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丑》:很有諷刺意義的一部電影
看完整部《小丑》,除了極度壓抑和極致極端,我實在想不出其他可以形容這部電影的詞語。
小丑的設定應該是很討喜的設定,一個可恨又可憐的角色。電影諷刺意味過於極致,總讓人覺得一種為了反 社會 而反的感覺。
亞瑟遭遇非常慘,也遭人同情。同樣為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他內心極度壓抑最終母親的騙局揭開,徹底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的整個信仰體系崩塌了。他開始肆無忌憚的殺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歡愉而殺人。其實很多反派角色討喜,因為他懲惡揚善,他是灰色地帶,而是因為純粹。純粹的壞,甚至有時候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么做。這種性格設定恰恰能最大程度沖淡反派角色的「反」以及觀眾對他們天然的厭惡。
而亞瑟的轉變,我認為動力不足,或者是沖突不夠,沒有達到足夠「反」的點。就是「慘」並沒有觸及到人潛意識里那個最柔軟的地方。無法帶入,自然無法完全理解。對於亞瑟,我只能同情,絕對不會喜歡,也絕對不會支持。
結尾,小丑勝利了,但是他真的高興嗎?目的真的達到了嗎?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在電影里,我們甚至希望最終勝利的是反派,稍微緩和一點的說,希望最後兩方能共存。為什麼?原因只是我們潛意識里認同他的觀點,即使他代表的是反面人物。
每個人心裡都有陰暗的那一面,就是不能見人的那一面。反面角色之所以能帶給我們享受,博得我們的同情,是因為他讓我們內心深處永不見光的那一面得以重現,告訴我們還有同類。代入感就是這么來的。
其實寫到這里,導演的意圖或許也有另一種解釋,是以一個客觀中立的角度來看《小丑》,對角色呈放任態度。他並不是單純的在諷刺特權階級,他同時也在質疑民主。一方面是精英主義,一方面是民粹主義。底層群眾究竟應該怎樣自處, 社會 究竟該有誰來治理?誰又會有定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