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歲月神偷》:難一步佳一步,做人要頂住
《歲月神偷》:聽香港老百姓講述自己的故事
1、
看片名,《歲月神偷》可能會讓人聯想到一年前杜琪峰的《文雀》——都和「偷」有關,又都有著濃烈而倔強的老港懷舊情懷。但歸結到具體內容,兩者千差萬別,杜琪峰是通過一門消逝的傳統江湖技藝來追溯對老香港的記憶,而《歲月神偷》基本上和「偷」無關,它是導演羅啟銳私人的童年往事,「歲月神偷」,隱喻的是那些被悄悄偷走的往昔歲月。「神偷」二字,尤其表達了作者的雜糅情緒——無奈、自嘲、懷戀、感傷。
《歲月神偷》的氣質,和前兩年日本大熱的《永遠的三丁目夕陽》十分類似,都是聽老百姓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家庭,他們拚命努力去改變命運,去爭取幸福,最終我們無法判斷他們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但他們經歷的那段不尋常的歲月,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鮮活縮影。我們從《歲月神偷》中,看到的不僅僅是那些熟悉的場景以及熟悉的人,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力量,確切地說是一個族群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源源不斷地賦予這個彈丸之地最盎然的生機。那些大財團,以及各界名流確實那這片土地上一直以來的永恆話題,但歸根結底創造歷史的還是普通老百姓。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歲月神偷》如果叫《香港往事》的話,也完全可以勝任。
2、
《歲月神偷》始終以一個孩子的視角進行講述,沒有大的時間跨越,或小或大的事情接連發生,你甚至感覺不到片中時間的推移。這很大程度上歸結於導演對敘事節奏的良好把控。影片的上半部分活潑明朗,下半部分則漸漸彌漫著感傷的氣氛,中間兩種情緒的銜接,應該是近幾年來華語電影范圍內做得最好的一次,緩緩地娓娓道來,不知不覺就讓觀者沉浸其中,絲毫感覺不到突兀感。片中也融進大量的時代符號,除了一些真實紀錄片片段的巧妙代入,操著一口上海話的鄰居大叔;孩子們的夢中情人馮寶寶;逢年過節時日思夜盼的蓮蓉月餅;瘋狂襲來的超級台風……這些都在無形中給予影片斑駁並真實的色彩。
內地片方用「哭片」作為宣傳要點,這招對市場可能會起到作用,實際上實在有點委屈這部電影了。哭片分兩種,一種通過直接的劇情生硬地撕裂觀者的感情防線;一種是緩緩地去烘托、溫暖觀者的心房,你流下的淚水也不冰冷。《歲月神偷》便屬於後者,例如片中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每次爸爸問小兒子今天上學學到什麼,小兒子都敷衍了事,可當家庭處於最陰暗時刻的時候,小兒子張口便背誦:「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種對觀眾內心的打動,完全是通過精心的劇情設計以及真實的情感表達完成,細膩的感情描繪也是該片最大的亮點。
當然,也有觀者會質疑片中白血病情節的設置,個人看法是,如果在你的思維里,只要電影里有人得白血病死掉這電影就是爛片的話,那麼你不就不要去看《歲月神偷》了。
演員表上,雖然任達華和吳君如兩位大牌排在前面,但影片的真正主角其實是小兒子。一直覺得,能否控制好兒童演員,是衡量一個導演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標准,因為小孩子的表演要麼無比做作,要麼無比真實。很顯然,羅啟瑞在這一項上達標了。片中那個小孩子演得太好了,無論是念台詞,還是一些細微情感的刻畫,幾乎都看不到表演痕跡,每次出場都極富感染力。這小傢伙叫鍾紹圖,也獲得本屆金像獎最佳新人提名,代表個人力挺。
至於任達華和吳君如,兩人的表演都沒得說。任達華這幾年選的角色都很靠譜,這次的傳統父親形象又是一次突破,叮叮鐺鐺在鋪子里做鞋時的樣子,讓人很難和那個多年來走在時尚前沿的時髦男人聯繫到一起,可以說是再一次證明了自己;而吳君如飾演的母親,是她近幾年來遇到的最好的一個角色,以她的實力,如此出彩也在情理之中,在影片結束的時候聽到有影迷聊天說,「真難想像我被吳君如的表演弄哭了。」不過,想必這位一定沒看過《朱麗葉與梁山伯》。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音樂。片中穿插幾首英文歌曲,對劇情起到了非常不錯的烘托作用,每次響起都令人心頭一熱。時不時回盪的原創背景音樂也非常好聽。相信該片的原聲大碟定會銷路不凡。
3、
《歲月神偷》讓我想起內地正在公映的另一部電影《我們天上見》,兩個片子的內容大部分都來自導演個人的真實童年回憶,卻都令觀眾為之動容,可見只要處理得當,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相隔並不遙遠。在堆滿商業娛樂大片的影院里,能看到這樣的溫暖人心的影片,對影迷來說絕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近幾年來功利主義盛行的華語范圍內,這樣的電影太少了,希望有更多的導演能有機會,並且以負責任的態度去拍攝一部電影送給自己。其實放眼世界范圍,大都令人尊敬的電影大師以及巨匠,都有一部講述自己成長經歷的電影,這部電影又大都是他們的卓越之作。
《歲月神偷》沒能獲得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導演提名,的確讓感到遺憾,不過羅啟瑞導演也不必為此慪氣,影迷們的支持,已然是最好的證明。
❷ 百度人才哪哪哪哪裡去了求 2012大師微電影《你何止美麗》預告片中的背景音樂!!!!小弟跪求!
到我空間 看下 或者 箭視網 找看看 沒有 留言下
❸ 蘇有朋新指導的電影叫什麼
《住在幸福大街的王大媽》
是由合一影業出品、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監制的「美好合一2016·大師微電影」活動邀請導演蘇有朋以紀錄片形式拍攝的微電影,這也是蘇有朋的第一部微電影作品。
出品時間:2016年3月21日
導 演:蘇有朋
類 型:紀錄片
《嫌疑人X的獻身》
根據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懸疑電影,蘇有朋執導 。
❹ 有哪些好看經典的微電影或者這類公眾號
趙奕歡~後備空姐,青春期3部,還有別的~決戰大洋,戀愛大師,上位
❺ 微電影里有個少林大師的叫啥
林則徐虎門銷煙~~~
❻ 求大師騙財騙色,的微電影,
mv 給你 朋友
nav.de.ht
---------- 誠亽電影---------
qkzuscqota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不僅要求我們堅忍踏實,uw※♀eusb、iㄜ丹mБΕo瘛r更要求我們有一種執著、永不言棄的精神。朗n
❼ 優酷出品的發展歷程
2009,第一部播放破億的網劇《嘻哈四重奏》上線引發業界轟動 樹立網劇典範。
2010,《11度青春》首部網路系列微電影橫空出世,《老男孩》風靡全國,成為年度最熱話題,樹立微電影里程碑開創微電影元年。
2011,《幸福59厘米》6位跨界經營傾情創作,首部賀歲微電影《父親》上線引發全民感恩潮,《泡芙小姐》第一季上線 建立百萬忠實粉絲群。
2012,《美好2012》構建大師、實力導演、青年導演三大梯次,微電影、網劇、動漫三彈齊發,創作空前繁榮、確立行業絕對領先地位。
2013,優酷出品繼續引領行業發展,開創:微電影—微力影院;網劇—優酷微劇場;動漫—天行動漫劇場;原創—原創精選四大平台,品牌項目大師微電影、青年導演扶植計劃、嘻哈四重奏、泡芙小姐王者歸來,品質升級。 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嘎納國際電影節閉幕電影;聖丹斯電影節入圍;金雞百花電影節微電影推廣特殊貢獻獎;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展映;紐約電影節展映;釜山國際電影節;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展映;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網路電影;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中國網路試聽節目服務協會互聯網優秀欄目。
艾瑞最佳創意獎;Adworld Awards年度金營銷「最佳創新案例大獎」;金瞳獎最具商業價值網路劇集、最佳導演獎、年度最佳微電影;金微獎最佳團隊獎;中國廣告長城獎;金投賞金獎;金微獎-首屆國際微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一財經周刊「炫創意獎」;Camoaign最佳系列微電影。 中國第一部系列微電影,開啟微電影元年。
優酷出品聯合中影集團,肖央、張亞東、皮三、沈嚴、尹麗川等十位導演傾情打造,通用雪佛蘭全程贊助,大投入助力項目推廣,半年播放過億。
《老男孩》成為全民話題 風靡全國 創下單片超五千萬播放的奇跡。合作夥伴雪佛蘭科魯茲全年銷量增長103%,實現平台、內容、品牌、用戶多方共贏。開啟青年導演合作先河,創作火種延續至今。其人才及內容對在線影視產業影響深遠,《贏家》、《父親》續寫老男孩傳奇,泡芙小姐》打造首部女性風格動漫,《幸福59厘米》張亞東攜一眾跨界好友再譜網路電影新曲。
優酷出品聯合張亞東、羅永浩、呂惠洲、包小柏、開心麻花、苗煒6位跨界導演,立足各自獨特視角詮釋幸福。喬任梁、高露、王小山、藍燕、袁成傑等星光熠熠搭建立體宣傳模式,全媒體、多梯次內容推廣。誕生首部單日過百萬的微電影作品,微博及其他站外轉發達到600萬,好評率達到92%,粉絲人群遍及音樂、話劇、文化界,為跨界人才搭建3實現影像理想的舞台。各領域精英通過微電影傳達自己獨到的觀點和聲音。
優酷出品攜手香港電影節,打造大師級微電影。許鞍華 蔡明亮 顧長衛 金泰勇4位大師領銜《美好2012》電影行動。組建前所未有超一流導演陣容,微電影初涉社會文化話題,引發熱烈討論。香港電影節首映引發轟動,30個國際電影節全年不間斷曝光。全面提升微電影在影視產業的行業地位,帶動更多的實力導演投身網路創作。改變微電影生態,使微電影在文化領域發聲;網路影視行業的野心和生命力得以彰顯。
《龍頭》不同生態人群 龍頭如何抬起
《行者》引發「慢生活」大討論 電影大師變話題大師
《我的路》關注變性人群 傳遞溫暖關懷
《你何止美麗》如果不是因為生命的流逝 他們可能還不會遇見
2012大師微電影開創先河,2013再掀高端創作風尚。
優酷出品 開年大片 風光無限 ,聯手黑澤清、呂樂、張婉婷、吳念真四位電影大師創作
《新年頭老日子》 用最尋常的情境,探尋世界的真像和自我的所在
《深藍INDIGO》 有一個在城市中艱難生存的群體,他們叫做單親媽媽
《一維》 影像大師的一次化繁為簡的嘗試,首創1D影像
《美麗新灣計劃》 在一次奇特的邂逅中,玩味故事,玩味風格
優酷出品基於對未來影視的責任感,致力於在青年作者中發現未來力量,將互聯網創新活力發揚到底。優酷出品青年導演扶植戰略下,投入更多的資金和資源儲備,系列化的項目運作,長線的挖掘、扶植、培養、監制、輸送。以培養影視中堅為目標,為影視內容尋找最接地氣題材,實現優酷出品生產影像,還有夢想的使命。
2012年黃渤、李陽、五百、沈沁源等16位新銳導演脫穎而出,推出16部微電影力作。
優酷千萬資源投入,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引入業內資源:王小帥擔任監制,打動張譯、柳岩、何潔等明星幾乎零片酬參演,鮑德熹、顧長衛、封新城、羅永浩、張揚等真誠推薦。
獲得金瞳獎,金考拉獎等國內外獎項。於台北國際短篇電影節、上海電影節等國際電影節進行展映,新浪微博話筒超2240萬。涌現出的個人及作品在專業領域引起廣泛反響,華誼、小馬奔騰、萬達等電影出品方密切關注,筷子兄弟,盧正雨,vash,五百等導演紛紛成為長片導演。
2013年,優酷出品攜青年導演再踏征途,已獲得劇本和導演簡歷不計其數。優酷出品將持續為新一代網路影視人才搭就成功之梯。
自2010年,優酷出品推出「青年導演扶植計劃」。第一季以《老男孩》為代表的「11度青春」系列開辟微電影元年;第二季「幸福59厘米」首嘗明星跨界執導,掀起「全民微電影」熱潮;第三季「青春感恩季」為愛發聲,年度催淚大戲《父親》感動萬千網友;第四季青年導演成功「逆襲」,引發業界集體聚焦;第五季在「追夢」的路上以夢為馬,繼續領航。2010至2014五年中,優酷出品「青年導演扶植計劃」先後扶植58位導演拍攝20部網劇、近80部微電影,總播放量累計30億。2014年,「青年導演扶植計劃」第六季全面升級推出「優酷出品青年導演電影基金」,在未來3年裡,優酷出品將投入1.5億元投資開發10個電影項目,大批「網生代導演」全線進入電影市場,創立全新業界生態。
❽ 請問大師:我24了,下巴怎麼還未有鬍子長出那是什麼緣故
長不長鬍子是與年齡有關系的,也就是說,到了長鬍子的年齡才有鬍子,不到長鬍子的年齡是沒有鬍子的。這個年齡沒有確切的界限,但一般是初中以後,也就是十四歲以後才可能有鬍子(也有可能提前,但很少出現)。如果十八歲左右還明顯沒有鬍子的話,建議你到醫院檢查一下,是不是內分泌系統出現了異常。一定相信醫生。要不,早長鬍子或者晚長鬍子可能是正常現象,但由此給心理造成的負擔卻是痛苦的。
鬍子是男人的性別標志之一,也是成熟男人的魅力體現。中國有句俗話叫「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男人的鬍子也就被附加了更多的深長的意味。
小的時候聽故事,常常講到的是「白鬍子的老爺爺」,鬍子也還是善良、智慧的象徵了。讀《三國演義》,對於關羽的「五綹長髯」印象是深刻的。張飛的鬍子象鋼針一般,表現出硬漢的特徵。還有孫權,在鬍子方面也有了突破,竟然是紫色的胡須。這鬍子長的也算是「打破常規」了吧!看李白的畫像,那鬍子也給人飄逸的感覺!相比之下,難產詩人的鬍子就遭殃了,因為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看馬克思、恩格斯的照片或者畫像,濃密的鬍子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睿智的鬍子,革命的鬍子;那是無產階級偉大革命導師堅貞不屈的鬍子。孫中山先生大總統照片上,其鬍子也是獨具特色的,還有李大釗先生的鬍子也有非常突出的特點。魯迅先生的鬍子濃密而倔強,可顯示出他的性格。長征期間,周恩來同志蓄起胡須,看他那個時期的照片,看那濃密而雜亂的胡須,可以體會長征的艱辛,可以昭示中國革命的千辛萬苦。
電影藝術家卓別林先生的鬍子恐怕也是讓我們難以忘懷的,可以說鬍子是其幽默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愛因斯坦的鬍子「亂糟糟」的,就象「相對論」一樣,讓一般人難以理解。希特勒的短短的一字胡須和日本的短胡須,都是留上嘴唇的上面、鼻子下面的一點。但是看上去卻是陰森恐怖,透露出獨裁者與侵略者的殘暴氣息。薩達姆被美軍抓獲時,鬍子長而亂,與做總統時的鬍子待遇上恐怕也有了天壤之別,而凌亂的鬍子也透露出薩達姆的疲憊與落寞。
鬍子長的種類是各異的,有長髯,有「三羊胡」,有絡腮胡,……。鬍子的作用是什麼呢?除卻標志男人性別,鬍子還是可以美化的。然而這種美化越來越讓人感到累贅了吧,不如去之而後快。所以現在留鬍子的人越來越少了。時常的修整面部,把鬍子用剃刀颳去,保持潔凈和衛生。男人要出發了,剃須刀似乎是必須要帶在身邊的。
刮鬍子是成年男人的功課,就像化妝是年輕女人的功課一樣。男人一近中年,頭發如秋風中的樹葉,有了凋零的感覺;而鬍子卻如雨後春韭,割而復生,又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了起來。大約中年男人患得患失太多,用腦過頻,肥料被心機爭去了,頭發就爭不到肥料,只有萎縮;而鬍子呢,因了與嘴的親戚關系,近水樓台先得月,早早把肥料劫了下來,先肥了自己再說,這也太沒有全局觀念了。
男人的鬍子一天不刮,有粗糙之感;兩天不刮,臉就變得舊了,三天不刮,連自己也感到蒼老了一截。男人的面子通常不是指臉龐,而是指對頭發和鬍子的處理問題。失節事小,面子事大,所以先前的剃頭匠把自己的營生說成是「頭等事業」、「頂上功夫」,除了少許的自吹成分,看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刮鬍子的最佳方式當然是去傳統的剃頭鋪子,剃頭匠最好是上個世紀70年代就操此業的。那裡有滾水快刀侍候著。刀當然不是刀片,也不是嗡嗡作響的電動刮鬍刀,而是背厚刃利的剃頭刀,足足有300克重,拿在手裡就像拿了一件武器。等醮著肥皂沫的刷子先在臉上除了眼睛、鼻子和嘴的部分細細地塗了一遍,毛孔膨脹起來,這時刀子就開始了工作。刀子在臉上游刃有餘地掃盪,連細枝末節也不放過,心裡就有了一種除惡務盡的快感。臉龐和嘴唇周邊的鬍子消滅了,剃頭匠接著打掃耳根和後脖子上一群散兵游勇,末了連隱蔽在鼻洞里的小股殘敵也不放過。事畢,腦袋就像輕了分量,靈活起來;不照鏡子,就覺得自己比進理發鋪前光鮮了許多。渾身也舒泰得可以。
刮鬍子的次好方式是自己解決,條件和程序如前,只不過刀子換成了刀片,最好選擇在陽光明媚的晴好天氣。自己刮的時候,要心平氣和,否則傷了臉無法索賠。
第一種方式現在太難覓,第二種方式又太麻煩,於是再次的方式只好求助於電子刮鬍刀這種舶來品。好處是可以隨時隨地刮,說得准確點不是刮,是在剃。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剃得不幹凈,用手摸上去,茬茬還在,只不過比先前短了一些,粗糙的感覺還在,心裡總有些別扭,就好像打了勝仗卻讓一小股敵人逃脫了一樣。
最後一種方式是進靚女出沒的發廊之類的地方去刮鬍子,如果不是萬不得已,對修面有體會的人是不進去的。因為她們的專長是洗頭或者幹些別的什麼,就好像大商場不做針頭線腦的生意一樣。那不是刮鬍子,也不是剃,較為確切地說法是在扯,扯得生疼。那地方的特點是把你的幾根頭發搓揉的更加形影單調,把你的口袋掏得更加徹底。
鬍子的問題事關男人面子,瘦臉的人滿臉鬍子,就顯得人窮志短,馬瘦毛長。肥臉的人生滿鬍子就無形中多了一點匪氣,與文明的形象隔了一層。現代人不喜歡如此,於是男人們紛紛去刮鬍子。
❾ 中韓青年夢享微電影展的大師班是什麼
第二屆中韓青年夢享微電影展評審團聯合主席姜帝圭、黃建新等導演會在大師班現場與入圍青年導演進行電影方面的交流,同時針對幾部優秀作品進行點評,與青年導演現場討論。
❿ 同樣的營生,為什麼古代的伶人戲子和現在的演員明星差距這么大
什麼是伶人?
伶人,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有歷史記載,黃帝時伶倫造音樂後稱(那時候伶人的地位應該還不錯)。樂官也叫伶官,後來把以演戲為生的藝人包括進來,統稱為伶人。
伶人,也叫優伶,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凸出的演藝人員。嗯,不過這都是現在人的看法。
伶人
在中國古代,優伶也叫戲子,也就是職業戲曲演員,有一定的輕視含義。明清時期常人言謂下九流道:「一流戲子二流推,三流王八四流龜,五剃頭,六擦背,七娼八盜,九吹灰」。也就是說在明清時期以職業劃分三教九流,戲子屬於九流中的下九流,可見其社會地位有多麼的低下。
也有說戲子連三教九流都不算,並且我國自古有個「樂戶」的制度,也就是伶人們都必須列入的戶籍,也就是說戲子優伶們的後代是不得參加科舉(清朝專門的規定),不得為官,不得另從他業,也就是說戲子的後代永遠都是戲子(不過這種說法也不是很絕對,就我們所知很多優伶戲子被賣與達官貴族,若是能生個一兒半女,即便是庶子,子女的身份也是脫離了賤籍。)
古時伶人們
我昨天發的「中國古代美女」的盤點的那篇文章里寫過衛子夫也曾是謳者(歌姬,也可以說是優伶)出身,不過人家最後當了皇後,她的兒子曾經是太子,她的曾孫子還當上了皇帝;還有趙氏姐妹,也曾是舞者出身,一個皇後一個寵妃。所以很多戲子優伶們的生涯也並不是都很凄慘。
而這些混的好的大多都是名角,要在伶人這行業里拔尖,否則就意味著沒有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永遠要抬頭看人,受人欺辱。
著名的京劇藝術表演家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曾經感慨:「干咱們這一行,唱好了是『戲飯』,唱不好了是『氣飯』。」
京劇妝
不過,到了晚晴、民國時期,一些名演員的社會地位逐漸提升了,胡蝶,藍蘋,還有梅蘭芳成了上層社會所青睞的香餑餑。胡蝶伴了張少帥,藍蘋和太祖結成了伴侶,梅蘭芳更是成為了人民藝術家。他們往往成為了一個戲班子的班主,也被時人稱為先生。如知名的京劇演員程硯秋,被人稱作程先生。還有據說以他為原型拍的電影《霸王別姬》裡面的講述的程蝶衣和段小樓這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思考,不瘋魔不成活,雖然後期被打擊成「封建」,但我們不能否認,在懂這一行的人眼中,他們的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電影的中間部分體現出來)。
霸王別姬劇照
現代的演員明星
民國時期解放了很多的職業,於現在最有影響力的大概就是---演員職業了。
這里定義一下,演員。指的是參加戲曲、戲劇、電影、舞蹈、曲藝、等表演的人員。
其實如今的娛樂圈,大多還是明星當道的時代。明星,嚴格來說,應該還不能被稱作是演員,明星,在舊社會是指交際場中有名的女子(像是老上海的很多夜總會的台柱子,舉個例子,就是《情深深雨蒙蒙》里的陸依萍那種人),現在呢,明星是指在某個領域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經紀公司包裝出來的公眾人物,類似於演員),像是電影明星,足球明星,歌手,網紅等等。。
這里有幾個代表人物(就事論事,沒有什麼諷刺含義):
當紅花旦楊冪
小花鄭爽
現在的明星出門辦事要全副武裝(怕被群眾認出來),開演唱會萬人空巷,身家百萬、千萬不等,嗯,門檻比較低,不在乎年齡多大(有顏值就夠),時不時要去各個地方尬拍(最常見的是機場)一下,刷刷存在感,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明星也好還是演員也罷,他們的社會地位看起來似乎都是很高的,像是老一輩的演員普遍被稱作藝術家,很多著名演員甚至還當上了一些某某代表,進入了上層階級(這里不細說)。
那為什麼同樣的營生,古代伶人和現代的明星社會地位差距如此之大?
在我看來古代的戲子優伶從階層起源就差了一大截,正所謂,優者,調戲也,本意是調笑戲弄的行為,他們產生於等級分明的奴隸社會,是賣身媚主的奴隸階層,封建社會的戲子也繼承了這種傳統,再加上「樂戶」制度,所以,他們的出身大多是處於極其平困、身份卑賤的家庭,或是罪人家庭(古時常有罪臣之子女被賣入教坊司)。他們等級低下,屬於主人的私有財產,生殺予奪任憑處置,而且若是有良家女子不幸入了樂戶籍,就連族譜中都要除名。
古時伶人
我們知道,古代的藝人平均水平是相當高的(畢竟是臨台表演,不像現在演員還可以找替身),這些伶人大多是幼年時期就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多才多藝,「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功成,才能登台演出(這里電影《霸王別姬》剛開始那一段深刻描繪了那些小孩子們的訓練場景,十分悲慘)然而,這樣的辛苦卻得不到尊敬,反而受到輕賤(當然這與他們很多都道德品質低下,奴顏屈膝,自甘墮落,諂媚侍主也有關)。
民國後解放了這一職業,現在的演員明星就沒有什麼所謂的「樂戶」籍了,他們很多都出生在非常良好的家庭,不少還是紅色家庭(這里不細說),從出身上就高了不少,還有「科班」,再加之現在社會開放,講究人人平等,自由和諧,明星賺錢多,來的快,受人追捧,所以當明星也就成為了人人欽羨的職業了。
明星召開演唱會
謝謝閱讀!
對此,各位看官怎麼看呢?或者有什麼錯誤亦或是補充的,歡迎前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