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末路狂花是女权主义电影吗,为什么豆瓣上有人说不是,到底女权主义电影的定义是什么
是女权主义电影
女性主义电影
从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整整十多年间,美国影坛兴起一股女性主义电影风,许多优秀的女演员也在这一段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凡妮莎以及珍芳达合演的《茱莉亚》(描写反纳粹女杰的生平故事)、莎莉菲尔德的《心田深处》(描写坚强的农村妇女的故事)、杰西卡兰芝的《弗朗西斯》(描写性格女星对抗好莱坞的悲剧故事)等。形成这一股风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开始盛行于美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以及女性解放运动,另一方面也多亏了这一批优秀的女演员,她们不愿意再以充当银幕花瓶为满足,愿意向复杂而有深度的女性角色挑战,当然,也让我们有幸领教到她们苦心经营的丰硕成果。这一股风潮到90年代便被许多肌肉男星的动作片以及计算机动画的科技奇观所取代,让我们更对那一个时代的美好难以忘怀。
女性电影应该是什么?很难定义,因为现在也还在发展中,如果用狭义的定义就是:女性观点来诠释有关女性的议题的电影。而广义的定义:女性导演所拍摄,不一定是女性议题的电影,或是男导演拍摄,但是探讨女性活动、女性题材的电影。一些导演擅长刻画女性角色、女性情欲,这跟男性所表达情欲上的差别在:探讨的是心灵而不只是动作; 情欲流动的描述而不是摄影机对女性身体的描绘; 身份上的寻找、认同,私密性的家丑、告解、诚实的表露,亲人和好朋友或许会受到侵犯,所以还包含事前、事后的沟通。其它包还性别、同性、异装的议题的作品。当然,女性主义电影还是以女性为其主角,描写这一些女性在父权以及时代的倾轧下奋力求取生存尊严的故事,所描写的女性角色并不是为了对旧时代的贤妻良母歌功颂德,藉以更加巩固父权的教化;反之,它更多描写的是一些桀傲不驯,甚至不见容于当时的「坏女人」,她们特立独行的行径除了勇气可嘉之外,对于性别刻板的颠覆、以及性别压迫的解放更是引人深思。
B. 王志文出演的影视作品
【电影作品】
《红军留下的儿子》(1985年,饰林秉苏,导演孙羽)
《两宫皇太后》(1988年,饰同治皇帝,导演王学新)
《秘密采访》(1989年,饰麦克锋,导演王冀邢)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1990年,饰黄志勇,导演李俊)
《风雨故园》(1991年,饰子凌公公,导演徐耿)
《周末情人》(1993年,饰拉拉,导演娄烨)
《家丑》(1993年,饰朱辉正,导演刘苗苗)
《红粉》(1994年,饰老浦,导演李少红)
《飞虎队》(原名《铁道游击队》)(1995年,饰张兰,导演王冀邢)
《紧急救助》(1996年,饰公冶弘,导演张建栋)
《风云之雄霸天下》(1998年,饰龙袖,导演刘伟强)
《荆轲刺秦王》(1998年,饰长信侯,导演陈凯歌)
《半生缘》(1998年,饰张豫瑾,导演许鞍华)
《超导》(1998年,饰贝小知,导演王冀邢)
《小说》(原名《诗意的年代》)(1999年,饰赵子轩,导演吕乐)
《说出你的秘密》(2000年,饰李国强,导演黄建新)
《谁说我不在乎》(2001年,饰老曹,导演黄建新)
《和你在一起》(2001年,饰江老师,导演陈凯歌)
《芬妮的微笑》(2001年,饰马云龙,导演胡玫)
《天黑请闭眼》(2003年,饰马魁,导演阿甘)
《枪林恋曲》(2004年,饰华头,导演郑保瑞)
《美人依旧》(2004年,饰黄先生,导演胡安)
《求求你表扬我》(2005年,饰古国歌,导演黄建新)
《墨攻》(2006年,饰梁王,导演张之亮)
《兄弟之生死同盟》(2007年,饰谭信天,导演赵崇基)
《两个人的房间》(2007年,饰民警,导演路学长)
《麦田》(2008年,饰匪首,导演何平)
《风声》(2009年,饰王田香,导演陈国富、高群书)
[编辑本段]【电视剧作品】
《马鲁他》(上世纪80年代后期,饰上世纪40年代大学生,导演许瑞生)
《伦敦启示录》(2集,1987年,饰茕茕,导演王苏源)
《正午阳光》(4集,1989年,饰程亮平,导演张建栋)
《柳亚子》(2集,1989年,饰柳亚子,导演徐耿)
《南行记》(6集,1991年,饰青年艾芜,导演潘小杨)
《皇城根儿》(30集,1992年,饰王喜,导演赵宝刚)
《吴敬梓》(6集,1992年,饰吴敬梓,导演蒋广森)
《过把瘾》(8集,1993年,饰方言,导演赵宝刚)
《杀人街的故事》(8集,1993年,饰苏建,导演王坪)
《东边日出西边雨》(20集,1994年,饰陆建平,导演赵宝刚)
《无悔追踪》(20集,1995年,饰冯静波,导演尹力)
《我爱我家之生活之友》(第46集,1994年,饰耶稣同志,导演英达)
《大屋的丫环们》(5集,1995年,饰少爷,导演白羽)
《像春天一样》(电视电影,1996年,饰肖亮,导演吴天戈)
《走出凯旋门》(18集,1997年,饰韩涵,导演冯大年)
《闯上海》(26集,1997年,饰托尼,导演江澄)
《白板》(20集,1998年,饰建川,导演林大庆)
《找不着北》(20集,1998年,饰舒凡,导演滕华弢)
《刑警本色》(22集,1999年,饰萧文,导演张建栋)
《让爱作主》(22集,2000年,饰耿林,导演张建栋)
《南国大案之人兽大战》(20集,2000年,饰张成德,导演徐燕燕)
《黑冰》(20集,2001年,饰郭小鹏,导演王冀邢)
《DA师》(22集,2002年,饰龙凯峰,导演郑方南)
《天之云地之雾》(24集,2002年,饰乔小龙,导演庞好)
《国家干部》(29集,2005年,饰夏中民,导演苏舟)
《龙虎人生》(27集,2005年,饰杨冠雨,导演郭靖宇)
《天道》(24集,2006年,饰丁元英,导演张前、林可)
《宽恕》(32集,2007年,饰肖一航,导演陈燕民)
《幸福还有多远》(26集,2008年,饰吴天亮,导演姚晓峰)
《手机》(30集,2009年,饰严守一,合作演员陈道明、梅婷、刘蓓 原著:刘震云 导演沈严)
C. 家丑里女演员吴丹近况
吴丹1960年生,江苏扬州人,中国电影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即主演了在当时非常轰动的影片《春晖》。吴丹在该片中饰演一个高三女生钟晓星,并获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提名。1982年大学毕业后,吴丹被分配到杭州市话剧团工作,她开始了自己电影和戏剧相结合的艺术之路。1984年,吴丹再度和《春晖》的男主人公饰演者常戎合作出演影片《风云初记》,吴丹饰演的少女芒儿。 1985年吴丹主演影片《流浪汉与天鹅》,吴丹饰演农村姑娘杏花,在前苏联塔什干国际电影节上吴丹获最佳女演员奖。吴丹后来又相继参加了影片《相思女子客店》、《干杯!女兵们》、《车队从城市经过》的拍摄。八十年代末期,“七八”两朵小花吴丹和李克纯先后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深造,其间也偶尔回国拍片,如在《香港少爷》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勤劳、纯朴、心地善良的建筑工地女司机的形象,在其表演艺术道路上又拓出一条新路。
主要作品
《死神的爱》 (2017)
《占星惊魂》(2017)
《我的宝贝》(2015)饰 孕妇
《傻根进城》(2014)饰 陈红
《喋血黄沙》(2002)
《碧血狂龙》(2002)
《太阳的味道》 (1999)
《金秋桂花迟》(1995) 饰 许兰芝
《危情狂蝶》(1994) 饰 柳兰
《家丑》(1993) 饰 阿芳
D. 如何评价王志文、何冰主演的电影《家丑》
《家丑》由王志文与何冰联手主演,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他们合作过的唯一一部电影。01、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20年代的江南古城。裕和当铺作为一家连锁店,是城中生意最红火...
皮皮电影
E. 家丑阿芳谁演的
家丑阿芳是吴丹演的。
吴丹,1994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进修班。
2020年,荣获2020年亚洲小姐全球总决赛冠军、第68届环球小姐上海赛区总决赛冠军、第68届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总决赛亚军。
人物经历
2021年1月3日,吴丹荣获2020亚洲小姐全球冠军,进军演艺圈;2月19日,出演由李宏宇执导,马天宇、戚薇领衔主演的都市科幻剧《你好,安怡》;3月,主演的电影《照妖镜之狂澜再起》在象山影视城、横店开机。
2021年10月15日,参与由阿达色呷担任出品人,刘晓理,徐永辉,李海龙,秦锡榕,王飞霞,鞠红阳担任联合出品人。
F. 电影家丑演员表阿芳是谁演的
家丑阿芳是吴丹演的。
上世纪20年代,水乡环绕的江南古城。裕和当铺老板朱华堂掌握着城中大大小小的当铺生意,买卖兴隆,财源茂盛。令朱华堂不能满足的是管不住儿子朱辉正。
朱辉正从小受母亲溺爱,但在父亲严厉管教下长大,他痛恨父亲。父亲爱财,他却充分利用父亲的钱去享受,整天游手好闲,专惹父亲生气。田七和阿芳从小被卖到朱家,日夜操劳,无条件地服从。
10年后,几个孩子长大了,朱辉正还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学会了赌钱。他对阿芳有了兴趣,经常借故纠缠。田七也喜欢阿芳,他拼命攒钱,准备娶阿芳。朱华堂因儿子不孝,也打上了娶阿芳做妾的主意。
G. 电影家丑是什么意思
根据季宇的小说《当铺》改编。 本世纪20年代,水乡环绕的江南古城。裕和当铺老板朱华堂掌握着城中大大小小的当铺生意,买卖兴隆,财源茂盛。朱华堂唯一不能满足的是管不住儿子朱辉正。
朱辉正从小受母亲溺爱,但在父亲严厉管教下长大,他痛恨父亲。父亲爱财,他却充分利用父亲的钱去享受,自暴自弃,专惹父亲生气。田七和阿芳从小被卖到朱家,日夜操劳,无条件地服从。10年后,几个孩子长大了,朱辉正还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学会了赌钱。他对阿芳有了兴趣,经常借故纠缠。田七也喜爱阿芳,他拼命攒钱,准备娶阿芳。朱华堂因儿子不肖,也打上了娶阿芳做妾的主意。
朱太太认为儿子结了婚也许会好些,但城里的名门闺秀,朱辉正一个也看不上。田七的聪明勤快深得朱老板的赏识。朱华堂从妓院老鸨那里以极低的价格买来了无价之宝“口塞”,把它放在太太的衣柜里。朱华堂娶了阿芳。田七因朱华堂对他表示出绝对的信任,让他掌管库房的钥匙,在爱情和事业上,田七选择了后者。“口塞”被朱太太放回了库房,但在当铺“秋点”时发现丢失。田七为此遭到一顿毒打。朱太太告诉丈夫,是儿子偷了“口塞”。朱华堂对儿子恨之入骨。
为报复父亲,朱辉正诱骗了阿芳,阿芳怀孕了,她要朱辉正带她离开朱家,但朱辉正露出无赖面孔。两人正争执时,朱华堂赶来,开枪打伤了朱辉正,从此朱家再没有朱辉正的消息。没有了儿子,朱华堂认朴实的田七为义子,让田七掌管柜台。
五年后,田七当了裕和当铺的老板。朱辉正此时一改纨绔子弟的模样,混进政界,进一步对父亲进行报复。在朱辉正的谋划下,裕和当铺逐渐衰败,田七忍无可忍,用木棒打死了朱辉正。临死前,朱辉正还不忘利用田七报复父亲。为振兴裕和当铺,田七夺走了朱华堂视为生命的“口塞”,命人将其卖掉。朱华堂望着面无表情的田七,带着无限的遗憾死去。此时的田七,已不再是单纯朴实的乡下孩子了,他变得比朱家父子更阴险,更无情。
H. 飞越疯人院的主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一、 关于本片的背景
(一)、原著背景
《飞越疯人院》原本为美国作家肯•克西于1962年发表的小说,作者以疯人院暗喻美国的社会体制,全文充满了浓烈的反体制提倡个人自由意味。而在小说的发表年代(60年代)也正是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二战结束后的东西方冷战、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黑人民权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美国卷入越战……,相应的艺术领域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作家、诗人、歌手纷纷借以文字、音乐来表达对60年代美国体制的失望和不满。荒谬的大时代成就了美国文学史上一批杰作:《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五号屠场》(库儿特。冯内古特)……
(二)、电影背景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于12年后(1974年)根据这本小说改编而成电影,由于米洛斯•福尔曼个人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使得这部同名电影似乎有了更为深远和独特的蕴意。也许只有了解导演个人背景才能更好诠释米洛斯•福尔曼不合时宜在70年代的美国拍摄如此一部反体制的电影动机何在。(美国50年代有以艾伦。金斯堡和克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以及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60年代有呼唤“爱、自由、和平”的嬉皮士和花童为表率的“迷惘的一代”,7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则被史学家称之为“享乐的一代”)
米洛斯•福尔曼原籍捷克,犹太教徒的父亲和清教徒的母亲二战死于纳粹集中营,他从小在布拉格亲戚家中长大,毕业于布拉格戏剧音乐学院。(这里同样诞生了优秀的捷克导演史瓦拉父子——“菁菁校树”),其早期在捷克完成的电影作品既显露锋芒,“black peter”(1964)、“loves of blonde”(1965)、“the fairman's ball”(1967)分获威尼斯、戛纳电影节奖项。60年代捷克国内日渐浓厚的艺术创作自由使得米洛斯•福尔曼打算在布拉格一直发展自己的电影事业,但在1968年,随着苏联坦克轰隆挺进布拉格,米洛斯•福尔曼被迫逃亡到法国。这就是现代史上知名的“布拉格之春”。
或许从“布拉格之春”里可以探求出米洛斯•福尔曼赋予本片的另一层深意——不仅只是个体对体制的反叛(个体与社会的对抗),而且尚可看做是捷克对苏联把持的社会主义联盟之反叛!(弱国与强国的对抗)
(三)、布拉格之春
1968年是现代史上的“捷克斯洛伐克年”,这个中欧小国以“布拉格之春”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明星。
1968年8月20日的晚上11点,由苏联国防部副部长,陆军司令巴甫洛夫斯基将军指挥的华约部队的24个师(16个苏联师,3个波兰师,两个东德师,两个匈牙利师,一个保加利亚师。)以闪电战的形式瞬间占领了捷克首都布拉格,占领军冲进捷共党中央大厦,扣押了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捷共第一书记亚•杜布切克,国民议会主席斯姆尔科夫斯基;政府总理切尔尼克也在政府所在地被捕。引得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大发雷霆做出攻打布拉格举动正是因为捷克国内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1953年斯大林去世,标志着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联盟的政治恐怖和强权统制的结束。1956年2月25日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第二十次苏共代表大会上,对斯大林实行独裁专制和血腥暴行的控诉。赫鲁晓夫一边在控诉斯大林罪行的同时,一边相继对社会主义联盟内部的小兄弟东德、波兰、匈牙利国内出现的试图反抗和摆脱苏联摆布的状况派兵镇压。
捷克国内也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声音,一些作家充当了呼唤自由的先锋,在1967年6月27日捷克斯洛伐克第4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党员作家(及我们所熟知的后来写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的作者)米兰•昆德拉提出的“自由与专制、人道和非人道”的话题和瓦丘利克所做的关于政治恐怖和专制统治的话题将会议推向了高潮。反专制,要民主;反斯大林主义,要人道精神;反审查制度,要文化、新闻自由的呼声成了这次大会的主旋律。
时任捷共第一书记的诺沃提尼,是斯大林的真正崇拜者。他处处模仿斯大林:给自己设计了一套和斯大林一样的元帅服;还有,同样尊严地紧闭着嘴,同样拿着一个斯大林式的大烟斗。他对于这次作家大会大为光火,对“传播对社会主义有害的、与共产党格格不久的意见和思想”实行全面反击。随后就开除了几位作家的党籍,将作协的文学报划归新闻部和文化部直接领导,开除了全部19名编辑,限制在报上谈论改革,禁止一些所谓“改革家”公开讲话。
此时捷共主席团成员杜布切克开始反对诺沃提尼的文化专制和镇压浪潮。提倡进行改革,包括政治上的党政分开和经济改革。在经过几次激烈的政治对抗后,杜布切克这位并未掌握着党、政、军大权的政治家因在国内获得大多数人民支持最终在1968年4月成为了新一任的国家领导人。他提出了民主与自由的行动纲领。
同时,作家瓦丘利克也写下了“布拉格之春”里最耀眼的2000字宣言——“统治者的主要罪恶和最大骗局是,他们把自己的专横说成是工人阶级的意志。”、“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威的,并不是人民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是这个制度本身”……
该份宣言引起了苏共极大愤怒,在苏联的主持下,华约五国领导人共同写给杜布切克一封联名信,信上说“反动势力利用了捷共领导的软弱,滥用了”民主化“的口号蛊惑人心,发动一场反对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及其忠诚可靠的干部的运动,其目的显然是要取消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反社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势力把黑手伸向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去,把它们变成攻击共产党的讲坛……这正是反动派能够利用《2000字宣言》的形式向全国发出号召,公开自己的政治纲领的原因。这个声明直言不讳地号召反对共产党和合法政府,煽动罢工和骚乱。因此我们相信,坚决击退反共势力的进攻,保卫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你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任务。”
杜布切克在复信里断然否定了里面的指责。随后双方开始了漫长的谈判和争执。在经历了数轮会议后,并未达成一致。到了8月,便出现了如上情景。在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也可多次看到这位作家谈起“布拉格之春”及苏联入侵。
苏联入侵后不久,布拉格的作家、电影工作者、知识分子等文化人士纷纷逃离苏联军队进驻的布拉格,前往法国。其中就包括本片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二、 疯人院的寓言理论
对于该片的理解最为畅快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破解本片丰富的隐喻及微观的象征,这部分之所以称为寓言理论,是因为这部分引用了一些权威人士对影片象征意义的读解。在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疯人院在福柯那里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经典寓言。我们知道,无论何种机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精神病院,都有其自成体系的一套结构性特征。而片中所展现的疯人院的体系结构,正是“资产阶级社会及其价值观的象征性缩影。家庭与子女的关系与父亲的威严为中心,违法与惩罚的关系一直接伸张正义为中心,癫狂与神经紊乱的关系则以社会和道德秩序为中心。” 不难看出,疯狂与疯人院在于福柯无疑成了一个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寓言。在福柯那里,疯人院与监狱不仅是文明社会的典范,也是西方文化的典范。本片由于独特的选材和在美国影坛上的轰动效应,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引发了人们寓言式解读的兴趣。曾有国内论者在一篇颇有见地的文章 中详尽的论及了影片作为一部反美国现存体制之语言的含义。此论者认为:影片包含着一个由拉查德护士长所指称的关于“秩序的深化”,和由印第安酋长和麦克墨菲指称的“反叛的神话”。此论者指出,占据了秩序/反叛间一项的,是麦克墨菲,“他被封锁在疯人院般的现存体制中,其欲望的核心就是逃离和反叛这一异化的牢笼。而作为这一体制本身所造就而成的产物,逃离和反叛的结局只能被自诩的强权是以惩罚并被剥夺意志和行为的能力。”而占据了非秩序/非反叛这一中立项的,是疯人院的众疯子,他们“构成了一种奇怪而普遍的语义——社会关系”,“他们既不遵从和信赖现存体制的合理和可靠,却又没有能力彻底打碎和逃离之一异化了的秩序。”而作为秩序/非反叛一项之指称的,是拉查德护士长。“作为现存体制的守护神和管理者,其职责和功能就是非反叛,即遏制一切具有反叛意向的人对秩序本身的亵渎、破坏和逃离。”她既是规则秩序的代名词,表面上是以一个治疗者的身份对对疯人们进行管理和治疗,实质上就是对病人追求自由的天性的一种压抑和泯灭,“是压抑和改写疯子般的反叛者”。作为反叛/非秩序,即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叛者之指称的,是印第安酋长,他是影片中“唯一的逃离者”,“他的逃离表征着他本来就不是属于这一现存体制中的产物:实质上,在影片的情节体系中,他代表了一种非美国文化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问候。他的始终装聋作哑、沉默不语,恰好在语义层面上,象征着他与深陷其中的文化秩序格格不入,因而实际上他不接受拉查德的话语权力的管理和改写。正是由于他根本不是这一体制所造就的个体,它才成为芸芸众生中唯一的逃离者。
同名小说以疯人院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由于该片是由六十年代末从捷克斯洛伐克逃往美国的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改编,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间尺度。好莱坞拿他的这一情况大做文章,似乎《飞越疯人院》是影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然而该片中疯人院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缩影的说法是被主流影评人士推崇的说法。其实该片是揭露了美国自己的"家丑"。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正如有的评论指出:"该片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弊病 ──压制人性和束缚自由。现代的管理社会竟如此恐怖,给欧美观众以极大的冲击。"
然而既然界定本片为一部睿智的颇富启示的反体制影片,为什么又会“为体制所赞赏”?既然说他是一部与好莱坞传统电影语言相悖的反神话电影,为什么又会一举夺得奥斯卡五项大奖?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本片结构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三、飞越疯人院的影片结构
(一)、人物分析与人物结构
1、麦克墨菲
墨菲是一个没有患精神病而却无意中闯入精神病院的热血青年。他热爱自由不喜约束的天性导致他的种种反叛行为,导致他把一个原本看似平静、安详的精神病院搞得天翻地覆。在电影中的疯人院里,体现出的是一种被遮蔽的压制,看起来似乎气氛和谐、光线柔和,实际却有着诸多空间约束,更演化为一种精神枷锁,桎梏个体自由的条例规章,麦克默菲轻易地击中看似完美的疯人院静谧世界中的脆弱。一进疯人院,当警卫给他解开手铐,他就开始纵声欢呼,并激动的在警卫连上吻了一下,昭然若揭的这有装疯卖傻之嫌,但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为自由得欢呼。一开始,他就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象其他人那样乖乖地在音乐下吞咽无名的药丸。是墨菲第一个人孤军作战要求能看世界杯的棒球转播,是他第一个试图抬起看似坚不可摧的压水台子,并在失败后说“But I try,didn’t it?”;是他带领大家玩牌、打篮球,给死气沉沉的疯人院注入新的活力;是他第一个爬出去偷开汽车把众疯子带到海边尽情嬉戏,出海钓鱼一段无疑是本片最绚丽的一段,刹那间它动摇了很多固有的偏执观念分崩瓦解,博取了人类心灵深处共同的笑声。自由与快乐潜移默化地疗救枯竭的心灵,疯子们表现出来的生命气息和运动节奏几乎模糊了观众对他们的成见和定义。
麦克默菲破除的是一种仪式,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这些程序都遭到质疑,尽管他显得有些缺乏教养,具有流氓无产者的一切劣根性,但是有两点确是不容置喙的:对自由的崇尚和对弱者的同情。尽管麦克默菲每次的要求都遭到拉奇德的拒绝,但是对于一直机械、呆板地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使得他们在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可以产生新的反应。墨菲显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冲动,他千方百计地让病人们感觉到自由是可以获取的,欲望是应该得到释放的。基于这个信念,率直的墨菲甚至不吝将女友暂借比利,“亲爱的,就一次,把他想象成我就好了”,他两次出逃都为了比利耽误下来,最后被残忍的施以切割脑蛋白的手术,变成不折不扣的白痴。
2、拉查德护士长
拉查德护士长是一个绝对权威的象征,她管理、维护着医院秩序,从影片中她所展露的表情而看,她大多时候都是一副不动声色,端庄威严的神情。她对整个局势的把握游刃有余,她调度着这个规范化世界里的病人们,她熟知他们的弱点,尽管她并不曾从人性的角度去了解过他们,面对病人她从未发出过来自心底的关心体贴。一旦病人对其规章制度有所质疑的时候,她总会狡猾地寻找各种理由搪塞过去。当墨菲要求关小音乐的音量以至于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交谈的时候,拉查德会和蔼的笑着以规章制度不能随便更该为推辞搪塞过去;当墨菲等要求看世界杯电视直播的时候,她又假意民主要求投票表决,众病人在她的淫威之下不敢举手,直至酋长在墨菲的游说下举起手凑够票数,她又以时间已到为托辞拒绝打开电视。
她永远掌握着决定权,每周召开集体治疗讨论会,讨论没有意义的问题。
她有两次明显的露出真面目的表现,一次是在墨菲装模作样的解说一场实际上不存在的比赛,一次是看到比利和埃蒂赤裸的躺在床上。在对待比利的问题上,她又代表了一位恶毒母亲的形象,她面目狰狞的呵斥比利,且用妈妈威胁他,甚至比利在她的恐吓下自杀后她都会冷静的关上门说:“安静下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回到日常生活。”
3、印第安酋长
酋长作为一个从原始森林里走出的少数族裔,他抵制着美国的主流话语强权,作为一个没有精神病的精神病人,他也抵制着正常人组成的管理阶层。于是他装聋作哑,拒绝与任何人交流,处于一种“物欲”状态。其实酋长的心中是很孤独的,他的心中充满了渴望,我们可以注意片中几处细节,当墨菲刚来时跟他说话他冷峻的脸无动于衷;当墨菲准备搬压水台子的时候他充满好奇的看了一眼(或许他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有生命力,有反抗欲念的人吧);当墨菲鼓动大家举手投票看棒球比赛的时候犹豫的举起了手;当墨菲站在他身上翻出院墙那开心的笑容;当墨菲被警卫制服的时候仗义的出手相救;打篮球是有一开始的僵硬变得活跃快乐;当他第一次开口对墨菲说“谢谢”的时候,那一个简单的单词似乎包含了许多,包含了对墨菲的信任、感激与崇拜。
最后当酋长一边说着“我不能这样留下你,咱们走吧”,一边含泪用枕头门闷死已变成白痴的墨菲,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压水台,用它砸破了桎梏,砸碎玻璃,在病人莫名其妙的欢呼声中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院,向着晨光微曦的地平线奔去的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为之动容。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对印第安人的灭绝是美国光荣与梦想之历史的起点,也是一块抹不去的斑点。在《飞》中,酋长作为美国社会的天敌,无疑是影片之表象认知系统的一次成功误导,一种主流话语所实现的谎言效应 。
3、比利
病人比利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式人物,这一形象以他孩子般孱弱、单薄的体型,一对清澈的、时常为恐惧所充满的大眼睛和令人难以忍受的口吃而引动观众无限同情和认同。从片中诸多对话处我们可以看出,比利残缺的语言能力正是他在心理上作为未成年者的指标,是他占有欲强烈的恶魔母亲的造物。他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却因为对妈妈的惧怕而不敢表白。是一个逃避现实、拒绝真相、消极对待生活的角色,他口中不出场母亲带给他无形巨大的压力,其实治愈比利的手段异常的简单,给他一个无须点缀太多爱情的女人,就可以使他告别怯懦的童年,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在狂欢夜后当护士长发现仍怀抱美女酣睡的比利时,当她不再掩饰她的凶悍面目狰狞的时候,呈现在前景中的比利一脸明亮的笑容,他流利而勇敢的说到:“我可以解释一切。”然而阴险的拉查德再次把比利的妈妈拿出来威胁他:“我担心的是你妈妈会怎么想。”已经变成男人的恢复了语言能力的比利再次变得结结巴巴,最终跪倒在拉查德面前苦苦哀求。在绝望与恐惧中他以自杀结束生命。事实上,比利这个角色对墨菲的影响甚大——麦克墨菲的出逃,而这似乎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行动两次被耽搁下来,都是因为比利,并因为比利被永远的耽搁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麦克墨菲正是为了不利牺牲了自己。比利以弱者的身份反衬了强制政权体制下人性的不自由。
4、其他病人
是一群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下麻木生活的人群的缩影。整天在固定的时间吃药、睡觉,直到墨菲的到来让他们意识到原来生活也不是必须一成不变,他们也可以享受阳光、运动、激情的乐趣。强烈的异化感和墨菲的启蒙,他们开始产生对医院的不满,萌动对自由的自觉追求。戏剧性的一幕是,当墨菲向管理船只的人逐个介绍:这些都是来自国家精神病研究所的医生时,他们表现的比医生还像医生。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我不禁想起一个笑话,警察在机场到处搜罗精神病人,忙乎了一天,最后还真找到了三个人,一经调查,结果出乎意料:他们都是精神病医生。当墨菲对着一个关着的电视机进行虚张声势的解说,病人们疯狂的欢呼;当他们乘着渔船满载而归,他们疯狂欢呼;当墨菲带来两个女人和酒,进行告别前的狂欢,他们疯狂欢呼;但是,当墨菲被切除脑白质变成白痴后,他们恢复了平静,只有只言片语的猜测说墨菲已经逃走了;当酋长砸碎玻璃逃出疯人院,他们又一次疯狂欢呼……
关于本片的主题
(一)、反讽社会体制制度的主题
现实社会或者说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就像一个疯人院,而管理者们就像影片中的护士长,以绝对的权威与统治地位来压榨病人们的自尊与激情,假使你不是他们所界定的“疯人”——比如说那个没有教养的麦克墨菲,那么他们最终就会把你变成一个麻木没有反抗意识的“疯人”——通过切除脑白质手术来消除你的叛逆与反抗,以符合他们的秩序与法则。
(二)、关于自由与反叛的主题
墨菲显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冲动,他千方百计地让病人们感觉到自由是可以获取的,欲望是应该得到释放的。是已经麻木太久的病人们重新认识到有些权利是要自己去捍卫的,有些需求是要自己去争取的。
(三)、逃避现代社会、回归原始自然的主题
从影片最后,帮墨菲得到解脱的酋长砸碎窗户,奔向茫茫的晨光微熹的地平线,我们能体味出一个逃避现代社会、回归原始自然的主题。
(三)、于相关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类比
两部影片有诸多相似之处。
其一,两部影片的公人主都失去自由,身陷囫囵。一个被关进了监狱,一个被关进了疯人院。这两个地方并没有太大本质上的区别,特别在影片的表现上也是如此,,身在监狱的,他其实是清白之身,而住在疯人院的他,其实是正常的人。两部影片的主人公在这限制了自由的地方,都有一个知心的好朋友,,安迪的好朋友是瑞德,墨菲的好朋友就是那位身材魁梧的印第安酋长。这两位好朋友,对于剧中主人公的帮助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二,两部影片都揭示了当时美国式的教条主义制的社会体制,这也是我认为两部影片最重要的精神相似的地方。
监狱和疯人院都是被几堵高高的围墙围起来的,人们在其间失去自由。其实这几堵高墙之外,还有着更高更大的无形的墙,影片的表现手法把监狱和疯人院比作当时社会缩影,当时的社会体制限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自由,目的无疑是让所有的人服从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尽管有些思想是正确和鲜活的,但它违反规矩,违反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就是不行。两个地方似乎都是在改造人,但怎样的人才算是真正属于“改造”成功的人呢,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像白痴,行尸走肉般的人,或许才是他们所需要的。
两部影片中都有着这样一个代表统治阶级的人物,《肖》片里面是那位衣着光鲜的监狱长,《飞》片里面是那位永远端庄,表面上永远受人尊敬的护士长,她的古板间接造成一位刚刚在圣诞夜完成“成人仪式”的病人自杀。当墨菲发疯般的冲向她,用暴露着青筋的大手死命的卡住她脖子时,观众心里多多少少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第三,影片的结局都是完美的或者说接近完美,《肖》片的安迪和瑞德都获得了自由,安迪用了十九年时间挖了通道,然后爬过相当于五个足球场般长的下水道。已经不奢望再会有自由的瑞德也终于假释,在那美丽的墨西哥海岸,两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飞》片里的墨菲最后变成了白痴,酋长含泪用枕头蒙死了他,然后带着他的遗志,用强壮的身驱举起他生前没能举起的压水台,砸烂了象征着教条主义的铁窗,向着那太阳初升的地方奔跑而去。
这样美好的结局,都不是轻易得来的,是主人公历经了万般磨难才终换回来的自由。这也是影片所象征的希望。
——来自豆瓣影评
I. 李万年拍的电影有那些
《情殇》,《村小故事多》,《何班主和他的情人》,《家丑》,《小村无故事》,《一代廉吏于成龙》,《三连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