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梵高传电影观后感2000

梵高传电影观后感2000

发布时间:2025-07-20 09:53:55

㈠ 看完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你最大感受是什么

第一次看到《闻香识女人》这部电影的名字时,伙哥的第一反应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女人的影片。但看过之后才发现这部作品基本上和女人以及爱情没什么关系,片中所讲述的更多的是关于一个男孩和一位双目失明的中校之间的故事。

在我们一生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诱惑和吸引,而这些诱惑也会在很多时候让我们迷失自我。但无论何时一定要记得坚守住自己内心的底线,在做任何事情和决定前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没有人是完美的,任何人都会犯错,但至少要保证一点就是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其他人。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这就是这部电影以及查理带给伙哥最大的感受。

㈡ 《梵高传》观后感 2000字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㈢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观纪录片有感

八集BBC年度巨献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将为您详细讲述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雅克、透纳、梵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八位艺术家的生平,重现这八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八位艺术大师拥有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本片将全面剖析艺术大师们孕育和诞生艺术品时扣人心弦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篇1
片子是从对毕加索早年作品的回顾开始,在那些时候,毕加索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用自己无语伦比的天赋以及技巧来颠覆他所继承的传统。比如美,比如历史。裸体女人的魅惑在传统中多少带着神秘与魅惑,而在《亚维农的少女》中,它却变成了站成一排展示裸体的妓女。单手牵马的将军的手曾是标准的权力描绘,在毕加索的旷野男孩儿中,同样的单手与随意却被抽取了历史与空间。他多么熟悉他先前的伟大画家们对各种元素反复和熟练运用,可是毕加索却坚决说:不!现在,形式大于内容。

这个时候的毕加索可不是画得出Guernica的毕加索,他才懒得管政治。他的朋友说:“毕加索,那可是我认识的跟政治最不沾边的人了。”

但生活的节奏还是要快过艺术,毕加索再次回到西班牙,跟他的新情人一起,见证着30年代西班牙残留的斗牛场的血腥。死亡的人或牛,血腥的气味。这景象对他而言实在难以忘怀。1937年的格尔尼卡,轰炸机从穿着布衫或带着礼帽的人们头上飞过,几乎是“不经意地”(”almost casually”)扔下几颗炸弹。这是一个黑色玩笑吗?母鸡在错误的地方下了蛋?这里可不是战场。可生活才没空去琢磨这些玩笑,格尔尼卡只知道自己一下子从白天进入了黑夜,烟雾弥漫,房子着了火。黑白的世界印刷在黑白的报纸上四处传送,是想留下这一刻,还是仅仅想复制这黑与白?我们不知道毕加索是否也在看到这照片的时候考虑过这问题,我们只知道:他决意创作他的《格尔尼卡》,那老早答应了世博会的约稿,却久久久久没有任何头绪的与当下的政治世界直接相关的杰作。奥,他知道,这会是个杰作,只要他能够完成的话。

Simon Schama对《格尔尼卡》评语是:毕加索再一次颠覆了艺术——不久前由他重新定义的现代派艺术。这一次,毕加索不再刻意拒绝历史,相反还伸出他强壮的手臂,要用他手中的画笔重新承托起那沉甸甸的传统。他可没办法忘记普拉多美术馆里那些旷世的珍藏,那在战火中遭受着灭世的命运的珍藏。他也没办法忘记自己的祖国最伟大的画家——他自己的先驱者和珍视者戈雅。他们都在说:看,这是战争。不是吗?毕加索仍然是立体主义的大师,可是这一次,在《格尔尼卡》中,他挽救了立体主义潜在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他为它们重新注入生命的整体性,注入自己的爱与恨,憎恶与自责,坚持、绝望以及救赎之歌。

就如同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一边巧妙地隐藏着他自己,一边无畏地探索着他自己。情人、情妇、孩子、母亲、格尔尼卡、自然、鲜血、受伤的马、疯狂的牛、拿蜡烛的人……所有的形象以及他们一起牵扯起来在他心里头奔涌的感情,毕加索都不放过。他睁大双眼朝自己最痛的地方的地方走过去,把他们画下来,一笔一笔,一点一塑形。他如此深刻地体验到了战争,只因他如此深刻地在自己身上——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到了人性,完整的、无暇的、永恒的——也是无比脆弱的——人性。Schama对毕加索创作过程的一点评论我印象极其深刻,他称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初期的微小

希望,随着创作的进行和深入便坍塌成了巨大的绝望和悲哀。那可是深深地怀疑?那可是沉痛的发觉人自身的脆弱与不堪一击?那可是悔恨或者无能为力之感?这可部真是鸿篇巨制。BBC对《格尔尼卡》的描绘以倒地的士兵结束,他的伤口里开出小花,镜头又移动他摊开的手掌中,里面写着画着救赎的纹记。(这纹记也曾在戈雅的《五月三日的枪杀》中出现,微小,但清晰。)而整个画面最为夺目的,是《格尔尼卡》的上空,那冷酷的、人造的灯泡眼睛,以及在它右侧,像拳击一样从无中伸出来的持蜡烛的壮手臂。谁会胜利呢?对毕加索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一个开放式的答案。善良对邪恶,其中一方必胜,然而我们却无法忽视任何一方。

“在战争面前,艺术家唤醒我们的良知与不安。别忘了这时代的冷酷病:那些人假装什么也没看见,整理衣冠,安详地踱过这二十尺,移动到另外的艺术花园。毕加索撕开疮疤组织让我们流血,让我们辗转难眠。他如颁下命令,一字一顿在你耳边念出人性的律令,如果你仍愿遵守。这毕加索已经不是原来的毕加索了。(Pablo Picasso is now an artist transformed.)”

只愿这影片别又成为新的催眠曲。人们关掉电视,就像他们闭眼不去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样。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篇2
终于把这套BBC的《艺术的力量》看完了,最后一集讲纽约的Rothko,至此把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艺术的过程走过一遍,非常想集中记下一点感触。首先真觉得,每个艺术家的人生都或多或少有偏执倾向,不是沉溺于某种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太独到。罗斯科是执着地揭露资本主义之下人性的苍白,Turner后来去揭英国历史上的伤口,伦勃朗也是,晚期去谩骂荷兰人奢华忘祖。而他们对艺术史的贡献,又恰恰是这些先锋的流派;另外一点就是什么是“天生的大师”;最后就是,支持这些人创作的激情到底是什么?有时候;还有一小点,罗斯科那集讲到最后说艺术的力量之强大;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吃饭时,她说我是个“进得去出得;总之我想,这套DVD教会了平凡人什么;SimonSchama(西蒙·沙玛)是个奇怪的人;好还了重新借出来──因为我已经不由自主迷上了这个;今天看完了MarkRot

些先锋的流派。这真是太矛盾太怪异了,这必然招致公众的冷漠和不解,他们肯定想得到,但是自信心或者说坚持力超群,为后人作出的榜样也就是表达、表达、再表达,让其声音走在打击和孤独中……所以想想这些人成为大师是物有所值,说不定还不足以回报他们的付出。我最近起码已经看到2个人就同一个观点进行抒发了,而且得出的结论惊人地相似:大师的成就有必然也有偶然,不过一个人专注做好分内的事就已经是成功了。表达很多时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自然的使命,是最日常的东西。不过大部分人的共同点还是有的,比如说要扭转时代的趋势,这样才容易凸现出来。

另外一点就是什么是“天生的大师”。不说每个人都有天赋,我只是觉得原来一个人的童年和人生坎坷真是无法摆脱、非要在作品里显现的东西。最典型的是梵高,已经被人爱到烂了的一个画家。其实我倒觉得他后来多么不幸是合理的结果。从小家教严,又敏感,什么作品“有种孩子气”,不光是他,有同样成长经历的安徒生真是无独有偶,而且他们两人晚年都悲惨得很,很绝望,像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结果。梦幻完全破灭后无法填充空洞的失落,但他们还是在表达。罗斯科是小时候对哥萨克人很害怕,去了美国还是觉得作为犹太人被人排挤,所以才会转头去思考人的本质和原始感情。

最后就是,支持这些人创作的激情到底是什么?有时候甚至走了一种不正常的形式。开始两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都是暴力倾向,毕加索严重不顾伦理。再说,先人貌似也就是为了一两个赞助人打打架,争争宠,到后来画家的斗争好像都越来越内心化和个人化,然后就出现了自戮之类的事。这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卡夫卡等等的观点趋势也顺应了。再不就是有人上演性格悲剧,卷入政治狂热中,那个画马拉之死的David,和民众把对和错纠缠不休。

还有一小点,罗斯科那集讲到最后说艺术的力量之强大在于它也讨论人从生到死的过程,讨论永恒。这样来说,艺术难道不是有点信仰的意思了?尽管它不是宗教,但也与宗教有紧密联系。今年上的那门文学欣赏与批评,老师说我们都缺乏信仰,不知道做艺术的人是不是不同的?但不管如何坚持都是要吃苦的。

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吃饭时,她说我是个“进得去出得来”的人,又说到一些共同认识的人,跟我不同。这话一直萦绕我好久。好在什么,至少我不会去经历那些鲜血淋漓的人生。不好的是,或许“表达的激情”这个东西还是认为不要太青睐我,让我安安心心过正常人的生活好了。话说坚持己见总要冒一点走火入魔的风险吧?用我们的话说是风险和收益正比,说不定还是个凹函数比例。不说别的,像认识中大的V君,就是个典型,总是让我惊讶不已,而且好像总生活在风暴之中,感情非常激烈、也真挚。要在我身上,首先我就会想这对健康很不好,我是说一下子high一下子deep depression。但他从来不在乎,也多少应证了当时那个文院老师的话,作家不需要理性,不然他们哪来的灵感呢?说到老师自己,他说我喜欢哲学,真拿的是哲学博士。后来我终于鼓起勇气跟他聊天,聊得太high,回去发现他是文艺理论的博导,但是一点都显而不露,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老师也是个平凡人、理性人。

总之我想,这套DVD教会了平凡人什么。要坚持,而且要平衡,这样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一课。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篇3
即使在BBC的一众艺术类纪录片中,这套8集的【艺术的力量】也绝对出类拔萃。跟很多同类片子四平八稳的访谈风格不同,这个系列采用真人演绎、现场还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视听语言和Simon Schama个性化且极富感染力的讲述,每一集都超级震撼,实在是讲述杰作的精彩纪录片,不容错过。每集的开头,讲述人都从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在一个短暂但异常华美的片头之后,答案慢慢从艺术家的生平和其精神的激荡中浮现。更为强悍的是,根据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集都采用不同的视听风格和结构方式,难为制作者了。

内容上,如其名所示,“艺术的力量”,更准确的说,是艺术的冲击和震撼力,所以这其中没有优雅和谐的文艺复兴大师,没有恬静安适的传统风景画家,8集8位,全是血脉贲张的狂人,在世时,或者已享有盛名,或者尚不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来点缀和装饰的情调无关,而是为了震惊世人,SHOCK!

显然,首集绝不会是同时代的卡拉奇,而铁定是脾气暴烈、不可一世的杀人犯卡拉瓦乔,一位首次让底层人物形象出现在经典题材画作上的恶魔,讲述集中在卡拉瓦乔内心飘荡的魔鬼和天使,一场持久的争斗,罪人和救赎不是教堂里富丽堂皇的大师画作,而满布着现实的惊惧和血腥。

接着是伦勃朗,17世纪荷兰俗世荣光的记录者,但让他真正伟大的,不是对虚矫美好的记录,而是真实的丑恶。和商业时代对应,这一集的节奏相对要轻快一些,但底下的阴郁一如既往。

第三集是柏尔尼尼,大理石罗马的主要设计师。巴洛克时代,竞相邀宠,彼此拆台(主要是他和博罗米尼),争风吃醋,大肆铺张。柏尔尼尼的雕像饱满、热烈、情欲旺盛,本集一开头,讲述人说到一位法国的参观者,“如果这就是神圣的爱,那我再熟悉不过了。”

特纳的第四集,也显然不会是着重那个享有盛誉的传统风景画家,那个特纳师承自克劳德·洛兰,描绘着静谧优美的英国田园风光。通篇讲述的,是另一个特纳,出身底层,困扰,不安,画笔恣肆,惊世骇俗,但保有着艺术家的激情和良知。

达维德(这个DAVID是法语的姓,很多地方翻成大卫,不准确)的第五集可能是其中最强悍的,因为背景是铁血峥嵘的法兰西革命岁月,法国佬以再生的罗马人自居,腥风血雨,风云激荡。这一切都反映在达维德的画作上,从罗马题材到现实革命,再到飞扬的拿破仑。这里会有一点意识形态上的小分歧,国内的教材当然都把他说成是进步革命的桂冠诗人,而事实上他免不了有红顶画家见风使舵的一面,还有对革命的褒贬,片中有句台词,“(【马拉之死】)后面可以是斑驳的墙壁,也可以是无尽的虚无。”

梵高集因为有他的家信打底,主要分两个场景,一个是梵高在幽暗逼仄的小屋内自言自语,不见天日,另一个是广角拍摄的金色原野、炫目阳光,一如梵高转瞬即逝的悲惨生活和激励后世的不朽之作。片中说,在梵高这里,“艺术取代了宗教。”

毕加索集没人来扮演他,取而代之的是轰炸场面的黑白纪录片。本集的主线是,一个宣称要砸毁一切传统标准的现代主义大师,如何在特殊年代重新找回艺术震人心魄的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在毕加索这里,

至少曾经克服过形式玩闹和孤芳自赏的毛病。

最后一集讲的是罗斯科,一个在消费年代试图给日趋麻木的日常生活找回震惊体验和神话意味的反抗者。他的画我看着有点像是彪悍版的蒙德里安,但片子告诉我错了,他根本就不是蒙德里安那样的神秘主义者。这位俄裔美国画家经历过哥萨克和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紧接着面对的是永无节制的文化工业、消费快感、安迪·沃霍尔,还有摇滚乐,在他看来,这无异于又一场屠杀。他说,在过去一穷二白的岁月,艺术没钱,但人们反而可以无所顾忌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如今,一切都成了约定俗成的商品,还有所谓艺术的力量吗?所以他断然拒绝了相当于今天250万美元的报酬,不想为纽约四季餐厅作画。很难跟人介绍罗斯科那些浓烈的色块,我们更熟悉更习惯的是早就熟视无睹的波普和招贴艺术。这一集开头提出的疑问是,艺术到底具有怎样的力量,能改变我们,改变世界吗?最后的回答是,不可能!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篇4
寒假来了,给自己准备了一些纪录片,打算每天看一点,本来也只是看看,长长见识,然而考虑到之前看过《寿司之神》《艺术家在场》等优秀的纪录片都没有做笔记,而观看一个东西感受最深刻的往往是在看完的一两小时内,所以决定还是不偷懒,乖乖写一下感受。

梵高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和大多数人一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的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激情、情感和力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而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显而易见的内容又为人所接受和认可,所以大家都喜爱梵高而不奇怪。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梵高了,是从《向日葵》开始的,实际上,他的《星空》和《麦田鸦群》以及《咖啡馆》我更加喜欢一些,并且《星空》也应该是他最出名、被印制在各种产品中最多的一幅画,但是似乎很多人对于梵高的初步理解,还是在《向日葵》,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估计也是教科书的功劳。

他的作品,颜色鲜明,富有生命力,富有活力和张力,跳动着或喜悦或悲伤的色彩,一切都是如此浓厚鲜明。当我第一眼看到《咖啡馆》(原谅我不知道全名)的时候,我的整个人就被整幅画所带来的极端压抑难受的气氛给吸进去了,久久不能出来,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梵高作为一个画家,他的表现力有多强,他的感染力有多强。

强是有原因的,毋宁说,强是有代价的。

他的代价就是,别人把艺术当成另外一个慰藉心灵的世界,难过了、喜悦了,就到那个世界去净化洗涤心灵,但日子还是继续,但他,却完完全全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在了这个艺术世界里——他精神病最严重的时候,是他的艺术成就达到巅峰状态的时候,而当他在期待着自己可以痊愈的同时,也在烦恼着:自己可能再也达不到自己在病痛时所带来的艺术成就。

也许他的精神病就是他没有认清现实和艺术而带来的痛苦,那种无法抑制痛苦而来的癫痫,他只有弟弟可以依靠,他甚至无法靠自己维持生计,他没有结婚,说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这种几乎理想化的艺术境界(我自己认为的),在现实世界里,是病态的,是不被理解的,而实际上,他也的确超越了一个艺术家本该有的精神状态,而有些走火入魔了。

曾经我最惋惜的就是,他有那么棒那么棒的作品,可是不被人理解,卖不出去,等他死了,曾经的作品成为了世界的宝贝,如果他能早点被世界理解,那么也许他的命运就会完全改写——这个童真的想法很快被现在的我打碎:

第一:我们也许能理解他的作品,可是即便是过了这么多年,在宣称如此开放的年代,我们依然无法理解梵高,梵高就不应该作为凡人而存在——他就是为艺术而生的,他的生命,就是来表达艺术的——这样的人,在这个年代,依然会被送进病院,的确,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动作错乱、异于常人的:”疯子“们,我们都知道他们很聪明,可是我们就是不愿意原谅他们——我们要安稳,我们要平静。

第二:梵高不需要被惋惜。在他最病重的时期,艺术作品能否被理解和售卖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在这个时候,画画是他最大的良药,是他唯一的出口,是他的天堂。如果一种艺术,能够成为拯救一个人的秘方,世界上的其他金银财宝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梵高也许是病态的,而他的病态,也恰恰让他不需要用金钱来约束。尽管他是那么渴望被理解,但他并不为不被理解而困惑和自卑,他觉得,在他死后,一定可以证明他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我也只能理解他的画。我也害怕我的周围有他那样一个有些疯疯癫癫的人。然而我却愈发能感受到他的想法和我在某一点上的雷同和给我的帮助。

我热爱美术和写作。而在我生命中最最痛苦的时期,恰恰是我写东西和画画最有激情、动力,也自认为最优秀的时期,而在快乐的、安逸的时期里,我提笔,往往觉得自己很无趣,不知该说什么,也觉得没必要,或者写着写着,觉得已经生涩不堪了。这有一点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像梵高这一生的精神状态。

或许艺术世界本该和现实世界分割开来,艺术的快乐和凡尘的快乐只能相互借鉴、辅佐、取材,却永远无法兼而得之,至少在完成艺术作品的时候、思考的过程中,不能兼而得之。

零零散散说些有的没的,只希望自己能坚持美术这条路,也过好这一生。

然而到最后是为了生活放弃美术还是为了艺术而把生活搞得一团糟,或者是想我所期待的那样,把生活过成艺术,让艺术成为职业和生活,时间会给我答案。

猜你喜欢:

1. 梵高传有感作文

2. 美丽心灵观后感500字-美丽心灵观后感

3. 2016开学第一课关于先辈的旗帜观后感

4. 斯托克影评

5. 关于描写欣赏的议论文

阅读全文

与梵高传电影观后感2000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事儿2016 浏览:103
抗日电影动作打仗片 浏览:186
2017上合峰会电影展 浏览:333
其他服务3d电影票什么意思 浏览:1000
周星驰少林足球香港电影金像奖 浏览:736
太原万象城电影院在哪里 浏览:449
超酷动漫电影片段 浏览:798
2020贺岁档电影唐探3电视 浏览:32
雅凯雷斯大电影 浏览:798
女学生韩国电影 浏览:749
淘票票了去哪里看电影 浏览:80
电影院有几个座位不能 浏览:405
电影虚空2016图解 浏览:305
魔力韩国电影 浏览:976
孙悟空的著名电影有哪些 浏览:351
电脑上己下载的电影找不到了 浏览:168
上杭电影院 浏览:656
霹雳天使电影第一部 浏览:275
国内看电视剧看电影最大的平台是哪个 浏览:278
电脑上有没有看最新的电影网址 浏览: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