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是怎么回事
“一种关注”单元1978年在戛纳电影节正式启动,主要关注国际新影人作品。本单元素以影片独特的审美和新颖奇异的小众风格闻名,最佳影片也一般会颁给不知名的导演。
2011年,第69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芬兰导演尤霍·库奥斯马宁首部长片作品《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当天获颁“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
2016年日本导演深田晃司新作《临渊而立》(又名《小风琴》)获得“一种关注”单元评委会奖,美国导演马特·罗斯凭借《神奇队长》获得该单元最佳导演奖。
金棕榈奖的奖项历史
戛纳国际电影节从1946年创立到1954年,最高奖项名为“国际电影节大奖”,获得大奖的导演一般会收到当代艺术家打造的一份艺术品作为奖品。
1954年,电影节组委会邀请几位珠宝设计师为电影节设计奖杯,要求主题要与戛纳的自然环境相匹配。设计师吕茜埃娜·拉宗(Lucienne Lazon)从戛纳海边随处可见的棕榈树获得灵感设计出金棕榈奖。同时棕榈是戛纳的象征,非常符合宗旨。
1955年,金棕榈奖首次成为电影节的奖杯。1964年至1974年期间,金棕榈奖又恢复“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名称。1975年开始,金棕榈奖固定。1998年,瑞士珠宝商萧邦(Chopard)对奖杯进行了现代化的修改,使之更加与时俱进,具有现代生气。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金棕榈奖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一种关注
B. 【戛纳电影节】历届戛纳电影节回顾 华语电影获奖记录
1960年,李翰祥执导的《倩女幽魂》作为首部角逐金棕榈奖的华语电影,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1962年,李翰祥执导的《杨贵妃》获得了高等技术奖,这标志着华语电影首次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
1971年,胡金铨执导的《侠女》再次夺得高等技术奖,进一步展示了华语电影的实力。
1982年,岑范执导的《阿Q正传》代表中国内地电影首次参赛,入围主竞赛单元,为华语电影在戛纳的征程写下新篇章。
1990年,张艺谋执导的《菊豆》获得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奖,为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更多关注。
1993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荣获最高殊荣金棕榈奖最佳影片,成为迄今唯一一部获此奖的华语片。同时,侯孝贤执导的《戏梦人生》也获得了评审团奖,进一步彰显了华语电影的深度与广度。
1994年,张艺谋执导的《活着》摘得评审团大奖,葛优凭借出色表演荣获最佳男演员奖,成为首位在戛纳获得影帝的华人男演员。此外,该片还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周”单元天主教人道主义精神奖。
1995年,张艺谋执导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又获得了一项高等技术奖,继续为华语电影赢得荣誉。
1997年,王家卫执导的《春光乍泄》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导演。同一年,中国台湾电影《美丽在唱歌》在“国际影评人周”单元中荣获金棕榈奖。
1998年,马来西亚导演蔡明亮执导的《洞》获得了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继续为华语电影赢得国际赞誉。
1999年,陈凯歌执导的《荆轲刺秦王》再次获得高等技术奖,巩固了华语电影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2000年,杨德昌执导的《一一》荣获最佳导演奖,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获得评审团大奖。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由梁朝伟获得最佳男演员奖,美术总监张叔平、摄影指导杜可风和李屏宾则荣获艺术成就奖。
2001年,中国台湾录音师杜笃之凭借《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获得了最佳技术奖。
2004年,张曼玉和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合作的法国电影《清洁》为张曼玉夺得最佳女演员奖,成为首位获得戛纳影后的华人女演员。
2005年,王小帅执导的《青红》获得评委会奖。中国台湾短片《呼吸》在国际影评人周中获得了柯达发现奖最佳短片奖及TV5青年评论奖。
2006年,内地影片《江城夏日》在“一种注目”单元中荣获最佳影片奖。
2008年,李安执导的《色,戒》由汤唯获得了最佳新人女演员肖邦奖。
2009年,娄烨导演、梅峰编剧的《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了最佳剧本奖。
2013年,贾樟柯执导、编剧的《天注定》获得了最佳剧本奖。新加坡导演陈哲艺执导的《爸妈不在家》则获得了金摄影机奖。
2015年,侯孝贤执导的《刺客聂隐娘》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林强凭借配乐获得了会外赛“电影原声带奖”。导演双周将“金马车”奖(终身成就奖)授予了导演贾樟柯,这是该奖自2002年设立以来首次颁给华人导演。
近年来,戛纳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名单如下:
第六十五届(2012年)金棕榈奖:《爱》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奥地利)
第六十四届(2011年)金棕榈奖:《生命之树》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美国)
第六十三届(2010年)金棕榈奖:《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泰国)
第六十二届(2009年)金棕榈奖:《白丝带》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德国)
第六十一届(2008年)金棕榈奖:《墙壁之间》导演:劳伦·坎迪(法国)
第六十届(2007年)金棕榈奖:《四月三周两天》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罗马尼亚)
第五十九届(2006年)金棕榈奖:《风吹稻浪》导演:肯·罗奇(英国)
第五十八届(2005年)金棕榈奖:《孩子》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法国)
第五十七届(2004年)金棕榈奖:《华氏911》导演:迈克尔•摩尔(美国)
第五十六届(2003年)金棕榈奖:《大象》导演:格斯·范·桑特(美国)
第五十五届(2002年)金棕榈奖:《钢琴家》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法国)
第五十四届(2001年)金棕榈奖:《儿子的房间》导演:南尼·莫列提(意大利)
第五十三届(2000年)金棕榈奖:《在黑暗中漫舞》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丹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