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飞越疯人院》想要表达的思想
《飞越疯人院》一片根据坎·凯西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影片上映后,不仅获五项奥斯卡奖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奖提名,而且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飞越疯人院》也是继《一夜风流》(1934)之后,又一部获五项主要奥斯卡奖的影片。
本片是美国70年代社会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表现力一举夺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等五项大奖。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老题材,却因为其注入了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而大获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实际上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悲剧故事,实则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后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种在当时所谓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这种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麦克默菲的对自由的追求和最终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体现了人们所受的压抑和悲剧命运,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结尾是全片的点睛之作,充满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却也是最为感人的一个段落。在昏黄的光线下,“酋长”来到麦克默菲的床边,呼唤着他,而麦克默菲却只能报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语。“酋长”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这一场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同时更令人感到了一种深重的难以名状的压抑。“酋长”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征着人性的回归。导演以一个印第安人角色来完成这一行动,也正喻示着人只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重重一击。
以商业片而言,《飞越疯人院》表面上对疯人院制度的控诉,是大众所能理解与接受的,而剧情中的欢笑、愤怒等,更是可以吸引住观众至结尾。
就哲学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制度、公理、法规的缺陷。她让我沉思:到底什么为“疯”?个别的人的个性行为如果超越社会所能接受就是疯?就如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的抓后脑勺,但当一个人经常抓,他就被定义为疯。凭什么人类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对他人进行裁判?所谓社会共识、社会公理、社会秩序,是不是应该从这片中得到反思?
所谓“疯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谓“天赋人权”,然而掌权人甚至社会中大部分所谓“正常人”却以“公理”为由去扼杀一切小群体,或者美其名曰地说:纠正。人类何时起权力竟然大至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一个天生应该与他平等的人的行为呢?
② 飞越疯人院深度解析是什么
飞越疯人院深度解析如下。
1、这部片子颂扬了勇敢的解放自由的精神。虽然麦克墨菲最后变成了智障人,但是我认为他并没有输。他鼓舞了疯人院的很多人,继续像他一样追求自由。从更深层次来说,就是揭露了美国当时把正常人当做精神病人的丑态,和高阶级压抑舒服的病态社会现象。
2、开头的镜头用暗调的黑色烘托氛围,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和恐惧,也正符合疯人院里颠倒黑白、权利压迫的调性。然后整个片子是围绕疯人院里的人物展开的,所以人头比较多,而且对话比较多,对人的景别大多是中近景和近景。在人物很多的时候会用大全景。
3、采用了很多拍摄人物对话场景的技巧,像是以人物的肩做前景拍摄说话者,还有正反打的情况也有出现。注重人物说话的形态和表情。推镜头和移镜头也是比较多的,来表现人物的怪诞和诡异氛围。用推镜头来表现人物的表情和体现心理变化,片子中瑞秋护士的不屑就体现了。
4、她的表情一直都是不变的,也与那些病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的影片结尾山水景象和蔚蓝天空也与一开始的压抑形成对比,虽然麦克墨菲还是失败了。
5、但是这更代表着希望的曙光,以后会有更多像墨菲一样的人起来追求自由,他不是在孤军奋战,这场战斗注定会有牺牲,但他同时也鼓舞了很多人。这部片子暗中也讽刺了不明黑白、掌握权势的冷冰冰的美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