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没有关于近期的电影的评价,100字左右,用在校园广播中。急!!!!!!!!!
关于新电影《万箭穿心》给您本人的评价,如下:
主演颜柄燕在这部电影中为大家呈现了绝妙的演技,凭此部电影再次登上影后的宝座指日可待。有些评论说到此部电影,都褒奖无比,称其为难的佳品。的确剧本的写作细致入微,人物塑造也算准确。拍摄粗糙,焦点常虚,观影很痛苦,这个虚焦不是放映所致,因为字幕很清晰。好说说我的观点吧。
女主角自从搬进新屋后,满以为幸福开始了,恰恰相反,接二连三迎来的是丈夫提出离婚;她跟踪丈夫发现了第三者;在气急败坏的无奈下报了警;丈夫的被抓导致丢了官位;汽车厂裁员丈夫因为名声已坏被迫下岗;丈夫绝望之下跳江自杀了。这一连串的打击还不算,婆婆的严厉,儿子对父亲死因的不明全部赖在妈妈身上,以至于怨恨之情日益加深。丈夫死后,婆婆和儿子的生活全部仰赖女主角,她本已下岗,只能靠拼体力当“扁担”来支撑这个家。一晃十年过去了,儿子要高考,婆婆逼着女主角躲起来不要回家以免影响儿子复习。当儿子考的状元后,女主角以为总算熬到头了,摆开饭桌庆贺一下,得到的却是儿子没有称呼的“你明天开始就不是我妈妈了,我不用你养活了,因为我有奖学金了”绝望的妈妈欲哭无泪。最后,在交出房本后,她独自一人挑着担子离开了这个风水不好的“万箭穿心”的屋子。迎接她的是个社会的无业混混,开着辆破车,去过她那毫无目的的下半生。
看完电影后,压抑之情不言而喻。社会的进步在这里在人物的身上没有任何踪影。只有下岗这个社会现实起着巨大的作用。似乎,她的悲剧完全是由于她的性格导致的,再就是编剧所说的房屋不吉利。且不说是啥导致了这样的悲剧,只就观影给予观众的感受就是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没有希望,生活可恶,可憎。生命那样无助,不可爱。无奈和绝望充斥整部电影始末。你说是关怀下层人们生活吗,那是抬举了编剧等主创。关键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这样的悲剧人物,他是有代表性的吗。那么,您给出的解决之道是啥?您们不是指望大家都来骂社会吧?一部电影要对社会大众负责,就是要给人一希望,使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期待,只是一味的猜忌,抱怨,劳累,付出没有回报,人还活着干嘛?美国大片之所以被全世界人们接受是在于它总能给人以力量,总是在观影之后更加热爱生命和生活,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明天。这部电影离这个目标差的太远。说句难听的话,即便是揭露现实这部电影也不具备典型性,因为不是每一个女人都那样倔强。
⑵ 对中国电影的评价500字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对中国电影的评价”作为主题,可以用过去的国产电影和如今的国产电影作为对比,然后举例出自己看过的几部电影作为例子进行评价,正文:
说到中国国产电影,十年前的我会对其嗤之以鼻。经过了十年的酝酿,十年后的今天再谈到国产电影时,我心中的感情只有遗憾。
要说国产电影到底是给我留下了些什么印象,那我的话就多了。
首先看看20世纪,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大陆内地拍摄的黑白爱国片,高还原历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爱国精神。看完往往使我热泪盈眶,由内心散发出一种使命感。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影片本身没有缺点,但没有看点。最终某些幸运的也只能沦历史老师用来教育学生的科教片。大多数都变成了历史的尘埃。
再接着我就想到了香港电影。比如周星驰的系列电影,但他拍的大部分都是喜剧片,能留下来反复品味的实在不多。他是个好演员,但好电影考的不光是演员。香港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大部分都一个样,没有什么新意。不过这是建立在21世纪的观点。在当时香港电影火爆整个大陆。只可惜现在能用来回味的经典却是屈指可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中国的动画电影享誉全球。但是后来动画被视作小孩子看的东西,根本不被重视。
到了21世纪初,大陆的电影质量和数量都有了不小提升。但因为资金技术等的不足,在科幻片方面,特效技术的缺乏使中国一直没有像样的科幻片。因为相关部门的限定,恐怖片也被打压,动画片更是惨淡。能让我留下印象的电影几乎没有。
到了最近几年,我看了一下所谓的高票房国产电影。12年比较火的是一个叫《人在囧途》的喜剧片。我个人不讨厌喜剧片,但我始终觉得一个没有内涵只靠把人逗笑就完事的电影绝对算不上经典。
13年的《西游降魔篇》,可以说是既有新意又没有新意。它确实演绎了一个崭新的西游世界,但还是西游,一个被拍烂的作品。再怎么有心意的剩饭也只是剩饭。
14年有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叫《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次剧情上不仅没有新意还特别无聊,最关键的动作戏一笔带过,唯一的看点就是美国多少年前就能做的特效。这种无内涵,无剧情,不搞笑的电影我是真的不知道哪来的高票房。大概是他们的宣传片做得好,再加上人们开始有钱了,开始找乐子了。
16年,周星驰拍了个叫《美人鱼》的片子,票房高是为了表示对星爷的尊敬,但正如我一开始说的,他是个好演员,但不是个好编剧。作为喜剧片一点都不好笑,如果一部电影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好谁会去探究它的深层意义?
17年的《战狼2》,我只能说很难评价,在战场上接吻没人打我也就不说什么了。但可惜的是,这种完全不科学的英雄主义电影我在上个世纪的美国电影中已经看够了。也许战狼表现确实不错,但我确实看不到美国某些电影中那种放飞的想象力以及深刻丰厚的内涵。
还有某些国产电影我都不想说什么了,就比如《爵迹》。从头到尾有几个原创的设定?而它的票房却硬是靠几个大牌演员给扯上来了。
最后,我个人觉得中国也许并不缺电影方面的人才,但是文化局的限制是真的很严格。个人觉得如果能像国外一样把分级制度做好应该会好一点。
⑶ 评价一部电影时,除了激动人心,感动,还可以用什么词语
从演员的演技评价:惊艳、演技精湛、人物塑造完美、对人物的心理把握到位、突破性演出
从剧情评价:扣人心弦、紧张刺激、悬疑迭起、让人感动、发人深思、
从制作效果评价:画面唯美、色彩鲜明、制作水准精良、剪辑快速、
从电影的整体效果:大片、票房口碑双丰收、里程碑的意义、很垃圾、烂片、精品、
⑷ 电影观后感老师怎么写评语
看得很仔细,也有自己的感触。文章写的很好,希望继续努力。
⑸ 影评:给一个电视剧或者电影的评价 要求理由全面 急
《加勒比海盗2》的影评 事实证明,疯狂搞怪的海盗比上天入地的超人更善于抢钱,不到几天,票房连创高峰,实在让人有些瞠目结舌。加勒比海上这位放荡不羁,行为怪异,荒诞离奇的杰克船长,依旧魅力非凡,势不可挡,虽然倒霉依旧,海上纵横不久,便又被投如监牢,不过他仍然智慧不减,凭着一副棺材,一只死人的手骨,又逃了出来,杰克船长的生活,依旧自由自在…… 一、特效影音大跃进 比起《加勒比海盗1》,《加勒比海盗2》让我们更彻底的过了一回影音瘾,迪士尼再一次显示出它的财大气粗,在影片中大玩特效,硕大无朋的章鱼,人与海鲜混合体的海盗,精雕细琢的海盗船……在大气而刺激的音乐里,彰显着迷人的魅力,而梦幻如《魔戒》系列的海面,在烟横雾锁之中也独具韵味。爬满灰色珊瑚朽木,面目狰狞,攻击力特强的“飞翔的荷兰人"号,更给我们带来非一般的趣味。 海魔戴维·琼斯的章鱼头可算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基本上把他一副穷凶极恶写在了脸上,而他手下那一堆虾兵蟹将也是风格迥异,魔幻离奇。制作者充分发挥了他们过人的想象力,塑造出来的新品种,不亚于《纳尼亚传奇》! 最让人惊心动魄的,莫过于戴维·琼斯那只巨大的宠物章鱼,在皇家战舰爱丁堡号上肆虐的时刻,其超强的破坏力,实在是叹为观止,只是苦了刚刚升官发财的诺林顿先生,好好的一艘船,竟然被生生弄碎,永沉海底。 二、神秘怪诞气息愈浓 影片从始至终,如同海上的迷雾般,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色调也比第一集少了许多亮丽,却多了些许幽暗,海鲜们的来去无踪,吉普赛女巫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预言,杰克船长前途未卜的命运,都让人一头雾水,但却兴致勃勃,很想进一步探个究竟。 电影始终在吊人胃口,虽然大家都在争夺那一颗海魔之心,但究竟那颗心的效果如何?我们依旧不得而知,而海军那边似乎也开始蠢蠢欲动,到底下来海盗们的命运怎样?我们也无从猜测。 影片的结局也费人思量,当最后女巫说海盗们必须有一位英名的船长时,从楼上走下来一个人。本以为应该是死里逃生的杰克船长,最终却是第一集中人人鄙视的巴伯萨船长,还有那只令人头疼不已的小猴子,实在让我惊讶,不知道导演究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三、人物主次兼顾,错落有致 在处理人物戏份上,《加勒比海盗2》无疑是出色的,每个人都能各展所长,但又不会如《X战警3》般主次不分。 杰克船长的戏份控制得恰到好处,再多下去,就有独角戏的嫌疑了。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演绎着自己的神经兮兮,还有令人捧腹的“聪明"。这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属食人岛上的情节,他先是大摇大摆的坐在被神秘咒语浸泡过的交椅上,过了一会首领的瘾。继而却被捆起来,差点变成“烤鸭"。而当他逃亡时,身上背着那根挂满蔬菜瓜果的竹竿,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小铁匠威尔和靓女伊丽莎白自然也不甘寂寞,莫名其妙地被杰克船长这个海盗朋友拉下水,相继出逃。威尔这回可算是感情丰富,应接不暇,先是救未婚妻,后又为救父而忙得不可开交,也因此被有点自私的杰克船长卖了一回“猪仔"。伊丽莎白在这集更是风头正劲,舞起双刀来虎虎生威,狂切海鲜,快意非常。至于第一集中那两个喜欢干坏事的肥瘦海盗,却依旧死性不改。 总的看来,影片各个人物都能有所兼顾,在其间显现自己独特的作用,海盗们的自私、贪婪、残忍跃然纸上。特别是后面海岛上抢夺海魔之心的时候,可谓热闹火爆,杰克、威尔、海军官员之间的三人舞剑,戴维·琼斯那群海鲜兵将的四处猎杀,肥瘦两海盗的继续作恶,都让我们心情振奋,而“黑珍珠"号上,大家齐心协力斗章鱼的场面,更是心惊胆战,此时去而复返的杰克船长,更又一次让大家见识了他的英明神武和临危不惧…… 四、过犹不及 平心而论,个人认为第二集的《加勒比海盗》不如第一集般清新迷人,影片的特效以及视觉冲击力,都比第一集震撼许多,但却有故弄玄虚的嫌疑。这些特效,对于好莱坞的电影来说,只是个技术活,不算什么新鲜的东西,甚至让人有些麻木了,所以不能成其为优势。相反第一集中更注重细节的描述,人物之间的情感也来得符合逻辑一点,而第二集在大玩特效的时候,似乎让许多可以刻画人物性格的场合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特别是面对章鱼的威胁时,除了眼花缭乱,人已经沦为脆弱的道具了。 基本上影迷们之所以追捧《加勒比海盗2》,一方面出于对第一集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对强尼·德普的期待。他在第一集中演绎的杰克船长,是一种难以言语的酷,有些幽默,有些倒霉,有些智慧,又有些神经兮兮……这种形象前所未有,让人耳目一新。不过这一集中的杰克船长已经基本定了型,虽然依旧那么英明神武,自私中不乏善良,不过都不算什么新意了。除了让大家怀怀旧,搞搞笑,实在也谈不上创新。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前面的卖座可以理解,但能持续多久?就值得怀疑了。 影片在特效和音乐上确实能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好莱坞影音的非凡,但似乎有些场景来得过分了些,那只巨大章鱼,总是让我想到前不久的另外一部好莱坞影片:《章鱼东河惊魂》,震撼是被震撼了,但似乎感觉起来格调部队,恐怖气息浓重了点,不像《加勒比海盗》以往的清新。而影片的海鲜造型也让我有些无所适从,怪诞是怪诞得很,但是缺乏美感,经常吐着粘呼呼的口水,实在让人有些反胃。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看第一集中的骷颅之舞,奇特里不乏优雅,舒服许多。 这部《加勒比海盗2》本身就只是个过渡的桥段,所以留下许多吊人胃口的谜团,人物性格也似乎没有完全定下来,虽然享受了快两个小时的影音,最后仍得不到结果,有些可惜,看了大半天,原来还等下回分解。
⑹ 对电影的评价
(1) 既然刚刚说了《一一》,那我就从台湾新浪潮大师--杨德昌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是杨德昌耗尽心血的一部作品《一一》开始吧,整个故事始终充裕着那淡淡的阴郁情节。杨德昌在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人们的困惑,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传统,关于道德。然而事实上镜头背后的他也是困惑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得到的真是幸福吗? 一生有这样一部作品,可以安息了
里面的经典台词我COPY如下:
(1) 我考上电机系那天,我爸很开心,我妈很开心,你也很开心,而我呢?我反而是最悲哀的人。
(2) 你看,这些年,我这么辛苦,我这么努力,我从早忙到晚额,NJ你知不知道,我一点也不快乐!
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怎么会快乐呢?
(3) 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鄙人的眼泪一下就...)
(4)我怎么跟妈讲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我一连跟她讲了几天,我每天跟她讲的一模一样的,我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几分钟就讲完了``````我受不了了,我怎么只有这么少,怎么这么少呢,我觉得我好象白活了,我每天`每天`我每天像个傻子一样,我每天在干什么,假如,我有一天跟妈一样……”
(5)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6) 你看的到的,我看不到,
我看的到的,你也看不到。
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
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
可是我想知道,她在难过什么,我从后面看不到啊
(7)我靠,我连我的初恋情人是谁都忘了,居然还记得你的
(8)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我们在电影里面得到的经验至少是我们自己生活经验的两倍就对了
(9) 人是不可能让另外一个人去教他怎么活下去,怎么过日子,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么?
但是偏偏这个人,是我最爱最爱的人
总结:这绝对是一部不能错过的好电影,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穿插少数喜剧元素的大悲剧,也许我的心态已经和洋洋一样开始老了...
(2) 再见列宁
淘碟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部叫“再见列宁”的D9,当时那一瞬间脑袋充血(我想身在这片土地的国人或许有人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原因自然大家清楚),匆忙回家看了这部名字比较彪憾的影片后,被感染得完全说不出话来,看着片子中那些充满喜剧因素的情节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感觉到的只有无尽的辛酸和感动。
再见列宁以喜剧的方式展示着一个儿子对于母亲强烈的爱.他的母亲一辈子都活在共产主义的信仰里,一次无意中发现自己儿子居然参加反社会主义示威活动直接被气晕过去,在医院里昏迷了8个月,但是在这个短短的8个月里,东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各国商品和文化蜂拥涌入东德,以前的那个国家和生活方式再也回不去了,可处在昏迷中的母亲对此一无所知。母亲苏醒后,在医生的告诫下,为了不刺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母亲,儿子使出浑身力气拼命制造着以前的东德还存在的假象,可是外部的世界却在飞快地变化着,为了制造这个巨大的谎言,儿子费尽心机得重新布置了母亲的房间,除去了一切来自西方的时尚文化和产品,并雇用两个以前的少先队员为母亲唱那些被遗忘的歌,他翻遍了垃圾桶疯狂收集那些还贴着东德商标的瓶瓶罐罐,最后儿子又搞笑得炮制了曾经的那个英雄宇航员成为东德的总统,宣布东西德统一,柏林墙倒掉的新闻,母亲在幸福中死去...在这样一个社会巨变下的小家庭却通过一个随时可能被揭穿的弥天大谎上演了一个生离死别的感人故事!
再见列宁,一个这样让你联想到政治的电影名字,而且在电影中政治无处不在,但这却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电影。小人物的命运,只不过是政治斗争中一个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棋子, 却可以被演绎得如此生动如此深刻, 这就是对人性中美的一面的赞美,儿子为了母亲,是如此执著,他为妈妈做的每一件事放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难以实现的.他却那么轻松且快乐的坚持得做着。需要提出来的是再见列宁的电影配乐非常好听,本片的配乐正是担纲《天使爱米丽》配乐的法国大师级人物Yann Tierson,本片的电影配乐CD也值得收藏!
(3) 黑店狂想曲
这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让 皮埃尔若干年前玩出的一部经典黑色幽默影片,在一个虚构的经济萧条年代背景下,人人自危,甚至要以人肉为食物赖以生存。一个极其破旧的大楼里, 房东是一个磨刀霍霍向新房客的屠夫,在这幢楼还住着各式各异充满诡异色彩的若干房客:会拉大提琴的房东女儿,吃蜗牛为生的男人,屡次自杀失败的女人,吹安全套发牢骚的房客,被自己的枪炸死的邮差,热衷于恶作剧的小鬼,总把事情搞砸的穴居人等等等等。这个时候一个失业的小丑来到这里,人人都想吃了他,然而房东女儿却爱上了他,结果演出了一幕幕荒诞可笑的故事,最后这个大楼开始陷入了无序的混乱和崩溃之中。
一个好的黑色童话故事,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导演,一批职业素养非常高的演员,你还要求什么呢?整部影片充分展示了导演对镜头的驾驭能力,甚至配乐,剪切都极具功力。有一些非常经典的片断成为后来许多导演模仿的源头。屠夫在弹簧床作爱引发的好几个桥段,从配乐、节奏到镜头的剪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堪为天成,这段剪辑还替这部片子赢得了当年的恺撒电影奖的最佳剪辑奖。最后别忘了屠夫的那句话:生活是美好的...
⑺ 求电影评语
《不能说的秘密》 正如Jay的歌《简单爱》唱的一样,始终带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的影片描绘的正是一段非常真实的爱情,没有什么轰轰烈烈,这正是爱情的真谛,简约而不简单!
⑻ 电影评价怎么写
电影评价可以通过对演员表演,影片剪辑,剧情等方面做出评价,更全面和客观。
⑼ 对于一部电影好坏的评价标准
还记得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一书提出,应该把一部电影看作是一个整体,尽可能把形式纳入考量的范围,他提出了三个标准,分别是:coherence,complexity,originality。中文大致可以翻译为:一致性,复杂性和原创性。
当然,这个说得非常学术也不易懂,从专业人士的角度出发,这种表述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内涵和标准。
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影片,了解到这个世界更多的方面,能够从影片中看到更多的人生常态。也希望一部影片带给我们的,绝非是浅显通俗的内容,比如笑完之后是否有感触,看完之后是否带来思考。如果一部影片,内容肤浅,笑完为止,那就算不得一部好片。
⑽ 写正能量电影的评价100字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子,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它靠什么吸引我们?
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或许叫敲凿出了一条小隧道更合适,那个榔头实在太小了)。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
不过我觉得这个情节明显是戏剧化的,这只是导演在情节安排上的需要,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赎”最终成功了,否则整个情节和主题难以为继。所以有人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反映的其实是“希望”对于人是多么宝贵。是的,片中直接讲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说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许这正是作品和导演想告诉我们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free。”这句话已成名言。
对我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打动我的地方不仅于此。
先说说我对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个鲨堡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
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象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我称之为鲨堡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当然是关键人物,我认为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电影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鲨堡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鲨堡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鲨堡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鲨堡,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人们一定会说“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练”云云。但是,和现实中的那些所谓“智者”一样,尽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鲨堡的本质,但他没想过去抗争,更不用说是影响和改变别人,他只是顺应鲨堡的规则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汤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鲨堡的,他和安迪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在安迪的帮助下为之努力,可是他年轻幼稚不懂自保,结果在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候,因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诺顿和海利谋杀。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说他们是“禽兽”,是鲨堡这样一个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鸡奸狂,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安迪数次惨遭其毒手。博格斯他们虽然不是鲨堡统治者的一分子,但他们是统治者威胁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汤米被诺顿和海利谋杀之后,安迪拒绝为诺顿洗黑钱,诺顿就曾以此威胁。但博格斯最终也是因为欺负安迪,影响了诺顿和海利们的贪污而被打成废人。
当然还有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鲨堡度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获得了自由,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鲨堡扼杀,属于他自我的世界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最终他只能选择从这个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消失。为什么要安排老布这样一个人物呢?我觉得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安迪出现,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绝大多数囚犯们的未来。他是不是也象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的未来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们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说是一个“Strong man”,而安迪则是一个“Great man”,他救赎的不仅是自己,他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实际上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我感觉相当突兀,这说明神乎其神的逃狱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且瑞德告诉了我们,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诺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说,尽管安迪已经做好了逃狱的准备,他也没有马上逃走,虽然他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鲨堡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者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鲨堡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长为诺顿们洗钱,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比如当安迪头一次利用理财特长为海利做事时,所要求的只是让海利请难友们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着看着瑞德和赫伍他们喝,别人都不懂安迪为什么这样做,瑞德明白,因为那一刻安迪让他自己和别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再比如建设监狱图书馆、教汤米识字和帮助他考试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监狱广播为众人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幕,那个情节非常恰当地体现出,安迪的救赎确实对鲨堡众囚颇有意义,而安迪也是一个真正的救赎者。特别是,当诺顿和海利们站在门外向安迪发出警告的时候,安迪却面带微笑地把留声机的音量调到了最高——可怕的惩罚就在门外,但是安迪没有退缩。这是真正的勇者!一个伟大的人!以至于我有这种感觉,安迪来到鲨堡压根就不是作为囚犯去的,而是作为救赎者去的。
写到这,可以回答以下问题了:《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是什么如此打动我?又为什么如此打动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对人性的摧残。片中多处对此有篇幅或长或短的提示。长的如老布这个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语,他在假释后,不用向谁报告请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习惯,“一滴尿都挤不出来”。再有象其他犯人,对于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让海利甘心请犯人喝啤酒,放歌剧给犯人听,甚至每一个和狱方对话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们觉得安迪的所作所为真是难以想像的。这样的情节,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对‘institutionalizing’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而作者把所有我认为正确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点:
首先,对人生要保有希望,永远不弃。前面说到了,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说:“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还有一个情节我也觉得说明了这一点,再进鲨堡的前几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几次毒打和轮奸,但是在这样的黑暗生活下安迪并没有沉沦,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安迪心中获得救赎向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断的给予着他希望。(连理想和希望都没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尸走肉,不管他富可敌国还是贫无立锥。)
其次,要有足够的勇气。安迪首次面对海利时;面对莫格斯们的侮辱时;特别是为犯人们播放歌剧时,做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对着生死考验,但他毫无惧色,没有勇气怎能做到!(有理想而无勇气,那这理想几乎等同于无。)
第三,要有坚持行动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书中的小榔头,用近20年时间凿出一个逃向自由的隧道,没有毅力是绝对不行的。此外,坚持六年如一日的写信给州议会争取拔款,为犯人们建图书馆也是片中着墨较多的反映这一点的情节。(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梦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动的智慧。这一点不必多说,相信看完全片,你会在心里赞一声安迪的才华和智慧。他的计划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赎并处罚诺顿与海利们,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气、有毅力,却没有智慧,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败。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