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辛德勒的名单》: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这部影片表达了什么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整体的节奏不算紧凑乎腔亩,但是每一个镜头都有非岁森常深刻的含义。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整部电影气氛非常沉重,在绝对的暴力残酷统治之下,我们能做的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人性命。整部电影唯一的鲜明色彩,就是那个走在街上的红衣小女孩,在如此残酷的现实背景下,这种明艳灿烂的生命的鲜活,让所有观众为之一振。战争的残酷,在任何时代都是绝对的悲剧,我们生活在和平之下,但仍要铭记战争的可怕。
在真实的历史上,在奥斯卡·辛德勒去世之后,有很多在辛德勒的庇护之下得以存活下来的犹太人自发的纪念他。1974年10月9日,67岁的奥斯卡·辛德勒离开了人世,他被葬在了耶路撒冷的锡安山。
❷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讲述了一名身在波兰的德国人辛德勒,在二战时雇用了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最终帮助他们逃过了被屠杀的命运。在这所黑暗的工厂中,一直涌动着关乎人性的灿烂光辉。本文将从人物形象、视听语言和主题思想三方面来分析影片的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商人与救赎者的矛盾综合体
影片的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在战争中是以救赎者的身份存在的,但是对于辛德勒来说英雄这个称呼又显得有点勉强。
视听语言:展现出残酷战争中的善恶人性
影片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将画面不断切换,一边是老人被纳粹枪杀的画面,另一边是辛德勒与纳粹军人据理力争。
血沿着老人空空的袖管流下来的时候,辛德勒正在和纳粹军人说老人是一名出色的工人,这个时候可以看出辛德勒已经开始对无辜人民的死亡感到愤怒。随后纳粹大规模屠城行动开始了,当他亲眼目睹一幕幕残暴行为,当焚尸之后的灰尘于刺骨寒冬下的克拉克夫洋洋洒洒飘落之时,当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被运往死亡之地时,他彻底苏醒了。
好莱坞的电影一直都有着一套英雄的模式,英雄有着特殊的出生、成长环境、特定的受难过程和立功机会,但是影片中的主人公辛德勒却没有,他一出场完全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并无救世济人之心,在克拉克夫出现之时,一切只为从战争中牟取暴利。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辛德勒的名单》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t05Kl0F10MJEk5nViGo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