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少共国际师的演职员表
总策划、总制片人、出品人:
李兴文
总导演:
李俊岩
执行导演:
杨晓丹,王枫,郑 旭(电影导演)
副导演:
王国栋,李洪波,马 杰,李晓强(电影副导演)
编剧:
陈海萍,王 宁(电影编剧)
作曲:
李戈
美术:
明建国
摄影:
魏军,阿迪江,严俊海,冈强(电影摄影)
录音:
顾肖联,金欣欣(电影录音)
电视剧、同名电影——主要演员表
㈡ 2015电视剧《少共国际师》主题曲叫什么
《少共国际师出征歌》是“少共国际师”的主题歌,1933年8月创作于江西红都瑞金,词作者也是时任中华苏维埃少共先锋队中央总队部副总队长兼总训练部长、后来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被人称为军中第一才子的张老爱萍将军。其歌词是:
《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献给“少共国际师”的英勇战士们
一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
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
高举着少共国际的光辉旗帜,
坚决的,勇敢的,
武装上前线。
做一个英勇无敌红色战斗员,
最后的一滴血,
为着新中国。
二
我们是少共国际师,
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
擦亮刀,子弹上膛瞄准敌人放。
破“围剿”,缴枪炮,消灭国民党。
赶走那帝国主义侵略的势力,
最后的一滴血,
为着新中国。
㈢ 电影《少共国际师》观后感500字,急需!!
红军长征中曾有过一支几乎全部由同龄人组成的部队:全师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 这支部队叫做“少共国际师”,即红五军团第15师,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全师共一万余人,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1师和红2师。
㈣ 少共国际师是军队吗要不是那它是什么组织啊
昙花一现的“少共国际师”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的,经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同意,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少共中央局)创立了一个红军独立师——“第一军团少年共产国际师”。但是这支英雄部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两年后就被改编为第十五师,隶属于红一军团的建制。“少共国际师”的存在虽然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属于昙花一现,但它却为人民军队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和军事指挥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胡耀邦、陈光、肖华、彭绍辉、曹怀里、袁佩爵等人。
1933年5月20日,团中央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的文件。到8月1日在纪念红军成立六周年的纪念会上,这支新部队就有幸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等单位一道参加了在瑞金红军总部的大阅兵。“少共国际师”只用了大约2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组建任务。期间进行过较为严格的军训,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当时全师的兵力大约为8000人。其中70%是党团员,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不少是14、15岁的“红小鬼”。第一任师长为吴高群。吴高群曾被人们称赞为“进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挥员”,1934年初(或者1933年12月)牺牲在黎川战役中。第一任政治委员冯文彬也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此人在1934年7月30日写过一篇纪念少共国际师的文章,他的职务后来被年仅18岁的肖华接替。)。阅兵式上“少共国际师”还没有正式的番号,是周恩来副主席代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亲自授予了“少共国际师”的军旗,并发出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斗命令。同时被授旗的还有红军工人师。
而“少共国际师”真正地组建完成则要到1933年的8月5日,并在在博生县又举行了一次师级规模的阅兵式。一个月后,1933年9月3日,经过一个简短的“九三宣誓”仪式,“少共国际师”就开赴第五次“反围剿”的前线作战。“少共国际师”进抵到东部战线的建宁,红军战士高唱着《少共国际师出军歌》、《上前线歌》等歌曲,到处写下“红军胜利万岁!” 等标语,其声威震动了整个建宁县城。部队继续前进到泰宁,然后召开了由党团骨干参加的军人大会,红军的主要首长周恩来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和杨尚昆主任等人专门来到“少共国际师”作了报告与鼓动,并传达了战役中的任务。
“少共国际师”取得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即闵北的拿口战役。替闽中独立团解围,击溃国民党军周志群部2000余人。然后转进到黎川参加保卫战。“少共国际师”在资溪桥与黎西南等地作战,但是很不幸,师长吴高群在百胜关的战斗时中炮牺牲。名将陈光临危授命,接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3个月后,陈光将军被调动到王牌师红二师任师长)。在百顺点岭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还配合友军击溃了向黎川前进的2个师国民党军队,迟滞了敌人的推进,保障了我军防线的建立。这次战斗的胜利应该可以说非常地不容易,因为国民党军队中有一支部队是陈诚的十一师,是国军的王牌。而在黎西南的樟横村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被国民党军队击败,对失败负有责任的一个红军团长和政委后来都被撤职了。但是在接下来的石城保卫战中,“少共国际师”为自己正了名,面对优势兵力的敌人的进攻,寸步不让,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一仗保障了中央红军顺利地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与中央红军一道离开了中央根据地。长征开始时“少共国际师”由28岁的彭绍辉将军接任了师长,政治委员也换成了肖华(据肖华将军等人的回忆录,根据周恩来的建议,肖华一开始就担任着“少共国际师”的师政委)。彭绍辉此前曾担任过红一师师长,兴国模范师师长,红五师师长,红三十四师师长等职务,是红军中的一员虎将。在长征中“少共国际师”一直担负着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在血战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过程中,“少共国际师”和红五军团担任着殿后的任务,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整连、整营敌军的一次次进攻,但“少共国际师”自身也损失了一大半的兵力,是最后几支过湘江的部队之一。
1935年3月,遵义会议以后不久,中央军委根据斗争的需要,决定对“少共国际师”进行整编,改编为红十五师,归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建制。就这样,“少共国际师”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于“少共国际师”的文艺作品,据说现在已经有人写出了一部叫《少共国际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和同名的20集的电视连续剧,且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我没有能够看到这些作品,于是先依据手头掌握的资料写下了这篇短文,以示对红军先烈们的一点敬意吧。
㈤ 少共国际师的剧情简介
“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忆少共国际师》少共国际师政委肖华上将题写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高举着少共国际的光辉旗帜,坚决的,勇敢的,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擦亮刀,子弹上膛瞄准敌人放。破“围剿”,缴枪炮,消灭国民党。赶走那帝国主义侵略的势力,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少共国际师出征歌》张爱萍上将作词
1933年8月,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继续扩大红军队伍,壮大武装力量,粉碎敌人的疯狂“围剿”,保卫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在博生县(现为江西省宁都县)组建了一支全部由模范青少年组成的特殊部队——“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这是全部由少男少女组成的娃娃部队,战士当时平均年龄不足18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这支部队在博生县诞生、誓师、阅兵、授旗、出征,先后在江西赣南、抚州、吉安、福建龙岩、贵州等革命老区生活和战斗。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样一批“红小鬼”被组织起来,系统地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学习文化和军事技能,最后英勇地走上革命斗争的第一线,在苏区的反“围剿”战斗和长征中做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10月,红军离开苏区,“少共国际师”的少年英雄们与中央红军一道,踏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少共国际师”的很多少年英雄后来成长为彪炳史册的新中国开国将领。
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同名电影、新闻纪录片《少共国际师》,这三部影视作品,通过故事情节、人物服装、逼真场景、红色音乐等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一段极其壮烈的真实历史故事。讲述了中央苏区的这支少年红军部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的历程,塑造了立秋、正太、猴子、麻脚、子遥、红军小和尚等性格生动的少年群像,这些英雄少年在列宁学校接受马列信仰,学习文化和军事知识,在苏区的土地革命热潮和反“围剿”斗争中经受了考验。他们响应中央的号召,走向保卫苏区的战场,成为“少共国际师”的少年红军,用他们的青春和热情,在革命斗争史中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
“少共国际师”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这一页突出体现了这些青少年极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少共国际师”这面火红的战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渗透力,是今天广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好教材,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红色历史故事题材。
“少共国际师”红色精神的传承,可以让今天生活在祖国母亲幸福怀抱中的孩子们,深刻了解当年苏区青少年走过的艰辛岁月历程和那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感悟当年苏区青少年的成长、生活、学习和战斗的历史过程。
在今天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让薪火世代相传,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是伟大而光荣的事情。“为了共产主义,时刻准备着!”,“少共国际师”少年英雄的成长经历和战斗事迹,对今天生活在幸福环境中的青少年来说,是永远的偶像和榜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
目前,《少共国际师》三部影视作品各项拍摄和后期制作工作已全面完成,将陆续在全国公映。该作品填补了“少共国际师”从诞生至今78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空白,为今天的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红色经典影视作品。
㈥ 少共国际师于几几年正式成立,开赴反“围剿”战场
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在宁都正式成立。3个月之后,就有1万多人参加了这个行列,其中青年团员占70%以上。
“少共国际师”成立以后,就开赴石城。进行了紧张的战斗训练。开始,武器是战士们各自带来的红樱枪。后来,有了新武器,大家的学习情绪就更高了。经过短短的一个月,战士们便基本上掌握了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这时候,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开始,于是“上前线去”、“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土地革命利益”已成为战士们一致的呼声。10月初,年青的“少共国际师”便开赴前线,接受艰苦的战斗洗礼。
㈦ 少共国际师还存在吗
少共国际师不存在。
红军时期仅存在一年多的少共国际师。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
红军长征途中曾有过一支几乎全部由“娃娃兵”组成的特殊部队,战士们大的有十七、八岁,小的才十四、五岁。这支部队拥有完整的部队建制、正规军番号,叫做“少共国际师”(后改为红十五师)。
为了更好地抗击和粉碎敌人的疯狂进攻,保卫革命根据地,在当时的“扩红”背景下,1933年5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正式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省博生县(今宁都县)成立。
当时从江西征调四千人、福建征调二千人、闽赣二千人等等,组成了这支部队。部队成立时由周恩来亲自授旗,隶属红五军团建制,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下辖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个团,干部、战士70%以上都是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全师官兵共一万余人。
少共国际师,是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一支红军部队。这支部队虽然年龄小,但是却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反围剿斗争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表现。
何廷一
少共国际师参谋,建国后任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江拥辉
少共国际师通讯员,抗美援朝时期任38军政委、军长,曾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除了前面列举的这些,还包括著名的杀敌英雄黄定基,开国少将李景瑞、杨思禄等等,都是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
㈧ 少共国际师是干什么的
是红军时期的一支部队。
<br>“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
<br>
<br>第五次反“围剿”前,为了扩大红军,进一步激发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在红军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的倡议下,经党中央批准,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中央苏区1万多名青少年踊跃报名。
<br>
<br>为了把这些初离家门的娃娃培养成能征善战、作风过硬的战士,“少共国际师”成立后,随即投入了战斗训练。中央军委任命陈光为师长(后为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冯文彬任政治委员(后为肖华、罗华明)。部队中许多红小鬼,人还没有枪高,起初是用各自带来的红缨枪,后来才陆续开始练习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
<br>
<br>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刚结束,“少共国际师”便投入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第一仗是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的遭遇战,“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东线抗击敌人。发现敌情后,陈光和肖华商定,以1个营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将敌人团团围住。枪声一响,战士们勇敢地冲入敌阵,展开肉搏,不到两个钟头,就干净利落地全歼敌军一个连。随即挥师渡过闽江,又击溃敌军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哨,前后共歼敌300多人,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br>
<br>初次遇敌,就打了胜仗,“少共国际师”的士气更加高昂。朱德、周恩来和杨尚昆特电祝贺,称赞他们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他们在胜利中要更百倍地提高军事技术,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争取更大的光荣。
<br>
<br>1933年12月,在黎川东南的团村战斗中,敌人以三个师的兵力发动了进攻。“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从左翼钳击敌人。肖华和师长吴高群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前沿指挥。傍晚,战斗将要结束时,吴高群正在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忽然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他的头部和腰部七八处负伤,英勇牺牲,年仅二十三岁。肖华热泪盈眶,他带领战士们向烈士宣誓: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把“少共国际师”的光荣旗帜永远打下去!
<br>
<br>
<br>此后,“少共国际师”又在将军殿、邱家隘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战斗,其中石城保卫战一役伤亡过半,一万多人的部队只剩下5000余人。1934年春,他们改称第15师,由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丢掉左臂、日后被称为“独臂将军”的彭绍辉出任师长,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少共国际师”。7个月后,红15师开始长征,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
<br>
<br>湘江战役中,红15师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掩护主力渡过湘江。他们以一个团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配合红五军团佯攻以牵制全州敌人,另以两个团和尾追的敌人死打硬拼,保卫湘江界首渡口。敌人沿湘桂公路猛攻,情况十分紧急,红15师有被敌人切断的危险,于是全师赶快收缩兵力,跑步渡河。彭绍辉和肖华率领主力渡河以后,发现还有一个团没有过来,而敌人已逼近渡口。根据军团部的命令,又不容许他们回头去接应这个团。当他们翻越了大王山到达油榨坪集结时,这个团竟神奇地出现在面前。原来,他们被敌人切断后,从层层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奋勇抢渡湘江,甩开了敌人的尾追,并连夜强行军赶上了师主力。湘江战役中,面对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红15师拼死实现了战略意图,但官兵伤亡惨重,仅剩下2700余人。
<br>
<br>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1师和红2师。至此,这支存在不到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陈正湘、谷广善、何廷一、黄定基、江拥辉、李景瑞、彭盛、宋景华、孙文采、谭云开、吴岱、谢明、杨思禄、袁佩爵、赵复兴……这些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红小鬼”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
四方面军又一支类似的部队,叫少共国际团。
<br><a href="http://ke..com/view/628016.htm" target="_blank">http://ke..com/view/628016.htm</a>
㈨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课我也要上。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蘸“一个人。就拿我来说吧它给了我很大启示,他的课讲得仍然那么认真,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呀,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想到这里,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我仍然记忆犹新。后来,只好又回到教室,我也不讲,学校组织活动!就算是一个人在上课,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虔诚。于是,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以为我是来上课的,才明白要真诚地对待一切,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是呀,“我”被他的诚恳,“我也不例外,也是尊重自己,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
直到今天,觉得那样做耽误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有不会的题,一开始,真诚地对待生活,我心不在焉,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我看了这个故事。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每一言,忘了拿球鞋,不能辜负你,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讲完课、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诚恳地对待一切,老师经常让我去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为什么这样做。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回忆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但一着急,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呀,我很不乐意!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时时刻刻提醒我,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声音洪亮,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不但是尊重别人,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直到现在。
3月26日,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四中开机拍摄。团省委宣传部部长刘小玲,团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县委副书记谢文才,县领导张爱荣,著名演员孙海英、韩三明及剧组人员,新浪网、中国江西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江南都市报、江西晨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和留守儿童代表参加了开机活动。
宁都县委副书记谢文才对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开机拍摄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近年来,文学采风、人文摄影、美术写生、影视摄制等艺术创作团队,纷纷青睐宁都,名家大腕纷至沓来,为宣传宁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影视摄制方面,从《翠岗红旗》、《赣水苍茫》到《宁都兵暴》、《静静的鸡笼山》,再到近两年的《红色行动队》、《少共国际师》,都取材于宁都、取景于宁都、拍摄于宁都,把宁都搬上了银屏,传播了宁都的美名。今天,又有一部公益之作——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开机拍摄,对于宣传宁都人文、展示宁都风光,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将尽力协助剧组做好拍摄工作。最后,剧组还向宁都县留守儿童捐赠了4000册书籍。
《一个人的课堂》讲述了偏远山区小学代课教师宋文化,在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质疑中,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始终坚守教学岗位,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的真实故事。
本影片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孙海英老师和韩三民先生主演,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世界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时光动力影视公司共同出品。本影片的拍摄得到了江西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赞助。
11月30日,第9届未来影像·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在福州举行颁奖典礼,中国青年新锐导演林凭借其处女作、江西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中对留守儿童和代课教师这些弱势群体的温情关注和精彩演绎,毫无悬念地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荣获年度亚洲最具影响力最佳新人导演奖。
这部长片电影由青年导演林执导,孙海英、韩三明、王乃训等演员联合主演,是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教师的公益电影,由共青团江西省委、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江西聚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发行。电影《一个人的课堂》2013年3月在江西宁都开机拍摄,电影取材于江西本土。它关注现代人的真实命运,再现乡村生活的原初状态,带领观众找寻人物精神层面的追求。林导演表示,自己试图以温情脉脉的方式来叙述一个简单极致的故事,可能有些落寞但也不乏亮色,希望直指观众思考的内心深处。一位名叫吴盈秋的观影人这样评价说,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人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的关注。据了解,《一个人的课堂》近来捷报频传,陆续应邀参加了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8届“北京放映”活动和第2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并成功入围第10届中美国际电影节,斩获了一批国内外大奖,很多学者和评委、制片人在看了《一个人的课堂》后,无论从题材上和艺术上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作品。
电影以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展现了乡村老师贫困不移、献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以期引起全社会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片中人物名)。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呼吁全社会关注乡村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一所山区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和一个代课教师的故事,影片将落寞寂寥的乡村中二人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能看到一个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呐喊和无助,这种冷静的叙事风格更充满着挣扎与哀伤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5篇读后感、观后感。
在采访中,林诚恳地说到,只愿这部电影能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帮助他们。
《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公益电影,于2013年3月26日在宁都开机拍摄,该县安福乡西甲村是主要拍摄场地。影片历经4年的筹备,3个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
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老师的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发布会在北京天健宾馆举行。这部影片由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江西世纪风文化传媒联合出品。近日,片方将发起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孙海英在影片里饰演一位普通乡村代课教师宋文化,面对着艰苦的教学环境,不断流失的生源,以及高薪工作的诱惑,仍坚持了这个代课教师身份。而童星王乃训饰演了一个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也是电影里西甲小学最后一名学生。据导演林介绍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他的长片电影处女作,能够邀请到孙海英老师出演宋文化是他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惊喜。导演介绍,他是通过微博发私信邀请孙海英老师参与演出,孙老师看罢剧本,当即答应自降片酬出演。拍摄时,孙海英对影片倾注了极大热情,片中背着几十斤的黑板在山路上行走,连续几天的拍摄,没有用替身,都是孙海英老师自己背着黑板,尽其所能将执拗但又可敬的乡村代课老师形象展现得感人至深。主演韩三明凭借电影《三峡好人》荣获十四届智利电影节影帝,他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此次电影发布会上,片方将发起的“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中国现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导演林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留守儿童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在发布会上,林导演说:“我们社会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孩子、留守老人、代课老师,他们不是社会的阴暗面,如果遗忘和抛弃他们,我们的内心才是社会的阴暗面,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社会问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㈩ 观《少共国际师》电影有感
《少共国际师》是由李俊岩执导的作品,张琛参加演出。
1919年的柏林就有成立少年国际师,1933年8月5日在中国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为响应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扩大红军队伍,壮大武装力量,粉碎敌人的疯狂“围剿”,保卫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在博生县组建了一支全部由模范青少年组成的特殊部队——“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
《少共国际师》通过故事情节、人物服装、逼真场景、红色音乐等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一段极其壮烈的真实历史故事。讲述了中央苏区的这支少年红军部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他们响应中央的号召,走向保卫苏区的战场,成为“少共国际师”的少年红军,用他们的青春和热情,在革命斗争史中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该剧于2011年8月在江西宁都等地拍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