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录取通知书》观后感(1000字左右)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部题材很好的美国电影,主要写的是一群以巴比特为首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自己办起了一所叫“南方哈门工业大学”的学校。这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也许这样的事现实中根本就不会有。
太多剧情在这不作介绍,有兴趣的可是自己到网上看一下。这部励志电影拍的很成功,迎合了现在年青人的思想,特别适合学生朋友观看,我相信你们会喜欢的。
不知不觉已经说了这么多废话,下面我们直奔主题,也就是我的个人观后感。
在看到影片快接近的尾声的时候,巴比特所创建的学校被封了,看到这一幕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遗憾,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它会给我们一个好结局,结果是他们赢了,学校允许被试用了。看完应该很开心才对,可是我没有一点开心的感觉。因为我知道现实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我说的是在中国),那么不止是学校被封,巴比特也会爱到法律的制裁。
现如今这个社会,分两种学校,一种是公办的一种是民办的。我们先来说说公办的,公办学校有几个是不认分数的,无疑进入学校的通行证就是分,你达不到一定的分数那就不行,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现像,特别是靠关系的那种(也许这是种让人很鄙视的形为,但是现在我们不作议论)。所以是否能进入高校对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个难题,对于差生,他们简直就看不到曙光。于是这时候就出现了许多民办学校,当然这些学校不会像公办的一样只认分,他们认的是钱。你有钱了,你就可以继续上学,但这些基本都是去浪费时间浪费青春的人。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多少人进入高校后是好好学的,我可以肯定的说很少很少。
现是7月初,也就是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了,也许有很多人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他们有的会消沉,因为上大学是他们十二年来的梦。一纸通知书,虽不足以证明什么,但是每个人都想要(个别除外)。但是很可惜,理想的学校他们去不了。于是有人又在徘徊,是复读还是上个差点的学校,是踏上打工之路还是继续混个三年,我想这是每个不理想考生都会思考的问题吧。
我想说的是拿到了通知书又能怎么样,拿不到又能怎么样,学校都是一样,都是一砖一瓦起出来的,没有哪个学校是金子打造出来的吧。关键不在学校还是在人,如果你不认真学,如果你不想学,就算现在送你去哈佛,你也照样成不了大器。为什么现如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社会错了么?答案只有每个人自己知道。
不要因为没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伤心难过了,在哪都是一样的,只要你肯努力,肯付出,成功注定跑不了。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跟大学说个人,他的名字叫杨成兴。也许大家并不了解这个人,他就是拒绝高考选择高职,不要文凭要学识的“科技怪才”(有兴趣的可以到网上搜一搜)。
我说了这么多,可能又有人对我有陈见了,但是我说的是实话。《录取通知》看了不仅是讽刺的当今社会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做自己的主人,坚持自己的梦!
2. 一部讲述几个美国落榜生自创大学的喜剧电影叫什么
《录取通知书》 (英语:Accepted)2006年上映的美国喜剧电影
3. 电影,录取通知书,百度云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hGhtrNoRHUhuIAUVzkzGmA
提取码:99n3
《录取通知》是2006年环球影片出品的一部喜剧电影,由斯蒂夫·平克执导,贾斯汀·朗、乔纳·希尔、哥伦布·绍特、玛丽亚·泰耶尔和布蕾克·莱弗利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6年8月18日在美国上映。电影讲述快高中毕业的巴特比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迫于社会与家庭的压力,自己创立了一所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4. 关于一个没考上大学的学生自己创办大学终获认可的美国电影
录取通知书
连续被八所大学拒收之后,正面临高中毕业的巴特比·盖恩斯被升学的压力逼到了一个死胡同里,他却不得不面对“另类”所带来的后果:没有一所大学肯向他敞开大门。
如此可怕的现实令这个刚刚年满十八岁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备感忧心,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上帝遗弃的可怜虫,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想招自救
巴特比认为,无条件进入大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创建一所——至少可以应付父母那一关。
在一群学习不灵光、却异常聪明的年轻人的支撑下,这个漏洞百出的可笑计划竟然真的成功了,孩子们在“S.H.I.T. ”的“监管”下得到了灵魂上的解放,因为学校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化的时代。
虽然年轻人有追求自己的梦想的权力,虽然巴特比颠覆的是美国的传统教育机制,但他和朋友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诈骗罪”,他要如何摆脱这一难题,好让自己免除牢狱之灾。
(4)美国录取通知书电影扩展阅读:
录取通知书幕后制作:
影片的导演由史蒂夫·平克担任,这部电影是史蒂夫·平克的第一次做导演,他之前早已凭制片人和编剧的身份在好莱坞的喜剧界家喻户晓,曾为约翰·库萨克两部评价颇高的喜剧编写过剧本,分别是:1997年的《布兰克》和2000年的《失恋排行榜》。
而影片的幕后主创全部是在喜剧方面非常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而影片中的演员对于观众来说也都是生面孔,虽然生面孔缺乏舞台经验,却用自己的充沛的精力和难以磨灭的热情填补上了。
5. 有一部美国关于学生大学的电影,有个人叫‘B’,是讲一个学生没考上大学,后来展开的
绝对是《录取通知》
巴特比认为,无条件进入大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创建一所--至少可以应付父母那一关。在他那有点神经质的好友斯库雷德的帮助下,再加上其他几个和巴特比一样没有大学肯接收的同学的出谋划策,他们终于在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开办了一所“著名”的南方哈蒙工业大学,简称“S.H.I.T. ”,所有的规则、课程以及完整的教学体制,都由这些所谓的“创办人”自己制定,而且,他们并非这所学校仅有的几个学生,在“任何人都能来上学”的旗号下,越来越多被大学拒收的高中毕业生被“录取”到这所新学校中,至少他们在精神上成了这所大学的一年级新生。
为了维持这所学校的正常运转,必须得有成年的法人成为学校的代表,于是,巴特比雇佣斯库雷德的舅舅本作为这里的 图片来源 MX电影库名誉校长。与此同时,爱神也轻轻地敲起了巴特比的心门,他爱上了住在隔壁的莫妮卡,可是莫妮卡甚至不知道有巴特比这号人物的存在。在一群学习不灵光、却异常聪明的年轻人的支撑下,这个漏洞百出的可笑计划竟然真的成功了,孩子们在“S.H.I.T. ”的“监管”下得到了灵魂上的解放,因为学校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化的时代。然而,随着“S.H.I.T. ”,的名气越来越大,却引起了另外一座也叫“哈蒙”的名牌大学的校长迪安·范·浩恩的注意。
虽然年轻人有追求自己的梦想的权力,虽然巴特比颠覆的是美国的传统教育机制,但他和朋友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诈骗罪”,他要如何摆脱这一难题,好让自己免除牢狱之灾呢?
6. 有一部电影,讲的是外国小哥考试后没考上大学,而全家人都在期待他的录取通知书,他只能自己办一个大学
美国喜剧电影《录取通知》
7. 谁知道电影(录取通知)的原型啊
又一批学子从寒窗苦读中得到释放,迈向梦想的大学殿堂。对于大学,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景,提高个人能力、准备好面对社会的挑战、寻找独立的新人生。大学虽然不一定会完全实现你的梦想,往往现实是骨感和残酷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孤独和世俗。但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你可以做的就是全部投入到未来四年的奋斗,让自己的大学生涯不要留下后悔。在不少人看来,高考不过是决定了你未来四年在哪个城市看电影、谈恋爱、玩游戏。
第一次看,是高考之前,英语老师 为了让我们学习英语同时放松身心,让我们看了这部电影 。那时真的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住了,影片对美国 教育制度的反思和颠覆,让人思考 :大学教育究竟是让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还是学校教授学校规定的东西。同时,影片的节奏很快、风格风趣幽默,也令人非常喜欢。
最近是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了 。我被影片中的女主角、女配角们深深吸引,她们真是太美丽了。影片的风趣幽默同样使我开心 。但是,终究这只是一步虚构的电影,南哈蒙理工学院(S.H.I.T)这类大学不可能大规模在全美复制,学生 无法正常管理,成绩无法进行标准化考核,也不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姑且一看,拓展一下思路。
希望中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
8. 求电影《录取通知》的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这部电影是关于美国大学生的教育片,看完之后,作为中国大学生的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电影里面的主角在电影里的作为是现实中的我们所不能为的。大学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我们在大学里迷茫,糜烂,倒不如在社会中尽早接受磨炼?这是中国以致全部大学生值得深思的问题。 电影里面尽量表现诙谐和轻松,但是里面的学生和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想法的分歧,无不反映当今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自身实际。作为大学生,我们是否应该上大学?大学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在思想和知识上是否有过进步?我们有没有糜烂?一连串的问题有感而出。 总而言之,观后,我有从新,从心评价自己一年半的大学学习及生活。 为什么中国的高中总拿奖,可一旦进入大学就开始厌学,并且生活糜烂,再也没有创新的能力,只知道谈恋爱,或是忙于找工作.
记得采纳啊
9. 有个美国电影,讲的是一个学生创建了自己大学的故事,叫什么名字
叫《录取通知》;是2006年环球影片出品的一部喜剧电影,由斯蒂夫·平克执导,贾斯汀·朗、乔纳·希尔、哥伦布·绍特、玛丽亚·泰耶尔和布蕾克·莱弗利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6年8月18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讲述快高中毕业的巴特比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迫于社会与家庭的压力,自己创立了一所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剧情简介
连续被八所大学拒收之后,正面临高中毕业的巴特比·盖恩斯被升学的压力逼到了一个死胡同里,他再也不能用他独有的油腔滑调来得过且过地过日子了,这个整天处在混混沌沌之中的学子一直质疑美国的教育系统和社会法则是否合理,他却不得不面对“另类”所带来的后果:
没有一所大学肯向他敞开大门。如此可怕的现实令这个刚刚年满十八岁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备感忧心,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上帝遗弃的可怜虫,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想招自救
巴特比认为,无条件进入大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创建一所——至少可以应付父母那一关。在他那有点神经质的好友的帮助下,再加上其他几个和巴特比一样没有大学肯接收的同学的出谋划策,他们终于在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开办了一所“著名”的南方哈蒙工业大学,简称“S.H.I.T. ”;
所有的规则、课程以及完整的教学体制,都由这些所谓的“创办人”自己制定,而且他们并非这所学校仅有的几个学生,在“任何人都能来上学”的旗号下,越来越多被大学拒收的高中毕业生被“录取”到这所新学校中,至少他们在精神上成了这所大学的一年级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