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表现手法
1、写实主义手法
严格地、真实地、客观地、不加任何修饰地再现现实世界。与表现传统意义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对立。风格平实,作者将自己的意图隐藏于作品之中。电影拍摄上摄影机运用相对保守,长镜头是常用手法。
2、麦格芬手法
它表示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是希区柯克最常用的一种电影表现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复仇者、《蝴蝶梦》中的丽贝卡、《迷魂记》中的玛德琳。
3、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属于蒙太奇的一种剪辑方法,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作用是引起悬念,制造紧张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1)电影怎么表现人物性格扩展阅读:
不同时空的例子
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把四个不同世纪,不同区域发生的事,放在一部影片中分别叙述,中间用一个母亲摇篮的镜头连接,表明一个共同的主题,任何时代都有排斥异已的事情。
影片《沉默的人》的尾部,有四条线同时在不同地区展开:剧场正在演出,克格勃追踪,男主角跑,男主角的前妻设法援救他,四条线索齐头并进,共同说明追扑男主角这一情节。
同时同地的例子很多,影片《三十九级台阶》敌人在一座大钟内放了一颗定时炸弹,差一分钟就要爆炸。必须设法使大钟的秒针停下来才能除出炸弹,在这紧急时刻,意大利籍的地质学家机智地跳上大钟,用身体控制住秒针的走动。
与此同时,警察包围了钟楼内的敌人,钟楼下面还有不少围观的群众,这三组镜头围绕着排除定时炸弹这一情节在同时同地穿插进行,把情绪推向高潮。
如影片《南征北战》中,导演用平行蒙太奇表现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造成了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
2. 如何写好电影的人物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意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人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3. 影视镜头中怎样刻画人物性格
特写是局部的刻画人物或事物的景别处理方法。运用这类镜头,能 够准确地传达故事情节,直接地反映出剧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同时,也能间接地影响观众的心理反应,特写不一定只是刻画人物表情 的,手、脚、道具等与剧情有关的物体,只要需要,都可以用特写来表现。
4. 电影如何表现人物心理
1·首先,最直接且自然的,就是台词。比如CBD的精英跟老家的村民随口寒暄一句“我家在66楼,晚上能很清楚的看到黄浦江的夜景,可漂亮了。”表面一句简单的赞美,话里话外的信息量却极高。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欲望,都在一来一回的对话间暴露无遗···
2·与之对应的,是表演的肢体语言。 一笑一颦一回眸,表达的情绪观众尽收眼底,这是最显而易见的。
3·此外次,还有人物内心的独白。 “写信、写日记、讲故事”都能让人物内心瞬间有了话语权,把那些不可描摹的情绪跟观众娓娓道来。
后面的,就属于导演的发挥空间了
3·象征体系。《隐秘的森林》里一整套的隐喻系统,都能对应人物的心境。比如父亲“审问”朱朝阳时旁边烦人的苍蝇。
4·镜头语言。镜头要稳还是要晃?剪辑要慢还是要快?都能传达出人物或沉稳或紧张的状态。
5·声音设计。心脏蹦蹦跳、脑子嗡嗡叫····优秀的声音设计能最传达出最细微的变化,以此呈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5. 影评中人物形象怎么分析
影评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根据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角色设定,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每个人所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说分析的角度也不同。
6. 影视表演:怎么在剧本中塑造人物性格
浅谈电影剧本中类型人物性格塑造
1 引言
戏剧理论家和教育家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剧作中的人物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概念化人物,即作者立场的传声筒;第二种便是类型化人物,“他们”拥有某些突出的特征或一组密切相关的特征;第三种为圆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圆整型人物通常具有性格的多侧面和复杂性。本研究将对电影剧本《亲密无间》中的类型人物的性格塑造进行探讨。
2 人物性格的特点
通常一部电影的视觉冲击力能为一部影片带来商业票房,而只有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独特贡献才能为影片带来艺术品位方面的成就。将剧中人物作类型化处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生活中的现实性格通常都是模糊而复杂的,我们通过剧本《亲密无间》探索类型化人物世界的性格特点,对剧本中的任务按功能和个性分为:叛逆人物、欲望人物及异化人物。
2.1 复杂性
剧本中朱桦有意识的与他的孪生弟弟针锋相对,“就喜欢跟他(白狄)唱反调,证明自己比他强,因为在他眼里,白狄总是能得到一切,而他什么都没有,他嫉妒他,从少时一直持续到现在。但这既幼稚又毫无根据,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只是成功者着眼于寻找解决的办法,而失败者却怨天尤人,紧盯别人的光芒。虽然不想承认,可朱桦属于后者,他口口声声地说他爱母亲,却把造成自己不幸的责任全推到她身上,尽管明白她当时完全是迫不得已,而且白狄和他如此相像,她根本不是有意丢下朱桦的。”这一段画外音交代出朱桦这个“叛逆”人物性格特点的根源性,他的无理取闹、口无遮拦都有着这个人物的儿时背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这是塑造“叛逆型”人物常用的手段。
2.2 独特性
白狄在剧中被塑造成一个“冷面鬼”,既往是个心狠手辣,没有心的嗜血杀手。一个阴郁的杀手却对身边单纯的如白纸一样干净的同时蓝彬产生了异样的情愫;而处处与他作对的孪生兄弟朱桦问他“你恨我吗?”白狄说“我从来就没恨过你,是你在恨我”。冷面杀手面对亲情时也也流露出温暖的一面,他依旧认为血缘是最深刻的羁绊,出生就注定了,一辈子都改变不了。我对白狄这个人物性
格做了双重性处理,以内向化的艺术视角,将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相结合,突触表现非理性心理,使人物性格内涵更加丰富,风格更趋鲜明。
2.3 变化性
运用内心独白、心理分析、自我解剖等手法展示剧中人的内心世界、灵魂轨迹、心理矛盾和内心冲突。我们从情感角度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剧情变化的。Martin认为情感可以是性质(quality),过程(process),也可以使评论(comment)。剧中每个人物性格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顺着情感这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主人翁性格的多面性也就是变化性,比如说叛逆人物——朱桦,因嫉妒孪生兄弟的光芒而与他针锋相对,在得知白狄其实一直都没有在恨他,在白狄内心一直把他当做亲人,叛逆人物性格特点开始发生变化了,同时也推动者剧情进一步的发展。
阿锲尔曾经说过:“有人不满意一个人物从头至尾总是抱着同一的态度,这种人物其实并不能算是人,只是两三个特征的化身,这些特征在出场十分钟内疚已表现无遗,以后便只是不断的重复再现,正像一个循环小数似的。该剧本中我认为也有被塑造的过于单一缺乏变化的角色,比如蓝彬,这是个跟剧中其他人物相比而下显得简单、幽默而善良的普通上班族,便是缺少了人物性格变化的塑造。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关于他周围的阴谋一无所知,自以为是继续过着他的貌似平和的生活。而当所有真相都解开在他面前时他依旧保持惯有的性格特点,我认为这个人物的塑造是不完整的地方。
3.1 情节塑造法
情节就是一个特定的性格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应和外部行动。是作者对生活观察、概括、提炼和加工后的支架,用以进一步塑造人物和体现主题,它在剧作中依赖故事而具体化。剧情围绕着蓝彬背后身世、遗产、谋杀、爱情等相关主题剧中陆莉、蓝彬、白狄、朱桦等各种人物的查差异和斗争构成全剧的矛盾冲突,从而交代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线索。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冲突和行为而体现,只有在全剧冲突的框架中去研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斗争,研究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特征。剧中陆莉这个聪明的女主人公对自己和被自己抛弃的前老公都有一种无理由的掌控,而剧情一步一步的前进,真想一个个揭开的时候,才发现远远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那个曾经对自己无
比深爱的男人,可以随时轻而易举地回到他身边并将他虏获,事实并非如此,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最后一无所有。不断的情节交代使陆莉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更加丰富而独特。
3.2 特征塑造法
要塑造出具有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要善于从貌似相同的人和时间中抓住这一人物透过细节表现出来的特征,借助这些特征把握人物精神上的内在特质,运用想象和虚构,创造出强化及突触这些特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别出心裁地给任务加上一些怪异的癖好、离奇的言行,如本剧中对陆莉的塑造,“扎着两个高高地羊角辫,头发染成樱桃色。一张粉扑扑的圆脸,化视觉系的浓妆,尽管蹬着一双高跟绊带鞋,身材仍然显得娇小。(装出可爱的嗓音对以奇怪的姿势躺在地上的尸体说):对我的服务还满意吗,田纳先生?”;“服务员把嘴凑到领班耳际:陆莉是蓝彬的前妻,虽然和他年纪相当,但总打扮得像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等,这样用脱离实际的猎奇来代替人物的个性,搜罗离奇古怪的言行习惯,从外部贴到某个人物身上显然是不可取的。特征性塑造法应该努力使人物形象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独特性。
3.3 语言动作塑造法
人物性格在语言上的表现和在行动上的表现同等重要,“唇枪舌剑、“伶牙俐齿”、“人言可畏”,说话人物的性格语言便能艳如其人,呼之欲出,不单能通过语言折射出人物的身份、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社会地位,读者也能通过语言的外延去引申思考社会背景。电影剧本不同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形式,它用文字塑造形象,描写场景,反映生活,并最终为电影拍摄提供蓝本,是一切影片拍摄的基础。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必须结合电影艺术的特性,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在《亲密无间》剧本中对蓝彬的语言塑造很成功,如“蓝彬:因为你是个机器人,只需要定期上点机油,充点电,就能照常工作。你的制造者十分失败,甚至忘了给你分配容储存情感和幽默感的硬盘空间。我为你感到惋惜。他耸耸肩膀:回头见。”;“蓝彬受不了的翻了翻白眼:我在你眼里是什么,老幼孕残病?拜托,要是你是我手下的实习服务生,跟我说这种肉麻话我早把你耳朵揪下来了。”等
这些生动幽默的语言塑造了蓝彬这个可爱而又单纯的性格特点。读者在阅读剧本时,应能“看见”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听到”这些画面中的声音;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电影剧本的每个人物动作与每段场景,都要求画面化。这是电影艺术的审美特点决定了的,也就反过来要求剧本的文字写作,达到画面化或画面感为好。
3.4 场景塑造法
在一部电影剧本的创作中,剧情、角色、场景是最基本的要素,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密不可分,共同服务于科幻艺术创作。一般情况下,角色是主体,剧情是主线,场景设计服务于角色与剧情,场景可以给角色和剧情发展提供舞台,并阐明剧情发生、发展所处的时间与空间背景,表现特定的时空背景对整个故事发生的影响。
每一场戏、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情节点和故事点都必须构建,打好基础,然后再合适的时机来完成它。古德曼认为场景间的“晚进早出”。意思是在很多场景里(根据情节的目的)最好能在最后一个可能的时机再切换。
在《亲密无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精彩的场景切换,如那场朱桦试图谋杀蓝彬的场景——“朱桦乔装的白狄的眼神比起平时的冷淡更添了几分阴郁和强烈的杀意,她另一只空闲的手伸进大衣的内口袋里,掏出了一柄亮光一闪的匕首。蓝彬挣扎得更加剧烈。朱桦朝他心脏的位置举起武器—”,带着紧张感和悬念离开,场景切换到律师办公室,“办公室里静得像口棺材。阳光透过百叶窗,投下一条条被打断的阴影。宽大的书桌后,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坐在旋椅里,专心的翻阅着一本文件,黑框眼镜后的眉头紧锁着。陆莉越过桌子坐在他对面,双手撑在身体两侧的椅子边上,蹬高跟鞋的双脚在地上蹭来蹭去。回头看到蓝彬,她露出一个欣喜的笑容,"你来了,亲爱的,我真高兴!"她旁若无人的搂住他的脖子,在他的唇上轻啄了一下。”紧接着场景再次切换回来“砰!子弹打在金属上清脆的声音。刀子被震飞出去,不偏不倚的插在蓝彬脑袋上方。镜子里出现了一个洛莉塔打扮的陆莉。陆莉咀嚼着口香糖:我还以为你退休了,苍狼白狄。陆莉把枪口对准朱桦:放开他。”这样的场景切换正符合“晚进早出”的原则,这能
产生良好的阅读感受,也能推动故事前进。
4 结语
类型人物的特征如此鲜明,以至于不善于观察的人也能从他周围的人们中看出这些特征。贝克认为,类型的性格化石依靠一种虚假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点,或者一组密切相联系的性格特点来加以充分表现的。类型人物在今天还大大地存在的原因如下:①人物性格特征有限并且鲜明,这样就易于观众领会和把握。②这样的人物容易创造,更容易编写。③闹剧和情节剧看重的是情节的戏剧性,这样的剧本哪怕它缺乏人物的个性化,观众仍然对同样的故事百看不厌。通过对剧本《亲密无间》类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塑造方法的研究对影视剧本的创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7. 影视作品是如何塑造那些深入人心的人物的
我觉得外貌服装环境行为特点和拍摄画面都是塑造人物的一部分,例如电影《教父》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深入人心,为了更加细致的刻画出教父这一形象,马龙白兰度口腔中塞上了棉花,这样脸部咀嚼肌显得非常发达,咀嚼肌发达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非常的凶狠。
8. 电影中各种镜头所表达的意境还有怎么去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刻划的淋漓尽致
特写是局部的刻画人物或事物的景别处理方法。运用这类镜头,能 够准确地传达故事情节,直接地反映出剧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同时,也能间接地影响观众的心理反应,特写不一定只是刻画人物表情 的,手、脚、道具等与剧情有关的物体,只要需要,都可以用特写来表现。
这种镜头,主要是表现人物眼睛和头部的神态,应当注意的是通过 人物表情、手势、动作来表现情绪,所以必要的画面提示一定要做,而 且要做足,动作幅度的大小,包括其他辅助烘托气氛的水、雾、烟、云 等动态趋势,否则带原画画出来后,就会留下很多遗憾。 另外,要注意周围环境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关系,角色与背景的透视 变化关系,以及主要角色与周围环境的气氛是否融洽等,把握好这些, 就能比较轻松地处理和运用近景镜头了。
中景的画面一般都是选取人物膝盖以上或人物的大半身。主要表现 的是人物的半身动作,同时也是把环境等多种因素考虑进去,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表情的变化,是一般叙事和表演场面中比较常用的镜头。 全景是每一场剧情发生的主要场景,所以在设计全景景别时,要把 其中的每个细节尽量详细地表现出来,以便让人们对这个场景有较为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