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豆瓣电影网的电影演员介绍能作为参考资料创建电影演员的百度百科吗
这个是可以的,演员介绍也属于电影的一部分
❷ 豆瓣排名靠前的电影有哪些
第十:《忠犬八公的故事》豆瓣评分9.2
八公虽然只是一只狗,但实际上却是亲情、友情、爱的化身。愿世界善待它们!
❸ 豆瓣评分第一的电影
第二位:霸王别姬(1993)评分(9.5)
这真的不是电影,而是人生。如此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从抗战前夕至文革的那段历史时期下命运凄惨的人们,渗透在每一个细节,包括那个不能忍受戏班虐打的孩子,而文革中六亲不认,人格扭曲更是展现到了极致。当然最赞的是哥哥的表演,如此悲哀可怜的蝶衣让人心痛,不疯魔不成活,人戏不分,现实的他也是如此。
第一位:肖申克的救赎(1994)评分(9.6)
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被如日中天的《阿甘正传》掩盖了它的光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的地位已超越了《阿甘》。每当现实令我疲惫得产生无力感,翻出这张碟,就重获力量。毫无疑问,本片位列男人必看的电影前三名!回顾那一段经典台词:“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❹ 豆瓣网的发展历程
豆瓣表面上看是一个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网站,但实际上它却提供了书目推荐和以共同兴趣交友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BLOG、交友、小组、收藏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网络。
在杨勃的眼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门户类网站还是以“物”为第一要素,一些社会类网站则把“人”提到了第一要素,那么,豆瓣,则是第一个把“人”和“物”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网站。
随着豆瓣英文版的推出,豆瓣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家向外输出模式的网站,而实际上,豆瓣自身就是集众家所长的结果。至于豆瓣究竟借鉴了哪些网站哪些元素呢?据杨勃介绍一共有三个方面。一是简约素雅的界面风格,来自于flickr,包括它的分享概念;二是电子商务方面,借鉴了亚马逊(Amazon),比如用户评论和推荐;三是社会网络(SNS)的一些元素,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真实地搬到网上,不过一般的社会网络是没有媒介的,而豆瓣用相同兴趣作为媒介。
杨勃将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他解释说,朋友的推荐往往对购买某种产品非常关键,豆瓣扩大了推荐的群体,你会相信特定陌生人的推荐,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你经常对着书店里的绵绵不绝的封面发呆吗?或者头晕脑涨地从音像店的琳琅满目中逃出?宽带下载和网上购物降临之后,即使在最小的城镇,你的选择也在每天成百上千地增加。这其中一定有你喜爱的东西,但十有八九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和你擦肩而过。媒体让老少咸宜的大片无处不在,对只适合一群人的东西却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管电视的娱乐编辑和报纸的书评作家多么公正和勤勉,他们的帮助都不可能对所有人同样有效。
豆瓣的发起者发现,对多数人做选择最有效的帮助其实来自亲友和同事。随意的一两句推荐,不但传递了他们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你口味的判断和随之而行的筛选。他们不会向单身汉推荐育儿大全,也不会给老妈带回赤裸特工。遗憾的是,你我所有的亲友加起来,听过看过的仍然有限。而且,口味最类似的人却往往是陌路。
如果能不一一结交,却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间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对其中每一个人都多少会有帮助。豆瓣随着这一个愿望产生。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2004年12月,北京朝阳门外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几乎每天下午,阿北(杨勃)都会拎着一台已经掉漆的PowerBook来到这里,埋头编程几个小时。豆瓣最初的程序大半完成于此。这是“豆瓣”的来历。
然后,2005年3月6日,豆瓣正式上线了。 2004年9月,杨勃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且将这个网站命名为“驴宗”。
从2004年10月开始开发,经历了5个月,2005年3月6日,杨勃的豆瓣网开张了,并且第一天就有用户注册。
2005年4月9日,小组藏书功能开通。
2005年4月12日,增加小组发言修改功能;增加针对某本书的评论,分离了对某本书的评论和讨论;对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确定以站内收藏人数排序。
2005年4月14日,豆瓣的界面特别是收藏部分做了大的更新,对URL也有简化。
2005年4月19日,增加 “和你口味最像的人”,还在部分书的介绍页里开通了“豆瓣成员认为类似的书”。
2005年4月20日,针对用户和小组推出个性化域名服务。
2005年4月22日,推出针对站内评论的rss feed。
2005年4月25日,第一个公益性质的小组出现于豆瓣。
2005年4月27日,用户上传书目功能开通(试验性运行)。
2005年5月2日,因为小组“爱看电影”的迅猛发展,豆瓣电影单列开通。
2005年5月23日,开通“WISHLIST”,开始测试对个人的推测清单。
2005年6月6日,“标签”从豆瓣的主菜单里消失了,标签列表成为豆瓣读书和豆瓣电影页面的一部分。
2005年6月14日,增加了代码生成器,用户看过、在看、想看的书或者电影都可以自动显示在自己的BLOG上。
2005年7月6日,因香港用户快速增长及活跃,开通繁体字版本,网站针对港台用户增加个性化服务;相关的更新,豆瓣增加数万种港台出版的图书名目,还有在台湾第二、三大网上书店——金石堂和诚品的购买链接和售价;增加了旌旗书市的购买链接和价格。
2005年7月18日,豆瓣音乐单列开通。
到2005年7月底,豆瓣网注册用户已接近万名,日访问量近20万。
2005年8月23日,豆瓣推出同城。
到2005年9月底,豆瓣网注册用户已达3万多名,日访问量超过20万。
2005年10月7日,开通二手书碟交换功能。
2005年11月,网站从上海搬到北京运营。
2005年12月,豆瓣网英文版上线。
2005年12月,由1个人开发、4个人运营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豆瓣网,已经有5万多名注册用户。
2006年2月,豆瓣网注册用户过10万。
2006年3月,豆瓣网开通一周年,注册用户过11万。4000个小组,50人以下小组占90%。
2007年 11月13日,豆瓣成员满100万。
2008年8月15日,豆瓣广场上线。
2008年11月7日,豆瓣推出音乐人页面。
2008年9月22日,站务论坛下线,新的帮助中心正式使用。
2009年1月14日,新版9点推出。
2009年6月3日约1:00至5:00,豆瓣关闭发布和回复功能。
2009年6月19日,豆瓣电台Beta版正式开始小规模公测。
2009年7月8日18:00,关闭小组回复、日记回复、签名修改、小组设置修改、我说、留言板等功能。部分小组被私密化。
2010年6月3日,关闭“我说”及图片上传功能,于两日后恢复。
2010年12月27日,豆瓣专有货币小豆上线。
2011年1月26日,读书笔记功能上线。
2012年1月10日,新版豆瓣首页启用,新豆瓣猜重登首页。
2012年5月7日,豆瓣阅读的作品商店上线,正式发售作品。
2012年5月17日,豆瓣电影开启在线购票和选座位功能。
2012年8月,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UV)已超过1亿,日均PV为1.6亿。
❺ 豆瓣是电影评分比较权威的网站,在上面可以看电影吗
不能,豆瓣只有电影的介绍。
豆瓣是一个社区网站,像大多数 Web 2.0 网站那样,豆瓣网内容可由用户添加,对里面所列的音乐、书籍、电影等可以作收藏、评论、打分等操作。该网站程序算法可以根据用户收藏的电影、书等进行同类推荐,即在用户提供了一定量的收藏信息后;
豆瓣会根据其算法自动选出与此成员口味最像的其他成员,成员以此可以找到和自己“臭味相投”的用户。豆瓣还会给出“豆瓣猜你会喜欢”的列表,向用户推荐可能合其口味的音乐、书籍或电影,豆瓣电影只能看评论,写评价和其他社交功能,但不能看电影。
(5)豆瓣第一电影网扩展阅读:
豆瓣网体系——
豆瓣的核心用户群是大多都是都市青年,包括白领及大学生。除了阅读、看电影、听音乐,更活跃于豆瓣小组、小站,对吃、穿、住、用、行等进行热烈的讨论。
豆瓣擅长从海量用户的行为中挖掘和创造新的价值,并通过多种方式返还给用户。凭借独特的使用模式、持续的创新和对用户的尊重,豆瓣被公认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web2.0网站和行业中的创新企业。
在豆瓣上,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音乐的评论。可以搜索别人的推荐,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甚至在豆瓣主页出现的内容上也取决于你的选择。
❻ 《肖申克的救赎》评分为豆瓣第一,为什么它的评价这么高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就也把这个电影当励志的方向来看,只要你能像安迪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去信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努力争取、抗争,你最后的命运一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看到他都这样都还不失去信心,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所谓的困难还有什么能算的上是困难呢。
❼ 豆瓣电影网站,提供的影片全不全面
豆瓣电影提供最新的电影介绍及评论包括上映影片的影讯查询及购票服务。你可以记录想看、在看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顺便打分、写影评。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❽ 如何在豆瓣电影网上面查看所有的电影信息
进入主页,有电影标签可以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类型
❾ 豆瓣里的电影怎么看
1.打开你的浏览器,进入主页,选择下图标出的图标【功能大全】,并点击,进入功能大全的页面。
豆瓣(douban)是一个社区网站。网站由杨勃(网名“阿北”) 创立于2005年3月6日。该网站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是Web 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网站还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一直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