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现在的电影行业进入了寒冬
如今的娱乐圈和影视界渐渐的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之下,很多相关的产业和影视作品制作和发展也渐渐的放慢了脚步进行着,在近段时间的影视产业发展历程上没有了十分惊艳的作品出现,大家对于影视界和娱乐圈的相关关注程度和热烈程度也是渐渐下降了。
近些年时间的电影产业发展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这也因此导致了大家纷纷表示如今的电影产业相关发展进入了寒冬阶段,对于这样子的看法和认知很多导演和制片人也是表示认可和支持的,在近段时间的作品产出和拍摄方面也渐渐放慢了。
电影产业之所以会出现进入寒冬阶段,主要还是在于电影作品制作和发行的相关问题上,同时也是大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
1、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缓慢
在201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国内的电影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经过了十年时间的发展历程,国内的电影产业也渐渐达到了瓶颈期,这也就出现了发展缓慢和停滞的状态。
其实在这样子的三个原因之下,国内的相关电影产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变动,而这样子的变动也直接导致了整一个电影行业发展提前进入了寒冬期,而未来的发展又该如何突破,你知道吗?
B. 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入围戛纳了呢
首先我们先来科普一下,戛纳国际电影节(英文:),亦译作康城(坎城)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39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是"金棕榈奖"。
中国电影与戛纳国际电影节打得火热的时期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集体寻路戛纳。
举几个例子吧。1993年,第4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三度入围,侯孝贤的《戏梦人生》摘得评审团大奖。紧随《霸王别姬》光芒万丈的第二年,张艺谋迎来了他的戛纳时代。1994年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张艺谋导演的《活着》获得评审团大奖,主演葛优成为首位华人影帝。2000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顶峰,姜文凭借《鬼子来了》获得评委会大奖,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凭借《一一》获得最佳导演奖,梁朝伟凭借《花样年华》封帝。
“唯票房论”的商业电影自然入不了主打情怀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眼。沉下心来少些唯利是图,或许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C. 国产电影凭什么发展到现在这一程度
近几年来国产电影越来越所被人们关注和喜爱,现在的国产影视和以前相比也有了质的飞跃,时刻都在迅速发展着,近几年越来越多优秀的国产电影出现在国际电影的平台。大改群众以前炒冷饭看待电影的态度,越来越多有能力负责任的电影人才踊跃的出现,从《战狼2》的崛起开始,国民对国产电影的期望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国制造越来越受全世界的欢迎,而国产电影却还是处于不高不低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三:国内拍摄电影限制多,拍出的影片`不一定会达到想要的效果。
国家情况不同。国内因为有广电的限制,很多影视情节都不能过审,导致有很多因素都需要把控。比如:太多真实不能拍,对社会有影响,太过暴力的不能拍,诡异、血腥太过的不能拍,神话过头的不能拍。而国外对于影视行业的限制就相对少的多,国外编剧和导演可以自由编写剧本。这也间接导致影片小郭的差距会拉大。
D. 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入围戛纳了呢
首先,这个问题说的,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了,事实上在短片环节中国还是有入围的。那么为什么重头戏的主竞赛单元,也就是说有机会冲击金棕榈的电影,中国越来越少了。
2016年是0,2017同样是0。综合国力越来越强,按理说中国的文艺方面也应当跟着经济一同强起来,套用政治课本上的话,那就是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事实上,中国没有出现经济和文化的悖论,你必须承认,在近几年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差强人意的。16年和17年的国产佳片,口碑都很是不错。并且在一些新类型的尝试中,也有了突破。
比方说吧,《百鸟朝凤》、《山河故人》、《路边野餐》,这样的电影显然不是符合院线口味的电影,但在中国仍然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这就是一种进步。并且类似于《湄公河行动》这样的商业类型片,中国也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一度让我感到惊喜。而《路边野餐》,也有几分贾樟柯《小武》的味道。
所以,中国电影的前景我十分看好,说直白些,一个越来越有钱的国家,电影不可能越拍越烂。
戛纳为美法几近垄断的局面,中国迟早是要充当搅屎棍的角色的。对于这两年零入围,也不必过度担忧,不契合戛纳的胃口而已,其实没什么。入围戛纳的那些电影中,也未必部部都比国产佳片好。
E. 为什么每年只有少数大制作电影才能上院线,什么电影才能到全国电影院放
主要还是中国的院线放映的体制还不健全。在国外,是有专门的艺术电影的放映院线,一个放映厅的也就1、200个座位,独立制作的小成本电影或者其他艺术电影都在艺术院线上映。而中国没有艺术院线,所有的电影都要去挤那几条院线,肯定是谁有票房谁上了。院线的老板都不是傻子。一个放映厅少说1000个座位,放艺术电影的话,上座率就1、两成,他怎么可能愿意呢?别说小成本电影不能上院线,一般中等投资的电影都要想办法才能上。
早几年就吵着说,中国应该有艺术院线,中国电影要分级,可是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F. 工业题材的影视剧,你看过哪些
导读 :我们细心留意一下,会发现工业题材的影视剧中好看的还真不少!
影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或互联网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包括电影、戏剧、 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的形式(网络内容)。影视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被认为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工业题材,是一个重要但容易被人忽视的题材,当我们充分关注商业大片时,只要我们细心留意,身边已经有不少非常好看的工业题材影视剧作品。
说到工业题材,得先说一下工业,工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工业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工业革命让机器代替了人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工业对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一五和二五期间大力建设国家的工业体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知道工业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工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完全在人们生活中体现出来,所以很难让人切身感受到它的重要性。这也让工业题材的创作不被人们所关注,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这东西好像压根没在生活中看到过。正因为如此,扎根在工业领域的我们,应该多关注工业题材的艺术形式,多看看工业题材的优秀影视剧作品,这样就可以做到“知己看己,百说不殆”(意思是:你张口就能说出领域内的东西,才会被人们看成专业人士)。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从几个不同专题来讲,本次咱们一起来了解工业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简称影视剧),之后咱们继续了解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和音乐话剧的创作等。
一、新世纪前的工业题材电视剧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艺术家们拍摄了很多工业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据统计数量多达60多部,而这一时期拍摄的电影大约为640部左右。如此高的比例并不奇怪,电影和电视剧等都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艺术创作,这一时期我国的主旋律就是大力发展工业以恢复和发展经济,描写这一趋势的艺术创作自然会得到社会和人们的喜爱。如果把国人非常喜欢的韩剧放在那时播放,估计要歇菜,韩剧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国人对于浪漫爱情的诉求。
在当时,作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人在人民群众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女孩都以嫁给工人和军人为荣。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工业题材电影,如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就讲述解放战争时期铁路工人克服困难按时完成桥梁建设的事迹;经典的黑白电影《六号门》、《青年鲁班》、《火红的年代》、《钢铁巨人》、《创业》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上进行大胆创新,拍摄了很多不错的影片,《街上流行红裙子》改变了人们的穿衣色调,使女人穿红裙子成为一种潮流。体现工程师大胆改革创新的《二十年后再相会》,描述工人工作和爱情的《快乐单身汉》和《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另外,《夕阳照》、《逆光》、《我们的八十年代》等诸多电影都从工人角度描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爱情等方方面面。
二、新时期的工业题材影视剧
随着电影工业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电影拥有更丰富的展现形式,近几年工业题材影视剧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1. 工程科技的纪录片
看过《国家地理》的朋友一定会很震撼,其实最近几年中国一些纪录片的手法和风格也独树一帜,出产了很多令人拍手称赞的纪录片。这里不得不说到国内近年来拍摄的工业题材的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当然也有国外拍摄的《终极工厂》和《伟大的工程巡礼》,这几部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都非常高(都在9分左右,现在很多大片尽管票房高,但评分却不到6分不到7分)。
《超级工程》在2012年和2016年分别推出第一和第二季,其拍摄与文案风格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朋友可以联想这片应该是怎样的场景。《超级工程》第一季讲述了中国的五个世界级别的工程项目(如果不热播会很对不起“超级”二字啊):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中国风能工程、LNG液化天然气船,第二季中则不以具体工程为重点,反而从“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四大基建工程入手介绍了中国的工程科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鲜为人知、震撼无比的镜头,整个过程科技感十足,我们惊讶地发现我国很多科技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最关键的是,这些纪录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为人们普及了工程科技知识和提升了工程师的形象,许多镜头都体现了工程师的严谨、工匠精神、大胆创新、坚持不懈。那么,觉得工程师是一群呆头呆脑、只关心工程的女生们,会不会从此觉得工程师都好帅啊?说句冷笑话,也许你觉得工程师最帅的时刻,是他指着前面的大楼/跨海大桥说:这些都我设计的。
《大国重器》是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纪录片,片中展示了中国多个企业的先进装备和高尖端技术,显示中国制造业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逐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与《超级工程》一样,镜头中出现了很多工人和工程师的身影,这些场景都是实地取景,更让人们感觉真实。有所不同的是,《大国重器》的很多采访镜头是从工人和工程师的角度来真实纪录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塑造深刻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读过新中国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们国家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因此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浓厚的北方口音,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国外工业纪录片的典型代表是《终极工厂》,这是国家地理的一个系列,应该说:国家地理制作,国家免检产品。这个系列的纪录片不像《超级工厂》和《大国重器》那样焦点集中,其所涉及的工业范围很广,从军用到民用、从奢侈品到日常用品、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其中很多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品牌和企业,哈雷摩托、宝马、奔驰、法拉利、保时捷、阿帕奇直升机、卡特彼勒重卡、宜家家居、可口可乐等。纪录片真实纪录了世界顶尖工厂的生产制造过程,我们还可以真切感受到很多知名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终级工厂》带给人们一种工程科技的严谨,快节奏的方式又不会带来压抑感,整体文案和拍摄角度非常不错,值得大家一看,很多人都通宵看完《终级工厂》,有种看了就停不下来的感觉。
更早的一部纪录片《伟大的工程巡礼》,也出自“免检产品”国家地理之手,从工程角度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很多知名的工程项目(多达一百多个,即使你一看就停不下来也得好几个通宵才能看完),这里也提到了中国的多个工程项目,包括上海的超级塔、中国桥梁、中国的终极港口、水立方等。这里也可以和《超级工程》作一个对比,无论从拍摄技巧、文案风格等都是大家讨论的重点,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国的工人/工程师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人/工程师在工作中的对比,是不是中国的工人/工程师是最帅的呢?
当然,像我国拍摄的《最后的铸造厂》、《国货的前世今生》、《国微》等都是工业题材中非常不错的纪录片,其中《国微》是中国的首部采用3D拍摄的工业题材的电影。
2. 描写人物为主的影视剧
前面的几部纪录巨片都耗资巨大,且拍摄周期很长。以人物故事为主的影视剧相比较耗资更小一些,其产量也更多。这类题材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也很容易被人们所喜欢。这里有名人和普通人两条主线,像铁人王进喜、吴运铎等就是名人主线;更多的则是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
《吴运铎》这部影片就是以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兵工事业开拓者之一吴运铎的事迹为主线的影片;电视剧《煮海》则呈现了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的事迹;《铁人王进喜》是一部真实表达铁人王进喜工作、生活的故事影片,展现了新中国建设过程中为我国石油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铁人精神。
普通人为主线的影视剧则充分展现了普通工人和工程师工作、生活和梦想,近年来有不少优秀作品,《师傅》被称为装备工业领域的《亮剑》版,《钢的琴》以90年代钢厂工人陈桂林下岗之后的生活起伏为主线,刻画了主人公与钢琴之间发生的各种故事。一个讲述深圳工厂老板故事的影片《打工老板》值得我们深思,影片深刻突出早期外贸加工业与企业转型发展的矛盾,这个电影别名叫《中国. 制造》。改革开放初期拍摄的《血,总是热的》是一部让人非常称赞的电影,改革成为该片的主题,既契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真实表达了当时工人们内心的矛盾冲突(严格来说这部作品是早期的作品)。
另外,还有一个国外非常怀旧的经典影片,这里必须拿出来点赞一下。《摩登时代》是电影大师卓别林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卓别林在最后咖啡馆里哼了一首小曲:nonsense song,中文叫“胡唱之歌”),尽管是1936年的无声电影,豆瓣评分却高达9.1分(近7万人评价,想想这阵势,不好好介绍介绍都不行啊)。影片以上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作为背景,讲述失业工人与流浪女的苦命爱情故事(现实中卓别林的的确确和女主角宝莲高黛有美好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刻画了工人与机器之间、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人类幸福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卓别林的经典作品,你看完这部影片之后甚至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才是电影艺术啊,跟这比起来,现代很多电影简直就是一堆垃圾。当然,不讨论电影艺术是否有倒退,尽管电影技术和手法越发先进,但却缺少了一种刻画社会真实的特质。现在部分商业大片经常被人诟病,原因就是缺少真实的社会与生活元素,一些演员并没有丰富的社会与生活阅历,自然无法在影片中流露这种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