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天堂 > 夏衍电影城

夏衍电影城

发布时间:2022-11-14 17:31:45

① 夏衍爷爷的资料和他的精神

夏衍(1900.10.30—)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生于浙江杭州。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 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毕业。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 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翻译大量文艺作品。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发表后曾引起争论。同年12月创作了多幕话剧《自由魂》。 1937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

1937年8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离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为话剧。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争论。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1954年调任文化部副部长。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1965 年被免职,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运动。“文革”中度过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全国影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出版了《劫后影谈》、《懒寻旧梦录》等作品。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② 夏衍的哪个电影剧本在1933年上映

1.电影艺术家夏衍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曾用笔名蔡叔声、丁一之、丁谦之、黄子布、王老
吉等。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杭县。
1920年赴日留学,翌年2月考入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1925年入九州帝
国大学深造,1927年因参加日本左翼文艺运动被驱逐回国。1929年参加筹组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同时组织上海艺术剧社,后又参与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2年应聘为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1933年问世的《狂流》被誉为“中国电影
新路线的开始”。同年,任中共电影小组组长。被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
此间相继完成电影剧本《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压岁钱》
等。同时以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
下》等享誉文坛。
抗战爆发后参与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任《救亡日报》总编辑,参加话剧《
保卫芦沟桥》的创作。抗战期间创作的话剧有《一年间》、《心防》、《愁城记》、
《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芳草天涯》等,电影剧本有《白云故
乡》。1945年4月任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1946年6月调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中央
代表团工作。同年10 月赴香港、新加坡。1949年春创作电影剧本《恋爱之道》。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副会长、中国电
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改编了《祝福》、《林家铺子》、《革命
家庭》等电影剧本。著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电影论文集》等。

③ 夏衍生平简介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本名沈乃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毕业。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实际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大量翻译文艺作品。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院。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反映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揭露了满清政府的腐朽。此剧发表后曾引起争论。同年12月创作了歌颂女杰秋瑾的多幕话剧《自由魂》。

1937年9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漓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成为话剧。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论争。他的剧作努力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时代,艺术风格朴质、凝练。抗战期间还写过大量杂文、随笔。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1954年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突出地体现了原著的神韵风采。

(3)夏衍电影城扩展阅读

夏衍作为中国三十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从戏剧的表现内容,还是戏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都在对 “ 五四”以来中国话剧优秀传统继承的基础之上, 进行了许多开艺术先河的创造性探索, 营造了自己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夏衍创作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关注大时代里普通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精神悲欢,来提示社会政治和革命的主题。夏衍大多将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 寓托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内心冲突中, 从简单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荡的时代特征, 让读者和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以一种近乎平庸的写实精神反衬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将高度的社会政治意识、饱满的政治热情与艺术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使他在同时代剧作家同行中脱颖而出, 并获得了自己的文学史地位。

夏衍出于对政治的热情和信仰的追求,一心想要自己的创作介入政治生活领域,但他并未简单地以艺术图解政治, 而是以自己日臻成熟和明晰的创作个性、以他对政治与艺术关系的独特理解化开了僵硬的政治外壳。 可以说, 夏衍正是以其敏感多思、善于冷静地观察和剖析的艺术气质将作品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性完善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他富有个性的戏剧艺术风格。

④ 夏寅是哪个国家的

夏衍(1900.10.30—)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
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
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毕业。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1924年加
入国民党,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
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
区从事工人运动,并翻译大量文艺作品。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
剧顾问。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
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
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1936年6月创
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
和重视。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发表后曾引起争论。同年12月创作了多
幕话剧《自由魂》。1937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
1937年8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离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
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
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为话剧。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
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争论。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
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1954年调任文化部副部长。曾创作《祝福》、《林家铺
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1965年被免职,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运动。“文革”中度过八年零七个月
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全国影协主席、文
联副主席,出版了《劫后影谈》、《懒寻旧梦录》等作品。著作书目:
《高尔基传》(传记)1932,良友
《赛金花》(话剧)1936,生活
《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话剧)1937,生活;1950,开明
《日本的悲剧》(杂文集)1937,上海大时代出版社
《上海屋檐下》(话剧)1937,戏剧时代出版社
《血写的故事》(报告文学集)1938,黎明书局
《包身工》(报告文学集)1938,广州离骚出版社
《一年间》(话剧)1939,生活;改订本更名
《天上人间》,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
《白云故乡》(电影剧本)1939,大地
《小市民》(剧本集)1940,新知
《愁城记》(话剧)3941,剧场艺术社
《此时此地集》(杂文集)1941,文献
《心防》(话剧)1941,新知
《水乡吟》(话剧)1942,群益
《长途》(杂文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
《风雨同舟》(剧本,又名《再会吧,香港》)与田汉、洪深合著,1942,桂林
集美书店
《戏剧春秋》(话剧)与宋之的、于伶合著,1943,重庆末林出版社
《草木皆兵》(话剧)与于伶、宋之的合著,1944,新知
《法西斯细菌》(话剧,又名《第七号风球》)1944,重庆文章出版社
《边鼓集》(杂文集)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
《离离草》(话剧)1945,昆明进修教育出版社
《芳草天涯》(话剧)3945,重庆美学出版社
《劫余随笔》(杂文集) t948,香港海洋书屋
《春寒》(长篇小说)1949,人间
《蜗楼随笔》(杂文集)1949,人间
《夏衍剧作逊1953,人文
《考验》(话剧)1955,人文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评论集)1959,电影
《夏衍选集》1959,人文
《杂文与政论》(杂文集)1959,北京
《电影论文集》1961,电影
《夏衍近作》1980,四川人民
《夏衍杂文随笔集》1980,三联
《劫后影谈》(评论集)1980,电影
《夏衍论创作》(评论集)1982,上海文艺
《杂碎集》(评论集)1983,四川人民
《生活。题材。创作》(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
《夏衍剧作集》(l-3册)1984—1986,戏剧
《夏衍电影剧本集》1985,电影
《懒寻旧梦录》(回忆录)1985,三联
《复活》(剧本)改编,俄国托尔斯泰原著,1943,重庆美学出版社
《我的一家》(电影文学剧本)据陶承同名回忆录改编,1959,电影;1980年出
版时改名
《革命家庭》
《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据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改编,1979,电影
《憩园》(剧本)改编,巴金原著(出版年代不详)四川人民

⑤ 夏衍的主要传记、作品

夏衍的主要传记:
本名沈乃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韦?、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毕业。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实际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大量翻译文艺作品。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院。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反映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揭露了满清政府的腐朽。此剧发表后曾引起争论。同年12月创作了歌颂女杰秋瑾的多幕话剧《自由魂》。1937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它通过几个家庭的矛盾,利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反映了上海小市民社会的人生。
1937年9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漓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成为话剧。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论争。他的剧作努力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时代,艺术风格朴质、凝练。抗战期间还写过大量杂文、随笔。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1954年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突出地体现了原著的神韵风采。
1965年被免职,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运动。“文革”中度过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全国影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出版了《劫后影谈》、《懒寻旧梦录》等作品。
主要作品: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改编创作有《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懒寻旧梦录》等。
http://www.zhlzw.com/wy/zo/783745.html
传记:文体名。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⑥ 夏衍的著作

高尔基传》(传记)1932,良友
《赛金花》(话剧)1936,生活
《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话剧)1937,生活;1950,开明
《日本的悲剧》(杂文集)1937,上海大时代出版社
《上海屋檐下》(话剧)1937,戏剧时代出版社
《血写的故事》(报告文学集)1938,黎明书局
《包身工》(报告文学集)1938,广州离骚出版社
《一年间》(话剧)1939,生活;改订本更名
《天上人间》,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
《白云故乡》(电影剧本)1939,大地
《小市民》(剧本集)1940,新知
《愁城记》(话剧)3941,剧场艺术社
《此时此地集》(杂文集)1941,文献
《心防》(话剧)1941,新知
《水乡吟》(话剧)1942,群益
《长途》(杂文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
《风雨同舟》(剧本,又名《再会吧,香港》)与田汉、洪深合著,1942,桂林集美书店
《戏剧春秋》(话剧)与宋之的、于伶合著,1943,重庆末林出版社
《草木皆兵》(话剧)与于伶、宋之的合著,1944,新知
《法西斯细菌》(话剧,又名《第七号风球》)1944,重庆文章出版社
《边鼓集》(杂文集)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
《离离草》(话剧)1945,昆明进修教育出版社
《芳草天涯》(话剧)3945,重庆美学出版社
《劫余随笔》(杂文集) 1948,香港海洋书屋
《春寒》(长篇小说)1949,人间
《蜗楼随笔》(杂文集)1949,人间
《夏衍剧作选》1953,人文
《考验》(话剧)1955,人文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评论集)1959,电影
《夏衍选集》1959,人文
《杂文与政论》(杂文集)1959,北京
《电影论文集》1961,电影
《夏衍近作》1980,四川人民
《夏衍杂文随笔集》1980,三联
《劫后影谈》(评论集)1980,电影
《夏衍论创作》(评论集)1982,上海文艺
《杂碎集》(评论集)1983,四川人民
《生活。题材。创作》(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
《夏衍剧作集》(l-3册)1984—1986,戏剧
《夏衍电影剧本集》1985,电影
《懒寻旧梦录》(回忆录)1985,三联
《复活》(剧本)改编,俄国托尔斯泰原著,1943,重庆美学出版社
《我的一家》(电影文学剧本)据陶承同名回忆录改编,1959,电影;1980年出版时改名《革命家庭》
《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据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改编,1979,电影
《憩园》(剧本)改编,巴金原著(出版年代不详)四川人民

⑦ 夏衍的资料

夏衍,中国文学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95年。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祖籍河南开封。

他在幼年时期,受其家乡的革命先驱秋瑾事迹影响,对社会的黑暗现状不满。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20年留学日本,1924年经孙中山介绍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1929年参加筹备左翼作家联盟,次年当选“左联”执行委员,并与郑伯奇、阿英、沈西苓等创办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1933年以后担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改编创作了6部电影剧本,其中《狂流》被誉为“中国电影界新路线的开始”;《春蚕》则是将中国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1934到1935年,他创作了《女儿经》、《自由神》和《压岁钱》等电影剧本和多幕剧《赛金花》。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衍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到重庆任中共南方局文化组副组长,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这期间他写了许多电影评论和电影剧本《白云故乡》、《恋爱之道》等,特别是1937年创作的剧本《上海屋檐下》,将时代特征注入作品中的人物,结构和布局也符合小市民“各自为政”的生活特点。此剧在夏衍的创作上是一次大的突破,由此形成深沉、凝重、清馨、淡远的艺术特色。1941年,他完成了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春寒》。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地领导党的文化工作。

建国后,他一直从事文艺领导工作,在上海创办了电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1956年,根据鲁迅的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祝福》,1958年,又根据茅盾的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林家铺子》。这两部作品,风格朴实、结构严谨,时代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饱满,成为共和国早期电影改编的典范。此后,他又先后改编(或与人合作改编)了电影剧本《革命家庭》、《故园春梦》和《烈火中永生》,其中《革命家庭》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日本友好协会顾问、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他“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⑧ 夏衍在的作品有哪些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心防》、《包身工》、《林家铺子》等。

1、《上海屋檐下》

夏衍的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3、4月间,剧本描写了被捕入狱8年的匡复被释放了。

他到好友林志成家来探询自己妻子彩玉和女儿葆真的下落,却得知妻子已与志成同居,因为他们早就听说匡复已死,于是三个人都陷入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

彩玉想和匡复追寻过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负疚欲走时,两人8年患难与共之情,又突然迸发,难以分手。匡复理解、原谅了他们,在孩子们向上精神的启发下,克服了自己一时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

全剧除了这条主要情节线而外,还有几组人物:失业的大学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勉强糊口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这些人都拥挤在一个“屋檐下”,合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2、《法西斯细菌》

《法西斯细菌》一九四二年写于重庆。它真实地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我国各阶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故事描写一位潜心于细菌学研究的科学家俞实夫,在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残酷事实面前,终于从不问政治到走入反法西斯斗争行列的觉醒过程。

3、《心防》

《心防》是夏衍的话剧代表作,写于1940年。是最能体现夏衍对上海战友的感叹和忧煎之情。1940年由广西艺术馆话剧实验团首演,导演欧阳予倩。

4、《包身工》

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现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5、《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水华执导、夏衍编剧、谢添主演的剧情片,于1959年上映。

该片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以1931年的中国江南某小镇为背景,通过小工商业者的挣扎生存、最终倒闭,和林老板一家的命运,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黑暗现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夏衍

⑨ 夏衍的资料

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小时家境贫困,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1929年,他参加筹备左翼作家联盟,次年当选“左联”执行委员,并与郑伯奇、阿英、沈西苓等人创办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推动了革命戏剧运动的发展。1933年以后,他担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成为我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衍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任中共南方局文化组副组长,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特别是戏剧运动,同时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

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地领导党的文化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82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夏衍1900年10月30日出生在杭州府任和县严家弄内一座五开间七进深的房子里.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3493979.html?fr=qrl3
亲近夏衍
他,曾当过染坊店学徒;他,曾入日本明治学校电机科学习;他,曾加入国 民党;他,又加入共产党;他,还曾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他是谁?他不就是夏衍,生于浙江杭州的夏衍吗?

啊,夏衍举世闻名。他出生于1900年10月30日,本名为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他是一位我国著名的革命文艺家,受到过不少人的称颂。我曾经去过夏衍故居,并仔仔细细地参观一遍。这里,没有什么精美的雕刻,只有普普通通的墙壁、桌椅。这里没有什么豪华的物品,只不过是一个院子、一个厅和几个卧室罢了。看得出,这里十分的安静,只有一些鸟在叫,倒是个读书写作的好地方。夏衍故居一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夏衍一生发表的巨著数不胜数,其中有小说、有话剧,这些受到了国家与人民的喜爱。夏衍的每本作品中都富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例如《包身工》,是他1936年6月创作了的报告文学,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1945年,他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出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引起文艺界争论。此外,还有《泡》、《自由魂》、《在烈火中永生》等等。

夏衍正因为有着丰富的知识与爱国主义思想,所以他是多么伟大。夏衍也是受过挫折的,他在1965年被免职,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活动;他在“文革”中度过了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尽管残疾了,但他身疾心却不残,他凭着一股力量,继续奋斗,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为国家奋斗,不断工作,不断出版自己的作品。这真是让人惊叹不巳。这就是夏衍那非凡的毅力吗?

夏衍人格之美,也是令人由衷赞叹的。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了,4年后,夏衍在这战乱时期,冒着生命危险去为萧红扫墓,甚至为萧红发表了《访萧红墓》。这行动不仅表达了夏衍对萧红的钦慕之感,更是表现出他那宽广平易、念旧故人的人格美。夏衍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但在别人眼里却不是,他如同平常人一般,没有老革命的架子,浑身更是没半点党的威风,他是一位老人,一位和蔼而又可亲的老人。这样的共产党员,谁不爱戴?谁不尊敬?

夏衍啊,你虽巳长埋于黄土,但你却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愧为杰出的作家,更不愧为一个可亲可敬的老革命,我们永远怀念你。

身负国家重任的朝廷命官一个个成了阶下囚,纷纷来走赛金花的门路,以求苟全性命,连赫赫有名的中堂大人李鸿章也不例外,为了讨好主子早日缔结和约,也拜倒在赛金花的门下,可是当帝国主义者走后,一帮官僚政客们再次统治了北京城的时候,却认为天下罪过之大,莫过于赛金花"跟红毛子睡觉",而急急忙忙地把她赶出了北京城。剧中的左侍郎徐大人说:咱们中国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靠女人来解决问题的事情,本来是不稀奇的。一句话就说破了这个反动政权腐败、昏庸的本质。虽然该剧有一定的现实讽喻意义,但是由于对以一个女人凭借色相挽救民族危亡的屈辱情节缺乏鲜明的臧否态度,对赛金花有一定的同情,再加上评论界的一些有时分寸的赞扬,所以影响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1983年夏衍拍摄的电影《秋瑾》

历史剧《自由魂》:不久,夏衍又创作了历史剧《自由魂》(后改名《秋瑾》),选取了为革命而献身的烈士徐秋瑾短暂一生中的片断,展现了她以身殉志的悲壮历程。和《赛金花》不同的是,该剧是以积极的正面主人公为榜样,高扬的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革命气概。

戏剧创作的转变:夏衍在回顾他的创作道路时曾经说过,他早期创作的独幕剧《都会的一角》,多幕剧《赛金花》《秋谨传》,都是"很简单的把艺术看作是宣传的手段",为了"在那种政治环境下表达出一点自己对政策的看法",如写《赛金花》是为了骂国民党的媚外求荣,写《秋谨传》是为了所谓的"忧时愤世",因此,这些剧作虽然已经显示出夏衍的创作才能以及他戏剧风格的某些特点,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剧中人物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倾向,直到学习了曹禺的《雷雨》和《原野》,才懂得了"必须写入物、性格和环境",因此,从1937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开始,他实现了创作的根本转变:即从席勒化向莎士比亚化的根本转变。他开始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在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把当时时代特征反映到了剧中人物的身上。但在具体怎么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夏衍又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了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

3、《上海屋檐下》

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手稿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杰出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他自觉实践现实主义手法取得的重要收获,因此,虽然在此之前他已经写过三个剧本,但却仍然坚持《上海屋檐下》是他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主题:剧本描写的是生活在大上海城市底层的一群小市民和贫苦知识分子平凡的、令人诅咒的生活,通过五个家庭的不同遭遇以及相同的不幸命运,揭示社会内在的矛盾,展示了抗战前夕的郁闷时代气氛。
作品以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三人的生活遭遇为中心线索,以其左邻右舍的生活为辅,组成了一部30年代上海中下层人们生活的交响曲。三幕戏都发生在同一场所,在上海东区常见的弄堂房子中间展开,剧情前后不到一天的时间。匡复是革命者,杨彩玉是同情革命背叛家庭与匡复结合的勇敢女性,生有女儿葆珍。八年前匡复被国民党逮捕入狱,音讯全无,被捕前交代他的朋友林志成照顾他的妻子杨彩玉和女儿葆珍。因误传匡复牺牲,在得不到一点消息的情况下,为了生活,杨彩玉和林志成日久产生感情而同居。但是八年后,抗战前夕国民党被迫释放政治犯,出狱后的匡复突然出现在妻子、好友面前,三个人同时陷入了一种令人难堪的尴尬境地、和无法解决的情感矛盾之中。
匡复面对既成事实,心里非常矛盾,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可是却感到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自己并没有尽到做丈夫和做父亲的责任,而对林志成所给予的帮助也应该表示感谢。最重要一点是,他看到彩玉和志成之间并非一点感情都没有,所以最后做出了理智而坚决的选择--留下字条悄悄出走,去继续奋斗了。林志成虽然缺少匡复那样的襟怀和抱负,但是对朋友却忠心耿耿,当初他和彩玉同居,虽然原因之一是深爱彩玉,但更重要的是要使她生活得幸福。匡复回来后,由于内疚和惊讶,林志成曾打算悄悄退出,但是对和彩玉多年的生活还有些依恋,更不知道应该走到什么地方去,其性格的根本弱点就是软弱,缺少决心和勇气。比较起来,杨彩玉更爱匡复,当年她和林志成同居,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因素,因此,当匡复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满心希望地想重新建立美满家庭,但却放心不下林志成,心里不安,感情上通不过。

以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却蕴含着巨大情感波澜的"严谨现实主义"为特征的夏衍的剧作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剧中人的行为都似乎是无可指责的,每个人都按生活给定的逻辑在行事,但是把这些人和事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时,结果却几乎令人无法忍受。这是国民党统治造成的家庭悲剧。
与匡、林、杨三人的家庭悲剧穿插在一起的,还有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其余四户人家的人生悲喜剧。银行小职员黄家楣一家,他靠父亲变卖土地和借高利贷而大学毕业,而现在却失业在家,以变卖度日,为老父亲从乡下来看望他们而愁苦;小学教员赵振宇一家四口挤在灶披间里,妻子成天愁苦哭穷;报贩"李陵碑"独子在淞沪战争中死去,他因此神智恍惚,成天酗酒解愁;施小宝丈夫当水手一去不返,为生活被黑社会操纵沦落风尘。二房东林志成做纱厂职员因担心丢饭碗而烦闷苦恼看上司脸色过日子。
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幸的,他们在地狱般的社会中挣扎、煎熬,而本身的弱点又决定了他们自身无力回天,只能在阴暗的日子里默默度日。正象李健吾所分析的:他们属于一群弱者。作品写了这一群小人物的不幸生活,对国民党黑暗统治发出了强烈控诉,并把剧情安排在郁闷的黄梅时节,象征着抗战前夕郁闷的政治气候。因为国民党会不会起来抗日,当时还不是豁然开朗。作品反映了小人物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的苦闷、烦恼和悲伤,并"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时代,让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脚步声音"。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些弱者们的内心深处却并未失去对光明的向往,他们企盼着天"总有一天会晴",文章最后葆珍的歌声是剧本唯一的阳光--象征着未来属于孩子,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由匡复的重上革命征途,都预示了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这是剧本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该剧艺术特点:
(1)构思巧妙、布局严密,多条线索共同发展。
(2)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恬淡、自然,而又洗炼、隽永。
(3)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颤动。

4、夏衍剧作的艺术特点

(1)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如《上海屋檐下》所展开的就是上海弄堂里普通的两层楼房里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人生世界:琐碎的争吵、痛苦、悔恨、牢骚、窘困、隐忧等等。可剧作家却从这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有了痛苦的发现。作品中的梅雨天气是有深刻寓意的:象征着不仅生活在发霉,连人们的灵魂深处也在发霉,同时产生了冲破这沉重的阴霾,走向光明的热望。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以及内在的深刻性,就构成了夏衍剧作的鲜明特点。

(2)"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
如杨彩玉见到匡复后既要跟他走又难舍林志成的内心矛盾,匡复见到妻子得知情况后的感伤,林志成既愧对好友又难舍杨彩玉的苦恼,都刻画得很细很深;黄家楣把自己失业家境艰难的情况瞒住老父亲,既怕伤父亲心又有知识分子爱面子思想,那种强颜欢笑 的痛苦也写得很逼真。

《上海屋檐下》演出剧照(1939年上海剧艺社演出)

(3)简约、谨严、含蓄的艺术风格。
如《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间内,同时展开了五家人家的悲喜剧,同时写出了命运、性格各不相同的十几个人物。以林志成、匡复、杨彩玉三人之间的家庭悲剧为主线,将其余四家人家的悲喜剧穿插其间,不平均使用力量。全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每一家命运的揭示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抓住了其主要特征,用笔极端简洁、鲜明、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给观众去加以想象和补充。如"黄梅天气"就有多重的象征意义: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政治的、心理的。给读者以多重想象的余地。

(4)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夏衍习惯于带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人生。如《上海屋檐下》,文章末尾葆珍的歌声。但是人道主义并没有使他泯灭是非善恶的界限,夏衍的人道主义,是和他的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人道主义的立场是夏衍更关注于大时代中人的命运,特别是人的心灵,微妙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其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具有类似契诃夫的"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夏衍剧作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和优点。

二、李健吾(1906-1982)与戏剧艺术的探索

这一时期在剧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而创作倾向、风格不同于曹禺、夏衍的剧作家是李健吾。

1、生平及创作
李健吾,山西省安邑县(今运城县人),其父是辛亥革命晋南领导人,1919年被北洋军阀杀害。这对李健吾倾向于民主主义有着深刻的影响。李健吾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30年代留学法国。
其戏剧创作观基于人性,认为:作品应该建立在一个深广的人性上面,富有地方色彩,然后传达人类普遍情绪,刻画戏剧人物重在人性中"善恶并存",重在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早期创作有《母亲的梦》等剧作,1933年回国后,又相继发表了《这不过是春天》(1934)、《梁允达》(1934)、《村长之家》《以身作则》、(1936)《新学究》《十三年》(又名《一个没有登记的同志》)(1937)等,是30年代有一定影响的剧作家。

2、《这不过是春天》(三幕剧)
《这不过是春天》写于1934年,是李健吾的代表作,剧本以北伐战争前夕为背景展开了戏剧情节。北伐军的革命者冯允平化名后突然来到了旧日情人、北洋军阀某警察厅长夫人的客厅之中,而警察厅长正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在到处追捕他。剧作一开场就把人物退推到了紧张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来。厅长太太曾经是一个热血青年,由于不甘贫穷嫁给了厅长,但是对婚后庸俗的生活深感不满,冯允平的到来,使她没能抑制住自己的真实情感。当冯允平面临即将被捕的命运时,虽然她恼恨冯允平隐瞒了他的革命者身份,但又不愿失去他的爱情,终于巧妙地使冯允平化险为夷,逃出了虎口。
从剧本表面情节来看,这是一出追捕革命者的革命题材的戏剧,但实际上戏剧中的主人公却不是革命者,而是厅长夫人。作者关注的并不是情节中包含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冲突,而是厅长夫人及剧中其他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剧作在爱情和革命的纠葛中,通过几个反复,着重刻画了在厅长夫人身上存在着的一系列的矛盾,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纯情挚爱和世俗利益的矛盾、物质享受和精神空虚的矛盾、青春不再和似水流年的矛盾、强烈的虚荣心和隐蔽的自卑感的矛盾……,在其他人的身上也同样如此。
李健吾的剧作不象曹禺剧作那样引起群众心灵的震撼,而是让观众在得到愉悦的同时,感受到剧本的魅力,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剧本不足之处是主要人物冯允平缺少了一些个性,在剧情安排上也略嫌造作,明显有编造的痕迹。

3、《梁允达》(三幕剧)
《梁允达》是刻画人性沦丧的心理悲剧。年轻时荒唐而意志薄弱的梁允达,为了钱财,在刘狗的怂恿下打死了自己的父亲,后来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无法驱除的罪恶感象幽灵一样搅得他心神不宁。刘狗的再次出现,也就是当戏剧帷幕拉开的时候,多年前的悲剧几乎重演。梁允达之子四喜受刘狗挑唆,以杀父之事威胁梁允达,此时的梁允达却把多年郁积的悔恨和恐惧凝聚到了一起,杀死了刘狗,以流血的手抚慰了流血的心灵。作者的兴趣仍然集中在对主要人物梁允达内心矛盾的探讨之上,并渲染了"处处是陷井和罪恶"的时代感受。全剧给人一种沉闷甚至神秘的感觉。
剧中贪财杀父的梁允达是作者谴责的对象,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却不在梁允达和恶痞刘狗的正面交锋上,而在于梁允达杀父后的悔疚不安,他刺杀刘狗前从恶不甘、行善不能的激烈的思想斗争。
其艺术特点是:结构严谨、精炼紧凑、运用"佳构剧的技巧善于处理情节的突转",抓住了梁允达内心世界的善恶并存末展开他的内心冲突,将他的杀父、杀刘狗的外部行为置于幕后,作为戏剧的外在情节,为激化内心冲突服务,并最终激发戏剧高潮。此外,在人物的心理刻画、场面氛围的渲染和语言的运用上,李健吾也显示出了较高的艺术造诣。

4、《新学究》和《以身作则》
这两部剧作是具有独特艺术品格的喜剧。《新学究》中的教授康如水,《以身作则》中的举人徐守清都是喜剧人物。但是在这些愚笨可笑,被嘲弄讽刺的喜剧性格中也蕴含着他们是旧时代牺牲品的悲剧性因素。虽然他们被金钱和旧礼教扭曲了人性,造成了心灵变态,但是在其复杂内心中也不乏正常人性的情怀。这就是李健吾从戏剧描摹人性、刻画"善恶并存者"的观念出发而创造的悲喜交融的戏剧美学品格,从而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这一部分可略)

5、李健吾剧作的艺术特点:
(1)从现实生活取材,时代性不强,醉心于对人性的剖析,从人物内心的矛盾出发来分析人物行动的原因,如(《梁允达》。
(2)创造了许多"善恶共存者"形象。剧本中有人性沦丧者形象,如刘狗,但突出的是善恶矛盾纠结共存于一身的那些形象,如《这不过是春天》中的厅长太太,《梁允达》中的梁允达。厅长太太是"善恶共存"、"美丑交织"。她美貌机智但又任性虚荣,贪图物质享受,为此做了警察厅长金丝笼里的富贵鸟。但她"人心未尽",当南方来的革命者(剧本背景为北伐革命期间)、她昔日的情人冯允平进入北平突然出现于她面前时,她旧情重燃。但当她知晓冯允平是负有秘密革命使命而并非因珍惜旧情来看她时,她恨他,但还是以机智手腕帮他脱离险景。这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灵魂。
(3)着重于对戏剧艺术的探索,其剧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话俏皮利落、结构严密紧凑、构思奇巧而追求趣味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⑩ 夏衍电影简介

夏衍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夏衍于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春蚕》

中国无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摄制。由蔡叔声(即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程步高导演,王士珍摄影,主要演员有萧英、严月娴、郑小秋、龚稼农等。影片叙述了中国浙东蚕农在帝国主义军事、经济的侵略下,一步步陷入破产的悲惨经过。在艺术上,影片以真实自然、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农老通宝一家勤劳纯朴、忠厚善良的品质和艰苦劳动、奋斗求生的精神。为了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明星公司不惜工本搭置了外景,还特聘了养蚕专家充当顾问。这是中国将五四以后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在中国影坛上影响深远。

《狂流》
1932年,长江流域发生空前大水灾, 水害波及十六省,灾情严重。离汉口 百余里的小镇傅庄,因一道年久失修 的堤坝出现险情,情势危急,小学教 师刘铁生领导乡民奋勇抢险。当地首 富傅柏仁,携带侵吞的巨额修堤捐款 ,和家人一起逃到汉口。他打着救灾 的幌子,冒充请赈代表,继续向社会 骗取捐款,中饱私囊。傅女秀娟原与 铁生相爱,其父嫌铁生家贫,不允成 婚,反而将她另许当地县长之子李和 卿。未几,汉口市区也遭水淹。傅庄 因有铁生领导,乡民合力固堤,洪水 被阻,转危为安。傅柏仁又携眷返回 。秀娟、铁生别后重逢,感情益深, 引起李和卿妒忌,乃与傅柏仁合谋, 以“煽动乡愚图谋不轨”罪诬陷铁生 。这时,一场更大的洪水袭来,铁生 发动乡民取来傅家用赈款囤积的木料 抢修危险堤防,并向傅柏仁展开斗争 。傅纠集警察企图镇压,被突然决口 冲来的狂流卷走。

《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以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那时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内有国民党官吏的敲诈,地主高利贷的剥削,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小说透过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

故事梗概

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林小姐由于穿的是东洋货,在学校里受到同学们的耻笑,她怒气冲冲的回到家里。但是,母亲也在为家里卖东洋货而发愁。

林小姐为没有可穿衣服而犯难,她的衣服和她的日常用品都是东洋货,虽然她很喜欢这些东西,但是,在这种局势之下,她只得放弃这些喜爱的东西。

父亲很沮丧的回来了,母女俩猜到肯定也是为这件事,林小姐本来打算进一步要求父亲制一件不是东洋货的新衣,但瞧着父亲的脸色不对,便又不敢冒昧。伪善的当权者借此机会搜刮民脂民膏,收受贿赂,威胁这些小资产者。林先生不得已,决定当掉金项圈去贿赂当权者。

第二天,林先生的铺子焕然一新的开张了,他的“额外支出“指望着在这时候能够捞回来,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要靠这几天的生意。街市上渐渐地热闹起来,快过年了,“人们总要买些年货吧,”他想。铺子前面不时也围满了人,但是,都是些可怜的乡下人,他们连吃饭都解决不了,怎么会有钱来买这些东西呢?到了下午,总算是做了几笔生意,全家人阴郁的心情好多了。晚上,算总账时,形势不是很乐观,还欠着不少的客帐。这时,朱三太来要利息了,林先生不得已,把今天的收入都给了她。而林小姐也赊账买了自己喜爱的布,林先生无可奈何只有苦笑。

又过了两天,“大放盘”的林先生的铺子,生意果然很好,林小姐和母亲喜笑颜开。只是林先生心理矛盾着,他是在亏本卖呢!最使他心神不宁的,是店里的寿生出去收账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林先生正等着寿生收的钱来开销“客账”,上海的客人已经到了。这时,传来日军轰炸上海的消息,顿时,人心惶惶,上海讨债的客人毫无通融地拒绝了林先生的情商,不得已,林先生只好到恒源钱庄去商借,谁知钱庄老板竟跟他要以前欠的六百元钱。

由于开战,商会让大家分摊军饷,林先生为了面子答应了。这时,出去收账的寿生回来了,林先生只得把大部分给了堵门要债的上海客人。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难罢?林先生感到这一次他准是毁了!

凄凉的年关终于过去了。由于许多铺子倒闭,林先生的帐没有办法收回来,而欠恒源钱庄的钱必须在正月十五还清,林先生家里就像一个冰窖。市面上一片萧条,连当铺都止当了,随你值多少钱的贵重衣饰,也只能当得两块,叫做“两块钱封门”。店里没有钱进货,只剩下一些日用品,这时,从上海逃来许多难民,这些日用品就成了紧俏货,生意一时好了起来。这惹的要债的蜂拥而至,林先生没有办法,只得向商会会长求救,没料到的是商会会长却提出来要林小姐做卜局长的小老婆,林先生感到了祸不单行。不久,林先生被党部的人带走了。

林先生被扣,令一家人惶惶不安,商会会长用债务和卜局长要挟,寿生想尽办法抵出全部货物,终于赎回了林先生,林大娘决定要林先生和女儿逃走,在走之前,让林小姐和寿生成了亲,自己和寿生留下应付局面。

林家铺子终于倒闭了,大群的债权人在林家铺子里吵闹得异常厉害,恒源钱庄和其他的债权人争执怎样分配底货。铺子里虽然淘空,但连“生财”合计,也足够偿还债权者七成,然而谁都想给自己争得九成或竟至十成。虽然有警察在,场面仍旧很混乱,有哭有叫的,有喊有闹的,还有的警察乘机占便宜……人们决定去党部告状,结果和警察发生了冲突,人群被冲散了……

《祝福》
浙东山区一穷乡僻壤,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 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 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东家满意。翌年清明时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 与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不从,撞 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 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 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 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 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 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经历诸种劫 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将 她视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 ,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 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 ,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 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万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门槛,自此流浪 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 毙于风雪之中。

阅读全文

与夏衍电影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些电影是双飞的 浏览:880
在国际电影节上映的第一部中国电影 浏览:450
美国鲨鱼鳄鱼电影 浏览:341
泰国电影继承人 浏览:399
西部恐怖悬疑电影大全 浏览:252
电影院兼职发3d眼镜是真的吗 浏览:234
电影名扬四海女插曲 浏览:183
赛罗大电影完整版中文 浏览:337
暂时困难电影俄罗斯 浏览:466
90国外悬疑经典电影 浏览:812
四杀小说电影有哪些 浏览:59
韩国电影不什么什么 浏览:31
主角在异界开电影院的小说 浏览:733
2014釜山电影节刘诗诗 浏览:621
韩国有些电影在哪里看 浏览:354
潼南电影城数量 浏览:206
月亮河印度电影 浏览:999
吸血鬼和人类的爱情电影 浏览:387
阿修罗电影网 浏览:121
反映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电影和电视剧 浏览: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