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国电影 初吻2 中的女主角最后到底和谁在一起了怎么法国男人都长一个样啊,搞不懂,眼都看花了。
个人认为全片最精妙的地方就是三代人的感情线一起推进,曾祖母的感情线、父母的感情线、女主的感情线,又糅合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长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孩子们之间的友情。看起来就是一部很单纯很温暖的电影。不仅仅拍给年轻人看,而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去看,几乎都能有一些共情。
曾祖母和爸爸妈妈是我最喜欢的三个角色。这样可爱,心中有爱,又懂得如何表达爱,也能把握爱的分寸的长辈在很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都是有所缺失的吧。
最后吐槽一点,初吻2里面爸爸40来岁读完博,决定放弃牙科诊所去实验室拍显微镜TEM之类的搞研究,做这个决定之后带老婆孩子去吃饭宣布这个消息,直接说以后经济状况会没这么好。这就是觉悟啊!1980年的法国人都清楚搞科研注定是清苦的,但他们的价值观里依然有人愿意真正用爱发电。2020年的中国还有一大批人学历崇拜,遇事不决读博搞科研,把搞科研当成阶级跨越的路径,属实naive。好在妈妈当场就说她可以画漫画赚钱,这样就不用担心钱的问题了,呜呜呜,妈妈是真女权。
❷ 法国电影《初吻》最后一幕有何深意
揭示了青春期的爱情美好在爱本身而于爱的是谁无关。
最初看《初吻》,觉得剧情好拖沓,导演你拍了很多与初恋无关的人和事,爸妈的争吵,出轨,奶奶的从容,闺蜜玩耍等,最近二刷,终于了解导演的用心了。
简介
这些场景是为了还原生活场景,人们回忆青春总是带着”青春一切都美好“的滤镜,遗忘了青春期同样有自己的小焦虑。13岁苏菲有着温馨而平淡的生活,爸妈有时候恩爱有时候吵架,妈妈忙于画画脾气有点暴躁,对苏菲的关注不够,奶奶清闲而智慧,苏菲向很多孩子一样学德语,跳芭蕾。当然唯一的区别就是颜值高。
舞会是点睛之笔。吵吵闹闹的背景音乐下,大家都玩儿疯了跳舞,苏菲汗流浃背地来倒饮料,太燥了太兴奋,不停地甩头发。斯斯文文的马菲突然把自己的耳机戴在苏菲头上。背景乐立即转为甜美而安静的“dreams are my reality”,这正是小苏菲内心对爱的呼唤,从躁动到安静,从嘈杂到温馨,恰如一湾和煦的春风,安静了狮子,温柔了大象。
❸ 《初吻》:苏菲玛索的电影人生
本文图片来自法国文艺电影《初吻》,苏菲玛索的成名作。
01
翻很久以前的电影《初吻》来看,这种轻松文艺的电影特别适合在下着雨的午后,慵懒卧在沙发里静静地看。
法国的文艺片总是以轻快的爵士和芭萨诺瓦音乐开场,故事的地点都会在巴黎,巴塞罗那这样文艺的城市。一个城市有怎样的气质,就会发生什么故事。
02
《初吻》是苏菲玛索十四岁的成名作,少女的微妙心境被演绎得非常准确。《勇敢的心》里勇敢的伊莎贝拉公主,《安妮卡列妮娜》里那个美丽又苦闷的贵妇,原来她的十四岁如此美好。
电影讲述了十四岁的中学生维对异性有了朦胧的好感,她喜欢颂厅上同学马修,因羞于表达制造各种相遇的机会见面,开party ,在海边约会。
在舞会上马修给维戴上耳机的时候,那首《reality》缓缓响起,彼此相拥的场景让我心动不已。
想起自己的十四岁,放学后的那个午后,一人一根耳机听着共同喜欢的歌,世界好像在一瞬间静止了一样。十几岁的年纪,以为喜欢的人就是全世界。后来才明白,我们总会在那样的年纪轻易喜欢一些人和事。
03
电影的最后,维离开马修的怀抱接受另一个男孩的邀约,相拥跳舞,依旧美好如斯,电影画面戛然而止。维喜欢马修,也许只是单纯的好感,要经历无数次的心动与分别,才懂得什么是爱。
长大以后再去回想从前的心境,觉得自己简单又纯粹,就是固执地喜欢一个人,不为了什么,可能那天阳光正好,他穿了一件白衬衫。
成人的世界可能会有很多复杂的关系,维的很多同学父母面临离婚或分居的处境,维例外地可以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这样的完整也只是一种假拆启象,他们的婚姻早就出现裂缝。维的爸爸甚至在岳父的生日宴会缺席,幽会别的女人之后还编出摔断了腿这样的借口,而妈妈也在经历丈夫变心之后,受到维的德文老师追求时开始动摇。虽然父母最后没有分开,但隔阂始终存在。
维能以那样一种纯粹的心动去喜欢一个人,也是一种幸福。
04
正如戏外的人生,那时候的苏菲还是乖巧的小女孩,举手投足都是少女的美好,还不懂怎么分辨真正的爱情。后来的苏菲玛索依旧惊艳,遇到过爱情也一次次重新找回自己。
《初吻》让她声名大噪,她没有在名利场迷失自己,18岁的她就敢于用一百万法郎违约金终止不合理的合约,她将每个角色都用最契合的方式去演绎。
三十一岁的时候她执导的《对我说爱》获蒙特利尔奖,并出版了《说谎的女人》,法兰西第一美人用气质与才华征服世人。苏菲玛索在书里说:“一误再误,那是我在装成另一个人,结果反而露出本性,我在揭示虚伪做作的同时,不经意间,在一秒里,倒回复了自己,更深层次的自我。”
她站在你面前,你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舒服是一个人最高境界的教养。她是自如又坦然的美人,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爱想爱的人。
05
少女有一天都会变成白发森森的样子,只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气质不会骗人。亦舒写道:“过了十八岁,谁还会为了一朵花一阵风一支玫瑰一句絮语而笑,都是牙膏筒里的假笑,适当的时候挤一点出来应用。”
有些人站在你面前,你无法想象她的少女时代是怎么样的?少女的明媚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给予的“假笑”。
十四岁的苏菲玛索即使过了二十年之后再看,依旧可以说是用气质打败时光,年轻时旅樱如候人人说她很美,现在的她比年轻时候更美。那时候她有少女的美貌,多年以后,她有岁月沉淀的美貌。
受过风霜,依旧明朗。才是真正的岁月美人吧?
写字不易,给个赞再走嘛
❹ 《初吻》的结局该怎么理解
仅代表个人想法,不能代表所有女性。
《初吻》,是14岁的苏菲玛索接拍的第一部电影, 也是令她一夜成名,星途一片光明的电影。
片名《初吻》是译名, 另一个中文译名是《第一次接触》。 有很多影视评论都是从“初”和“第一次”开始分析的,认为从片名就看得出,这是一个有关女孩第一次的爱恋,是一个讲述情窦初开的故事。
可是这仅仅是国内翻译。
原名《La Boum》,在法语里是舞会或者派对的意思。 英文译版则分别是《The Party》或者《Ready To Love》。
单从影片名字上看的话,这只是一个和派对有关的故事,或者是准备要去爱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已经坠入爱河的故事。 而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后,这样的想法也更加的坚定了。
结局只是一个结果,导致这个结果出现的是整个过程, 即维和玛菲从来都没有爱过彼此。
在电影中, 明面上穿插的两条感情线, 一条是维与玛菲若远若近的接触,一条是维的父母在婚姻与爱情里的翻腾, 这裤虚宴两条线z就可以对比出差别。
玛菲和维的感情,更像是一场crush。 就像是火花被擦亮, 亮起的一瞬间可以令黑夜都失去神秘气息,与之相对的,它熄灭的也很快。
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派对上,维一开始对玛菲是没有十分在意的。 她对玛菲产生兴趣是因为玛菲将耳机带在她头上开始,让她的心产生触动。
可这是爱吗?
不胡银是啊,玛菲只不过是对维产生了一些兴趣,顺手送上一首歌罢了,我承认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泡妞技巧, 可这也怎么都誉闷跟爱扯不上关系。
处在青春时期的孩子,就是有无限的精力和时间可以去折腾。 玛菲和维一直都若即若离的,比如维期待玛菲和她说话,可玛菲只打了个招呼。 比如他们一起去看电影在电影院里接吻,可是玛菲又和别的女生出去玩。
有感情吗? 肯定有。
在乎吗? 肯定在乎。
要不然维也不在深夜哭的满脸都是泪,撕了照片,换了窗帘,玛菲也不会和维的爸爸起冲突,产生争执。
可在乎归在乎, 这确实不是爱。
crush和true love的区别, 我私以为, 一来在于前者爱的是自己想象中对方的样子, 后者爱的就是对方本身, 二来前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 后者首先考虑的对方。
对于第一点, 在维的设想中, 她跑去海滩找玛菲, 玛菲应该为此深深感动并更加的 爱她,然后他们在深夜里的某一个静谧的地方,徜徉在爱的臂弯中, 甚至可以继续向下发展, 直至产生爱的海洋。
但是现实是, 当玛菲在电话中听到维“独自一人”跑到海滩来时, 他的表情, 真的称不上受到惊喜, 这对他就是一个惊吓。
所以现实自然和维的想象不同。
玛菲不仅没有深受感动, 而且不能陪她, 甚至觉得委屈(毕竟又不是我叫你来的)。
在这个时候, 这一场crush的力量就已经开始走下坡了。
与之对比, 什么叫做对方真正的样子呢。 当维妈妈从机场离开, 路过餐厅, 看见维爸爸一个人呆呆的若有所思的吃面时, 她眼中的温柔闪的我都要跪着看了。 她爱的不是他的威猛、成就、“性感”, 她爱的是他在深夜害怕雷声,爱他受伤走不稳时的笨拙, 这是我理解的爱。
对于第二点, 维跑去找玛菲,并没有想过玛菲是否会和家里人不好解释,更对玛菲第二早六点要上班的事实置若罔闻。
对她来说,你上班难道有我重要吗? 不过是明早六点上班,而现在也才凌晨三点而已, 你居然说你不陪我了, 我可是专门来找你的好吧!
这我不想解释了……
于是当第二天玛菲穿着制服端着餐盘, 在酒店房间里看见维时, 眼底的失望让人难以对视。
再与之对比, 什么是为对方考虑。 维爸爸不能去为维妈妈的父亲过生日, 维妈妈并没有质问他是工作重要还是我爸爸重要。 在维爸爸脚上之后,她特意改装了床, 可以让维爸爸躺在床上吃早餐。
改装不麻烦吗? 做早餐还要专门端到床上不累吗? 可是这样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对方,只要对方的生活能多便利一些,对于自己就是值得的。 这里的温柔也让维爸爸情不自禁的说出了“我爱你”, 我相信他是真心的。
回到维与玛菲, 他们之间的这一场crush,始于派对,也终于派对。
在其中的几个小波折,比如他们去看电影,玛菲和别的女生出去,玛菲给维送哨子。 然而所有的这些故事都没有让我觉得这场crush有减弱的痕迹, 哪怕是维哭的让人看着都揪心, 也没有丝毫的减弱,
因为那时维还没有得到玛菲。
这里的“得到”, 不是指肉体上, 而是心灵上的一种“他已经为我所控”的感觉。(对不起这个比喻好中二…)
从一开始维是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上的, 她的心一直在摇摆不定, 每天想的大抵是“他会不会和我打招呼”, “他会不会和我去派对”, “我和他会怎么样呢”之类的问题。
这时维和玛菲之后的发展,是取决于玛菲的态度, 而不是维的。
真正crush开始减弱, 是从海滩事件开始。 这时维开始察觉其实玛菲和她想象中的样子, 是有差距的。
而结束,也是结束于玛菲来参加了她的生日派对。 这点应该不太难理解, 海滩事件中她欺骗了玛菲她并不是一个人去的, 可哪怕如此玛菲还是去了她的派对。 这个结果既让她觉得安心, 也随之会有一种“也不过如此”的感觉。
说白了就是, 她在玛菲身上的成就感已经达成, 他们之间已经不存在谁主动谁被动的问题了。 而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 再向下好像也没有必要了, 因为毕竟两个人确实和彼此想象中的样子是有出入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出现了另一个看起来各方面都挺优秀的“全新血液”, 那为何不尝一尝呢?
毕竟青春时期的孩子, 就是有无限的精力和时间去折腾。
❺ 法国电影《初吻》的女主角是谁来
苏菲玛索
1980年法国导演皮诺托,为电影《初吻》选女主角,苏菲看到了招募启事,于是她恳求家人能带她去面试,在她的再三哀求下,最终父亲带着她去了面试。那时候导演已经面试了700个女孩,但还是不满意,就在出现审美疲劳之际,14岁的苏菲穿着一件朴素的蓝色牛仔外套出现在眼前。
苏菲的父亲看着那么多打扮靓丽的女孩,面对自家的“假小子”,心里也不免打起了退堂鼓,他对女儿说:“我们还是回去吧,他们不会要你的。”
可是,就是这样的女孩,却让导演眼前一亮,面试后他对制片人说:你必须马上签下她,这女孩百里挑一。就这样,14岁的苏菲玛索出演了人生第一次影片《初吻》,苏菲饰演情窦初开的女孩薇卡,影片中苏菲对少女细腻的心思和勇敢的追爱演绎的恰到好处,再加上本身极具东方美的清纯绝美长相,苏菲玛索一举成名。
角色介绍
1、薇卡(演员苏菲·玛索)
13岁的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的薇卡已经开始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她认识了高年级的英俊男孩玛菲,俩人彼此产生好感。他们分开的时候,薇卡在火车站品尝到了初吻,彼此坦白爱意,开始了纯纯的初恋。
2、理查德(演员克劳德·布莱塞)
薇卡的父亲。他经常跟妻子弗朗索瓦丝争吵,一直不愿意女儿深夜在外玩耍。因为理查德被情人纠缠,导致他屡次欺骗妻子。他甚至用假装撞伤腿来掩饰早已出轨的感情。最终,理查德坦白事实真相,得到妻子的原谅。
3、弗朗索瓦丝(演员布丽吉特·佛西)
薇卡的母亲。她对薇卡的管教很严格,一直对丈夫照顾有加。弗朗索瓦丝得知丈夫出轨,难以接受丈夫出轨的事实,将第三者教训一顿后决定与丈夫理查德分居。俩人不知道如何和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女儿说明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