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2018台灣電影節獲獎

2018台灣電影節獲獎

發布時間:2022-06-27 08:12:57

⑴ 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歷史回顧

電影江湖五十載,金馬浮沉浪淘沙(1)
瓊瑤、胡金銓、歸亞蕾、徐楓
張艾嘉、柯俊雄曾合作的《我的爺爺》。
金馬獎過去半個世紀,從局限於台灣地區的獎項擴散至整個華語地區,已成為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也是華人電影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和大陸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不同,金馬獎更具開放性。40屆之前,參賽影片只要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的影片」即可(這之後刪去「主要」兩字,只要片中有華語都可參加),且沒規定是否曾公映。這種開放性,讓大陸、台灣、香港甚至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出產華語片、電影人都有機會獲得肯定。
上世紀90年代,金馬獎變成完全由民間舉辦後,包容性和前瞻性也更具顯露出來。大製作、大明星可以捧杯,小成本文藝片、不知名演員也能獲獎。很多如今知名的電影人第一個獎項肯定就來自金馬。
翻看過去50年的金馬獎,就像是閱讀一本濃縮的華語電影史。我們既能看到時代精神和評獎標準的變遷,更能領略到每個時代電影人的卓越風采。 取自金門馬祖
1962年台灣官方為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在金馬獎的前二十年,由於評獎為官方主辦,獲獎人和電影多集中在台灣電影和香港國語電影。「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地名的字首,剛好也符合全球主要電影節名稱以「金」字為頭的潮流。前十屆,由於官方色彩濃厚,獲獎影片多由中央電影公司、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等出產。不少影片也頗具意識形態色彩,也經常有官員參與頒獎。
電懋VS邵氏
上世紀60年代,剛好是邵氏兄弟和電影懋業(簡稱電懋)在香港乃至東南亞展開激烈競爭的年代。第一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星星太陽月亮》就來自於電懋,當時電懋的實力可以說略勝於邵氏,舉例說,1964年金馬獎曾停辦一年,一方面因是與第11屆亞洲電影節(今亞太電影節)撞車,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年電懋公司總裁陸運濤一行三十餘人在台中飛機失事罹難,當時這個事件震動華語電影圈。
1963年第二屆金馬獎,由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拿到6項大獎,是前十年囊括獎項最多的影片之一。可以說,在陸運濤罹難後,邵氏影業才開始了在華語影壇長達三十多年的統治地位。
李翰祥
作為華語影史的傳奇人物,李翰祥一生拍片無數,類型橫跨歷史、戲曲、奇情、風月、歌唱、恐怖等類型。第二屆金馬獎便憑《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拿到最佳導演在內6項獎,第四屆《西施》再包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第九屆憑《緹縈》獲最佳編劇。李翰祥雖不是金馬獎獲獎最多的電影人,但其作品的票房紀錄、引發的爭議、對兩岸三地電影工業的影響則無可置疑。
李行
從第三屆開始,李行導演共有《養鴨人家》(上圖)《啞女情深》《婉君表妹》《還我河山》4部影片獲得金馬獎,其中《養鴨人家》獲1965年第三屆金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開啟台灣電影健康寫實主義風潮。從此李行成為台灣導演扛鼎人物,晚年更是為兩岸電影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他是金馬50年歷史上獲最佳導演獎最多的電影人(和杜琪峰並列為三次),而他導演的7部影片曾獲最佳影片,更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嶄露頭角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有多部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獲金馬獎,除《啞女情深》《婉君表妹》外,還有《煙雨蒙蒙》《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等多部影片獲得表演獎項。進入70年代後更多瓊瑤小說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成就華語影視圈長達近五十年的瓊瑤傳奇。
與張徹一起開創華語新派武俠片的胡金銓,也在這個階段嶄露頭角,從演員起步的他憑借自編自導的《大地兒女》《龍門客棧》分獲第四屆、第六屆金馬獎最佳編劇。而更大的肯定在之後,1979年憑《山中傳奇》獲16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直到今天歸亞蕾還活躍在華語電視屏幕。年近七十的她出道甚早, 1965年22歲的她主演首部電影《煙雨濛濛》,1966年獲第四屆金馬獎影後。後主演過多部電影、電視劇。1970年的《家在台北》,於第八屆金馬獎再獲影後。 二秦二林
上世紀70年代的台灣,以瓊瑤小說為代表的愛情文藝片成為主流,這些電影里的俊男美女迅速成為超級紅星,曾出現過一道人稱「二秦二林時代」的亮麗風景:秦漢、秦祥林、林鳳嬌、林青霞,這四位俊男靚女在銀幕上演繹出一樁樁動人的愛情故事;銀幕外也有精彩的感情戲。
秦祥林最早走紅,主演了《一簾幽夢》《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1975年他在第十二屆金馬憑《長情萬縷》獲得影帝,1977年第十四屆金馬憑《人在天涯》再獲影帝。不過與秦祥林相比,秦漢的金馬履歷就沒那麼輝煌了,秦漢唯一一次拿金馬獎卻不是瓊瑤電影,而是1978年李行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飾演殘障人士鄭豐喜。不過與這些演藝生涯比起來,觀眾似乎更熱衷當年兩人「爭奪」林青霞的八卦,而相較於林青霞,林鳳嬌在最走紅的年代(1982年)嫁給了成龍大哥,從此相夫教子。
徐楓
從一代俠女到國際知名製片人,徐楓在華語電影史上算是不多見的傳奇女子。17歲出演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成名,1976年憑借在《刺客》中的出色表現,獲得第十三屆金馬獎影後,1980年在第十七屆金馬獎上憑《源》再獲影後。嫁給香港富商湯君年後,徐楓轉而成為製片人,成就更大。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滾滾紅塵》,唯一在戛納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獎的華語片《霸王別姬》。
柯俊雄
柯俊雄是台灣電影界「勞模」,出演200多部電影,類型橫跨愛情、動作、歷史等。1979年柯俊雄憑《黃埔軍魂》獲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99年自導自演《一代梟雄:曹操》在三十六屆金馬獎再獲影帝。闖盪香港影壇期間,他參演的《江湖最後一個大佬》等在很多錄像廳青年心目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不過坊間更愛聊他的「江湖」傳聞,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欲女舒淇出道」和「斗毆古龍之死」。
張艾嘉
作為華語電影圈不可多得的全能女性電影人,張艾嘉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從影,入圍過導演、女主角、女配角、原著劇本、改編劇本等多種獎項,甚至還擔任過金馬獎主持人,七次入圍最佳女主角也抱回兩座金馬影後。1981年第十八屆金馬獎憑《我的爺爺》獲金馬影後,1986年第二十三屆因《最愛》再獲影後。
-嶄露頭角
徐克金馬獎從來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前瞻性屢屢被時間證明。1981年剛滿30歲的徐克在第十八屆金馬獎憑《鬼馬智多星》獲最佳導演,至今他仍是金馬獎史上最年輕的導演獎獲得者。這之前他的《諜變》《地獄無門》《第一類型危險》開創了香港新浪潮,但始終未獲獎項肯定。金馬的鼓勵讓徐克更加銳意創新。 新浪潮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金馬獎的開放性也為這時期香港電影給足肯定,包括周潤發、梅艷芳、周星馳、張曼玉、成龍、王家衛等明星、名導不斷涌現。與此同時,台灣電影「新浪潮」運動興起,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等導演脫穎而出。尤其在1989年的第二十六屆金馬獎上,最具標志性的便是侯孝賢和他的《悲情城市》,影片在獲得最佳導演獎等多項大獎的同時,獲得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也開啟了華語導演的歐洲電影節拿獎的風潮。《悲情城市》題材上直面台灣敏感的「二二八」事件,間接推動了台灣電檢制度的松動。該片不但奠定了侯孝賢個人風格,也開啟了台灣新電影輝煌之路。
楊德昌
1986年第二十三屆金馬獎上,戰勝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獲得最佳影片的是一部叫《恐怖分子》的電影。該片由楊德昌執導,時年39歲的他才執導過三部電影。《恐怖分子》是他第一部多主人公電影,他用現代變革的眼光來看待台灣都市的文化變遷與人情世故,偏重理性剖析,極具批判意識。1991年,楊德昌帶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圖)更成為他職業生涯代表作,當年在第二十八屆金馬獎再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這部長達4個小時的史詩作品,也讓楊德昌為西方評論家所知。可惜的是,他於2000年憑借《一一》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迎來事業高峰卻罹患直腸癌,藝術生命戛然而止,2007年離世。
侯孝賢
如果要評選近三十年最能代表台灣本土導演,侯孝賢排第二,沒人敢說排第一。李安更多的作品在美國創作,楊德昌則以拍片慢著稱。侯孝賢1973年以場記身份踏入電影圈,1989年《悲情城市》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1995年第三十二屆《好男好女》再獲最佳導演肯定。金馬獎肯定的只是侯孝賢作品的一部分。
無論是《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還是自傳性的電影《童年往事》《戀戀風塵》都引領過風潮。而台灣三部曲(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確立了他的大師地位。如今的侯孝賢已成為台灣電影領導者,擔任金馬執委會主席幾年來,已將該獎項做成華語電影界影響力最大的盛會。
李安
1991年第二十八屆金馬獎,是電影導演人才輩出的一年。當時和王家衛、楊德昌同時提名最佳導演的還有李安和關錦鵬。1991年李安是以處女作《推手》(上圖)參賽,該片讓郎雄獲得金馬影帝,王萊獲得最佳女配角的肯定。躲在背後的李安似乎被人忽視,但就是這部片開啟了李安的電影夢。1993年第三十屆金馬獎上,他以《喜宴》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2000年《卧虎藏龍》獲得最佳影片肯定、2007年《色,戒》再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成名於金馬的李安,如今享譽全球影壇,擅長於中西文化融合的他,兩度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肯定,也是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人。金馬50周年之際,這位台灣電影影壇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導演擔任評審團主席,金馬獎重新向更開闊的視野出發的意味異常濃烈。
-港星「翻身」
周潤發
1985年二十二屆周潤發憑借《等待黎明》首次拿到金馬影帝,這是他結束和電視台的合約,專心電影領域後獲得的第一個肯定。對於片中主演周潤發而言,《等待黎明》雖然不是他演藝生涯的分水嶺,但也重要。在這部寫盡悲情之能事的影片中,他的演技成功突破了以往的瓶頸。自此,星路逐漸走出低谷步入高峰。1987年二十四屆金馬獎上,周潤發憑《秋天的童話》再獲影帝肯定。
成龍
誰是金馬史上首個蟬聯影帝的人?梁朝偉、周潤發,不,是成龍。1992年作為台灣女婿的他在第二十九屆金馬獎憑《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稱帝,第二年再憑《重案組》稱帝。盡管成龍當時紅遍亞洲,但動作片一直是商業片的代表,經常和電影獎無緣,金馬將成龍納入視野,也是這個老牌電影獎從固守藝術和思想性,向擁有越來越多受眾的商業電影妥協的一種轉變。
王家衛
1991年第二十八屆金馬獎上,贏了楊德昌獲得最佳導演獎的人叫王家衛,當時他的參賽作品叫《阿飛正傳》。許多年回頭來看,這樣的結果其實也是公平的。王家衛是現在香港乃至華語影壇最負國際盛名的導演,獨樹一幟的敘事和影像美學,建立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影響到不少國外導演。王家衛曾五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雖只有《阿飛正傳》獲獎,但《重慶森林》《東邪西毒》《花樣年華》《春光乍泄》部部都能獲得國際影展的肯定。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王家衛再攜《一代宗師》而來,被譽為獲獎大熱門。
張曼玉
1989年,《三個女人的故事》戰勝《悲情城市》獲最佳影片,這部影片導演在之後也大放異彩,他的名字叫關錦鵬,但更重要的是25歲的張曼玉那年憑此片獲得金馬女主角,從此開啟了這位香港女星獲獎之路。在這之後,張曼玉分別在第二十八屆《阮玲玉》第三十四屆《甜蜜蜜》、第三十七屆《花樣年華》獲得女主角肯定,同時也在香港拿到金像獎女主桂冠。至今,張曼玉還是金馬歷史上唯一四奪女主角的女演員,男主角都沒有出現四冠王。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她還憑借《滾滾紅塵》獲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周星馳
1988年第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頒給了周星馳,這個香港電影圈的新人在參演這部影片之前,只是個多年跑龍套的電視劇臨時演員、兒童節目主持人,這個獎項似乎象徵著「多年媳婦熬成婆」。從此他的電影片約開始變多,1990年的《賭聖》小兵立大功在港台創下票房佳績,這之後三年他連演三十多部喜劇片,奠定了獨樹一幟的「無厘頭」風格。在第一次獲金馬17年後,2005年周星馳憑《功夫》在第四十二屆金馬拿下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本土低潮
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頻繁,這十年大陸電影開始進軍金馬獎,姜文、陳沖等導演揚威金馬獎,而劉燁、李小璐和秦海璐等演藝生涯的開端也來自於金馬獎的肯定。而這十年台灣本土電影開始陷入低谷,除《美麗時光》《愛情萬歲》《卧虎藏龍》外,最佳影片都由香港和大陸電影獲得。這十年中,杜琪峰和梁朝偉後程發力,開始三奪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的歷程。而《卧虎藏龍》更是在全球掀起華語武俠片風潮。 梁朝偉
1994年出道12年的梁朝偉,終於憑借《重慶森林》摘得金馬男主角,這是他第一次獲得主角類的獎項。這個獎似乎打通了梁朝偉的任督二脈,他開始了香港電影金像獎五拿男主角、金馬獎三度奪魁的歷程,均創造兩個獎項的最高紀錄。而2000年憑《花樣年華》拿到戛納電影節男主角,更是讓他得到國際聲譽。金馬50他再度憑《一代宗師》入圍男主角,對手是梁家輝、李康生和王羽等,這次他會將金馬紀錄再度提高嗎?
蔡明亮
1994年似乎是蔡明亮年,那一年他的第二部電影作品《愛情萬歲》連拿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第31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蔡明亮是繼侯孝賢、楊德昌和李安之後,又一位在歐洲電影節享有盛譽的台灣導演。他之後的作品《河流》《不散》《你那邊幾點》《天邊一朵雲》等都有不錯的聲譽,但因對評委會看法有異議,曾攜《洞》和《黑眼圈》兩度退出金馬獎評選。2013年他的威尼斯參賽作品《郊遊》再度參與金馬,不知結果如何。
杜琪峰
2000年杜琪峰《槍火》首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對手有《卧虎藏龍》的李安、《花樣年華》的王家衛,最終他突圍而出,此時他已出道二十年。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頹勢盡顯,但杜琪峰卻越拍越順手,2004年憑借《大事件》、2012年憑借《奪命金》又兩次獲得最佳導演,和李行導演並列金馬獎最佳導演紀錄保持人。更重要的是,通過杜琪峰的電影,劉德華、劉青雲也是在事業奮斗多年後終於獲得金馬男主角的肯定。
桂綸鎂
在第49屆金馬獎中,以《女朋友。男朋友》獲最佳女主角,也是繼舒淇得獎7年後,該獎項再次回到台灣演員手中。
戴立忍
2009年第46屆金馬獎上,由演員轉導演的戴立忍憑借《不能沒有你》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影片涉及台灣最底層貧民生活,對社會關懷的態度得到評委會肯定。而業界也認識到了戴立忍身上具備表演、編劇、導演多重才華。
鈕承澤
和魏德聖一樣,鈕承澤也是台灣導演「觸底反彈」的代表人物,2010年他導演的《艋舺》讓台灣本土片重新進入春節檔,並取得票房佳績。他本人雖未獲金馬獎肯定,但卻推出阮經天、趙又廷等新一代台灣男演員。與大陸合拍的《愛》也在兩岸都贏得市場認可。 觸底反彈
進入2004年之後,華語電影圈生態再次發生較大的改變。由於大陸電影市場的興起和香港電影市場的衰落,內地、香港合拍片數量增多,也讓這些影片慢慢占據金馬獎舞台,兩岸三地電影人的融合呈現前所未有的高潮。從2008年開始,台灣本土電影以《海角七號》《艋舺》為代表的影片開啟「觸底反彈」的態勢。
阮經天
在第47屆金馬獎中,以《艋舺》獲最佳男主角,也是繼柯俊雄得獎11年後,該獎項再次回到台灣演員手中。
陳可辛
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產量下降比較快,陳可辛是少量能保證出品數量和質量的導演。1996年的《甜蜜蜜》讓他在香港金像獎拿到最佳導演肯定,但金馬獎的肯定則要遲到10年。2006年43屆金馬獎上,憑《如果·愛》獲得最佳導演認可。頒獎當晚當時他正在北京籌備《投名狀》,劇本剛被投資方否定,正處於極度絕望中的他接到頒獎人吳君如打來的電話,可謂「雪中送炭」。巧合的是,兩年後的45屆金馬獎上,《投名狀》為陳可辛贏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郭富城
如今總結娛樂圈「咸魚翻身」的例子時,郭富城總是會第一個入選。2005年他在《三岔口》中的頹廢演出,為其贏得第42屆金馬獎影帝,讓他迎來演藝生涯第二個春天。從那之後,郭富城在表演方面似乎開竅,連續出演多部頗有挑戰性的角色,更於2006年借《父子》蟬聯金馬影帝,成為成龍之後第二人。
鍾孟宏
台灣新生代導演中,鍾孟宏是最受歐洲電影節肯定的。49歲的他只有三部作品,《停車》獲2008年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第四張畫》獲2010年最佳導演獎、《失魂》入圍金馬50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並代表台灣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爭。鍾孟宏的作品比較擅長對准城市人的黑暗面,和鈕承澤、魏德聖主攻類型片不同,鍾孟宏似乎更像是楊德昌、蔡明亮這類的導演。
劉德華
被譽為華語電影圈勞模的劉德華,2004年在第41屆金馬獎終於獲得最佳男主角,這是他2000年《暗戰》和2004年《大隻佬》兩獲香港金像獎男主角後,演技得到兩岸三地電影人的全面肯定。2004年的金馬男主角對劉德華意義很特殊,因為前一年他和梁朝偉因《無間道》同時入圍,不僅輸給後者而且還被主持人蔡康永調侃;2012年劉德華因《桃姐》再獲得影帝時,已學會自我調侃:「我就自己付錢拿影帝。」(《桃姐》有劉德華的投資)

⑵ 張藝謀都主導過哪些電影都獲得過哪些獎項

張藝謀是2008年8月8日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總導演,也是2004年8月2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北京8分鍾”的導演,在他主導過的電影之中,我比較有了解的分別是:2004年的《十面埋伏》、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2010年的《山楂樹之戀》、2016年的《長城》、2018年的《影》;對於《長城》感覺還是比較好看,而對於《影》完全看不懂,是改自《三國》的,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還有他捧紅的電影女明星,大家叫她做“謀女郎”。

所以,並不是所有導演都可以成為張藝謀, 其實大部分想要成為導演的人缺的是導演的專業知識和實操經驗,對於十大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導演,張藝謀可謂排名第二了,第一是李安。現在,張藝謀已經老了,他的電影一部比一部少了,因此,我們要更加珍惜他的作品。

⑶ 下面是享譽世界的幾大電影節。你知道它們在哪裡舉辦嗎它們頒發的獎項叫什麼

Academy of Motion Pictrue Arts and Scisences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Montreal World Film Festival
加拿大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美洲大獎

New York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電影節--

Sydney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悉尼電影節--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

Taiwan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台灣金馬電影節--金馬獎

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金雨果獎

能查到的只有這些了,剩下的幾個電影節的獎項名稱很遺憾沒能幫你找到

⑷ 2018金馬獎傅榆在第幾分鍾

第55分鍾。

台灣電影金馬獎,創辦於1962年,是中國台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原由中國台灣新聞局主辦,1990年起交由台北金馬電影節執行委員會主辦。金馬獎是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而設立,是華語影壇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項。

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1964年與1974年曾停辦,截至2018年11月共舉辦五十五屆,一般於每年11月至12月於台灣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劇情長片、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二十六個獎項(截至2018年12月)。獎項由評審委員會使用公開討論、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

⑸ 歷屆金馬獎名單

第一屆【金馬獎】(1962)

最佳劇情片:《星星月亮太陽》
優等劇情片:《一萬四千個證人》,《楊貴妃》,《宜室宜家》
最佳紀錄片:《今日金門》
獲獎助金影片:《趙氏孤兒》, 《脂粉間諜網》 , 《慈母千秋》
最佳導演:陶秦《千嬌百媚》
最佳編劇:秦亦孚《星星月亮太陽》
最佳男主角:王引《手槍》
最佳女主角:尤敏《星星月亮太陽》
最佳男配角:矮仔財《宜室宜家》
最佳女配角:唐寶雲《台風》
最佳童星:費立《金喇叭》
最佳彩色攝影:黃明《星星月亮太陽》
最佳黑白攝影:華惠英《宜室宜家》
最佳音樂:姚敏《千嬌百媚》
最佳剪輯:姜興隆《楊貴妃》
最佳錄音:鄺護《楊貴妃》
最佳紀錄片策劃:戴彭齡《今日金門》

第二屆【金馬獎】(1963)

最佳劇情片:《梁山伯與祝英台》
優等劇情片:《黑夜到黎明》,《武則天》,《小女兒》
最佳社會教育特別獎:吳鳳
最佳紀錄片:《台灣漁業》
獲獎助金影片:《白雲故鄉》,《梁紅玉》
最佳導演: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編劇:葛瑞芬《為誰辛苦為誰忙》
最佳男主角:唐菁《黑夜到黎明》
最佳女主角:樂蒂《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男配角:馬驥《白雲故鄉》
最佳女配角:杜鵑《巫山春回》
最佳童星:羅宛琳《街頭巷尾》
最佳黑白攝影:何鹿影《荷花》
最佳音樂:周藍萍《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剪輯:姜興隆《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演員特別獎:凌波《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紀錄片攝影:陳玉帛《台灣漁業》

第三屆【金馬獎】(1965)

最佳劇情片:《養鴨人家》
優等劇情片:《深宮怨》,《人之初》,《血濺紅牡丹》
優等紀錄片:《石門水庫》,《武昌演習》
最佳藝術設計特別獎:《春江花月夜》
獲獎助金影片:《八十八號情報員》,《最後的裁判》
最佳導演:李行《養鴨人家》
最佳編劇:汪榴照《諜海四壯士》
最佳男主角:葛香亭《養鴨人家》
最佳女主角:李麗華《故都春夢》
最佳男配角:井淼《故都春夢》
最佳女配角:王萊《人之初》
最佳童星:小龍《最後的裁判》
最佳彩色攝影:賴成英《養鴨人家》
最佳黑白攝影:王劍寒《一毛錢》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曹年龍《狀元及第》
最佳音樂:顧嘉輝《萬花迎春》,駱明道《情人石》
最佳剪輯:王朝曦《深宮怨》
最佳錄音:孫冰韻《深宮怨》
最佳紀錄片策劃:祈和熙,端木愃《春江花月夜》

第四屆【金馬獎】(1966)

最佳劇情片:《西施》
優等劇情片:《啞女情深》,《金玉奴》
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獎:《大地兒女》
最佳紀錄片:《成功嶺之歌》
優等紀錄片:《重慶演習》,《澄清湖》
獲獎助金影片:《鳳凰》
最佳導演:李翰祥《西施》
最佳編劇:胡金銓《大地兒女》
最佳男主角:趙雷《西施》
最佳女主角:歸亞蕾《煙雨蒙蒙》
最佳男配角:吳家驤《金玉奴》
最佳女配角:盧碧雲《煙雨蒙蒙》
最佳童星:謝玲玲《婉君表妹》
最佳彩色攝影:王劍寒《西施》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顧毅《西施》
最佳音樂:左宏元《啞女情深》
最佳剪輯:姜興隆《大地兒女》
最佳錄音:洪瑞庭《啞女情深》
演技特別獎:王莫愁《啞女情深》
最佳紀錄片攝影:祁和熙《澄清湖》
最佳紀錄片策劃:貢敏《成功嶺之歌》

第五屆【金馬獎】(1967)

最佳劇情片:《我女若蘭》
優等劇情片:《藍與黑》,《何日君再來》,《蘇小妹》
最佳導演:李嘉《我女若蘭》
最佳編劇:秦亦孚《蘇小妹》
最佳男主角:歐威
最佳女主角:江青
最佳男配角:崔福生《貞節牌坊》
最佳女配角:於倩《藍與黑》
最佳童星:謝玲玲《我女若蘭》
最佳彩色攝影:林文錦《我女若蘭》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翁文燈《我女若蘭》
最佳音樂(非歌劇):顧嘉輝《何日君再來》
最佳剪輯:汪晉臣《我女若蘭》
最佳錄音:殷變平《蘇小妹》

第六屆【金馬獎】(1968)

最佳劇情片:《路》
優等劇情片:《烽火萬里情》,《龍門客棧》,《太太萬歲》
最佳男主角:崔福生《路》
最佳女主角:凌波《烽火萬里情》
最佳男配角:井淼《烽火萬里情》
最佳女配角:歐陽莎菲《烽火萬里情》
最佳童星:嘉嘉《多少柔情多少淚》
最佳彩色攝影:林贊庭《寂寞的十七歲》
最佳黑白攝影:余如季《白鷺人家》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李季《寂寞的十七歲》
最佳音樂:王福齡《烽火萬里情》
最佳剪輯:沈業康《寂寞的十七歲》
最佳錄音:洪瑞庭《寂寞的十七歲》

第七屆【金馬獎】(1969)

最佳劇情片:《小鎮春回》
最佳紀錄片:《張大千的畫》
最佳導演:白景瑞《新娘與我》
最佳編劇:吳桓《小鎮春回》
最佳男主角:楊群《揚子江風雲》
最佳女主角:李麗華《揚子江風雲》
最佳男配角:孫越《揚子江風雲》
最佳女配角:張冰玉《小鎮春回》
最佳童星:吳鳳鳳《小情人逃亡》
最佳彩色攝影:鄭潔《小鎮春回》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葉英晉,張國雄《月滿西樓》
最佳音樂(非歌劇):周藍萍《水上人家》
最佳剪輯:汪晉臣《新娘與我》
最佳錄音:王永華《珊珊》
最佳紀錄片策劃:楊文淦《龍井鄉》
特別獎:童月娟

第八屆【金馬獎】(1970)

最佳劇情片:《家在台北》
優等劇情片:《歌聲魅影》,《高山青》,《路客與刀客》,《新不了情》
最佳導演:張曾澤《路客與刀客》
最佳編劇:魯稚子《歌聲魅影》
最佳男主角:葛香亭《高山青》
最佳女主角:歸亞蕾《家在台北》
最佳男配角:儀銘《歌聲魅影》
最佳女配角:夏台鳳《歌聲魅影》
最佳童星:俞健生《不敢跟你講》
最佳彩色攝影:賴成英《群星會》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高山嵐《幸運草》
最佳音樂(非歌劇):周藍萍《路客與刀客》
最佳剪輯:汪晉臣《家在台北》
最佳錄音:洪瑞庭《群星會》
優秀演技特別獎:胡燕妮

第九屆【金馬獎】(1971)

最佳劇情片:《緹縈》
優等劇情片:《落鷹峽》,《母與女》,《庭院深深》,《精忠報國》,《十二金牌》
最佳技術特別獎:《再見阿郎》
最佳導演:丁善璽《落鷹峽》
最佳編劇:李翰祥《緹縈》
最佳男主角:王引《緹縈》
最佳女主角:盧燕《董夫人》
最佳男配角:王戎《庭院深深》
最佳女配角:陳莎莉《落鷹峽》
最佳童星:游龍《精忠報國》
最佳彩色攝影:範金玉《緹縈》
最佳黑白影片攝影:祁和熙《董夫人》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梁延興《緹縈》
最佳黑白影片美術設計:包天鳴《董夫人》
最佳音樂(非歌劇):夏祖輝《緹縈》
最佳剪輯:郭延鴻《獨臂刀》
最佳錄音:林丁貴《落鷹峽》
最佳紀錄片攝影:祁和熙《太極拳》
最富創意特別獎:唐書璇《董夫人》
最佳演員特別獎:金峰《啞巴與新娘》
最有希望新女星:徐楓《龍城十日》
最有希望新男星:邱陽《三朵花》

第十屆【金馬獎】(1972)

最佳劇情片:《秋決》
優等劇情片:《還君明珠雙淚垂》,《精武門》,《真假千金》,《萬事如意》,《水滸傳》
最佳導演:李行《秋決》
最佳編劇:張永祥《還君明珠雙淚垂》
最佳男主角:歐威《秋決》
最佳女主角:翁倩玉《真假千金》
最佳男配角:魏蘇《大地春雷》
最佳女配角:傅碧輝《秋決》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賴成英《秋決》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陳上林《俠女下集》
最佳剪輯:張耀宗《(精武門》
最佳錄音:洪瑞庭《大地春雷》
最佳技藝特別獎:李小龍《精武門》

第十一屆【金馬獎】(1973)

最佳劇情片:《忍》
優等劇情片:《十四女英豪》,《猛龍過江》, 《突破國際死亡線》,《愛的天地》,《天
倫樂》
宣揚中國文字特別獎:《中國文字演變》
優秀演技特別獎:嘉凌《忍》
優秀演員特別獎:狄龍《刺馬》
最佳導演:程剛《十四女英豪》
最佳編劇:鳳鳴編劇小組《忍》
最佳男主角:楊群《忍》
最佳女主角:上官靈鳳《馬路小英雄》
最佳童星:湯志偉《天倫樂》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贊庭《愛的天地》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鄒志良《彩雲飛》
最佳音樂(非歌劇):劉家昌《愛的天地》
最佳剪輯:張耀宗《猛龍過江》
最佳錄音:王永華《十四女英豪》

第十二屆【金馬獎】(1975)

最佳劇情片:《吾土吾民》
最佳導演:劉藝《長情萬縷》
最佳編劇:張永祥《吾土吾民》
最佳男主角:秦祥林《長情萬縷》
最佳女主角:盧燕《傾國傾城》
最佳男配角:儀銘《雲深不知處》
最佳女配角:蕭芳芳《女朋友》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贊庭《女朋友》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陳景森《傾國傾城》
最佳(非歌劇影片)音樂:溫隆信《雲深不知處》
最佳剪輯:張耀宗《直搗黃龍》
最佳錄音:王永華《少林五祖》
最佳攝影:余如季《木琴心聲》

第十三屆【金馬獎】(1976)

最佳劇情片:《梅花》
優等劇情片:《滴滴血淚滴滴情》,《碧雲天》,《狼牙口》,《八道樓子》, 《刺客》
最佳導演:張佩成《狼牙口》
最佳編劇:鄧育昆《梅花》
最佳男主角:常楓《香花與毒草》
最佳女主角:徐楓《刺客》
最佳男配角:郎雄《狼牙口》
最佳女配角:張艾嘉《碧雲》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贊庭《梅花》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王童《楓葉情》
最佳(非歌劇影片)音樂:劉家昌《梅花》
最佳剪輯:張耀宗《(密宗聖手》
最佳錄音:忻江盛《梅花》
最具表現時代意義特別獎:《香花與毒草》

第十四屆【金馬獎】(1977)

最佳劇情片:《梘橋英烈傳》
優等劇情片:《人在天涯》, 《秋霞》,《乾隆下江南》,《追球追求》,《千刀萬里追》
最佳卡通:《未雨綢繆》
最佳導演:張曾澤《梘橋英烈傳》
最佳編劇:何曉鍾《梘橋英烈傳》
最佳男主角:秦祥林《人在天涯》
最佳女主角:陳秋霞《秋霞》
最佳男配角:白鷹《千刀萬里追》
最佳女配角:胡茵夢《人在天涯》
最佳童星:鄔裕康《艷陽三月天》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鴻鍾《梘橋英烈傳》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陳景森《乾隆下江南》
最佳(非歌劇影片)音樂:顧嘉輝《秋霞》
最佳剪輯:王其洋《梘橋英烈傳》
最佳錄音:祈江盛《梅花》
最佳卡通影片編導:黃木村《未雨綢繆》

第十五屆【金馬獎】(1978)

最佳劇情片:《汪洋中的一條船》
優等劇情片:《蒂蒂日記》,《煙水寒》,《鄉野奇談》, 《賣身契》,《手足情深》
攝制技術優良特別獎:《多情劍客無情劍》
最佳劇情片導演:李行《汪洋中的一條船》
最佳劇情片編劇:張永祥《汪洋中的一條船》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秦漢《汪洋中的一條船》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恬妞《蒂蒂日記》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歸亞蕾《蒂蒂日記》
最佳劇情片童星:黃一龍《鄉野奇談》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陳景森《金玉良緣紅樓夢》
最佳劇情片音樂:黃茂山《鄉野奇談》
最佳劇情片剪輯:張耀宗《賣身契》
最佳劇情片錄音:林焜祈《煙水寒》
最佳劇情片攝影:陳坤厚《汪洋中的一條船》

第十六屆【金馬獎】(1979)

最佳劇情片:《小城故事》
優等劇情片:《山中傳奇》, 《成功嶺上》, 《歡顏》, 《春寒,《香火》
最佳紀錄片:《怒潮澎拜》
優等卡通片獎:《幸福掌握在您手上
最佳劇情片導演:胡金銓《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張永祥《小城故事》
最佳劇情片改編劇本:李翰祥《乾隆下揚州》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林鳳嬌《小城故事》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韓蘇《歡顏》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沈時華《一個女工的故事》
最佳劇情片童星:歐弟《小城故事》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胡金銓《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攝影:俊傑《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配樂:吳大江《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沈呂白,李泰祥《歡顏》
最佳劇情片剪輯:姜興隆《冷血十三鷹》
最佳劇情片錄音:周少龍《山中傳奇》 最佳紀錄片策劃:洪老典《北港牛墟》
第十七屆【金馬獎】(1980)

最佳劇情片:《早安台北》
優等劇情片:《碧血黃花》,《鄉野人》,《金榜浪子吳祥輝》,《六朝怪談》,《瘋劫》
最佳紀錄片:《古厝-中國傳統的建築》
優等紀錄片:《國劇藝術》,《坐骨連體男嬰分割手術》
優等卡通片:《三國演義》
優良策劃特別獎:《古寧頭大戰》
最佳劇情片導演:王菊金《六朝怪談》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宋項如《侯鳥之愛》
最佳劇情片改編劇本:劉正謙《賭國仇城》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王冠雄《茉莉花》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徐楓《源》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向雲鵬《鄉野人 》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邵佩玲《茉莉花》
最佳劇情片童星:林小樓《鄉野人》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鍾志文《瘋劫》
最佳劇情片攝影:張季平《源》
最佳劇情片剪接:余燦峰《瘋劫》
最佳劇情片錄音:忻江盛《古寧頭大戰》
最佳紀錄片策劃:李樹屏《國劇藝術》
最佳紀錄片攝影:張照堂《古厝-中國傳統的建築》
第十八屆【金馬獎】(1981)

最佳劇情片:《假如我是真的》
最佳記錄片:《海洋牧場之開發》
最佳卡通片:《老夫子》
最佳劇情片導演:徐克《夜來香》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吳念真《同班同學》
最佳劇情片改編劇本:張永祥《假如我是真的》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譚詠麟《假如我是真的》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張艾嘉《我的爺爺》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王珏《皇天後土》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王萊《小葫蘆》
最佳劇情片童星:鄭傳文《原鄉人》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陳景森《徐老虎與白寡婦》
最佳劇情片攝影:黃仲標《夜來香》
最佳劇情片服裝設計:李燕萍《徐老虎與白寡婦》
最佳劇情片原作音樂:李泰祥《名劍風流》
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翁清溪《原鄉人》
最佳劇情片剪輯:周國忠《夜來香》
最佳劇情片錄音:鄺護《愛殺》
最具時代意義特別獎:《皇天後土》

第十九屆【金馬獎】(1982)

最佳劇情片:《辛亥雙十》
最佳記錄片:《朱銘的斧里乾坤》
最佳劇情片導演:章國明《邊緣人》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張鍵《邊緣人》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艾迪《邊緣人》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汪萍《武松》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谷峰《武松》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葉德嫻《汽水加牛奶》
最佳劇情片童星:周品君《在那河畔青草青》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黃銳民《再生人》
最佳劇情片攝影:林鴻鍾《苦戀》
最佳劇情片服裝設計:劉季友,李燕萍《武松》
最佳劇情片原著音樂:駱明道《辛亥雙十》
最佳劇情片改編音樂:關維鵬《彩雲曲》
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成明,趙寧,琳妮《辛亥雙十》
最佳劇情片剪輯:江煌雄《人肉戰車》
最佳劇情片錄音:宇宙錄音室《再生人》

第二十屆【金馬獎】(1983)

最佳劇情片:《小畢的故事》
最佳紀錄片:《夏爾降坡公路》
最佳卡通片:《四神奇》
最佳導演:陳坤厚《小畢的故事》
最佳原著劇本:蔡繼光,許默《男與女》
最佳改編劇本:朱天文,侯孝賢,丁亞民,許淑真《小畢的故事》
最佳男主角:孫越《搭錯車》
最佳女主角:陸小芬《看海的日子》
最佳男配角:谷峰《待罪的女孩》
最佳女配角:英英《看海的日子》
最佳童星:石安妮《魔輪》
最佳美術設計:張季平《大輪回》
最佳攝影:宋立平《今年的湖畔會很冷》
最佳服裝設計:胡金銓,配王童《天下第一》
最佳原著音樂:陳志遠,李壽全《搭錯車》
最佳電影插曲:李壽全《搭錯車》
最佳剪輯:周道淳,林善良《大輪回》
最佳錄音:高富國《搭錯車》

第廿一屆【金馬獎】(1984)

最佳劇情片:《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最佳紀錄片:《四季如春的台北》
最佳導演:麥當雄《省港旗兵》
最佳原著劇本:念真《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最佳改編劇本:侯孝賢,廖輝英《油麻菜子》
最佳男主角:李修賢《公僕》
最佳女主角:楊惠姍《小逃犯》
最佳男配角:常楓《頤園飄香》
最佳女配角:陳秋燕《油麻菜子》
最佳童星:林鼎峰《玉卿嫂》
最佳攝影:黃仲標《花城》
最佳剪輯:張耀宗《省港旗兵》
最佳錄音:王榮芳《玉卿嫂》
最佳美術設計:陳景森,鄺廣賢《唐朝豪放女》
最佳服裝設計:王榕生《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最佳原著音樂:張弘毅《玉卿嫂》
最佳電影插曲:陳志遠,慎芝《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第廿二屆【金馬獎】(1985)

最佳劇情片:《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導演: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原著劇本:朱天文,侯孝賢《童年往事》
最佳改編劇本:張毅,蕭颯《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等待黎明》
最佳女主角:楊惠姍《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男配角:陳博正《超級市民》
最佳女配角:唐如韞《童年往事》
最佳攝影:陳坤厚《結婚》
最佳剪輯:蔣國權《NG慢半拍》
最佳錄音:杜篤之《超級市民》
最佳美術設計:王童,古田金,林崇文《策馬入林》
最佳服裝設計:王童,顏昭世《策馬入林》
最佳原著音樂:陳揚《結婚》
最佳改編音樂:張弘毅《國四英雄傳》
最佳電影插曲:李壽全,張大春《超級市民》

第廿三屆【金馬獎】(1986)

最佳劇情片:《恐怖分子》
最佳紀錄片:光啟社《殺戮戰場的邊緣》
最佳紀錄片導演:李道明《殺戮戰場的邊緣》
最佳導演:吳宇森《英雄本色》
最佳原著劇本:小野《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最佳改編劇本:吳念真《父子關系》
最佳男主角:狄龍《英雄本色》
最佳女主角:張艾嘉《最愛》
最佳男配角:秦沛《天天星期七》
最佳女配角:繆騫人《最愛》
最佳攝影:黃永恆《英雄本色》
最佳剪輯:黃銘林《飛躍羚羊》
最佳錄音:新藝公司《英雄本色》
最佳美術設計:張叔平《最愛》
最佳服裝設計:張叔平《夢中人》
最佳音樂:左宏元,史擷詠《唐山過台灣》
最佳電影插曲:史擷詠《唐山過台灣》

第廿四屆【金馬獎】(1987)

最佳劇情片:《稻草人》
最佳紀錄片:《惜墨》(台制出品)
最佳導演:王童《稻草人》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流氓大亨》
最佳女主角:梅艷芳《胭脂扣》
最佳男配角:午馬《倩女幽魂》
最佳女配角:林珊如《期待你長大》
最佳原著劇本:王小棣,宋紘《稻草人》
最佳改編劇本:阮繼志《胭脂扣》
最佳攝影:黃仲標《胭脂扣》
最佳剪輯:新藝剪輯組《倩女幽魂》
最佳美術設計:馬光榮《胭脂扣》
最佳服裝設計:陳顧方《倩女幽魂》
最佳原著音樂:張弘毅《尼羅河女兒》
最佳電影插曲:陳揚,吳念真《桂花巷》

第廿五屆【金馬獎】(1988)

最佳劇情片:《七小福》
最佳紀錄片:《暮鼓晨鍾》
最佳導演:羅啟銳《七小福》
最佳原著劇本:羅啟銳,張婉婷《七小福》
最佳男主角:萬梓良《大頭仔》
最佳女主角:鄭裕玲《月亮星星太陽》
最佳男配角:周星馳《霹靂先鋒》
最佳女配角:王萊《海峽兩岸》
最佳攝影:鍾志文《七小福》
最佳剪輯:余純,鄺志良《七小福》
最佳美術設計:黃銳民《警察故事續集》
最佳服裝設計:王耀年《傾城之戀》
最佳原著音樂:盧冠廷《七小福》
最佳電影插曲:王文清《黃色故事》
最佳紀錄片導演:林作庸《深山猶有讀書聲》
特別獎:《陰間響馬》

第廿六屆【金馬獎】(1989)

最佳劇情片:《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導演:侯孝賢《悲情城市》
最佳原著劇本:邱戴安平《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男主角:陳松勇《悲情城市》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男配角:張世《香蕉天堂》
最佳女配角:李淑楨《魯冰花》
最佳攝影:黃仲標《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剪輯:王獻箎,鄒長根《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美術設計:張季平,栗通,陳耀圻,李寶琳《晚春情事》
最佳服裝設計:朴若木《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原著音樂:陳揚《魯冰花》
最佳電影插曲:陳揚《魯冰花》

第廿七屆【金馬獎】(1990)

最佳劇情片:《滾滾紅塵》
紀實報導片:《紅樹林的故鄉》
最佳導演:嚴浩《滾滾紅塵》
最佳原著劇本:吳念真《客途秋恨》
最佳改編劇本:小野《刀瘟》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愛在他鄉的季節》
最佳女主角:林青霞《滾滾紅塵》
最佳男配角:張學友《笑傲江湖》
最佳女配角:張曼玉《滾滾紅塵》
最佳攝影:潘恆生《滾滾紅塵》
最佳剪輯:金馬《愛在他鄉的季節》
最佳錄音:沈聖德《愛在他鄉的季節》
最佳美術設計:張西美,廖鳳平《滾滾紅塵》
最佳電影音樂:史擷詠《滾滾紅塵》
最佳電影插曲:黃霑《笑傲江湖》 第廿八屆【金馬獎】(1991)

最佳劇情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最佳導演:王家衛《阿飛正傳》
最佳原著劇本:楊德昌,閻鴻亞,楊順清,賴銘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最佳男主角:郎雄《推手》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阮玲玉》
最佳男配角:關海山《五億探長雷洛傳》
最佳女配角:王萊《推手》
最佳攝影:潘恆生《阮玲玉》
最佳剪輯:譚家明,奚傑偉《阿飛正傳》
最佳美術設計:張叔平《阿飛正傳》
最佳造型設計:張叔平《阿飛正傳》
最佳電影插曲:倫永亮《何日君再來》
最佳電影音樂:黃霑,戴樂民《武狀元黃飛鴻》
最佳錄音:陳偉雄《阿飛正傳》
最佳紀實報導片:《帝雉時代》,《玉山九千英尺-台灣鳥類開拓史末章》
動畫創意特別獎:《薛西弗斯的一天》

第廿九屆【金馬獎】(1992)

終身成就特別獎:何基明
最佳劇情片:《無言的山丘》
最佳導演:王童《無言的山丘》
最佳原著劇本:吳念真《無言的山丘》
最佳改編劇本:賴聲川《暗戀桃花源》
最佳男主角:成龍《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最佳女主角:陳令智《浮世戀曲》
最佳男配角:顧寶明《暗戀桃花源》
最佳女配角:顧美華《浮世戀曲》
最佳攝影:李德成《霧都情仇》
最佳剪輯:張耀宗,張嘉輝《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最佳美術設計:李富雄《無言的山丘》
最佳造型設計:李富雄《無言的山丘》
最佳動作指導:程小東,元彬《新龍門客棧》
最佳電影音樂:黃舒駿《青少年哪吒》
最佳電影歌曲:黃霑《黃飛鴻之II男兒當自強》
最佳錄音:杜篤之,楊靜安《少年耶,安啦》
最佳紀實報導片:《小鷿鷈》
評審特別獎:《學仙記》

第三十屆【金馬獎】(1993)

終身成就特別獎:黃卓漢
最佳劇情片:《喜宴》
最佳紀錄片:《喜宴》
最佳導演:李安《喜宴》
最佳原著劇本:馮光遠,李安《喜宴》
最佳改編劇本:胡大為,鄧碧燕,林紀陶,於仁泰《白發魔女傳》
最佳男主角:成龍《重案組》
最佳女主角:吳家麗《赤裸的誘惑》
最佳男配角:郎雄《喜宴》
最佳女配角:歸亞蕾《喜宴》
最佳攝影:李屏《戲夢人生》
最佳剪輯:張耀宗《重案組》
最佳美術設計:葉錦添,李偉明,楊�家《誘僧》
最佳造型設計:阮佩芸,張光慧《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動作指導:元奎,元德《功夫皇帝方世玉》
最佳電影音樂:劉以達,韋啟良《誘僧》
最佳電影歌曲:張國榮,林夕《白發魔女傳》
最佳錄音:杜篤之《戲夢人生》
最佳紀實報導片:《蘭嶼觀點》
動畫鼓勵獎:《東方之道知道了》

第三十一屆【金馬獎】(1994)

傑出製作人特別獎:童月娟
傑出製片人特別獎:徐立功
最佳劇情片:《愛情萬歲》
最佳導演:蔡明亮《愛情萬歲》
最佳原著劇本:《獨立時代》楊德昌
最佳改編劇本:《紅玫瑰白玫瑰》林奕華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重慶森林》
最佳女主角:陳沖《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男配角:王柏森《獨立時代》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獨立時代》
最佳攝影:杜可風《東邪西毒》
最佳剪輯:奚傑偉,譚家明《東邪西毒》
最佳美術設計:朴若木《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造型設計:朴若木《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動作指導:成家班,劉家良《醉拳II》
最佳電影音樂:陳煥昌《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電影歌曲:蔡振南,陳致成《多桑》
最佳錄音:楊靜安《愛情萬歲》
最佳紀實報導:《阿公教你看布袋戲》
評審特別獎:《禪說阿寬》

第三十二屆【金馬獎】(1995)

終身成就特別獎:李行
最佳劇情片:《女人四十》
最佳導演:侯孝賢《好男好女》
最佳原著劇本:《熱帶魚》陳玉勛
最佳改編劇本:《好男好女》朱天文
最佳男主角:林揚《超級大國民》
最佳女主角:蕭芳芳《女人四十》
最佳男配角:羅家英《女人四十》
最佳女配角:文英《熱帶魚》
最佳攝影:李屏賓《女人四十》
最佳剪輯:張叔平,黃銘林《墮落天使》
最佳美術設計:張叔平《墮落天使》
最佳造型設計:丁遠大《人約黃昏》
最佳動作指導:元奎,成家班,洪家班《霹靂火》
最佳電影音樂:李壽全,范宗沛《超級大國民》
最佳電影歌曲:陳升《我的美麗與哀愁》
最佳錄音:杜篤之《好男好女》
最佳視聽科技:朱家欣《人間有情》
最佳動畫片:《後人類》美學傳播
大陸人士特別獎:李連傑

第三十三屆【金馬獎】(1996)

最佳劇情片:《家在台北》
優等劇情片:《陽光燦爛的日子》
最佳導演: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最佳原著劇本:《月滿英倫》張澤鳴
最佳改編劇本:《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
最佳男主角: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最佳女主角:蕭芳芳《虎度門》
最佳男配角:王啟贊《麻將》
最佳女配角:邱秀敏《忠仔》
最佳攝影:李屏賓《女人四十》
最佳剪輯:張耀宗,張嘉輝《EU沖鋒隊》
最佳美術設計:李富雄《紅柿子》
最佳造型設計:霍榮齡《飛天》
最佳動作指導:唐季禮《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
最佳電影音樂:DAVOOD TABRIZEI《浮生》
最佳電影歌曲:林志峰,林強《自我毀滅》
最佳音效:顧長寧《陽光燦爛的日子》
最佳視覺特效:馬彥量《冒險王》
最佳創作短片:陳明《西門町王子》
最佳動畫片:陳世耀《美的過火》

-------------------------------------------

⑹ 求歷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第一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81年) 最佳故事片:《巴山夜雨》、《天雲山傳奇》 最佳紀錄片:《劉少奇同志永垂不朽》 最佳科教片:《生命與蛋白質--人工合成胰島素》 最佳美術片:《三個和尚》 最佳導演:謝晉《天雲山傳奇》 最佳編劇:葉楠《巴山夜雨》 最佳女主角:張瑜《廬山戀》、張瑜《巴山夜雨》 最佳男女配角集體獎:石靈、歐陽儒秋、茅為惠、林彬、仲星火、盧青《巴山夜雨》 最佳攝影:許琦《天雲山傳奇》 最佳美術:陳紹勉、丁辰《天雲山傳奇》 最佳音樂:高田《巴山夜雨》 特別獎:《苗苗》 特別獎:向雋殊
第二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82年) 最佳故事片:《鄰居》 最佳紀錄片:《先驅者之歌》、《莫讓年華付水流》 最佳科教片:《蜜蜂王國》 最佳編劇: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最佳導演:成蔭《西安事變》 最佳男主角:張雁《月亮灣的笑聲》 最佳女主角:李秀明《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最佳男配角:孫飛虎《西安事變》 最佳女配角:賀小書《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最佳攝影:鄒積勛《傷逝》 最佳攝影:鄒積勛《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最佳美術:韓尚義、瞿然馨、李華忠《子夜》 最佳音樂:楊紹《喜盈門》 最佳錄音:張瑞坤《沙鷗》 最佳剪輯:傅正義《傷逝》、《知音》 最佳道具:劉清標《鄰居》 最佳特技:戈永良、陳繼章、周浩斐《李慧娘》 最佳服裝:曹穎平《南昌起義》、《阿Q正傳》 最佳化妝:王希鍾、李恩德《西安事變》 特別獎:《鋼鐵長城》 特別獎:張暖忻《沙鷗》 榮譽獎:《喜盈門》
第三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83年) 最佳故事片:《人到中年》、《駱駝祥子》 最佳科教片:《昆蟲世界-——身體構造與功能》 最佳美術片:《鹿鈴》 最佳導演:吳貽弓《城南舊事》 最佳女主角:潘虹《人到中年》、斯琴高娃《駱駝祥子》 最佳男配角:牛犇《牧馬人》 最佳女配角:鄭振瑤《城南舊事》 最佳攝影:魏鐸《逆光》 最佳美術:俞翼如《駱駝祥子》 最佳音樂:呂其明《城南舊事》 最佳剪輯:周鼎文《牧馬人》 最佳道具:鄧成玉《駱駝祥子》 最佳煙火:於澤、王全榮、邱必奎《風雨下鍾山》 最佳特技:李再春、門玉鳳、朱革、藤春飛、張爾瓚、邢培修、金燕茜《孔雀公主》 最佳化妝:顏碧、許建新、李遵訓《風雨下鍾山》 特別獎:《一盤沒有下完的棋》、《茶館》、《泉水叮咚》
第四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84年) 最佳故事片:《鄉音》 最佳紀錄片:《我們看到的日本》 最佳科教片:《灰喜鵲》 最佳美術片:《鷸蚌相爭》 最佳導演:湯曉丹《廖仲愷》 最佳男主角:董行佶《廖仲愷》、楊在葆《血,總是熱的》 最佳女主角:龔雪《大橋下面》 最佳男配角:於是之《秋瑾》 最佳女配角:宋曉英《十六號病房》 最佳攝影:楊光遠《再生之地》 最佳美術:王興文《李冰》(上,下) 最佳錄音:史平一《再生之地》 最佳道具:徐國梁《秋瑾》 最佳特技:董振聲、才汝質、雒廷富、陶世恭、紀景春、王大雨《火焰山》 最佳服裝:費蘭馨、朱鳳堂、李琴《再生之地》 最佳化妝:王玢瑞、紀偉華《李冰》(上,下) 特別獎:《毛澤東》、《四渡赤水》、《不該發生的故事》、《候補隊員》 特別獎:《路》陳立洲
第五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85年) 最佳故事片:《紅衣少女》 最佳紀錄片:《零的突破》 最佳科教片:《廣開節能之路》、《細胞重建》 最佳美術片:《火童》 最佳戲劇片:《五女拜壽》 最佳編劇: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 最佳導演:凌子風《邊城》 最佳男主角:呂曉禾《高山下的花環》 最佳女主角:李羚《黃山來的姑娘》 最佳男配角:何偉《高山下的花環》 最佳女配角:王玉梅《譚嗣同》 最佳攝影:張藝謀《黃土地》 最佳美術:張之楚《雅馬哈魚檔》 最佳音樂:許友夫《人生》 最佳錄音:馮德耀、苗振宇《雷雨》 最佳剪輯:周鼎文《高山下的花環》
第六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86年) 最佳故事片:《野山》 最佳紀錄片:《抗日烽火》、《手》 最佳科教片:《崛起的第三金屬——鈦》
第6屆金雞獎獲獎影片《野山》
最佳美術片:《金猴降妖》 最佳編劇:萬方、曹禺《日出》 最佳導演:顏學恕《野山》 最佳男主角:劉子楓《黑炮事件》 最佳女主角:岳紅《野山》 最佳男配角:辛明《野山》 最佳女配角:王馥荔《日出》 最佳攝影:鄭康振、趙曉時《絕響》 最佳美術:張景文、彭俊《絕響》 最佳錄音:李嵐華《野山》
第七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87年) 最佳故事片:《孫中山》(上、下)、《芙蓉鎮》 最佳紀錄片:《一瞬與十年》 最佳美術片:《超級肥皂》 最佳編劇:田軍利、費林軍《血戰台兒庄》 最佳導演:丁蔭楠《孫中山》(上、下) 最佳男主角:劉文治《孫中山》(上、下) 最佳女主角:劉曉慶《芙蓉鎮》 最佳女配角:徐寧《芙蓉鎮》、丁嘉莉《山林中頭一個女人》 最佳攝影:侯詠、王亨里《孫中山》(上、下) 最佳美術:閔宗泗《孫中山》(上、下)、金綺芬《芙蓉鎮》 最佳音樂:施萬春《孫中山》(上、下) 最佳錄音:來啟箴、吳凌《山林中頭一個女人》 最佳剪輯:馮惠琳《孫中山》(上、下) 最佳剪輯:嚴秀英、周夏娟《孫中山》(上、下)
第八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88年) 最佳故事片:《老井》、《紅高粱》 最佳科教片:《轟擊原子核的大炮--粒子加速器》 最佳編劇:宋國勛、李子羽、黃蜀芹《人鬼情》 最佳導演:吳天明《老井》 最佳男主角:張藝謀《老井》 最佳女主角:潘虹《井》 最佳男配角:李保田《人鬼情》 最佳女配角:品麗萍《老井》 最佳攝影:顧長衛《紅高粱》、《孩子王》 最佳美術:陳紹華《孩子王》 最佳音樂:趙季平《紅高粱》 最佳錄音:顧長寧《紅高粱》 最佳剪輯:汪大儒《山雀兒》 驚險片特別獎:《最後的瘋狂》 喜劇片特別獎:《買買提外傳》 導演特別獎:陳凱歌《孩子王》 表演特別獎:劉瓊《死神與少女》
第九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89年) 最佳紀錄片:《蛇口奏鳴曲》 最佳科教片:《增長的代價——人口與經濟》 最佳美術片:《山水情》 最佳兒童片:《多夢時節》 最佳導演:吳子牛《晚鍾》、《歡樂英雄》、《陰陽界》 最佳男主角:陶澤如《晚鍾》與《歡樂英雄》、謝園《棋王》與《大喘氣》 最佳女主角:徐守莉《歡樂英雄》、《陰陽界》 最佳男配角:孫敏《晚鍾》 最佳攝影:侯詠《晚鍾》 最佳美術:邵瑞剛、扈洪元《村路帶我回家》 最佳剪輯:鍾芙蓉《瘋狂的代價》
第十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90年)
第10屆金雞獎獲獎故事片《開國大典》
最佳故事片:《開國大典》(上下集) 最佳紀錄片:《情系巴山》 最佳科教片:《腦海》 最佳兒童片:《豆蔻年華》、《普萊維梯徹公司》 最佳編劇:張天民、張笑天、劉星、郭晨《開國大典》(上下集) 最佳導演:李前寬與肖桂雲《開國大典》(上下集)、謝鐵驪與趙元《紅樓夢》(第一、二部) 最佳導演處女作:黃軍《童年在瑞金》 最佳男主角:盧奇《百色起義》 最佳男配角:孫飛虎《開國大典》(上下集) 最佳女配角:林默予《紅樓夢》(第一、二部) 最佳攝影:李晨聲《哦,香雪》、趙俊宏《庭院深深》(上、下集) 最佳美術:楊占家、陳翼雲《紅樓夢》(第一、二部) 最佳音樂:楊矛《庭院深深》(上、下集) 最佳錄音:馮德耀《庭院深深》(上、下集) 最佳剪輯:吳方海《開國大典》(上下集) 最佳服裝:夏亞一、丁梅先、姜錦明、趙茹華、張璇、洪軍、劉惠萍《紅樓夢》(第一、二部)
第十一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91年) 最佳故事片:《焦裕祿》 最佳紀錄片:《周恩來》(上、下集) 最佳科教片:《花》 最佳美術片:《雁陣》 最佳兒童片:《我的九月》 最佳導演處女作:古榕《老店》 最佳男主角:李雪健《焦裕祿》 最佳女主角:奚美娟《假女真情》 最佳攝影:伊·呼和烏拉《騎士風雲》 最佳美術:錢運選《雙旗鎮刀客》 最佳錄音:李家進《老店》 最佳剪輯:王志華《騎士風雲》 最佳道具:高建華、孫國明、王書堂《大城市1990》 特別獎:馮小寧《戰爭子午線》、《大氣層消失》 特別獎:《大城市1990》
第十二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92年) 最佳故事片:《大決戰》 最佳紀錄片:《我們走過的日子》 最佳科教片:《低溫核供熱堆》 最佳科教片:《企鵝大帝》 最佳兒童片:《燭光里的微笑》 最佳編劇:汪天雲、黃亞洲《開天闢地》(上、下集) 最佳導演:《大決戰》(導演創作組)、孫周《心香》 最佳男主角:王鐵成《周恩來》(上、下集) 最佳女主角:宋曉英《燭光里的微笑》 最佳女配角:丁嘉莉《過年》 最佳攝影:姚力《心香》 最佳美術:《大決戰》 最佳音樂:金復載《風雨故園》、《清涼寺的鍾聲》 最佳錄音:鄧清華、馮徑生、陸洪《心香》 最佳剪輯:《大決戰》 最佳道具:《大決戰》 最佳煙火:《大決戰》 最佳化妝:顏碧君、王希鍾《周恩來》(上、下集) 特別獎:《周恩來》(上、下集) 特別獎:《開天闢地》(上、下集)
第十三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93年) 最佳故事片:《秋菊打官司》
第13屆金雞獲獎故事片《秋菊打官司》
最佳紀錄片:《天界》 最佳科教片:《晝夜節律》 最佳美術片:靳喜武《楊貴妃》 最佳兒童片:《三毛從軍記》 最佳編劇:王興東《蔣築英》 最佳導演:夏鋼《大撒把》 最佳男主角:葛優《大撒把》 最佳女主角:鞏俐《秋菊打官司》 最佳男配角:魏宗萬《三毛從軍記》 最佳女配角:張力維《人之初》 最佳攝影:李晨聲《離婚》 最佳錄音:詹新《闕里人家》 最佳剪輯:張曉東《站直啰,別趴下》 最佳服裝:李建群《楊貴妃》 最佳化妝:殷麗華、沈東生《三毛從軍記》 最佳化妝:楊允銘《離婚》 評委會特別獎:漠風
第十四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94年) 最佳故事片:《鳳凰琴》 最佳紀錄片:《水中影》 最佳科教片:《第十三片綠葉》 最佳美術片:《鹿女》 最佳編劇:桔生、劉醒龍、卜炎貴《鳳凰琴》 最佳導演:何平《炮打雙燈》 最佳男主角:李保田《鳳凰琴》 最佳女主角:潘虹《股瘋》 最佳男配角:方子哥《無人喝彩》 最佳攝影:格日圖《東歸英雄傳》 最佳美術:錢運選《炮打雙燈》、呂志昌與楊保成《重慶談判》 最佳音樂:曹·道爾基《東歸英雄傳》 最佳錄音:李伯江《雲南故事》 最佳剪輯:徐棟、錢麗麗《都市情話》 評委會特別獎:《東歸英雄傳》 評委會特別獎:《早春一吻》
第十五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95年) 最佳故事片:《被告山杠爺》、《沒有原告的殺人事件》 最佳紀錄片:《往事歌謠》 最佳科教片:《果實蠅》 最佳美術片:《白色的蛋》 最佳編劇:畢必成、范元《被告山杠爺》、《沒有原告的殺人事件》 最佳導演:黃建新、楊亞洲《背靠背,臉對臉》 最佳男主角:李仁堂《被告山杠爺》、《沒有原告的殺人事件》 最佳女主角:艾麗婭《二嫫》 最佳女配角:劇雪《永失我愛》 最佳攝影:鮑肖然《南中國1994》 最佳美術:楊鋼《征服者》 最佳音樂:常宏宇《征服者》 最佳剪輯:孫惠民《絕境蓬生》 評委會特別獎:張建亞《絕境蓬生》 第1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潘虹'因曾經三次榮獲金雞獎影後而獲此榮譽'
第十六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96年)
第16屆金雞獲獎《紅櫻桃》
最佳故事片:《紅櫻桃》 最佳紀錄片:《男與女》 最佳科教片:《種子正傳》 最佳美術片:《自古英雄出少年》、《華佗學醫》等六部 最佳導演:吳天明《變臉》 最佳男主角:高明《孔繁森》 最佳女主角:宋春麗《九香》 最佳男配角:趙軍《吳二哥請神》 最佳女配角:鄭衛莉《吳二哥請神》 優秀兒童表演獎:任瑩《變臉》、廉冠《孤獨淚》 集體表演獎:巴音、董娉、契.那日圖、塗們等九人《悲情布魯克》 導演處女作獎:霍建起《贏家》 最佳譯製片:《阿甘正傳》 最佳兒童片:《孫文少年行》 最佳合拍故事片:《變臉》 最佳攝影:肖風《人約黃昏》 最佳美術:《人約黃昏》 最佳音樂:趙季平《孔繁森》 最佳錄音:李嵐華《紅櫻桃》 最佳剪輯:張建華《悲情布魯克》 最佳化妝:超英《悲情布魯克》 最佳道具:呂光、程天、施化林《七七事變》 故事片特別獎:《孔繁森》 紀錄片特別獎:《較量--抗美援朝戰爭實錄》
第十七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97年) 最佳故事片:《鴉片戰爭》 最佳紀錄片:《山樑》 最佳科教片:《介入療法》 最佳美術片:《百鳥衣》 最佳兒童片:《我也有爸爸》 最佳合拍故事片:《宋氏三姐妹》 最佳劇本:王興東《離開雷鋒的日子》 最佳導演:韋廉《大轉折》 最佳導演處女作:周波《捕狼人生》、蘆葦《西夏路迢迢》 最佳男主角:劉佩琦《離開雷鋒的日子》 最佳女主角:於慧《喜蓮》 最佳男配角:林連昆《鴉片戰爭》、孫淳《緝毒英雄》 最佳女配角:馬曉晴《我也有爸爸》 最佳攝影:侯詠《鴉片戰爭》 最佳美術:孫永印、崔登高、張飆《大轉折》 最佳音樂:金復載《紅河谷》 最佳錄音:王學義、來啟箴《鴉片戰爭》 最佳剪輯:馮四海《紅河谷》 最佳道具:張先春《鴉片戰爭》 最佳煙火:於澤、魏新才、邱必奎、王其軍、楊奎《大轉折》 評委會特別獎:《埋伏》
第十八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98年) 最佳故事片:《安居》 最佳紀錄片:《周恩來外交風雲》 最佳科教片:《基因與轉基因動物》 最佳美術片:《蝶雙飛》 最佳兒童片:《花季.雨季》 最佳合拍故事片:《半生緣》 外國影片最佳譯制獎:《泰坦尼克號》 最佳劇本:陸柱國《大進軍——席捲大西南》 最佳導演:胡炳榴《安居》、塞夫、麥麗絲《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最佳導演處女作:張揚《愛情麻辣燙》 最佳男主角:馮鞏《沒事偷著樂》 最佳女主角:陶虹《黑眼睛》 最佳男配角:葛存壯《周恩來——偉大的朋友》 最佳女配角:白雪雲《安居》 最佳攝影:穆德遠《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最佳美術:陳耀功《長征》 最佳音樂:章紹同《相愛在西雙版納》 最佳錄音:章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最佳剪輯:程瓏《紅色戀人》 最佳服裝:茹美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評委會特別獎:《大進軍--席捲大西南》 評委會特別獎:潘予《安居》
第十九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1999年) 最佳故事片:《那山那人那狗》
第19屆金雞獲獎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最佳紀錄片:《共和國主席劉少奇》 最佳科教片:《征服病毒病》 最佳美術片:《寶蓮燈》 最佳兒童片:《草房子》 最佳編劇:曹文軒《草房子》 最佳導演: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 最佳導演處女作:金琛《網路時代的愛情》 最佳男主角:滕汝俊《那山那人那狗》 最佳女主角:寧靜《黃河絕戀》 最佳男配角:杜源《草房子》 最佳女配角:袁泉《春天的狂想》 最佳攝影:趙非《荊軻刺秦王》 最佳美術:屠居華、林琦《荊軻刺秦王》 最佳音樂:李戈《黃河絕戀》 最佳錄音:陶經《荊軻刺秦王》 最佳剪輯:杜媛《網路時代的愛情》 最佳剪輯:劉小琴《網路時代的愛情》 最佳道具:朱明、易振洲《荊軻刺秦王》 最佳煙火:尹星雲、白存平、岑大松、申起進《鐵血大動脈》 最佳特技美術:馮小寧《黃河絕戀》 最佳置景:侯福興、沈忠培《上海紀事》 最佳化妝:夏小玫、張幫寵、尹瀟瀟《國歌》
第二十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2000年) 最佳故事片:《生死抉擇》、《我的父親母親》、《橫空出世》 最佳科教片:《宇宙與人》 最佳合拍故事片:《西洋鏡》 最佳劇本:賀子壯、宋繼高《生死抉擇》 最佳導演: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陳國星《橫空出世》 最佳男主角:陳道明《我的1919》 最佳女主角:鞏俐《漂亮媽媽》 最佳男配角:雷明《生死抉擇》 最佳女配角:陳瑾《橫空出世》 最佳攝影:張黎、池小寧《橫空出世》、侯詠《我的父親母親》 最佳美術:林潮翔《橫空出世》、曹久平《我的父親母親》 最佳音樂:張千一《橫空出世》 最佳錄音:鄭春雨《橫空出世》 最佳故事片特別獎:《緊急迫降》 最佳導演特別獎:路學長《非常夏日》 最佳劇本特別獎:扎西達娃、謝飛《益西卓瑪》 最佳女主角特別獎:丹增卓嘎《益西卓瑪》
第二十一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2001年)
第21屆電影金雞獎獲獎影片《毛澤東在1925》
最佳故事片:《毛澤東在1925》 最佳紀錄片:《東方巨響——兩彈一星實錄》 最佳戲曲片:《生死淚》 最佳編劇:王曉棠、王宸《芬芳誓言》 最佳導演:霍建起《藍色愛情》 最佳導演處女作:齊星《押解的故事》 最佳男主角:戈治均《押解的故事》 最佳女主角:宋春麗《相伴永遠》 最佳男配角:傅彪《押解的故事》 最佳女配角:彭玉《月圓今宵》 最佳攝影:蔡抒南、崔新萍《血性山谷》 最佳攝影:馮小寧《紫日》 最佳美術:屠居華《相伴永遠》 最佳音樂:葉小剛《刮痧》 最佳錄音:馮德耀《劉天華》 最佳電視電影:《王勃之死》《上車,走吧》
第二十二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2002年) 最佳故事片:《美麗的大腳》、《沖出亞馬遜》 最佳導演:楊亞洲《美麗的大腳》、陳凱歌《和你在一起》 最佳女主角:陶紅《生活秀》、倪萍《美麗的大腳》 最佳男主角:寧才《天上草原》 最佳編劇:思蕪《生活秀》 最佳男配角:王志文《和你在一起》 最佳女配角:袁泉《美麗的大腳》 最佳美術:全榮哲《沖出亞馬遜》 最佳攝影:董亞春《沖出亞馬遜》 最佳錄音:呂家進《小城之春》 最佳音樂:三寶《天上草原》
第二十三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2003年) 最佳故事片獎:《驚濤駭浪》、《暖》 故事片特別獎:《鄧小平》 最佳紀錄片獎:《鋼琴夢》 最佳合拍故事片獎:《英雄》 最佳美術片獎:《回想》 最佳電視電影片獎:《馬世清離婚》 最佳編劇獎:秋實《暖》 最佳導演獎:張藝謀《英雄》 導演處女作獎:烏蘭塔娜《暖春》、徐靜蕾《我和爸爸》 最佳男主角獎:夏雨《警察有約》 最佳女主角獎:余男《驚蟄》 最佳男配角獎:趙君《看車人的七月》 最佳女配角獎:徐靜蕾《我的美麗鄉愁》 最佳攝影獎:穆德遠、董亞春、姜力軍、陳遠良《驚濤駭浪》 最佳錄音獎:陶經《英雄》 最佳美術獎:霍廷霄、易振洲《英雄》 最佳音樂獎:章紹同《台灣往事》 最佳特技獎:孟浩《驚濤駭浪》 最佳化妝獎:徐廣端《鄧小平》 最佳置景獎:姜述義、楊印華《驚濤駭浪》 表演新人獎:李敏《婼瑪的十七歲》 評委會特別獎:李丁《家有轎車》
第二十四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2004年) 最佳故事片獎: 《美麗上海》 最佳導演獎: 彭小蓮《美麗上海》 最佳男主角獎: 劉燁《美人草》 最佳女主角獎: 鄭振瑤《美麗上海》 、章子怡《茉莉花開》 最佳男配角獎: 馮遠征《美麗上海》 最佳女配角獎: 空缺 最佳編劇獎: 趙冬苓《上學路上》 最佳攝影獎: 梁明《兩個人的芭蕾》 最佳美術獎: 霍廷霄《十面埋伏》 最佳音樂獎: 趙麟《電影往事》 導演處女作獎: 方剛亮《上學路上》 最佳電視電影片獎:《曾克林出關》 最佳兒童片獎:《上學路上》 最佳科教片獎:《黑臉琵鷺》
第二十五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2005雞年11月12日19:30海南三亞美麗之冠文化會展中心)
第25屆金雞獎獲獎影片《可可西里》
最佳故事片:《可可西里》、《太行山上》 最佳導演:馬儷文《我們倆》 最佳導演處女作獎:萬瑪才旦《靜靜的嘛呢石》 最佳男主角:成龍《新警察故事》 最佳女主角:金雅琴《我們倆》 最佳男配角:唐國強《張思德》 最佳女配角:黃梅瑩《孔雀》 最佳電視電影片:《我們》 最佳紀錄片:《走進毛澤東》 最佳美術片:《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編劇:劉恆《張思德》 最佳攝影:李屏賓《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最佳錄音:張磊、李安磊《太行山上》 最佳美術:曹久平《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最佳音樂:葉小綱《太行山上》 終身成就獎:謝晉、謝鐵驪
第二十六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2007年10月27日江蘇蘇州第十六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頒獎典禮公布) 最佳影片:《雲水謠》 評委會特別榮譽獎:《我的長征》 最佳導演:尹力 《雲水謠》、戚健 《天狗》 最佳男編劇:張鑒 《梅蘭芳》 最佳男主角:富大龍 《天狗》 最佳女主角:劉嘉玲 《好奇害死貓》、顏丙燕《愛情的牙齒》 最佳男配角:王霙 《我的長征》 最佳女配角:小香玉 《雞犬不寧》 最佳編劇:唐灝、張思濤、張弛、胡坤《東京審判》 最佳音樂:舒楠《香巴拉信使》 最佳錄音:鄭春雨《雲水謠》 最佳攝影:曾念平《門》 最佳美術:易振洲《墨攻》 最佳數字電影:《棋王和他的兒子》 最佳導演處女作獎:安瀾《夜襲》 最佳兒童片:《寶葫蘆的秘密》 最佳科教片:《圓明園》 最佳紀錄片:《又見梅蘭芳》 最佳美術片:《勇士》 終身成就獎:陸柱國、張瑞芳
第二十七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2009年10月17日江西南昌第十八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頒獎典禮公布) 最佳故事片: 《梅蘭芳》、《集結號》
第27屆金雞獎獲獎影片《梅蘭芳》
最佳紀錄片:《決戰太原》 最佳科教片:《月球探秘》 最佳美術片:《馬蘭花》 最佳戲曲片:《廉吏於成龍》 最佳數字電影:《走四方》 最佳兒童片:《走路上學》 最佳編劇:江海洋、谷白、宗福先《高考1977》 最佳導演:馮小剛《集結號》 導演處女作獎:李大為《走著瞧》 最佳男主角:吳剛《鐵人》 最佳女主角:蔣雯麗《立春》、周迅《李米的猜想》 最佳男配角:王學圻《梅蘭芳》 最佳女配角:岳紅《走著瞧》 最佳攝影:呂樂《集結號》 最佳錄音:王樂文、李安磊、安韶峰《八月一日》 最佳美術:蘆月林、余麥多《鐵人》 最佳音樂:王黎光《集結號》 評委會編劇獎:程曉玲《清水的故事》 評委會故事片獎:《八月一日》 終身成就獎:秦怡 於藍 本屆金雞百花獎由鄧超擔任形象大使並演唱主題歌《綻放》。

⑺ 台北電影節的歷屆大獎

獎項/獲獎人/獲獎影片
商業類獎項
年度最佳影片:王小棣《魔法阿媽》
年度評審團大獎:蔡明亮《洞》
年度最佳導演:侯孝賢《海上花》
最佳藝術指導:黃文英《海上花》
年度最佳演員:劉若英《徵婚啟事》
年度最佳新人:六月《果醬》
非商業類獎項
百萬首獎:陳碩儀《在山上下不來》
最佳劇情片:黃明川《破輪胎》
最佳實驗片:關文勝《1998很難過之小婷的高跟鞋》
最佳紀錄片:羅興階《勞資趣味競賽——你濃我濃》
最佳動畫片:林浩溥《末日世界》
台北特別獎:楊立洲《畢業紀念冊》
國際類獎項
評審團大獎:蒙索阿曼達斯 Montxo Armendariz《心中的秘密》
特別獎:安德烈伍德Andres Wood《足球夢》
獨立精神獎:查德都爾利 Ziad Doueiri《城西無戰事》 商業類獎項
年度最佳影片:張作驥《黑暗之光》
年度最佳演員:蔡燦德《惡女列傳之猜手槍》
年度最具潛力新人:李康宜《黑暗之光》
年度特別獎:陳俊志《美麗少年》
導演新人獎:林靖傑《惡女列傳之猜手槍》
評審團特別推薦獎:(生活演員)《黑暗之光》、李崗條《子阿不拉》
獨立創作競賽類獎項
首獎:史筱筠《女子》
最佳劇情片:沈可尚《與山》
最佳實驗片:林泰洲《獻給自己的作品》
最佳紀錄片:蕭菊貞《紅葉傳奇》
最佳動畫片:林巧芳《Show Return》
台北特別獎:鄭文堂《明信片》
國際觀摩影展
評審團大獎: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下一站,天國》(日)
觀眾票選獎:羅科·貝里克Roko Belic《成吉思汗藍調》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Emily Young《二手貨》
銀獅獎:Michal Zabka《熱氣球》
銅獅獎:Kim Jae-yon《廁所不能共享》
特別獎:Jesse Lawrence《小傢伙》
觀眾票選獎:Nir Bergmar《海馬》 商業類獎項
最佳影片:蕭雅全《命帶追逐》
評審團大獎:陳以文、張華坤《運轉手之戀》
最佳導演:陳以文、張華坤《運轉手之戀》
導演新人獎:蕭雅全《命帶追逐》、陳義雄《晴天娃娃》
最佳演員:李康宜《晴天娃娃》、方中信《驚天動地》
最佳配角獎:王瑞《天公金》、太保《運轉手之戀》、趙美齡《沙河悲歌》
最具潛力新人獎:向麗雯《純屬意外》
最佳技術獎:《聖石傳說》
特別獎:《沙河悲歌》
台北電影獎
獨立創作獎首獎:黃銘正《城市飛行》
最佳劇情片:陳心宜《我叫阿銘啦》
最佳紀錄片:許子蘋《我在看天花板的日子》
最佳動畫片:邱禹鳳《時光》
最佳實驗片:劉吉雄、劉建偉《沒參加》
最佳新人:陳心宜《我叫阿銘啦》
評審團特別獎:吳靜宜《什錦水果香蕉船》
市民影展類
金城獎:邱立偉《森林》 The Forest
銀城獎:夏曼寧Manon Garceau《台北救命》
銅城獎:范揚仲《捷運車票》
評審團特別獎:北村豐晴Toyoharu《歐巴桑》
優等獎:顏景弘縛《2000.11》
鄭文力《靜夜諦視》
李俊宏《台北捷運·電光火石之間》
蕭力修《貳零零零陌生人》
袁哲彬《Calendar》
廖明毅《離開》
黃凱迪《數羊》
黃凱迪《台北色相》
廖堃言《台北上課》
林皇耀《阿母交代的話》
朱詩倩《台北發的南下尾班車》
觀眾票選獎:鄭文力《靜夜諦視》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攝影師》(俄)
銀獅獎:《夜行車夫》(越南)
銅獅獎:《魔鍾》(捷克)
評審團特別獎:《廣告人生》(羅馬尼亞)
《島嶼愛情故事》(德)
《彩虹的那一端:世界電影的窗口》(巴西)
觀眾票選獎:《攝影師》(俄) 專業類競賽
專業類首獎:戴立忍《兩個夏天》
專業類最佳劇情片:鄭有傑《石碇的夏天》
最佳紀錄片:周美玲、劉芸後《私角落》
長期獨立紀錄獎:羅興階《光榮戰役》
最佳動畫片:史明輝《馬桶共和國》
最佳實驗片(空缺)
最佳新人:黃健瑋《石碇的夏天》
美術及造形獎:湯淑芬、橘子琪琪《空中花園》
動畫導演獎:丘禹鳳旅、馮偉中謎系列作品
紀錄片特別獎:陳龍男《我的莒光作文簿》
業余類競賽
業余類首獎:陳明玉《實驗電影》
業余類二獎:蔡泓源《斗魚》
業余類三獎:薄筱山《狂舞城市》
業余類佳作:江芳存《地下台北》
林信志、湯雅《如庵》
洪淳修《誰說基隆河》
邵易謹《雙連打鐵仔師》
鍾權《邊緣》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Slawomir Fabicki《傷痕的秘密》
銀獅獎:楊超《待辟》 、《肖像》
銅獅獎:《戶中風景》
評審團特別獎:鄭有傑《私顏》 、《殘燭淚》
觀眾票選獎:《戶中風景》 台北電影獎
首獎:候季然《星塵15749001》、陳黽偉《出口》
最佳劇情片:鄭文堂《風中的小米田》
最佳紀錄片:吳靜怡《快不快樂四人行》
最佳實驗電影:吳俊輝、辛建宗《傷感之旅》、肖力修《COPY:COPY》
最佳動畫片:黃士銘《Meteo》
傑出視覺設計獎:《夢,在飄浮》
傑出聲音設計獎:《指月記》
傑出紀錄攝影獎:《背起玉山最高峰》
傑出個人表現獎:《李靖惠阿么的戀歌》
類型創意獎:《藍色咒語》
台北主題獎
首獎:廖憶玲《深》
二獎:林信志、湯雅如《隱蔽》
三獎:張至涵《調味》
佳作獎:賴秉寰《橡皮擦》
黃慶樟《色即是空》
謝孟儒《台北:2003》
范盛弘《台北意識流》
宋權洪《足跡》
陳奕仁《巷子里》
鍾天裕《回遊》
蔡坤霖《故事》
廖明毅《最後一分鍾》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維特兄弟》
銀獅獎/Jens JonssonK-G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銅獅獎《敗北人》
評審團特別大獎:《當個美國人》
評審團特別獎:《表》
評審團動畫特別獎:《買方便》
觀眾票選項獎/Wolfgang DinslageRudi的十七歲 台北電影獎
首獎:吳靜怡《再會吧一九九九》
最佳劇情片:蔡明亮《不散》
最佳紀錄片:李家驊《25歲,國小二年級》
佳實驗電影:吳俊輝《諾亞諾亞》
最佳動畫片:馬君輔《充氣娃娃極樂生活》
評審團特別獎:陳秋苓《過晌雨》、陳尚柏《飛鳥航道》、陳龍男《海洋熱》、吳米森《月球學園》、蔡一峰《假裝看不見》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陳龍男《海洋熱》
媒體推薦獎:蔡明亮《不散》
台北主題獎
首獎:賴俊羽《告別式》
二獎:肖紫涵《審判日》
三獎:王燕妮《造機人》
佳作獎:張榮吉《聽見》、張皓然《場景路人》、盧泓詩《戀台北》、吳康豪《Old My Generation》、黃子青《一百個想死的理由》、葉俊慶《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我們》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王燕妮《造機人》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查票員》
銀獅獎:《原味世界》
銅獅獎:《不見天日》
評審團特別獎:《敗北兄弟》
台灣獎:劉靜宜《王燕妮生日》
佳作獎:《工廠女孩》、《波瑪克、《德國神偷》、《電視狂想曲》
最佳觀眾票選獎:《單程車票》
台灣學生影視作品競賽
金獅獎:王天佑《花》
銀獅獎:王雲霖《跨越》
銅獅獎:范勝翔《四弦上的天堂》
評審團特別獎:邱恆爭《戲》
年度推薦獎:林雲斐《死別秀》
最佳觀眾票選獎:范勝翔《四弦上的天堂》 台北電影獎
首獎:顏蘭權《壯益增無米樂》 Let It Be
最佳劇情片: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The Wayward Cloud
最佳紀錄片:柯金源《獼猴列傳》Biographies of the Macaques
佳實驗電影:(空缺)
最佳動畫片:陳岡緯《下班時間》 The Man of the Hour
評審團特別獎:周以文《出去走走》 Go Out to Sea
王秀齡、羅與階《再生計劃》 Plan of Regeneration
潘心屏《小小的深深的愛的故事》 Small & Deep, Love Stories
陳博文《大正男》 Grandpa』s Mountain Ballad
林育賢《翻滾吧,男孩》 Jump! Boys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林育賢《翻滾吧,男孩》 Jump! Boys
媒體推薦獎:顏蘭權《壯益增無米樂》 Let It Be
台北主題獎
首獎:翁靜婷《點鈔機》 The Dumping River
二獎:朱柏穎《情書》 A Love Letter
三獎:王承洋《新年快樂》 Happy New Year
佳作獎:陳鵬宇《24》
賴俊羽《告別式之告別視》 Fly Away
黃世光《答案》 The Answer
柯惠尹《你們為什麼這么好》 Marvelous!
周相君《Nice Dream》
張英西《門町行進》In Ximen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周相君《Nice Dream》
國際青年導演競賽
最佳影片:瑪麗娜·拉貝斯基納Marina Razbezhkina《等待豐收的季節》 Harvest Time(俄)
評審團特別獎:丹尼爾·加格利亞諾內Daniele Gaglianone《命中不註定》 Changing Destiny(義大利)
評審團特別表揚:布萊德·麥根Brad McGann《謎屋》 In My Father』s Den(紐西蘭)
觀眾票選獎:亨德里克·霍斯曼Hendrik Holzemann《最後一次心動》 Off Beat(德/法) 開幕片:《愛瘋狂(C.R.A.Z.Y.)》,導演:Jean-Marc Vallée,加拿大
閉幕片:《赤裸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導演:Atom Egoyan,加拿大
主題城市:多倫多、蒙特利爾
焦點導演:Robert Lepage
百萬首獎:鄭有傑《一年之初》
最佳劇情片:林書宇《海巡尖兵》
最佳紀錄片:鍾孟宏《醫生》
最佳實驗片:鄒念祖《少了一個美國人》
最佳動畫片:蘇文聖《傳染》
評審團特別獎:黃淑梅《在中寮相遇》
評審團特別獎:何蔚庭《呼吸》
評審團特別獎:郭亮吟《綠的海平線》
評審團特別獎:包軒鳴Jake Pollock
媒體推薦獎:黃淑梅《在中寮相遇》
觀眾票選獎:鄭有傑《一年之初》 開幕片:《最遙遠的距離》,導演:林靖傑,台灣; 《誰才是導演(Clash of Egos)》,導演:Tomas Villum Jensen,丹麥
閉幕片:《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導演:Susanne Bier,丹麥
主題城市:哥本哈根
焦點導演:Carl Theodor Dreyer
百萬首獎 《黑眼睛》蔡明亮
最佳劇情片:《風中的秘密》王嬿妮
最佳記錄片:《海棠.馬沙與珊瑚》郭笑芸
最佳實驗片:《看看我》鄭皓詮
最佳動畫片:《將軍》蘇文聖
評審團特別獎:《最遙遠的距離》與《嘜相害》林靖傑
評審團特別獎:《穿牆人》 美術設計湯濰瑄、張耿華
評審團特別獎:《練習曲》 攝影陳懷恩
評審團特別獎:《靜夜星空》與《愛的麵包魂》 導演高炳權
評審團特別獎:《木偶人2巴哈Kuso版的逆襲》
特別推薦:《穿牆人》 女演員李佳穎
媒體推薦獎:《練習曲》
特別推薦導演:高炳權
特別推薦記錄片:《寶島曼波》
觀眾票選獎第一名:《愛的麵包魂》高炳權
觀眾票選獎第二名:《盛夏光年》
觀眾票選獎第三名:《寶島曼波》
首獎:《艾瑪的禮物》 史凡塔迪肯
評審團特別獎:《後青春物語》金英男
觀眾票選獎:《玻璃心》肯尼斯凱茲
特別推薦:林靖傑《最遙遠的距離》、斯拉禾米法比基《愛與宿命的習題》
台北主題獎
首獎:《發條女孩》錢威達
二獎:《男孩型塑》高士文
三獎:《剎那時空》顏景弘
佳作:《少女心中的小濕》
佳作:《台北愛戀物語》
佳作:《如果在台北,一個靈感》
佳作:《後院》
佳作:《搖滾教室》
佳作:《搬家》
觀眾票選獎:《發條女孩》 時間:2008年6月20日至7月6日
地點:中山堂、新光影城、台北縣藝文中心演藝廳
開幕片:《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台灣;《檸檬樹 (Lemon Tree)》,導演:Eran Riklis,以色列
閉幕片:《鬥茶》,導演:王也民,台灣;《夏日時光 (Summer Hours)》,導演:Olivier Assayas,法國
主題城市:耶路撒冷、都柏林
賈克.諾勒 Jacques Nolot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海角七號》 最佳劇情短片張榮吉《天黑》最佳導演 楊雅喆《冏男孩》 最佳編劇 蔡宗翰、林書宇《九降風》 最佳男主角 鈕承澤《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最佳女主角 張鈞甯《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演員特別推薦 梅芳《囧男孩》 評審團特別獎 林書宇《九降風》
賀照緹《薩爾瓦多日記》 最佳新人 王柏傑《九降風》 最佳攝影 秦鼎昌《海角七號》 最佳音樂 呂聖斐、駱集益 《海角七號》 最佳美術 翁桂邦 《囧男孩》 最佳紀錄片 黃嘉俊《飛行少年》 劇情短片評審團特別獎 陳映蓉 《女力》 最佳動畫短片 史明輝《飛越藍調》 動畫短片特別推薦 張祖綺《富士將軍》 媒體推薦獎 林書宇《九降風》 觀眾票選獎 紐承澤《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時間:2009年6月26日至7月12日
地點:中山堂、新光影城
開幕片:《陽陽(Yang Yang)》,導演:鄭有傑,台灣;《德國09 (Germany 09)》,導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沃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塞克·恩德斯(Sylke ENDERS)/多明力克·加夫(Dominik GRAF)/克里斯多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羅穆阿德·卡馬克(Romuald KARMAKAR)/妮可葉特·克雷畢茲(Nicolette KREBITZ)/丹尼·雷維(Dani LEVY)/安姬拉·夏娜萊克(Angela SCHANELEC)/漢斯·斯特恩比奇(Hans STEINBICHLER)/伊莎貝拉·斯蒂沃(Isabelle STEVER)/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漢斯·韋恩加特納(Hans WEINGARTNER),德國
閉幕片:《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導演:克勞蒂亞‧尤薩,秘魯;
《爸,你好嗎? (How Are You, Dad?)》,導演:張作驥,台灣
主題城市:典藏柏林、摩登德國
焦點導演:賽吉‧德沃茲佛 Sergey Dvortsevoy、勞勃‧伊普斯汀 Rob Epstein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評審團特別獎 鄭有傑《陽陽》 最佳導演 鍾孟宏《停車》 最佳編劇 鍾孟宏《停車》 最佳男演員 陳文彬《不能沒有你》 最佳女演員 張榕容《陽陽》 最佳男配角 林志儒《不能沒有你》 最佳女配角 陸弈靜《一席之地》 最佳新演員 曾佩瑜《停車》 最佳音樂 林強《陽陽》 最佳剪輯 張叔平《渺渺》 最佳攝影 關本良《渺渺》 最佳美術設計 黃美清《一席之地》 評審團大獎 姜秀瓊《跳格子》 最佳紀錄片 劉嵩《黃羊川》 紀錄片特別獎 鄒猷新∕韓忠翰∕王振宇《練將》 最佳短片 賴孟傑《恐懼屋》 最佳動畫短片 呂文忠《蕃茄醬》 媒體推薦獎 戴立忍 《不能沒有你》 觀眾票選獎 樓一安《一席之地》 終身成就獎 李行、明驥 卓越創新獎 《艋舺》 特別感謝獎 郭台強 時間:2010年6月25日至7月15日
地點:中山堂、新光影城、總督數位影城
開幕片:《精銳部隊》Elite Squad,荷西‧派迪夏Jose PADILHA,巴西;《第四張畫》The Fourth Portrait,
鍾孟宏 CHUNG Mong-hong,台灣
閉幕片:《酷馬》fantôme, où es-tu ?,導演:王小棣,Wang Shaudi,台灣
主題城市:巴西「里約熱內盧」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乘著光影旅行》 最佳劇情長片 《第四張畫》 最佳導演 鄭文堂《眼淚》 最佳編劇 劉梓潔《父後七日》 最佳男演員 畢曉海《第四張畫》 最佳女演員 陳意涵《聽說》 最佳男配角 蔡振南《老徐的完結篇》 最佳女配角 張詩盈《父後七日》 最佳新演員 郭采潔《一頁台北》 最佳劇情短片 陳博彥《爸爸不在家》 最佳紀錄片 《乘著光影旅行》 最佳動畫 《簡單作業》 最佳剪輯 關本良、許紘源《乘著光影旅行》 最佳技術 黃美清、陳柏任《艋舺》 最佳攝影 廖本榕《臉》 最佳音樂 雷光夏、侯志堅《第36個故事》 媒體推薦獎 《簡單作業》 觀眾票選獎 《第36個故事》 終身成就獎 葛香亭、文英 電影產業獎 《台北星期天》、《狙擊手》 時間:2011年6月24日至7月16日
地點:中山堂、信義威秀影城、總督數位影城
開幕片:《翻滾吧!阿信》Jump Ashin!,林育賢LIN Yu-Hsien,台灣;《吐司:敬美味人生》Toast,S. J. 克拉克森 S. J. Clarkson,英國
閉幕片:《王者逆襲》Coriolanus,導演:雷夫范恩斯 Ralph Fiennes英國
主題城市:英國「倫敦」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黃信堯《沉默之島》
羅興階《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 最佳劇情長片 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導演 陳宏一《消失打看》 最佳男演員 吳朋奉《歸·途》 最佳女演員 謝欣穎《命運化妝師》 最佳男配角 柯宇綸《翻滾吧!阿信》 最佳女配角 何子華《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編劇 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新演員 李亦捷《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劇情短片 《下落村的來電》 最佳紀錄片 《沉默之島》
《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 最佳動畫獎 陳秋苓《彼岸》 最佳攝影獎 余靜萍 最佳音樂 張午午《消失打看》 卓越貢獻獎 李幼鸚鵡鵪鶉 觀眾票選獎 《翻滾吧!阿信》 最佳藝術設計大獎 《飛魚》 百萬首獎 《醉·生夢死》最佳劇情長片 《醉·生夢死》 最佳紀錄片 《如歌的行板》 最佳短片 《保全員之死》 最佳動畫片 《自動販賣機》 最佳導演獎 蔡明亮《無無眠》 最佳編劇獎 鈕承澤、曾莉婷《軍中樂園》 最佳男主角獎 李鴻其《醉·生夢死》 最佳女主角獎 永作博美《寧靜咖啡館之歌》 最佳男配角獎 鄭人碩《醉·生夢死》 最佳女配角獎 呂雪鳳《醉·生夢死》 最佳新演員獎 葳爾森《悄悄》 最佳攝影獎 陳懷恩、張皓然《如歌的行板》 最佳美術獎 黃美清《軍中樂園》 最佳剪輯獎 許惟堯《如歌的行板》 評審團特別獎 黃大旺《台北抽搐》 媒體推薦獎 《醉·生夢死》 觀眾票選獎 《太陽的孩子》 卓越貢獻獎 柯一正

⑻ 金馬獎歷屆影帝影後

截止到2019年6月,台灣電影金馬獎的影帝影後,如下:

1、1962第01屆,影帝王引,影後尤敏。

2、1963第02屆,影帝唐菁,影後樂蒂。

3、1965第03屆,影帝葛香亭,影後李麗華。

4、1966第04屆,影帝趙雷,影後歸亞蕾。

5、1967第05屆,影帝歐威,影後江青。

6、1968第06屆,影帝崔福生,影後凌波。

7、1969第07屆,影帝楊群,影後李麗華。

8、1970第08屆,影帝葛香亭,影後歸亞蕾。

9、1971第09屆,影帝王引,影後盧燕。

10、1972第10屆,影帝歐威,影後翁倩玉。

11、1973第11屆,影帝楊群,影後上官靈鳳。

12、1975第12屆,影帝秦祥林,影後盧燕。

13、1976第13屆,影帝常楓,影後徐楓。

14、1977第14屆,影帝秦祥林,影後陳秋霞。

15、1978第15屆,影帝秦漢,影後恬妞。

16、1979第16屆,影帝柯俊雄,影後林鳳嬌。

17、1980第17屆,影帝王冠雄,影後徐楓。

18、1981第18屆,影帝譚詠麟,影後張艾嘉。

19、1982第19屆,影帝艾迪,影後汪萍。

20、1983第20屆,影帝孫越,影後陸小芬。

21、1984第21屆,影帝李修賢,影後楊惠姍。

22、1985第22屆,影帝周潤發,影後楊惠姍。

23、1986第23屆,影帝狄龍,影後張艾嘉。

24、1987第24屆,影帝周潤發,影後梅艷芳。

25、1988第25屆,影帝萬梓良,影後鄭裕玲。

26、1989第26屆,影帝陳松勇,影後張曼玉。

27、1990第27屆,影帝梁家輝,影後林青霞。

28、1991第28屆,影帝郎雄,影後張曼玉。

29、1992第29屆,影帝成龍,影後陳令智。

30、1993第30屆,影帝成龍,影後吳家麗。

31、1994第31屆,影帝梁朝偉,影後陳沖。

32、1995第32屆,影帝林揚,影後蕭芳芳。

33、1996第33屆,影帝夏雨,影後蕭芳芳。

34、1997第34屆,影帝謝君豪,影後張曼玉。

35、1998第35屆,影帝洛桑群培,影後李小璐。

36、1999第36屆,影帝柯俊雄,影後李麗珍。

37、2000第37屆,影帝吳鎮宇,影後張曼玉。

38、2001第38屆,影帝劉燁,影後秦海璐。

39、2002第39屆,影帝黎明,影後李心潔。

40、2003第40屆,影帝梁朝偉,影後吳君如。

41、2004第41屆,影帝劉德華,影後楊貴媚。

42、2005第42屆,影帝郭富城,影後舒淇。

43、2006第43屆,影帝郭富城,影後周迅。

44、2007第44屆,影帝梁朝偉,影後陳沖。

45、2008第45屆,影帝張涵予,影後劉美君。

46、2009第46屆,影帝張家輝、黃渤,影後李冰冰。

47、2010第47屆,影帝阮經天,影後呂麗萍。

48、2011第48屆,影帝劉德華,影後葉德嫻。

49、2012第49屆,影帝劉青雲,影後桂綸鎂。

50、2013第50屆,影帝李康生,影後章子怡。

51、2014第51屆,影帝陳建斌,影後陳湘琪。

52、2015第52屆,影帝馮小剛,影後林嘉欣。

53、2016第53屆 ,影帝范偉, 影後周冬雨和馬思純。

54、2017第54屆,影帝塗們,影後惠英紅。

55、2018第55屆,影帝徐崢,影後謝盈萱。

(8)2018台灣電影節獲獎擴展閱讀:

第55屆影帝、影後的介紹:

1、徐崢,中國內地男演員、導演。1994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2007年主演賀歲喜劇電影《愛情呼叫轉移》。2010年主演電影《人在囧途》。2015年,自導自演的喜劇片《港囧》。2018年,憑借《我不是葯神》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2、謝盈萱,中國台灣女演員,2016年,參演電影《愛情凍住了》。2018年,參演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影片中飾演劉三蓮,憑借該影片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⑼ 各大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都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⑽ 金馬獎獲獎作品有哪些,獲獎者都有誰

金馬獎作為華語電影圈三大獎項之一,它的含金量自不用多說,而每年的金馬獎獲獎作品和得獎者都備受關注。昨晚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圓滿落下帷幕的第54屆金馬獎,它的獲獎名單自然讓人好奇。


最大贏家《血觀音》

本屆金馬獎最大的贏家是楊雅喆導演的《血觀音》,雖然錯過了最佳導演獎,但它包攬了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近年來得獎專業戶惠英紅憑該片再下一城拿下影後殊榮。00後新人演員文淇演技天賦出眾,憑藉此片打敗一眾前輩獲得最佳女配角。


閱讀全文

與2018台灣電影節獲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枚導彈毀滅地球什麼電影 瀏覽:305
購買電影票哪個最劃算 瀏覽:182
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戰電影 瀏覽:391
印度劉德華阿米爾電影 瀏覽:899
第一集下載電影毛片 瀏覽:327
2018有什麼青春勵志電影 瀏覽:791
販毒卧底相關電影有哪些 瀏覽:218
韓國電影年輕的表妹 瀏覽:535
筆記本電腦投影電影機上網 瀏覽:836
2018年恐怖科幻vip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53
小汽車比賽電影動漫 瀏覽:786
老電影推薦泰國 瀏覽:775
張剛喜劇電影大全 瀏覽:734
周星馳電影笑圖片 瀏覽:150
歐美經典超燃的電影 瀏覽:100
韓國電影男人女人 瀏覽:18
電腦下電影到手機教學 瀏覽:998
愛的體驗電影韓國電影 瀏覽:591
2018年9月電影踢足球 瀏覽:601
黑貓電影網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