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没有知道古代电影院是怎么的
古代电影是从中国皮影戏开始的,当时的影台很简单也很小,就是马路上谁时谁的,可以摆的,后面用灯火照着,大师们在下面推动皮影道具。入位后收钱
然后就是无声电影,是以胶片速转产生的电影效果,就好像你快速翻动书本一样,产生不同画面步进。但是很遗憾声音的缺乏,但是买票就是入场门口直接给钱,没有票据凭证的。影台就是一块白布,影机从反面摄像,但是坐在前面的观众看着就是正的了,影机是手摇制动,和气动两种
2. 路边手摇的爆米花和电影院里卖的那种爆米花,吃多了都会到癌吗
爆米花属于休闲食品,不易多吃,像你所说的情况,不会有那么严重的
3. 电影和电视片有什么区别
电影和电视片第一个不同之处,便是它们的制作方法不同。电影是把画面拍在胶片上,然后洗印出来,加以剪辑,还要进行后期配音。而电视片是采用电子摄像机拍摄的,现场拍摄时,导演通过监视器发现不满意之处,可随时消磁,重新录制。因此,电视片的画面组接,大多数都是在拍摄现场完成的,它的生产过程比电影快得多,而且省工又省钱。
其次,电影与电视片的演片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拥有的观众数量不同。电影的放映是银幕上的,尽管一部片子可以制成许多拷贝,发行到各地,但不可能使很多人同时观看。而电视片则是通过电视荧光屏来播映,观众不必去影剧院,安坐家中便可欣赏精彩的电视片,因此,电视片的影响极大,拥有最大数量的观众。
电影与电视片擅长的表现手法也不一样。电影擅长于表现宏大壮观的场面,而电视剧一般题材比较简洁精炼,拍摄场地更换较少,多采用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
1905年,我国开始独立拍摄电影。在北京琉璃厂的丰泰照相馆,进口了一台手摇式电影摄影机,花了3天时间,拍摄了《定军山》。
电影的种类分为艺术片(故事片)、科学教育片、纪录片。
4. 北影节发布12生肖定格动画短片,片中展现了哪些中国文化元素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所发布的12生肖定格动画短片,能体现中国元素的主要有黏土小人传统工艺、十二生肖传统文化、花棉袄、瓷盆爆米花等,将带有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独有的街坊氛围。
5. 北京大观楼影城怎么样
大观楼影城始建于清朝末年,在100多年间曾多次改名。最早的名称叫“马思远茶园”,后改名“大亨轩茶戏园”;1902年由辽宁人任庆泰购买后改名“大观楼茶戏园”,1907年改名“大观楼影戏园”;1913年改名“大观楼电影院”,而现在的名字“大观楼影城”是2005年起的。每次改名都意味着功能的变化,如“茶戏园”是喝茶看戏;“影戏园”是看电影听戏;而改为“电影院”后,才成为真正的专业电影院。
大观楼的创办者任庆泰,据说原本是一位心灵手巧的木匠,在上海给一家外国人开设的照相馆做镜框时学得了照相的基本技术,后来又自费去日本深造,回国后在琉璃厂附近开办了京城第一家照相馆。任庆泰创办大观楼影戏园后,最初放映的是西洋舶来品,痛感“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仅有戏法与外洋风景”,他动了自己拍片的念头。那时正是京剧鼎盛时期,恰逢“伶界大王”谭鑫培60大寿将至,任庆泰就在自家照相馆前支起一块白布,把谭鑫培的名剧《定军山》拍成了“电光大戏”。1905年《定军山》在大观楼首映,从此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任庆泰也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大观楼影城在我国电影史上创下了多项第一:第一个将男女分座改为男女同座;第一个将观众围桌而看改成横排座椅;第一个放映有声电影;第一个放映宽银幕立体声电影;第一个放映70mm超大银幕影片1962年首映第一部国产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这部电影连放4年,观众达400万人次,放映时间之长、观众人次之多创下纪录。
走进青砖灰瓦、民清风格的大观楼影城,如同走进中国电影发展史博物馆。大厅里迎面而来的是《定军山》的大幅剧照,两旁陈列着上世纪初至九十年代的各种电影放映机、胶片以及老剧照、老海报,回顾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影片和有影响力的演员。其中最珍贵的展品是一台1896年法国百代公司生产的手摇无声式放映机,虽然历经116年,至今还能放映5分钟左右的短片。
大厅中央布置成老茶馆的样子,再现当年“茶戏园”的风貌,也是为了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在此歇脚。最受游客欢迎的“中国电影第一厅”就是当年播放《定军山》的地方,如今仍在放映电影,不过座椅改成舒适的沙发座,放映设施也是最先进的。影城专设一厅,摆放着长条凳、八仙桌,时不时播放《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黑白电影,再现了早年间的观影环境。二楼则是现代化的放映厅,让观众在今昔对比中体验岁月变迁,感受不一样的观影乐趣。
更多关于北京大观楼影城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ba30fe161573163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6. 最早看过用黑胶碟片看电影那个机器叫什么
电影放映机。
应该是底片播放的,不是电视那种大胶盘,现在电影院也还有这种的
7. 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是怎么来的
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电影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7)手摇电影院扩展阅读:
电影的发展历程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88年10月,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城进行了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单镜头摄影机和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接连拍摄了《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兹大桥的街景。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Hunslet)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8. 放映的“西洋影戏”,是我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什么时间地址在那
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此时,电影这种新奇玩意儿,是穿插在“戏法”、“焰火”、“文虎”等一些游艺杂耍节目中放映的。而电影也不叫电影,叫“西洋影戏”。人们坐进乌烟瘴气的茶馆或戏院,像看京剧一样看电影。在他们眼里,西洋影戏确实奇妙幻化、出人意料。他们惊奇地看到俄国皇帝游历巴黎、西方蛮夷为人行刑;看到西班牙人跳舞、印度人执棍;看到少女水池戏浴、壮汉造铁击车……一切,都是那么匪夷所思。在他们身边,小贩们走来串去卖吃食,他们也就一边喝茶,一边磕瓜子,看到精彩处,还要大声喊:“好!” 8年后,这种淹没在市井俗流中的“西洋影戏”,竟也进入满清的宫廷。 那是在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时,英国驻北京公使为了投太后所好,敬献一架电影放映机和几套影片,为太后祝寿。影片运到宫内,刚放映到第三本,发电机就发生爆炸,吓出慈禧太后一身冷汗,再也不许这劳什子进紫金城了。无独有偶,第二年,清朝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回国时,五大臣之一的端方也禁不住诱惑,带回了放映机一架,并在宴请载泽时演电影自娱,令一名叫做何朝桦的通判在旁边做说明,演到中途,放映机突然爆炸,何朝桦等一干人均被炸死。 上流社会眼中的西洋影戏,尽管新奇好玩,却显得十分的不吉利。但是,在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普通民众对电影的热度有增无减。在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大观楼、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东安市场内的吉祥戏院、西城新丰市场里的和声戏院,相继都有电影放映;在上海,葡萄牙人在北四川路修建了爱普庐影戏院,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各个地区分别开设了夏令配克、恩派亚、卡德、万国等数家影戏院。 为了宣传自己的影片、招徕顾客,电影商人们用心良苦。他们雇人扛着写有简单文句、绘着醒目图画的广告牌穿行于大街小巷;在放映室门口,则有身穿洋装的吹鼓手击鼓奏乐,弄得热闹非凡;老板还不时地命令手下揭开放映室的门帘,露出正在放映影片的银幕,吸引行人驻足。 西洋影戏的神奇风光,使中国人跃跃欲试,萌动了自己动手拍摄电影的念头。1905年秋天,一位叫做任庆泰的照相师,从德国商人经营的祁罗孚洋行里,购买了一架法国造手摇摄影机和14卷电影胶片,开始了中国人拍电影的最初尝试。 任庆泰请来了著名京剧演员“谭派”创始人谭鑫培,让他表演京剧《定军山》。这部影片在北京大栅栏影戏园和吉祥戏院以及其他城市先后上映,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轰动场面。《定军山》仅仅是用电影将京剧原原本本搬上银幕。中国人自己正式编导并开拍的首部电影应该是1913年的《难夫难妻》,这部以批判封建婚姻制度为内容的电影由郑正秋编剧、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 花絮 1906年12月8日,天津法租界的权仙茶楼连续上演美国电影,不久就改名为“权仙电戏园”,此后直至清亡,该园一直以上演电影为主。这或许称得上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比人们习知的上海虹口大戏院早两年。
记得采纳啊
9. 为什么电影很少以60帧的形式拍摄播放
我们先来科普一下。对于观众而言,亮度、清晰度、流畅度是观众衡量一部电影在技术层面是否优秀的三个最直观标准。业内,RealD公司推出的3D电影放映6FL认证,是针对亮度;而大家经常听到的2K、4K标准,是针对清晰度;如今热炒的24帧、60帧、120帧,则是针对流畅度。
亮度、清晰度都很直观,那么流畅度到底代表什么,所谓的“帧”又是什么鬼,“贞子”么?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电影是“运动的”,是因为人类有视觉暂留现象。在电影术语中,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作一“帧”或是一“格”,要让人觉得一个图像是连续流畅运动着的,那么至少每一秒钟要连续播放24张连拍画面,所以也就有了目前国际通用的24帧标准。显而易见,不管哪个标准,帧数越高,影片就越清晰,观众就能看到更多细节,观影效果就越好。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看的视频都是普通的每秒24帧,高端一点的电影一般会采用48帧,60帧的就更少了。
上图可以看出,24W虚还有卡顿,24帧已经很流畅但略抖动,60帧非常流畅且清晰。
只有一句话: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超真实体验”。但由于支持这种牛叉技术的影院太过少数,一般没有机会体验到!如果说,24帧属于“入门"级,那60帧也将是一场“质的飞跃”。
不少观众在对比了24帧和60帧两种格式影片后,还是表示有不少区别,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60帧的电影由于每秒放映的图片比24帧的多出了一倍,因此也更流畅,同时让电影细节更充实,一切细小的平时不被关注的细节都将呈现得一清二楚。此外,60帧格式让电影中的人更加立体,特别是特写镜头。总体来说,60帧的影片有更多细节,更有立体感,运动中的物体也更加清晰。观影后,大多数影迷对身临其境的3D电影有了新的认同,高清及真实的3D立体画面,会让人有深深的代入感。更有影迷说:“这是我见过最好的3D,太棒了!我感觉自己就在影片现场。”还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说24帧3D电影像是透过窗户向外眺望的话,那么60帧3D就像把玻璃拿掉,直接盯着外面看。
要说为什么至今没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毕竟原来24帧拍的电影,用了60帧之后胶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后期特效在制作渲染的时候,渲染时间增多一倍。放映的设备也要更新换代,普通的影院现在还没有设备可以同时满足3D、4K、60fps的播放规格。如果想面向普通大众,就要对整个电影行业进行颠覆性改变。
3D大家都比较了解,4K分辨率的播放设备也逐渐开始应用,iPhone 6s已经能拍摄4K视频,最后这个120fps才是李安这次冒险的重头戏,他这是把电影拍摄的帧率一下子提高了四倍,如果这部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令人满意,李安带来的技术革新意义堪比当年的《阿凡达》在3D电影上的技术革新。
120帧/秒,或许将和VR一样成为电影的下一个关键词。从24到120,电影拍摄帧率是怎么一步步进化的?其实早期的电影拍摄并没有一个标准,因为那时候采用的是手摇式摄影装置,拍摄的时候难免会有拍摄速度不统一,而且帧率相差非常大,比如说爱迪生的电影是以40帧/秒拍摄的,而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则是以16帧/秒拍摄的。
后来发展到有声电影,引入了同期录音技术,可将声画同时录制到胶片上,24帧/秒能保持最高的声音清晰度,如果再低的话,音轨上就会有太多的表面杂音,于是24帧/秒就成为了电影拍摄帧率的标准。
超过24帧/秒拍摄的电影就叫“超高帧”电影,有很多电影尝试以超高帧拍摄:1950年诞生了“全景电影”(也叫西尼拉玛),这种电影使用3台摄影机分别拍摄3条方形素材,然后由3台放映机无缝拼接,投影到银幕上,以产生3倍宽高比的影像,这种电影是以26帧/秒拍摄的,主要是拍摄风光电影,后来由于放映设备昂贵逐渐被市场淘汰。
在1992年的塞尔维亚世界博览会上,第一部使用IMAX HD技术拍摄的电影《Momentum》是以48帧/秒拍摄的。1999年诞生了Maxivision 48技术,是结合了48帧/秒和35mm胶片的底片格式,可以以48帧/秒的速度放映影片,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推广,但是大多数影院依然采用24帧/秒的放映设备,所以Maxivision仍没有得到广泛的投入使用。
道格拉斯·特鲁姆布(《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战》、《银翼杀手》的特效导演)旗下的Showscan视效工作室,在着力推广高帧率(60帧/秒)结合70mm拍摄技术(能科学上网的可以看一下这个视频介绍Showscan Digital from Douglas Trumbull),但是到目前为止,Showscan也依然是纸上谈兵,除了几部试验性的短片,他们还没有尝试长片拍摄。
道格拉斯之所以推崇高帧率拍摄,是因为:“理论上,这样的极致帧率会使动态画面更流畅,解决摄影机摆动过程中产生的频闪或晃动问题,带来更舒适的3D和无可比拟的敏锐与真实感。但这仍然只是理论,因为还从没有人看过用这种技术拍摄的电影。即便这些都被完美地实现了,这个世界上也几乎没有地方能让观众欣赏到它。”
2011年,卡梅隆宣布他的《阿凡达2》将和Showscan合作,采用他们的60帧/秒技术拍摄。2012年,彼得·杰克逊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先行一步,采用了48帧/秒的速度拍摄,后继两部霍比特人也是以48帧/秒拍摄。当时业内毁誉参半,批评者认为画面太过清晰反而像 游戏 或油画的质感,缺乏了传统电影的模糊和频闪效果,也就失去了电影的美感(并非所有影院都能以48fps放映,所以放映的时候有24fps和48fps两个版本,如果你觉得没有这种体验,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影院没有使用48fps规格放映)。
对此,彼得大帝回应说,“(你们这群没见识的凡人)等你们习惯了就好了”。李安所采用的影像格式被索尼官方称为“Immersive Digital”(还未有官方的名称,网友译版是“沉浸数字式”),是第一次将3D、4K、120帧/秒这几种规格结合到一起。
120帧/秒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观影习惯,比如说3D技术刚开始推广的时候,也有诸如画面太暗、会晕的抱怨,李安要解决的问题比彼得·杰克逊还要大,48帧/秒已经给人一种不适应感,120帧/秒带来的观影感受肯定是颠覆性的。
但是李安并不是受彼得·杰克逊的启发,而是受了卡梅隆的启发,他在拍《少年派》的时候在3D技术上就参考过卡梅隆等人的意见,所有人都告诉他,用24帧/秒拍3D会加大本来就有的频闪(就是看3D的时候会觉得晕的原因),但是当时没有更好的技术解决办法,只能妥协。
后来卡梅隆宣布使用高帧率拍摄《阿凡达2》,给了李安启发,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就想到用4K技术来解决清晰率的问题,最终选择120帧/秒,其实是为了省钱——120帧/秒正好同时是24帧/秒(电影通用)和30帧/秒(电视通用)的整倍数,就可以用同一种格式制作电视和电影。而李安认为《半场无战事》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因为——
“这部电影的重点就是“感受”,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而是想办法让观众体验,给他们一种全新的经历。”李安接受3D技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炫技,他和很多使用3D技术的导演和制作公司的意见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就连我们普通观众也认为像《阿凡达》、漫威的大场面动作电影才应该用3D,而《建国大业》那种叙事性电影用3D简直是莫名其妙,而李安反而认为:
“2D和3D最大的区别在于面部拍摄,而不是在于动作或大场面,我觉得2D更适合动作片,而3D更适合拍剧情片,因为3D可以营造更亲密的感受。”
所以他对于伊拉克战场和中场表演两种不同的主要场景运用了不同的技术处理,战场场景会尽可能地呈现“真实”镜头,也就是用120帧/秒拍摄,预告片里可以看到,在演员跑动的过程中,镜头几乎没有一点摇晃的感觉。
而中场表演场景是在 体育 馆内,有大量的舞台灯光照明,为了避免大家都担心的背景过于虚化的效果,只有部分镜头(比如无光照的观众席)使用了120帧/秒拍摄。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到,对于男主角比利的面部特写镜头非常多,着重刻画他的表情和情绪,因为背景虚化本来就很适合大头特写,而中场表演的镜头则大多是全景。
在看了11分钟的片段之后,(前文提到的Showscan)道格拉斯说:“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起来他(李安)会给我们带来一次全所未有的观影体验,我简直激动地颤抖了。”
卡梅隆看过之后更是觉得3D、4K、120帧/秒将成为行业内的最高规格标准,有观众评论“这段11分钟的电影让我觉得镜头、幕布消失了,我看到了最真实的画面。”其实120帧/秒更大的问题是放映,就连李安自己在拍摄过程中都没法看到最终效果,因为技术负担太大了,他在片场拍摄的时候只能用3D、2K、60帧/秒的格式播放。
之前在LA的11分钟试映,是采用了科视的双4K激光投影机和赢康公司的7sense Delta Infinity III服务器,配备杜比3D眼镜,而且当时他们面向的是NAB的行业内技术人员,没有人比他们更懂行,所以获得的大多是惊叹和赞誉。
但是如果想面向普通大众,李安就要有准备面对整个电影行业的颠覆性改变。普通的影院现在还没有设备可以同时满足3D、4K、120fps的播放规格,普通观众的反应和接受程度也无法预料,至今为止索尼还没有宣布这部电影将如何大范围上映,为了陪李安冒险,索尼在尽可能地寻找方式,甚至考虑了先期放映,但是最终为了大范围上映,很有可能他们只能把标准起码降低到60帧/秒以及用2K代替4K。
李安和卡梅隆、道格拉斯等人一样,都站在了先驱者的行列,希望能通过这种革命让电影院看电影重新变成一种朝圣般的体验,一种在电脑手机上无法比拟的体验,如果可以让人们重新走入电影院,那么即使是要让全世界所有的电影院都更换新的放映设备也是值得的。
“改变人们的习惯和颠覆一种文化是非常难的,我的好奇心的确是有点旺盛,但是我已经不年轻了,我不愿再等。”当他拍《断背山》的时候,很多人劝他的演员,拍这部戏就是葬送自己的演员生涯,结果他的四位演员获得了三个奥斯卡演技提名,当他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部小说太难银幕化了,这是自讨苦吃,然后他拿到了第二座小金人。
现在,几乎没有人对李安说“不可能”三个字。对于《半场无战事》,想借用一部电影的名字《好戏还在后面》:“Vous n‘avez encore rien vu(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我是晓飞,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确很少60帧
的电影在影院播放,回答问题前先举个例子。
据说大导演卡梅隆也大力推进电影的60帧拍摄规格,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更高的帧数能带来更好的3D效果。观众更喜欢看。
为什么至今没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其实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毕竟原来24帧拍的电影,用了60帧之后胶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后期特效在制作渲染的时候,渲染时间增多一倍。放映的设备也要更新换代,也是阻碍新制式的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很多导演不愿意冒险用60帧是因为据说帧率太高会太有现场感,反而失去了在影院看大片的感觉。
高帧画面之下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布景有多假,因为高帧数能避免运动所造成的画面模糊,尤其是在3D之下会大幅减少频闪,就是说能让观众看清楚快速运动物体的细节。同时也能清晰的看到演员化妆的细节。那体验感就不用说了
拍摄一部高帧率电影,并不是换一套摄像机的事,因为高帧率带来丰富的细节,拍摄、打光、化妆、表演等环节都要重新开始摸索,后期还有处理 几乎3倍于 24 帧电影的素材,剧组人员要更加努力工作,制作成本当然也随之增加。
拍摄的帧数提升之后,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光有高速拍摄的设备还不够,还需要有高速播放的设备。高帧数的影片,影院也需要更新器材,每秒60格的拍摄,需要有每秒60格的播放,否则在24帧的器材上无法正常播放,这个器材费用也是相当高。
总结下,所有成本的增加都会体现在票价上,你会为这些电影的流畅感多花钱买票莫
也有一种阴谋论者认为高帧率电影,实际上是某个投机取巧的道德水准极低的导演及其一群帮凶炒作出来的损人利己的。大家认为呢
因为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影院都是30帧的播放器,60帧的很少,150帧播放的更是只有美国那几家大影院,帧又叫刷新率,为什么60帧和120帧播放电影的电影院这么少呢?
其一:因为30帧拍摄播放电影已经在全球很普遍的了,就像Windows电脑一样,你出一个更好的电脑操作系统,但是市场已经被Windows占据了,想要取代需要很久的时间,拍摄60帧电影成本也相对昂贵,你拍摄的60帧电影在全球大部分影院还达不到60帧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其二:60帧电影的优点是画面更佳的流畅,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接触过60帧的电影,或者说,压根就分辨不出来它二者的区别,人们眼睛可以分辨的刷新率在200-300之间,30-60-120帧越高,人们的眼睛的工作量也越大,看的越久,带来的疲惫感也就越大,这也导致了,本来接触了120帧的电影的人,却被眼睛疲劳劝退
其三:网络普及率,如果说电影院里60帧电影很少,网上的电影资源相对也更少,是大众了解的比较少,电视机厂家出一款刷新率高的电视机,大众也不会去买单
总结,30帧电影和60帧电影就好像 汽车 的乞丐版和高配版一样,一个是够用,一个是体验
我是影视大公社,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下面就你的问题我发表一些我的看法。从业内人士的一些说法来说,首先是技术问题,电影界并不存在全片补帧的操作,那我们假设有,要怎么补帧呢?你觉得能像普通人在电脑上开个AE装个Twixtor随便调调参数就能做到的吗?肯定不是啊,电影工业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和普通的视频工作者日常接触到的完全不一样,剧本不是随便写写就能开拍的,摄影不是按下开始按钮就能拍的,剪辑不是把素材导入软件就可以开始拼素材的,调色和特效也不是拿过xml就可以直接往上加效果的,如果电影工业中有补帧这个环节,那一定是非常复杂的流程和技术。而且补帧技术依赖的是计算机软件(不同方法的补帧依赖的具体原理不同),目前的补帧软件水平还远远达不到电影工业水平(这里说的是“工业水平”而不是普通人所认为的“专业水平”),
就算是业余工作者,也会选择适合补帧和不适合补帧的镜头,有些镜头就是不适合补帧,或者说补出来就是一坨花屏果冻,在软件基础达不到的情况下,再厉害的“补帧师”也没法做到全片完美补帧,而电影工业是不可能允许“补帧”果冻这种低级问题出现的,即使剧组自己不重视,不在乎,也绝对过不了电影审查(是的,电影审查不止是政治审查,还有技术审查,不过普通观众并不关心技术审查)
其次是成本问题,前面说了补帧如果要加入电影工业环节,也肯定是非常复杂的流程,要有专业的“补帧师”来操作,即使技术达标,补完一部电影上千个镜头上百分钟要花多少钱?多少人力?多少时间?而且不光是补帧这个操作要钱,后期渲染也是要钱的,不仅渲染要钱,调色和特效的工作量也是要增加的,24帧补成60帧,成本翻了好几倍,这些钱加起来绝对不比调色和特效的钱少,所以说题主说的“这个操作成本极低”就是个臆想的结论,根本不成立。有这闲钱我干嘛不直接拍摄的时候拍60帧?太贵了,所以导演们遵循着能看就看的原则
。
你的问题回答完毕。谢谢!
很少以60帧拍摄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60帧的影片画面流畅,更加清晰。但是有一部分人生理上无法适应,看的时间稍长会头晕。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成本高,普通的24帧影片每秒的画面只有24张,60帧的则有每秒60张,对制作人的设备要求更高,制作时间也大大延长。若是科幻电影,特效是很烧钱的,而60帧的特效要比24帧多一倍还要多,成本爬坡式的增长,这也是阻碍60帧影片普及的最大原因。
谢谢 希望能帮到你~
你好,我是老徐。60帧的电影很少,因为从拍摄到后期,成本都相对很大
视频比特率在一定条件下提高图像质量视觉效果可以提高名线,增加帧数可以提高到60帧以上,尤其是25/30帧的图像质量比特率至少需要提高2倍,YouTube的60帧比特率是否高了2倍?4k25帧和1080p60帧会选择其中一个吗?目前,60多个屏幕144,240多种屏幕颜色δ e是性价比,考虑到图像质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帧数的提高。
参考艺术速度限制
4k 5966 kbps 3840 x 2160 25 fps
1080p 2327 kbps 1920 x 1080 25 fps
720p 1247 kbps 1280 x 72025 fps
高清 590 kbps 896 x 504 25 fps
流畅 330kbps 640x6025fps
这是2018年12月的数据。要升级到60帧,需要将图像质量速度提高近一倍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5g还可以将互联网视频帧速率提高到60。您正在查看的数据72帧再次是分数,帧速率使视觉感觉慢得多。VR视频保留在VR中,具有更高的帧数、更高的 游戏 和对帧速率的追求。满足最低帧速率要求,追求下一个图像质量,追求帧速率,现在平面视频、 游戏 已经开始满足最低帧速率要求并要求图像质量,VR尚未满足最低帧速率要求。
一、每秒拍摄图片张数不同;
60帧/秒每秒钟拍摄60张图片,30帧/秒每秒钟拍摄30张图片。
二、画面流畅度同;
60帧/秒画面细节更丰富。帧数越高画面越流畅。 每一帧都是静止的图像,快速连续地显示帧便形成了运动的假象,因此高的帧率可以得到更流畅、更逼真的动画。
三、同一时间下的视频内存大小不同。
帧数 (fps) 越高,所显示的动作就会越流畅,文件大小越大。拍摄视频时60帧/秒视频内存大于30帧/秒视频内存
因为人眼一般用24帧或者25帧就可以感觉到很流畅的效果,60帧虽然更加流畅,但是人眼时间看久之后会觉得很累,因为60帧超过了人眼处理的速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看60帧视频时虽然很流畅,但是又觉得很假的原因。回答满意希望可以给个赞和关注哦,个人日常分享数码评测,欢迎来主页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