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天堂 > 电影院电影拷贝

电影院电影拷贝

发布时间:2023-06-02 05:00:16

Ⅰ 为什么影院不把以前的电影再拿出来播放

以前的电影已经有了大量网络视频和下载资源,电影院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为什么要冒这风险?其次,再放映的版权分账也得重新谈;第三,任何一个院线都不足以覆盖全国,仅仅大城市重映,票房没法保证;第四,即使几大院线联手,如何与正在热映的新片协调排片也是个难题,若放映时间都在上班日白天,能有几个人看到?

从 历史 上看,我国重映大片最成功的是2007年的《泰坦尼克》,破20亿。且不论影片内容的杀伤力,单是卡梅隆3D制作就有了足够的噱头。后来的如《大话西游》《一代宗师》《功夫》也重映过。

《大话西游》想赚情怀钱怀旧钱,几乎原封未动上映。想想当年大学生看本片时的一脸幼稚,现在成家带孩子,有感动也在心里那一句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愿意对她说我爱你;假如非要给这份爱情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格瓦拉票务当时结论,“《大话西游》的关注度达到6万人次,但最终购票人数仅有3000多人,简言之转化率低,大多数可能会去看片的人发现,自己的住处和上班地点附近的影院都没有排片,这大大影响了他们贡献票房的动力。”最终结果,上映10天票房2500万。

《一代宗师》《功夫》都是3D重映。据说,周星驰将获得《功夫3D》上映后17.5%的收益,而转制3D的花费约为2000万。《一代宗师》经过重新剪辑,分成和转制费没有具体透露,只是王家卫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光转制的费用就足够拍一部新片了。结果《一代宗师》上映一周报收6000万,《功夫》3000万。

结论就是,电影不同于文学和音乐,文学和音乐尽管有火爆的新作品,经典仍然被大量购买,电影基本做不到,因为它就是个很大众的 娱乐 ,不属于曾经知识分子和精英垄断的产物。

提问此问题的亲,你家开影院又不在乎亏本的话可以考虑放老电影。首先,电影院的开支是很大的,电影院一般都是在人流量大的地段,租那么大场地,开那么多空调,雇那么多员工,可都是要钱的亲,要亏死了你。其次,电影都是有版权的,不是你想放就放,要花钱买播放权的。再次,电影的热度都是一阵子的,热度一过了谁还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看,网上资源都泛滥成灾了。我所在的城市每周六晚某广场放电影免费看,但都是老掉牙的片子,连农民工都不感兴趣,观着寥寥。甭说去电影院花钱看吗看电影了。

在中国,为什么影院不把以前的电影再拿出来播放,关键在于,这个事不是影院一家说的算的。

影院只是一部电影的播放场所,一部电影要想在影院公开放映,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许可,一是版权方的许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门的许可。版权方的许可,无非就是通过一家发行商签下发行合同,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门的许可,就是某部电影获得放映许可证书,我们在公映的电影前都看到一条龙飞过,然后下面蹦出一行字。这就是俗称“龙标”的放映许可证。经典老片子要想合法公开放映,也必须拿到这两个“许可”。如果搞不齐两项许可,电影哪怕再经典,影院也不敢违法放映的。

如果放映版权已经过期,光凭影院是不可能搞定的,因为影院没有发行资质。除非有一家发行公司愿意去做这个事,去重新和经典老片的版权方商谈、获取发行权。但是,发行公司干嘛要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再者说,一些经典的老片子,甚至已经在网络或卫星频道播放了N次,要是真的需要你掏钱到影院来观看,势必是寥寥无几的。

电影院作为常规的商业性质 娱乐 场所,盈利必然是首要任务,影院的盈利只要来自票房,也就是靠买票,上座率。

老影片的需求分散,虽然想重温老影片的人总体数量可能不少,但是需求分散在各个时间段,不集中,所以影院的成本高。影院很难看到利润,自然也就没有兴趣。现在的经济大潮中,谁会干亏本的买卖呢!更何况,现在新片如此之多,放着票房更有保证新片不上,去放老片,影院就更不会干了!

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权力再放老片子 比如大话西游 泰坦尼克号。你说我叔在村里弄个投影仪接台笔记本还放赌神系列呢,那个不算。

真正电影院播放的是清晰度极高的胶片,所有的电影不管多么受欢迎,或长或短都有时间限制。

为啥这样做?这是为了保证集中观影的密集度,如果全世界的影片都喜欢拖很长时间来放映,懒惰的人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 没事反正有的是时间看今天不如先去ktv的念想。就像北京小伙伴没去过长城 西安小伙伴没去过兵马俑大坑一个感觉,出省玩却不亦乐乎,因为出省难得,本市天天有机会。要是下个月长城就拆了你看北京市民什么样 保管比麦加朝圣还恐怖。

正因如此 大家都知道一部影片是有时间限制的 好片子自然关注度就高,出品方自己就会限制胶片的时限 时间一到就会回收或者采取密钥形式,因为真正喜欢看的人自然而然都在几周内集中观看过了,剩下也许的确有影迷因为工作实在太忙错过了,但那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为了他们,一场几百个座就可能只有十几个上座率,对出品方来说就是不划算的。

关于重放,出品方是有可能重放的,比如大闹天宫,葫芦兄弟,新龙门客栈都进行了重制,这是要经过一系列评估和制片方的情怀,像新龙门客栈,我是坚信制片方和徐克压根就没想挣这次钱。但大闹天宫和葫芦兄弟不同,新一代小朋友又长大了,家长决定情怀,会愿意带领子女体验影片的感觉。

就算旧影片重上映能赚钱,大部分出品人都坚信新制作的影片会比重映更赚钱,否则他就不会投资去做,所以为什么这么多影片亏本,也和出品人的头脑发热有关。再者重放要涉及到各方版权,你分钱比例没到位,相关版权人不愿意播放,你就不能重播,这也是一个原因。

经典电影重播,还有收益吗?

1.

这个有是有,但一部电影重新上映,并不是单纯算票房那么简单的,比如《阿凡达》重制版上映,主要是和前者有所区别,所以原搬原来的旧电影,而没有修复或者重制,那么为何要去电影院?所以必定要是重制版或者加工过画质的,才会上映。

2.

上影之后票房必定会非常低,因为观众都看过了,能够重新进入电影院,再次观看的人数少之又少,所以票房收益会非常低,同时也要和电影院线,分账,交税等等。到头来几乎不赚钱,再加上重制修复的后期投入,还真的不一定能回本。

3.

上映后的电影,在网上都有免费的资源,并且手机在线观看,所以很多观众没有必要再去电影院花费时间,花钱买票等等,因此流量会很低,最终结果就是赚的都不够交税,随手就能看电影,何必去电影院花费那个冤枉钱。

什么样的电影可以重影?

情怀的电影,或者当年被冷落的电影。《功夫》《少林足球》《大话西游》《青蛇》等等都可以。卖的就是情怀二字, 所有会有少部分观众冲着情怀去的。所以影响力大的演员,周星驰,周润发,林青霞等等老一批的演员电影可以重播。

弊端,

上映经典电影会过度消费情怀,消费演员和明星的口碑,所以狼来了,一次又一次,慢慢的就没有人再理会了。上影重制版电影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是自断后路,吃相难看,不但没有得到观众的好评,还有可能会被吐槽圈钱,在后续的作品中想再次获得高票房是难上加难。

总结 :关键还是投资和收入的比较,旧电影重播吃力不讨好,赚的钱都不够交电费,租金,空调费,所以这是一笔几乎不赚钱的买卖。所以电影版权方宁愿把资源放到新作品,也不会啃老本,消费自己的人气口碑。


关注@影娱厅,分享更多精彩

不请自来,近些年来,老电影重映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比如《泰坦尼克号》《大话西游》等经典电影,重映过很多次。

下面,以专业的角度为你解答这个疑问,仔细看哦。

影院的权限问题(根本原因)

电影收益问题

“老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已经上映过的电影,这意味着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而且想看的话,在各大视频网站都能找得到。那么问题来了,普通观众还会心甘情愿的买票吗?一般来说像《少林足球》这样整体水平一般的电影,很少人愿意掏钱去影院看。只有像《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泰坦尼克号》这样情怀满满的经典片,才会有部分人愿意去影院再刷一次。普通老电影,卖不出票房,影院又是盈利机构,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所以不会放映老电影。

老电影重映的成本问题

就算是经典电影重映,并不是原原本本的放映老版本,都后期处理过(如《大话西游》)。一般会做修复,至少画面得清晰,有些会做重新剪辑(比较少)。后期处理的费用不低,如果重映票房不理想,就意味着赔本。还有老电影重映,会占一定数量的排片,这样一来新电影的排片会受到打压,一般来说,新片的票房潜力更大,如此一来,损失很大,影院是不可能干赔本买卖的,所以不会放映老电影。

换一种思路,如果放映老电影比放映新片更赚钱的话,影院早就那么做了。影院没那么做,说明这条路根本行不通。



在中国,一部电影要能在影院公开放映,涉及到两方面的许可,一是版权方的许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门的许可。

但是只要你钱多,包场你爱看什么看什么。

版权方的许可,无非就是通过一家发行商签下发行合同,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门的许可,就是某部电影获得放映许可证书,我们在公映的电影前都看到一条龙飞过,然后下面蹦出一行字。这就是俗称“龙标”的放映许可证。

经典老片要想合法公开放映,也必须拿到这两个“许可”。如果搞不齐两项许可,电影哪怕再经典,影院也不敢违法放映的。如果放映版权已经过期,光凭影院是不可能搞定的,因为影院没有发行资质。除非有一家发行公司愿意去做这个事,去重新和经典老片的版权方商谈、获取发行权。但是,发行公司干嘛要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电影票房分成以100元为例。

1.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专项基金----分5%=5元。

2.营业税----分3.3%=3.3元

以上2项支出后,剩余91.7元才由影院(院线)、制片(发行)瓜分。

3.影院(院线)----根据影片强弱势按57%~62%分成,如张冯陈导演或大片则按下限分57%=91.7*57%=52.27。其中院线明面上分成为7%,但院线为扩大市场份额和拉拢影院实际按2%~7%之间分,一般为5%=91.7*5%=4.59元。

以上即影院分47.68元,院线分4.59元,合计52.27元。

4制片(发行)----根据影片强弱势按38%~43%分成,如张冯陈导演或大片则按上限分43%=91.7*43%=39.44。其中发行一般分5%=91.7*5%=4.59元。

以上即制片分34.85元,发行分4.59元,合计39.44元(象华谊自己制片和发行则全拿这部分)。


就这个样,说我装也好,怎么也好,能看就看,不能看拉倒,这里不欢迎你。

电影的上映涉及很多方面的配合,总局的审查、片方的版权、排片的竞争、观众的关注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影片的上映时长产生影响。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备案、立项公示,2017上半年共备案影片1374部,然而每年能够拿到龙标上映的影片也就四五百部,而其中不乏“院线一日游”的小成本、低知名度作品。可以说,对电影工作者来说,拍摄过程艰辛,但上映同样是一场硬仗。

在很多电影还在为了稀薄的排片花样百出的时候,却有部分知名影片迎来了第二春:《泰坦尼克号3D版》、《大话西游加长版》,此外,《一代宗师》、《功夫》等重制版影片同样再度上映,其中,《泰坦尼克号3D版》更是拿到了10多亿票房,于14年后再一次横扫中国电影市场,堪称吸金利器。

然而,与《泰坦尼克号3D版》的狂欢相反,其余的重映电影很少能取得较高的成绩,被炒的沸沸扬扬的《大话西游加长版》也不过一亿多,更多的只有几千万,在当今这个大片动辄10亿的市场环境下,重映电影并没有太过出色的表现。

而这种现象的原因出自观众和院线双方。

对部分观众而言,满眼的鲜肉和商业元素太过辣眼,所以恨不得将经典影片全码在院线的排片表上,但对于整个电影受众市场而言,这部分人太少了,少数人的狂欢并不能为院线带来利润,这也是商业片一直碾压文艺片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映后的电影很快就会资源流出,高清、蓝光甚至正版DVD,对于老司机而言资源不是问题,不一定非要去影院,而大多数普通观众也不会对一部影片有二刷的热情。

观众的稀缺是院线无法忍受的首要问题,这就导致重映这一举措很难实现,与此同时,院线电影本身激烈的竞争也让重映电影无处落脚。这些年频繁的调档,还有众多关于排片的负面新闻,无疑不在诉说着电影排片的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愿意为了利润空间不大的重映电影而放弃时下当红的新映影片。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重映电影,要么在不声不响悄然上映,接着少得可怜的排片兜转一圈,要么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电影节、续集将映或是重新加工)才再次拥有新的吸引力。但重映终究只是个例,电影作为一种时效性的大众 娱乐 产品,很难对公众产生长期的吸引力,对大多数从业者而言,与其考虑重映,不如想想后续的IP开发和周边产业链更为实在。

为什么影院不把以前的电影再拿出来播放?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想当然,我们要分析其前后的逻辑关系,毕竟,任何事情都不是说我想做就可以做,我做了就会有效果。

首选,我们先讨论下动机,为什么要把以前的电影拿在电影院再播?

有这种期望的人,多半对老电影有着深厚的感情,或者为了满足某种遗憾。

第二,把以前的电影放到电影院里再播,需要做什么准备?

我们知道,以前的电影是通过胶片拍摄的,一方面现场重新拷贝需要一定的成本,另外一方面,有些电影的画质也已经无法满足时下人们的观影需求,这就需要进行重制和修复,改成数字形式。

第二,电影上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前期的宣发,放映时期的院线排片协定,放映完成后的总结分成,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并且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

那么,假设电影已经修复好了,是不是一定就有权重新上映?并不是。

不说别的,中国每年生产的电影那么多,但真正能够走进院线的也就几百部,剩下的要么调整档期,要么就完全无缘于大银幕,也就是说,荧幕数有限,上映时间也有限,就这么大个坑,新片都十分拥挤,你一个老片凭什么占领一席?

还有就是,这个老片上映后能带来多少票房?记住,搞发行的都是为了赚钱的,一个老片让人折腾一顿上映了结果没人看,发行方赔个底掉,可能吗?

尽管,我们的确看到一些片子重映了,还是有观众基础影响力挺大的那种,但是票房你看看,是不是都不行?很少人愿意玩这基本赔本的买卖。

这个问题我问过一个业内人士,电影院的哈,答案是1、拷贝问题,现在拷贝好像都有密码和成本的,不是说想播多久就播多久;2、成本问题,由于无法大规模重播,再拿出播放的票房很难cover成本;3、国内一线城市有一些艺术院线在做重播电影的事情,基本上就相当于做公益了;4、如果真的非常想看,自带片源(数字,现在很多影院都是数字拷贝了)包下电影院vip厅,或许可以给你播放。看明白了吧,关键还是成本问题。

Ⅱ 电影下映之后,电影胶片拷贝去哪了

我在电影院工作,电影下线以后那些胶片或数字盘会集中送回自己的院线(即片子的来源地),至于是不是集中收藏我就不知道了,我想应该是,但肯定不会销毁。不要小看这么几十天的生命力,这部好的片子在一影院的票房是不起眼,可是全国有那么多的影院,有的还在国外放。这里边的利润是你想像不到的。
你要是想借的话,我想不太可能,你可以到一些院线(向你推荐新影联)去谈,看能不以租,不过这样会很麻烦,希望这答案对你有帮助。

Ⅲ 电影院是怎样防止工作人员私自拷贝影片的

每部电影也有肉眼不可察的“独特身份”,一经发现可疑外流影片,就能准确追踪到哪个电影院,甚至哪个时间段。

但饶是如此,仍然存在漏网之鱼,闹得比较大的就是2019年《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熊出没》等大年初一热门影片流出的“幽灵一号”泄露事件。

私自拷贝行不行?

从密钥难度来看,大概率是不行的,因为你没有办法得到完整的密钥,但2019年发生的“幽灵一号”事件,着实刷新了三观。

这起案件的犯罪人员,提前购买了一台影院放映机,最后跟电影院内部工作人员勾结,从而得到了密钥跟片源,最后再“克隆”放映服务器,在“三合一”之下,开始了非法牟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所以说,要私自拷贝电影院的影片,外人根本做不到,电影院本身播放影片就有抽成,犯不着再去私自拷贝,而且影院跟制片方都有协议,要是真做这些事,法律的制裁跟金钱的惩罚一个都逃不掉。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影院内鬼所为,不过私自拷贝影片毕竟是犯法的,除了自己断送前途之外,有案底的人员及亲属后代在入职晋升这一块,都会受到一些影响

Ⅳ 电影拷贝清晰度是多少

清晰度的表示方法
有两种方式经常用于图像清晰度的描述,一种是像素数量(或线条数),例如,1K清晰度表示1,024个像素;另一种是调制传输函数(MTF-Mo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在电视技术中还经常用电视线(TV Line)或带宽(Band Width)来描述水平清晰度,实际上可以把电视线和带宽分别看作像素数量和MTF在电视技术中的专用表述。像素数量表达的是绝对值,它的优点是简单直观,缺点是无法描述清晰度变化的趋势;MTF表达的是两个变量间的相对关系,可以非常清楚地描述清晰度的变化,缺点是不如前者简明。

* 表4. 35mm胶片与数字高清的清晰度

拍摄/记录媒体 水平清晰度 带宽(Y/B-Y/R-Y)
像素 电视线
35mm胶片

素材负片 (Negative Film Stock) 4K
翻正片 (IP-Interpositive) 2K
发行拷贝 (Film Print) 1K

数字高清晰
摄像机 2K 1080 37/37/37MHz(R/G/B)
传输/制作 1.55K 870 3015/15MHz
播出/发行 1.55K 870 3015/15MHz
HDCAM录像机 1.25K 700 24/7.5/7.5MHz
DVCPRO HD录像机 1K 580 20/10/10MHz

标准清晰度电视16:9
摄像机 1K 560 9/9/9MHz
制作/传输 0.64K 360 6/3/3MHz
播出/发行 0.64K 360 6/3/3MHz

标准清晰度电视4:3
摄像机 1K 750 9/9/9MHz
制作/传输 0.64K 480 6/3/3MHz
播出/发行 0.64K 480 6/3/3MHz

* 35mm胶片的清晰度

35mm胶片的清晰度与复印次数密切相关,由于胶片接触复印时的光散射等原因复印版的清晰度低于原版,一般复印版的清晰度只相当于原版的60-70%。拍摄电影时使用的负片(也称原底,Negative Film Stock)经显影、定影处理后其水平清晰度可达4K以上,原底经剪接后通过光学复印得到的正片称为翻正片或中间正片(Interpositive),翻正片的清晰度仍然可以达到2K以上,翻正片经过光学复印后得到的负片称为翻底片或中间底片(Internegative),清晰度低于2K。从图6可以看到,光学复印的过程相当于低通滤波器,复印的次数越多清晰度越低。

因为每次复印都会对胶片造成机械摩擦和损伤,为了保护母版并得到足够数量的发行放映拷贝(Film Print或Copy Print,Release Print)就必须控制每次复印的数量而增加复印的次数,所以实际上在电影院看到的发行拷贝至少是经过5次复印的,其清晰度只有拍摄时素材负片的20-30%,即1K左右。因此,在讨论胶片的清晰度时必须明确其复印的次数。

* 图6. 35mm胶片的MTF
[IMG]http://pro.sony.com.cn/scripts/minisite/images/400_6.gif[/IMG]

不论是高清晰度还是标准清晰度电视,现代电视摄像机使用最多的摄像器件是电荷耦合器件(CCD),CCD是一种有限像素摄像器件,因此其清晰度受到像素数量的限制。目前高清晰度摄像机使用的CCD水平方向像素大约是2,000个,标准清晰度摄像机大约1,000个。因此,高清晰度摄像机能够达到的水平清晰度为2K,标准清晰度摄像机是1K。不过,由于传输带宽的限制高清晰度摄像机输出信号的清晰度只有1.55K,标准清晰度摄像机只有0.64K。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实用的高清晰度录像机采用了带宽限制技术,例如Sony HDCAM记录的电视信号水平清晰度大约相当于1.25K。

从图7可以看到,在相当于20-30MHz的区间35mm发行放映拷贝的调制度比高清晰度电视低,在超过30MHz的区间胶片仍然有输出但高清晰度电视的输出急剧地下降为零,这也是胶片的图像看起来虽然不如高清晰度电视清晰但比较柔和而高清晰度电视的图像虽然很锐利但感觉比较硬的原因之一。

* 图7. 35mm发行拷贝与Sony高清晰度摄录一体机的MTF比较
[IMG]http://pro.sony.com.cn/scripts/minisite/images/400_7.gif[/IMG]

与胶片相比数字电视在制作和播出等环节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要少得多,所以尽管在素材负片或中间正片阶段35mm胶片的清晰度高于高清晰度电视,但数字电视播出版的图像质量却比大多数影院放映的发行拷贝好。对美国试验运行的数字影院观众所作的调查也证实了上述结论,尽管这些数字影院使用的是清晰度比35mm胶片低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 但这些观众普遍认为他们并没有察觉数字影像比胶片的清晰度低,大多数观众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在传统影院看到过这种完全没有划伤和灰尘的干净图像。
如果把已经有百年历史的电影胶片比作年富力强的中年人,那么高清晰度电视就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而真正的数字影院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需要数年的时间才可能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Ⅳ 电影院是如何防止电影拷贝泄露的

防止电影拷贝线路的,一般都是会直接在各大平台严厉禁止相关电影的视频,一旦有的话,这一类的网站就会被投诉的

Ⅵ 电影院下档的拷贝到哪里去的

现在的胶片拷贝都是收归院线,集中销毁,留存几个品质好的放在片库,当然中国电影资料馆也会存档
但大多数都是数字拷贝,硬盘可以重复使用,就是2.5英寸的SATA的硬盘,你懂了?

Ⅶ 电影院放映的数字拷贝有多大

1.3K现在的数字机用的少了,4K的也基本不用我们万达院线的大多是2K的数字机,分辨率是2048*1024一部2小时的电影大约是20G左右。

阅读全文

与电影院电影拷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恐怖外星生物电影大全 浏览:453
巴巴在线电影院看 浏览:924
第三届海南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主持人 浏览:357
春节档电影票根 浏览:175
釜山行的导演最新电影 浏览:268
9月有什么电影2015 浏览:5
韩国电影情人2 浏览:506
国外被困车里的电影 浏览:644
美国电影粉猪 浏览:502
奥特曼奥特曼大电影2015国语 浏览:233
电影网图美 浏览:260
日本里番电影名字 浏览:295
怎么现在看电影都要钱 浏览:365
俄罗斯电影女生打架 浏览:631
父亲们的一天电影在哪里可以看 浏览:189
3d电影团购 浏览:200
香港老恐怖片大全电影 浏览:969
推荐户外的电影 浏览:15
动漫电影白蛇传叫什么名字 浏览:522
美剧电影推荐女主特别主动 浏览: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