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号信箱灰色的灵魂 电影解读
灰色的灵魂
1917年,法国某小镇。
冬日清晨,小餐馆老板的13岁女儿“白日美人”的尸体,在河边出现。
于是,故事推向几个月前。
一战的阴影笼罩着小镇,平淡、安逸惯了的居民,被突如其来的恐惧击中,有些人,甚至变得不能自抑。比如,小学校的男教师,在讲解防毒面具使用的课堂上,疯掉了。
年轻人不断地应征入伍,同时,也不断地因伤退伍。战争,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不久,小镇迎来了一位神秘的美丽的女教师。她,成为这个阴暗时空中的惟一亮点。
借宿在小镇检察官家中的女教师,定期寄出一封信,给前线上的男友。然后,以焦急而又甜蜜的心情,等待回信。已经步入老年的检察官,像是窥视癖,他总是偷偷地打开那些信,看过后再封好,寄出或是交付。
终于有一天,检察官发现了女教师男友的阵亡通知书。这次,他没有给她,而且,非常正式地请她吃了一次烛光晚餐。18天后,检察官独自进入女教师房间,看到了一封还未寄出的信,看到了一颗忧伤着等待的心。夜里,他敲开门,将阵亡通知书递给她。并说:“我能帮助你吗?”可是,悲痛的她拒绝了。
镜头转换间,她已经死了。平静地躺在床上,颈部有勒痕。检察官是第一目击者,他说,她是悬梁自尽。之前,“白日美人”刚刚死去。生性嗜血的小镇法官,对着女孩儿的尸体,冷漠地吃着水煮蛋。年轻的警察,有特别的思路,却不敢说出来。
几天后,一个女毛皮小贩找到警察说,曾在女孩儿出事的夜里出事的河边,看到过检察官和她在一起。可是,法官却以酗酒的名义,反把她关入牢房。他派人抓到两个逃兵,并且以各种低劣的手段,强迫他们承认自己是杀死女孩儿的凶手。之后,一个自杀了,一个枪毙了。
那个忙乱的夜里,小镇封路,警察没能回家,他的妻子难产了。第二天,他赶回来,才送她去了医院。在伤兵群中,一个女孩儿诞生了,可是,婴儿的母亲却因失血过多,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一切似乎都结束了。
检察官邀请警察到家里做客,并且,送给他自己的日记。然后,检察官自杀了。而回到家中的警察发现,日记本文字内页的最后是三张照片——检察官23岁便死去的妻子、“白日美人”、女教师。
一部似侦探却非侦探的电影,诸多栩栩如生的角色。节奏缓慢而平静,即便是死神降临的那刻;一个个灰色的灵魂,既没有十恶不赦的坏蛋,也没有绝对的好人。这,就是现实。
2. 求一部外国电影的名字
《玛塔哈利》?葛丽泰嘉宝曾经演过 是黑白片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德军疯狂进攻,法国军队节节败退。而就在这个发军溃败的夏天,一场秘密而特别的审讯正在法国的杜莱斯宫悄悄进行。被告是巴黎红极一时的舞星玛塔·哈丽。两天后,玛塔·哈丽因叛国罪被执行枪决。
一场决定生死的审判,只进行了不到两天,结果是玛塔·哈丽结束了她仅仅41岁的生命,玛塔·哈丽这个名字也从此写入世界超级间谍的史册,甚至被后人称作“谍海女王”。
作为一名周旋于法德两国间的“双料间谍”,玛塔·哈丽的情报,的确曾让法国军队蒙受巨大损失,所以她的死,也许不出人意料。但是,86年过去了,最近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考勒斯的一本新书却大声疾呼:玛塔·哈丽死得冤枉。
玛塔·哈丽是一个双料间谍,她同时服务于德法两国的情报部门,法国也从哈丽的情报中收益。据有关记载,在那次审判中,玛塔·哈丽曾极力为自己进行辩护。但没人相信她的话,也没人替她辩护。
为什么法国情报部门不出来辩护?这是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考勒斯在书中提出的第一个证明哈丽冤死的理由。
20世纪初,巴黎大小酒吧和夜总会舞台上有一颗最有耀眼的明星。她兼有荷兰和爪哇人的血统,集东、西方之美于一身,凭借“带有神秘东方气息的婆罗门舞蹈”,令巴黎上层社会的很多达官贵人都拜到在她的石榴裙下。她就是玛塔·哈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时候为生计发愁的玛塔·哈丽被德国情报机构看中,玛塔·哈丽接受了德国情报机构提供的2万马克,成为德国间谍克雷默中的一员。
事实证明,德国情报机构果然眼光独到。1915年,英军19型坦克正在秘密研制中。德国方面得知,一份19型坦克的设计图藏在法军统帅部高级机要官莫尔根将军家的绝密金库中,玛塔·哈丽奉命行动。在一次家庭舞会上,她借机与莫尔根相识,并很快找在莫尔根家中找到了藏在油画后面的金库。但密码是什么?情急之下,哈丽发现墙上的挂钟早已停止走动,指针停在21点35分15秒。用213515这个密码,玛塔·哈丽打开了金库。
不久联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19型坦克攻势,结果被德军炮火成功拦截,联军伤亡惨重。玛塔·哈丽的出色发挥让德国人喜出望外,但也德国人不知道的是,哈丽已经被英国情报部门跟踪。于是,法国情报机构决定将计就计。1916年,玛塔·哈丽与法国间谍头目拉杜见了面。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前往中立国西班牙,引诱德国特使卡伦上校。此后,德国方面的情报通过玛塔·哈丽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传回法国。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在法庭上,玛塔·哈丽极力辩解自己虽然与德国军官有过密切接触,并没泄露任何军事情报的理由。但按照历史学家菲利普·考勒斯新书的说法,玛塔·哈丽当时蒙在鼓里,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死恰恰是法国情报部门希望看到的。
玛塔·哈丽的被捕是因为法国情报部门截获了一封由马德里发往柏林的电报:“通知H21速回巴黎待命。克雷默将付给其15000法郎的支票。”综合其他相关情报,法国情报部门认定H21就是玛塔·哈丽,她极有可能为德国方面提供了大量情报。1917年2月13号,玛塔·哈丽刚刚抵达法国边境,就以间谍罪被逮捕。
而当时的战况是,法国在战场上连连失利。为了给数万名士兵的丧生一个说法,熟悉玛塔·哈丽双重间谍身份的法国情报部门劳德克斯上尉做出了牺牲玛塔·哈丽的决定。所以,在玛塔·哈丽受审期间,劳德克斯刻意夸大她在一战初期为德国充当间谍的罪行,只字不提1917年后她反过来向法国提供德军情报的真相。
就这样,最终玛塔·哈丽成了法国军方的替罪羊。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玛塔·哈丽没有走开,不是因为信念,而是因为无奈。这是她的不幸。但对于玛塔·哈丽而言,更不幸的是,她甚至不知道连爱情也出卖了她。出卖玛塔·哈丽的是她在西班牙结识的德国间谍卡纳里斯。坠入爱河的玛塔·哈丽在卡纳里斯的要求下,往返于马德里和巴黎之间,打探法国情报。哈丽的代号是德国情报员H-21。
但不久,卡纳里斯发现哈丽已经被英法特工盯上,不仅失去了利用价值反而会给他本人带来危险。于是,就在哈丽再次从马德里赴巴黎时,卡纳里斯把她的行踪用法国特工早已掌握的传送密码通知了德国情报部门,法国情报人员果然截获这条消息。于是,玛塔·哈丽的末日来临了。据战后的一些历史学家分析,玛塔·哈丽的密报至少使英法联军在一战中多损失了几十万人。
但有价值的情报,却保全不了玛塔·哈丽的生命。她被多方利用,又被多方抛弃。书中把玛塔·哈丽看成是战争的牺牲品。但除此之外,考勒斯的新书还抖出一个“绝对内幕”。而这个内幕与考勒斯本人的身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只有考勒斯才能挖出来的内幕。
原来,历史学家考勒斯的外曾祖父皮埃尔·波查顿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负责审理哈丽“间谍叛国”案的主审法官。菲利普·考勒斯发现自己的外曾祖父皮埃尔·波查顿在审判中刻意地忽略了哈丽曾经为法国方面贡献众多德军情报的事实。
为什么主审法官也会有意忽略事实?在详细查阅了家庭档案后,他惊讶地发现,由于外曾祖母“红杏出墙”,外曾祖父波查顿对所有的女人都恨之入骨,这种憎恨在他的私人信件和日记当中,随处可见。而曾经长期混迹于巴黎社交圈的红舞星玛塔·哈丽自然成了波查顿的报复首选。虽然,玛塔·哈丽也有着心酸的过去,经历过被丈夫遗弃和幼子夭折的痛苦。在波查顿的日子里,他把玛塔·哈丽称作“魔鬼的化身、贪婪的荡妇。”
但显然,玛塔·哈丽并不是波查顿想象中的整日过着奢华生活的“花蝴蝶”。据记载,射向玛塔·哈丽的子弹总共有11颗,当时哈丽没有丝毫的慌张,相反,她挺直了胸脯。也许对于玛塔·哈丽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
3. 电影《1917》致敬小人物,这样的电影好在哪里
1917的主人公,似乎是带着抗拒、倒霉和惶恐的心情,爬出壕沟。这种闪躲甚至反映在他们每次与德国兵(尸体)的遭遇上,但「真实时间」的冲击,在小山坡和废墟漂流几段,成功打动了我。与弗兰克、光荣之路、
4. 如何评价电影《1917》
这部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情节也是比较吸引人的,反映出了当时的情况。
5. 2020最值得上电影院看的电影《1917》,真的那么好看吗
文 | 猫小姐
内地影院经过长达半年的休停期,终于,它重新与我们见面了。
翻看正在上映的电影片单,发现《1917》赫然在列。这部刚刚囊获奥斯卡三项奖项,以 “一镜到底” 的拍摄技术而闻名的好莱坞大片,几乎是这批上映影片中最让人期待,也是最值得在IMAX影厅上观看体验的电影。
李安这两年不断尝试新的电影技术,就是为了用高 科技 让观众在特定的影院里观看电影时能够有沉浸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1917》没有用3D,4K等技术,就能让观众直接享受到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整部电影用许多个长短不一的长镜头拼接成一个120分钟一气呵成的伪长镜头,外加上世界顶级大导演诺兰的御用剪辑师李·史密斯(Lee Smith)的剪刀手,将镜头剪接得肉眼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由于是一镜到底,观众会随着第一视角的镜头化身为在场的第三人,跟着主人公经历2个小时跌宕起伏的惊险经历,与电影角色同悲同喜。
关于这部电影的“一镜到底”不想赘述太多,外面已经有很多详尽的解说。今天我想从另一角度来解读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虽然他在剧情方面受到部分网友的批评,但我仍觉得这是门德斯导演结合长镜头叙事拍出的最好电影。
不少人觉得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特别好,这不仅是“一镜到底”的拍摄缘故,还有导演为电影画面所注入的美学文化。
故事背景发生在1917年4月比利时和法国交界的伊普尔地区,是一战战区。导演对战场做了搭建还原,蜿蜒的战壕,无人区的铁丝网,一个个沼泽泥泞的坑洞,从土里破出来的一只残肢,被老鼠啃咬残缺的尸首,伏倒在地的死马,以及萦绕在上面密麻可见的苍蝇,战争的满目苍夷随即一表无疑。
然而在还原的过程中,导演还是做了最大限度的画面美化。实际上在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中的真实战场要比电影里的凄惨太多了,各种血腥的断裂尸体堆积一起,发臭黏稠的坑洞随时都能吞噬掉一个活生生的人。
电影重建了一个战区现场,却故意处理掉血腥恶心的细节,让观众观看时不会产生不适。哪怕主角Schofield被铁丝网钩破的手,都没有给出正面伤口。
导演无疑是灯光爱好者,为了重构战争的悲惨又不失画面的好看,他大量运用了光影、色彩作辅助,最后呈现出一系列唯美又悲惨的画面。
例如Schofield和Blake接到上级命令,带着 “取消行动” 的信件跨越无人区时的灰蓝昏暗,天空灰蒙蒙一片。空旷苍夷的环境加上随处可见的尸体,一股压抑的紧张感扑面而来。
当他们来到樱花树边,天蓝地绿花奶白,外加不远处屹立着断顶残破不堪的房子,一头瘦小的牛还在吃草。岁月静好和生灵涂炭被揉进了同一个画面,给我们带来强烈的 情感 对比。
接着是飞机坠地后的熊熊烈火,天蓝的空气弥漫着灰白的烟火,原本静谧的环境随着Blake的离世变得落坏不堪。
然而整部电影最能体现导演艺术造诣的当属这一幕,Schofield来到被战争摧毁的伊尔普城。 整个城堡在夜幕降临时犹如地狱一般 ,断裂的墙壁,迷宫般的小径,燃烧的火焰,摇曳的影子,时亮时暗的光影,不知何时出现的德国士兵。
Schofield就像是随时会被死神召唤的外来者,大胆地闯入了死亡之地。 那些断壁残垣像是一座座长短不一的墓碑,而他在墓碑围城的困地里全力奔跑。绝望、害怕、死寂......所有悲怆的 情感 通过Schofield不停歇的奔跑传递出来。
那一刻已经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荒诞的幻想世界。 Schofield像被神眷顾般的全面开挂,躲过了德兵的追捕,最后纵身一跃,跳进了瀑布里。
通过场景的神化构建,加上光影渲染,音乐烘托,导演在高难度的 写实拍摄下 最终实现了 如梦如幻的艺术效果 。
当然,这一切和导演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的艺术审美分不开。
门德斯在江湖上早有 “天才导演” 的美誉,极具天赋的他凭借着初涉银幕的处女作《美国丽人》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那年年仅34岁。之后由他执导的《007:大破天幕杀机》更是被捧为“最佳007电影”。
而拍《1917》之前,他担任过戏剧导演,并且凭着戏剧《摆渡人》拿下托尼奖最佳导演奖。
众所周知,戏剧导演对艺术的要求要一名电影导演高许多,他不仅要兼顾整部话剧的视觉美感,还要调度演员的表演情绪,肢体语言。
这也就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在一部讲战争的片子里展现那么多美丽的画面,而且细节处理得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以往的战争片往往会为了突然民族 情感 ,刻画出一个不怕死亡、勇敢冲锋陷阵的光辉士兵的形象。这些士兵不像是真实的人,更像是为了鼓励人民为国牺牲而创造出来的英雄领袖。
《1917》则不同,他用Schofield的视角展开来讲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士兵在一场战争中的真实感受,以此来表达电影的中心主旨—— 战争对全人类来说都是残忍且无意义的。 士兵们前仆后继地牺牲换来空洞的名号,可没有一个士兵是真正无惧牺牲的。
主人公Schofield选的是一个长相普通的英国演员来演,这样更符合剧本里的平凡人的设定。这个主角的反战情绪一直贯穿整部电影。他从一开始就不情愿接受这个“送信”的任务,长官吩咐命令时,他脸上明显的不愿,显然是对危险任务的极度害怕。
和Blake经历了差点被埋、死后重生之后,他不满的情绪达到顶点,抱怨Blake让他出来送死。
在德军的战壕里他看到贴在床头的一张全家福,是某个德国士兵的。原来那人也和他一样,来自某个地区的某个普通家庭,家里有着他的爱人、孩子。可是莫名其妙的,他们就来到了这个战场,相互不认识却要置对方于死地,甚至要为了上尉莫名其妙的要求就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们已不再变老》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多年后讲述起这场战役,他说: “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参加了这场战争。”
为什么?其实很多参加一战的士兵根本说不清,Schofield也说不清。像是当初被某种振奋的口号蛊惑,一时热血参了战,可真正到了战场才发现一切都是那么荒谬。
Schofield在上一场战役中立了功,所以获得了一个功勋章。他拿着这个章和别人换了一瓶酒,只因当时他太渴了。别人拼死换来的勋章,他却说:
在伊尔普城里,Schofield遇到了一个活着的普通法国女性,她的家园全被毁了,躲在黑暗的地牢里,和一个没有亲人的婴儿相依为命。这是整部影片最柔软的时刻,温柔的女性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站在昏黄的灯下宛若中世纪的画像。
她们代表着幸福的生活,Schofield转身离去, 亦代表着走进战争是从天堂走向地狱 。
在这场战役中,他经历得越多,看到得越多,就越为战争感到悲哀。这场战争不仅让两方的士兵相继牺牲,也让生活在战区地带的无辜法国百姓活在人间炼狱中。许多家庭流离失所,多少孩子失去家园。
即使后来,导演让他多少带着一点主角光环,在沿途的艰难险阻中不被打死,终于把停止进攻的信件安全传达到前线,救下1600名士兵的性命。可是Schofield的精神世界依旧没有变得更加高尚。相反,他更加笃定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为自己陷入这场时代的浩劫而感到悲凉。
故事结尾他悲伤地坐在树下,看着家人的照片,照片的背面写着 “Come back to us” 。
他还能回去吗?下一幕是生是死?谁也不知道。
然而,这部电影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一镜到底的摄影方式,镜头只能聚焦在主角身上,而 整部电影的配角完美沦为工具人 ,无法体现出他们的思维想法,从而无法对电影主题做升华补充。
导演请来了许多英国大牌演员来客串上尉,有卷福、斯特朗、费尔斯等等。可电影里他们只是闪现一下,十分政治正确地表达出了对下属的关怀,却没能表达出战争爆发的深层因素——士兵和军官的对立与矛盾。
而其中只有斯特朗饰演的Captain Smith中途提醒了Schofield一句,传达指令的时候一定要有其他人在场,因为 “有些人就想打仗” 。
本以为导演铺的这条线会在卷福饰演的Colonel MacKenzie那里爆发出来,最后突显一个军官的冷血好战,不惜用士兵的血肉身躯为自己升官加爵铺路,以此对军僚主义的专制暗黑加以批判。
可导演最后编排的是卷福一下就被Schofield说服了,以轻描淡写的一句 “让结束战争的唯一办法,是战斗到只剩最后一口气” 做结尾。虽是增添了卷福的人物弧光,却让整个结尾有种狗尾续貂的感觉,整部电影的故事立意一下变得单薄了。
当然,这样的剧情安排大概也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因为长镜头拍摄会导致无法另起镜头聚焦士兵背后的上尉们的行为及内心,所以无法全面展现这些重要军官在战争中起的作用,也就无法在电影里展现士兵和军官的内在敌对状态。
既然导演选择了这样难的拍摄手法和展现形式,势必要放弃掉一些东西。好在这部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异常的好,包括观影体验,沉浸式的感官,绝美的画面,这些都能抵消掉电影的那些不足。
总之,这依旧是2020年最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之一。
-END-
6. 电影《1917》怎么样
正如那位接下终止命令的指挥官麦肯锡上尉所言,战争一日不结束,所有被终止命令救下的人都会在另一处地方迎接新的死亡。可以坐在影院内,从镜头移动间接触战场带来的阵阵苦寒,不失为一种跨越时空的幸运。
7. 全片藏14个彩蛋,《1917》“一镜到底”有多震撼
截至8月9日,英国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的《1917》,在中国内地电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观众已经在IMAX中体验过了其声名在外的“一镜到底”。除了观看这部“英国制造”和全部英国演员出演的大片,作为影迷,还能在其中发现很多意外的惊喜和彩蛋。
1.送信情节。
《1917》的故事情节表述起来很简单:一战背景下战况紧急,两个年轻的英军士兵接到命令,需要穿越危险的无人区,向前线传达“立即停止进攻”的讯息。对阅战争题材无数的观众来说,这种“送信”的故事颇为眼熟,似乎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类似情节,而电影故事的构思实则来自导演萨姆·门德斯爷爷的亲身经历。门德斯二次拿起战争片的导筒(第一次是《锅盖头》),同时亲自撰写剧本。门德斯表示,“他的故事很反浪漫,没有感情,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勇敢,说起来的都是战争中关于运气和机会的故事。”
7.扮演布雷克的迪恩·查尔斯·查普曼和扮演布雷克中尉的理查德·麦登。
两人虽然在《1917》里上演兄弟情深,但在著名剧集《权力的游戏》里,两人可是分属水火不容的拜拉席恩家族和史塔克家族。一个是托曼·拜拉席恩,一个是“少狼主”罗柏·史塔克。
8.饰演史密斯上尉的马克·斯特朗、饰演艾琳摩尔将军的科林·费尔斯与麦肯锡上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他们在《1917》之前就共同出演过一部著名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9.荷兰弟
据说,《1917》中的布雷克一角,导演门德斯原本属意“蜘蛛侠”荷兰弟汤姆·赫兰德,剧组曾与荷兰弟进行过协商,但无奈最后由于档期冲突,荷兰弟拒绝了《1917》的邀约。
10.导演为逼真的效果,请前英国陆军成员保罗·比迪斯协助拍摄。
保罗说,电影中的爆炸全部是真实的,拍摄该片时,他平时除了对两位主角进行军事训练,还要训练800位临时演员。同时,精益求精的导演坚持1:1实景打造的拍摄场景,这包括电影里那条出镜率极高的战壕。
11.挖战壕。
由剧组工作人员辛苦挖出来的,长达1.58公里,深度至少一米以上的壕沟。
12.蕴含一定美学。
《1917》中被焚毁的城镇并不是随意布置的,剧组选用了特殊的化学方法制作一种铁丝,让火焰沿着铁丝燃烧,在控制火势方向的同时控制投射阴影的位置。如此一来,便形成观众看到的较为温暖的燃烧颜色。
13.电影中的照明弹飞行的轨迹。
要拍出如此出神入化的画面,70岁的大神级英国摄影师罗杰·迪金斯当然功不可没,同时他也是该片最有分量的一枚“大彩蛋”,第13个彩蛋。
14.“伪”一镜到底。
罗杰·迪金斯一直在技术上不断探索,所以,他也造就了《1917》最值得赞叹的第14个彩蛋。
他表示,影片是由一连串的镜头剪辑而成的,其中最长的镜头为8分半钟。资深影迷也能看出电影中有不少剪辑的痕迹,保守估计大概有二十几处,这也是本片被称为“伪一镜到底”的原因。这种技术,也正是一种创新所在。
8. 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 《1917》影评
2019年最出色的电影之一是一战题材的电影《1917》。这部电影在今年年初的金球奖获得剧情类最佳影片。这部电影在今年的奥斯卡奖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之内的10项提名,紧随获得11项提名的《小丑》之后。但在最后最佳影片的角逐中还是败给了韩国影片《寄生虫》,只是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三项技术类奖项。
这部电影的导演萨姆•门德斯曾凭借《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很遗憾他没有在20年后凭借《1917》再次获此殊荣。这部电影起源于门德斯小时候听祖父讲的一个故事。门德斯的祖父是一位作家,在一战中曾经是英国在西方战线的传令兵。门德斯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
门德斯说这是一个关于报信者的故事(It's the story of a messenger who has a message to carry.)。故事发生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事最激烈的时候。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Blake 和Schofield 接到命令去向附近一支1600人的部队的指挥官传达一个“立即停止进攻”的消息,因为敌人已经在那里布下陷阱。这个消息必须在8小时内进攻发起之前送达。Blake的哥哥在那支部队里,所以Blake被选中执行这项任务。Blake 则挑选他的好朋友Schofield和他一起去。整部影片是在讲他们如何完成这项任务的故事。
这部影片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好像画面从未间断,给人一种沉浸式的感觉。关于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大家可以在很多其他的影评里看到。本文想探讨的是这部影片的主题,以及我所看到的导演通过某些细节想向观众表达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信念的影片。影片开头的第一个场景是两个男主角在一片野花盛开的草地。Blake躺着,Schofield靠着树坐着。有人过来对Blake说指挥官有事找你,要你带一个战友同去。于是Blake叫上Schofield来见指挥官。指挥官向他们解释了报信的任务后他们马上出发。Blake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牺牲了。Schofield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完成了任务。影片最后一个场景回应了开头的场景,还是一片草地,但没有野花,只有狗尾巴草。Schofield依然是靠着树坐着,在夕阳中缅怀逝去的战友。
导演门德斯用花来象征Blake。Blake长相清秀。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两人走到战壕的尽头,要通过一架梯子爬出战壕。Blake正想往上爬,被Schofield拦住,说了句 “Age before Beauty.” 。意思是”你个小白脸往后站,让哥先上。“ 还有一个场景是两人在去报信的路上,Blake走着走着看到樱花,忘记了是在战场,赶快跑过去闻。影片最后一个场景中的草地上没有花,因为Blake已经牺牲了。
门德斯善于用花来做象征。在《美国丽人》里,他用玫瑰花来象征美丽(Beauty)。一个非常经典的画面是女主角裸体躺在玫瑰花瓣所组成的海洋里。玫瑰花表面上的完美和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表面下的不完美形成强烈的对比。
门德斯用树来象征Schofield或者说是Schofield所怀有的信念。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Schofield都是靠着树坐着。另外一个场景是Schofield被敌人追杀,慌不择路,跳到河里。被冲过急流,冲下瀑布。Schofield抱着一截树干,仰面躺在水里,看河边树上的樱花缓缓飘下。
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这应该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景了。可以说树代表着Schofield所持有的信念,而樱花代表Schofield对Blake的思念和责任。正是这些信念和责任支撑着Schofield,使他不畏艰险,最后终于完成任务。
其实影片开头Schofield和Blake也都是普通人。Schofield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险些被炸死的时候还埋怨Blake说:“你怎么选我来陪你执行这项任务,你这不是坑爹吗?” Blake委屈:“我哪知道是这样的任务,我以为他们叫我们是要去后方背食物罐头之类的任务,我们一边走还可以一边偷吃。” 当Blake牺牲后,Schofield抱着Blake的遗体,在这个时候Schofield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英雄。
最后Schofield终于找到了他要找的部队。他要去找指挥官,但战壕里人太多过不去。这时进攻的号角已经吹响了,战士们纷纷跃出战壕向前冲去。Schofield也跃出战壕,冒着枪林弹雨,不是向前冲,而是横着向指挥官的方向跑去。跑着跑着他被战友撞到了,爬起来接着跑,又被撞倒,又爬起来。
他是一个报信者。他是一个逆行者。他知道他的战友们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他要用他所有的力量去阻止去挽回他的战友们。终于,他成功了!
谨以此文向报信者和逆行者致敬!
9. 一部关于空军爱情电影
空战英豪,讲的是一战
10. 有人看过电影《1917》吗,是否值得推荐
时长的限制逼迫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必须拥有存在的意义。小到使情节连续,大至“一叶知秋”。电影《1917》的细节处理真是太可以了,我认为绝对值得一看。
很厉害的电影,战场的细节,主旨的深刻,技术的选择,有些画面也是美的。不止流于观看时情绪的追随,也在于之后一次又一次的突然理解吧。
为《1917》打call,余韵十足,值得一杯奶茶的钱来换取一种身临其境的警醒。人是需要时不时被敲敲的,一本著作,一部电影,配上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够了。然后是沉溺的欢愉,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