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3D电影
即立体电影
1953年5月24日立体电影首次出现,为了把观众从电视夺回来,好莱坞推出了一种新玩艺儿--立体电影。戴着特殊眼镜的观众像在观看《布瓦那魔鬼》及《蜡屋》这类惊险片那样,发现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车及魔鬼的后面。从而为我们带入了立体电影的时代。
原理介绍
基本原理
立体电影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下景物的双视点图像,再通过两台放映机,把两个视点的图像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显示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体影像,就要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图像,右眼只看到右图像,如在每架放影机前各装一块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
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观众使用对应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镜观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看到立体景像,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互补色、开关、柱镜、狭缝光栅等都是在保证左眼看左图,右眼看右图这一基本原理上的几种屏幕观看立体的不同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屏幕上看立体的方式会更多。
原理解析
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两眼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立体电影的原理即为以两台摄影机仿照人眼睛的视角同时拍摄,在放映时亦以两台放影机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银幕上,以供左右眼观看,从而产生立体效果。
拍摄立体电影时需将两台摄影机架在一具可调角度的特制云台上,并以
符合人眼观看的角度来拍摄。两台摄影机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为哪怕是几十分之一秒的误差都会让左右眼觉得不协调;所以拍片时必须打板,这样在剪辑时才能找得到同步点。
放映立体电影时,两台放影机以一定方式放置,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在每台投影机的镜头前都必须加一片偏光镜,一台是横向偏振片,一台是纵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这样银幕就将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观众观看电影时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镜,左右镜片的偏振方向必须与投影机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过滤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立体视觉。
利用人的双眼视角差和会聚功能等特性拍摄的放映时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普通的电影或照片都是一个镜头从单一视角拍摄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如近大远小、光线明暗)产生空间感。而立体电影则是由从类似人两眼的不同视角摄制的具有水平视角差的两幅画面组成的,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幕上呈双影,通过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观众左眼看到的是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的是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于是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观众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后深处,有的脱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采用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的立体电影受观众厅座位区位置的严格限制,观众头部不能随便移动,否则立体效果消失,因此观众感到异常不便。在戴眼镜观看的立体电影中,广泛采用着彩色眼镜法和偏光眼镜法。彩色眼镜法是把左右两个视角拍摄的两个影像,分别以红色和青(或绿)色重叠印到同一画面上,制成一条电影胶片。放映时可用一般放映设备,但观众需戴一片为红另一片为青(或绿)色的眼镜。使通过红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红色影像,通过青色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点是观众两眼色觉不平衡,容易疲劳;优点是不需要改变放映设备。初期的立体电影常用这种方法。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采用这种方法的球幕黑白电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镜法的立体电影,从1922年开始一直为各国所重视,有些国家已和大视野的电影相结合,拍成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体电影。这种电影在放映时,左右画面以偏振轴互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会破坏偏振方向的金属幕上,成为重叠的双影,观看时观众戴上偏振轴互为90°、并与放映画面的偏振光相应的偏光眼镜,即可把双影分开获得立体效果。由于制作和放映工艺的不同,偏光立体电影有双机和单机之分。1985年的筑波博览会上展出了70毫米大银幕彩色立体电影。自60年代以来,中国拍摄的立体电影是采用偏振光方式观看的立体电影。
苏联在70年代研试了全息立体电影,观看时不必戴眼镜,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围。由于观众眼睛的视觉调节和收敛是自然的,不会引起过分紧张和疲劳,观众只要转动头部,即可看到如同实物那样的位置变化,比普通电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实物体那样。这种电影仍在研究试验阶段。
偏振技术
你看过立体电影吗?你知道它的道理吗?它就是应用光的偏振现象的一个例子。在观看立体电影时,观众要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这副眼镜就是一对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这样,从银幕上看到的景象才有立体感.如果不戴这副眼镜看,银幕上的图像就模糊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人眼看物体说起。人的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物体,不但能扩大视野,而且能判断物体的远近,产生立体感。这是由于人的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右眼看到物体的右侧面较多,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
立体电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下景物的像,制成电影胶片。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体电影,就要在每架电影机前装一块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两架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观众用上述的偏振眼镜观看,每只眼睛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像直接观看那样产生立体感觉。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
我国在八十年代制作的立体电影是采用一个镜头拍摄和放映的立体电影,两套图象交替地印在一条电影胶片上,还需要一套复杂的光路装置及偏振系统,这里就不一一涉及了。
立体电影制作流程
剧本讨论
立体影片制作客户的要求,主要诉求点,制作师交流与沟通。
概念设计
业内通用的专业立体电影流程前期制作,内容包括根据剧本绘制的动画场景、角色、道具等的二维设计以及整体动画风格(色调,节奏,情绪,泥塑---魔戒,星战,绿巨人等)定位工作,给后面三维制作提供参考。
分镜故事板
根据文字创意剧本进行的实际制作的分镜头工作,手绘图画构筑出画面,解释镜头运动,讲述情节给后面三维制作提供参考。
粗模
在三维软件中由建模人员制作出故事的场景、角色、道具的粗略模型,为故事板(Layout)做准备。
3D故事板(Layout)
用3D粗模根据剧本和分镜故事板制作出Layout(3D故事板)。其中包括软件中摄像机机位摆放安排、基本动画、镜头时间定制等知识。
3D角色建模型\3D场景\道具模型
根据概念设计以及客户、监制、导演等的综合意见,在三维软件中进行模型的精确制作,是最终动画成片中的全部“演员”。
贴图材质
根据概念设计以及客户、监制、导演等的综合意见,对3D模型“化妆”,进行色彩、纹理、质感等的设定工作,是动画制作流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骨骼蒙皮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对3D中需要动画的模型(主要为角色)进行动画前的一些变形、动作驱动等相关设置,为动画师做好预备工作,提供动画解决方案。
分镜动画
参考剧本、分镜故事板,动画师会根据Layout的镜头和时间,给角色或其它需要活动的对象制作出每个镜头的表演动画,有人工设定关键帧,也有动作捕捉器。动画调节在三维动画中是与二维动画类似的思考方法,但在这个工作上三维动画有很大的优势。我们知道二维动画在制作时有“原画师”和“动画师或中间画”,在三维动画的世界之中设计者做的是“原画师”的工作,我们操作骨骼系统在不同的关键帧设定动画。而“动画师”的工作则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灯光
根据前期概念设计的风格定位,由灯光师对动画场景进行照亮、细致的描绘、材质的精细调节,把握每个镜头的渲染气氛。
3D特效
根据具体故事,由特效师制作。若干种水、烟、雾、火、光效在三维软件(Maya)中的实际制作表现方法。
分层渲染/合成
动画、灯光制作完成后,由渲染人员根据后期合成师的意见把各镜头文件分层渲染,提供合成用的图层和通道。
配音配乐 由剧本设计需要,由专业配音师根据镜头配音,根据剧情配上合适背景音乐和各种音效。片子的音乐可以作曲或选曲。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果作曲,片子将拥有独一无二的音乐,而且音乐能和画面有完美的结合,但会比较贵;如果选曲,在成本方面会比较经济,但别的片子也可能会用到这个音乐。
旁白和对白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对白完成以后,在音乐完成以后,音效剪辑师会为影片配上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至此,一条立体电影的声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备完毕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以上所有元素并的各自音量调整至适合的位置,并合成在一起。这是立体电影制作方面的最后一道工序,在这一步骤完成以后,则立体电影就已经完成了。
后期剪辑
用渲染的各图层影像,由后期人员合成完整成片,并根据客户及监制、导演意见剪辑成不同版本,以供不同需要用。
观看方式
1. 空分法
电影院中普遍采用。 现在有不少影院都拥有3D立体放映厅,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来播放两个摄影机拍下的电影,在屏幕上就会同步出现两组有差别的图像,一般用偏振眼镜观看,也有用光谱眼镜的。
不闪式3D技术
不闪式3D 电视方式是最接近我们实际感受立体感,最自然的方式。如同在电影院里享受生龙活虎的3D影像,能够同时看两个影像把分离左侧影像和右侧影像的特殊薄膜贴在3D电视表面和眼镜上。通过电视分离左右影像后同时送往眼镜,通过眼镜的过滤,把分离左右影像后送到各个眼睛,大脑再把这两个影像合成让人感受3D立体感。 不闪式3D的特点:有关视角方面,在视听推荐距离内观看时不闪式3D全然不成问题。比如,除了在一米以内站着、坐着或者用非常不正常的姿势观看电视以外,在3D电视视听推荐距离内观看时没有任何问题的。
唯一缺点是播放1080p时只有540p,也就是画质减半,导致效果不明显。
不闪式的优势
首先没有闪烁,能体现让眼睛非常舒适的3D影像。不闪式3D没有电力驱动,可舒适佩戴眼镜并且全然没有闪烁感。因此可以尽情享受让眼睛非常舒适的3D影像。看实际测量闪烁程度的数据就能知道数据几乎是零,不会有头晕的状态出现。
能够用轻便舒适的眼镜享受3D影像。不闪式3D眼镜轻便、价格合理,还可以使用夹套眼镜让配戴眼镜的人也能舒服使用。
体现没有重叠画面的3D影像。画面重叠现象是因为右侧影像进入左侧眼睛或左侧影像进入右侧眼睛而发生的。不闪式3D所使用的特殊薄膜分离左右影像后体现3D影像,所以不会发生画面重叠现象享受好像看到活生生的真实物体的立体影像。通过实际测量画面重叠的数据就能知道不闪式3D的重叠数据是人无法感知的水平。
2. 互补色技术
是另一种3D立体成像技术,现在也比较成熟,有红蓝、红绿等多种模式,但采用的原理都是一样的。色分法会将两个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这样视频在放映是仅凭肉眼观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过对应的红蓝等立体眼镜就可以看到立体效果,以红蓝眼镜为例,红色镜片下只能看到红色的影像,蓝色镜片只能看到蓝色的影像,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3. 时分法
时分法需要显示器和3D开关眼镜的配合来实现3D立体效果。时分法所采用的立体眼镜构造有些复杂,当然成本也高些。两个镜片都采用电子控制,可以根据显示器的输出情况进行状态的切换,镜片的透光、不透光切换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对应的画面(透光状态下),双眼看到不同的画面就能够达到立体成像的效果。
优点:
应用得最为广泛,资源相对较多
缺点:
1、戴上眼镜之后,亮度减少较多;
2、3D眼镜快门的开合在日光灯作用下与左右图像不完全同步,会出现串扰重影现象;
3、快门式3D眼镜的售价基本在1000元左右,相对较贵,并且需要安装电池或充电使用。
4.光栅式
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接收电视立体节目,我国自己制造出了光栅式的立体电视机,但光栅式也有缺点,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体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电视上清晰度稍高,但这样一来,价格也就上去了,想克服这个缺点就是要技术进步。
5.普氏立体
这是一战后的一位老兵发现的一种看立体的方式(国内叫过全真立体),这项立体电视技术与原有各种制式的电视设备兼容,其原理是在拍摄立体节目时,让摄像机向左或向右匀速移动,主要是运动立体的效果。观众看节目时,戴上一付对应左移或右移的特制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一个是透明的,另一个是半透明的,成本低廉,如果不戴眼镜和看普通电视没有区别。这项技术面临淘汰的原因是左移与右移所拍的片子与观看带的眼镜容易混淆,造成立体效果不明显,而其兼容性好的特点又被过度炒作,八十年代起,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几起几落。
6.观屏镜:
以前专用于看立体相机拍的图片对,图片对一般左右呈现。现在这种观屏镜也可看左右型立体电影。缺点:看图像或电影时最多只能是屏幕一半大小;优点:非常清晰。
7.全息式:
这种目前无法推广。在各个角度看上去都是立体的,不用立体眼镜。价格是贵得出奇,只在科技馆有展示。
发展简史
立体电影的起源: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爱情的力量》,遗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经遗失了。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
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该片的口号是“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尽管《生活》杂志在当时称该片“廉价、荒谬”,但观众们仍然热情地挤进电影院去体验片中的“自然视角”。
1953年,《恐怖蜡像馆》等一批3D恐怖片应运而生,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
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环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该片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有续集的3D电影。新版《黑湖妖谭》计划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摄了短片《魔法之旅》,虽然这部短片只有16分钟,但通过CGI与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当时令人惊讶的3D效果。
1982年,《13号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电影慢慢复苏。
1983年,3D版的《大白鲨第三集》轰动一时,放映首周就赚得1300万美元的票房。但因为电影本身水准低下,3D效果也无过人之处,很快就让观众失去了兴趣。
1985年,《魔晶战士》成为世界首部3D动画长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该
片在2000块普通2D银幕上放映,3D IMAX银幕只有75块。然而就是这75块3D IMAX银幕,获得的票房占全片总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强组合”,让发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
2005年,迪士尼的动画片《鸡仔总动员》采用了新型投影技术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电影时容易产生的眼睛疲劳。
2008年,《U2 3D演唱会》是第一部完
全用3D摄影机拍摄的真人影片,这个音乐纪录片堪称先锋。
2009年,环球的动画片《鬼妈妈》是第一部采用停格动画形式的3D电影。
2009年,《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阿凡达(Avatar)是一部科幻电影,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该影片预算超过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预算最高的电影。
大卫·斯莱德(David Slade)执导的《暮光之城3:月食》将于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将采用3D IMAX技术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将继续围绕女主角与吸血鬼爱人以及狼人之间展开,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后,她还将面临新的吸血鬼军团的挑衅。据悉,随着《暮光之城》的人气爆炸,系列电影的投资规模亦越来越大,特效水准也将大幅度提高。
2. 求这个小家伙的来源,是什么动画里的
pixar动画工作室
现在被迪斯尼收购了专门制作三维动画电影。
那个小片子叫做《For The Birds》。
关于这个小短片
第7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For the Birds》
"For the Birds"的动画制作
在Siggraph的Electronic(数码)剧院上映的所有动画电影中,Pixar动画制作室制作的影片"For the Birds"引起的反响最大。"For the Birds"是Pixar公司用3D图形最新制作出的一部影片,由Ralph Eggleston编剧、故事板制作和导演。
影片的创作来源
影片"For the Birds"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来源。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为CalArts(美国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一名学生, Eggleston想出了大致的设计方案。Eggleston不得不做一些手绘练习,于是,他为这些练习构思了一些情节:一只大鸟落在电线上,一群小鸟咯吱咯吱的挤在一起,因为它们不能离开,以此来打发时间。这个图形练习慢慢引申为一个故事,用来隐喻复杂社会中人的行为举止。无论如何,这部短片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经典的搞笑剧。
停在电线上的鸟
动画指导James Ford Mutphy为先停在电线上的四只鸟刻画了不同的特征:整部影片中,第一只停在电线上的小鸟扮演的是一个欺凌弱小者的角色--它最先讽刺并啄那只大鸟,最后,也是它最先从电线上裸体落地。第二只名叫"Chipper"是个无忧无虑、懒惰的小家伙;第三只是个势力鬼;第四只是个神经质。动画设计者把这四个鸟模型用做制作剩下鸟群的起点。他们不是单纯的复制它们;这四个鸟模型开始只不过是可以滚动的球体。
15个动画师制作出了50个电影镜头。Murphy为复杂的开场制作了动画,学生Ben Catmull制作了8到10个镜头。在Pixar公司制作另外影片的动画师有空时设计了1到2个镜头。制作镜头的动画师为每只鸟创建了几个动画层:它们的行动姿势、面部动画、次级动画、鸟之间的接触、羽毛以及电线。
Pixar的动画师用MenV独家专利软件来工作,用Alias/Wavefront的Maya软件和Pixar公司自己的建模工具为角色和场景建模。他们把鸟模型的骨架放入一个球体中。从外表来看,它就像一幅卡通画,但除了嘴巴边缘,球内的每个部位都能像真实鸟儿那样运动。
动画师要把这些球体转变成肥胖的鸟儿。当他们开始检测这些小家伙时,Murphy做了一个步行测验,感觉它们像一些坚硬的鸡蛋。这些小家伙步行时没有左右摆动的弧形动作,因此,他们插入了腹部左右摇摆的动画。
集聚在一起的鸟群
对于动画设计师,最大的技术挑战就是设计鸟儿之间的接触并为羽毛设计动画,这些都需要新的工具。使它们互相接触但又不交叉是项难以处理的工作。
技术指导主任Bill Wise创建了可弯曲的、扁圆形的隐形碰撞探测器,他称之为"触片"。Wise把这些触片放在鸟模型之间并制作一些钩子把模型连起来;动画师为触片设计形状和动画。鸟模型里设有代码来估计它们与触片相连接的地方。
代码检测鸟模型的顶点是否在一个由触片定义的边界盒里。如果顶点在盒子之外,那么它落在了鸟身上同一个位置;如果在盒子内,它移动就会改变鸟模型的形状。换句话说,当钩在触片上的鸟模型靠近那个触片时,它就会使模型形成一个由触片的形状所决定的外形。
"事情就好在如果两只挨在一起的鸟之间有一个触片,他们都能挤压它"Wise说到,"当鸟的外表歪曲时,羽毛也随之歪曲,这正是你想要的效果。"
羽毛
为帮助动画师设计羽毛动画,Wise创建了供动画师使用的羽毛小版本,并想出为少数羽毛设计动画的方法,另外,他还优化了软件。每只鸟有2873片羽毛,存入到一个容量为400MB的存储器里。后来,Wise能把它们存入45MB的存储器中。
除了主要的羽毛,每个鸟模型上都添加了几何体来软化它的轮廓。为了使某些特定羽毛显得柔和,羽毛的边缘显得毛茸茸,工作小组用了小片的毛发帖图和半透明纹理。
Wise还为一些秃点添加了羽毛。例如,当动画设计者为鸟设计皱眉头的动画时,鸟的外表就会拉伸并使羽毛伸展开来。为点缀秃点,Wise创作了软件,此软件能制作出特殊羽毛的副本并把它们随意的分布在原羽毛的周围。
为了设计羽毛动画,Keith Gordon创建了大型的控制器,能在鸟模型的各部位(顶部、上半部、中间及下部)上下移动羽毛,而且,各部位的羽毛都能重叠。
结束曲
为给电线折断时从鸟身上落下来的、飘在半空的羽毛设计动画,Wise使用Pixar公司的粒子系统。他们捕捉了每根在半空中正下落的羽毛的千变万化的模型,然后把数据输入粒子系统。接下来很简单,他们调节重力、风向和环境直到满意为止。
工作小组也用Wise编写的代码程序,用程序建模创建了麦地。程序开始创建了(小麦的)主干,添加了一定数量的叶子和麦穗,然后输入主干长度、叶子长度和宽度的参数。Wise说:"根据3D场景,我制作了一块嘈杂的麦地(模型),然后弯曲、旋转和放缩所有不 同的参数来制作它"。
同样,给羽毛加亮也是个棘手问题。"Ralph希望羽毛看起来光滑而在适当角落要光亮,"从事影片加亮工作的Jesse Hollander说,"他希望影片看上去有一个炎热且充满阳光的环境,并希望观众能感觉到热度。"
"这些角色非常有趣,然而,它们存在于Pixar的现实世界中,"Wise说道,"这部影片比以前的(影片)更具有风格,但仍有复杂性和现实性。我认为这些鸟是我们最具有卡通意义的角色"。
关于pixar
1995年11月22日,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ToyStory)在全美上映。影片以1.92亿美元的票房刷新了动画电影的纪录,还为导演约翰·拉塞特赢得了奥斯卡特殊成就奖。这个作品被称为继《米老鼠》赋予动画片声音,《白雪公主》赋予动画片色彩之后的第三次飞跃---赋予动画片3D!
1998年11月25日,迪斯尼与皮克斯合作的第二部电脑动画长片《虫虫危机》( ABug’sLife)上映。《虫虫危机》共有1.63亿美元进账,击败了同期推出的梦工厂《蚂蚁雄兵》,成为当年动画长片票房冠军。
1999年11月24日,世界上第一部完全数码制作的电影《玩具总动员2》(ToyStory2)上映。这部迪斯尼与皮克斯合作的第三部电脑动画长片的内容及人物都接续《玩具总动员》。凭借《玩具总动员2》2.45亿美元票房的佳绩,导演约翰·拉塞特与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并称为好莱坞最会赚钱的十大导演。
2001年11月2日,迪斯尼与皮克斯公司合作的第四部电脑动画长片《怪兽电力公司》( Monsters,Inc.)上映。《怪兽电力公司》上映10天就突破了一亿美元大关。
2003年5月30日上映的《海底总动员》是迪斯尼与皮克斯公司合作的第五部电脑动画长片。皮克斯刷新纪录的速度着实让人吃惊。凭着《海底总动员》的傲人成绩,皮克斯正考虑修改与迪斯尼的协议。假如负责发行的迪斯尼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皮克斯就将寻找其他合作伙伴。
2004年11月05日皮克斯动画工厂,继以《海底总动员》创下电影史上最卖座动画片纪录后, 又更上层楼, 挑战以真人为主角的超高动画技术, 在2004年11月推出了这部全新三维超级电脑动画巨片--《超人总动员》,更值得一提的是,《超人总动员》是皮克斯历史上第一部“动作片”,也是皮克斯第一次电脑挑战超级英雄的故事。迄今为止,它的全球票房已接近五亿美元。
2004年,新兴动画帝国皮克斯和老牌传统媒体帝国迪斯尼之间的商业矛盾开始愈演愈烈。2003年开始,双方开始商讨续约问题,由迪斯尼继续全权发行后者制作的动画,但2004年1月谈判破裂,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迪斯尼CEO迈克尔·伊斯纳(MichaelEisner)与乔布斯不和(前者称电脑动画做出来的人物“很可怜”,后者称迪斯尼拍的续集“很丢脸”),而且价格问题也没有谈拢。2004年,乔布斯曾要求与迪斯尼共享影片的所有权利,但被迪斯尼拒绝。于是双方将于今年6月上映的《汽车总动员》(cars)后终止合作。 双方分手后(尤其是在伊斯纳下台后),迪斯尼一直努力恢复和皮克斯的关系。罗伯特伊格,在2005年10月取代前任CEO伊斯纳时就宣称,复兴迪斯尼的动画实力将是他的首要任务。
2006年1月23日,美国第二大媒体巨头、迪斯尼公司董事会授权CEO罗伯特·伊格(RobertIger)以每股59美元、总出价70亿美元的赠股方式收购动画公司皮克斯(Pix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