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電影製作成本詳細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
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1)2016國產電影成本擴展閱讀:
剪輯技巧
1、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2、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3、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⑵ 2016十大虧損電影出爐,什麼是壓垮國產電影的最後一根稻草
016年雖然已經過去,但影視行業的多項年度盤點才剛剛開始,比如,近日新鮮出爐的2016年度電影票房。從各項數字來看,2016年電影市場遇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去年初許下的600億票房目標遠未達成,甚至連年度票房增長率都未能突破5%。日前,有媒體根據去年電影行業的多項數字,總結出了年度虧損最多的幾部電影。從這份表格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去年電影市場的虧損數字從數千萬到數億元不等,而其中亦不乏大製作、大導演、重磅明星加盟的影片。何以這些曾經的「票房靈葯」慘變「票房毒葯」?而除了票房之外,發行、營銷渠道是否也應背負虧損的鍋?去年票房虧損的原因究竟在哪裡?高成本動畫?觀眾不買賬從這些電影中,首當其沖的一類就是以《搖滾藏獒》《小門神》和《精靈王座》為代表的高成本動畫電影。這類電影都打著畫面精良的旗號,將大把製作費用投入了前期的製作公司。無論是由美國好萊塢團隊斥資6000萬美金打造的《搖滾藏獒》,還是由7000萬人民幣支撐了三年漫長製作期的《小門神》,在這些漂亮的投資數字背後都是後期上映時巨大的回本壓力。然而,國內觀眾卻似乎並不願意為這類電影買賬。幾部高成本動畫電影在上映後,無一不是票房低迷,最終慘淡收場。如此低回報率的影片,也就註定了前期高昂的製作費用付諸東流。重金並沒有砸出水花,虧損也是在所難免。合拍科幻動作片:披著「洋」皮的國產片而另一類在中國電影市場遇冷的就是中外合拍的科幻動作片了,前文榜單中出現的《勇士之門》和《蒸發太平洋》都屬於這一類型。這類電影在投資、演員、上映地區等方面通常是由中外聯合,電影類型無一不是故事格局大、後期特效要求高。然而這類中西合璧的產物卻在中國電影市場上顯得水土不服,東方元素與西方科幻的結合差強人意、缺乏誠意,觀眾自然不買賬。《勇士之門》預算4800萬美元(摺合約3.3億人民幣),然而國內上映後票房僅有2283萬,凈虧損預估超過3.2億。《蒸發太平洋》票房收益3500萬,但和900萬美元(摺合6000萬人民幣)的投資相比,也損失了至少3700萬。對賭or保底?投資與票房的較量近年來的國產電影市場,出現了「對賭」和「保底」兩項新發行策略。「對賭」往往是資本市場的概念,在電影行業里又被稱為「保底發行」。所謂「保底發行」,即製片方與發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簽訂的一個對賭協議。根據協議,雙方確認一個數額,無論影片票房最終是多少,製片方都能提前鎖定一筆高額收益,而發行方則在實際票房超出這個數額的部分,優先獲得額外收入。不過,保底發行雖然贏面大,但也是具有極高風險的,一旦失敗,也需要承擔巨額虧損。《夢想合夥人》就是因保底虧損的一部典型代表。該片由一眾明星出演,然而上映後卻因口碑不佳,最終僅獲得票房8100萬(投資方分賬約3000萬)。這樣一來,為這部電影花了3億保底的福建恆業影業就損失了一大筆錢。據悉該片電影投資9000萬,預估凈虧損6000萬。同樣因保底而慘遭虧本的還有《葉問3》。該片製作成本和發行等費用共計約3億,保底票房為10億,然而最終卻僅收獲了8億票房,因此保底失敗的快鹿投資集團將承擔巨額虧損。此外,《葉問3》上映期間還爆出了虛假排場(鎖定座位、幽靈場等)的黑幕,涉及虛假票房3200萬。因此《葉問3》到底虧損了多少錢,除了投資方心中有數外,外人恐怕無法算清這筆糊塗賬。古裝武俠IP:市場盡失,春天不再曾經風靡一時的古裝武俠電影,近年來逐漸失去了其在電影市場的地位,《三少爺的劍》票房滑鐵盧就是最好的證明。這部由博納和爾冬升打造,原著為古龍的大IP電影,上映之後卻因口碑不佳,最終票房收益不足1億,凈虧損達6300萬。而另一部同樣命運的是《封神傳奇》。這部由中國星主控,博納、阿里巴巴、愛奇藝等聯合投資的影片,雖然眾星雲集,但無奈觀眾對這類噱頭大卻不會講故事的電影早已失去興趣,上映後口碑欠佳也是可想而知了。最終電影票房僅以2.84億草草收場,投資方能獲得分成約1.1億。如果成本按4億算,凈虧損達2.9億。意外虧損:李安效應失靈、主旋律沒市場李安的年度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意外反響不佳,最終以3093萬美元的票房成績收場。雖然李安這面金字招牌在國內的影響力非同凡響,上映後在豆瓣和時光網的評分分別達到了8.6和8.0,但該片在美國本土的口碑欠佳,IMDb評分只有7.2分,爛番茄新鮮度45%。因此在最終的總票房上,美國市場僅收益174萬美元,占總票房的5.6%。海外已經在中國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墨西哥、丹麥、挪威等地上映,票房2919萬美元,其中中國內地1.63億元。另一部反響不佳的影片是去年代表中國參加奧斯卡外語片競選的歷史大片《大唐玄奘》。這部影片在題材上貫徹了中央「一帶一路」的主旋律,主演黃曉明也憑這部片連續獲了義大利中國電影節和長春電影節兩個影帝。然而觀眾卻對這類題材興趣不大,豆瓣評分僅有5.2,票房也只有3300萬,這讓投資過億的中影集團虧損預計達到8800萬。賀歲檔:口碑票房雙撲街眼看2016票房目標無法達成,不少人將目標盯緊了年底的賀歲檔,期望能最終發力,讓慘淡了一年的票房迎來最後一次爆發。然而即便是祭出了國師張藝謀的大旗,《長城》依然沒能讓去年的電影大盤起死回生。不僅如此,賀歲檔上映的四部大片還尷尬「領銜」了年度票房虧損榜。賀歲檔集體虧損的首要原因,就是票房低迷造成的低回報率。以《長城》為例,預算為1.5億美元(約10億人民幣),如果僅算國內票房,要達到近26億才能回本。然而目前上映三周,票房才剛剛突破10億,遠未達到預期。《鐵道飛虎》也面臨同樣的窘境。這部主打精美特效製作的動作喜劇,前期投資成本高達2.5億,加上後期營銷、發行等費用,總投資約3億。雖然微影時代總裁林寧曾信誓旦旦給《鐵道飛虎》保底8億票房,不過目前已上映2周,而且經過了聖誕和元旦兩個假期後票房尚不足6億,日後若要完成這8億目標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虧損的另一方面原因則是來自電影口碑的集體撲街,無法激發觀眾貢獻票房的意願。無論是萬眾期待的《長城》,還是明星雲集的《擺渡人》,又或者是成龍領銜一眾鮮肉的《鐵道飛虎》,上映後豆瓣評分均在5分以下。而唯一一部有口碑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卻又因為其題材太過文藝、宣傳缺少熱度、排片率低等原因,大有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之嫌。因此,《羅曼蒂克消亡史》總投資在1.5億,最終票房落在1.19億,虧損高達1億。綜上而言,去年電影市場的大范圍虧損與影片類型、天價投資額、保底分賬形式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影視行業表面看似風光無限,不斷有資本湧入,然而從這些虧損數字背後卻也看到了市場的殘酷。若單從票房的角度看,觀眾逐漸回歸理性、明星效應不斷減弱、惡意炒作難以吸引眼球,因此,相較於五花八門的炒作和營銷途徑,拍一部真正好看的電影或許才是提升票房的正途。
⑶ 國內播出一部動畫電影的成本有哪些
我們發現,一部每分鍾投資超過3000元人民幣的動畫片,無論質量多好,題材如何,都很難在國內收回製作成本。目前國內電視台對於國產動畫片的買片政策,十分不利於國產動畫的投資者。例如一部11分鍾的動畫片,如果在全國100家電視台發行,每家電視台每分鍾平均支付30元人民幣的播放費用(這在實際操作中其實是不可能的)播放權全部賣掉,並足額支付的話,方能收回成本。各位很清楚這其中的困難和艱辛。可以想像,3000元一分鍾的動畫片尚且如此,八九千元的片子呢?有人會說,我們可以從相關產品上收回投資,我們經過論證和計算發現,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是,這種情況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片子的總長度不能低於208集,因為任何相關產品的運作,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生產和宣傳期,而動畫片在各地方電視台播放也有一個時間差。片子的長度不足,就不會給經營人員提供足夠的運作時間,而運作時間不足,就無法將經營活動順利進行下去。我們目前的投資規模是否能允許策劃長達208集的動畫長篇,成為了動畫片市場化運作的瓶頸之一。同時也成為我們策劃時主要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談不上動畫片的市場化經營,更談不上動畫精品的製作。這個問題不重視,我們辛苦製作出的片子,就只能是無法收回成本。我們認為,不考慮市場的動畫片,在目前情況下看,就不是好動畫片。只有動畫片的投資人,真正能利用動畫完成經營的良性循環,國產動畫片才真正能得到發展。
國產動片市場簡介:
國產動畫片在國內電視台的播放,按國家廣電總局的要求,是享受政策傾斜待遇的。然而,近年來,隨著電視收視率的爭奪日趨激烈、主管部門監察調控失衡。各地電視台對於國產動畫片的播放傾斜政策幾乎已不復存在。全國每年動畫片播出量約需30000分鍾,但是,國產動畫片年實際製作量不足6000分鍾,巨大的供需失衡導致地方電視台「名正言順」 的採取一些特殊手段鑽空子超比例播放進口動畫片。
直接導致地方電視台選擇進口片的原因有以下3點:
1. 進口動畫片可選擇的餘地大,整體製作水平高。(收視率有保障)
2. 購買價格極低,進口動畫片全國電視播放版權費不足10000元人民幣/集。
3. 廣告商在廣告運作上相對容易。
電視台的這種選擇直接導致了一些問題的出現:
a) 製作公司利用資金優勢大量發掘和演繹中國內容動畫題材,導致國內動畫公司的投資無法及時准確和安全的用於中國傳統題材動畫片的製作。
b) 由於進口片在國外已經收回成本,為了盡快佔領中國市場,國外製片商不惜以低於國內動畫片成本發行價幾倍的價位傾銷播放權。
c) 國外製片商在佔領一定市場份額之後,將動畫節目整合成為固定的電視欄目,徹底而又長期的播放自產進口動畫片。(當然,這種運作是以國內文化公司的面目出現的)
目前,國內電視台買片價格(國產片)已經一降再降,達到平均不足30元/分鍾的歷史新低。形式特別嚴峻的是,真正購買國產動畫片的地方電視台已不足100家了。在這種市場條件下,即使一部動畫片在各個城市同時發行出去(操作上可行性不強),可以回收的播放費僅是3000元/分鍾。對於動輒投資超過萬元/分鍾的國產動畫來說,這點兒回報也是微不足道的。
動畫片的相關產品收益一直是投資人關注的重要回報內容。但是,由於國內市場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推廣尚存在一些問題。國內動畫作品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能真正從市場中得到應有回報。一次又一次在實際操作中出現嚴重虧損,導致國內社會投資資金信心喪失。從而進一步使得市場中出現的「商業片真空」問題愈加嚴重。
由於以上兩方面的原因,2002年中國動畫行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頹勢。主要投資人由過去的三家,減為目前的兩家(中央台、上海美影)。北京電視台已經不再對動畫片進行投入了。其餘社會投資也出現了逐步減少和持幣觀望的趨勢。以北京為例,2001年全市約有10家規模超過50人的國產動畫生產企業,2002年底,全市超過50人規模的國產動畫製作公司減少為4家。
中國動畫行業的發展,一直享受著政府部門的傾斜性政策。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國外動畫片播出限制的減少,動畫片市場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大量國外動畫片播放權低成本的傾銷給我國國產動畫片的銷售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還將西方的價值觀、世界觀灌輸給了我國的青少年。由於東西方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種從小灌輸的思維方式和娛樂習慣造成了很多青少年嚴重的思想問題和行為錯誤。與此同時,帶有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動畫片因為資金、市場等原因無人投資,無人策劃,無人製作。長此以往,我們將很難在中國的電視銀幕上看到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卡通形象了!
有人質疑3000元/分鍾的動畫片是不是能做出來,在這里,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大家:「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不但能做出來,好像還有賺頭?
當然,這種動畫片因為是低成本片,所以在各方面的製作就不能像所謂常規動畫一樣,到處糟賤錢……管理水平的高下,是最終能否成功實現預算的關鍵!
A工序:
1/策劃2/編劇3/美術設計4/造型設計5/分鏡頭6/導演、執行導演7/製片8/原畫9/動畫10/修型11/上色12/合成13/剪輯14/配音15/配樂16/動效17/背景;
B按照工序順序作的說明:
1/因為是自己的片子,策劃酬金很少;
2/編劇,每集1000元左右,因為長期合作,所以並不覺得少;
3/美術設計,一般是把背景繪制也交給他,所以美術設計一般是不要錢的;
4/造型設計,一部片子全算下來一般是20000左右,因為造型相對簡單,合作時間長,平時還能介紹其他工作給他,所以還是對此滿意的
5/分鏡頭,一般是按集算,每集(11分鍾)1500元左右;
6/導演,執行導演,每集1000;
7/製片,負責的東西比較多,包括製作省了的放大稿,每集500;
8/原畫每秒15(難度低,有些20)
9/動畫每張1.5;
10/修型每秒5元;
11/12/13/上色連合成輸出剪輯每分鍾800元;
14/配音,每人每天200;
15/16/配樂、動效一部片子25000到50000不等(52集的)
怎麼樣?觸目驚心吧?這其中有些還可以省:
1/每集片子15%同用(一定要跨集同用,同集同用就看出來了……)
2/片頭片尾可以有1.5分鍾不用畫,但是按照行規同樣算錢
3/等等
這么算下來,每集片子有個30000左右做下來都有富裕……11分鍾涅!片子的質量不會差,我的朋友製作的片子曾經被上海美影評為當年最好的2部片子之一。
所以,說3000還做不下來的同志們要好好檢討一下了,是不是工序加得太復雜,是不是按照所謂的行情給錢給虧了?特別提醒的是:我這里指得是長期製作的公司,小公司做一部片子的很難做到這個價錢。咱們上街買菜都知道——羅卜論堆兒的買最便宜!要想降低成本,信譽是關鍵……而且,千萬別外發,外發之後不但價錢會提高,質量也得不到保障。最後,自己的原畫都會不穩定。原因很簡單,你的公司一直有活,有保障,自己的原畫圖穩定都會干,你外發,活就有接不上的時候,一旦你叫原畫覺得出去反正也能回來接活兒,還不如先出去找活,不行了再回來。你的單價就下不來了…………
我覺得,在開正式發票的前提下,動畫片的利潤達到20%—25%左右就算不錯了。動畫公司不能太黑了。要想法設法的叫投資人能收回投資,這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等到自己公司有實力投低成本片了,一定要自己闖一闖市場……
ε□з 逆臣� 4級 2009-08-21
那要看是什麼動畫了,基本都是大手筆,也有私人操作的,比正規的會節省很多。但也是萬字輩的。。。
⑷ 現在中國電影的票房到底怎麼分成 中國大製作電影的實際成本是多少
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1994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於是有人將這10部影片稱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稱也因此而流傳開來。參照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為了迅速佔領中國市場,進口大片的製片方還承擔了宣傳的費用。盡管這樣的分賬比例似乎對製片方較為不利,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國外尤其是美國製片方依舊從中國的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中影公司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雖然進口影片的數量有限,但在進口速度上絕不落後。據介紹,無論哪一國家生產的最新影片,我們的購片人員都可以在影片尚未公映之前看到,選定後立刻以快件送回國內。據說,中影公司負責海外選片的6個人每年至少要看1050多部片子,然後從中精選100多部送審,最後確定進口10部分帳大片。
由於進口大片的巨額利潤,國內一直有打破大片壟斷的呼聲。對此,國家電影局有關負責人指出,中影獨家擁有進口外國影片的權利,這是國家賦予的,是體現國家利益的,這方面不會有松動的餘地。
中國大片成本:
一,大製作。處在金字塔尖的每年只有3~5部的所謂「國產大片」,投資億元以上。如《神話》《七劍》《情癲大聖》《夜宴》均投資超過一億,而《無極》、《滿城盡待黃金甲》更是號稱投資3億以上。這些影片在特徵上與賈斯廷•懷亞特提出的好萊塢的「高概念」電影基本相同:大明星,大導演,大投入,大製作。這一陣營的影片數量雖少,但國產片的票房中卻可接近一半的份額。而它們也是中國電影海外銷售的主力。
二,中製作。中等製作的影片投資大約在1000萬~5000萬之間,每年在這個區間的影片通常不到10部。
三,小製作。小製作還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製作成本在1000以下,400萬以上的影片,票房目標為100~1000萬,數量在20部左右。第二層次的影片製作成本則在150萬~300萬左右,占電影總量的85%左右。這些影片只是小部分進入了院線放映,票房產出微薄,有的影片進入院線短暫排檔完全是為了獲得較高的音像版權銷售價格,還有的影片則是小規模,分區域上映。而相當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場是電視播映和音像產品。少數獲獎的藝術片通過出售海外部分地區版權,能夠獲得一定補償。其中相當部分影片則根本沒有進入流通渠道。
因此,在此種形勢之下,探討低成本電影對於了解和改善中國電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沒有理由忽視占總產量比重如此之高的低成本電影,以及背後的那些創作者。
⑸ 假如一部電影的成本是一百萬,票房要達到多少才能收回成本
首先一部電影成本主要包括製作成本、演員片酬、導演片酬、宣發成本,以及電影拍攝和發行中籌備階段,拍攝階段,後期製作、審核,出預告片、開展公映前的宣傳,各大網站發出新聞宣傳,首映式、公映等階段,也會需要一定的費用。
一般來說,片方最終能夠獲得總票房的30%,算上片方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收入,一般需要獲得3倍於製作成本的票房,才能夠收回成本。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電影成本是一百萬,票房達到300萬左右就可以回本,就目前片方分賬高達39%左右,也就是不到300萬就可以回本。這還僅僅只是票房收益,還有非票房收益,像網路版權,電視台版權,以及海外版權都是電影投資收益中非常重要的收益!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⑹ 盤點製作費用最高的八部國產電影,你看過幾部
如今的電影製作費用可以說是越來越高,大製作的電影在會讓觀眾有更好的視覺體驗效果,吸引更多的觀眾看電影。近些年來不斷有大製作的電影上映,那麼國產電影中有哪些製作費用 最高呢?
8、《西遊記之大鬧天宮》
《西遊記之大鬧天宮》這部電影雖然明星陣容超強,但是上映之後一直被批評為是爛片。但這部電影的確是大製作,足足花了5億的製作成本。
⑺ 電影成本怎麼計算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⑻ 一般電影投資的成本是多少呢
拍攝一部小成本電影能花多少錢?答案一定不是絕對的,因為這涉及到各種開銷的大小問題,但是也可以估算大概的成本,上下相差也不會特別懸殊。設備器材方面,小成本電影的拍攝器材基本可以縮減到以下類別:攝像,能拍4K的且可以升格高清攝像機(攝影機),鏡頭可以使用三陽的,四個定焦頭也夠用了,存儲卡盤要多備份幾個,常規三腳架和一個矮腳三腳架,軌道車一個,直軌三節,彎軌兩節。燈光,一個5600K的燈光,至少三個補光用的燈,反光板,色溫紙。錄音,如果同期錄音的話,建議單獨配置一個高敏收音話筒和錄音機。設備器材如果是租賃的話,差不多在每天1500-2000元左右,一般小成本電影的拍攝時間大概在兩個月,60天的租賃總計費用大概在15萬元;工作人員最好以月工資為標准,以每月3000元計算,兩個月大概10萬元足夠;演員方面的成本控制在30萬元以內。
這樣整體費用合計就需要50萬元左右,當然這是指前期拍攝製作,不算後期,後期製作一般小電影不加特效的話,3萬元以內足夠。那些動輒百萬千萬的電影,更多的是被各部門領導直接裝入私囊,還有就是演員的費用極高,而小成本電影一般可以忽略不計演員的費用,因為用不著請大明星,或者說那些大明星也看不上小成本電影。需要指出的是,在大陸,製片方宣稱的「成本」「投資」一般水分很大,面對片方宣傳時拋出的數字,正確的理解方法是像去服裝市場買衣服還價一樣,先砍掉至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