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山西懷仁拍的電影名字叫什麼
電影《香火》 獲第四屆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等多個國際獎項
《香火》故事梗概是這樣的:過去與現在,小村的傳統都是殺羊。最近,小村唯一小廟裡面的佛像坍塌了,村中從此沒有了崇拜的圖騰。小廟唯一的小和尚看著心痛,於是出門化緣想維修小廟和小廟里的佛像。因為這樣既可以維持他的生存,也可以避免殺生的村莊因為沒有廟而遭受災禍。從此,他成了一個文物科幹部到KTV小姐們常見的人物。。。。。。
一個取材於懷仁縣的真實故事,演員全部由當地群眾擔任,講的是懷仁方言,拍攝地也是在懷仁一個看似荒涼的古堡及縣城村落,卻在國際上屢獲大獎——這就是電影《香火》創造的傳奇。
2003年春節期間,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籍貫太原的寧浩來到懷仁,時年26歲的他找到一幫同學開始拍攝他的畢業作品,並選擇了發生在懷仁縣親和鄉南小宅村永寧寺的真實故事作為影片題材:一個年輕的和尚,為了重建業已坍塌的佛像,也為了維持自己存在的根本,開始了辛苦的化緣,面對著芸芸眾生,經歷了種種坎坷,最終,當佛像落成時,身置茫茫雪野之上,昊昊天宇之下,他卻在不絕於耳的「阿彌陀佛」聲中陷入更大的困惑……
影片拍攝地全部採用懷仁實景,主要情節都是在一個名為西安堡的村莊完成。西安堡在懷仁歷史上有著重要的位置,史書存疑記載其為懷仁舊治和「懷想仁人」會盟的東城所在地,明代為驛站,後設操守防禦,清初臨時成為大同縣署駐地。現已殘破,但古韻猶存,有著「堡是一村,村是一堡」的奇觀,旅遊開發潛力巨大。
在電影演員中,文物科幹部、KTV小姐,小三輪司機、算命先生,派出所民警等均為當地臨時聘請的群眾演員。主演年輕和尚的李強現為懷仁人壽保險公司員工。所有演員講的也都是地道的懷仁「土話」,體現了俚俗、幽默的感觀氛圍。各大媒體評論道:「片中的演員非專業出身,演得卻恰如其分。」
影片以非常朴實的導演手法講述了一個非常嚴謹的故事,特別是晉北古城懷仁獨特的地理風貌特質,產生了強烈地視覺沖擊感和審美情趣。雖然,本片同許多影片一樣未在內地公映,卻「牆內開花牆外香」:2003年在號稱「新·作家主義國際電影節」的第4屆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4th TOKYO FILMeX 2003)獲最佳影片大獎。同年,該片在第56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錄像競賽單元中成為唯一一部入圍的中國影片。2004年,該片獲得第2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數碼單元金獎和香港藝術中心「2004年度好電影」獎。並相繼參加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德國慕尼黑國際電影節、第4屆台灣南方影展、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電影節、悉尼國際電影節、美國加洲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國際電影盛會。 香港著名影評人黃愛玲認為,影片表現了「在這個沸騰的年代,慈悲的我佛大抵和蒼穹下的普羅眾生一樣疲於奔命!」 全國各大新聞媒體、網站也均對此片予以報道,經網路網站搜索,相關網頁達1470篇。
影片中,古樸的地貌和殘留的古堡,經過文化包裝賦予了新的藝術內涵。塞北旺火、西安殘堡、永寧古剎、幽靜小巷、民宅大院、元宵社火,蒼涼雪野,甚至是寒風中瑟索的小老頭樹,鄉路上艱難行進的自行車,這一切都成為別具特色的文化資源。使影片具備了原生態、民間性、滄桑感的審美價值,也使之成為一個「深刻的寓言」!
據悉,以電影《香火》為藝術起點,青年藝術家寧浩又拍攝了電影《綠草地》,2004年任電視連續劇《中國式離婚》執行導演。2005年,寧浩被劉德華確定為「亞洲新星導」高清電影計劃中國內地導演之一。而一度默默無聞的西安堡村也因之疏通了「文脈」,近年來屢有外國遊客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