話聲。那嬌滴滴的聲音、陌生的音節,和白玲大異其趣。後來伙計告訴他說那是日文,酒店老闆的大女兒王小姐在裡面練習日文,因為她有一個日本男朋友。王先生分明是極度反對這件事情,每次他臭罵女兒的時候,總是把留聲機的音量調到最大,以防隔牆有耳。知道多一點之後,在茶水間碰到王小姐時,便免不了多看她兩眼。也許是熱戀中的女人特別迷人吧,那種對外界漠不關心的專注總給人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
他們漸漸熟絡,他開始代她接收男友寄自日本的來信,想辦法讓她跟男友通電話,替她安排工作好讓她存錢去日本。那個夏天,是他生平最開心的一個夏天,但他深知,許多事情都在不知不覺間發生。她坐在茶水間看武俠小說、她在他的房間替他抄稿子、他在雨中等她下班......種種情景是那麼似曾相識,總在不經意間拔動他的心弦。

登場乘客
Tak
扮演者:木村拓哉
如果有天你可以放下過去,你就來找我
【過去的故事:無】

1967年5月,香港實施宵禁,整個城市沸沸揚揚,到處是工潮和暴亂,他在他的2047號房坐下來開始寫一個關於未來世界的故事。
2046年,全球密布著無限延伸的空間鐵路網,有一列神秘的專車......
故事這樣開始:從來沒有人從2046回來過,他是唯一的那個。
在周慕雲的未來幻想小說里,一列專車定期開往2046這個神秘地帶,車上的乘客都想前去尋回失落的記憶,因為傳說那個地方的時空處於一種奇怪的真空狀態,時間定格不前,一切事物都不改變,因此所有的回憶都可以原封不動地保存在那裡。不知為什麼每一個前去2046的乘客都從此消失在那個時間停止的地方,直到某日,一個名叫Tak的男人離開了2046,愛上了列車上的一個機械人......
"你會不會跟我走?"這句話再次縈繞在紙上、在空氣中。機械人始終沒有回答。
正如神秘寡言的蘇麗珍、忘記過往的Lulu、千嬌百媚的白玲、外柔內剛的王小姐......周慕雲在她們身上也得不到答案。
1969年聖誕,周慕雲從香港回到新加坡尋找蘇麗珍,但她已不知所蹤。他記得分手時,他對蘇麗珍說:如果有一天你可以放下過去,你就來找我。
或許,只有等到有一天他登上離開2046的列車,遠離那個不變之地,才能真正放下過去,永不回頭。

電影《2046》故事梗概

1966年,周慕雲從新加坡回到香港,在偶然的機緣下住進2047號房,開始賣文生涯。有時他彷佛完全忘掉了過去,但有時,他彷佛只是在欺騙自己,偶爾遇上某人、某事,往事復又在他心底騷動。他遇上不同的女人——新加坡的職業賭徒蘇麗珍、在夜總會重逢的露露、住在2046號房的白玲、公寓老闆的女兒王小姐。他們都不單只是擦身而過而已…在彼此內心短暫駐足後,他反而對過去更加歷歷在目,更加揮之不去….

於是他在一個小說里寫下2046,這個屬於未來世界的地方,將生活點點滴滴化為文字,將對往昔的悼念,化為對未來的憧憬。他寫下一個日本青年和一個機械人相戀的故事,寫下一列神秘火車,定期開往一個可以找回失落記憶的地方。有時他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愛上機械人的青年,為求帶她遠走高飛而不捨得放棄,為求一點溫暖而擁抱她不放,為求自由而弄得遍體鱗傷。

也許有一天,他可以學會放棄,登上離開2046的列車,遠離回憶之地,永遠不再回頭。

電影《2046》演員角色完全介紹

特別演出:張曼玉 – slz1960

張曼玉經過艱苦的摸索路程,終於找到可以收放隨心的演戲方式。從成龍的《警察故事》,到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她都在隨著時間慢慢蛻變,高貴的氣質加上真情的演技,奠定她在中外影壇的崇高地位。她在多部作品中都有令人難忘的演出,當中包括王家衛的《阿飛正傳》和《東邪西毒》、、杜琪峰的《東方三俠》、和許鞍華的《客途秋恨》。在關錦鵬的《阮玲玉》中,她對中國傳奇女演員阮玲玉的成功演繹,使她成為首位在柏林電影節中獲頒銀熊獎——最佳女主角獎——的華人,之後又有叫好叫座的演出,包括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和張藝謀的《英雄》。而奧利華亞撤耶斯的《Clean》,更讓她在2004年奪得康城影展最佳女主角榮譽。

梁朝偉 – 周慕雲

梁朝偉被譽為當代香港電影界最有個性和最具影響力的男演員,《花樣年華》中周慕雲的角色,更讓他贏得2000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他曾獲多個本土及海外獎項,最近又憑劉偉強及麥兆輝合導的《無間道》中卧底警探一角,在台灣金馬獎二度贏得最佳男主角獎。他所主演的電影多是國際間的得獎名作,包括關錦鵬的《地下情》、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及《海上花》、吳宇森的《辣手神探》、陳英雄的《三輪車夫》、和劉鎮偉的《天下無雙》。去年領銜演出張藝謀的《英雄》,不但連嬋亞洲賣座冠軍,近日更在美國造成轟動!他與王家衛的光影旅程始自《阿飛正傳》,其後兩人合作了五部電影,計有《東邪西毒》、《重慶森林》、《春光乍泄》、《花樣年華》、和最新的《2046》。

鞏俐 – 蘇麗珍

鞏俐初登大銀幕便以張藝謀的《紅高梁》(榮獲柏林電影節金熊大獎)成為國際巨星,美麗的容貌使她常被人與葛麗泰嘉寶相提並論。她和導演張藝謀合作過多部佳作,包括《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其後她亦參演多位導演的作品,包括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風月》、《荊軻刺秦王》、王穎的《中國匣》、孫周的《周漁的火車》。大家更即將可以在王家衛的組合電影《EROS愛神》其中一章里,再次得睹鞏俐的風采。

王菲 – 王靖雯 / wjw1967

王菲在九十年代初投身音樂事業,迅即走紅香港樂壇,所推出的專輯及單曲作品暢銷全亞洲,為她帶來「亞洲天後」的美譽。《重慶森林》是她和王家衛第一次合作的電影,清新脫俗的形象風靡各國觀眾,讓她在瑞典電影節中贏得最佳女主角獎,近年又在王家衛監制、劉鎮偉執導的《天下無雙》中領銜演出。《2046》是她和王家衛的第三度合作。

木村拓哉 - Tak

日本藝能界偶像向來升得快跌得快,但木村拓哉卻憑著過人的才華和音樂根底,成為日本樂壇、電視連續劇和綜藝節目中最長青的藝人之一。他從出道到現在都是日本最受歡迎組合SMAP的成員,其間又以獨立藝人身份參加多方面的演藝計劃。他在劇集《危險少年第三集》中初受矚目,然而,使他成為真正巨星的卻是電視連續劇《愛情白皮書》。此後他所主演的電視劇都大受歡迎,而他也成為了廣受各年齡觀眾所喜愛的超級偶像。他和常盤貴子合演的《美麗人生》更打破收視記錄,創下全國超過百分三十的最高收視。他和獨立電影導演大森一樹、渡邊考好都曾合作,在日本獲獎無數,《2046》是他接拍的第一部海外電影。近日,更為世界級動畫大師宮崎駿參展威尼斯影展新作《柯爾的移動城堡》配音, 聲勢驚人,無人能比擬!

章子怡 – 白玲

章子怡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甫出道便接拍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柏林影展評判團銀熊獎得獎作品),繼而在李安的國際著名作品《卧虎藏龍》中飾演玉嬌龍一角,神采飛揚,令人眼前一亮。隨後又伙拍李連傑、梁朝偉及張曼玉等,在張藝謀的《英雄》中擔演要角。她在2002年被美國People雜志選為全球50大美人之一,又被美國Vogue雜志譽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女性之一。

劉嘉玲 – Mimi / Lulu

在電視劇中練出一身本領的劉嘉玲,是香港影壇最具實力和最迷人的女演員之一。她在王家衛的《阿飛正傳》中所表現的精湛演技和大膽的演繹令人刮目相看,更因此獲頒法國Nantes「Festival des 3 Continents」最佳女主角獎。她在王家衛的《東邪西毒》中也有動人的演出,其後在不同類型的港產片中多方嘗試,最近更憑劉偉強及麥兆輝合導的《無間道2》里的角色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張震- cc1966

張震在十四歲主演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殺人事件》時已初露鋒芒,成就了台灣電影史上最突出的銀幕處女演出,繼而先後參演楊導演的《麻將》、王家衛的《春光乍泄》、林正盛的《愛你愛我》、及李安的《卧虎藏龍》,演技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近作包括與王菲合演、劉鎮偉執導的《天下無雙》,及與鞏俐合演、王家衛執導的短片《Eros》。

董潔—王潔雯

董潔憑著處女作——張藝謀的《幸福時光》——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不但剛出道便奪得中國金雞獎最佳新人獎,同時也成為了最令人羨慕和最受歡迎的中國女演員之一,還被年輕觀眾票選為大學生情人,人氣銳不可檔。她陸續參演了中國製作的《天上的戀人》(榮獲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日本製作的《最初的愛,最後之戀》、以及香港賣座電影《地下鐵》。

Thongchai McIntyre (「Bird」) - Bird

他的藝名」Bird」在泰國是響當當的名字。這位在當地享有盛譽的歌手出道於八十年代,是唯一一位曾獲美國Billboard多項大獎的泰國藝人。他曾參演泰國著名導演Euthana Mukdasant的兩部作品《Red Roofed House》及《Sunset at Chaophraya》,也曾領銜主演過多出叫好叫座的電視劇,並在多場萬人空巷的巡迴演唱會里,讓演藝事業臻至高峰,至今在泰國藝能界仍占頂尖地位。

王琛 – 王先生 / 列車車長

王琛是身兼導演和編劇兩職的香港資深電影人,也是出色的性格演員,曾演出超過一百部電影,包括經典《玉樓春夢》、《大千世界》、和許冠文首次執導的香港搞笑經典《鬼馬雙星》。

蕭炳林 – 阿炳

蕭炳林早在80年代便從事電影道具和工匠的工作,至今尚未離開老本行。他身上所散發的六十年代氣息,以及富有庶民色彩的說話方式,引起王家衛導演的注意,於是找他客串《花樣年華》阿炳一角。由於這次實驗非常成功,令他由客串晉身為配角,在戲中擔演頗為重要的角色。雖然他從來沒有演戲經驗,但他那生動的表情和討人喜歡的戲路,帶給觀眾又驚又喜的欣賞經驗。他在《2046》中演回同一角色。

電影《2046》詳細演職人員名單

導演:王家衛

主演:梁朝偉、鞏俐、王菲、木村拓哉、章子怡、劉嘉玲、張震、董潔

特別演出:張曼玉

美術總監:張叔平

美術指導:邱偉明

攝影指導:杜可風、黎耀輝、關本良

原創音樂: Peer Raben、Shigeru Umebayashi(梅林茂)

剪接總監:張叔平

音效指導:Claude Letessier、杜篤之

特技指導:Buf

電影《2046》導演王家衛個人簡介

王家衛出生於上海,五歲時與父母移居香港,他以編劇及劇本顧問身份加入電影界,並於1989年晉身為電影導演,旋即被譽為香港影壇上離經叛道的奇才。首部執導之作《旺角卡門》早於1989年已獲邀在戛納國際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觀摩項目中放映。

1990年的《阿飛正傳》以香港六十年代為背景,描寫感情關系和顛覆命運,由六位當代最有才華的香港年輕演員傾力演出,並於同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囊括了最佳影片等五項重要大獎。

其後,王家衛費時兩年,在中國荒涼地域製作了超凡脫俗的武俠劇情片《東邪西毒》,於1994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在《東邪西毒》後期製作的兩個月空檔期間,他又拍了《重慶森林》。這部已成經典的電影是王家衛首部全球發行的作品,讓他在國際上打響名聲。接下來他又推出實驗性的《墮落天使》,在多倫多電影節首映。

王家衛隨後的兩部作品均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於1997年參展的《春光乍泄》獲最佳導演獎,而在2000年參展的《花樣年華》則讓梁朝偉獲封戛納影帝。

《2046》首次在戛納電影節上映便大獲好評。《時代雜志》有如此評價:「王家衛的電影既有冷靜的思想探索,又有跌宕的感情脈絡,將一個男人的畢生情史拍得情理兼備。」 而《紐約時報》有如此贊嘆:「《2046》是一連串情懷和美妙動人的時刻---也就是挑情和傷感離別的時刻。」該片將於年底在全球上映,但王家衛仍不鬆懈,務求將電影做到最完美。

美國《時代》雜志盛贊《2046》是今年影展中最優秀的一部電影,而王家衛是一位擅長拍藝術電影的國際級導演。他的緊湊節奏、凌厲影像、和浪漫情懷,在《花樣年華》中早已表露無遺。該片在當時已備受好評,而新作《2046》的功力則更見成熟。 「時代雜志」作者更以「浪漫電影工作者」來形容王家衛,說他擅於將人性的愛與恨,透過豐富的意象予以表達,像《2046》中,他那富於內涵的敘事方式便將幾位女主演的角色性格刻劃得傳神入骨。

閱讀全文

與香港電影情愛2018年日本得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7年4月電影上映安排 瀏覽:412
印度電影Papis 瀏覽:48
印度電影自由化改革 瀏覽:102
food動畫電影 瀏覽:766
動作片電影外國 瀏覽:862
智庫電影慶余年第一季 瀏覽:744
怎樣把電腦中的電影加密 瀏覽:637
美國人看不起中國人的電影 瀏覽:259
娜姐電影推薦 瀏覽:782
歐美經典動作愛情電影007 瀏覽:788
剪頭發接吻是哪個電影 瀏覽:516
格鬥式動作電影 瀏覽:119
日本重口味倫理電影 瀏覽:553
2017年評分高的恐怖電影 瀏覽:71
2016年的熱門電影 瀏覽:100
黎明電影原聲插曲 瀏覽:515
碰撞韓國電影 瀏覽:741
小宋佳電影大全集 瀏覽:930
我的世界動畫片大全電影全集 瀏覽:38
日本主角是光頭的暴力的電影 瀏覽: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