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天堂 > 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合适吗

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合适吗

发布时间:2023-01-05 02:14:13

A. 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送别歌》

填词:李叔同

谱曲:安东尼,德沃夏克

编曲: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1)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合适吗扩展阅读: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该歌曲的其他版本:

1、由歌手朴树演唱的歌曲《送别》,收录于专辑《送别》中,发行于2013-03-29,该专辑中共包含1首歌曲。

2、由歌手区瑞强演唱的歌曲《送别》,收录于专辑《鼓浪屿》中,发行于1983-01-01,该专辑中共包含12首歌曲。

B. 《送别》--电影《城南旧事》插曲

陈绮贞的《送别》 http://www.bingling.net/blog/UploadFiles/2008-3/42213325010.mp3

C. 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叫什么名字啊

送别,挺好听的,我们音乐课上还学来着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D. 城南旧事中为什么总是放《送别》这首歌

因为《城南旧事》中,英子所在的学校送别六年级的同学时 每年都要唱一首相同的《送别》歌。用于表达对毕业同学的留恋,分别的痛苦。《送别》是《城南旧事》主题曲兼插曲。整首歌曲主题与电影主题相近,尤其结尾英子的爸爸去世。所以《城南旧事》中经常出现《送别》。

另外《送别》出现在多部影视中作为主题曲或插曲。如:《光荣时代》《守岁》《厨子戏子痞子》等。

《送别》,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4)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合适吗扩展阅读

《送别》的各种版本

1、朴树演唱的《送别》,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片尾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送别》中,由朴树工作室公司发行于2013-03-29,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2、韩红演唱的《送别》,话剧《守岁》插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送别》中,由肆想文化公司发行于2018-01-29,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3、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演唱的《送别》,《光荣时代》电视剧插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光荣时代 电视剧原声带》中,由上海希瓜音乐制作有限公司发行于2019-12-02,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E. 《城南旧事》主题曲是谁唱的

送别》是李叔同作词的一首清凉歌,作曲者是美国的J·P实德韦,它是一首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多采用欧美、日本等国歌曲的既成曲调填写而成。《送别》后来被我国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作为主题歌和插曲。该曲诉说一种离别之情,唱起来如怨如诉。《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此时作者已开始接触佛教,并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从《送别》词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认知,加上学佛的历程,作者已悟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之道理,使听者也悲切地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弘一法师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在这首清词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大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宁静淡雅,给人启迪。法师的词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见真味。

F. 《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歌词

歌曲:《送别》

谱曲:约翰·庞德·奥特威

编词:李叔同

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6)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合适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会影响:

1、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5、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6、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G. 城南旧事的插曲

一、丰子恺版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
二、林海音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电影《城南旧事》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我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 ”。由于电影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但不能不说,这个版本并不好。
三、陈哲甫增续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续词中“此情谁与语”,也有写为“此情与谁语”的。两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见过《仁声歌集》原书者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此情谁与予”。另外,有些文章将“把袂牵衣”写为“把裤牵衣”、“把袖牵衣”,显然不对。
陈哲甫的续词也不坏,但似乎写的是男女分别、儿女情肠,不如李叔同原词意义宽广。
四、佚名续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有不少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我分析,这也是一个续作。这段词突改第一段词意象联想、情景结合的风格,对光阴易逝、悲欢离合发表议论,味同嚼蜡,所作议论实际上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它也不上口,几乎无法歌唱。因而我判断它不是李叔同手笔。从根本上说,《送别》原词内容完整,有始有终,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段歌词,那也是续貂之为。
这个版本的《送别》似乎是从港台传来。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国中八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查一年级国文科”试卷,将它作为阅读测验题。香港也有文章认为它是李叔同《送别》全词。
五、丰子恺家庭版
有人回忆,丰子恺晚年见后辈学唱《送别》,觉得新时代的儿童应当唱朝气蓬勃的歌曲,于是重填了《送别》歌词,并改题为《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这个歌词只是在形式上与《送别》相仿,构不成《送别》的演绎版本。这里仅仅将其作为《送别》传播史上的一个花絮加以介绍。
李叔同 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H. 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出自于什么年代

李叔同的《送别》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送别》,系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

这首《送别》歌,在解放前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这麽个简单的短歌,为什麽具有这麽大的魅力、几乎不受时间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作者在创作这首歌词时,借鉴、学习、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学而化之,更上一层楼。大家如果注意,就会发现,李叔同在这首歌的创作上,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范仲淹《苏幕遮》和《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响。我们不妨将《西厢记》有关段落引证如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再来看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大家只要稍做对比,就可以发现《西厢记》的长亭送别的意境渲染完全继承了范词的上半阙,只不过把“别离”明确地融入了意境,不想范诗那样借助意境表达思念之情而已。而李叔同继承了上述两者的手法,在造句遣词上借鉴也很明显,三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只不过李的歌词,将《西厢记》情人相别的内容上升、扩展到了学子告别朋友、师长、母校的离请别绪,进而引申到对生命、自然、宇宙和时间的思考。

我们不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麽?这就是一例典型的继承!

第二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创作上,屏弃了政治的说教,而是紧紧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时间、阶级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样永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抓住这个“别”大做文章,还专门写了个《别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它触及了人类最为敏感的情愫,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文艺作品如能准确反映人类在此时的人性的特征和要求,都会成为不朽的作品。

这就是李叔同《送别》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时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诗歌,它们的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为作新词强说愁”,为了使自己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显得作者“忧国忧民”,经常给自己的诗歌强行加上政治色彩,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标语口号”,干巴巴的没有丝毫生命力。

文学不是政治,一般来说,文学家也不是政治家。不懂政治而强说政治,难免就会有不伦不类的作品。

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作者受现代评论家影响太深,都想作个辛弃疾那样的“豪放派”诗人,但是又没有人家大诗人那种血与火的生活实践,于是就靠酒呀,梦呀,借此说说大话,他们以为这样一来,就“豪放”了,就不同于一般小文人了,殊不知正好犯了创作的大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意象,没有情节,没有意境,初读觉得不错,读完了了无印象,除了“大’和“狂”,你从这样的作品中得不到任何其它东西,千篇一律,仿佛用计算机程序编写出来的“机器诗词”。在这样的作品中,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几乎销蚀殆尽,还怎麽去感动人呢!

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夫人的信中说过,作者的政治动机愈隐蔽愈好。作家的立场是通过真实的再现生活来表达的。可见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反对“标语口号”式的文学的。文学的生命在真实,一旦玩虚的,文学的生命也就完结。即使是革命家的宣传,玩虚的也不行,宣传一旦成为“宣传”,宣传就失去实际意义了。历史上,每一个革命阶级初起时,他的口号都能打动人心,就因为那时它必须说真话,人们一听就懂;待到宣传变成人们不懂的“官话”,离人性的要求愈来愈远,这时候,不管是文学还是宣传,都不过是“自言自语”而已。

友人送俺李叔同的《送别》,听了很感动,写了上面一些话,给自己也给朋友们作个小小的借鉴。

I. 浮尘旧梦

放学路上,肩上的书包让我有些不堪重负,只得拿出耳机,缓解一下压力。听着《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看着夕阳下的学校和街道,我竟有些泪目。

我从小就在城南上学,跟英子一样,南城记录着我们一去不复返的童年。上一年级时,是因为看见它的名字里有“城南”所以就买了它,可后来就没怎么碰过。到四年级时,我在家整理书架,翻到了《城南旧事》。它早已落满灰尘,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我轻轻擦去灰尘,认真地阅读后,只觉得故事很真实、很有趣。五年级,我看了《城南旧事》的电影,感觉也许这就是文学与影视、音乐最好的交融。它的主题曲很悠扬,很悲伤。在这种音乐的托下,英子坐着洋车,残破的阳光从树枝间洒下来,就像童年一样,只剩下一点点余晖,因为她该长大了。虽然英子不停地回头看着她曾经住过的家,可是那也变成了过去式,変成历史了。小时候曾天天盼望长大的我们,在长大以后,是不是也盼着哪天能回到童年呢?这也许就是长大的标记吧。到了六年级的毕业季,我和同学们都分开了,东奔西走,去不同的地方,完成各自的梦想。站在校门口,回头看着空荡荡的校园,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人最害怕的不是黑暗,不是孤独,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

《城南旧事》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我读过千百遍,从不觉得枯燥无味。每当我突然不想读书的时候,拿起它,就找回阅读的快乐。同时,也让我知道了长大的脚步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离去。

过去的,只是浮尘旧梦。

阅读全文

与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合适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国电影两个杀手复仇黑社会 浏览:221
电影剧本2018 浏览:338
电影鲁滨逊观后感 浏览:457
男主角抱美女的电影 浏览:306
于朦胧拍过哪些恐怖的电影 浏览:616
北京电影学院2017表本三班 浏览:935
2018最好看电影排行前十 浏览:238
大平洋电影城 浏览:782
2018年国庆节期间电影 浏览:769
2018最新电影7月21日 浏览:738
油炸自己的脸是什么电影 浏览:633
在手机上怎么电影票 浏览:718
日本妖怪电影2018 浏览:851
电影院上映过的电影 浏览:443
赵文卓和日本人比武电影 浏览:675
电影我的家乡讲的是什么 浏览:455
人们吃了绿色鱼籽全部死了是什么电影 浏览:642
电影名有哪些五个字以内 浏览:514
3d电影眼镜可以防辐射吗 浏览:459
电影犯罪的主角 浏览: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