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夺印老电影主要反映了什么

夺印老电影主要反映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31 07:14:55

⑴ 电影《暴风骤雨》的老演员们近况如何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争故事片《暴风骤雨》在全国上映,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元茂屯为背景,讲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土改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从导演到演员可谓明星荟萃,知名的导演谢铁骊操刀。著名演员于洋、高保成、葛存壮,赵子岳、鲁非等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近六十年过去,观众仍然不能忘记他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其中的演员他们的近况如何?

韩老六扮演者刘季云

刘季云,幼年就师从于著名京剧演员龚云甫学习老旦。他是一个1938年参军的抗日干部,参加过著名的上党战役。1945年刘季云入党。1953年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担任演员,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刘季云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饰演过《冲过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战上海》中的刘毅将军、《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风骤雨》中的韩老六、《夺印》中的陈景宜、《秘密图纸》中的潜伏特务古仲儒等角色。

刘季云对表演艺术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刘季云以塑造反派见长,他所饰演的韩老六凶残狡诈,潜伏特务古仲儒老谋深算。受到观众的认可。刘季云在文革期间屡遭迫害,身患多种疾病,1971年刚满60岁的刘季云因病逝世。

赵玉林【赵光腚】的饰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岁就参加八路军,只念了一年小学的高保成,在部队担任过勤务兵、护理员。后来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任演员,1956年主演电影《上甘岭》中坚守上甘岭的我志愿军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先后在《渡江探险》《狼牙山五壮士》有精彩表现,1961年在《暴风骤雨》演赵玉林。1974年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宋大爹。无论是扮演农民还是军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极大地热情,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实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岁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赵子岳——老孙头的扮演者

《暴风骤雨》中善良淳朴、诙谐幽默的老孙头,就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赵子岳饰演的。赵子岳把胆小怕事、对土改即拥护又有顾虑的老孙头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赵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发现农民割走了他的麦子,就一句台词‘我的麦子’,托着哭腔的赵子岳把老地主贪婪的本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赵子岳一辈子也没演上男一号,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岗位上赵子岳是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领导,他在太行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任团长等职。曾经担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影协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克勤克俭,1981年,他将积攒的1万元捐献出来用于‘北影青年演员进步奖’基金,以培养奖励青年演员。他无论演戏还是做人都保持一个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这位演过几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岁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银幕形象永远留给了广大观众。

作者:“小方说 历史 ”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 历史 ”

云绯 历史 号:故纸堆间

于洋,1930年10月4日,祖籍山东黄县,原名于延江。 原北京电影制片厂团长,表演艺术家。演员、导演。1945年长春市文化中学肄业。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第19届金鸡百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争故事片《暴风骤雨》在全国上映,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元茂屯为背景,讲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土改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从导演到演员可谓明星荟萃,知名的导演谢铁骊操刀。著名演员于洋、高保成、葛存壮,赵子岳、鲁非等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近六十年过去,观众仍然不能忘记他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其中的演员他们的近况如何?

韩老六扮演者刘季云 刘季云,幼年就师从于著名京剧演员龚云甫学习老旦。他是一个1938年参军的抗日干部,参加过著名的上党战役。1945年刘季云入党。1953年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担任演员,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刘季云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饰演过《冲过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战上海》中的刘毅将军、《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风骤雨》中的韩老六、《夺印》中的陈景宜、《秘密图纸》中的潜伏特务古仲儒等角色。 刘季云对表演艺术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刘季云以塑造反派见长,他所饰演的韩老六凶残狡诈,潜伏特务古仲儒老谋深算。受到观众的认可。刘季云在文革期间屡遭迫害,身患多种疾病,1971年刚满60岁的刘季云因病逝世。

赵玉林【赵光腚】的饰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岁就参加八路军,只念了一年小学的高保成,在部队担任过勤务兵、护理员。后来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任演员,1956年主演电影《上甘岭》中坚守上甘岭的我志愿军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先后在《渡江侦察记》《狼牙山五壮士》有精彩表现,1961年在《暴风骤雨》演赵玉林。1974年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宋大爹。无论是扮演农民还是军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极大地热情,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实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岁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赵子岳——老孙头的扮演者 《暴风骤雨》中善良淳朴、诙谐幽默的老孙头,就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赵子岳饰演的。赵子岳把胆小怕事、对土改即拥护又有顾虑的老孙头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赵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发现农民割走了他的麦子,就一句台词‘我的麦子’,托着哭腔的赵子岳把老地主贪婪的本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赵子岳一辈子也没演上男一号,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岗位上赵子岳是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领导,他在太行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任团长等职。曾经担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影协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克勤克俭,1981年,他将积攒的1万元捐献出来用于‘北影青年演员进步奖’基金,以培养奖励青年演员。他无论演戏还是做人都保持一个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这位演过几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岁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银幕形象永远留给了广大观众。

老人们好![捂脸]

⑵ 75版电影《锋火少年》 中歌曲演唱者是谁啊

那位前辈叫做郭芙美~~~
郭芙美战友文工团歌唱演员。战友文工团独唱演员人才济济,当时流传一句话叫做:总政的腿,战友的嘴。意思是总政文工团的舞蹈很有名,战友文工团的独唱很出色。自然郭芙美在战友也算不上一流,也就是二流演员。所以她的歌并不多我记住的也就是《烽火少年》中的两首歌。好像还有但已没有印象了。郭演唱的很到位很有特点。客观地说郭芙美的演唱不是很完美,声音也有缺陷,但她唱的很成功把歌曲内容表现得很好

郭芙美在文革前也给电影配唱过。

故事片《夺印》,她和吕文科配唱。

⑶ 集60-80年代老电影名

1 老电影你记得的还有多少? Z
看朋友们评价外国电影,自己也突然兴致勃发,不过是回忆起过去的流金岁月,那些看过,难以忘怀的国产老电影。很多老电影,都是经典,百看不厌。至今回味还是那么的亲切,激动,因为它伴我成长。先就能想起名字的,看过的电影,串连成串。不知道,你记得多少?看过多少?

为了“打击侵略者”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咱们的牛百穗” 带领无数“英雄儿女” 组成“平原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红湖赤卫队” 和“回民之队”,“南征北战”展开了坚苦卓绝的“地雷战” 和“地道战” 。“红孩子” 和“小兵张嘎” 学“半夜鸡叫” 传送“鸡毛信” ,“智取华山”,“智取威虎山” “奇袭白虎团” 并攻克了“上甘岭” ,战报频传。我们的“侦察兵” “英雄虎胆” “三进山城” 打入敌人的后方“野火春风斗古城”,化名“苦菜花”写下了“渡江侦察记” 发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为“兵临城下” “战上海” 写下了不朽的“青春之歌” 。“车轮滚滚”“大浪淘沙”,无数“风云儿女”在“烈火中永生”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和“平津战役” 奠定了“开国大典” ,新中国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了“红日” 。

“和平年代”,艰苦“创业” 。为保卫胜利果实,”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 改编成了“霓虹灯下的哨兵” , “闪闪的红星” 辉映在这”不夜城”的“十字街头”。此时,敌特活动仍然猖獗,突闻“保密局的枪声”,发生了“405谋杀案”,丢失了“兰盾保险箱” 里的“猎字99号”“秘密图纸”。 “大李小李和老李” 奉命追查这“蓝色档案” 。启动了“羊城暗哨”,民兵“海霞” 带领“李双双” 和“刘三姐”协助查访了“沙家浜” 的“林家铺子” 里的“72家房客” 。 “雾都茫茫”,“马路天使” 在“大桥下面” 发现了神秘的“黑三角”,直指“芙蓉镇” 的“神秘的大佛” 。在“花园街5号” “舞台姐妹” 正上演的“红灯记” 的剧场里,发现了可疑的“冰山上的来客”,于是“跟踪追击”“8千里路云和月” ,终于在“林海雪原” 发现了“熊迹” 。“钢铁战士” 驾驶“铁甲008” 经过“大决战” 的”生死搏斗”,揭开了伪装的“斗鲨” “画皮” ,终于在“国庆10点钟” 胜利的完成了任务,庆祝的鸣放了“索伦河谷的枪声” ,惊起了“乌鸦与麻雀” 。

“祖国的花朵” 在茁壮成长,然而“早春二月” 的一场“夺印” 风波,使多少家庭“决裂” 。“恶梦醒来是早晨” ,亲人成了“戴手铐的旅客”,远配“青松岭” 下。这里也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有着多少“苦恼人的笑” ,“牧马人” 弹起了“生活的颤音”,写下了一代辛酸的“天云山传奇” 。

“好事多磨”, “十月风云” 粉碎了“四人帮”。“人到中年” 的“他俩和她俩” “归心似箭” 。在“本命年” 的“巴山夜雨” 中“第二次握手” ,”苦恋”的”知音”终于缘了“柳堡的故事” 的梦。改革开放,人们精神焕发。瞧,“白毛女,春苗,小花,阿诗玛,孔雀公主”,这“小字辈”的“五朵金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 ,穿上“街上流行红裙子”,戴着“高山下的花环”,和心爱的人”巴士奇遇结良缘”,展开了“庐山恋” ,去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沙鸥”翱翔,真是“天仙配” 。””雷锋的故事”感染了社会大众, “女蓝五号,女跳水队员,女理发师”虽”今天我休息”,还要主动到”女大学生宿舍”义务服务. 我们的田野”上”玉色蝴蝶”在”长空比翼”,”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回忆着那”子夜”“ 残雪”过后的“城南旧事”.

“今夜星光灿烂” ,远处传来阵阵“月亮湾的笑声”,“瞧这一家子”!我“乔老爷上轿” 赶快去献上“十五贯”,“祝福” 他们“甜蜜的事业” ,“锦上添花”!

作者: 男丁 2005-10-3 22:38 回复此发言

⑷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七十年代的农村露天电影,如果那村晚上有电影,会传的很快,而且会兴奋很长时间,那怕是看过几遍的“三战”也是提前吃饭,老早的去占地方的。

七十年代农村的露天电影,最明显的是一部放映机,中间要换四回胶片。看到正过瘾的时候换胶卷,大家会不约而同的喊一嗓子。

有的电影看过几遍了还是要去看,甚至跑到其他村去看。孩枯弯子们基本都不拿板凳,都是坐在地上,演到一半就都躺在地上睡着了,大人们都散场了,才有醒来回家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只要是站在旁边看的小青年,基本注意力都在旁边的女孩身上了。

陆续的有了电视 ,电影在农村就失去了市场。

时间的推移,让该出现的事物必然出现。该消失的也必然消失。

就怕电影机和发电机出故障!还怕天气不好!夏天怕下雨!冬天怕下雪!一年四季怕刮风!那时候农村没有 娱乐 活动!唯一盼望的就是公社的电影队进村给放场电影!那时候看场电影就象过年似的盼啊盼啊!啊总算是把你们给盼来了!一听说今天晚上咱们村放电影!那个高兴劲呵!真是要多高兴有多高兴!

这个在露天看电影是我们小时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个时候先带上小板凳去占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摆着放映机还搭了一个白布架子。

专用放映机

90年代好朴素啊!

人们坐在一起好温馨啊!

在学校读书每个礼拜五也会看电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个时候觉得新鲜人满为患热闹的很,很喜欢那种感觉。

年岁大一点的人们都会有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经历,现在回忆起来快乐无比、幸福满满。

那个年代人们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听广播、读报纸、看杂志、读小说、偶尔看看露天电影,虽然单调了一点,但都很快乐,也很享受,更是满足。那时候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多是你帮我、我帮你、互帮互助、家常理短,有时间会谈论电影里人物场景、孩子成长、集体福利、生产队建设、公社大干快上的发展情况、国家新闻与新政策等,每个人都用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昂的革命斗志,投入到家乡的生产和建设之中。那时候的人们不物质、讲奉献, 社会 公平和谐,不讲房子、车子、票子,没有黄赌毒,有的只是:合作医疗到农村去,农民享受到免费的医疗待遇;开展青年学生上山下乡运动,接受农村教育;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利益,建水库、修桥梁、开荒山、修梯田,加快三线建设,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学校里,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训练、打球的喝彩声、音乐课甜美的歌声,一幅最美丽、最动听、最活泼、最充满活力、最欢快动人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公平的集体经济生活,人们活得轻松、活得纯真、活得 健康 、活得幸福感爆棚;那时候的 社会 风尚良好,电影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整个 社会 崇尚敬老爱幼、团结互帮、积极向上、大公无私,没有尔虞我诈、坑绷拐骗。

那时候的农村天空是蓝蓝的,田地向图画一样整洁有序,开工的钟声、有线广播的喇叭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号子声,涓涓小河的流水声,真是美妙至极,特别是晚上看上一场露天电影,真如同过节和参加盛会一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

在黑灯瞎火的农村夜晚没有什么 娱乐 项目,免费露天电影这种大众消费很受欢迎,不论是战争片还是喜剧片都是乡亲们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还早,大伙就匆匆吃过晚饭赶往空旷场地,一手牵小孩一春差手拿木凳,不时和熟人打招呼;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抢占靠前的位置是每个人心里的一件大事,因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听真切,还没有人干扰;于是大家想方设法往前坐,笑脸没森闷多了,客气话此起彼伏。

电影正片开始之前加一段宣传片,什么沼气修建、蚕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兴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闹;一些准备找对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终于开始,喧闹的广场变得哑雀无声,人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节一闪而过。

电影剧终,大伙欢呼起来,议论着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忘记了寒风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过了一把瘾足够了。

当时的电影只有七部样板戏,每部都看多遍,其中故事情节耳熟能详,因当时没有别的 娱乐 项目,还是得知大队要放电影还很兴奋。

当时看电影最怕的是下雨刮风,当时的孩童,一听说大队要放电影,打听放什么故事片,即使看过多遍也很兴奋,不午上课都听不进去老师所讲,放学后早早搬上橙子,去操场站地方,并在地上挖个小坑,尿尿用,早早盼天黑,最担心的是后边一打架,总怕是自己哥参与打架,当时青年总爱打架。

总之当时看电影,风里来雨里去,可少年的我是快乐的。

在我的印象中,农村放露天电影,应该是从1964年农村 社会 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开始的,那时县电影院组织了农村电影巡回放映。因为农村面积广,县里下农村的放映队才几个,因此,在农村看上一场露天电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只要一得到周边有放映电影的消息,就会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们在队里出工的散工了,我们这些小朋友也把牛关进牛棚。大人们就开始准备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杆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后用绳子缚紧,点燃后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电筒的,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参加了工作的。

记得看第一部露天电影好像叫《夺印》,说的是阶级敌人用糖衣炮弹进攻,腐蚀拉拢干部,使他们丧失阶级立场。剧中一句台词,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个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书,吃早饭啦!"

我与院子里的一个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辈份大,算起来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边哪个大队有电影,走七八里夜路,我们也会在所不辞。因此,当时流行的一些电影,我们大多数看过。比如《刘三姐》,《打铜锣补锅》,《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七十年代后,我招工到了到了后来的国企,我们厂里也有放映机,每周都有电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种更加轻便的,适合于农村放映的8、75拷贝小型放映机问世,农村电影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我们县每个乡都成立了电影放映队,群众看电影不再是一种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门口看露天电影了。

要说体验,还真是有一点,感叹我们的 科技 发展得真快。我们过去要跑老远才能看到的电影,现在坐在家里,想看什么影片,点开就有,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的人,谁还愿意走夜路,去看露天电影呢?

科技 发展快,替代也在加快。这些年电视替代了电影,现在又兴起了手机热,真的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才能不落伍啊。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人民公社有一个小放映队,晚上抡流到各村放电影,电影的名字就是那几部老片子,一个影片重复放半个月,我们几个小孩子也到各村乱窜场场不耽误。电影都是在农村的麦场或戏台前放映,小孩子在天还没有黑下来,就把小橙子,马扎子,长板凳摆在了电影场上,叫"占地方"。在室外看电影,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咬的人们满脸起泡;冬天看电影,则冻的脚丫子疼,冻的小耳朵直发痒,冬天在室外看电影太冷了!

太好、太热闹、太开心了!

遗憾的是,那场面回不去了。 可以说,那是我们童年时最快乐的事情。每年夏天,只要村里来了放电影的,那村里的娃些不知要多高兴呢!村子里一下就沸腾了。到处都听见娃些大呼小叫地喊:“演电影啦、演电影啦!”一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那些小伙伴们心里就乐开了花,大们也着急地早早地做好晚饭,准备着吃过饭,搬上凳子去我们的学校院里看电影。男女老少都要去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也要去,下至吃奶的孩子,年轻的媳妇们抱着孩子,一边喂奶一边看电影,什么都不误。院子里挤得满满当当。为了让电影早点开演,你看吧!有的帮忙拉屏幕,有的帮忙摆放机子,有的帮忙搭台子,反正是忙得不亦乐乎!聚集在一起的孩子们,你看那耍闹、玩吧、就别提有多高兴了。满场地跑吗、闹呀!大人们坐在一起,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虽然是晚上了,但那时候,那个学校却是我们欢乐的海洋。

多年以后,我们长大了, 社会 发展了,家里都有了电视,人们渐渐地就不看电影了,也没有有再来村里放电影了。尤其现在人们有了手机,人们更是能随时方便地想看什么看什么,谁还愿意那样半夜三更冷冷地守在露天院子里看电影呢?现在的孩子想想都不可能。但,我们小时候,那可是真实的,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妙的回忆啊!写着、写着,我都快乐着!

农村看露天电影,最鼎盛时期是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时候经过文革十年中的娱乐单一单调,十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到一下子解放放开,大量的文革前拍摄的故事片,进口译制片复映,加上当时农村文化文娱节目严重缺乏,电视未普及。所以农村每一次放露天电影都好象节目一样,隔村隔乡都来观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经当过那个时期的,农村流动电影队中的一名放映员。见证和经厉过那段非凡岁月,终身难忘,现在还很怀念那个时期一些场景。农村流动电影,分为三种机型,一种是35mm的,称为大机队,由两部放映机组成,中间不用停下来停映换片,跟电影院一样机型一样放映形式,画面及声音质量较好。第二种是16mm机型,称为中机队,单机放映,因此换片时要停映,是农村电影的主力军,这种机型的拷贝(放映用的胶片)最多,影片内容最齐全丰富。第三种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现的8.75mm机型,是35mm拷贝的四份之一,称小机队,是普及型。此机种灵活简单方便,很适宜转移场地,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⑸ 夺印和箭杆河边是一个电影吗

不是,只是表达的是,同一类战争类型的片子。
电影简介,陈瘸子是《夺印》剧中一号反派人物,是个阴险毒辣的坏分子,他耍阴谋,篡夺了村的行政权力,在盗窃集体稻种时摔坏了腿,却要伪装成为保护集体财产而受伤。后来在上级派来的何书记带领群众与他展开激烈斗争,粉碎了他种种阴谋,夺回了被他纂取的权力,在面临失败下,陈瘸子企图制造沉船杀人,被群众擒获。
寨头村演出《箭杆河边》,其他演员包括扮演妄图变天的地主佟善田的演员,都没被起上外号,唯独扮演二流子的演员大刘,在演完戏后,摊上了外号。
农村人演戏,凡扮演地主狗腿子、小特务之类的丑角,在舞台上都爱夸张丑态,以博观众眼球,大刘也不例外。他饰演被地主蒙蔽利用的游手好闲的二赖子,剧中他的戏份不大,仅出场两次,总共四、五分钟,可是在短暂的表演中,他大耍噱头,丑态百出,十分卖力。
所以表达的不是一个电影。

阅读全文

与夺印老电影主要反映了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8年1月4日电影 浏览:320
2018日本最火的电影 浏览:710
推荐电影的开场词 浏览:148
韩国伦理电影食物链 浏览:238
私人电影院哪个电影适合拍照 浏览:432
美国电影手臂骨折 浏览:858
国庆节电影票房收入 浏览:936
欧美电影有两部 浏览:420
新加坡最新电影2018 浏览:168
韩国电影不忠 浏览:30
银川西部电影城 浏览:337
熊大看电影 浏览:103
上半年的抗日电影有哪些 浏览:619
推荐好看电影名字 浏览:542
2017年电影仙踪太原发布会 浏览:274
经典爱情电影排行榜 浏览:633
克洛伊欧美电影在线 浏览:492
全球十大狙击电影 浏览:845
电影里霸气的游轮名字有哪些 浏览:263
三个片段电影怎么制作 浏览: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