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深空》入围台北电影节,陈冠导演程青松监制,你认为他的作品怎么样
他的作品是特别棒的,而且也是有一定的特色的,能够传达出一定的价值观。
Ⅱ 电影《深空》入围台北电影节,陈冠导演程青松监制,有什么看点
陈冠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深空》一经亮相,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还入围了台北的电影节。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也说明了这部电影非常的精彩,非常有看点,接下来,小编就来盘点一下这部电影都有哪些精彩的看点。
最后,这位新人导演在指导的过程中,力求能够发挥每一个演员最自然的状态,给演员们非常大的发挥和独立创造的空间。与演员们建立了内在的情感连接,在自由发挥到空间里面又伴随着自己对于电影的一些构思和想法,能够在坚持电影的主线和主旨的情况下,力求给人们看到最多的可能和演员更多的精彩表演,极大地扩大了电影中表演的戏剧张力。
Ⅲ 一部老动漫电影,讲奶奶与孙子的,奶奶是个会法术的,孙子则由于对奶奶的偏见而收集奶奶的眼泪达成目的
魔法阿妈
豆豆和小扁的初遇魔法阿嫲(稻田电影工作室出品)
又名:Grandma and Her Ghosts(1998)
原名:阿嫲倘卖没(制作初期定的名字,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改了)
首部进军国际影展的华人原创卡通片
故事讲述了豆豆的爸爸因为出了车祸,豆豆不得不暂时去那外表看起来很可怕的阿嫲(外婆)家住一段时间,由于阿嫲有着制服妖怪的能力,更是一个专捉恶鬼的大师,使得鬼怪都很怕她,其中一个被关在罐子里的鬼怪因为豆豆的贪玩,不小心给溜了出来,鬼怪为了对付阿嫲,欺骗豆豆收集阿嫲的眼泪,企图阻止阿嫲来收服自己。。。。。。。。。。
卡通特色:
加入许多中国民间色彩的元素,尤其以鬼节习俗和渔村风情更为突出,更显出自己的特色。若论画功、故事,魔法阿妈 肯定是没法跟美国的迪士尼或日本的宫崎峻这些老大哥相比,但其制作的诚意则是不容否定的,至少他们没有依靠电脑,全部是画师们一笔一画勾勒的(由日本担任顾问及后期工作),他们亦没有请外援(跨国与韩国合作难道对方只提供了资金?),由故事结构到人物造型一手包办,不受商业考虑的羁绊(起码我是不信)。唯一不够的是资金和时间(这点我认同)。
主要人物:
婆婆:表面上是一个以卖鱼蛋为生的老妇,其实家族自祖父那代开始已肩负起捉鬼使命,然而却被亲生女儿指为迷信。外表凶恶、严肃,其实很疼惜女儿及孙子豆豆,为对付上了猫(酷罗)身的恶魔,不惜与狗(西罗)调转躯壳,险些丧命。
豆豆:五岁,顽皮无知,因为爸爸出了车祸而被妈妈送到基隆外婆家住,感到外婆凶恶、古怪,为返回城市妈妈的怀抱,不惜答应把外婆卖掉,害外婆被车撞倒,最后认清一切是恶魔的诡计,和外婆一起捉拿恶鬼。
小扁:一条可爱的蛇,给车压扁后,意外给豆豆发现。并答应帮助它投胎,因此成了豆豆那看不见的朋友。
小女孩:一个性格内向,手里拿着个玩具娃娃,特害怕女头马面而不敢投胎。在中元节放水灯的时候意外与豆豆相识,自此小豆豆又多了一个看不见的朋友。
阿民(内地称阿宝):说话结巴,是豆豆来到阿妈家后认识的第一位朋友。拥有豆豆看不见的大鲸鱼朋友,后来独身一人去救大鲸鱼却被恶鬼捉了。
制作人员:
导演:王小棣(Siu-Di Wang)
主演:文英 (Wen Ying)/庄博文/许杰辉
动画设计师:麦仁杰
故事版:麦仁杰
监制:王小棣、李春满
编剧:黄黎明
制片:黄黎明
音乐指导:史撷咏
录音:杜笃之
顾问:庄正彬
助理制片:安哲毅
前期制片:王耿瑜
美术指导:李鸿祥
构图:郭锦洲、陈伟松、王登钰 KiKi工作室、陈庆升 麦仁杰
动画制作:Plus One Animation Co Ltd
杜比混音:伟意工作室
剪接:雷震卿
中文字幕:温郁芳
字幕制作:涂茂松
幕后配音:文英、庄博文、许杰辉
影片类型:动画/喜剧
国家/地区:台湾
影片长度:79分钟
对白语言:国语(含部分闽南语)
官方网站:http://movie.kingnet.com.tw/channelk/magicgrandma/
登场人物:
阿妈 配音:文英
豆豆 配音:庄博文
酷罗 配音:许杰辉
小扁 配音:庄建昱
巨人 配音:黄仲昆
阿明 配音:简大智
大马面 配音:李小平
大牛头 配音:罗北安
医生 配音:陈玉勋
护士 配音:陈秀如
局长 配音:王明台
警察 配音:赵正平
爸爸 配音:麦仁杰
妈妈 配音:温莉荃
娃娃 配音:庄岱文
小鬼 配音:王耀华
金水婆 配音:陈月娥
各地上映详细时间及地点:
香港 2000年10月13日
以色列 2001年7月12日
台湾 1998年01月1日
韩国 199?年
参展 / 获奖记录:
1998:
魔法阿妈 获得第一届台北电影节(原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类年度最佳影片及第三十五届金马奖最佳动画片入围(因被金马奖评审指为“倡导迷信”,因此与金马奖最佳动画片无缘)
1999:
魔法阿妈 获得中时晚报华语电影奖优秀作品、美国洛杉矶国际频道电视台亚太地区优良电影及第十六届美国芝加哥国际儿童影展动画影片佳作奖,并应邀参加13个国际影展
详细参展 / 获奖记录:
1998 台北国际影展,闭幕片
1998 台北电影节年度最佳影片
1998 台北金马奖最佳动画片入围
1998 加拿大温哥华影展
1999 香港电影节
1999 新加坡影展
1999 美国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1999 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
1999 美国西雅图国际电影节
1999 曼谷国际电影节
1999 日本福冈亚洲电影节
1999 美国纽约国际电影节
1999 美国芝加哥儿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年度佳片
1999 第一届台北电影节年度最佳影片奖
1999 芝加哥儿童电影节佳作
2003 英国艾斯特影展
2003 捷克兹林影展
2004 蒙古台湾影展
2004 台湾鬼魅影展台北电影节年度最佳影片
导演简介:
王小棣,1953年生于台北,美国德州三一大学戏剧硕士。1979年回台湾创办民心影视公司,1992年和黄黎明创办了民心剧场和稻田电影工作室。
幕后/花絮:
人人都有一颗童心的导演王小棣
记:你一直都是拍剧情片的,为什么会有兴趣制作一部动画电影?
王:我看到宫畸峻的动画很感动,特别是他的《魔女宅急便》,还有他之前的作品《再见萤火虫》,我觉得台湾因为传统与教育制度,令我们的想象力越来越窄,为什么我们没有好好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记:《魔法阿妈》的故事有没有特别的意义?
王:我们的父母都是从旧社会来的,整天就跟你说我们以前怎样苦。但我们的孩子却是180度的不同,一屋都是玩具。你怎样帮两代沟通。上一代有他们的经历,有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包容。有他们对天地的看法。《魔法阿妈》的鬼阿妈是非常大度的,她有现代的一面,也有传统的一面。我们安排一个小朋友走进阿妈的世界,让他去发现阿妈的世界也不是那么古板的。
记:制作这部影片最困难的是什么?
王:好莱坞的动画片都是花几年时间,上亿元的制作,而我们因为拿了国片辅导金(1000万新台币),一定要在一年里完成,制作费也只有四千万台币,没有钱又要定时完成是很痛苦的。
记:这部影片在一些海外影展以至台北的影展都得到荣誉,你觉得评审为什么会喜欢这部片?
王:一些专业的动画家喜欢影片中的创意、幽默与想象力,他们也不介意你的影片的资金不足、品质没有好莱坞制作精良。在台北电影节得到首奖,我想评审是想得奖的影片能让观众欣赏。这部影片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有些ABC(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他们也很喜欢。
记:这部影片在台湾有人认同,是否台湾电影需要新的元素?
王:《魔法阿妈》能够在台北电影节拿到首奖的原因,我想是评审希望有一些不太严肃的电影。当你听到电影院里小朋友的笑声是很动人的。你会有很深刻的体会。每个人都是有童心的,但因为经济的压力、工作的关系,我们必须将童心收藏起来,但《魔法阿妈》令他们得到了释放,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
Ⅳ 电影《深空》入围台北电影节,你认为这部剧有什么精彩看点呢
情节的铺设往往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来进行衬托,这也是各大影视剧都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影视行业蓬勃发展,很多综艺节目和电视剧都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睛。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从而直达人们内心的深处,引发深刻的共鸣。而电影《深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著作,并且它也入围了台北电影节。很多人都对这个电影表示极高的期待,因为它是由陈冠导演程青松监制的。那么电影《深空》到底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呢?下面小编来和大家说一说。
最后,就是人物的形象,以及整体背景的塑造上也是有非常有看点的。相信通过大量的后期合成技术以及演员的塑造,会使整个剧非常的震撼。不仅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别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以上就是小编的说法,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Ⅳ 台北电影节的历届大奖
奖项/获奖人/获奖影片
商业类奖项
年度最佳影片:王小棣《魔法阿妈》
年度评审团大奖:蔡明亮《洞》
年度最佳导演:侯孝贤《海上花》
最佳艺术指导:黄文英《海上花》
年度最佳演员:刘若英《征婚启事》
年度最佳新人:六月《果酱》
非商业类奖项
百万首奖:陈硕仪《在山上下不来》
最佳剧情片:黄明川《破轮胎》
最佳实验片:关文胜《1998很难过之小婷的高跟鞋》
最佳纪录片:罗兴阶《劳资趣味竞赛——你浓我浓》
最佳动画片:林浩溥《末日世界》
台北特别奖:杨立洲《毕业纪念册》
国际类奖项
评审团大奖:蒙索阿曼达斯 Montxo Armendariz《心中的秘密》
特别奖:安德烈伍德Andres Wood《足球梦》
独立精神奖:查德都尔利 Ziad Doueiri《城西无战事》 商业类奖项
年度最佳影片:张作骥《黑暗之光》
年度最佳演员:蔡灿德《恶女列传之猜手枪》
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李康宜《黑暗之光》
年度特别奖:陈俊志《美丽少年》
导演新人奖:林靖杰《恶女列传之猜手枪》
评审团特别推荐奖:(生活演员)《黑暗之光》、李岗条《子阿不拉》
独立创作竞赛类奖项
首奖:史筱筠《女子》
最佳剧情片:沈可尚《与山》
最佳实验片:林泰洲《献给自己的作品》
最佳纪录片:萧菊贞《红叶传奇》
最佳动画片:林巧芳《Show Return》
台北特别奖:郑文堂《明信片》
国际观摩影展
评审团大奖: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下一站,天国》(日)
观众票选奖:罗科·贝里克Roko Belic《成吉思汗蓝调》
国际学生电影类奖项
金狮奖:Emily Young《二手货》
银狮奖:Michal Zabka《热气球》
铜狮奖:Kim Jae-yon《厕所不能共享》
特别奖:Jesse Lawrence《小家伙》
观众票选奖:Nir Bergmar《海马》 商业类奖项
最佳影片:萧雅全《命带追逐》
评审团大奖:陈以文、张华坤《运转手之恋》
最佳导演:陈以文、张华坤《运转手之恋》
导演新人奖:萧雅全《命带追逐》、陈义雄《晴天娃娃》
最佳演员:李康宜《晴天娃娃》、方中信《惊天动地》
最佳配角奖:王瑞《天公金》、太保《运转手之恋》、赵美龄《沙河悲歌》
最具潜力新人奖:向丽雯《纯属意外》
最佳技术奖:《圣石传说》
特别奖:《沙河悲歌》
台北电影奖
独立创作奖首奖:黄铭正《城市飞行》
最佳剧情片:陈心宜《我叫阿铭啦》
最佳纪录片:许子苹《我在看天花板的日子》
最佳动画片:邱禹凤《时光》
最佳实验片:刘吉雄、刘建伟《没参加》
最佳新人:陈心宜《我叫阿铭啦》
评审团特别奖:吴静宜《什锦水果香蕉船》
市民影展类
金城奖:邱立伟《森林》 The Forest
银城奖:夏曼宁Manon Garceau《台北救命》
铜城奖:范扬仲《捷运车票》
评审团特别奖:北村丰晴Toyoharu《欧巴桑》
优等奖:颜景弘缚《2000.11》
郑文力《静夜谛视》
李俊宏《台北捷运·电光火石之间》
萧力修《贰零零零陌生人》
袁哲彬《Calendar》
廖明毅《离开》
黄凯迪《数羊》
黄凯迪《台北色相》
廖堃言《台北上课》
林皇耀《阿母交代的话》
朱诗倩《台北发的南下尾班车》
观众票选奖:郑文力《静夜谛视》
国际学生电影类奖项
金狮奖:《摄影师》(俄)
银狮奖:《夜行车夫》(越南)
铜狮奖:《魔钟》(捷克)
评审团特别奖:《广告人生》(罗马尼亚)
《岛屿爱情故事》(德)
《彩虹的那一端:世界电影的窗口》(巴西)
观众票选奖:《摄影师》(俄) 专业类竞赛
专业类首奖:戴立忍《两个夏天》
专业类最佳剧情片:郑有杰《石碇的夏天》
最佳纪录片:周美玲、刘芸后《私角落》
长期独立纪录奖:罗兴阶《光荣战役》
最佳动画片:史明辉《马桶共和国》
最佳实验片(空缺)
最佳新人:黄健玮《石碇的夏天》
美术及造形奖:汤淑芬、橘子琪琪《空中花园》
动画导演奖:丘禹凤旅、冯伟中谜系列作品
纪录片特别奖:陈龙男《我的莒光作文簿》
业余类竞赛
业余类首奖:陈明玉《实验电影》
业余类二奖:蔡泓源《斗鱼》
业余类三奖:薄筱山《狂舞城市》
业余类佳作:江芳存《地下台北》
林信志、汤雅《如庵》
洪淳修《谁说基隆河》
邵易谨《双连打铁仔师》
钟权《边缘》
国际学生电影类奖项
金狮奖:Slawomir Fabicki《伤痕的秘密》
银狮奖:杨超《待辟》 、《肖像》
铜狮奖:《户中风景》
评审团特别奖:郑有杰《私颜》 、《残烛泪》
观众票选奖:《户中风景》 台北电影奖
首奖:候季然《星尘15749001》、陈黾伟《出口》
最佳剧情片:郑文堂《风中的小米田》
最佳纪录片:吴静怡《快不快乐四人行》
最佳实验电影:吴俊辉、辛建宗《伤感之旅》、肖力修《COPY:COPY》
最佳动画片:黄士铭《Meteo》
杰出视觉设计奖:《梦,在飘浮》
杰出声音设计奖:《指月记》
杰出纪录摄影奖:《背起玉山最高峰》
杰出个人表现奖:《李靖惠阿么的恋歌》
类型创意奖:《蓝色咒语》
台北主题奖
首奖:廖忆玲《深》
二奖:林信志、汤雅如《隐蔽》
三奖:张至涵《调味》
佳作奖:赖秉寰《橡皮擦》
黄庆樟《色即是空》
谢孟儒《台北:2003》
范盛弘《台北意识流》
宋权洪《足迹》
陈奕仁《巷子里》
钟天裕《回游》
蔡坤霖《故事》
廖明毅《最后一分钟》
国际学生电影类奖项
金狮奖:《维特兄弟》
银狮奖/Jens JonssonK-G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铜狮奖《败北人》
评审团特别大奖:《当个美国人》
评审团特别奖:《表》
评审团动画特别奖:《买方便》
观众票选项奖/Wolfgang DinslageRudi的十七岁 台北电影奖
首奖:吴静怡《再会吧一九九九》
最佳剧情片:蔡明亮《不散》
最佳纪录片:李家骅《25岁,国小二年级》
佳实验电影:吴俊辉《诺亚诺亚》
最佳动画片:马君辅《充气娃娃极乐生活》
评审团特别奖:陈秋苓《过晌雨》、陈尚柏《飞鸟航道》、陈龙男《海洋热》、吴米森《月球学园》、蔡一峰《假装看不见》
观众票选最佳影片:陈龙男《海洋热》
媒体推荐奖:蔡明亮《不散》
台北主题奖
首奖:赖俊羽《告别式》
二奖:肖紫涵《审判日》
三奖:王燕妮《造机人》
佳作奖:张荣吉《听见》、张皓然《场景路人》、卢泓诗《恋台北》、吴康豪《Old My Generation》、黄子青《一百个想死的理由》、叶俊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我们》
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王燕妮《造机人》
国际学生电影类奖项
金狮奖:《查票员》
银狮奖:《原味世界》
铜狮奖:《不见天日》
评审团特别奖:《败北兄弟》
台湾奖:刘静宜《王燕妮生日》
佳作奖:《工厂女孩》、《波玛克、《德国神偷》、《电视狂想曲》
最佳观众票选奖:《单程车票》
台湾学生影视作品竞赛
金狮奖:王天佑《花》
银狮奖:王云霖《跨越》
铜狮奖:范胜翔《四弦上的天堂》
评审团特别奖:邱恒争《戏》
年度推荐奖:林云斐《死别秀》
最佳观众票选奖:范胜翔《四弦上的天堂》 台北电影奖
首奖:颜兰权《壮益增无米乐》 Let It Be
最佳剧情片:蔡明亮《天边一朵云》 The Wayward Cloud
最佳纪录片:柯金源《猕猴列传》Biographies of the Macaques
佳实验电影:(空缺)
最佳动画片:陈冈纬《下班时间》 The Man of the Hour
评审团特别奖:周以文《出去走走》 Go Out to Sea
王秀龄、罗与阶《再生计划》 Plan of Regeneration
潘心屏《小小的深深的爱的故事》 Small & Deep, Love Stories
陈博文《大正男》 Grandpa’s Mountain Ballad
林育贤《翻滚吧,男孩》 Jump! Boys
观众票选最佳影片:林育贤《翻滚吧,男孩》 Jump! Boys
媒体推荐奖:颜兰权《壮益增无米乐》 Let It Be
台北主题奖
首奖:翁静婷《点钞机》 The Dumping River
二奖:朱柏颖《情书》 A Love Letter
三奖:王承洋《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佳作奖:陈鹏宇《24》
赖俊羽《告别式之告别视》 Fly Away
黄世光《答案》 The Answer
柯惠尹《你们为什么这么好》 Marvelous!
周相君《Nice Dream》
张英西《门町行进》In Ximen
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周相君《Nice Dream》
国际青年导演竞赛
最佳影片:玛丽娜·拉贝斯基纳Marina Razbezhkina《等待丰收的季节》 Harvest Time(俄)
评审团特别奖:丹尼尔·加格利亚诺内Daniele Gaglianone《命中不注定》 Changing Destiny(意大利)
评审团特别表扬:布莱德·麦根Brad McGann《谜屋》 In My Father’s Den(新西兰)
观众票选奖:亨德里克·霍斯曼Hendrik Holzemann《最后一次心动》 Off Beat(德/法) 开幕片:《爱疯狂(C.R.A.Z.Y.)》,导演:Jean-Marc Vallée,加拿大
闭幕片:《赤裸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导演:Atom Egoyan,加拿大
主题城市:多伦多、蒙特利尔
焦点导演:Robert Lepage
百万首奖:郑有杰《一年之初》
最佳剧情片:林书宇《海巡尖兵》
最佳纪录片:钟孟宏《医生》
最佳实验片:邹念祖《少了一个美国人》
最佳动画片:苏文圣《传染》
评审团特别奖:黄淑梅《在中寮相遇》
评审团特别奖:何蔚庭《呼吸》
评审团特别奖:郭亮吟《绿的海平线》
评审团特别奖:包轩鸣Jake Pollock
媒体推荐奖:黄淑梅《在中寮相遇》
观众票选奖:郑有杰《一年之初》 开幕片:《最遥远的距离》,导演:林靖杰,台湾; 《谁才是导演(Clash of Egos)》,导演:Tomas Villum Jensen,丹麦
闭幕片:《婚礼之后(After the Wedding)》,导演:Susanne Bier,丹麦
主题城市:哥本哈根
焦点导演:Carl Theodor Dreyer
百万首奖 《黑眼睛》蔡明亮
最佳剧情片:《风中的秘密》王嬿妮
最佳记录片:《海棠.马沙与珊瑚》郭笑芸
最佳实验片:《看看我》郑皓诠
最佳动画片:《将军》苏文圣
评审团特别奖:《最遥远的距离》与《唛相害》林靖杰
评审团特别奖:《穿墙人》 美术设计汤潍瑄、张耿华
评审团特别奖:《练习曲》 摄影陈怀恩
评审团特别奖:《静夜星空》与《爱的面包魂》 导演高炳权
评审团特别奖:《木偶人2巴哈Kuso版的逆袭》
特别推荐:《穿墙人》 女演员李佳颖
媒体推荐奖:《练习曲》
特别推荐导演:高炳权
特别推荐记录片:《宝岛曼波》
观众票选奖第一名:《爱的面包魂》高炳权
观众票选奖第二名:《盛夏光年》
观众票选奖第三名:《宝岛曼波》
首奖:《艾玛的礼物》 史凡塔迪肯
评审团特别奖:《后青春物语》金英男
观众票选奖:《玻璃心》肯尼斯凯兹
特别推荐:林靖杰《最遥远的距离》、斯拉禾米法比基《爱与宿命的习题》
台北主题奖
首奖:《发条女孩》钱威达
二奖:《男孩型塑》高士文
三奖:《刹那时空》颜景弘
佳作:《少女心中的小湿》
佳作:《台北爱恋物语》
佳作:《如果在台北,一个灵感》
佳作:《后院》
佳作:《摇滚教室》
佳作:《搬家》
观众票选奖:《发条女孩》 时间:2008年6月20日至7月6日
地点:中山堂、新光影城、台北县艺文中心演艺厅
开幕片:《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台湾;《柠檬树 (Lemon Tree)》,导演:Eran Riklis,以色列
闭幕片:《斗茶》,导演:王也民,台湾;《夏日时光 (Summer Hours)》,导演:Olivier Assayas,法国
主题城市:耶路撒冷、都柏林
贾克.诺勒 Jacques Nolot 奖项 获奖及作品 百万首奖 《海角七号》 最佳剧情短片张荣吉《天黑》最佳导演 杨雅喆《冏男孩》 最佳编剧 蔡宗翰、林书宇《九降风》 最佳男主角 钮承泽《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最佳女主角 张钧甯《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演员特别推荐 梅芳《囧男孩》 评审团特别奖 林书宇《九降风》
贺照缇《萨尔瓦多日记》 最佳新人 王柏杰《九降风》 最佳摄影 秦鼎昌《海角七号》 最佳音乐 吕圣斐、骆集益 《海角七号》 最佳美术 翁桂邦 《囧男孩》 最佳纪录片 黄嘉俊《飞行少年》 剧情短片评审团特别奖 陈映蓉 《女力》 最佳动画短片 史明辉《飞越蓝调》 动画短片特别推荐 张祖绮《富士将军》 媒体推荐奖 林书宇《九降风》 观众票选奖 纽承泽《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时间:2009年6月26日至7月12日
地点:中山堂、新光影城
开幕片:《阳阳(Yang Yang)》,导演:郑有杰,台湾;《德国09 (Germany 09)》,导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沃夫冈·贝克(Wolfgang BECKER)/塞克·恩德斯(Sylke ENDERS)/多明力克·加夫(Dominik GRAF)/克里斯多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罗穆阿德·卡马克(Romuald KARMAKAR)/妮可叶特·克雷毕兹(Nicolette KREBITZ)/丹尼·雷维(Dani LEVY)/安姬拉·夏娜莱克(Angela SCHANELEC)/汉斯·斯特恩比奇(Hans STEINBICHLER)/伊莎贝拉·斯蒂沃(Isabelle STEVER)/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汉斯·韦恩加特纳(Hans WEINGARTNER),德国
闭幕片:《惧乳:伤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导演:克劳蒂亚‧尤萨,秘鲁;
《爸,你好吗? (How Are You, Dad?)》,导演:张作骥,台湾
主题城市:典藏柏林、摩登德国
焦点导演:赛吉‧德沃兹佛 Sergey Dvortsevoy、劳勃‧伊普斯汀 Rob Epstein 奖项 获奖及作品 百万首奖 戴立忍《不能没有你》 评审团特别奖 郑有杰《阳阳》 最佳导演 钟孟宏《停车》 最佳编剧 钟孟宏《停车》 最佳男演员 陈文彬《不能没有你》 最佳女演员 张榕容《阳阳》 最佳男配角 林志儒《不能没有你》 最佳女配角 陆弈静《一席之地》 最佳新演员 曾佩瑜《停车》 最佳音乐 林强《阳阳》 最佳剪辑 张叔平《渺渺》 最佳摄影 关本良《渺渺》 最佳美术设计 黄美清《一席之地》 评审团大奖 姜秀琼《跳格子》 最佳纪录片 刘嵩《黄羊川》 纪录片特别奖 邹猷新∕韩忠翰∕王振宇《练将》 最佳短片 赖孟杰《恐惧屋》 最佳动画短片 吕文忠《蕃茄酱》 媒体推荐奖 戴立忍 《不能没有你》 观众票选奖 楼一安《一席之地》 终身成就奖 李行、明骥 卓越创新奖 《艋舺》 特别感谢奖 郭台强 时间:2010年6月25日至7月15日
地点:中山堂、新光影城、总督数位影城
开幕片:《精锐部队》Elite Squad,荷西‧派迪夏Jose PADILHA,巴西;《第四张画》The Fourth Portrait,
钟孟宏 CHUNG Mong-hong,台湾
闭幕片:《酷马》fantôme, où es-tu ?,导演:王小棣,Wang Shaudi,台湾
主题城市:巴西“里约热内卢” 奖项 获奖及作品 百万首奖 《乘着光影旅行》 最佳剧情长片 《第四张画》 最佳导演 郑文堂《眼泪》 最佳编剧 刘梓洁《父后七日》 最佳男演员 毕晓海《第四张画》 最佳女演员 陈意涵《听说》 最佳男配角 蔡振南《老徐的完结篇》 最佳女配角 张诗盈《父后七日》 最佳新演员 郭采洁《一页台北》 最佳剧情短片 陈博彦《爸爸不在家》 最佳纪录片 《乘着光影旅行》 最佳动画 《简单作业》 最佳剪辑 关本良、许纮源《乘着光影旅行》 最佳技术 黄美清、陈柏任《艋舺》 最佳摄影 廖本榕《脸》 最佳音乐 雷光夏、侯志坚《第36个故事》 媒体推荐奖 《简单作业》 观众票选奖 《第36个故事》 终身成就奖 葛香亭、文英 电影产业奖 《台北星期天》、《狙击手》 时间:2011年6月24日至7月16日
地点:中山堂、信义威秀影城、总督数位影城
开幕片:《翻滚吧!阿信》Jump Ashin!,林育贤LIN Yu-Hsien,台湾;《吐司:敬美味人生》Toast,S. J. 克拉克森 S. J. Clarkson,英国
闭幕片:《王者逆袭》Coriolanus,导演:雷夫范恩斯 Ralph Fiennes英国
主题城市:英国“伦敦” 奖项 获奖及作品 百万首奖 黄信尧《沉默之岛》
罗兴阶《爸爸节的礼物-小林灭村事件首部曲》 最佳剧情长片 张作骥《当爱来的时候》 最佳导演 陈宏一《消失打看》 最佳男演员 吴朋奉《归·途》 最佳女演员 谢欣颖《命运化妆师》 最佳男配角 柯宇纶《翻滚吧!阿信》 最佳女配角 何子华《当爱来的时候》 最佳编剧 张作骥《当爱来的时候》 最佳新演员 李亦捷《当爱来的时候》 最佳剧情短片 《下落村的来电》 最佳纪录片 《沉默之岛》
《爸爸节的礼物-小林灭村事件首部曲》 最佳动画奖 陈秋苓《彼岸》 最佳摄影奖 余静萍 最佳音乐 张午午《消失打看》 卓越贡献奖 李幼鹦鹉鹌鹑 观众票选奖 《翻滚吧!阿信》 最佳艺术设计大奖 《飞鱼》 百万首奖 《醉·生梦死》最佳剧情长片 《醉·生梦死》 最佳纪录片 《如歌的行板》 最佳短片 《保全员之死》 最佳动画片 《自动贩卖机》 最佳导演奖 蔡明亮《无无眠》 最佳编剧奖 钮承泽、曾莉婷《军中乐园》 最佳男主角奖 李鸿其《醉·生梦死》 最佳女主角奖 永作博美《宁静咖啡馆之歌》 最佳男配角奖 郑人硕《醉·生梦死》 最佳女配角奖 吕雪凤《醉·生梦死》 最佳新演员奖 葳尔森《悄悄》 最佳摄影奖 陈怀恩、张皓然《如歌的行板》 最佳美术奖 黄美清《军中乐园》 最佳剪辑奖 许惟尧《如歌的行板》 评审团特别奖 黄大旺《台北抽搐》 媒体推荐奖 《醉·生梦死》 观众票选奖 《太阳的孩子》 卓越贡献奖 柯一正
Ⅵ 开创视野,鼓励创作的台北电影节介绍
电影是现代人生活娱乐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世界各地举办的电影节,则是为各种类型的好电影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也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那么今天的传统节日就要为大家介绍在我国台湾举办的台北电影节。
台北电影节是中国台湾地区主办的大型电影节,由台湾台北市政府主办,台北市文化局承办,最初由着名导演侯孝贤领导台湾电影文化协会策划。自1998年开始举办以来,除2001年停办外每年举行,已成为台湾电影、娱乐界和台湾电影人的一项重要的文化盛会。
台北电影节的前身为1988年创立的“中时晚报电影奖”,1994年起更名为“台北电影奖”,分为商业映演类及非商业映演类,挖掘出许多有潜力的影像创作者,自1998年起,台北市政府加入主办行列,除台北电影奖外,并有国际电影漏燃观摩,从此扩大举办成为国际规模的市民影展。
近年来,台北电影节以城市为题,以“开创视野、鼓励创作”为主旨,除电影放映外亦举办各类展览及表演活动,希望透过电影带领台湾观众认识其他国家的文化。台北电影节颁发台北电影奖及台北主题奖,鼓励台湾本土电影的创作。推荐:2016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时间
台北电影节奖项设置之演变2005年开始增设“国际青年导演竞赛”用以鼓励新锐导演,自此台北电影节最大奖项分别为“国际青年导演竞赛”最佳影片和“台北电影奖”百万首奖;2008年台北电影奖正式取消了不分类的竞赛项目,除了新增分类别的竞赛之外,逐步取消最佳实验片等奖项,甚至百万首奖只颁给剧情长片,此举引起影评、纪录片工会强烈反弹,认为台北电影节失去原槐毕创精神;2010年台北电影奖百万首奖的竞逐正式不受参赛影片种类的限制,从该届开始至今,总共连续四年的百万首奖得奖者都是纪录片。
了解更多星座网络、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铅搜芹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