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遗愿清单观后感
看完《遗愿清单》让人忍不住落泪,也有很多的感慨。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玩转生前事,讲述两个将要死去的老人不愿意呆在医院等死,果断列出清单,把想要做的事情统统的完成一次,最后两人被葬在高山之巅,完成了最后一个遗愿,欣赏壮丽的风景。电影看完的时候,又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电影很普通,没有错综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投资庞大的特效。两位老人像是在娓娓和你对话一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通常人们都不想明白自我确切的死亡时光,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天长地久。但是这又是十分没有常识的一件事,人总要死的,而且有时候会很突然,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离开你所熟悉的一切,这并不是电影,而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说不定有一天也会发生在自我的身上。
地震、海啸,也许是一场急病,甚至有时候无意中的摔倒都会要了我们的小命,谁明白呢,人生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经常听到很多人讨论生命的好处,也经常听到人们说诸如: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或者改变世界就是生命的好处,也有人会说信仰和爱。更有洒脱的人会说痛快喝酒痛快吃肉就是人生的好处。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所以生命的好处对于每个人都会不一样。唯一相同的就是,在我们得知就要死亡的时候,总有那么多未完成的事情来不及履行,甚至好多都是想了无数遍的事情了,带着遗憾死去谁都不愿意,但是为什么平时活着的时候总也想不起来做呢?是因为我们不明白什么时候会死去,总以为我们时光很多。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其实是想告诉我们,把握此刻。没错,不管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只在乎此刻,也就是活在当下。心里的愿望在有机会的时候不要放下,要勇于追求,因为每个人都不明白明天我们会在哪里。
㈡ 影片《遗愿清单》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谁都无法下结论,所以人生才丰富有趣而值得期待。
死亡是什么?我们更无从知道。总会有一天,谜底会解开。
那么,不要拖到最后,就在生和死的这段路途上,尽早敞开心灵。或许,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㈢ <<遗愿清单>>的观后感
一部欢笑和眼泪同时涌出的电影,两个演技不能再好的演员。
人生,就是由一个遗憾、再一个遗憾累加组合而成的,当你最终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生中,有太多值得尝试的事情,却被你无情地错过了……爱德华 ·科尔是一家健康医疗机构的CEO,可是他却发现自己也成为了一名病人,入住到他自己经营的医院里。也许不知道何谓“风水轮流转”,毕生都积极推行“一个房间两张病床,谁也不能搞特殊”的经营理念的爱德华,也只好自讨苦吃地做好和别人共同分享一间病房的打算。
爱德华在医院的室友卡特·钱伯斯,是一个来自于完全不同的世界的机修工人,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两个人,却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有了交集。卡特虽然出身于工人阶级,而且当了一辈子的技工,其实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历史老师,只是命运与突发的事件打乱了他的计划……可以想见,这对60多岁的老人最初的时候是多么地合不来,因为身份地位相差的太过悬殊,卡特更是处处表现出了一种谦逊随和的卑微,存在于他们之间的惟一共同点,似乎就只有生命残存的那几个月的时间了。
卡特有一个秘密的小本,上面记录的都是一些他想做却未曾实现过的愿望,他称之为“遗愿清单”。爱德华在无意间偷看到了卡特时不时拿出来看看的清单,这个从未有过信仰、从不相信上帝、只相信自己的人,先是对着清单说了一大堆废话,然后自顾自地做出一个决定:与卡特一起跑遍全世界,来实现清单上的愿望……当然,作为一名亿万富翁,爱德华有充足的理由将自己的愿望也加到了清单当中。
很快,爱德华和卡特就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历险,包括从高空中的飞机一跃而出、驾驶着福特野马赛车你追我赶、参观金字塔、参加狩猎远征等等……爱德华还主张来一场和舞女的纵夜狂欢,但深爱妻子的卡特却拒绝了这一行为,即使爱德华坚持说:放纵不等于不忠,只是偶然的放松而忆。
然而,随着清单上的列项一条一条被划去,却有更多的愿望加入进来。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让卡特和爱德华真正明白了生活的含义,他们用时间赋予给他们的洞察力和幽默感,令生命变得彻底地圆满,同时也发现了那个一直隐藏起来的真正自我。
㈣ 我需要两篇关于电影的观后感,要英语的大概150-200左右
阿甘的爱情
2008-07-12 14:22:51 来自: kino (一将功成万骨枯)
Forrest Gump / 阿甘正传的评论
一个南阿拉巴马州的傻子阿甘,一辈子喜欢的一个女人就是珍妮,珍妮做过很多对不起阿甘的事情,从小到大阿甘和珍妮就是好朋友,他们一起上学,一起长大,最后虽然相隔很远但是阿甘始终爱着珍妮,不管她做什么,不管她是谁,不管她变得多老多丑,不管她身在何方,阿甘始终在哪个南阿拉巴马的家里,日夜思念他的姑娘,日夜等待着珍妮的归来。
这就是阿甘,这就是他的爱情,这就是他的珍妮。
我们回想第一个场景,阿甘在珍妮的宿舍,珍妮问他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阿甘楞了一下,说:我不是做我自己吗?珍妮说她想成为一个歌手,成名,阿甘还是不懂,说他只想成为他自己。
我被这个场面深深打动,因为阿甘虽然是个傻子,但是他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成名,赚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好自己,我们为什么值得让别人尊敬?是因为我们的职业?地位?还是家产?如果这样,那人的本身才成为这些头衔的附属品,我应该成为我,而且我只想成为我,对于阿甘来说,他只想做他自己,只想爱一个女人叫做珍妮。
在华盛顿的那一场,珍妮问阿甘为什么他对她这么好,土鳖一点的男人会拉着珍妮的手,含情脉脉的说因为我爱你。阿甘不是,他又摆出那个招牌一样的白痴表情,对这珍妮说: you are my girl(因为你是我的女孩)。
为什么不是I love you ?为什么不是我爱你?因为我爱你已经无需多言,如果我爱你,而你不爱我,那么对于我来说这就不能承受,我可能会找另外一个女人去爱,但是因为你是我的女孩,所以我可以承受你的背叛,你的逃离,我也可以忍受孤独,忍受没有你的日子,重要的不仅仅是我爱你,而是因为从我看见你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你是我的女孩,你是我的姑娘。
如果有人仔细想想这句话,看看阿甘那张单纯的脸,那双眼睛,就能体会到什么是爱一个人,什么是喜欢一个人,什么是认识一个人,什么是放弃一个人。
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恋爱中的男女,不管他们究竟为了什么恋爱,不管他们付出了多少,在付出较多的一方经常会抱怨,说自己付出的太多,或者回报很少。于是第三个声音就会告诉你:不要把男人(女人)太当回事,你越把他(她)当回事,他(她)越不把你当回事。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懦弱的人,愚蠢的人,因为你们其实根本没有在恋爱。你们只是在爱情的称呼下自我陶醉,却在付出回报的时候露出了真正的不足。
因为爱情本来就是奢侈品,你不能因为孤独寻找爱情,你不能因为贫穷寻找爱情,就好像你不能因为自己还是一个处男(处女)而跟别人上床一样。爱情的价值在于当你的生活本来就已经很丰富的时候,突然你想找一个人来分享这一切,在你本来幸福的时候,爱情会让你更幸福。
所以这个时候的你根本不需要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你有的就是付出的欲望,这才是爱情。
没有束缚,不要求回报,在爱对方的同时能够承受住他(她)的背叛和逃离。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一个人很容易,但是能想阿甘那样承受所谓的痛苦却非常难,因为这些不是爱,更像是对自我价值的证明。
那个南阿拉巴马的傻子阿甘,最终娶了珍妮,生了一个小阿甘。他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在影片最后,当阿甘站在珍妮墓前,用南阿拉巴马的口音说:我爱你珍妮。这是我们的眼里才会闪烁着泪花,为的不是这个傻子终于娶了珍妮,而是因为这个傻子拥有许多聪明人没有的感情:爱情。而那些自以为拥有了爱情的聪明人其实并没有得到爱,也不知道什么是爱。
这样来说,阿甘并不是一个傻子,至少不是一个普通的傻子。
------------------------------------------------------------
值得思考一生的问题
2008-02-09 03:17:52 来自: Tommy (总有些事,是聪明如你也不能预言)
The Bucket List / 遗愿清单的评论
The Bucket List,中文译名:遗愿清单
前几天在上班的地铁上看到它的预告片,Freeman说,有人在1000个人中间做过一个调查,问你是不是愿意提前知道你准确的死亡时间,答案里面96%的人选择不愿意。我对这种人生类题材的东西一向没有抵抗力,于是回家以后迅速的下载了。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两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去完成他们在病床上拟下的遗愿清单的故事。影片风格很简单很朴素,没有过多的环境和气氛的渲染,只是非常写实的叙述了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但是看完之后,我相信每个观众都会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Bucket List是什么。
其实遗愿清单并不是一个新鲜词,很多时间管理类的书籍都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东西。比如我以前看的《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r Time and Life》中,作者就要求读者分别列出六个月,半年,以及终生的愿望并且按照优先等级排列下来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优先的去完成。影片中的遗愿清单其实也就是一个特殊场景特殊时间下的愿望清单。问题是往往人们很容易认识到问题,但是做起来确不那么简单了。人们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拖延自己本来最应该做的事情,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发现自己长期以来做的都是不重要或者次重要的事情,而对自己最重要最想要完成的事情却被遗忘或者耽误了。用《春风化雨》里面的话说,就是在死的那一刻发现自己没有活过。这是多么可怕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有一个小故事,说从前有一位贵妇人,花重金买了一条很pp的项链,爱不释手,然后想一定要等到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日子戴上它来使自己在众人中熠熠生辉。但是可惜的是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没有找到这么特别的一天来戴上它。其实,我们不能总是想着等到我以后有了钱,有了时间,或者什么其它的条件成熟了以后,再去做一些我们早就想做的事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定能够看的到明天早上的阳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天都是那个特殊的日子,每一天我们都应该去做那些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事情,说我们想说的话。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不需要钱一样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㈤ 结合遗愿清单谈谈你对医务工作人应具备临终关怀理念的看法和理解
摘要 《遗愿清单》是卡特先提出来的,这曾经是他大学的哲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死去之前,把这一生的愿望列成清单。他的清单是: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亲眼目睹奇迹;开一次野马跑车;大笑到流出眼泪……。坚决拥护和实施的人是爱德华,他说服了犹豫的卡特——等死是多么悲惨;钱不是问题,我现在唯一有的东西就是钱——并且在清单里加进了自己的愿望:跳伞;刺一个纹身;亲吻最美丽的女孩……
㈥ 遗愿清单 观后感
那就抓紧时间呗 人生苦短 及时行乐啊
㈦ 遗愿清单电影解析
两个将死的老人,从出生背景到人生经历完全不同,住到了同一个病房里,面对死亡,虽然性格不同,但是他们或多或少都怀有一些遗憾,于是两个人聚在一起,写了一份遗愿清单,包括:欣赏一次壮丽的美景,发自内心的帮助一个陌生人......
接着抛开单调的化疗华丽丽的飞往世界各地去完成他们的愿望,在旅行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变的平静祥和,发自内心的那种,也找到了他们自己,还有生活的真谛。
《遗愿清单》所传递出来的就是类似的精神力量之一:即使生命离死亡近在咫尺,也不要放弃去做一些能够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乐趣的事情,因为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你感受到的愉悦和带给他人的愉悦正在丰富和提升着你的人生价值。
(7)电影遗愿清单观后感扩展阅读
剧情介绍
黑人汽车修理工卡特·钱伯斯(摩根·弗里曼饰)热爱生活而且知识渊博。一场可怕的疾病让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搬入医院接受实验性治疗。
亿万富翁爱德华·科尔(杰克·尼克尔森饰)是一家医疗机构的CEO,一贯秉承“一间病房两个床位,没有例外”经营理念的他在获悉自己身患重病之后也不得不与其他人一起共用一间病房。
两个原本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分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陌生病友住到了一起。虽然身份地位悬殊,但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时日无多。
卡特虽非大富大贵,但却拥有深爱他的妻子和家庭。而爱德华虽然富可敌国且时常都有美女相伴,但却缺乏家人的关爱。卡特在纸上记录下自己生命中尚未实现的愿望。无意中得悉情况的爱德华决定帮助卡特达成心愿。
㈧ 遗愿清单 影评。。。。。。。。。。。
【影评】《遗愿清单》:当悲剧遇上喜剧(香港著名影评人)
有种说法是,最上乘的喜剧是将喜剧与悲剧的距离拉到最近。《遗愿清单/玩转生前事》做到了。这部讲述两个男性间的情谊的影片玩的是黑色幽默,藉由杰克·尼科尔森和摩根·弗里曼的表演,做出了搞笑又不恶俗的难得效果。
《玩转生前事》(The Bucket List)的最大魅力,肯定是来自两名男主角,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和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的演出。就跟他们的年龄一样,两人在影片里的表现,不独不分伯仲、旗鼓相当,而且一唱一和、互补长短,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简直就是高手过招、识英雄重英雄。所有最伟大的导演都会跟你说,演员是一部电影的命脉(是的,甚至包括了坚持不要演员“演出”,而导致他们表面看似“木口木面”的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因为是他们把剧本上没有生命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百老汇和好莱坞一度十分流行一种“扭计冤家”(oddcouple)式的处境喜剧(始作俑者是舞台剧作家尼尔·西蒙〔Neil Simon〕)—两个性格南辕北辙的人物(通常是男性),被逼共处一室或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开始时水火不容,狗咬狗骨,最后终于做了难兄难弟。换言之,它的主题其实是男性间的情谊(male bonding),说不定还带点暧暧昧昧的同性恋意味(戏谑成分占多)。《玩》片可说是这个类型喜剧的继承者:尼科尔森的艾华与弗里曼的卡特,一个是富可敌国的有钱佬,一个是出身自劳动阶级的修车技工;一个狂妄任性,一个诚实忠直;一个结过4 次婚但却连女儿也不肯相见,一个却儿孙满堂。艾华以为说服了卡特趁临死前陪他尽情放纵一番的时候,却其实是后者领着他走上了救赎之旅(救赎,是占了八成以上的好莱坞剧本的指定主题)。So far so conventional(循规蹈矩)。
影片有趣的是它在题材(死亡)和形式(喜剧)上的对立。有说最上乘的喜剧是将喜剧与悲剧的距离拉到最接近。《玩》片里有一段戏,是两名主角忍俊不禁捧腹大笑,最后笑到热泪盈眶。作为观众的我虽未至于潸然泪下,但也未至于不无所感(尤其是到了结局)。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北美最流行的影评人,以自己患鼻咽癌的经验出发,觉得影片跟末期癌症病人开玩笑,是不道德的行为。他大概忘记了在喜剧里有一种叫“黑色幽默”的手法,可以容许作者拿最不应该嘲弄的东西来调侃或戏谑一番。我觉得《玩》片在这层面上是成功的。你可以挑剔它不真实(两人几乎没有所有癌症病人的形容消瘦和变化,也没有太大的痛楚),但喜剧从来就容许夸张(它是放大了的现实)。影片惹笑,又不流于恶搞或恶俗,夫复何求?
《玩》片的导演叫鲍勃·雷纳(Bob Reiner),电视演员出身,擅演喜剧,上世纪80 年代当上导演后,也擅拍喜剧,但其他的类型电影也有涉猎;可能没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或特色,但却有着不错的执行效率,总是颇能做到雅俗共赏的地步;最著名的作品有《摇滚万万岁》(This is Spinal Tap,1984,一部在今日已被推为经典的“仿摇滚音乐纪录/ 喜剧片”)、《伴我同行》(Stand by Me,1986,史蒂芬·金第一部非恐怖类的电影佳作)、《90 男欢女爱》(When SallyMet Sally,1989)、《危情十日》(Misery,1990) 和《义海雄风》(A Few GoodMen,1992)等。但自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却再也没有很受注目的作品。从牌面上看,《玩》片本应可以是他的翻身之作。不过影片在美国本土的风评不好,大部分评论都不接受它的黑色题材。创作生涯类似鲍勃·雷纳的导演,好莱坞有不少例子。也就是说,在一段辉煌的日子后,却又忽然变得平平无奇,以致逐渐黯淡下来。究其原因,除了机遇难料外,我猜最主要的可能就是他们其实都只是执行者而非真正的作者(缺乏个人的视野和透视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很依赖(由片厂或经理人公司提供给他们的)剧本。于是风光过后,又或是一两次错误的选择后,人们都不怎样能记得他们。
形成这样的起伏可能还有另一原因:modesty(谦虚)。这是一个优点但也是缺点。因为modest,不好大喜功、不不自量力,所以竞争力较弱(相反例子有罗恩·霍华德Ron Howard),但也因为modest,所以恰如其分,平稳中见实力。《玩转生前事》最能说明这个情况。正如前述,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两名炉火纯青的演员,剧本写得工整娴熟,对白生动,作为导演如果也争着抢镜,反而会造成破坏。雷纳的好处,正是稳稳正正,但这却不表示他什么也不做——很多场戏表面上虽然好像只是平板地来回对剪,但分镜却相当准确利落。艾华与卡特由针锋相对到同病相怜的那段montage(蒙太奇),便处理得经济简洁。影片的大部分场面都带着这份从容的自信,两个老鬼之间互相交戏时流露出来的那份sophistication(世故),不是老牌导演是不会拍得出这种味道的。
当然,这份低调与含蓄,放在今日,注定又会被讥为过气、不合时宜。也罢,《玩转生前事》给了我十分愉悦的97 分钟,我是很心满意足的。只要想想看,其实时下没有很多的电影能够做到这地步,你便可能会懂得appreciate(欣赏)它多一点
㈨ 遗愿清单观后感怎么写
遗愿清单观后感是一部欢笑和眼泪同时涌出的电影,也是两个演技不错好的演员
㈩ 前两天看了一个演讲颇有收获,她说:《遗愿清单》这部电影会让你感受
这部电影确实很不错,题材比较深沉,容易引发观影者对人生的思考。在咪咕影院上可以看的,还没有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