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空头》你看懂了多少呢
在《大空头》中,便刻画了几位,事实上主要是三方空头的不同表现。在投资上,有种所谓的“后视镜”说法,即当一切尘埃落定,你从后视镜看,过去发生的事情往往脉络清晰。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今天看来,人们追逐引发危机的次贷金融衍生品,显得那么的非理性。但是,正如电影中说的“现实如诗词,但是人们总是不爱读诗词”一样,很多时候,不是人们缺乏常识,是总认为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可以继续下去。就如A股牛市的时候,当主板快速冲上5000点,创业板的估值已经明显离谱的时候,就是老股民也不愿离场,原因不在于他们真不知道风险,而是一种侥幸心理,再等等吧,再等等吧,再赚20%我就走,进而自我麻痹,生出一些永远的“这次会不同”的理由。在任何国家,房产都被看作一种稳定的投资,确实,从历史看,各国房产市场,长期都处于中间略有调整,但是整体向上,甚至阶段性暴涨的规律。想必这点,中国人深有体会,多少年了,相信或者诅咒房价下跌的人,最终都陷入为啥当时不买房的懊恼。这不,房价在一段时间的下跌后,近期各地,特别如深圳、上海,又掀起了一轮暴涨,这个时候,你提什么东京房价崩盘史,美国次贷危机,谁也不会听,因为“这次不一样”,“中国国情不一样”。
❷ 电影《大空头》都看懂了吗
《大空头》是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的传记剧情片,由亚当·麦凯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联合主演。
影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华尔街金融危机时四个性格怪异的男人抓住机会,从全球经济衰退中捞取了利润,同时他们还试图阻止全球经济的衰退的故事。
该片于2015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映[1],于2016年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
中文名
大空头
外文名
The Big Short
其它译名
大卖空、沽注一掷
发行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
制片地区
美国
亚当·麦凯
编剧
迈克尔·刘易斯
制片人
迪·加纳
类型
剧情、传记
主演
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
片长
130分钟
上映时间
2015年12月23日(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❸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800字,要自己写的
周末抽空看了一部美国的电影《大空头》,讲的是主人公们在05年发现美国的房地产业泡沫已经成为事实,而对赌房地产会崩盘,到07年大赚一笔的事情,所以他们也就成为做空美国房地产业的导火索。
当他们赚取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时,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看到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几百万人失业,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矛盾重重。可他们也是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代表。美国的法律不会制裁他们,因为他们是合法的。究其原因,是谁造成了巨大的泡沫呢?这才是根本原因。谁造成的原因,谁承担的代价就会更大,当然是美国的银行业。
对比国内房地产行业,算不算巨大的泡沫呢?房价对应收入比、官方公布的7.8亿平米待售库存、空城、房叔房姐、蜗居等等已经说明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了吧。可谁应当为此承担责任呢?谁应当为此付出代价呢?谁会做刺破泡沫的人呢?在国内肯定没人敢做大空头的。
刚性需求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改善性需求就别自不量力了。其实,说起这个“刚性需求”这个名词,我觉得无比可笑;但是,我也极其佩服使用这个词用来推销房地产的第一人,太适合这个国情了。先说说为什么可笑。刚性需求是用来形容人与房子的关系的,看似恰当,只不过是一顶好看的绿帽子。房子就是住所,是人类最基本需求的生活资料,它如同温饱一样重要。人类发展的第一步就要为温饱和住所奋斗,因为这是实现安全感的第一步。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在五千年前,甚至一万年前足以解决温饱和住所问题了。发展的进程的下一步,是追求科学、艺术等等更更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当然这一进程被自然灾害、战争、恶政严重阻碍了。可毕竟还是进化到了文明社会。可就在文明社会的今天,无数的人为这个“刚性需求”疲惫不堪,不可笑吗?这无数的人如果有闲暇的时间,去探寻智慧,去自我超越,这个国家岂不是进步的更快吗?如何适应国情,就不赘述了。
是谁造成的滔天泡沫的应当承担责任,应当付出代价。众多屌丝,因为买不起房,结不成婚,在付出着代价。请比屌丝勇敢一点吧。纸是保不住火的,用什么能包的住泡沫呢?有句谚语:玻璃的宿命是破碎。难道泡沫的宿命能硬的过玻璃吗?
❹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
电影《大空头》的评价是:
《大空头》并没有呈现出全部内容,影片太侧重描写按揭贷款,而没有充分表现催生泡沫并令危机加剧的更为复杂的经济因素。
影片将金融危机主要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却忽略了不那么邪恶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这也是该类题材的电影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原因。
剧情简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操纵CDS市场,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贾瑞德·韦内特是一个能把40亿美元单子做成37亿美元收入的德银代理人,迈克尔·布瑞是独眼基金管理人,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饰)是华尔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是康沃尔资本退休银行家。
❺ 大空头观后感怎么写,跟经济学靠边的
首先是演员阵容,四大男神集体亮相,简直帅的无以复加。然后是影片中的黑色幽默,尤其是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角色,那一副愤怒又强忍着的表情特别逗。还有就是影片拍摄上打破第四道墙的风格,让局外人通过非常贴近人生活的语言来解释金融术语,不至于让观众看不懂。然后就是结尾情感的处理,虽然是黑色幽默的喜剧,但结尾几人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破产失业,两者对比带来的讽刺和感悟绝对震撼人心。
❻ 《大空头》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启发
《大空头》展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过程——低利率促使人们疯狂贷款买房,从而导致房地产及其金融市场异常火爆。他们越来越意识到金融危机即将爆发,他们希望游说金融业同行、媒体和评级机构挽救危机。但在2008年,随着雷曼兄弟的倒闭和危机的爆发,一切都无法避免。四支队伍感受到的不是暴利带来的喜悦,而是困惑和沮丧。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到,判断经济风险是错误的。有时候,过于相信政府可能是个错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官员不是故意撒谎,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欺骗。当他们到了那里,他们都是假的。那他就很难想要真正的东西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老百姓为任何经济危机买单。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中产阶级受到的伤害最大。名义上,没有经济危机,但我们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当信用开始过度,也就是离危机越近,当社会开始不诚信,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捂紧口袋的时候,我需要检讨很多东西,需要认识很多东西。这些事情与国家和经济本身无关。它们关乎信用和真正的社会诚信。
❼ 你觉得《大空头》拍的真实吗
这部电影没有将视角局限于华尔街的办公室里。我们跟随片中角色南下实地考察,亲临空荡萧条的小区,接触随手房贷的贷款人,访问手握5套房的脱衣舞女;最令人激动的是他们参加从业狂欢者的大会,让看破者和愚蠢的狂欢者正面对决,发现交易对手们比自己蠢太多之后,他们吃了定心丸。信息不对称,是闷声发大财最重要的要素。这一切,让我们得以从各个侧面看到这场发展中的危机的全貌。
当然,在危机发生的当时,这其中的血雨腥风,老百姓们却都被蒙在鼓里。影片也在剧情发展的同时,有意穿插了同时期发生的耳熟能详的社会新闻,来反映人们对灾难发酵的一无所知。金融市场的繁荣与衰败是一个又一个的周期,片尾字幕里,CDO改头换面再度登场,似乎预示着普罗大众将再度为无妄之灾埋单的不幸命运。
这场危机已经过去七年,多数人的伤痕已渐平复。因此电影能够以一种辛辣幽默的态度来回顾历史,用凌厉快速的剪辑让故事更精彩激烈,用性格突出的角色反衬大多数人的愚昧。为了让观众更容易地投入剧情,电影还打破摄影机的窗户纸,让角色时不时对着镜头直接讲解。为了帮助观众战胜金融知识壁垒的心理障碍,甚至让名模、大厨、歌星这样大家喜闻乐见的“局外人”来讲解,拉近了与观众距离,让我们看到:这是一部真诚地想让你搞懂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故弄玄虚堆砌术语的金融纪实电影。
❽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的专业性
根据由迈克尔·刘易斯写的“大空头”小说的改编,那本自枯燥乏味的金融题材,电影却用黑色幽默,在嬉笑怒骂间将深奥的专业术语呈现的为人忍俊不禁,略带浮夸凌厉的剪辑,群像出色的把控更使电影极具张力,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的交替进行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近乎完美的呈现出这场金融之战,以08年全球经融危机为背景的时代聚焦,电影对何为资本的诠释淋漓尽致,这是一部堪为金融教科书的佳作。 ——梦里诗书
❾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这个电影是根据由迈克尔·刘易斯写的“大空头”小说改编的。主要讲几个交易员和对冲基金经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发了大财。美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我的冲击太大了,当时我们路口的四家银行有3家破产被别的银行收购,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银行,我买人寿保险的公司也曾宣布破产,幸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援救才没有倒闭,据说还是因为欧洲几个国家的头脑打电话给美国总统要求援救那个保险公司的。这个命中率要是我买乐透奖也这样就好了。居然还有人在这个危机时期发大财?我自然对这个电影非常的感兴趣。
这个电影非常的具有娱乐性和吸引力,影片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的交替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因为次级贷款已经有很高的风险并提供越来越少的回报。他预测市场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个时候崩溃,他意识到,他可以创建信用违约交换市场,让他可以用来与房地产市场对堵,从而从中获利。他走访了多家银行向他们贩卖他的这一想法。 而那些银行,认为住房市场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银行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这个对赌激怒了巴里的客户,他们认为他是在浪费他们的钱,要求他停止他的对赌,但是他拒绝了。正当经济倒塌的时候快到了,他的投资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钱了,但巴里提出暂停提款,引起了投资者们的愤怒。
但是,正如他预言的那样,时常崩溃了,他的投资产生了489%的利润。
交易员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从他得银行家那里听说了巴里的行动,并很快意识到巴里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决定把自己的股权都放到信用违约交换市场上。对冲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史蒂夫卡莱尔)偶然的知道了这个计划,并被韦内特说服加入了这个计划。俩人发现,因为不诚实的信用评价人的评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债务抵押债券(CDO)被评成了AAA级,而大量的出售这样的债券(CDO)会造成即将到来的市场进一步的崩溃下去。在拉斯维加斯,鲍姆出席美国证券讨论会,他采访了创造的合成债务抵押债券的商人。他意识到,这些欺诈的问题贷款会造成经济的全面崩溃。鲍姆的业务合作伙伴说服他去通过这个信用违约交换获利。
年轻的投资者查理·盖勒和杰米·希普利意外地捡到了韦内特的计划,也决定参与这个信用违约交换。由于需要钱,他们争取到退休银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盖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讨厌他们庆祝即将发生的经济崩溃。俩个年轻人终于感到恐惧,于是试图通风报信给记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告诉即将到来的灾难。最终,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都他们失去了对这个破碎的系统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资于水,鲍姆拒绝说外界说:“我告诉过你”,他继续着他的职业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盖勒试图起诉评级公司但是失败了。没有人因为在这场CDO泡沫中被逮捕,债务抵押债券很快得被再次销完了。
导演麦凯因导演喜剧电影“王牌播音员”而出名。他以擅长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电影著称。在大空头这个电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玛歌·罗比和塞莱娜戈麦斯直接向观众解释“次贷”。“王牌播音员”里的史蒂夫·卡瑞尔扮演里马克·鲍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预言家。芬。维特罗克和约翰马克罗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导下研究对冲基金的新手。
电影里人物的衣服发型比较老,像90年代的。倒叙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时用了很多不饱和光线。但是叙事,智慧的对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这个电影非常的出色。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各大银行都才参与了次贷欺诈犯罪活动,美国政府牺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释了这些银行。
电影同时运用了电影艺术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人们的愤怒,悲观,无助,因为这些欺诈将来可能再次出现。
这个电影还可以当作一个金融教课书来看,可以帮你理解美国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