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部叫復活的電影
《啟示》2006
導演: 梅爾·吉布森
編劇: 梅爾·吉布森 / Farhad Safinia
主演: 魯迪·楊布拉德 / Dalia Hernández / Jonathan Brewer / Morris Birdyellowhead / Carlos Emilio Báez
類型: 劇情 / 動作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瑪雅語
上映日期: 2006-12-08(美國)
片長: 139 分鍾
又名: 啟示錄 / 阿波卡獵逃 / 毀天滅地
B. 一部電影,關於復活
起死回生 The Lazarus Effect (2015)
導演: 大衛·賈柏
編劇: Luke Dawson / Jeremy Slater
主演: 埃文·彼得斯 / 奧利維亞·王爾德 / 唐納德·格洛弗 / 馬克·杜普拉斯 / 莎拉·伯格 / 更多...
類型: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5-02-27(美國)
片長: 83分鍾
又名: 拉撒路效應 / 永夜魔女(台) / 回魂實驗(港) / Reawakening / Lazarus
C. 關於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的電影有嗎
前蘇聯【復活】譯制經典D5(長影) 片名:復活 導演:什維茨爾 主演:塔瑪拉·謝明娜 出品:莫斯科電影製片廠 地區:前蘇聯 上映:1960年 配置:日2+長譯經典公映國配 視頻:4:3 色彩:黑白 音頻:俄語2.0 192Kbps/長譯公映配音2.0 192Kbps 字幕:日文/中簡/中繁(中文字幕根據配音整理) 譯制:長春電影製片廠譯制分廠1962年譯制 翻譯:傅配鈃 譯導:李景超 配音:孫敖、向雋殊、車軒、陳汝斌、賀汝瑜、肖南趙雙成、李真、陳光廷、馬靜圖、黃世光、孫曉雯、程晨、白玫、解說肖南. 劇情簡介: 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誘奸後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女達八年之久。後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後,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准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盡管還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本片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 關於影片: 本片根據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復活》改編攝制而成!托爾斯泰於1889年動筆開始創作,其間幾易其稿,一直到1899年才終於寫成了這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精品。這部巨著的原文有40多萬字,它詳細敘述了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人性的復甦過程。尤其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他的原型是托爾斯泰的一個朋友——檢察官柯尼講的一個真實故事:有位上流社會的青年,在他陪審的案件的被告人中發現被他誘奸過的姑娘,那姑娘已成了妓女,被指控偷了嫖客的一百盧布,並被判以四個月的監禁。那青年良心發現,想方設法同女犯見面,並請求柯尼的幫助,表示願意同女犯結婚以贖罪。不幸的是,那女犯因傷寒死於獄中。這個故事給托爾斯泰強烈的震動,於是他以這個故事的藍本為開端,塑造了聶赫留朵夫這樣一個人物——男主人公涅赫柳夫引誘姑媽家女僕瑪斯洛,使她懷孕並被趕出家門。後來,她淪為妓女,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在聶赫留朵夫的身上,凝聚了托爾斯泰通過大量調查、觀察和思考所得到的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寄託了托爾斯泰的許多先進思想。當然,由於所處的年代的局限,托爾斯泰的思想在我們現在看來有許多明顯的缺陷。作者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由精神的人和獸性的人組成,這兩部分總是在不停地較量,人應該不斷地反省,不斷地完善自我,讓精神的人占據上風。在作品的結尾部分,出現了一個無名老頭,他代言了托爾斯泰對暴力統治的憤恨,表達了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理想。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的藝術性,它採用了對比手法,從而增加了感染力;它通過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讓讀者不由自主地投入進去,與作品的主人公們同呼吸、共命運。總之,《復活》是一部人性的贊歌,它以高超的藝術所表達的思想已超越了國界。文學是以情動人的,《復活》正是這樣一部充滿對勞苦大眾和弱小者的問情和愛護之心,對統治者的憎恨,對革命者的敬意的作品,由此感動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人。 關於配音: 向雋殊是我國老一輩配音藝術家,從五十年代開始就在長譯廠這塊電影譯制事業的園地里默默地耕耘著。在中國的譯製片中,向雋殊的聲音是不可重復、難以泯滅的。當今天我們感嘆語音的凋零、配音藝術衰落的時候,不禁常常產生對老一輩配音藝術家的追憶。向雋殊在為《復活》中的女主角瑪絲洛娃配音時,通過反復觀看影片,閱讀、分析劇本和托爾斯泰的原著,對瑪絲洛娃善良、單純的本性和她命運變化的三個不同階段以及她在這三個不同階段中思想、感情、心理、性格的變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並將這種理解,化為自己的感情,由衷地發出角色的聲音。在表現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卡秋莎)時,向雋殊懷著對角色深深憐愛的感情,運用甜潤中帶有脆美、爽快中略具羞澀、如同鶯啼燕囀般的聲音,表現了瑪絲洛娃少女時代的天真、純潔和對生活、對愛情的美好憧憬。當瑪絲洛娃淪落為妓女之後,向雋殊一方面運用比較混濁、沙啞並帶有幾分輕佻的聲音,表現出一個酗酒過度、空虛頹廢、玩世不恭的煙花女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懷著深深的同情,用憤懣的聲調,表現了瑪絲洛娃對屈辱的反抗。當虛偽的法律宣判瑪絲洛娃有罪時,她發出了「我沒有罪」的呼喊。向雋殊為這句台詞配音時,加重語勢和力度,幾乎是用自己的整個心靈去呼喊的。聲音撕心裂肺,撼人心弦,交織著血和淚,有力地表現了一個真知未泯的煙花女對命運的反抗。當瑪絲洛娃受到革命者的影響,從墮落中覺醒過來後,向雋殊又運用了凄涼悲哀、然而卻飽含信念的聲音,表現了心靈留下傷痕的瑪絲洛娃的心境和覺醒後的精神氣質。正是由於向雋殊對瑪絲洛娃有了准確、深刻的理解,並將自己置於角色的感情之中,因此才能把瑪絲洛娃的形象層次分明、細致入微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產生了感人的藝術力量。她為瑪絲洛娃的配音,無論是配音構思的完整性和配音造型的典型化程度,還是聲音技巧運用的完美,都稱得上是電影配音藝術中的傑作。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求採納
D. 看過電影《復活》的進
《復活》大膽的表現風格讓看到它的人眼前一亮,導演克里斯蒂安·沃克曼最大限度的詮釋了什麼叫做黑色風格。動態捕捉,3D動畫成像以及黑白高對比渲染,影片運用的各種處理技術讓這部動畫作品更為生動,編劇黛拉波特一直想拍一部偵探的故事,如今的《復活》給了他這個機會。得益於片子中特別的視覺效果,將未來主義的賽博朋克和50年代的經典黑色元素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未來派的巴黎城本身就是電影中最重要的演員,遍地可見的新式建築,滲透不入一絲的陽光,所有人都被這些高聳的未來象徵的陰影所籠罩,壓抑氣氛與未來都市之間的格格不入讓巴黎少了一些浪漫,多了一些黑色。
《復活》的導演克里斯蒂安·沃克曼和製片艾東·索馬奇與年輕的馬克·麥恩斯是在一次動畫節上認識的,1999年,沃克曼攜自編自導的片長只有10分鍾的動畫短片參加歐洲電腦動畫節,期間馬克·麥恩斯的三維動畫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麥恩斯是一位3D動畫和動態捕捉技術的倡導者,這位動畫新人的作品實際是第一部使用「動態捕捉」技術的黑白動畫。那一次,三人對黑白靜態影像的立體化處理交換了彼此的一些見解,比如用極為真實的表現手法來減弱通常動畫影片的平面感,這是一種新的視覺概念。
在與兩位編劇研究過影片的拍攝細節之後,法國電視二套答應投資拍攝該片。沃克曼和索馬奇摒棄了一般動畫片的製作方法,採用了真人實拍後再用電腦軟體逐幀重建的方法,這就帶給了動畫影片一種介於虛幻和真實之間的空間感。動態捕捉(Mocap)最早應用於游戲之中,最近才頻頻出現在電影製作中。
這種遙感技術可以記錄下演員的一切動作,然後通過後期的電腦製作完成全新的人物建模,將演員的動作真實的重現在動畫形象上。當時沃克曼還不知道自己的第一部長片正因此緩緩拉開序幕。同年9月,製片人索馬奇促成了沃克曼同馬克·麥恩斯及兩位編劇的結識,這五位都不過30歲並且背景各異的年輕人很快撞出火花,隨之是數以百計的會面,直到蟄伏6年的設想逐漸成形。
幾年間的合作和交流不僅讓五個人交情莫逆,還使影片的創作意圖高度統一,他們要完成一部超越技術、超越動畫和黑白影像,涵蓋多重文化內涵的驚心之作,要讓所有觀眾忘記和逾越類型的界定,從而創造出一個空前的視覺奇跡。
想要做出這樣的動畫作品除了需要藉助很多特殊的製作軟體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建立一個自己的工作室將真人影像與動態捕捉技術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在這一點上,馬克·麥恩斯也許和喬治·盧卡斯有些相象,因為歐洲沒有符合《復活》製作要求的視效工作室,麥恩斯為影片建立了Attitude工作室。IBM為這個工作室提供了一些硬體和軟體支持,包括300台製作終端,200台渲染伺服器和24T的存儲空間,以及一些技術處理方面的顧問。
幻化巴黎
在談到如何勾繪這座未來之城時,主創人員說之所以將背景選在巴黎,是因為巴黎早就獲得國際化的認知,世人早已將它的特徵稔熟於心,而在處理效果上,必定要不遜於《銀翼殺手》中的洛杉磯。不過,導演沃克曼所要呈現的,並非是在有關巴黎的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千篇一律的浪漫和名勝,蒙馬特高地、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之類的場景恰恰是影片所不願耗費筆墨之處,沃克曼要展示的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另一面,陰暗沉悶的一面。
按照設想,2054年的巴黎將會停止擴張,在有效遏制城市膨脹之餘,是極其窮盡的開發地下空間,由此地下幾百米深度內不計其數的隧道多如迷宮。為了更好的完成影片中的城市布局,創作小組請來了建築師阿爾弗萊德·弗拉扎尼,在設計中借鑒了法國建築大師埃菲爾和吉爾馬的設計風格及法國18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潮影響。
作為本片創作的核心技術,「動態捕捉」精準而真實的記錄了演員現實中的動作和表情,由此為3D人物賦予生命。據導演說,如果影片全部啟用真人實景拍攝,拍攝投入將達2億歐元,而在動態捕捉和3D技術的應用下,只需人物和布景就可以將神話變為現實,拍攝預算縮減到1500萬歐元。
為了讓影片中的黑白顏色搭配的更為協調,動畫師們利用瑪雅軟體製作了一種特殊的光罩。但盡管如此,還是單純的黑白兩色還是無法表現出景深,玻璃的反射光以及透明效果。因此,動畫師們沒有採用簡單的模糊處理,而是將背景模糊後,採用適度曝光的方法來獲得以上效果。影片中的交通工具也是亮點之一。
製片人沃克曼剛開始將警探卡拉斯的座騎設定為雪鐵龍DS,但是後來發現這款車子的顏色對比度極高,在片中很難呈現出好的效果。於是雪鐵龍公司建議使用他們最新研發的概念車型,這款車有著夢幻般的外形,最後片中所呈現的效果堪稱完美。《復活》的出現讓動畫合成與真人實拍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看起來明明是動畫的風格卻又給人一種不同於以往動畫片的感覺。這是一部很難分類的影片,也許正是一種新流派的誕生,數字技術帶給我們不同的視覺體驗。
視覺激賞
很難用只言片語概括《復活》的風格,動畫、動作、劇情、科幻、驚悚,如此繁多的類型融合,顯然多元文化的時代產物。從直觀上看,《復活》很接近於弗蘭克·米勒的《罪惡之城》,不過導演沃克曼顯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與《罪惡之城》被劃歸一類,他坦率的說雖然自己也難免被《罪惡之城》的新銳風格所吸引,但其間充斥的大量的暴力和性讓他不敢恭維,除了形式之外幾乎乏善可陳,而他對《復活》的滿意之處正在於外在與內涵的和諧統一。
E. 一個關於復活的電影
生人迴避3
視頻 http://www.56.com/u13/v_NTAyOTI3MDY.html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66806.html?wtp=tt
F. 帶復活兩個字的外國電影
復活 Voskreseniye (1960)
復活 Risen (2016)
復活 Resurrection (1980)
復活 The Resurrected (1992)
圖帕克:復活 Tupac: Resurrection (2003)
爆炸頭武士:復活 Afro Samurai: Resurrection (2009)
犧牲復活者 Resurrected Victims (2017)
機械師2:復活 Mechanic: Resurrection (2016)
復活之日 Day of Resurrection (1980)
希特勒:惡魔的復活 Hitler: The Rise of Evil (2003)
群鳥:復活 Birdemic: The Resurrection (2013)
魔繭復活 Tale of the Mummy (1998)
龍珠Z:復活的弗利薩 Dragon Ball Z: Resurrection of Frieza (2015)
宇宙戰艦大和號:復活篇 Uchû senkan Yamato: Fukkatsuhen (2009)
午夜凶鈴:貞子復活 The Spiral (1999)
絞肉機復活人 The Mangler Reborn (2005)
活死人之夜:復活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Resurrection (2012)
復活島 Rapa Nui (1994)
蓋文·斯通復活 The Resurrection of Gavin Stone (2016)
邪靈復活 The Haunting of Morella (1990)
快樂復活節 Felices pascuas (1954)
復活島 Wake Island (1942)
戀愛復活 Kono mune ippai no ai wo (2005)
吸血鬼復活 Dracula Rising (1993)
復活四人組 Revival (2013)
G. 復活的電影劇情
女孩兒最後舉起錘子砸向了自己的親人,然後直面死亡,黑暗壓抑的不留一點人情味。盡管濃重的宗教意味讓無神論者感到些許不適,就連活死人不用爆頭直接將十字架插進心臟也會死,但這也剛好解釋了活死人的來源吧。
H. 有沒有以托爾斯泰的復活《復活》為劇情的電影或電視劇
有,1960年有一部《復活》電影,但年代有點老,不過評價不錯。2001年也有一部,評價中等吧。
I. 蘇聯電影《復活》
1960年?好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