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章西女王起义失败的原因
章西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小城,19世纪50年代,这里因一个女王的故事而使章西名闻遐迩,流传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于印度的贝拿勒斯。在三四岁的时候,她随从父母前往马拉塔最后一个首相巴吉·拉奥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奥二世的养子纳纳·萨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结成了好朋友。葩依从小精通武艺,7岁就学会了骑马。1852年,她17岁时嫁给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达尔·拉奥,成了章西王后。 王公死时没有儿子,葩依在王公临死时所生的一个儿子不久之后又死去了,所以,按照当时英国所定的规矩,哪个王公死后,如果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那么就要废除他的领地,收归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经领养了一个儿子,并已经以养子的监护人的身份行使王权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这些,强行兼并了章西。葩依非常气愤,曾当着英国官员的面说:“我决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章西,决没有好下场。”面对英国人的无理行径,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并表示愿意和女王一道,与英国殖民者作坚决斗争。 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德里,勒克瑙,章西等大城市为中心的起义据点。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配合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抗击英殖民强盗。德6月4日,女王率领章西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并最后重新占领了章西,7月8日,英军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万众欢腾当中,女王郑重宣布:“世界属于上帝,章西属于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执政后,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争,葩依率军南征北战,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 1857年9月,英军攻陷德里,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当英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后,便调军队扑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军总指挥罗斯将军率军来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军等候多时了,他们先把粮食运进城中,并在城墙上构筑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备。 罗斯到达章西以后,先派军队把章西城围了起来,接着在城南和城东南修筑炮台,准备攻城。女王葩依看准了时机,一声令下:“开炮!”霎时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发发仇恨的炮弹射向英军阵地。英军也急忙发炮还击。虽然英军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义军们个个英勇善战,女王指挥果断,连续两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军猛攻南城门,试图集中火力打开南门。女王见状,急忙调转炮位,对准英军炮台,只听见“轰轰”几声巨响,英军一座炮台不翼而飞。起义军暂时压住了敌人的火力。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女王率兵大显身手,使敌人遭到重大伤亡,但因为长时间地进行炮战,起义军也受到不少损失。英军看到起义军南门是个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门缺口越来越大,章西马上就要被英军攻破了。这时,女王立即派人去与附近的起义军领袖、她的好友托比联系,请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后,立刻发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军埋伏,托比战败,只好收兵。女王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英军趁机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敌众,率军弃城而走。英军占领了章西。 女王葩依将军队带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队汇合在一起,进驻到另一个城市瓜辽尔,此时是1858年6月1日。瓜辽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辽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葩依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领导人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将全力以赴,击溃英军!” 罗斯看到起义军到瓜辽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 罗斯来到后,命令部队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只见女王身穿战衣,手拿钢刀,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6月18日,英军决定发动总攻击,一场恶战就要来临了。这一天,女王与以往一样,率军袭击攻城英军,她本人身着男装,多次迎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杀敌。然后迅速回马城内。英军看到女王所守的东门不易攻克,就派兵袭击其他守军,直到最后,才包围了女王。 “轰、轰、轰”三声炮响,城墙开了一个大缺口,英军迅速向城内逼来。这时女王高喊一声:“跟我来,攻击敌人炮兵阵地!”随着她的一声呐喊,起义军骑兵部队迅速向敌炮兵阵地进攻,敌人看到起义军冲了过来,赶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枪,但已经来不及了。葩依的部队横扫敌营,顿时血流成河,敌军尸体遍地。 杀散了敌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队,准备攻击其他敌人,但敌人已经围了上来,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 “冲出去,快!”葩依战刀一挥,立刻突围,起义军越战越勇。 敌人数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战友未能迅速冲出去。只见女王左劈右砍,杀声不断,一个个英军倒在了她的战马下。不少英军看了以后,胆颤心惊,不敢上前。 这时,突然有一名英国军官认出了身穿男装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于是,英军立即向女王移动过来。女王四面受敌,仍英勇奋战。敌人人多势重,挥舞战刀杀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杀,突然感到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着头部,当她意识到是受伤了时,鲜血已经流遍了她的全身。原来是一个英国骑兵从侧面袭击女王,长长的战刀从女王头部右侧砍下,将女王的一只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骑在马上,挥舞着战刀,寻找着使她受伤的敌人骑兵,正当她转过身准备刺杀敌人骑兵时,另外一个英军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难忍。但仍然咬紧牙齿,一刀刺向敌人。敌人被杀死了,女王也从马上摔了下来。 这时,一名随身跟从女王的女兵刚巧在女王身边。看到女王翻身落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进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她。但是,由于伤势太重,流血过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这时她才23岁。章西女王死后,起义失败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国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统治的精神,她的事迹不断地被印度人民传颂着,鼓舞着印度人民同殖民者进行顽强的抗争。 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㈡ 章西女王,令敌人胆寒与敬仰,傲骨不死,正义长存!
电影《章西女王》将印度历史上的传奇女性英雄呈现在世人面前,她就是那位令敌人胆寒与敬仰、在印度人心中最为崇敬的英雄之一,章西女王。
章西女王,全名拉克希米·葩依,1835年11月19日出生于印度的贝拿勒斯。在她三四岁时,随父母前往马拉塔首相巴吉·拉奥二世的王府居住,并与首相拉奥二世的养子纳纳·萨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结成好友。她自小习武,7岁便学会了骑马。1852年,她17岁时与章西王公甘加达尔·拉奥成婚,成为章西王后,那时的她已是一个精通武艺的巾帼英雄。
彼时的印度,正处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之下,英国人对印度人民实行了无耻的掠夺与压迫,导致印度经济衰败,不断有饥荒发生。1857年,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在这场起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她带领人民奋起反抗,形成了以德里、勒克瑙、章西等大城市为中心的起义据点。
电影中,章西女王的登场令人震撼,她不仅容貌出众,武艺更是惊人。她射虎为民除害,却不下杀手,放虎归山,展现了她的善良与仁慈。面对强权与霸道的英国殖民者,她不愿屈服,不愿看到自己的子民被欺凌,即使在国王死后,她也选择男人般登上王位,拿起宝剑、穿上铠甲,带领将士上阵杀敌。
在力量悬殊巨大的战场上,1858年6月18日,英军强行攻下瓜廖尔,章西女王英勇奋战,最终壮烈牺牲。她的牺牲不仅为国捐躯,更是成为了后人景仰的永恒纪念。连她的敌人也对她钦佩不已,英军统帅罗斯将军在回忆录中评价她:“章西女王出众的美貌、智慧和顽强精神,使她成为所有叛军领袖中最危险的人物”。
这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对英国殖民者造成了沉重打击,极大地提高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觉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章西女王的传奇故事,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傲骨不死,正义长存!
㈢ 明里一世身后的汗位继承:子孙两代连续三轮交替上位
虽然克里米亚汗国的明里一世可汗是靠推翻自己的哥哥上位,但宝座稳定在自己一脉以后,他还是明确了储君是自己的长子马赫默德。马赫默德1505年就随父劫掠现在的白俄罗斯,1507年又随父进军俄罗斯,得知诺盖汗国来袭才撤退。1509年,马赫默德率大军打败了入侵的诺盖军,1510年再胜诺盖。1512年,他入侵俄罗斯,被梁赞军所退;1514年被逐出西维利亚。1515年,他联合立陶宛围攻乌克兰古城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
同年,明一驾崩,马赫默德继位称马赫默德一世。这一年他已经50岁,并不存在主少国疑的问题。
马一有儿子,但他立的储君却是他的弟弟阿合曼。然而阿合曼却不知足,向克里米亚的宗主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求助,意图反叛,结果被马一派两个儿子 巴哈迪尔和阿尔普所杀(1519年)。马一改立巴哈迪尔为储君。
1521年,马一派弟弟萨希布赶走了俄罗斯所立的喀山汗,萨希布取而代之。马一聚集了克里米亚、诺盖、立陶宛的十万大军进军莫斯科。看官且问,诺盖不是与克里米亚为敌吗?因为先前诺盖被哈萨克入侵,逃去寻求马一庇护了。联军逼近,吓得瓦西里三世出逃。联军劫掠了12天,瓦三杀回来了,他们便走了,围攻梁赞未果,但马一斩获颇丰。
1523年,马一又联合诺盖,准备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国,几乎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胜利,并且将太子巴哈迪尔立为阿国的可汗。
然而,这竟然是马一霸业的终点,也是他人生的终点——和他结盟的诺盖大佬害怕他的势力越来越大,竟然趁马一放松警惕解散了大部分军队,设局将马一和巴哈迪尔父子诱杀了!
马一的其他儿子加齐、巴巴率军逃回本国,诺盖军追杀劫掠而来,总算没能攻取城镇,但抓走了加齐的弟弟伊斯兰。加齐继位,称加齐一世,立巴巴为储。但他很快失去了大贵族的支持。大贵族们联系奥斯曼,想迎立加一在奥斯曼军中效力的叔父萨德。如前所述,萨德是奥斯曼苏丹苏莱曼大帝的舅舅。萨德先前奉父命助苏莱曼的父亲塞利姆一世推翻父亲,自己也娶了塞一的女儿,得到了奥斯曼两代君主的宠信。
1524年,萨德率土军入主。贵族们还意图维持表面的和平,提出萨德登基为萨德一世、加一为太子。但没多久,萨德就处置了加一和巴巴,并囚禁了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乔班。这一年,加一才20岁,只当了半年的可汗。
为了恢复被诺盖人入侵毁坏的秩序,萨德一世效仿奥斯曼体制,引进土耳其人,重建军队,首次引进火炮。他还娶了哥哥阿合曼的遗孀,意在团结女方娘家贵族。他与阿斯特拉罕建立了和平关系,试图与诺盖贵族也建立关系及为莫斯科和喀山之间的和平,但未获成功。
这时候,诺盖人似乎是故意地放出了伊斯兰。萨德派伊斯兰劫掠立陶宛,但班师时在第聂伯河被哥萨克舰队袭击打败。当然,这里提到伊斯兰的重点是他有和叔叔萨德打擂台的野心。
同年伊斯兰就起事了,萨德下令杀了他。但伊斯兰提前闻讯逃走,并取得了支持,聚集了大军,反过来俘虏了萨德的母亲,逼得萨德出奔投靠奥斯曼土耳其,再围攻之。期间因为诸侯倒戈,伊斯兰一度被迫逃走,但又卷土重来逼走了萨德,还打败了土军。但他的支持者又出现了倒戈,他又只能再逃走,来年再杀回来。
最后两叔侄都累了,和解了,萨德继续当可汗,伊斯兰为太子并拿到封地。萨德率军三万劫掠立陶宛,又大有斩获。1527年,伊斯兰也率军四万去劫掠俄罗斯,但又战败了。
1528年,伊斯兰再度作乱,但被土军支持萨德镇压,大量支持他的贵族被杀。他转而求助于立陶宛。1531年,伊斯兰又和诺盖人合流,短暂夺取了阿斯特拉罕汗位。一边是杀父仇人,一边是杀兄仇人,他却不得不选边。
而这时,萨德的妻族又想诱杀萨德,甚至萨德的王后也参与其中。但有人向萨德告密,萨德便武装讨伐自己的妻族,杀了很多人,王后也给禁闭了,幸存者投奔了伊斯兰。次年,萨德围攻又杀回来了的伊斯兰,未果。
也就在这一年,萨德突然倦了,放弃了汗位,回到了土耳其,得到了大笔年金,陪苏莱曼大帝抵御波斯。
而在伊斯兰看来,这是叔叔终于良心发现了把汗位腾给自己了,便高高兴兴地登基为伊斯兰一世。但土耳其不干,并且指定了自己认为的继承人,伊一的另一个叔父,原来的喀山汗萨希布。
萨希布曾被兄长马一囚禁,但后来又都被放出来作为助力。由于俄罗斯支持萨希布的弟弟费提赫的儿子萨法,而克里米亚和土耳其都爱答不理,萨希布只能丢下喀山回到本国。萨德不但见死不救,还又囚禁了他,只是因为被侄子挑战,才放他出来帮自己,而且还将他立为太弟,取代伊斯兰这个不听话的太子。萨希布也参与镇压了后族的叛乱,也陪伴过苏莱曼征战匈牙利。
在土军支持下,萨希布得到了本地贵族的拥戴,称萨希布一世,伊一才在位五个月就被迫下位。作为废君,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被萨希布立为太子,也保留了原先的封地。
但这样的剧情,伊一能有安全感吗?他的兄长加一是怎么死的?
1534年,伊一第三次作乱,被驱逐,克里米亚汗国分裂。这时候支持他的是俄罗斯和立陶宛,都是他曾经的敌人。萨希布改立萨德的儿子艾哈迈德为太子。
1537年,萨希布反推成功,伊一逃奔诺盖时遇袭被杀。同年,他又不顾萨德还有一年才去世,竟然杀掉了艾哈迈德,换成了自己的儿子 叶明。
坐稳了王位,萨希布建立新都城,也开辟了克里米亚的第一个港口。
此后,萨希布、叶明父子多次征讨立陶宛和俄罗斯,不止一次突袭莫斯科。1546年,又凭借大炮和步枪的加持,挫败了一万诺盖人的入侵,处决了众多战俘。
1551年,萨希布突然想起了他的侄子德夫莱特。德夫莱特的父亲叫穆巴拉克,只是王子而不是先王。但德夫莱特身份敏感。萨德退位的时候,储君已经不是萨希布,而是德夫莱特。萨德退位时,德夫莱特先被囚禁,再获准随萨德去土耳其。
萨希布写信给土耳其,说要请德夫莱特回来立为喀山可汗,其实意思是要把这个前太子握在自己手里。而苏莱曼也以宗主名义,命令萨希布进军讨伐波斯。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长行军,萨希布以军备短缺为由婉拒了。苏莱曼便觉得这个舅舅不听话,决意扶持德夫莱特取而代之。于是他下了两道命令:准奏,立德夫莱特为喀山可汗;萨希布进军讨伐切尔克斯人。
萨希布从命,留太子叶明率大军留守。就在萨希布在前线高奏凯歌时,德夫莱特带着军队和大炮来偷家了。叶明匆忙抵御,结果军队纷纷叛逃,叶明被杀。噩耗传来,萨希布也被军队抛弃。德夫莱特下令处决萨希布,并且杀光了萨希布的子孙,仅给了萨希布一个体面的葬礼。
德夫莱特登基,是为德夫莱特一世。土耳其要求他继续对波斯作战,他也答应了。
以后的克里米亚可汗,都是德一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