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8月13日已开幕,如何评价该电影节的影响力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8月13日已经开幕,引起了非常大的热度,有非常多的人关注这一事件。可见这个电影节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是一场盛宴。大家欢聚一堂共享优秀的电影作品和优秀的演员,从这些优秀的人身上学习一些宝贵的品质,了解作为电影人的初心和使命。这对中国电影有着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属于电影的魅力。
同时这个电影节也可以推动相关演员和导演的合作,让这些优秀的人在一块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这样才能有旺盛的创作源泉,能有很好的灵感迸发,这一切都是非常珍贵的。这个电影节举办的也非常的成功,让大家感受到这场独一无二的活动给电影行业带来的无穷力量。让更多的朋友们可以知道我国电影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有很多的人在为之努力。
❷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可以。平心而论,现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场面上确实有了A级电影节的“腔势”,要真正提升电影节的国际地位,首先还是要争取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话语权。中国电影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但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很年轻,正处在一个成长期;中国电影已经有了世界级的导演和明星,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影片还屈指可数,这就需要中国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办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电影节,期待这里能出现一个‘上海新浪潮’”。博伊尔的寄语既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留下的一个美好印象,更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未来的希望,因为她年轻,所以她充满活力。“活力”既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也应该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魅力。我们要为“年轻”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一下,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❸ 戛纳电影节对城市的影响
戛纳作为旅游城市电影节对当地的影响非常大,每年在这个年度电影盛会上,汇集了几乎接下来一年最重要、最有创意的电影。戛纳电影节可以如此辉煌和它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由此而来的艺术独立密不可分。
电影是戛纳的绝对主角,却不是唯一主角。另一个看不见的世界是隐藏在镁光灯背后的庞大商业帝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才是撑起戛纳影展和它艺术辉煌的真正支柱。
每年这场世界电影盛宴汇集大批名导新秀,当之无愧的电影圣殿也引来无数朝圣者,人口较常驻人口激增三倍,多达20万。法国商业杂志《挑战》曾经报道,短短不到两周的盛会,影展会给当地制造3000个就业机会,总共带来2亿欧元上下的收入,15天的所获就是戛纳旅游年度收入的四分之一。
据《好莱坞报道》戛纳市场每年11000 到12000人左右的注册费大约带来280到400万欧元收入。而今年组委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中,来自中国的注册人数增加了30%,已经成为继美法英等的第5大市场参与者。
电影节除了增加游客量以外,对当地旅游形象的创立有很大的作用。借由电影节,戛纳确立了举世闻名、高端奢华的旅游地形象,与周边的其他海滨旅游地有很鲜明的形象区分。
❹ 戛纳电影节对于全球产业和中国电影有什么重要性
戛纳电影节是全球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家参展商和片商前来电影市场。无论是放映规模还是放映数量都与其他电影节不同。粗略估算,全球每年70%的电影交易是在戛纳完成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戛纳电影节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电影产业的脉搏,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在戛纳呈现两种面孔。一方面,是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商业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较高的热门,另一方面,是以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在竞赛单元上也颇有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当年中国大陆电影的两极特点。
两种电影均向世界展示了两种中国特色电影,一种是较为奢华的中国古代猎奇图像,另一种是当代中国的当下持续时态。两种电影都在戛纳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售卖到了全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电影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戛纳电影节与中国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但服务产业、服务影人,一直是戛纳电影节的宗旨,未来也不会改变。
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举行颁奖仪式
当地时间7月17日晚,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举行了颁奖仪式。首先颁发的是荣誉金棕榈大奖,电影节组委会专门邀请了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迪诺作为特别颁奖嘉宾,将这个意义重大的奖项颁给了意大利影坛泰斗马可·贝洛基奥,并且播放了贝洛基奥从影以来经典作品的混剪短片。
随后揭晓的是最佳男演员奖,由最后一个竞赛日上映的澳大利亚影片《内特拉姆》的男主角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获得。初次获得表演大奖的卡赖伯·兰德里·琼斯情绪十分激动,一上台就连说“fuckfuck”,对评审团表达了感激,这个奖项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在《内特拉姆》中饰演了1996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亚瑟港大屠杀事件的凶手,29岁的马丁·布莱恩特。他在影片中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这个饱受精神疾病之苦的年轻人脆弱、浪漫又暴戾的形象。
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挪威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雷娜特·赖因斯夫。这位女演员主要活跃在剧场,被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发掘,推荐给导演约阿希姆·提尔,从而主演了这部影片。
❺ 国际电影节对电影工业发展有何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电影节有将近1000个,但是处于电影节顶层的A类电影节全世界只有12个,比如欧洲三大电影节和我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B类的为专门类竞赛电影节,如韩国釜山电影节;C类的是非竞赛性电影节,如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如果说目前电影在文娱产业中处于龙头作用,那么,电影节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国际电影节对电影行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
同时,参展的片商可以根据市场交易的价格、难易程度等对未来市场做出预判,调整自己的电影制作的类型,制定新的销售方案;从宏观维度来看,电影节能极大拉动举办城市产业链发展。电影节的举办涉及当地旅游、酒店、餐饮、交通等方方面面,能增加就业机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最近几年的戛纳电影节为例,电影节的投入在1500万欧元左右,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亿欧元,间接经济效益高达7亿欧元。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❻ 环球华网:电影节催生好电影,还是好电影成全电影节
春暖花开,又到了电影节扎堆来袭的季节。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4月16日正式拉开序幕,接下来陆续准备摆开电影盛宴的是中美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再往后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节不断争夺眼球的同时,又会给中国电影带来怎样的机遇?
电影节激增的背后是电影市场的高速扩张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的极度火爆,近年来国内各类型的电影节纷纷应运而生,官方的、民间的,让人目不暇接,“电影节经济”高烧不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扩张。
从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发展速度惊人,连续5年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
《建军大业》剧组亮相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电影节最大的受益者要数小成本、小制作的影片。如果说大制作影片依旧可以靠院线收益过活,一些因为不够商业而无缘传统院线的电影可以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奋力一搏,收获的业界口碑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影片收回更多的成本。因为电影节而一炮打响的影片和一战成名的电影人不在少数,正是因为有了那些鼓励创新和重视艺术性的电影节,电影艺术才能在商业化盛行的环境中保持多元性,具有才华的电影人才也才有了立身之所。
电影圈里有个玩笑:“票房好的就别指望拿奖,拿奖的就别指望挣钱。”对此杨步亭并不完全认同。在他看来,每个地方的电影节都代表着当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电影节的奖项也必然会颁给与其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作品,“因为这个评选的标准并非单一的票房数字,所以出现奖项结果和票房数字不一致的情况,是有可能的,这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都是常见的。从近年来中国各个电影节的颁奖情况来看,我们中国电影是‘得民心者得奖项’的比例越来越高了”。
没有好电影办不出好电影节
根据一项全球523个电影节提供的调查反馈来看,资金充裕能保证按时举办品质上乘活动的电影节仅占3%。而这种不均衡的资金状况,是导致电影节质量良莠不一的关键因素之一。戛纳、威尼斯、柏林等一些大牌电影节陆续成为其举办地的经济增长引擎,而一些影响力不够的电影节却陷入了连嘉宾路费都难承担的窘境。
到目前为止,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只有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但其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对于各国电影行业对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关注,国内电影节的国际知名度却暗淡了很多。电影节的概念在中国起步较晚,跟国际上知名的电影节相比,中国的电影节无论是经营运作还是影响力上都具有不小的差距。国内不少电影节的评奖因缺乏国际一流电影节严格专业的评奖标准而逐渐沦为电影节的配角。
电影节喧嚣的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高度同质化以及有口碑有市场的好电影相对匮乏的现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电影,怎么可能办出好电影节?”有业内人士直言,中国办不出好电影节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缺乏更多优秀的电影。
通过电影节让业内人士和观众欣赏到更多的优秀电影,从而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是很多电影节主办方美好的心愿。尽管2016年全国票房增速放缓引发诸多争议,但在票房之外,中国电影出现的一些可喜现象却有目共睹:影片质量整体提升、类型题材进一步多样化、主旋律题材电影有突破、影院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启动等;《百鸟朝凤》《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样的影片开始试水小众电影的市场化之路;《湄公河行动》为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成功提供了一种可能;《长城》迈出了中国电影与欧美深度合作、走向全球市场的第一步……
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已经认识到,电影市场回归到一个冷静、理智的状态来,反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促使中国的电影制作者、电影艺术家们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电影节的诞生首先被给予的期望就是对各主办地本土电影产业的促进和刺激。电影节对本土电影的肯定和为举办地所带来的关注度和交流的机会都是促进本土电影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如今越来越多国际电影节的出现,表明电影产业对于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间进行交流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
在电影节展映的影片,由于是经过评审团精挑细选的,几乎部部质量上乘。可惜的是,在当下这种商业利益为重的社会,观众却无缘在影院一见。通过电影节近距离、大规模地接触到世界高水准的电影,可以尽快提升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
与此同时,电影节自身也在经历着种种考验。就算是已经非常成熟的电影节,如今都面临着各种困境。尽管越来越多传统的电影节在为自己的平台注入更多新媒体和科技的元素,而电影节如何为电影人带来更多的利益,电影节又是否能引领电影产业的革新风潮?这些仍旧是电影节带给人们的思考。
❼ 电影节,能扛起地方文化战略发展的大旗吗
十年前,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转移,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成为近十几年地方政府的最主要财政收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百姓而言,随着我们搬进楼房,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新城的格局,一般都会配套一个辐射周边多个小区的综合性商业体。比如北京的朝阳大悦城,基本上成了周围上下2个地铁站沿线人们生活购物娱乐的中心场所。
商场大多地段非常核心,因此地价大多不菲,不知道细心的读者有没有思考过,这么大的商场,哪种业态的占地面积最大?一般情况下,占地面积最大的往往有2种:影院和书店。其中影院的面积可能会比书店还要大一些。
电商刚兴起的时候,商场业态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服装行业了,但随着O2O的发展,你几乎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商场里的一切:服装、美食、美妆、超市生鲜。可是电影就不一样了,即便当下流媒体平台快速崛起,但一部热映的商业大片,依然是你去影院的绝佳理由。有了人流量,商场其他业态才有发展的机会。
同样,一家好的书店可能并没有太多人购买,但书店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知识付费,为生活充电。引入一家高逼格书店,能让整个商场的气质都显得清新脱俗。
一家电影院,对一座商场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当电影作为一个IP来运作的时候,影响力就更大了。我们都知道上海迪士尼乐园,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围绕着上海迪士尼乐园,当地政府规划了一片24.7平方公里的上海国际度假区,要知道整个澳门也才32.8平方公里。迪士尼电影IP对于当地文旅行业的推动作用,肉眼可见。
同样,电影拍摄基地,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金华市的横店影视基地了。因为电影制作环节的巨大潜力,万达还曾经砸重金在青岛建了东方影都(后被融创接盘)。
聊了这么多,接下来慢慢把话题转回电影节上。要知道国内大多数电影节,都是广电系统主办、地方政府承办,作为承办方的地方政府。承担了电影节运营所需的大多数资金和场地,那么电影节对当地有哪些价值,以及,电影节比起其他会展活动、体育赛事,真的有看上去那么美好吗?
对于地方政府,近十几年靠卖地获得财政收入的方式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要逐步腾退。但接下来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在哪里?今年疫情之下,我们看到了地方政府拿出了几十万亿的基建计划,但与以往不同,这次新基建将会重点布局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
比起这些大盘子,文化产业的规模小到只是它们的九牛一毛。但丝毫不妨碍许多新一线城市,正在积极引进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当中头部资源,在打造品牌、宣传城市形象、提升软实力等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那么,办一场电影节,能实现这些目标吗?
电影节本身,对于城市品牌有价值吗?
很多城市都希望通过一些文旅活动,来打造城市名片。比如早些年北海举办环球小姐大赛,还有近几年许多城市举办的马拉松项目,都在通过文旅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电影节逐渐进入了地方机构的视野,第一眼看来,电影节持续时间久(一般一周左右)、国内外明星都来参加、影视行业从业者广泛参与,还有全国影迷来看影展。有人气、有声量,简直是打响文旅战略的不二之选。那么电影节真的有如此大的价值吗?
全国范围内的电影节,除了北京、上海这种大型且有一定举办年限的电影节有组委会,其他地方政府举办的电影节展,大多没有固定的组委会,每次举办都由相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然后每个版块又交给相关的举办单位来负责落地执行。这种组织方式,在大型综合性电影节活动上,很容易在小的环节出现问题。但这都是其次,没有专业的组委会做专业的事情,电影节就很难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
我们都知道,电影明星、从业者如果没有产业落地,他们不过是来打个酱油就走,最后留下一些让外面的人不留任何印象的新闻报道。对城市提升影响力没有太多实际价值。明星们一年走那么多次红毯,参加那么多次电影节,你自己想想你能记得住的有吗?再说从业者,各种影视公司大佬剧集,看样子能把产业带到这些城市,可事实上呢?
就拿上影节来说吧,上影节作为中国甚至亚洲最好的A类电影节,每年的举办几乎整个东亚地区的电影从业者都会来这里。由于每年电影节恰逢小龙虾旺季,电影人们私下谈事情都少不了一桌小龙虾宴,因此很多人也把上影节称作“小龙虾电影节”。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上影节绝对是行业洽谈的最大盛会。可是电影节结束,电影人们该回北京还是回北京,整个产业依然聚集在北京。
如果说行业上层的聚集需要更深层次的产业布局,那么通过电影节影展、嘉年华活动,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带动消费的思路是否也是一条出路呢?在我看来,按照目前的办节思路,很难辐射到全民参与,哪怕是影迷参与的水平。
电影展映是电影节所有版块里,民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个环节。如果看每年电影节开票时候的抢票盛况,以及各种二手转票行为,还有各种高价票。2000一张的《昼颜》,内环一套房换《小偷家族》一张票,几千块换《黄金花》,你还以为全上海的观众都在参与,事实是这样吗?
我们看一下公开的资料,淘票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影节总售票数46万张,那这是否等于上影节的观影人数就有近50万人呢?显然不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电影节的目标观众是一个很小的群体,每年电影节的复购率极高,一个人买10张的情况非常普遍,更有一些资深影迷,一个人买上好几十张电影票。所以真实的电影节,我推测观众不会超过10万人,而且这些观众在7天时间,分散在全市数十家影院,时间和地点都很分散,很难实现聚集效应。同样在上海举办的China Joy,4天时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接待人次达到了34.27万人次(第十五届)。
对于Z世代消费者而言,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越是小众的越大众,越是大众的越小众。B站举办的春晚让传统流媒体平台的老板们脊背流汗,那是因为这些小众文化的消费群体足够有凝聚力,他们聚集在一起,能够把声量扩大到大众视野,也就是所谓的“出圈”。电影节的影展同样如此,但电影节受限于时间和地理因素,尽管有了一定的声量,想做到出圈,目前还是很难。
把小众的文化做到极致,就会拥有独特的名片
对于国内目前的电影节,我个人的感觉还是比较悲观的。因为大多数电影节的举办模式,都是直接照抄国际A类电影节的模式,在单元设置上不管有没有内容先把架子搭起来。而且很多板块比如开闭幕式晚会、论坛、大师班这种板块,全国电影节来来回回都是北京那几家公司做的承办,思路和嘉宾都没什么变化。参加完几次,给人的感觉就是同样的嘉宾同样的活动,在A城市举办完了接着去下一个城市举办。就像马戏团表演一样,跑了那么多城市,最后还是那几只动物,那几样表演。
我还记得当年美团网创始人把猫眼电影卖给光线传媒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想把猫眼做好,美团就必须深耕影视娱乐行业,这并不是他们所擅长是事情,可同样是文旅行业的美团旅游、酒店业务就保留了下来。所以从这个小事可以看出来。地方的初衷是想通过电影节来带动文旅消费,可办到最后发现,光是把电影节办好就已经要进入影视行业的深水区,更不要提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了。
其实在全球范围来看,想做一个小而美的电影节并不是不可能。法国小城安纳西,举办的昂西动画电影节,不仅具有超高的行业影响力,还未当地带来了实际可观的收益。美国的“西南偏南”(SXSW)集合了电影、音乐、科技、极客等一众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元素,成为了近几年电影人在年初参加的一项盛事。日本农业重地山形县,本来以农业和水果生产为主,但这里却孕育了整个亚洲最好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所以,当文化产业发展的足够大的时候,电影节的机会点存在于这些细分的、垂直的电影节领域。而且这些电影节的举办成本不高,人员忠诚度很高。如果从现在积累,耐心做上5年,我相信这样的电影节,会给当地真正实打实的回报。
❽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可以。平心而论,现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场面上确实有了A级电影节的“腔势”,要真正提升电影节的国际地位,首先还是要争取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话语权。中国电影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但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很年轻,正处在一个成长期;中国电影已经有了世界级的导演和明星,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影片还屈指可数,这就需要中国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办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电影节,期待这里能出现一个‘上海新浪潮’”。博伊尔的寄语既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留下的一个美好印象,更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未来的希望,因为她年轻,所以她充满活力。“活力”既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也应该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魅力。我们要为“年轻”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一下,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❾ 釜山国际电影节在电影界的含金量怎么样与金像奖相比有什么不同
实在之所以釜山片子节被网友们吐槽的过分于便宜,我想一定是由于此中的奖项,和一些排行榜并没有失掉大家的认同,由于釜山片子节排行榜或者说奖项之类的工具,此中有非常多都是有很大的争议的,就比方有人以为他们的爱豆可能比一些得奖明星实力超出跨越很多,可是却没有一个实至名归的排名,所以这些招致了为何有非常多人感到釜山片子节,就是一个博人眼球的一个工具,他其实不算一个真正威望的片子奖项颁布之类的机构。
实在就让我个人观念来讲,我可能更倾向于后者一点吧,由于纵观釜山片子节,我发现仿佛确实是有的奖项设置的有些问题,有的演员实力确实是比一些演员要优良,市场效果也要好非常多,可是却获奖了。所以这也是为何网友们称釜山片子节过分于便宜的缘由。
❿ 电影节对于电影产业有什么影响
相对各国电影行业对于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关注,国内电影节的评奖却暗淡了很多。国际一流电影节都具有非常悠久和专业的评奖传统,每年都会聚集世界顶级的电影人,按照严格又符合各个电影节特色和精神的标准,在众多参展电影中选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奖项是具有极高公信力,无疑会对获奖影片的宣发和交易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电影人来说也是具有极高的吸引力。而中国国内的电影节通常没有这样严肃的评奖环节。当评奖仅仅变成了走过场,所颁发的奖项也就没法为参评影片增值,故吸引力也就不强了,最后只能矬子里拔将军,进入下一个恶性循环。(不光奖项公信力不高,部分以影片交易为亮点的电影节,交易数额都存在虚高)
无市场化运作:基本国内的电影节都需经广电总局批准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申请。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个体单位不能申请电影节,但大部分批文都会发放给挂靠在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组织。这种背景下,也就谈不上什么市场化运作了。没有市场竞争也就很难有特色和生命力,就成为了一种指标性的文化活动。中国的电影节能否具备对中国电影产业更积极和有实际意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