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同哈桑从小情同手足,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他们一起玩弹弓,打番吉帕牌,坐在"病玉米墙"上读书聊天。哈桑,那个生下来说出的第一句话是"阿米尔"而不是"爸爸",一个有兔唇的孩子,那个追风筝的人,忠心耿耿的仆人,让阿米尔愧疚,负罪了一生,也让我感动了太久太久。
一次最与众不同的风筝比赛,改变了他们的一生。那件悲惨的事,令阿米尔无比自责和痛苦,他的背叛或者说是懦弱,其实并没有伤害到哈桑,哈桑的信条"为你,千千万万遍"似乎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但阿米尔良心的谴责以及他对父爱的渴求,使他逼走了哈桑,为后来更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阿米尔和父亲孤独地逃往美国,他孤独地守着得癌症的父亲,孤独地结婚,忍受没有子嗣的生活,他有着一个巨大无比的风筝没有去向,但他不敢去追。另一方面,哈桑和他的养父阿里在受到阿米尔的栽赃陷害后回到故里,哈桑长大娶妻生子,后来在阿米尔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的请求下,回到他出生长大的阿米尔的房子帮忙经营,但却为了保护阿尔米的房子夫妻双双被塔利班打死,留一个孤儿在恤孤院。
可没想到的是,那个孤儿后来被卖给了当年伤害哈桑的那个人,然后被同样的伤害。时隔20年后,阿米尔在看望重病中的拉辛汗时,知晓了一个他从不敢相信的秘密:哈桑,其实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经过拉辛汗的劝说,阿米尔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明白,血缘,是最重要的;喝同一个女子奶汁长大的两个人,就是兄弟!
于是,阿米尔迈出了重回喀布尔的那一步,重又鼓起勇气去追他人格中的风筝,为他父亲,他自己,赎罪。为此,他和阿塞夫决斗,负伤奔逃,在大使馆为他的侄子寻找移民的出路,饱经折磨的索拉博在获得希望后的兴高采列。
当希望又破灭时,这个孩子终于厌倦,选择自杀,被救以后严重的自闭,在阿米尔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放飞那个风筝的时候,他隐蔽的笑,是发自肺腑的。而阿米尔,在割断对手线后,主动提出为索拉博追风筝的那一刻,"为你,千千万万遍",沁入骨髓,他终于治愈了他的心病,他也终于得到了他生命的风筝,成为一个健全完整的自我。
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于2003年出版,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在美国销量超过700万册,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
②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喜欢一首歌,也许是因为这首歌正好唱出了你的心情;有感于一篇文字,也许是因为文字里道出了你的故事。
读完《追风筝的人》,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通过主人公经历的种种,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内心世界从狭隘,幼稚越来越走向完整,成熟的过程。不置可否,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犯过错,心里埋下了不为人知的秘密,可能是自己做过的一些难以启齿的卑劣事迹,也可能是伤害了不该伤害的人后的深深懊悔……背叛与救赎,失去和追寻,贯穿我们的成长。一次又一次的翻新过去的自己,只为更好的走向前方,谁能说,成长,不是与自己的一场博弈呢?
放风筝,追风筝。两个男孩的友情由这里起,也由这里结束。
风筝的脆弱好似两人关系的写照,一主一仆,永远有着身份地位高低的区分。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总让人心痛,他坐在树下仰着头认真听少爷阿米尔念故事;他为了帮少爷捡回那个蓝风筝,被一群恶霸孩子堵在巷子里殴打得浑身是血;他即使明知被栽赃“偷窃”,却还是不肯说出真相只是不住地掉眼泪。有人说,他这是愚忠。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孩子的赤子之心,因他一直把阿米尔认作“朋友”,为你,千千万万遍。
说出来好像很欠揍。阿米尔当时陷害哈桑的做法和动机,我能理解他。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在一些情境里,也算是眼里容不得沙子。往往,越珍视越喜欢的东西,就越容不得一点点瑕疵。对与错的界限,划分得太过明显。不是对,当然就是错了。正因如此,阿米尔在那件事后不敢面见哈桑,其实真正不敢面对的是当时懦弱,卑劣的自己。小孩子的内心装的东西不多,一丁点的小事都可能被放大了无限倍来看。更何况哈桑就和自己住在一个屋檐下,每天面见他一次,就是被提醒了一次自己卑劣,自私的另一个自我。想必换做成人也没有人愿意经受这样反复的折磨。
有人说,人都是坏的,只是坏的程度不一样。
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说,人都是好的,只是好的程度不一样。
小说结局的安排独具匠心。阿米尔喜欢的女子,在结婚前告诉他关于自己过去的事情,问他还能不能接受她。阿米尔回答说“当然”,看到这里,我的喉头一阵哽咽。一个人,得要经历多少苦难与折磨,才能慢慢将棱角抹去,丢掉执拗与自私,学会忍耐,学会平静地接受遗憾,接受不完美。成长的得与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长大了,或者说,我们还是在成长中了。
只是,那些逝去的,是不是可以再回来身边。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我追。我追。
一日难再晨。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人能在十年里陪你成长,用尽心力取悦你,为你欢喜为你忧。为你,千千万万遍。
③ 读《追风筝的人 》有感
第一部分:哈桑从未提及他的母亲,仿佛她从未存在过。我总是寻思他会不会在梦里见到她,会不会梦见她长什么样子,去了哪里。我还寻思他会不会渴望见到她。他会为她心痛吗,好比我为自己素昧平生的妈妈难过一样?有一天,为了看一部新的伊朗电影,我们从爸爸家里朝扎拉博电影院走去。
第1节:改变了一切
第2节:摔进水沟
第3节:凡人的国王
第4节:我的公主
第5节:痛击窃贼
第6节:厌恶溢于言表
第7节:市场闲逛
第8节:死于非命
第二部分:
那些耳朵里面除了枪?再没有其他声音的阿富汗孩子当时还没出世。在餐厅里,我们挤成一堆,等待太阳升起,没有人意识到过去的生活方式已然告终。我们的生活方式,即使尚未全然终结,那也是苟延残喘。
第9节:血流成河
第10节:不锈钢拳套
第11节:一把新手枪
第12节:放风筝
第13节:无上的荣耀
第14节:风筝比赛
第15节:愚蠢的梦
第16节:送上不归路
第三部分:
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街道不多,彼此成直角纵横交错,像个棋盘。当时它是个新城区,仍在蓬勃发展中,已建成的住宅区有八英尺高的围墙,在它们之间,街道上有大量的空地和尚未完工的房子。
第17节:财富的象征
第18节:一段记忆
第19节:崇高的目的
第20节:给炉子点火
第21节:失眠症
第22节:尴尬和空虚
第23节:卷到大洋中间
第24节:生日快乐
第四部分:
隔日清早,我坐在房间中间,拆开一个又一个礼品盒子。我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费劲,因为我总是兴味索然地看上一眼,就将礼物丢到屋角去。它们在那边积成一堆:宝丽莱相机,变频收音机,精巧的电动列车组合玩具--还有几个装着现金的信封。
第25节:血腥钱
第26节:继续生活
第27节:手掌拍死苍蝇
第28节:士兵老爷
第29节:图尔的霉运
第30节:为光芒感恩
第31节:加利福尼亚
第32节:最后一件礼物
第五部分:
有时候,在星期六我会早起,朝南开上17号高速公路,沿着蜿蜒的山路前往圣克鲁斯。我会在旧灯塔旁边停车,等待太阳升起,坐在我的轿车里面,看着雾气在海面翻滚。在阿富汗,我只在电影里面见过海洋。
第33节:需要一辆车
第34节:拥抱美国
第35节:改变一生
第36节:名誉和尊严
第37节:令人心碎
第38节:爸爸感冒了
第39节:枕头上有血
第40节:勇气
④ 《追风筝的人》读后收获感悟50字就好,谢谢!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斯坦人。
(4)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小说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主人公阿米尔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
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哈桑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阿米尔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哈桑一家,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
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朋友,在临过世前鼓励阿米尔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哈桑的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
已经是事业有成的阿米尔鼓起勇气,第一次象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⑤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这部影片的故事围绕赎罪这个话题展开,深刻揭示人性具有背叛与自赎的一面。令人流泪的忠诚,更是让大家对男主人翁的背叛感到不可原谅,导演正是突出这一点,宣扬我们要有自觉地心,要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去,哪怕血淋淋般不可直视。最终教育我们直面人生,敢于揭露自己的阴暗,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心安理得,得到快乐。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回到追风筝的纯真年代。
⑥ 《追风筝的人》好看吗求观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 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⑦ 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剧情片,这个电影演绎的是两个发生在阿富汗少年和阿米尔少年身上的故事。两个少年发生的不一样的故事。
一个面对,抛开罪恶感的人,一个是经历移民到美国的人。两个人到底会如何选择的故事,整个剧情有一条线索,贯穿了整个剧情的脉络。
而米尔和他的父亲,仆人,儿子的亲密友谊,是至始至终一直不变的,而且在作者的形容下阿富汗,温馨闲适,而且让人回味无穷。在一个战火和硝烟依然弥漫的世界上,无论是用哪一种形式,都没有办法装饰出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
所以让我们很多人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阿富汗,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方面的人,而且有着共同的话题。这表示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相通的,人类至始至终是一样的纯洁和善良的。
⑧ 巜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感触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真正的救赎,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是可以被埋葬的。然而我终于明白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的。这本书故事结尾部分,可以说是又暖又感动,阿米尔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并且为童年时犯的错进行了赎罪,阿米尔带着索拉博放风筝,他追着风筝,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为你,千千万万遍,他把哈桑对他的爱传递到了索拉博身上。
追风筝的人,追的不仅是风筝,更是美好的人性和自在的心灵。
书中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阿米尔问哈桑:“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他回答:“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对于哈桑来说,他把阿米尔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有困难会第一时间站住来,挺身而出,鼓励无条件支持阿米尔。甚至会愿意付出生命代价,对于阿米尔来说,哈桑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仆人,一个儿时的玩伴。
朋友就是这样,他们需求你的东西总是很少很少,而给你内心填补的东西往往是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
友情,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⑨ 可以告诉我电影《追风筝的人》300字的观后感吗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什么事情都经不起时间的蚀刻,哪怕是两小时前看电影时心潮起伏泪如泉涌,此刻已化作食堂的免费汤。
人生如戏啊,写不下去的时候就想翻过一页,仿佛一个故事已经结束,然后心安理得地开始下一个章节。如果有一个人对你说“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任凭猩红粘稠的果实在身上脸上溅开,最后你要他走便认下不属于自己的过错,十几年后仍然深深地放你在心里……不要说是阿米,换了谁谁都受不了。受不了这样沉重的信任和忠诚,受不了违背“投桃报李”平衡的爱,于是逃不走的阿米只好投桃报手榴弹,以这样的方式卸下负担。
插一句,阿米还真不像老爹的儿子。老爹英雄一世,生子如哈桑,就连孙子都晓得用弹弓打爆坏蛋眼球,而阿米一直那么没担当,临了还把老爹终其一生保守的秘密抖给岳父,所以他囊膪了半辈子,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出去挨刀,关上车门留下一句“我不想再遗失任何记忆”;将军的女儿丢掉不光彩的过去浪子回头,于是成为贤妻良母。不完美的人总是有机会重新做人,而完美的人总是第一个被剧情毙掉。
总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忘掉自己的样子,一半潇洒一半感伤地演绎别人。当阿米决心重回旧地时,当一遍遍展示“你爸爸的绝技”时,眼里不知闪过多少个哈桑,而最后那一句忘情的“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阿米变成了哈桑。对于哈桑的孩子,阿米将成为爸爸,面对一个时时提醒自己的面孔,阿米也就完成了哈桑角色的延续。
其实感觉演哈桑的小演员眼神真不像那么大的孩子,太过成熟和隐忍。以前总觉得史记里很多忠孝节义的故事好夸张,毕竟上千年的代沟呢,没想到美国电影里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