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微电影的制作流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拍摄录影带要以平摄为主。但是一部片子全篇一律地使用平摄,就会使观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尔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就会使影片增色不少。
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平摄(水平方向拍摄)、仰摄(由下往上拍摄)、俯摄(由上往下拍摄)。
1、平方向拍摄
大多数画面应该在摄像机保持水平方向时拍摄,这样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画面效果显得比较平和稳定。
如果被拍摄的主角的高度根摄像者的身高相当,那么摄像者的身体站直,把摄录像机放在胸部到头部之间的高度拍摄,是最正确的做法,也是握着录像机最舒适的位置。
如果拍摄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的人或物,那么,摄像者就应该根据人或物的高度随时调整摄像机高度和身体姿势。譬如拍摄坐在沙发上的主角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孩时,就应该采用跪姿甚至趴在地上拍摄,使摄像机与被摄者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2、由下往上拍摄
不同的角度拍摄的画面传达的信息不同。同一种事物,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个目标,观看者会觉得这个目标好象显得特别高大,不管这个目标是人还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摄者的形象显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倾斜向上去拍摄。用这种方法去拍摄,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雄伟高大。
拍摄人物的近距离特写画面时,拍摄角度的不同,可以替这些人物的神情带来重大的变化。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摄,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会使主角的地位更好地突现出来。如果把摄像机架得够低,镜头更为朝上,会使此人更具威慑力,甚至主角人物说的话也会增加分量。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有压迫感,特别是近距离镜头,表现地尤为强烈,人物再稍微低头,甚至有些威胁感。
在采用由下往上拍摄时要注意,这种角度所拍出来的效果通常并不理想,因为面部表情会太过于夸张,时常会出现明显的变形,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这种视角可能会扭曲丑化主体。这种效果切记不要滥用,偶尔的运用,可以渲染气氛,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如果运用过多过滥,效果会适得其反。但有时拍摄者就是利用这种变形夸张手法,从而达到不凡的视觉效果。
3、从上往下拍摄
摄像机所处的位置高于被摄体,镜头偏向下方拍摄。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远画面,用来显示某个场景。可以用于拍摄大场面,如街景、球赛等。以全景和中镜头拍摄,容易表现画面的层次感、纵深感。
如果从较高的地方向下俯摄,就可以完整地展现从近景到远景的所有画面,给人以辽阔宽广的感觉。采用高机位,大俯视角度拍摄就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有时可以使画面中的主体具有戏剧化。
同仰摄的效果相反,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会显得矮一点,也会看起来比实际更胖。
如果从比被摄人物的视线略高一点上方拍摄进行近距离特写,有时会带点藐视的味道,这一点要注意;如果你从上方角度拍摄,并在画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间,这个人物就会显得孤单。
4、物视角的拍摄
视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表现出拍摄主体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拍摄的高度是高是低,都应该从主体眼睛高度去拍摄。如:一个站着的大人观看小孩,就应把摄像机架在头部的高度对准小孩俯摄,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样,小孩仰视大人就要降低摄像机高度去仰摄。
再如,一个正蹲在地上干活的人,要表现他看来到他面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应降低高度(与蹲着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摄来人的脚部,然后再慢慢向上移动镜头进行仰摄,最后到达脸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摄,这样才符合常理。
直接向下俯视的画面通常被用来显示某人向下看的视角。用远摄或广角的拍摄方式从高处以高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增加片中观看者与下面场景的距离。 DvcPro、DvCam、BetaCam、DigiTalBetaCam等不同档次的前期拍摄设备
灯光、吊臂、轨道等拍摄辅助设备
有广播级的影视编辑设备及先进的动画制作设备、数码音乐合成制作设备
专业演播室 1、三脚架。
三脚架是初级拍摄中重要的工具,在很多场合它都能起到稳定的作用,从而使你拍摄出稳定的画面。市面上的三脚架林林总总,价格从几千到十数万不等,根据影视公司能力选择。
2、使用手动对焦功能。
自动对焦是数码摄像机的一个很实用的功能,适合初学摄像的朋友们使用。对于专业的微电影拍摄来讲,必须使用手动对焦,这是专业摄像的前提;很多时候还需要手动对焦确定前景、后景的景深位置与效果。
3、遮光罩。
镜头遮光罩在逆光、侧光拍摄时,能防止非成象光的进入,避免雾霭;在顺光和侧光摄影时,可以避免周围的散射光进入镜头;在灯光摄影或夜间摄影时,可以避免周围的干扰光进入镜头。使用遮光罩可减轻光线经过镜头折射后在CCD影像感应器上所产生的光斑,可以更好的表现拍摄主体,减少杂光对主体的干扰,使夜景拍摄的画面显得比较纯净。
4、白平衡的调节。
摄像机的感光元件CCD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所以我们要重视白平衡的调节。选择不同的白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影片的色调以及所表达的意境。一般来说不要选择自动白平衡,这样会影响到灯光固有的颜色,使之失去特有的色温感觉,使用一本校色谱进行白平衡的调节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5、防抖功能。
开启防抖功能可以有效地减少拍摄画面的抖动和脱尾。 平 :指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摄影机的水平。如果画面没有保持水平,画面中的固定状态的水平线和垂直线的被摄体如房屋、电线杆、人物等将歪歪邪邪,不仅给人的视觉效果不舒服,而且给人造成心理上的不稳定、动荡不安的感觉。用三角架拍摄时应调好水平仪,手持或肩扛拍摄时应随时调整寻像器中的水平状态。
准: 指运动摄影过程中的画面起幅和落幅的焦点要准确、构图要准确,拍摄时注意跟焦点的技巧。摇画面时要按照落幅站好位置,再从起幅开始摇,这样既可以保证摇摄的速度均匀,又可以兼顾拍摄过程中的画面构图的准确性。
稳 :指运动摄影过程中的画面要保持稳定,不能摇晃,否则会给人一种头晕目眩的感受,从而造成心理的不安情绪。手持拍摄时应尽量在一个镜头中屏住呼吸或者让身体找一个依靠点和支撑点,尽量运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可减少摄影机的晃动。要做到这点是很难的,也是基本功
匀: 指运动摄影过程中摄影机的运动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用三角架拍摄时应调整好三角架的阻尼,手持拍摄时掌握好拍摄要领,运动的起步和停止要有加力和减力过程。 1.主体物在进出微电影画面时,我们拍摄需要注意拍摄的总方向,从轴线一侧拍,否则两个画面接在一起主体物就要“撞车”。“轴线规律”是指拍摄的画面是否有“跳轴”现象。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拍摄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那么构成画面的运动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则应是“跳轴”了,跳轴的画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无法组接的。
2.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3.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每个镜头的停止时间长短不一,首先是根据要表达的内容,观众的接受能力决定,其次还要考虑到画面构图等因素,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演员的内心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无需很长的时间来读,所以需要的时间要短。
4.镜头组接的节奏把握是很难控制的,电影节奏除了通过演员精彩到位的表演,镜头恰到好处的转换和运动,音乐的配合,场景的时间空间变化等因素体现外,组接手段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严格掌握镜头的尺寸和数量,调整镜头顺序,去除冗杂的枝节才能完成。
❷ 大学生怎样拍微电影
我个人觉得剧本就是好比是建筑施工图,应该尽可能的详细,剧本里的每一句话都应该可以被执行,你的摄影指导和场记看到剧本应该有一个很清晰的场景和动作在脑海里。但是很多同学的剧本里充满了无法执行的话,譬如“小明非常忧伤” “小红和小明争执了很久” 这样的话。 不妨在剧本创作的时候写的更细一点,“小明非常忧伤,撅起了嘴巴” “小红说:xxxx 小红话音未落,小明紧接着愤怒的说:“xxx”" 毕竟大学生剧组的剧本是给自己用的,不能像卧虎藏龙那样,一句“他们在竹林里打斗” 解决了一场几分钟的戏。如果做不到详细,那就不算是剧本,应该算小说或者故事大纲。其次,剧本虽然是执行蓝图,但是也是艺术。 学生电影,常常受限于篇幅。这种情况下,每一场戏的设计都非常重要。优先做人设,做好人物传记,每一个角色都有灵魂,有自己的故事,这些不一定要表现在你的片子里。但是最好提前做这个工作,人物的性格一旦被刻画,他的一切动作,说话的方式,眼神、爱好都受制于人物传记。其次,修改剧本的时候,每一场戏必须有情绪转折或者剧情铺垫。微电影的每一场戏都是精心设计的,作为编剧,应该很清晰这一场戏是为谁设计的。每一场戏都应该有情绪转变。如果这一场戏的主角在这一场戏的第一句话的情绪和最后一句话的情绪没有太大改变,那么就可以考虑删掉这场戏了。剧情要有节奏,要有起承转合,很多时候几分钟之内抓住观众的心胜过一切好看的美丽的剪辑和镜头。再者,学生电影千万考虑执行难度。我个人很害怕一些类型的剧本。车戏、刀战、打斗、小孩子、老人、大场面、群演众多的戏、古装、超过6人以上对话戏、室外夜戏、多人调度等。 这样的戏都很难拍。但是如果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戏能在前期做足预备,看好场地,演员排练到位,也并不是不可以做。毕竟是学生作品,很多的时候,电影里一个简单的镜头,到自己手上就是怎么都做不到。然后,注重剧本的叙事清晰度。微电影里,把一件事讲清楚并不容易。几分钟之内,你只能讲清楚一到两件事儿。所以怎么让观众看懂,怎么让别人产生共鸣。并非易事。有时候一句台词的措辞都至关重要。但如果你的片子是实验片,那就大胆制造属于你的风格把。起码王家卫拍片儿都只拿一份剧本大纲。
❸ 一个小孩子想拍电影但是只有十元,怎么办
一开始就想拍电影未免有点天方夜谭,不过可以试着拍一些小视频,进而拍微电影,只要你拍的东西有人喜欢,就有了知名度。然后进入专业院校学习,当你真正学会怎么拍电影的时候在完成你的梦想吧
❹ 孩子过12岁的微电影剧本《圆锁》
圆锁
(微电影文学剧本)
编剧狄荻
爆竹噼里啪啦地燃放。
(燃放爆竹的画面定格。音乐起。在定格的背景上,依次映出演职员表。)画外音: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孩子的十二岁生日格外隆重,俗称“圆锁”。
随着画外音,片名缓缓推出:圆锁
景渐显
1内景——客厅——晚上
江南,一位三十六岁的男子,身材高大,头发黑亮,面庞白净,
戴一副近视眼镜,上身穿一件洁白的衬衫,外面套一件灰色坎肩,正伏在茶几上写请柬。
他的`妻子苏琴,三十四岁,身材苗条,面容俊秀,新烫过的头发泛着光泽。她坐在丈夫旁边,歪着头看他写字。
茶几上放着一叠红红的、烫着金字的请帖。
江南一边写,一边问:“嗯,你说,还请谁?”
苏琴思索着说:“还请……”
2内景——卧室——晚上
圆圆,一个十二岁的少年,长得虎头虎脑,憨态可爱,正坐在
床头一侧的书桌旁做作业,一翻课本,从里边落下一张照片,圆圆拿起来端详着。
照片上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
圆圆看着照片的眼睛清澈而深情,渐渐的,他的眼里溢起了泪花,轻轻地唤了声:“爸爸!”
3内景——客厅——晚上
江南把写好的请柬合好,又打开一个,看了一眼妻子,问道:“还有呢?”
苏琴微笑着,把丈夫搡了一下,嗔道:“就问我!你也想想,咱还该请谁?”
这时,卧室的门无声地开了,圆圆出现在门口,望着这边犹豫了一下,低低唤了声:“妈!”然后低头抠着手指。
苏琴和江南同时抬头,有些诧异地望着孩子。苏琴站起来关切地问:“什么事,圆圆?遇到难题了?”
圆圆摇摇头,用手背揉了揉眼睛,朝妈妈走过来。苏琴俯下身子,看着孩子的眼睛问:“圆圆,你怎么了?”
圆圆看了看江南,抬起头又轻轻唤了声:“妈!……”他低下头,抠着手指喃喃地说:“还该请……爸爸!”
苏琴意外地“啊”了一声,回头看着丈夫。江南也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4内景——某银行办事处主任办公室——白天
银行办事处主任林凯(就是前面照片上的那个人),三十六岁,身材魁梧,面孔稍黑,相貌英俊,穿着一身笔挺的西服。他正坐在办公桌前面打电话:“是我。(电话里:林主任,那笔款到你们银行帐号了吗?)到了。(电话里:那好,再见!)再见!”
刚刚放下话筒,手机响了,他从裤兜里掏出来,看了看,立刻从椅子上站起来,脸上露出了笑容,关切地连声问道:“噢?圆圆?你在哪呢?你有什么事?”
5外景——公交站牌下——白天
圆圆背着书包,在等公交车,趁空,他给父亲打了个手机,声音听起来有些低沉:“爸!……”
手机里,林凯的声音:“圆圆,有什么事?你快说呀!让爸好着急!”
6内景——林凯办公室——白天
林凯站在地上,对着手机有些焦急地问:“圆圆,快跟爸说!是不是受委屈了?还是爸给你的生活费花完了?”
手机里,圆圆的声音听起来依然低沉、犹豫:“爸!我就要过,要过十二岁生日了!……”
林凯恍然大悟地“噢”了一声,一拍脑袋,踱起了步子,他歉疚地对着手机说:“哎呀!对不起了,圆圆!爸爸工作忙,把这事就给忘了!”
手机里,圆圆:“妈妈要给我……圆锁,……”
林凯又点着头“噢”了一声,他思忖了一下,大声问:“那么圆圆……,喂?圆圆?……”
手机里没有声音了,林凯叹了口气,自语道:“挂了!”他回到办公桌前坐下,沉思地望着前面,脸色越来越阴郁了。
7外景——大街、小汽车内——白天
车辆不断,行人往来。
一辆小车向前平稳行驶。江南手执方向盘,苏琴坐在他的旁边。他们边走边谈。
江南:“这几天闹流感,看病的人很多,我们科有一个大夫到北京学习去了,人手少,啊呀,把我这个当主任医师的,忙得可真是够呛啦!”
苏琴:“我们也快期末考试了,复习很紧张,也忙得很呢,这不,连孩子圆锁的事也顾不得张罗!眼看生日就要到了,还没订酒店呢!……哎,江南,趁圆圆不在身边,和你商议个事儿。那天孩子不是提出,让他爸爸也来参加生日庆典吗?你到底是什么意见?”
江南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一时没说什么,忽然淡笑了一下说:“这事,还是你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